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静注心律平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律平为Ic类高效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大量临床观察提示治疗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疗效.而静注心律平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的报告尚不多,我们收集近6年来我院明确的SVT(不包括扭转性室速)共15例均为静注利多卡因无效,改用静注心律平收到显著疗效.
-
院前应用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护理
目的 院前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宽QRS心动过速的护理.方法 院前心电图证实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宽QRS心动过速,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者立即电复律,除尖端扭转型室速及低血压者,予胺碘酮150 mg 加入20 ml 液体缓注10 min 以上,对室速未能终止或再发者,10 min~15 min 后可重复一次,有效者随后维持1mg/min,直至患者送到目的 医院.结果 转律成功13例,转律率72.2%,不良反应发生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1.1%.结论 院前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宽QRS心动过速,疗效及安全性高,是治疗这类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本组病例用药期间采用全程心电监护,可及时发现心电异常并给予处理,严密监测和精确用药,值得院前推广应用.
-
100 min心肺复苏结合急诊静脉溶栓抢救心源性猝死一例
患者男,57岁,晨起跑步时出现心前区不适伴大汗,约30 min后胸闷加重,突发意识丧失,伴有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呕吐,无咳嗽、咳痰、咯血,家属呼救。约6∶30“120”救护车至现场予胸外按压及肾上腺素等药物抢救治疗,心跳有一过性恢复后又消失。6∶55入我院急诊时患者心电图为一直线,无自主呼吸,血压测不出,予持续性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后患者出现心室颤动,予200 J非同步电除颤后转为室性逸搏心律,继予心外按压及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多巴胺升压治疗,后患者反复出现心室颤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次予电除颤,并予胺碘酮、利多卡因药物转复治疗。患者可短暂恢复为窦性心律,但难以持续。7∶55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5导联ST段抬高0.1~0.2 mV,TnT 133 ng/ml,MYO 675 ng/ml,D-二聚体3.9μg/ml, BNP <5 pg/ml。血气分析示:pH 7.127, PO2524.4 mm Hg,PCO254 mm Hg,SpO299.9%,BE-11.2 mmol/L,乳酸9.4 mmol/L,HCO318 mmol/L,予碳酸氢钠静脉滴注纠正酸中毒,9∶02在家属积极配合并签字同意条件下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15 mg静脉推注,其后35 mg静滴30 min),患者心率稳定为窦性心律,多巴胺泵入时血压升至135/80 mm Hg,意识未恢复,昏迷状,痛刺激有反应。10∶00以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收入监护病房。患者入院后仍处于昏迷状态,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多巴胺逐渐减量至停用。予波利维、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安卓抗凝,立普妥稳定斑块。患者胃管内可引流少量咖啡状物,考虑消化道出血,予以禁食及奥美拉唑抑酸护胃治疗,同时予以胺碘酮泵入维持窦性心律。入院当日下午患者曾有双眼发作性向左上方凝视,心率、血压尚稳定.神经内科会诊考虑为左半球病变或脑干病变,行头颅CT检查未见脑出血。考虑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未成功,存在缺氧性脑病。其后患者处于持续昏迷状态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合并发热伴气管插管内痰量增加,加用舒普深、拜复乐抗感染,祛痰、雾化吸入等治疗后,患者心率、血压相对稳定,消化道出血渐停止,加用福辛普利、美托洛尔改善心肌重构治疗。入院第7天夜间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气管插管内可吸出大量黄黏痰,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将抗感染方案调整为舒普深联合利奈奎胺、氟康唑,并行床旁支气管镜下吸痰。入院第8天行气管切开,加强呼吸管理。入院第10天患者PCO2渐恢复正常,呼吸机支持下循环功能稳定,痰量减少,体温正常,但由于神智未恢复,住院24 d后转高压氧舱进行脑康复治疗。出院诊断:心源性猝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室颤动、窦性停搏、窦性逸搏心律、窦性心动过速、心功能Ⅱ级( Killip分级)、代谢性酸中毒、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过敏反应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若过敏反应累及心脏并导致心律失常,则称为“过敏性心律失常”或“心性变态反应”、“心脏荨麻疹”,临床并非罕见,须引起心脏科及急诊科医生重视,及时做出诊断和处理。下面报告1例因过敏反应导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
右心室内膜低电压区面积可预测ARVC患者预后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常因心室电学的不稳定性而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因而对ARVC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指导恶性事件的预防和治疗十分必要.目前,对于ARVC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室颤导致心脏骤停、晕厥、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有症状患者置入ICD.对于具有猝死家族史、严重右室功能不良、心内电生理检查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等传统危险因素,但无症状的患者是否预防性置入ICD尚存在争议.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误识别心律失常导致误放电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岁,有冠心病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高侧壁、前间壁)病史15年.2004年3月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在我院经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Gem 7227Cx,美国Medtronic公司).术中参数测试如下:起搏阈值为0.4 V/0.5 ms,R波高度为15.4 mV,起搏阻抗为1060 Ω,高压阻抗为15 Ω,除颤阈值为15 J.术后1个月因ICD连续放电急诊入我院,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170~190次/分.
-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心室内血栓形成1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5岁,主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10年,阵发性心悸10个月,再发10 h”入院。患者于10年前因心前区疼痛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10月前先后出现2次心悸症状,行心电图检查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拟行CRT-D治疗,术中见侧后静脉与冠状窦主干呈20°锐角向后下走行,冠状窦远端闭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丝进入侧后静脉失败而无法植入左室电极,未成功植入CRT-D。入院前10 h患者突发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心电图示室速。入院检查:肌钙蛋白I:0.4 ng/ml,肌红蛋白:164 ng/ml,N末端脑钠肽前体:12100 ng/L,肌酐182 umol/L,血常规、肝功能未见异常;入院心电图:异位心律,心室率126次/min,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图1)。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35%,左心增大(LV 66 mm),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心尖部附壁血栓形成(大小约20 mm×21 mm)。临床诊断: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左心室内血栓,心功能IV级。患者入院时呼吸困难明显,血压80/50 mmHg(1 mmHg=0.133 kPa),多巴胺200 mg+生理盐水30 ml,15 ml/h泵注。由于患者血压在大剂量多巴胺维持下仍较低,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 mg后未再追加,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输注胺碘酮1 mg/min共6 h,而后减量至0.5 mg/min维持(至入院第9 d),心率波动在120~130次/min,同时给予重组人脑钠肽(新活素)持续泵注、利尿剂等药物积极纠正心功能,但患者室速持续未转复。入院第4 d加用胺碘酮片(可达龙)200 mg 3/日。患者于入院第7 d心功能好转,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11.875 mg qd,心率降至100~120次/min(图2),第9 d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图3)。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护理
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均是发生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且多发生在院外,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7%[1]。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及时识别并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SCD的发生率,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已成为临床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终的目的是降低死亡率,已成为SCD一二级预防的有效方法[2]。
1手术过程及参数设置
1.1手术过程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或头静脉切开,送右心室电极至右室心尖部,送右心房起搏电极至右心房心耳,行冠状静脉窦造影后送左心室起搏电极至冠状静脉侧支或侧后支。各部位起搏电极到位稳定后测起搏阈值、感知灵敏度和阻抗。再进行ICD转复VF能力测试,给患者适当镇静,将体外除颤仪设置为备用状态。通过程控仪直接控制,刺激心脏,采用T波上电击诱发室颤,以20J的能量除颤均一次成功。ICD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病史、心律失常特征和心功能状态来程控设置ICD参数。程控设置VT和VF两种识别类型。VT的识别频率为(150±5)次/分,VF多为出厂值设置(195±5)次/分。对于血液动力稳定VT先给予3次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未能转复心律则电击(Shock)治疗。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快频率VT(>180次/分)或VF,一旦识别则立即电击治疗,各项数值调好后正确连接ICD发生器。 -
胺碘酮对老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CCU及干部病房住院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8例,男64例,女64例,年龄26~92(59.0±33.0)岁,有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46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82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65~92(78.5±13.5)岁;非老年组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26~64(45.0±19.0)岁.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判定[1]:(1)频率在230/min以上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心室率逐渐加重的室性心动过速,有发展成心室扑动和(或)心室颤动的趋势;(3)室性心动过速血流动力学障碍,出现休克或左心衰竭;(4)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伴晕厥;(5)特发性心室扑动和(或)心室颤动.
-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室壁瘤、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可以累及左室各个部位,以室间隔基底段为常见.现将1例以左室中部肥厚为主,同时合并左室心尖部室壁瘤、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肥厚型心肌病报告如下.
-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低能量复律一例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现已成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有效的防治措施。但是随着ICD的临床应用,关于ICD治疗的许多特殊临床问题,如ICD不适当治疗、ICD治疗后患者焦虑恐惧状态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个体化的ICD参数设置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报道了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ARVC)患者反复慢频率室速发作,通过个体化的治疗参数设置并低能量复律成功的病例,旨在探讨安全、高效的ICD个体化参数设置问题。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随访观察三例
临床资料例1男性,53岁,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6年,发作性头晕、心悸、气短1年,每次发病血压40~60/0 mmHg,心电图示单形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室速呈两种频率,分别为200次/min和140~150次/min,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植入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CPI VENTAK MINI.例2男性,55岁,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3年,突然意识丧失、抽搐3次,心电监护和动态心电图示多形室速、心室扑动,心脏超声心动图示LVEF 0.3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4mm.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左回旋支弥漫性狭窄50%-60%,右冠状动脉弥漫病变70%~80%狭窄.植入ICD为CPI VENTAK MINI+.例3男性,48岁,反复晕厥4次,病因不详,动态心电图示单形持续性室速,频率210次/min,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冠状动脉造影血管正常,LVEF0.62.植入双腔ICD为Medtronic GEM DR 7271.
-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一例
患者女性,30岁,以"心悸6年,加重伴间断晕厥半月"入院.近6年活动后心悸,近2年双下肢和颜面间断水肿,半月来症状加重,并出现晕厥,在当地医院血压未测出,心电图证实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静脉推注胺碘酮150 mg后转为窦性心律,意识恢复,转入我院.
-
体外自动除颤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是心脏性猝死和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有效中止室速和室颤的方法是直流电复律除颤,随着室颤时间延长,存活率会迅速下降,所以尽早识别室颤和有效电除颤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自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诞生以来,许多临床实验已经证实了它能够有效地预防心脏性猝死(包括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其功能是一旦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的发作,能在几秒内识别并有效终止.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植入ICD 7例.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指伴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VF),常导致心脏性猝死(SCD).SCD是常见的心脏性死亡,美国每年约有32.5万人发生SCD,大部分均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其中80%是冠心病,约80%由VT或VF引起,但约4%的VT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良患者死亡中约50%为VT或VF所致的SCD[1].中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SCD,冠心病是主要病因(约70%)[2].防治SCD是当今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之一.近十余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研究进展不大,不尽人意.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是随着电子、无线通讯、计算机、遥测遥感及生物医学工程等科学的迅猛发展,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有了长足的进展,取得了傲人的成就,挽救了无数的生命.近年恶性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进展主要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等.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电风暴优化管理一例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伴自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均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的I类适应证,但植入ICD后室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引起的电风暴可导致猝死,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导管消融已开始用于治疗ICD植入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报道1例ICD植入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电风暴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的结果.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安全保障下无痛治疗一例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预防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晕厥或猝死.如何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减少ICD放电,特别是减少不恰当放电是目前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报道1例ICD的参数设置,及在ICD保护下联合其他治疗以减少ICD放电.患者,男,65岁.因“反复心慌、头晕1年,晕厥2次”入院.外院发作晕厥时心电监测记录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图1),经胸外同步直流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有高血压病史10年,否认家族有类似晕厥病史.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LAD):38.5 mm,右心室内径(RVD):19.1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7.3 mm,室间隔厚度(IVST):7.7mm,左心室后壁(LVPWT):8.3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2.血常规、生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均正常.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误用毛花甙丙后电复律三例
报道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因误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而用毛花甙丙复律无效,又使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亦不能复律,而在血流动力学逐步恶化的情况下,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获得成功.
-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一、前言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非持续性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与心室颤动(室颤)。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并非少见。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毫无症状,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心脏性猝死(SCD)。一些患者可同时有多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而在另一些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可以是心脏异常的早或唯一的表现。由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较为复杂,因此,诊断和治疗策略应根据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欧洲心脏病协会( ESC)联合发布了《 ACC / AHA / 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猝死预防指南》[1],该指南对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诊断、危险分层和防治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2009年欧洲心律协会( EHRA)和美国心律协会(HRS)共同发布的《 EHRA / HRS 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2]和2010年发表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管消融 Venice 宣言》[3]对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与评价,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适应证作了推荐。2014年 EHRA、HRS 和亚太心律协会( APHRS)共同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系统回顾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共同撰写并发布了《 EHRA /HRS / APHRS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4]。2015年《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猝死预防指南》[5]为2006年《ACC / AHA / 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猝死预防指南》的升级版,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等治疗方面改变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