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杂志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의학구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548X
- 国内刊号: 11-5453/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氩氦刀对肺气肿兔肺组织微创减容治疗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氩氦刀经皮肺穿刺对实验性兔肺气肿模型施行靶向冷消融,以确定氩氦刀经皮靶向肺减容术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纯种健康新西兰成年大白兔20只建立肺气肿模型,分别在建立模型前后测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模型建立后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行氩氦刀肺减容治疗,冷融全部采用2次冷融循环,冷冻为每次5min,复温过程采用氦气主动复温,复温时间为2min。分别于1、3、7、14、28天测定血气分析及肺功能结果,并且获取相应的标本观察其大体形态及其在光镜下的组织学变化。结果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术中少量出血3例(15%),皮下气肿2例(10%);肺功能及血气分析:与肺气肿模型相比,术后1天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3、7天明显改变(P<0.05)、术后14、28天显著改变(P<0.01),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的佳改善时间为7~14天。结论氩氦刀肺减容术以达到有效破坏靶组织的目的,明显改善动物模型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好、安全性高。
-
柔性可延展能量收集装置的心脏表面缝合实验研究
目的:近年来,以纳米技术制造柔性可延能量收集装置( ultra-flexible energy harvester, UFEH)为能源的供应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动物实验验证此类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大范围应用需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相容性验证。方法通过小型猪动物实验,研究UFEH在生物体内的工作状态,通过家兔对比实验,验证长期佩戴时生物体内相容性。结果于小型猪实验中,器件贴合良好,工作状态符合设计要求,贴合前后实验动物心功能相同,高输出电压可达3V。在家兔对照实验中,实验组家兔存活时间与对照组一致,各项生理指标正常,未出现意外死亡、瘫痪、心功能下降等。结论压电设备于生物体内运行正常,对生物体组织伤害小,输出电压可达到商用级别;但仍需通过结合不同医用材料并对设备进行升级完善,可逐步完成生物体内长期植入目的。柔性可延展压电设备为体内收集机械能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新的方法,符合我国自主创新的研究方向,为今后逐步实现能源清洁化,医用设备能源自给提供了可靠思路。
-
贵州地区汉族肺癌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2518 A/G 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贵州地区汉族人群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2518A/G位点是否存在基因多态性。探讨MCP-1-2518A/G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3~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无血缘关系的肺癌患者(实验组)9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2例的血样。通过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MCP-1-2518A/G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贵州地区汉族人群中MCP-1-2518A/G存在基因多态性,健康人群中,3种基因型( AA、AG、GG)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46.9%、46.9%,实验组为26.7%、46.6%、26.7%。2.实验组和对照组中MCP-1-2518A/G 3种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AA基因型个体患肺癌的相对风险度高(OR=5.455,P=0.015),GG基因型个体患肺癌的相对风险度低(OR =0.412,P=0.035),A等位基因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患肺癌的相对风险是携带G等位基因个体的2.368倍。结论贵州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MCP-1-2518A/G基因多态性。 MCP-1-2518A/G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发病有相关性,A等位基因可能是肺癌发病的易感基因。
-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病理机制的再探讨
目的:探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理机制。方法结合笔者医院3例典型病例的临床资料,荟萃分析近15年相关文章。结果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时机平均为12.5~15.5天,均数为14.1天。本组3个急性硬膜下血肿亚急性化的病例,都存在部分血肿凝块延迟液化的现象,1例使用地塞米松治疗效果良好,1例血肿清除术后引流不.致病情复发。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亚急性化是一种时间规律性极强的炎性反应过程,推测是一种类似过敏反应性的机制:由血凝块液化过程释放的某种抗原,通过硬脑膜下新生膜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递呈给新生膜内从毛细血管内游离出的T淋巴细胞,形成致敏T淋巴细胞,当延迟溶解的血凝块释放后续抗原再次接触致敏T淋巴细胞时,类似Ⅳ型变态反应的炎性过程发生。
-
脑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脑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评估和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经CT及CTA检查确诊脑动脉瘤患者78例,其中分为A组(动脉瘤破裂组)45例,B组(动脉瘤未破裂组)33例,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相关病史等情况以及CTA测量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2,P=0.033),其中女性更容易破裂;年龄分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8,P=0.084);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4,P=0.003);高血脂病史比较,表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3,P=0.243)。两组患者在动脉瘤瘤颈宽度、瘤体高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瘤体高度和瘤颈宽度比值(AR)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8, P=0.003);两组动脉瘤瘤体高度和载瘤动脉长轴的角度值(A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2, P=0.002)。结论女性动脉瘤患者,动脉瘤更容易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很可能是破裂的重要诱因;CTA影像提示瘤体高度和瘤颈宽度比值及动脉瘤生长角度AN很可能是临床预测动脉瘤破裂的重要指标。
-
基于红细胞溶血贫血探讨地中海贫血患者证候季节变化的生物学机制
目的:从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细胞溶血贫血探讨证候季节变化及证候季节变化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在夏季(7月份)和冬季(11月份)分别对11例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患者(5例α-地中海贫血、6例β-地中海贫血)的中医证候进行量化评分,并检测患者血液参数[血红蛋白( Hb)、红细胞( RBC)、网织红细胞( Ret)]水平的差异。检测冬夏两个月份患者血清造血相关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白介素-3(IL-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活性水平的差异;检测冬夏两个月份红细胞抗氧化损伤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的活性水平的差异;检测冬夏两个月份红细胞膜骨架蛋白[α-收缩蛋白(SPTA1)、β-收缩蛋白(SPTB)、带4.1蛋白(EPB4.1)]基因表达的差异(P>0.05)。结果冬季(11月份)地中海贫血患者主要血液参数Hb水平显著高于夏季(7月份)(P<0.05)。冬季(11月份)地贫患者爪甲色淡、食少纳呆、潮热盗汗的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显著低于夏季(P<0.05)。冬季(11月份)红细胞抗氧化损伤指标SOD、GSH-Px活性显著低于夏季(7月份)(P<0.01),MDA的活性显著高于夏季(7月份)(P<0.01)。冬季(11月份)血清造血细胞因子SCF、EPO水平显著高于夏季(7月份)(P<0.01或P<0.05),IL-3活性水平冬季(11月份)显著低于夏季(7月份)(P<0.05)。冬季(11月份)地贫患者红细胞膜骨架蛋白SPTA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夏季(7月份)(P<0.05), SPTB、EPB4.1冬夏两个月份的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地中海贫血患者在气温高的季节(夏季)比气温低的季节(冬季)溶血贫血严重的客观规律。实验研究显示,地中海贫血患者证候季节变化可能与冬夏两季红细胞膜骨架蛋白表达差异以及造血相关细胞因子和抗氧化损伤水平活性差异有关。但其是否为客观规律,仍需进一步的探索。
-
人生长素对雌性大鼠心力衰竭心脏重塑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ghrelin对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致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HF)大鼠心肌形态结构变化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索生长素释放肽( growth hormone releasing-peptides,GHRPs)心脏保护活性机制。方法经心电图监测成功永久结扎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导AMI,经B型超声鉴定诱导HF模型成立或穿线不接扎成HF模型对照;以人ghrelin经尾静脉注射进行干预3周;苏木精-伊红( 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结构变化;末端脱氧核苷酰基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分别研究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形态、细胞凋亡变化。结果 TUNEL染色结果:永久结扎后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呈颗粒变性,肿胀、核固缩。较多间质纤维化、炎细胞浸润:经人ghrelin干预的的虽有排列紊乱、肿胀和少量颗粒变性外未见典型固缩或严重间质少量纤维化,HF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ghrelin干预组( P<0.05)。结论外源性ghrelin减少HF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脏重塑而发挥心脏保护活性。
-
电穿孔法介导 siRNA 高效转染小鼠原代软骨细胞
目的:建立小鼠原代软骨细胞高效电转siRNA的方法。方法常规分离得到的小鼠原代软骨细胞继续用链丝菌蛋白酶消化3h,然后应用高效电转缓冲液和优化的电转参数转染pCMV-EGFP表达质粒或siRNA,用台盼蓝检测细胞存活率;转染后48h分析转染效率和siRNA靶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电穿孔后原代软骨细胞的存活率>80%,质粒的转染效率达到37.3%±5.2%;siRNA靶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调了75%和66%。结论成功建立了通过电穿孔介导siRNA转染小鼠原代软骨细胞的方法,达到了很好的基因沉默效果且保持了较高的细胞存活率。
-
两种不同形状碳酸钙微米颗粒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影响的研究
目的:评价球形和方形两种碳酸钙微米粒对大鼠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等的影响。方法制备球形和方形碳酸钙微粒并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通过MTS法检测微粒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检测微粒在细胞表面的吸附以及引起的ROS反应,评价微粒的细胞毒性。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评价两种碳酸钙微粒对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两种碳酸钙微粒高浓度下造成一定细胞增殖抑制,方形微粒抑制作用更显著。微粒的细胞增殖抑制主要由微粒与细胞表面接触引起,但两种微粒均不引起细胞ROS水平升高。同时两种微粒高浓度下也可通过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抑制成骨分化,方形微粒同样更明显的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结论高浓度下碳酸钙微粒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造成抑制,方形碳酸钙微粒具有更明显抑制现象,生物相容性不如等粒径球形微粒。因此球形微粒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更理想的选择。
-
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小鼠心肌肥厚模型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 isoprenaline,ISO)在诱导小鼠心肌肥厚模型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C57品系的小鼠随机分为药物组(ISO组)与生理盐水组(NS组),分别皮下注射剂量为5mg/kg的ISO与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2次,注射2周后取材。用射血分数、心重体重比、肺重体重比、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ANP表达量去验证心肌肥厚模型构建情况;Western blot法用于检测心肌肥厚相关信号通路改变情况。结果 ISO组与NS组相比,射血分数降低,心重体重比、肺重体重比升高、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ANP表达水平升高,证明ISO成功诱导了心肌肥厚模型;ISO组P-ERK、P-JNK与NS组相比表达增强,证明了ISO是通过MAPK家族信号通路诱导心肌肥厚模型。结论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能够成功的通过激活MAPK家族信号通路诱导小鼠心肌肥厚模型,该法简单、经济、可靠。
-
H3 N2流感病毒冷适应株的无血清培养
目的:探索无血清培养H3N2流感病毒冷适应株的适宜条件。方法以无血清适应的Vero细胞为介质,对流感病毒冷适应株(H3N2)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得到较优的基础培养基、pH值、TPCK胰酶添加量及其补加时间、病毒接种量和病毒收获时间。结果 H3N2流感病毒冷适应株能够感染无血清适应的Vero细胞;经过优化,病毒培养液适宜pH为7.15~7.64, BSA和TPCK胰酶添加量均为0.8~1.2μg/ml,细胞培养36h接种病毒,接种量MOI为0.05~0.10,于25℃培养168h收获时病毒效价达高。结论优化了H3 N2流感病毒冷适应株无血清培养的适宜条件。
-
骨盆倾斜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偏心距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研究盆下型骨盆倾斜( infrapelvic obliquity ,IPO)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心距的影响,以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2013年4~6月期间行全髋关节置换( THA)患者共计98例,术前、术后骨盆前后位X线片,使用Image Pro Plus6.0测量术前及术后骨盆倾斜角、健侧及患侧股骨偏心距( femoral offset, FO)、内侧偏心距( medial offset, MO)、垂直偏心距(vertical offset, VO),以分析THA术中骨盆倾斜角对股骨偏心距的影响。结果 THA术后术侧FO为28.50±7.74mm,健侧FO为29.36±9.51mm,术后术侧与健侧相比,患侧FO得到了重建( t=0.80,P=0.420)。股骨偏心距接近29(28.50±7.74)mm,ⅠC 型骨盆倾斜所对应的 FO明显较其他类型低(23.07±8.96mm)(P <0.05),较 FO平均值减小约5.43mm。 MO接近60(60.27±8.83) mm,ⅠC型所对应的MO较平均值小约6.16mm,ⅠC型与ⅠA、ⅡB、ⅡC相比较,MO显著偏小(54.11±8.97mm)(P<0.05),而ⅠC型同ⅠB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各亚型之间VO(32.63±9.2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ⅠC型骨盆倾斜患者THA术中股骨偏心距需增加约5mm才得以重建,内侧偏心距增加约6mm,其他各亚型骨盆倾斜THA术中股骨偏心距及内侧偏心距无需额外矫正。无需处理垂直偏心距。
-
狂犬病疫苗2-1-1方案的初种与复种效果的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狂犬病疫苗2-1-1接种方案的初种与复种免疫效果。方法根据3年以前有无狂犬病疫苗接种史分两组进行实验研究:A组:无既往狂犬病疫苗接种史的2-1-1方案初种组;B组:有既往史的2-1-1方案复种组。观察指标包括狂犬病疫苗抗体效价和阳性率。结果复种组人群在7、21天时狂犬病疫苗抗体效价和阳性率方面均高于初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天时两组间狂犬病疫苗抗体效价有统计学差异,但是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狂犬病疫苗复种组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初种组,复种者早期(7天)即可出现有效浓度的抗狂犬病抗体,因此从事狂犬病高暴露风险者接受暴露前免疫是非常必要的。
-
纳美芬对硬膜外吗啡镇痛的影响
目的:纳美芬静脉给药对术后硬膜外单次吗啡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方法剖宫产患者90例, ASAⅠ~Ⅱ级,经L2~L3硬膜外腔穿刺置管麻醉,术毕硬膜外导管单次推注吗啡2mg(5ml)后随机分为3组,Ⅰ组静脉注射0.25μg/kg纳洛酮(5ml);Ⅱ组静脉注射0.1μg/kg纳美芬(5ml);Ⅲ组静脉注射0.2μg/kg纳美芬(5ml)。观察3组患者术后24h疼痛评分,下肢麻木、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结果与Ⅰ组相比,Ⅱ、Ⅲ组的疼痛评分、下肢麻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在6、12、24h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皮肤瘙痒发生率低于Ⅰ组,在3h与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Ⅱ、Ⅲ组之间在任何时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比小剂量纳洛酮,纳美芬静脉给药可更长时间降低硬膜外吗啡单次镇痛引起的不良反应,镇痛方法可靠而有效。
-
克氏针外固定牵引架在治疗近节指间关节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可活动型克氏针外固定牵引架治疗近节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11年2月~2013年9月,应用手部自制克氏针-橡皮筋可活动型外固定牵引架治疗近节指间关节骨折脱位患者12例,均为新骨折,其中闭合性骨折11例,开放性骨折1例,单纯性骨折11例,粉碎性骨折1例。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5个月。12例患者均达到完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6周,平均愈合时间12周,无骨不愈、针道感染并发症。手部功能恢复按TAM系统评定标准,优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3.3%。结论可活动型外固定牵引架能够对近节指间关节骨折脱位起到稳定固定,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及恢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
《医学研究杂志》启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的启事
关键词: 医学研究 -
全身麻醉患者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患者双侧肱动脉无创血压( NIBP)与桡动脉有创动脉压( IBP)的关系。方法于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的患者82例,麻醉诱导前后及术中同步测量双侧无创血压及有创血压,根据有创收缩压值( ISBP)大小分为A组( ISBP≤90mmHg)、B组(90mmHg<ISBP≤120mmHg)、C组(120mmHg<ISBP≤150mmHg)和D组(ISBP>150mmHg)。对各组数值进行差异分析,并对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值做线性相关分析。结果4组患者双侧无创血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创收缩压低于双侧无创收缩压(P<0.05);B、C、D组有创收缩压高于双侧无创收缩压(P<0.05),且随着血压升高差值呈逐渐增高趋势;A、D组有创舒张压与双侧无创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有创舒张压低于双侧无创收缩压(P<0.05)。有创收缩压与同侧袖带收缩压显著相关(r=0.940,P<0.01),有创舒张压与同侧袖带舒张压显著相关(r=0.925,P<0.01)。结论全麻平卧位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显著相关,在一定血压范围内,可通过无创血压对有创血压进行初步估计。
-
母乳对 Caco-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NF-κBp65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母乳对Caco-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NF-κB p65表达的影响,以期探讨母乳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和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组,两组各有常规培养液组(MEM)、未加热乳清组(5%BM)和加热乳清组(5%BMb)。造模后向两组分别加入常规培养液、未加热乳清、加热乳清,继续培养6h后分别用RT-PCR检测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F-κB p65表达情况。结果 RT-PCR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模型组中,5%乳清和5%加热乳清均能抑制NF-κB p65 mRNA的表达( P<0.01),模型组中5%乳清抑制NF-κB p65 mRNA表达的作用较5%加热乳清更明显( 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缺氧复氧损伤后Caco-2细胞质内的NF-κB p65被激活进入细胞核表达,5%乳清可以抑制NF-κB p65入核表达,并且较加热乳清作用更明显。结论新鲜母乳可通过抑制NF-κB p65的表达防治小肠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是母乳防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之一。
-
半椎板入路切除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对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术中应用半椎板开窗入路方案的临床表现及医疗价值进行科学评估。方法对2010年9月~2013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00例髓外硬膜下肿瘤病例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实验组,分别采取半椎和全椎板开窗入路方案进行肿瘤全切除手术,并对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情况、手术用时、术后住院、手术效果以及术后半年到1年的肿瘤复发率等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观察组病例的术中出血情况、手术用时及术后住院都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脊柱不稳定病例数,观察组0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例的风险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充分分析患者病理情况的基础上,在进行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合理采取半椎板开窗入路方案,具有手术效果好、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特点,对患者的脊柱活动水平和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目的:探讨能预测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血栓栓塞症的凝血与纤溶指标。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3年12月入笔者医院行骨折手术并术前行螺旋CT、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患者321例,其中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13例设为A组,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308例设为B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50例作对照组,分别检测凝血及纤溶系统各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与B组的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FIB、AT-Ⅲ值显著升高且A组高于B组(P<0.05),但其值仍处于或接近正常范围;APTT与PT值显著降低且A组低于B组(P<0.05),但其值也仍处于或接近正常范围;D-D值进行性升高,A组显著高于B组且A组显著超出正常参考范围(P<0.001)。结论凝血及纤溶功能各项指标中,PLT、APTT、PT、TT、FIB及AT-Ⅲ对术后发生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不足,只有D-D值可能对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具有良好预测作用。
-
发病前他汀类药物使用对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研究发病前他汀类药物使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梗死溶栓患者187例,预后评价标准:短期有效(脑卒中时与1周NIHSS评分差值≥4或8分)、长期有效(3个月mRS评分≤2或1分)、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筛选Pubmed和Embase中包含以上评价标准的文献,用Review Manager 5.2.6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脑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在短期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2.01,95% CI:1.06~3.90,P=0.030)。多因素分析中,脑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与各项预后评价指标无关。荟萃分析中,脑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与症状性颅内出血(OR=1.49,95%CI:1.16~1.90,P=0.001)相关,与长期预后良好、死亡无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发病前他汀类药物使用与预后关系不大,脑卒中前他汀类药物服用与静脉溶栓的联合治疗可能是安全的。
-
KD 患儿血清对细胞活力及 NF -κB 表达的影响和 PDTC 的干预
目的:研究川崎病( KD)患儿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细胞活力及核转录因子-κB( 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KD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观察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 PDTC)干预下HUVEC细胞活力及NF-κB表达的变化,探讨PDTC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不同的干预方法将培养的细胞分成4组:N组:RPMI1640培养基+正常儿童血清,K组:RPMI1640培养基+KD患儿血清,G组:RPMI1640培养基+KD患儿血清+IVIG;P组:RPMI1640培养基+KD患儿血清+PDTC。细胞培养24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RT-PCR法检测细胞内NF-κB p65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的合成。结果 K组HUVEC增殖受限,细胞活力较N组显著下降(P<0.05),NF-κB p65mRNA、NF-κB p65蛋白表达较N组显著升高(P<0.05);G组与P组细胞活力较K组显著增强(P<0.05),NF-κB p65mRNA、NF-κB p65蛋白表达均较K组显著降低。结论 KD患儿血清能促使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导致细胞自身损伤,推测与K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PDTC能有效抑制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对细胞起保护作用,在KD的治疗上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
616例肺腺癌患者临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分析,寻找可能影响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笔者医院2001年11月~2013年12月616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PS评分、吸烟史、肿瘤分化程度、治疗方法、临床分期、合并疾病以及p53、Ki67、耐药基因表达,以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16例肺腺癌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是37.5%,17.8%和8.4%。总的中位生存期为8.8个月,COX分析显示性别、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化疗与否、放疗与否、靶向治疗与否、表达Ki67高低及是否存在呼吸系统合并症是影响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Ki67高表达、是否治疗及是否有呼吸系统合并症是影响肺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
99mTc-MDP 骨显像预测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骨修复效果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99m Tc-MDP骨显像对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溶骨性骨转移病灶的骨修复效果的预测作用。方法20例乳腺癌患者首次通过99m Tc-MDP平面骨显像及SPECT/CT同机融合诊断为溶骨性骨转移,经过3~6个月双膦酸盐治疗后,复查骨显像及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肉眼观察病灶变化情况,并测量相同病灶的疗前靶/非靶比值( T/NT)及治疗前后CT值变化(△CT),使用T/NT及△CT分别定量骨显像病灶骨显像浓聚程度及治疗后修复程度,分析二者相关性,并比较浓聚病灶与非浓聚病灶的△CT值,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检验,两变量间相关性分析用线性相关分析法进行。结果①治疗前共发现30处溶骨性骨转移病灶,治疗后病灶CT值水平(425±152HU)高于治疗前(120±7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5,P<0.01);②相关性分析示△CT、疗前T/NT呈高度正相关(r=0.907,P<0.01),即骨显像越浓聚,CT值增高幅度越大,治疗疗效越好;③骨显像浓聚组与非浓聚组患者△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5,P=0.001),浓聚组治疗前后△CT值明显高于非浓聚组。结论99m Tc-MDP 骨显像在乳腺癌溶骨性骨转移唑来膦酸骨修复效果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作为疗前筛选的重要手段。
-
神经源性膀胱引起排尿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神经源性膀胱( neurogenic bladder,NB)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2年12月~2014年5月接受治疗的135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分为脑卒中组、糖尿病组及脊髓损伤组,每组均为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电针、常规治疗和膀胱功能锻炼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监测3组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 RV)、初始尿意膀胱容量( FDV)、大尿流率( Qmax)和大膀胱容量( MCC)的数值,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观察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顺利进行,2周后脑卒中组有效率为95.5%,脊髓损伤组有效率为86.7%,均显著高于糖尿病组(60.0%, P<0.05);3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脑卒中组与脊髓损伤组尿动力学指标分别为Qmax 5.4±7.6ml/s,19.3±3.2ml/s;RV67.2±16.3ml,43.5±12.7ml;FDV87.4±34.9ml,67.9±45.3ml;MCC 321.9±87.3ml,273.6±64.5ml,均优于糖尿病组Qmax 11.8±3.7ml/s,RV 98.7±11.3ml,FDV 173.8±57.9ml,MCC 374.2±90.4ml,P<0.05)。脊髓损伤组无泌尿系感染发生,糖尿病组有3例,脑卒中组有2例发生泌尿系感染,给予膀胱冲洗及实用抗生素3~5天后症状消失;3组均未出现泌尿系结石、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等不良现象。结论电针治疗脑卒中性及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可获得理想临床疗效,而其对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欠佳。
-
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和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对2型糖尿病( T2DM)患者血管内皮和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入选11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测得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HbA1c<7%组42例,HbA1c 7%~9%组42例,HbA1c>9%组31例。同时入选8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外周动脉张力测定( PAT)技术检测所有入选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计算反应性充血指数( RHI)。所有入选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bA1c 7%~9%组和HbA1c>9%组患者的RHI值存在明显减低(P<0.05),且HbA1c>9%组患者RHI低(P<0.05);②与HbA1c<7%组相比, HbA1c 7%~9%组和HbA1c>9%组患者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 LVPW)、室间隔厚度( IVS)、左心室舒张晚期峰值速度( A)明显增加(P<0.05),左心室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E/A值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7%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皮功能、左心结构及功能均会出现异常,其异常程度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而加重。
-
PCT 与 CRP 在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疗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 PCT)和C反应蛋白( CRP)对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采集并分析2013年7月~2014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32例粒细胞缺乏患者,入院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第10天测定PCT、CRP水平动态变化。结果入院第2天,细菌感染组PCT和CRP测定值及阳性数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其中PCT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98.7%,特异性为98.2%,阳性预测值为98.7%,阴性预测值为98.2%,约登指数为0.969;与CRP的各项评价指标相比,PCT具有更佳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率。细菌感染组经给予抗生素治疗,入院第6天PCT水平明显下降者,疗效佳,部分PCT无明显下降者,经调整抗生素治疗后,第8天、第10天PCT明显下降,治疗有效。 CRP无法提示感染类型,对疗效判断敏感度差。结论在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中,PCT比CRP具有更佳的敏感度、特异性,其鉴别诊断价值更高;通过检测PCT可及时了解患者感染程度、指导抗生素应用、调整治疗时间、判断疾病预后。
-
新型复方制剂斑晓胶囊对内皮祖细胞刺激活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新型复方制剂斑晓胶囊对小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tor cells, EPCs)的刺激活化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斑晓胶囊制剂处理小鼠骨髓源性EPCs细胞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鉴定内皮祖细胞表面抗原CD-34、VEGFR-2的表达,采用Transwell法检测EPCs迁移功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在所设加样量范围内,斑晓胶囊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鼠源性EPCs的生长增殖能力增强(P<0.05),CD-34及VEGFR-2双阳性表达逐渐增多(P<0.05),Bcl-2蛋白水平上升,Bax蛋白水平下降,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斑晓胶囊可促进小鼠骨髓源性EPCs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提高Bcl-2/Bax比值,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
SAK -HV 蛋白通过上调 ABCG5/ABCG8的表达降低胆固醇的吸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探讨SAK-HV蛋白降胆固醇的机制。方法以0.5mg/kg浓度的SAK-HV蛋白治疗高脂喂养的ApoE-/-C57小鼠,酶法检测ApoE-/-C57小鼠血脂水平,定量PCR法(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肠ABCG5和ABCG8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100μg/ml的SAK-HV蛋白作用caco-2细胞不同时间后,NBD胆固醇作为荧光探针检测SAK-HV蛋白对caco-2细胞胆固醇吸收的影响,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AK-HV蛋白对caco-2细胞ABCG5和ABCG8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SAK-HV蛋白可以降低高脂喂养的ApoE-/-C57小鼠的血清胆固醇水平,同时上调小肠ABCG5和ABCG8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体外实验表明,SAK-HV蛋白可以抑制caco-2细胞胆固醇的吸收,同时上调ABCG5和ABCG8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 SAK-HV蛋白通过上调ABCG5和ABCG8的表达抑制小肠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
-
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患者使用利拉鲁肽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筛选30例符合标准的初诊或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初诊患者仅予以利拉鲁肽治疗、其他患者停用所有降糖药物(二甲双胍除外),加用利拉鲁肽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空腹胰岛素( FINS)、空腹C肽( FC-P)、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肝功能、血尿酸( SUA)、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的变化,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患者体重、BMI、收缩压、FPG、2hPG、HbA1c、血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SUA、HOMA-IR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FC-P、FINS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无低血糖及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能够有效安全降糖,降低体重、血压、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
-
人脂肪干细胞复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裸鼠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以人脂肪干细胞(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SCs)作为种子细胞,以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rich plasma, PRP)作为载体制备复合物,观察其对裸鼠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取吸脂术后健康成人的脂肪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SCs,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取第6代ASCs与PRP混合均匀,制备ASCs-PRP复合物。取24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n=6),首先在裸鼠背部直径为2cm的圆形区域进行放射治疗(60 Co,20Gy),然后在照射部位中央制备直径为1cm的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模型完成后即刻,各组分别予以以下干预:ACSs+PRP组创面滴加ASCs-PRP复合物0.2ml(1×107个细胞/毫升), PRP组创面滴加PRP凝胶0.2ml,ASCs组创面滴加ASCs 0.2ml(1×107个细胞/毫升),对照组创面不加干预,直接覆盖敷料。术后7、14天各创面愈合情况,并绘制愈合曲线;术后第14天取材,行HE染色观察创面炎性反应及肉芽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CD31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 ASCs+PRP组创面第2周时完全愈合,对照组创面愈合慢,第2周时仍以肉芽组织为主;ACSs、PRP组创面中央未能完全愈合。 ASCs+PRP 组炎性细胞计数较ASCs组、PRP组及对照组明显减少,微血管计数CD31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SCs-PRP复合物可促进裸鼠放射性皮肤缺损微血管新生,促进创面愈合。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退变与软骨下骨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软骨下骨在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关节软骨改变的相关性。方法于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时间收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取出的胫骨平台样本30个,对标本进行Micro-CT断层扫描,获取胫骨平台样本的计算机三维图像和相关的骨小梁参数,图像空间分辨率为18μm ×18μm ×18μm。通过分析比较内外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骨小梁结构参数的差异,为深入研究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结果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软骨退行性变明显,软骨下骨骨小梁空间结构明显改变;骨小梁:内侧平台骨小梁体积分数( BV/TV)、骨小梁厚度( Tb.Th)和骨小梁数目(Tb.N)均显著高于外侧平台(P<0.05),而骨小梁间距(Tb.Sp)显著低于外侧平台(P<0.05)。结论内侧胫骨平台软骨退变较外侧明显,内侧平台软骨下骨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及骨小梁体积分数增加,而骨小梁分离度是减小的。软骨下骨在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欢迎订阅2015年《医学研究杂志》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状态评价研究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变,探讨GOLD分组各组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营养状态。方法观察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0例,病情程度分别处于GOLD分组的A 、B、C、D组,每组患者10例。另外选取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0例,健康人对照20例。分别检测体重指数( BMI)、肱三头肌皮皱( TSF)、血浆白蛋白水平(ALB),评估其营养状态。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营养状态指标如下:BMI 分别为21.3±4.0kg/m2和24.7±3.7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F分别为10.3±4.4mm和13.0±4.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分别为34.4±5.3g/L和39.5±6.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依据GOLD分组为A、B、C、D组,依据肺功能将其分为A+B组、C+D组,两组检测指标BMI分别为22.1±3.5kg/m2和19.9±4.3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F分别为12.9±4.4mm和7.7±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B分别为36.5±5.4g/L和32.3±4.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支气管炎组BMI、TSF及ALB的检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BMI、TSF、ALB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存在营养状态不良。 GOLD分组中C组与D组的的营养状态较A组与B组差。在临床工作中,GOLD分组中C、D组患者需更加关注其营养状态并给予相应措施。
-
H 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256层螺旋CT颈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依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 Hcy)水平将其分为H型及非H型高血压组,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特点及斑块造成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再按照血压水平分层,分别比较两组上述的差异。结果颈动脉总斑块在两组间的构成(OR=1.931,95%CI:1.035~3.601,χ2=4.281,P=0.039)、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在两组间的构成(OR=2.780,95%CI:1.631~4.738,χ2=14.123,P=0.000)及颈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在两组间的构成( OR=2.487,95%CI:1.398~4.424,χ2=9.613,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颈动脉稳定斑块在两组间的构成(OR=1.622,χ2=2.731,P=0.0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血压水平分层,颈动脉总斑块在两组间的构成(ORMH =2.137,95%CI:1.723~2.651,χ2=47.767,P =0.000),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在两组间的构成(ORMH=2.971,95%CI:1.649~5.354,χ2=13.135,P =0.000)及颈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在两组间的构成( ORMH =2.584,95%CI:1.536~4.347,χ2=12.803,P =0.000)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斑块的不稳定性及斑块造成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均与H型高血压有关,且不受血压水平的影响。
-
自噬与肾癌
在真核细胞的生命进程中,自噬既可以清除、消灭外来有害物质,又被认为是一种与细胞自身密切相关的程序性死亡机制。自噬的功能为细胞的存活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在营养缺乏状态下维持着细胞代谢平衡及在环境压力下去清除损伤的细胞器。近年来,自噬成为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研究深入,自噬在抑制肿瘤细胞方面显示了作用。但是,自噬调控的复杂性,又使得它的作用不单一。肿瘤早期,对肿瘤细胞合成物质的降解,起到抑制肿瘤生长作用;进展期,在氧气不足,营养受限等条件下,肿瘤细胞通过自噬降解作用,促进了自身的存活。调查数据显示,在男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肾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肾癌的发生和发展与自噬具有相关性。因此,本文就自噬在肾癌中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望为肾癌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途径。
-
白杨素抗肿瘤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杨素( chrysin)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近期发现它具有抗肿瘤活性。在多种体内外肿瘤实验研究中,白杨素表现出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活性,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白杨素激活caspase活性诱发凋亡级联反应;下调PI3 K/Akt信号通路;改变基于谷胱甘肽的氧化还原系统以及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等。已有研究表明,白杨素的化学结构满足黄酮类化合物在肿瘤细胞内发挥细胞毒性的必需结构,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和凋亡是糖尿病病程中持续高糖的主要原因。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作为糖毒性的重要作用机制与胰岛β细胞的损伤关系密切。今年来研究指出AGEs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可引起胰岛β细胞胰岛素合成功能障碍,胰岛素释放功能障碍,并促使胰岛β细胞凋亡;除此之外, AGEs还可抑制胰岛β细胞发生自噬作用从而促胰岛β细胞凋亡。因此,明确AGEs对胰岛β细胞损伤机制对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并将对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骨髓基质干细胞多向分化及临床应用
骨髓基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与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相比较,因具有取材方便、来源丰富、扩增迅速、较强的多向分化能力以及没有伦理问题等优点而受到极大关注[1~3]。 BMSCs分化能力的研究,对于各种疑难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笔者现就BMSCs的多向分化和临床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术后极易复发成为治疗难题。术后灌注治疗是降低其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方法。近年来膀胱灌注的药物和方法发展很快。本文就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膀胱灌注药物及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
PCR 技术在肺癌微转移中的应用现状
肺癌微转移是引起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原因,PCR技术作为目前检测肺癌微转移的一种方法,能及早发现肺癌微转移,因此PCR技术对提高诊断肺癌的准确性、指导肺癌治疗、判断肺癌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PCR技术在肺癌微转移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进展
随着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的陆续报道,目前手术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已经成为了Ⅱ期和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策略,本文重点就这些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和展望。
-
炎症性肠病研究新进展
炎症性肠病( IBD)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但由于其发生率相对较高、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不但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而且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由于以往关于IBD研究相对片面,综合性研究鲜有报道,为更好了解IBD,本文就IBD一般特征、流行病学、影响因素、治疗及其动物模型的新研究做一综述。
-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超声分子成像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针对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原理、发展及其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心力衰竭的分子重构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
目前心力衰竭仍是心血管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临床进展的关键机制是心肌重构,因而抑制和延缓心肌重构是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有效的治疗方法,现结合文献对心肌重构分子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做一综述。
-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冠状动脉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常见表现之一,炎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尤其在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的起始、不稳定的进展直至后破裂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髓过氧化物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基质金属蛋白酶、妊娠相关蛋白A、Salusin、生长分化因子-15等是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的重要指标。
-
冠心病危险因素致冠状动脉重构机制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重构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冠状动脉管壁对斑块负荷的反应性变化,根据重构方向分为正向重构和负向重构。冠心病危险因素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冠状动脉重构,包括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增殖、炎症、细胞外基质降解等。深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致冠状动脉重构机制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和防治。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