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血管用药:小心驶得万年船
长期用药,小心药物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再好的药物也可能有一些毒副作用,比如心血管科常见的药物阿司匹林.如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知道:阿司匹林是个好东西.它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起到预防、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阿司匹林作为防治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经济、有效的首选药物,在心脑血管的预防和治疗第一线大显身手、造福人民.然而,如此好的一种药物,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会对阿司匹林过敏,服用后会发生荨麻疹,甚至诱发哮喘,俗称"阿司匹林哮喘";还有的病人因为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刺激作用而发生消化道出血,这也是患有消化道溃疡的患者不能服用阿司匹林的原因.还有些患者因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出现容易出血的倾向,比如刷牙牙齿出血,妇女月经量偏大,伤口不易止血等问题,甚至出现脑出血、内脏出血等少见的严重并发症.
-
国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监测系统
自1982年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陆续在全世界六个洲的30多个国家报告了感染病例.由于它可引起出血性肠炎和病死率较高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orpura,TTP)等并发症,普通细菌培养技术对该菌的检出率较低,易造成漏诊、误诊和治疗的困难,做好监测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就国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监测系统及其工作概况进行综述.
-
南京地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监测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EHEC)是一群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肠炎的大肠埃希氏菌,以O157:H7血清型菌株为代表.EHEC感染包括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自从1982年美国首次报道了由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出血热肠炎暴发以来,EHEC的感染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也于1986年从病人身上检出O157:H7大肠杆菌.1996年日本的 EHEC大规模暴发,引起了我国的密切关注.美国、日本、苏格兰等国已相继开展了监测工作.我国也于1998年建立了O157:H7大肠杆菌监测网.开展对O157:H7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腹泻病因检测的关键是提高该菌的快速分离率.我们采用O157大肠杆菌免疫浓缩试剂条进行该菌的浓集,并用含CT的O157选择性平板提高该菌的快速分离率,对南京地区采集的55 7份样品,进行了O157:H7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
-
产后血栓性肠梗阻1例
病历资料例1:患者,26岁,产后16天,腹痛13天,于2006年7月26日入住我院,患者16天前在家顺产一婴,产时产后阴道流血多,产后第3天开始头痛、恶心、头晕、腹痛、腹胀、未服药就诊,因症状加重来诊.
-
内皮损伤及炎性因子对老年高血压病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中发生脑卒中者明显多于正常血压脑卒中者.虽然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处于压力高的状态下,但是,高血压病并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主要是血栓性,而非出血性[1].本研究探讨内皮损伤及炎性因子对老年高血压病及其并发脑梗死的影响.
-
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
脑梗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梗死、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脑出血系指非外伤性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无论是脑梗死或脑出血,按其临床表现多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统称为脑卒中.本标准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依据国内外脑卒中诊断标准,结合临床经验,以及我国对脑梗死、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的临床和研究实践制定.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尸检分析
死者女,48岁.因右下腹疼痛6 d,全身多处淤点、淤斑,多次发生晕厥、全身抽搐,意识不清1 d于2005年1月21日入当地医院,入院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1 h出现阴道流血,较平时月经量多1倍以上.
-
以心绞痛首发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患者,男,63岁.反复胸痛20余天就诊.20d前出现心前区疼痛,近2d发作频繁.既往体健.查体:T36.5℃,P100次/min,R20 次/min,BP 150/70 mm Hig(1mm Hg=0.133 kPa),神清语利,无贫血貌,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颈静脉无怒张,心肺腹查体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正常;乳酸脱氢酶(LDH) 272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NI)正常.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0.05 mV,V4-6导联ST段下移0.1 mv.心脏彩超及腹部CT无异常.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并拟行冠状动脉造影.但入院后心前区疼痛频繁发作,药物缓解不明显,并出现烦躁不安,于第6天出现酱油色尿伴重度贫血貌,巩膜及周身皮肤黏膜黄染,体温37.5℃,复查HB 69 g/L,PLT13×109 L-1;尿蛋白+3,尿潜血+3;尿素氮15.4 mmol/L,肌酐103 μmol/L;CK-MB 153 U/L,LDH2257 U/L,TNI12.15 μg/L.第7天出现谵妄状态,双侧巴氏征阳性,随之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依据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肾功损害和发热(五联征),诊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明确.给予甲泼尼松龙500mg/d静点,并输注血浆.第8天呈现深昏迷,继之呼吸、血压下降死亡.
-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缺血性J波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超急期是指AMI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栓性阻塞后,在临床上出现心电图变化的早期.此期出现时间很短,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临床各项检查缺乏特异性,故在此期明确诊断AMI常较为困难.本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急救中心就诊的96例AMI患者超急期心电图中缺血性J波进行了回顾,现报道如下.
-
以“胸闷气急”为主诉的男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患者男,23岁,因“胸闷气急3 d,加重13 h”入院。既往体健,自诉发病前1周因受凉出现感冒、咳嗽。入院前3 d,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查体: T 36.5℃, P 108次/min, R 20次/min, BP 116/72 mmHg,端坐位,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 WBC 18.61×109 L-1, PLT 35×109 L-1;血凝常规: PT 54.4 s, APTT 65.8 s,纤维蛋白原:0.487 g/L;生化: AST 7040 U/L, ALT 12900 U/L,总胆红素:128.73μmol/L, LDH 16810 U/L, Cr 247μmol L, BUN 11.2 mmol/L,总胆红素128.73μmol/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超:左房内径50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75 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66 mm,右房室腔稍增大,二、三尖瓣轻度返流, EF:0.29;BNP:16124 pg/mL;肌钙蛋白:0.83 ng/L;拟诊“急性重症心肌炎、心功能Ⅲ级”收入院。予甲强龙80 mg,2次/d,抗炎,丙种球蛋白20 g,1次/d,增强免疫力,纠正心衰,营养支持等治疗;入院后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第二日出现少尿,血常规: PLT 52×109 L-1, WBC 17.38×109 L-1,血凝常规: APTT 82.3 s, INR 5.55;生化: ALT 7619.5 U/L, Cr 420.4μmol/L, AST 7400.1 U/L,予以输注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维生素K1改善凝血功能,同时行床边血液滤过;第3日患者出现皮肤瘀斑,烦躁,意识模糊, PLT 35×109 L-1;会诊考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予查外周血涂片破碎红细胞大于2%,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vWF-cp ),即ADAMTS13活性0%,确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行血浆置换3000 mL,1次/d,2 d,甲强龙500 mg,1次/d,输注冷沉淀、纤维蛋白原等治疗;患者神志转清,胸闷气急好转,复查PLT 60×109 L-1,生化: ALT 786 U/L,间接胆红素46.2μmol/L, LDH 710 U/L, Cr 510μmol/L;第5日予输注血浆400 mL,同时行床边血液滤;第6日患者出现咯血,立即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并继续血浆置换,患者肺出血不止,紧急纤支镜提示右支气管内持续大量鲜血涌出,终抢救无效死亡。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 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该病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继发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HUS 和 TTP 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
1例妊娠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以溶血和血栓为主要特征的血液疾病,当与妊娠合并存在时,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很高.1992年Rozdzinski[1]等统计了1966~1992年70例患者,其中38名产妇和22名婴儿经治疗存活,而母婴同时存活仅14例.典型的TTP表现是微血管变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精神-神经症状、发热、肾脏损害.40%患者具有此五联征,75%的患者具有前三联征.本例患者有典型的五联征,因及时诊断治疗,抢救护理措施及时得力,预后良好,现把我们的观察护理介绍如下.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为较少见特殊类型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
垂体瘤术后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 病例介绍患者,女,39岁.主因月经周期不规则3年,闭经、泌乳1年于2006年12月13日人院.入院后经CT诊断为垂体瘤.2006年12月19日在全麻下行经单鼻孔入路肿瘤摘除术.术后患者精神状况好.2007年1月3日,患者突然呈昏睡状态.呼之能应,T 39.5℃,P 110次/min,R 20/次/min,BP130/90mmHg,皮肤可见瘀点、瘀斑.化验结果:血白细胞11.01×109/L,N 0.9461,L 0.0302,M 0.0242,血小板17×109/L.诊断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TTP).
-
连续性血液净化合并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报道
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在国内由河北姚尔固1987先提出,南京军区总医院吴燕2004年报道:19例CBP时肝素抗凝中有3例发生肝素致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笔者在应用CBP抢救1例灭鼠药氟乙酰胺、安定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时发生了严重的肝素致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现报道如下.
-
血浆置换抢救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病情凶险、病死率极高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微血管血栓所致的多系统损害.
-
血浆置换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血浆置换(PE, Plasma exchange)是指从体内清除大量的血浆(通常2~5L),同时输入新鲜冰冻血浆或贮存血浆.PE已广泛应用于某些循环因子所致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2],主要应用于治疗急进性肾炎,包括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性肾炎(即抗-GBM肾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炎和寡免疫复合物型新月体肾炎;此外还应用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骨髓瘤相关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肾移植排异等.本文就血浆置换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简述.
-
血浆置换救治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护理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以血小板明显降低,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以及一过性、多变性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疾病.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达54%,血浆置换是治疗TTP的有效的方法.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血液净化治疗中的一种技术,血浆置换术是通过膜式血浆分离器,将患儿静脉血液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血浆与血细胞,血细胞回输入人体,血浆弃去,同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一定容量的晶体溶液,其机制是补充血浆中的缺失因子和去除致病因素.本科于2004年7月收治一例TTP患儿,采用PE技术抢救该患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川崎病冠状动脉改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川崎病,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可有心血管系统广泛受累,其严重并发症为冠状动脉瘤、血栓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肌梗塞及缺血性心肌病,可造成凶险预后,近年来已取代风湿病成为我国儿童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我们自1992年利用冠状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研究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情况,其研究结果对临床诊断指导均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和治疗进展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是一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是一种高致死、高风险的临床急症,及早诊断并启动血浆置换( plasma exchange , PEX )有效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肾脏受累等。发病机制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金属蛋白裂解酶 AD-AMTS13严重缺乏、血管内皮细胞VWF释放异常、血小板异常活化等有关。临床分为遗传性 TTP ( ADAMTS 13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下降或缺乏)和获得性TT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