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髂腹股沟-髂腹下联合腰丛神经阻滞在股浅动脉血管旁路术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陈景亮

    目的:解决老年病人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全身麻醉而采用髂腹股沟-髂腹下联合腰丛神经阻滞完成股浅动脉血管旁路术,保证手术安全,术后并发症少.方法:先行髂腹股沟和髂腹下神经阻滞,然后采用神经刺激器行腰丛神经阻滞,阻滞完成后可进行手术.如果效果欠佳采用血浆靶控技术静脉泵入瑞芬太尼注射液,血浆靶浓度维持在1.5~2ng/ml均能完成手术.结果:阻滞比较完善,麻醉效果确切,术后镇痛满意,未发生与麻醉有关的相关并发症

  • 连续腰大肌间沟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姜陆洋;李彦平;李树人

    目的:观察连续腰大肌间沟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疗效,并与硬膜外镇痛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2组,EA组:硬膜外术后镇痛,采用0.125%罗吡卡因+ 芬太尼2μg/ml,5ml/小时;PA组:腰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采用0.125%罗吡卡因,5ml/小时,两组维持镇痛3~5天.记录静息和持续被动运动时的VAS疼痛评分,肌力分级,镇静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在术后12小时,24小时患膝持续被动活动(CPM),48小时(CPM)时PA组VAS评分明显小于EA组;肌力分级在术后12小时和24小时 PA组高于 EA组;PA组无并发症发生,EA组术后恶心发生率明显高于PA组;两组病人镇静程度无差异. 结论:腰大肌间沟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较之硬膜外镇痛明显减轻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对下肢肌力影响更小,因此是一种令人满意的术后镇痛方法.

  • 下肢手术应用罗哌卡因混合利多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

    作者:杨春友;苏凤荣;韩雪松

    罗哌卡因具有作用时间长和毒性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神经阻滞,由于腰丛神经和坐骨神经的解剖特点,需要较大剂量的罗哌卡因才能满足要求,这增加了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 虚拟人的腰丛神经断层解剖学及可视化研究

    作者:张元智;陆声;裴国献

    目的 观测"虚拟中国人"(virtual Chinese human,VCH)女性Ⅰ号、男性Ⅲ号腰丛神经连续横断面的走行,建立腰丛神经的可视化数字模型.方法 应用"虚拟中国人"女性Ⅰ号(VCH-F Ⅰ)和男性Ⅲ号(VCH-M Ⅲ)数据集,在薄层断面图像上观察腰丛神经的构成及其与腰大肌和周围血管的关系,应用Amira 3.1(TGS)软件对腰丛神经及其周围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结果 在VCH-F Ⅰ和VCH-M Ⅲ的薄层断面图像上可以清楚地显示腰丛神经的主要结构,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地反映腰丛神经解剖学结构特点.结论 VCH-F Ⅰ和VCH-M Ⅲ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精确的腰丛神经断面解剖,重建的数字化模型为腰丛神经损伤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形态学依据.

  • 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三叶草法”腰丛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研究

    作者:蔡敬怡;白岚;周雁

    目的 探讨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三叶草法”腰丛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32例行择期下肢矫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进入本次研究,ASA分级为Ⅰ~Ⅲ级,在超声引导下行“三叶草法”腰丛神经阻滞.使用序贯法进行研究,初始剂量为0.375%罗哌卡因15 mL,若阻滞效果完全,下一例减少5 mL;否则,增加5 mL.运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研究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三叶草法”腰丛阻滞50%患者阻滞有效的剂量.结果 0.37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老年患者“三叶草法”腰丛神经阻滞的ED50为23.12 mL,95%可信区间为18.6~28.1 mL.结论 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三叶草法”腰丛阻滞的ED50为23.12 mL.

  •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

    作者:赵崇法;郭艳辉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4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P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E)组使用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麻醉首次成功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补液量、不良反应、术后镇痛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等。结果:P组MAP在麻醉后各个时点均高于E组(P<0.05),术中输液量也低于E组(P<0.05)。P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E组[(37.8±2.2)h vs(6.3±0.8)h],P组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发生率明显少于E组(1% vs 14%, P<0.05),进食时间明显早于E组(P均<0.05)。两组麻醉镇痛效果均满意,未发生神经损伤、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高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具有定位准确、成功率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镇痛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 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香梅;董雨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1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0例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组41例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2组患者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5 min、10 min、30 min、60 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观察组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阻滞维持时间要显著长于对照组( P均<0.05);对照组麻醉后各时间段的血压均显著低于麻醉前( P均<0.05);观察组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16例(40%)出现不良反应,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起效迅速、麻醉维持时间长、对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影响小,且不良反应少,是行下肢手术患者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腰椎及其毗邻结构的超声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刚;常洪波;刘颖;鄂占森

    目的 探讨腰椎及其毗邻结构的超声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50例健康成人腰椎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超声检查,重点描述腰椎、椎管内容物及腰丛神经的扫查方法和声像图特点.结果 ①腰椎及其毗邻结构纵切断层扫查图像显示:腰椎棘突宽大,呈现为“城墙样”声像;椎弓板位置低而下关节突位置高,两者呈现为“波浪线样”声像;关节突关节位于高峰而横突处于低谷,两者呈现为“峰谷样”声像;腰3腰4棘突间隙声窗内由浅到深组织依次为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背侧硬脊膜、腹侧硬脊膜、后纵韧带及椎体.②腰椎及其毗邻结构横切断层扫查图像显示:腰椎棘突上半部两侧可见横突骨皮质强回声,下半部两侧为关节突关节强回声;关节突关节表面被覆强回声关节囊韧带.③腰丛神经位于关节突前外侧、腰大肌内部后1/3处.结论 超声是检查腰椎及其毗邻结构的理想方法.

  • 下肢手术病人罗哌卡因混合利多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

    作者:陈湧鸣;王祥瑞;赵延华;杭燕南;孙大金

    罗哌卡因具有作用时间长和毒性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神经阻滞,由于腰丛神经和坐骨神经的解剖特点,需要较大剂量的罗哌卡因才能满足临床要求,这增加了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可能性[1];因此,应该进行合理配伍,既能满足手术要求,又能大限度地降低罗哌卡因的剂量.利多卡因具有起效快、弥散广和脂溶性较高的特点[2].本研究拟评价下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混合利多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两种浓度左布比卡因用于下肢神经阻滞的研究

    作者:刘刚;刘文东

    目的 研究0.375%、0.5%左布比卡因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单侧下肢膝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以0.375%(A组)和0.5%(B组)左布比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阻滞后30分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术中患者自觉症状.结果 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B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A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且患者满意率高于A组.结论 0.5%左布比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时比0.375%左布比卡因作用更为完善,持续时间更长,对于下肢深部手术和术后镇痛更为适宜.

  • 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康定坤;赵丽艳;张卫;姚娜;梁秋霞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择期拟行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高龄患者60例,年龄71岁~98岁,体重52 kg~7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组(UNB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SEA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前(T0)及麻醉后10(T1)、30(T2)、60 min(T3)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记录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手术时间及术中的出血量和输液量;评价麻醉效果,记录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结果 SEA组T1、T2时SBP、DBP低于本组内T0、T3时和UNB组相应时点,而HR快于本组内T0、T3时和UNB组相应时点(P<0.05).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NB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2.1±3.8) min,麻醉维持时间为(414±43) min,分别长于SEA组的(7.7±1.9) min和(192±2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NB组术中输液量(978±182) ml,明显少于SEA组(1 360±29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均为100%.SEA组术中有4例(13%)发生低血压,术后2例(7%)发生恶心呕吐,5例(17%)发生尿潴留,副作用发生率明显高于UNB组[术后仅1例(3%)发生恶心](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镇痛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发生率低.

  • 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致全脊髓麻醉一例

    作者:王松;汪树东;侯涛;李娟

    患者,女,35岁,55 kg,因“右胫腓骨骨折”入院。术前ECG、血常规、生化检查及凝血功能均为正常。拟在 B 超引导下右侧腰丛+右坐骨神经阻滞下行右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经鼻导管吸氧,监测ECG、无创 BP、SpO2,BP 100/65 mm Hg,HR 82次/分, SpO299%。患者取左侧卧位,采用纵截面扫描,探头与脊柱平行,探头中间线落于髂脊高点连线上,自脊柱中线向体侧扫描,直到 L3~4和 L4~5腰椎横突及下方的腰大肌清晰显像。针尖紧靠探头进针,以 out-of-the-plane 法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针穿过 L3~4横突间隙到达腰大肌后2/3区域,回抽无血、脑脊液后,注射生理盐水见腰大肌间隙扩开,判断针尖位置正确,缓慢注入0.375%罗哌卡因30 ml,拔针时发现患者说话无力,但意识清楚,患者立即取平卧位,面罩给氧,测试麻醉平面 T2以下痛觉消失,BP 降至80/50 mm Hg,考虑全脊髓麻醉,立即给予去氧肾上腺素及快速补液,面罩控制呼吸,约5 min 后患者意识消失,插入喉罩,机械通气,并行桡动脉穿刺,间断推注去氧肾上腺素维持 BP 在110/60 mm Hg左右,立即进行手术,手术90 min 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保留自主呼吸至术毕,手术持续2 h,术毕麻醉平面达 T8水平。术中输入胶体1000 ml,晶体1750 ml,BP 维持在110/55 mm Hg以上,术后1 h 麻醉平面达 T10,拔除喉罩,术后2 h 麻醉平面达 T12水平送回病房。术后8 h 患者双下肢运动恢复,术后12 d 随访,患者痊愈出院。

  • 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镇痛在膝关节镜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作者:张蔚青;万政佐

    [目的]研究膝关节镜术后功能锻炼时,采用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镇痛,B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镇痛,C组采用膝关节腔内镇痛,并进行镇痛评估.[结果]A组术后3d内行功能锻炼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及C组,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镇痛,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时的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 磁共振神经成像对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剑婷;吕发金;李建设;穆培霞

    目的 探讨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GBS(28例)患者行腰丛神经MRN检查.测量右侧L4神经干及股神经肌肉信号比,检测患者的脑脊液蛋白-细胞值,分析脑脊液蛋白值与NMSR的相关性.结果 GBS患者脑脊液蛋白及神经干、股神经的NMSR相关检验均呈正相关(rs=0.767、0.667,P<0.001).结论 GBS脑脊液蛋白的改变会引起神经干、股神经NMSR的改变,MRN可作为GBS的诊断的重要手段.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研究

    作者:吴志林;张小洺;姚尚龙

    目的研究0.5%、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单侧下肢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以0.5%(A组)和0.75%(B组)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阻滞后30分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术中患者自觉症状.结果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 B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A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患者满意率高于A组.结论 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时比0.5%罗哌卡因作用更为完善,持续时间更长,对于下肢深部手术和术后镇痛更为适宜.

  • 腰丛神经、坐骨神经及股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伟芝;农光

    从2002年6月来,我院采用腰丛神经、坐骨神经及股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应用于单侧膝关节以下的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神经阻滞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沈晓敏;姜虹

    下肢手术临床上一般都首选椎管内麻醉,但部分病人不适用椎管内麻醉.老年人常常伴有脊柱僵直、严重骨质增生、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等脊柱异常,伴有心血管疾息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有时对于腰或髋部外伤而无法安置侧卧体位.

  • 正常腰丛磁共振神经成像研究

    作者:赵剑婷;吕发金;谢鹏

    目的:比较正常腰丛神经的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u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测量数据和大体标本的差异.方法:对健康体检者30例(男19例,女ll例)行腰丛神经MRN检查,测量右侧正常的腰神经根、神经节、神经十及股神经的短轴径线及神经肌肉信号比;解剖并测量尸体右侧腰丛神经L2~5神经根、神经节及神经干、股神经的形态、大小.比较所获得的MRN测量数据和尸体解剖测量数据.结果:MRN可清晰显示L2~5神经的走行,神经节呈圆或椭圆形膨大,横径大小约为3~6ram,神经根及干呈条状,边缘光滑,横径大小约为2~5mm,神经节信号高于神经根和干.所获得数据与尸体解剖测量数据之问有可比性,两者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MRN可清晰显示腰丛神经及主要大分支,其测量值可反映腰丛神经改变,可用于腰丛神经疾病和发育异常的诊断标准.

  • 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应用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作者:廖志敏;林艳君;张兰

    [目的]将利多卡因与罗哌卡目联合应用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拟获得可加快阻滞起效时间、增强运动阻滞效果、但不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利多卡因浓度.[方法]ASA I ~Ⅱ级择期下肢手术患者115例,随机分I组(0.22%罗哌卡因)、Ⅱ组(0.22%罗哌卡因+0.17%利多卡因)、Ⅲ组(0.22%罗哌卡因+0.25%利多卡因)、IV组(0.22%罗哌卡因+0.33%利多卡因)及V组(0.3%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注入试验药物60ml,阻滞后30 min内间断行感觉、运动功能评分,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用量、肌松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感觉及运动恢复时间.[结果]2~ 15minⅡI、Ⅳ组股神经感觉VAS评分明显低于I、Ⅱ、V组(P<0.05),2~10min ⅢⅡ-V组股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明显高于I、II组(P<0.05),25 min时5组均为100%;坐骨神经感觉VAS评分及完全阻滞率5组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P>0.05);10~15 min II~IV组运动完全阻滞率明显高于I、V组(P< 0.05);术中肌松满意度、感觉与运动恢复时间5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2%罗哌卡因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可达到与0.3%罗哌卡因相同的阻滞效果,联合利多卡因可加快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但并不能改变其阻滞效果和延长阻滞时间.

  • 祖传中草药香袋治疗带状疱疹

    作者:沈耀钦;郑仕霖

    近年来,笔者采用祖传中草药香袋治疗带状疱疹3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8例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7~62岁,平均36岁,病期2~6天,平均3.2天,皮疹侵犯三叉神经4例,肋间神经23例,臂丛神经4例,腰丛神经5例,骶丛神经2例.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