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15例临床分析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oKPP)为临床上常见疾病,我院从1998~2001年期间收治HOKPP患者15例。分析发现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等为HOKPP的常见诱因,可以出现肌肉酶学的改变。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未用多途径超常规补钾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3例;年龄21~46岁,平均33岁,首次发作HOKPP11例,其余为多次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2小时~7天,平均为2天,原发性HOKPP11例,甲亢2例,肾病1例。……
-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维修实例
贝克曼库尔特LX20生化分析仪,我院已使用5年之久,在生化项目检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性能特点表现为:准确性高,自动化程度高,技术较先进,无日常消耗品,运用方便、灵活,质量稳定,使用寿命长等.LX20可以分为MC与CC两个部分,其检测原理有离子选择电极法、酶学电极法、糖氧化电极法、光电比色法、比浊法.
-
Beckman LX20生化分析仪电路板维修一例
SYNCHRO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离子选择电极、酶学电极法、糖氧化电极法、光电比色法及比浊法检测原理,主要由模块项目( MC)和试剂盒项目( CC)部分组成,在软件系统方面有很大的改进,使仪器的操作、保养及维修更为方便。
-
及时诊断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危及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杀手之一.典型AMI诊断多无困难,但不典型AMI(包括症状、心电图、酶学等)则有可能导致诊断失误.因此,广大首诊医生,应对不典型AMI有充分的认识,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
酶学参考测量体系的量值溯源探讨
酶学参考实验室通过量值溯源,确保与其测量结果及相关工作条件溯源至现有高计量学等级,包括对能直接溯源至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SI)导出单位的酶催化活性浓度,及与测量有关仪器设备主要性能参数的量值溯源.本文以肌酸激酶参考测量程序为例,对其量值溯源,涉及的相关因素有时间、容量、温度、分光光度计波长和透光度、比色杯光径、酸度计pH、质量等.以阐明酶活性浓度量值溯源过程中应注意事项,以尽量避免溯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
林兰教授辨治糖尿病性肝损伤经验
糖尿病性肝损伤包括糖尿病本病所出现的非特异性肝酶学异常、糖尿病合并脂肪肝、口服降糖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肝损害等,其发生率约20%[1].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肝损伤时,许多药物的应用受到限制,非常不利于糖尿病的有效控制.林兰教授多年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对糖尿病性肝损伤有较深刻的认识,临证经验丰富,现介绍如下.
-
脾虚证与酶学相关性研究概述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利用现代科技方法与手段对其病理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一直为人们所热衷.现就脾虚证酶学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
用于酶学参考测量的分光光度计的性能评价
目的 分光光度计是参考测量实验室的关键设备之一,评价分光光度计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对酶学参考测量工作的有效开展非常重要.方法 分光光度计基本性能指标需经北京市海淀区计量检测所检定.本实验室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EP系列文件,结合参考实验室特点,利用以AgilentCary100分光光度计为主要设备的参考测量检测系统,按照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室医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IFCC)公布的一级参考测量程序(37℃)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进行测定,评价系统的基本性能参数、精密度、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结果 AgilentCary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性能指标经海淀区计量检测所检定,结果示透射比示值误差、透射比重复性、波长示值误差、波长重复性、噪声、杂散光均在允许误差范围内.ALT、AST、GGT三种酶测定的总变异系数(CV)均小于1%.测定有证参考物质(ERM)和参考实验室外部质量评价计划(RELA)样本检测结果的均值和相对偏倚均在允许的范围内.ALT、AST、GGT三种酶的分析测量范围上限分别为240U/L,330U/L,310U/L,均接近或高于IFCC公布的参考方法的上限.结论 AgilentCary100分光光度计的性能条件符合酶学参考测量的要求,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
葛根素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L-型钙通道
近年来,对葛根素(puerarin)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研究的较多,但多是通过酶学或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获得的[1],尚未见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其保护机制的报道.本研究用该技术从离子通道角度来揭示葛根素防治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可能机制.
-
脂多糖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及酶学的影响
肺微血管内皮主要由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与ARDS、脓毒症、免疫反应、肿瘤转移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本实验主要观察脂多糖(LPS)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PMVEC)形态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影响.
-
湖北钉螺的酶学研究方法及应用
随着钉螺酶学研究方法的进展和应用,不仅使钉螺的分类日臻完善,而且对钉螺与血吸虫相容性的研究以及改变生态环境制约钉螺的机制、化学和植物灭螺药物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也起到大力推进作用.该文介绍了国内外用于钉螺酶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多种酶学检测方法以及应用这些方法所获得的钉螺软体内酶的分布情况,并比较了不同酶学检测方法的优势所在,同时指出钉螺的酶学研究方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更多种类酶的显示方法还有待于探索.
-
美洲大蠊低致敏变应原的制备及抗原性分析
从酶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与美洲大蠊变应原粗提液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变应原粗提液变应原活性的影响,以探索制备美洲大蠊低致敏变应原的方法.
-
缺血及三七总皂甙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
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表现为两个时相,其延迟保护作用出现在缺血预处理后12~24h并持续到72 h.虽然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其保护机制目前所知甚少.此外,由于缺血预处理难以在临床重现,所以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药物预处理",即用药物替代缺血刺激,产生缺血预处理样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希望通过酶学、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多方面的观察,进一步了解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流心肌的延迟保护作用,并且通过本实验对药物预处理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质与载脂蛋白的变化及饮食治疗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酒肝组)80例,男性76例,女性4例,年龄35~60岁,均系我院住院患者,根据饮酒史、体检、血清、酶学、影像学(CT或B超)、血脂质化验等综合判定,均符合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1],未使用影响脂代谢的药物.对照组60例,男56例,女4例,年龄32~58岁,为同期健康体检者,排除心、脑、肝器质性疾病.
-
革兰阴性杆菌高产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杆菌高产AmpC酶检出的情况及其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1~2004年临床标本分离出的273株革兰阴性杆菌,用粗提酶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并分析其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273株革兰阴性杆菌中,高产AmpC酶菌株共74株,检出率为27.1%;除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耐药性较低外,它们对其他抗菌药物高度耐药,耐药率大多数高于80%;产AmpC酶菌株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结论:高产Amp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日益增多,耐药性强,临床治疗应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第四代头孢菌素.
-
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胸腔积液诊断及鉴别诊断应用价值分析
胸腔积液临床上非常多见,但病因的鉴别一直是临床上重视的问题。在国内主要是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除了胸液的外观、常规、生化、细菌学和细胞学检查外,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胸液的鉴别诊断中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涉及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如酶学、蛋白、核酸及细胞因子等。本文将从酶学、细胞因子、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胸腔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
新心肌梗死定义解读
心肌梗死是工业化国家首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以往在临床和研究工作中,一般使用WHO的定义:根据症状、心电图的异常和酶学三项来诊断.然而,由于更加敏感和特异的血清生化标记物与更加准确的成像技术的产生,使我们能够检测到更小面积的心肌梗死.
-
临床酶学展望与标准化
20世纪50年代前,酶的测定只占生化测定很小一部分,这是由于方法(只能用固定时间法)和仪器(如Warburg仪)的限制.当时临床实验室只测一些水解酶,如淀粉酶(AMY)、脂肪酶(LPS)、碱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
-
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在肝星状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表明,血管、心肌和大脑等肾上腺外组织能合成醛固酮,醛固酮是肌成纤维细胞和有丝分裂的强刺激因子,肝脏局部合成的醛固酮对肝纤维化可能起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意在研究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材料与方法取Wistar大鼠,异硫氰酸胍法提取肝组织中总RNA,一步法行RT-PCR,原位杂交检测CYP11B2的表达结果 RT-PCR及原位杂交显示CYP11B2的表达定位于肝星状细胞之胞质.结论肝星状细胞可以表达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基金基目: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 39870331;参加第六届全国消化病会议,西安:1999-10-7~11
-
短期应用小剂量辛伐他汀致肌病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1岁,因"反复心前区不适3年,加重1周"于2005年2月12日入院.入院时查血清总胆固醇(TC):6.3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87mmol/L,血磷酸肌酸激酶(CK):102 U,血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2 U,谷草转氨酶(AST):22 U,乳酸脱氢酶(LDH):171U,肌钙蛋白Ⅰ(cTnⅠ):阴性.既往心电图曾提示心肌缺血,此次入院心电图提示部分导联ST段下移.入院诊断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于2月18日开始小剂量辛伐他汀(10mg QN)调脂治疗.服药2d后患者感乏力,肌痛.于2月20日复查酶学普遍升高,CK:831U,CK-MB:39 U,AST:62 U LDH:216 U,继续服药并每日复查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