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体重管理益处多
年近30岁的刘女士,近3年来,经常出现闭经或不规则出血的症状。去年来医院妇科就诊,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症。因而需要口服激素来维持月经。由于她的体型较为肥胖,妇产科遂推荐她到营养科进行体重管理。
刘女士于是参加了营养科“非药物体重管理项目”,接受营养干预治疗。让她惊喜的是,她的月经从第4个月开始就恢复了正常,再也不需服用激素类药物。到第6个月时,她的体重减轻了10.5千克,而且,复查妇科性激素指标,都恢复了正常。 -
环保管理方法在现代餐饮管理与服务中的融入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餐饮行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社会大众以及相关政策都强烈要求餐饮管理及服务中应树立并贯彻环保管理理念.在餐饮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开展中,应集中对环保精神进行体现、对现有环保制度进行建立健全,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为建立绿色管理与生态服务的餐饮业而付出努力.
-
GE EchoSpeed 1.5T磁共振故障检修 2例
故障现象 1 进行体部扫描时,自动预扫描失败. 系统提示错误代码 2225520 Dynamic disable and T/R driver fault. Possibly a shorted diode in the body T/R switch network,or a short circuit load. 分析与检修根据故障提示为发射 /接收驱动信号错误,可能是驱动高压不足或负载短路.
-
人类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的研究进展
在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时,超促排卵可使妇女在同一周期产生多个成熟和不成熟的卵子.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in vitro maturation,IVM)为因遗传、免疫及分泌等因素而不孕的患者提供大量成熟卵母细胞,为治疗不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1935年,Pincus观察到兔卵母细胞可在体外成熟-排出第一极体,首次提出IVM观点.此后,许多学者对人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调控及培养条件进行深入研究.1983年,IVM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临床,1991年,报道了第一例采用IVM技术分娩的"试管婴儿".本文主要对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机制、体外培养条件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综述.
-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系统性硬化症4例
笔者自2000-2004年对4例系统性硬化症病人进行体针配合穴位注射及艾灸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概况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就是将动物灌服中药或复方制剂后,在一定的时间内采集其血清液,分离血清以进行体外药理的实验方法.
-
流感嗜血杆菌患儿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流感嗜血杆菌在儿童中常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侵入血液继发脑膜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70年代中、后期,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逐渐上升,如今耐氨苄西林流感嗜血杆菌已遍及全球,但不同地区的耐药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解本地区流感嗜血杆菌的抗生素耐药情况,对我院细菌室鉴定的139株流感嗜血杆菌临床株进行体外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
血脂分离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评价
高脂血症是常见病,除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外,与肾脏病变也关系匪浅.传统的降脂疗法主要是饮食治疗,适当运动及药物治疗等.而我们则通过双重滤过血浆交换机进行体外血脂分离来观察清除血脂的疗效.
-
致病性弧菌对15种抗生素体外敏感性研究
我们于1997年5月至10月间,对肠道门诊急性腹泻病人送检粪便标本进行致病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体外抗生素敏感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
双功能融合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与作用
目的:构建含有融合基因FCUl的自杀基因系统,观察其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将FCUl基因亚克隆于pEGFP-C1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阳性重组子转染肝癌细胞HepG2,绿色荧光蛋白检测FCUl的表达,用G418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后,进行体外药物敏感实验,观察旁观者效应.结果:FCUl基因正确插入到pEGFP-C1中,pEGFP-FCUl转染成功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在5-FC作用下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未转染细胞,且旁观者效应显著.结论:本基因治疗体系具有很好的体外杀肿瘤效果,为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
食管癌细胞RNA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目的:观察人食管癌细胞株RNA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所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探讨肿瘤细胞RNA直接致敏DC进行食管癌生物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食管癌细胞株T.Tn体外培养,提取RNA;正常人外周血,进行体外DC的培养扩增;食管癌RNA直接致敏DC,MTT法检测食管癌RNA活化DC所诱生的淋巴细胞对食管癌T.Tn、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70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正常人外周血来源的DC,经食管癌T.Tn细胞株RNA直接致敏后,成功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T.Tn RNA组CTL在靶效比为20:1时对T.Tn,SoRb-70的杀伤率分别为85.8%、1.9%,而对照组对这两种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1.0%和0.5%.结论:肿瘤RNA致敏DC可以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是一种有前景的食管癌治疗手段,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
胃肠道肿瘤核素诊断
0引言与常规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超声、X线CT、及MRI等)不同,核医学显像(或核素显像)需要特定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即放射性药物,显像时先将放射性药物引入(通过注射或口服等途径)人体内,再通过显像仪器γ相机、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或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进行体外平面、全身或断层扫描.
-
抗IgE抗体和腺苷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肥大细胞激活的影响
肥大细胞只有激活才能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而组胺是肥大细胞激活后脱颗粒的主要标志物.据报道,细胞在缺氧或过度刺激等条件下代谢为腺苷[1].哮喘患者与非哮喘患者比较,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腺苷水平增高[2].我们的实验用腺苷、抗IgE抗体或两者联合应用对哮喘患者BALF中的肥大细胞进行体外激发,通过测定组胺水平来探讨哮喘患者对肥大细胞的激活特征.
-
EGCG联合维拉帕米逆转白血病细胞系K562/A02多药耐药的研究
克服多药耐药(MDR)是提高白血病疗效的重要途径.我们选择非细胞毒性剂量维拉帕米(VRP)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联合对人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系K562/A02进行体外逆转研究.
-
表皮干细胞:从基础到临床
创伤后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快速修复是微创治疗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为实现上述目的,各种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该领域内,包括干细胞技术、再生医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等。在干细胞技术领域,表皮干细胞( epidermal progenitors , EP )被认为是一种专能干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表皮基底部和毛囊隆突中,不但能维持皮肤的更新代谢,而且能有效促进皮肤创伤后的修复,已成为创伤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从1975年Rheinwald 和Green[1,2]成功进行体外表皮角朊细胞培养并提出表皮层内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开始,到后来在Wistar大鼠及57BL/6J小鼠等动物内成功获取EP[3,4],人们在持续补充对EP认知的同时,不断尝试各种生物学技术与EP相结合,拓宽其临床应用范围。
-
改变孕妇体位矫正枕后位探析
枕后位是头位难产中比较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其手术率极高,处理不当,可对母婴造成较大的危害.本文通过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矫正,加用人工破膜等预防性干预措施,使81%的枕后位产妇经阴道娩出,降低了难产及剖宫产率,提高了阴道分娩质量.现报道如下.
-
MTT比色法进行体外肿瘤药敏实验的影响因素
MTT法是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种测定细胞存活和增殖能力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其原理是黄色的MTT能被活细胞线粒体脱氢酶(如琥珀酸脱氢酶)还原成蓝紫色的甲瓒(formazan),而死细胞和红细胞则无这种能力.后经不断改进,已被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的很多研究领域中,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由于MTT比色法简单、快速、灵敏,明显优于过去常用的染料排斥法,使用96孔培养板使得操作半自动化,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标本的测定,故对大量筛选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已被广泛用于体外肿瘤药敏的测定.但MTT比色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现分析如下.
-
不同厂家氧氟沙星片剂体外溶出度的比较研究
氧氟沙星(ofloxacin)又名氧氟嗪酸,属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因该药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强、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对我市招标采购中中标的3家企业生产的氧氟沙星片进行体外溶出度测定,以检测其内在质量.1仪器和药品
-
左氧氟沙星片的溶出度考察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FX)为具有光学活性的喹诺酮类抗菌素,其抗菌作用强于氧氟沙星.为考察国产片剂质量,我们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国内两个厂家及国外一个厂家共三批产品进行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如下:
-
妇炎灵洗液体外抗菌活性的测定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对妇炎灵洗液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本品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且其抑菌作用优于国内某厂家生产的中药外用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