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6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出血、低血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此病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大部分发病,尤以青壮年(20岁~50岁)发病较多.因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护理困难.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精心观察及护理有重要意义,现将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体会讨论如下.
-
关于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后统一乡镇卫生院名称的探索
近几年,农村卫生改革在全国广泛推开,统一命名改革后卫生院的名称被提到议事日程.笔者认为名称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今后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
-
白细胞介素-4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的, 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一种细胞因子.IL-4又名B细胞生长因子(B cell growth factor, BCGF), B细胞分化因子r(B cell differentiating factor r, BCDF), B细胞刺激因子-1(B cell stimulating factor-1, BSF-1), T细胞生长因子-Ⅱ(T cell growth factor Ⅱ, TCGF-Ⅱ)和肥大细胞生长因子-Ⅱ(mast cell growth factor Ⅱ, MCGF-Ⅱ).1986年其基因克隆成功, 国际统一命名为IL-4.
-
腰椎快速牵引
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根据牵引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将牵引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慢速牵引的重量为患者体重的30%-120%,每次牵引时间20-40min,需多次牵引,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1].快速牵引重量大,为患者体重的1.5-2倍,作用时间短(0.5-2s),多在牵引的同时加中医的正骨手法,该型牵引源于中医的"人工拉压复位"法.近10年,临床上多用多方位牵引,即三维多功能牵引,由于其应用时间较短,目前尚无统一命名.该类牵引床在治疗时可同时完成3个基本动作:水平牵引、腰椎屈曲或伸展、腰椎旋转[2].
-
白细胞介素-6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属于白细胞介素家族中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自1980年发现后,曾被命名为肝细胞刺激因子(HSF)、干扰素-2(IFN-2)、B细胞分化因子(BCDF)、T细胞替代因子样因子( TRF-LF)、血小板生长素和26 kD蛋白等,经cD-NA分子克隆发现为同一分子,统一命名为IL-6。 IL-6作为多向性细胞因子参与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IL-6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SPTP)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约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1%~2%[1].Frantz [2]于1959年首次报道了SPTP.根据其病理形态,国内外文献曾使用了多种名称,如实性乳头状上皮瘤、囊实性上皮瘤、乳头状囊性肿瘤和囊实性乳头状腺泡细胞瘤等[3].2004年WHO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将其统一命名为实性假乳头状瘤[4].SPTP以年轻女性多见,常见临床症状是腹痛及腹部包块,但近15%无临床症状[5].以往SPTP的诊断率较低,但随着多层螺旋CT及MRI动态增强扫描的广泛应用,近年来有所提高[6].SPTP的CT表现由于认识不足,在临床工作中易被误诊.笔者将SPTP的临床、CT资料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试图进一步提高对SPTP的CT征象认识,以提高SPTP的术前正确诊断率.
-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血栓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属于金属羧肽酶家族成员,初于1989年由Hendriks等首先在血清中发现,Boffa和Koschinsky[1]于1995年发现TAFI被凝血酶激活后具有抑制纤溶酶的活性,且证明它与之前不同命名的血浆羧基肽酶原B、羧基肽酶原U和羧基肽酶原R为同一物质,现已统一命名为TAFI.
-
胸段食管癌三野淋巴清扫的现状
食管癌的淋巴清扫范围多年来缺乏规范性意见.1994年第五届国际食管疾病会议始对其统一命名并做相关规定[1].据其清扫范围逐步扩大分4类:标准淋巴清扫(标准清扫),扩大淋巴清扫(扩大清扫),全淋巴清扫(全清扫),三野淋巴清扫(三野清扫).标准清扫即下纵隔、上腹部淋巴清扫,扩大清扫在前者基础上增加右上纵隔淋巴清扫,全清扫在扩大清扫基础上增加左上纵隔淋巴清扫,三野清扫在全清扫基础上增加双侧颈部淋巴清扫.为获更好的外科疗效及术后准确分期,三野清扫已在日本等国的大型医疗机构提倡实施.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40例诊治分析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肿瘤,由Frantz[1]于1959年首次报道,占胰腺原发肿瘤的0.13%~2.70%,多见于年轻女性[2].根据其病理形态,国内外文献曾使用了多种名称,如实性乳头状上皮瘤、囊实性上皮瘤、乳头状囊性肿瘤和囊实性乳头状腺泡细胞瘤等.1996年WHO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将其统一命名为实性假乳头状瘤.我院胰腺外科2004年10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40例SPTP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
阴道斜隔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处理
阴道斜隔综合征是指双子宫、双宫颈、双阴道和一侧阴道完全或不完全闭锁的先天性畸形,多伴闭锁阴道侧泌尿系统畸形。阴道斜隔综合征概念中有三个要点:(1)双宫体、双宫颈;(2)阴道斜隔起源于两个宫颈之间,向远端偏离中线斜行附着于一侧阴道壁,使一侧阴道腔成为盲端,患侧宫颈掩盖其内;(3)常合并有闭锁阴道侧泌尿系统畸形,以肾脏缺如多见。其存在的阴道斜隔表现为两面均覆盖阴道上皮的膜状组织,遮蔽患侧宫颈,隔的后方与宫颈之间形成“隔后腔”。1922年首次文献报道,此后国内外陆续有相关报道。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命名,国内于1985年命名为阴道斜隔综合征。该病真正的发生率目前并不清楚,有报道[1]在0.1%~3.8%。
-
关于女性生殖器官畸形统一命名和定义的中国专家共识
女性生殖器官畸形较为复杂,分类尚不完善。目前,部分女性生殖器官畸形的命名并不统一,存在着一病多名的现象。命名不够准确、一名多义,会造成错用和混淆,引用中会产生歧义。因此,统一女性生殖器官畸形的命名十分重要而且是必要的。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通过回顾性分析近10年的相关中文文献,对一些重要的、容易产生歧义的命名提出了统一的意见,并给出了必要的解释说明。
-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磁共振表现与早期特征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人类19p13上的Notch 3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脑小动脉病.自从该病被首届国际CADASIL专题研讨会(1993)共识并统一命名以来,国外尤其是欧洲各国对该病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1].
-
CD4淋巴细胞计数在HIV感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CD4淋巴细胞属于T细胞中的一种,现通常将免疫细胞分为免疫活性细胞、辅佐细胞和其它细胞三类,而免疫活性细胞又包括T细胞及B细胞两类.1983年起,经国际会议商定,以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抗原统一命名T细胞,目前已发现的CD抗原有100多个,CD4即为其中之一,目前多用流式细胞仪以CD4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攻击CD4细胞,而该细胞在免疫功能又有极重要的作用,所以CD4细胞的检测在HIV感染的各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
喉癌手术及颈清扫术命名建议
编者按 1989年以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97年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陆续公布了部分医学名词的命名(下文中简称为审定名词),是我们应当参照使用的,以利于学术交流.统一命名和规范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着学科发展也要不断发展.这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需要广泛征求广大同道们意见.现发表的文章就是要引发讨论,促进本项工作的开展.
-
口腔崩解片的研究进展
口腔崩解片指服用后定义为能够在口腔内不需水或很少量水即能崩解或溶解的片剂,能在口腔快速崩解或快速溶解的固体制剂,口腔速崩片具有速释和服用方便的优点,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吞咽困难的患者使用传统的片剂、胶囊剂、丸剂及溶液剂都存在困难,口腔崩解片因为其具有上述优点便成为药剂领域中新剂型的研究热点.国内在2003年国家药品审评中心正式将口腔崩解片和口腔速溶片统一命名为口腔崩解片(Orally disintegrating tablets),并作为新的制剂剂型予以审评.
-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WHO G3)的异质性和个体化治疗
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一类高度异质性肿瘤,在胚胎起源、生物学行为以及临床病理特征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胃肠道是该类疾病常见的发病部位。对于该类疾病的认识进展缓慢,早将其命名为Karzinoide瘤, Masson将其重新命名为类癌,1969年Pearse提出了APUD瘤的概念,几十年间多种诊断名称共存,直至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该类肿瘤统一命名为神经内分泌瘤(NET),分为低度恶性分化好的NET、侵袭性分化好的NET、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NEC)以及内外分泌混合型肿瘤,分化程度的差异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区分。2010年WHO结合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会(ENETs)的分类系统对NET的命名和分类进行了修订,分为分化好的NET和分化差的NET,又根据核分裂象和Ki-67指数分为低级别(G1)、中级别(G2)和高级别(G3),G3也称为NEC,包括小细胞、大细胞和混合型NEC[1](表1)。
-
是命名还是译名?--对近流行的一种新型肺炎的名称的看法
编者按 2002年11月,我国广东省爆发流行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新的传染病,并先后蔓延至全国十多个省市及世界某些国家和地区.近半年多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学术期刊和政府官员的讲话中将该病称为"SARS"、"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多种名称,很不统一.为了正确认识此病,便于新闻媒体宣传和进行学术交流,对此病的统一命名十分必要.本期发表了郑伯承同志对此病命名的一些看法,供读者参考.并欢迎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命名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便集中意见后,供有关部门对此病正式命名时参考.
-
艾滋病的临床研究现状与未来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1981年6月首次报道了5例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发生的病例,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IDS)的正式报道.直至1986年,国际微生物学会及病毒分类学会才将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截止2001年12月,全球估计AIDS人数达6 480万人,其中,还存活的HIV感染者达4 000万人,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已达2 480万人,要比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还要高.因丧母或丧双亲而出现的全球"艾滋病孤儿"已达1 320万人,全球每日仍以新感染数14 000例以上上升[1].
-
缫丝工人手部职业性皮炎460例临床分析
缫丝工人手部职业性皮炎,俗称"烂手病",国内尚无统一命名,亦未见系统报道.该病在缫丝工人中发病率甚高,达40%以上,新工人发病率更高,是危害缫丝工人身心健康的首要职业危害.我们从1995年以来,收治有病历记录的患者460例,现报告如下:
-
第47讲肾综合征出血热所致急性肾衰竭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于1982年WHO会议将具有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特征的病毒性出血热的统称,它包括我国和日本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朝鲜出血热(KHF)、独联体的出血性肾病肾炎(HNN)和北欧的流行性肾病(NE),以上出血热均为同一病原-汉坦病毒(Hantaviurs,HV)所致,且其临床表现相同,均有肾损害,故统一命名为HFRS.它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广泛流行于亚、欧、非、美4大洲32个国家,但以中国发病人数多,据统计1931~1995年全世界已报道1 289 746例,其中我国占90.94%,除青海、新疆外,各省均有发生,迄今HFRS已是除病毒性肝炎以外危害大的病毒性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