首页 > 文献资料
-
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 Wilm′s瘤基因的表达
Wilm′s瘤基因(WT1)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3,与Wilm′s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发现WT1在白血病细胞中高度表达[1],可作为检测微小残留病(MRD)的指标.为此我们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WT1的表达水平,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69例白血病患者均符合FAB诊断标准,年龄2.2~70岁.对照组为18例非白血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14名,年龄21~24岁.2.总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2 ml EDTA抗凝血,提取外周血总RNA,260~280
-
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血病WT1 基因表达及动态监测的研究
Wilm瘤基因(WT1)在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提示其可作为一种广谱的白血病标志,但早期由于定性或半定量RT-PCR技术的局限性使其在微小残留病(MRD)诊断中的价值难以得到一致认可.为此我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FQ)-RT-PCR技术,检测了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WT1基因的表达;并对部分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WT1基因表达跟踪检测,以探讨WT1基因表达用于MRD检测的可行性.
-
骨肉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骨肉瘤是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其恶性度高,进展快,预后差,且以青少年好发.以手术,放、化疗等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疗效有所提高.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骨肉瘤的基因治疗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
P53蛋白、网膜母细胞瘤基因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异常表达与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预后研究
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率较高,对复发病例的早期发现是提高治愈率、延长患者寿命、改善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被广泛认同的预示尿路上皮癌复发的肿瘤特征性因素并不能充分反应肿瘤的复发倾向.为此,我们在众多分子指标中筛选出P53蛋白(P53)、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蛋白(Rb)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作为预后指标,对大样本量的尿路上皮癌的复发进行相关性研究.
-
纤维血管瘤基因失衡的初步证据
-
我国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方兴未艾
我国基因治疗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速度很快.其中,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家"九五"攻关计划、"863"计划和"973"计划都对神经系统基因治疗研究有各种力度的支持.我国针对神经系统的基因治疗研究的涉及面已相当广泛,包括恶性脑瘤、帕金森病、脊髓损伤、脑血管病和早老性痴呆等.其中,部分脑瘤基因治疗研究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近5年来,已经发表了150余篇论文,取得了不少成果和奖励.
-
基因调节化学预防--基于致癌基因异常的新预防技术开发
一、p53-RB途径的重要性由于近来有关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研究的进步,对于致癌机制中枢的理解终于获得澄清.其中值得注目的是抑癌基因p53和成视网膜细胞瘤基因RB.p53基因是约半数恶性肿瘤表现灭活的代表性抑癌基因,其先天性灭活者则为所谓Li-Fraumeni综合征即家族内多发各种恶性肿瘤的癌症家系,所发恶性肿瘤包括脑肿瘤、肺癌、白血病、骨肉瘤、乳腺癌以及胰腺癌等等,多属难治性癌瘤.
-
胶质瘤基因治疗进展
胶质瘤为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目前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措施疗效不十分理想,五年生存率仅为35% ~ 50%[1].手术全切率低和术后复发率高以及肿瘤细胞对放疗的辐射耐受性造成的残余病灶再次复发[2]仍是困扰神经外科医师的重要难题之一.目前许许多多的基因被用于治疗神经胶质瘤,展现了神经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广阔前景.本文就胶质瘤的基因治疗的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综述.
-
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现状和展望
自从1992年,美国NIH批准第1个运用反转录病毒介导HSV-tk/GCV系统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方案,全球掀起了肿瘤基因治疗的热潮.据Marcel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232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案获准进行,其中105项为肿瘤基因治疗,而脑肿瘤基因治疗又是肿瘤基因治疗中的热点,占16项,14项针对恶性脑胶质瘤,另2项针对脑膜肉瘤和颅内转移癌,这其中包括我国一项,国内还有一些单位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蓬勃发展,为治疗脑胶质瘤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
-
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进展
脑胶质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经常规疗法如手术治疗、放疗及化疗,多数患者的愈后不佳.1992年美国NIH批准了第1个运用反转录病毒HSV-tk/GCV系统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方案.现在已有许许多多的基因被用于治疗脑胶质瘤,展现了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广阔前景.
-
WT1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Wilms′瘤基因(Wilms′Tumor gene,WT1)是早发现的与Wilms′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其复等位基因功能的缺失可导致Wilms′瘤的发生.WT1基因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抑制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生因子A链、集落刺激因子Ⅰ和胰岛素生长因子Ⅱ)和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如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受体)及其它基因(如维甲酸受体α、c-myc和bcl-2).现在认为WT1基因具有转录调控的功能,依细胞结构、靶基因启动子和WT1异构体的不同而呈现激活或抑制转录的功能,为双相调节因子.近来发现WT1基因和造血细胞生长增殖也有关,和白血病特别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关系更是密切.WT1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中高度表达并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对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现综述如下.
-
D型周期素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的初步探讨
目的和方法:肿瘤是一种细胞周期病.D型周期素是调节细胞周期G1/S期进展的重要正性调节因子,包括D1、D2及D3三个亚型,尤其是D1已被证实是一种候选瘤基因.我们先前的研究已首次在鼻咽癌活检组织中建立了D型周期素的表达谱,发现D型周期素在鼻咽癌活检组织中呈差异性表达.新近的研究表明,在B淋巴细胞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能诱导D2的表达,协同D1调节G1期行进.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进一步检测了EBV-LMP1(+)及(-)的鼻咽癌细胞系CNE-LMP1、HNE1中D型周期素的表达状况,并利用流式细胞仪双参数法同时从DNA及蛋白质水平分析了D1在鼻咽癌细胞系中的群体水平及细胞亚群水平的表达特征,探讨了其功能.结果:D1、D3在CNE-LMP1中过表达,在HNE1中也有弱表达;D2在CNE-LMP1及HNE1中均表达,在CNE-LMP1中的表达较强.流式细胞仪双参数的结果显示,D1在鼻咽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呈细胞周期依赖性,且呈周期性振荡,在G1期表达高,S期下降,但是S期及G2/M期仍可检测到D1的表达.结论:D型周期素在鼻咽癌的发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D1可能调控G1/S期行进,D型周期素在EBV-LMP1(+)的细胞系中表达增强可能与EBVs-LMP1的表达有关,为我们进一步探讨EBV-LMP1的活化与细胞周期的紊乱提供了新的线索.
-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的研究进展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类全球性分布、人群感染率较高的单纯疱疹病毒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线状双链DNA病毒,感染者体内终生潜伏存在,有致瘤性.编码LMP1的基因位于EB病毒基因组U5-TR区的BNLF-1基因,为BamHI Nhet区域,由ED-L1和L1-TR激活子所控制.LMP1是由38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跨膜蛋白,分子大小为62kd,由3种不同的结构域组成.氨基端功能区与LMP1在胞膜上的定位和聚合作用相关.六个跨膜区在胞膜上能寡聚化,启动LMP1信号传导.LMP1是被确证具有瘤基因编码蛋白特性的重要EB病毒基因产物.其信号传导途径和生物学功能等方面成为EB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
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鼻咽癌遗传变异
目的了解鼻咽癌遗传学改变的特征.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20例鼻咽癌基因组的不平衡即DNA的丢失或扩增.结果鼻咽癌常见的扩增的染色体是1q、2、3q、7q、8q、12;常见的缺失的染色体为3p、9p、11q、16q.结论鼻咽癌细胞中存在多条染色体拷贝数的改变,由此引起相应瘤基因的扩增和抑癌基因的丢失可能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