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监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多功能血浆球蛋白,在机体受到损伤时,其血浆浓度成倍增高,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研究发现,多种疾病都可导致FIB水平升高,而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证实血浆FIB水平增加是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上监测FIB的水平对于预测血栓性疾病,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脑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对比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及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对比研究,探讨纤维蛋白原在急性期后的变化趋势.1材料与方法选择我院1999~2001年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2.86±8.28)岁.脑梗死组患者分别于起病10 d以内和>6个月时测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
-
心区交感神经阻滞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
-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密切相关,妊高征并发DIC约占妇产科DIC的26.34%[1],是妊高征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其病理生理过程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高凝状态下继发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激活和血小板损耗等有关[2].本研究应用蕲蛇酶水解纤维蛋白原,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旨在探讨其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
蚓激酶肠溶胶囊对TIA患者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蚓激酶对TIA患者血液流变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68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及加用蚓激酶肠溶胶囊进行治疗,观察3个月后,统计患者各项相关指标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纤维蛋白原及中切血黏度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大,而且治疗组的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蚓激酶肠溶胶囊能够显著改善TIA患者的血黏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降低TIA的复发率.
-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用药效果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
目的 探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用药效果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4月~2017年7月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降纤酶组增加降纤酶治疗.比较两组用药效果;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降纤酶组用药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4天、8天、12天降纤酶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用药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患者预后有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自80年代借助于电子显微镜,对微循环(指直径<100μm的一段毛细血管网)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此后,血流动力学的异常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水平升高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更令临床医生注目,血浆Fg水平升高被视为与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一样成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甚至被视为冠心病(CH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治疗的进步.因此,现就Fg有关的基础与CHD、心肌梗死(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关系和治疗等有关的问题综述如下.
-
儿童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成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的人群中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达1.99,而在日本却高达4.8.
-
Bβ纤维蛋白原-455G/A基因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急性脑血栓形成的关系
血浆纤维蛋白原(Fg)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BG水平及血栓性疾病的关系近来已受到重视。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广东湛江脑血栓形成患者(连续三代为湛江居民)血浆Fg水平与Bβ0-Fg-455G/A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进行分析。
-
国产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病死率及病残率均较高,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与脑血管病的不良预后有关.降纤酶是一种哺乳动物凝血及纤溶系统的蛋白质,目前蛇毒类凝血酶已成为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有效药物.我们采用国家卫生部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提供的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以期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脑血管疾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在脑卒中患者中,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2/3以上[1],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中,内源性凝血和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现众多的前瞻性和病例对照研究都已证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心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2~4].从Humpries等于1987年首次报道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化具有相关性以来,有关纤维蛋白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寻找致病及疾病相关基因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5~6].现就目前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及其与IS相关性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在日常的血凝系列检测中,我们发现,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有升高倾向,而且随着肿瘤性质的不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我们统计90 例恶性肿瘤,126 例良性肿瘤与50 例正常健康人的FIB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血浆FIB水平与肿瘤生长、性质的关系.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恶性肿瘤组:90 例,男53 例,女37 例,均经病理细胞学确诊;良性肿瘤组:126 例,男71 例,女55 例,全部经病理细胞学确诊;健康人群组:50 例,男18 例,女32 例,全部为健康体格检查者,均排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应急状态.
-
纤维蛋白原性能检测在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动脉硬化血栓并发症,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居各种血栓并发症之首.长期以来,有关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广泛关注的问题.近,人们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能是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1,2].
-
小儿肺炎与纤维蛋白原β-455G/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纤维蛋白原(Fibeinogen, FG)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糖蛋白,分子量340 KD,在体内经凝血酶的作用 转变为纤维蛋白发挥凝血和止血功能,并参与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如炎症、组织损伤、修复等.肺炎是由多种病源引起的肺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渗出性病变.有调查显示,肺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粘度均增高,提示纤维蛋白原可能参与了肺炎的形成.纤维蛋白原基因位于常染色体4q23-4q32,核苷酸长度不到50 KB.其多态形式是导致个体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的调控因素之一.本文目的即探讨小儿肺炎与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之间的关系,寻找监测易感人群、提高早期防治效果的有效途径.
-
肿瘤手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意义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为凝血因子,其参与凝血机制,也是一种应急性蛋白,其增高往往是特异性,本文作者对2007年6月——2008年12月本院30例普外科肿瘤手术的患者手术前后血浆Fbg水平变化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院住院患者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0(17~80)岁,其中胃癌5例,肝癌3例,结肠癌10例,直肠癌5例,甲状腺癌2例,乳腺癌5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未使用过抗凝药和止血药,所有手术均一级愈合,手术过程中出血不多.
-
纤维蛋白原及其检测进展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为血浆凝血因子中含量高的一种蛋白质,血浆中的正常参考范围为2~4g/L.国内外众多研究都已证实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为心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同时亦有研究证明FIB基因多态性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1-3],因而有关FIB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就其结构与功能及相关检测做以简单综述.
-
2型糖尿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病程的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呈现高凝倾向[1].特别是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升高也早有报道[2].但对在2型糖尿病病程中,什么时段升高,报道很少.为了解血浆FG水平与病程的关系,我们对不同病程的120例2型糖尿病病例进行FG水平测定,现报告如下.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尿8-异前列腺素、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肺功能关系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肺部对香烟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慢性炎症为特征,激活的炎症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破坏肺的结构,导致肺功能下降.氧化应激是COPD发病机制的重要特征,氧化应激激发的炎症反应在COPD的发病及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尿8-异前列腺素(8-iso-PGF2α)是一种能够准确稳定反映体内脂质氧化应激的特异性标记物,在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情况下大量生成,终通过尿液排出体外[2].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是一种反映气道炎症水平的系统性炎性标记物[3].本研究通过检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尿8-iso-PGF2α和血浆Fbg水平,探讨其不同水平与患者肺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
-
微创 TLIF 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凝血指标的影响
目的评价微创经椎间孔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 DVT 的影响。方法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163例,分别采用了微创 TLIF(微创 TLIF 组)和开放 TLIF (开放 TLIF 组)术式,检测其术前24 h 内、术后24 h、术后7 d 的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 D 二聚体水平,平均随访了12个月,于术后第2周、第12个月分析随访结果,并采用 ODI 评分、VAS 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微创 TLIF 组术后第2周、第12个月时腰背痛 VAS 明显低于开放 TLIF 组(P 均<0.05);术后第2周、第12个月两组之间 ODI 评分比较,P 均<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 D 二聚体水平比较,P 均<0.05,上述指标术前两组间比较,P 均﹥0.05。结论微创 TLIF 治疗老年腰椎病患者效果优于传统开放 TLIF,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降低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 D 二聚体水平。 -
002 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血栓形成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血栓形成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 方法: 在动物活体模型上, 连续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脑软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过程并测量了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结果: 单纯缺血期, 血流速度明显减慢, 血管内血细胞呈粒流或泥沙流, 细静脉内白细胞贴壁滚动逐渐增多. 微血管管径缩小, 有部分毛细血管血流停滞. 再灌注后, 血流速度较缺血期明显加快, 但细静脉内白细胞粘附贴壁也明显增多, 随着再灌时间的延长, 白细胞粘附贴壁越来越多且牢固, 血管内皮增厚, 管腔内壁变得粗糙, 纤维蛋白形成, 呈丝状附着在血管腔内, 时而缠络血细胞及血小板, 呈絮状团块附着在血管壁上, 逐渐形成壁栓, 阻碍血细胞的流动. 时有絮状团块被血流冲动、脱落, 进入血流, 形成流动的血栓. 正常组、单纯缺血15 min、缺血30 min和缺血30 min后再灌30 min、 1 h、 6 h各组的血浆纤维蛋白(mg/dl)分别为31.3±5.4、 126.0±14.9、 90.7±10.3、 109.4±5.8、 124.0±11.5、 68.8±8.3. 由此可见, 缺血期与再灌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均较正常组高, 在缺血15 min和再灌1 h时出现二个高峰值, 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再灌6 h时又明显降低, 与单纯缺血30 mi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再灌注后快速恢复的血流激活了多种细胞粘附分子, 加重了内皮细胞的损伤, 导致血栓形成, 微循环灌注障碍. 并认为血浆纤维蛋白的形成在此病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