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Diagnostic Imaging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영상진단여개입방사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0.5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001
  • 国内刊号: 44-139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22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孟悛非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临床应用

    作者:余元新;梁长虹;张忠林;谢淑飞;刘于宝;唐向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和不同病变显示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使用多层螺旋CTA检查肾动脉的51例患者的血管重建图像,比较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及不同病变的显示效果.29例与同期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51例患者中包括肾动脉变异12例、肾动脉狭窄27例、肾动脉瘤3例、肾动脉栓塞3例、肾动脉夹层6例.3例经手术证实,29例经DSA检查证实,19例经MRA等其他相关检查和随访证实.结果 51例患者都能清晰显示变异的肾动脉、副肾动脉及肾动脉病变,特异度100%,灵敏度100%.29例患者与同期DSA图像对比,肾动脉的变异情况、病灶的部位、范围完全一致.各种常用图像后处理技术中,MPR难以完整显示血管的解剖学全貌,但能清晰显示肾动脉钙化、狭窄、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肾内梗塞灶.MIP既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又能清晰显示不同病灶.VR能完整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在发现副肾动脉和对重叠血管、动脉瘤的显示方面优于MIP,但不能显示血管腔内情况.SSD可显示复杂的血管解剖学形态,但受阈值选择的影响较大.CPR可将迂曲的肾动脉伸展,显示较直观,并可应用来测量肾动脉狭窄处的截面积.结论 MSCTA可直观地、准确地显示肾动脉变异及病变.肾动脉成像的各种后处理技术中,MIP和VR两者联合应用对肾动脉变异及病变显示佳;MPR及SSD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毛新波;朱新进;曾惠良;陈学光

    目的总结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重建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0例患者所做的16层螺旋CT冠脉重建图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分段(Segment)数据采集方式和选择75%的时间相位窗,对扫描数据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RT)、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CT仿真内镜(CTVE)等图像后处理.结果 60例患者2例冠脉成像不良,不能用于影像诊断;33例冠脉成像未提示明确异常;21例冠脉成像提示有不同程度的冠脉病变;4例4枚支架有两枚支架显示通畅,1枚支架疑有软斑块形成,1枚支架阻塞.结论 16层螺旋CT冠脉重建成像能较好地显示冠脉管腔Ⅱ~Ⅲ度狭窄情况及冠脉斑块形成情况,较好地评估冠脉支架植入情况,在早期发现和诊断冠心病及对高危人群进行普查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较有效的无创性冠脉疾病检查诊断方法.

  •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罗泽斌;周仲佑

    目的探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影像特征及其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X线、CT、MRI影像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 5例患者中关节肿胀(5/5);关节积液(3/5);关节骨质破坏(4/5);弥漫型2例,局限型3例;1例确诊,4例误诊.结论 PVNS的结节状、绒毛状滑膜肿块组织中有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其在MRI的T1WI、T2WI、FL2D序列均呈明显的低信号,具有特征性;诊断以MRI检查为首选,CT观察骨质破坏较好,适当改变窗宽、窗位可以提高CT对PVNS的诊断效果,X线表现不具有特征性.

  • 儿童臀部纤维瘤病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作者:范淼;李子平;孟悛非;肖刚;郭燕;叶滨宾

    目的探讨CT对儿童臀部纤维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儿童臀部纤维瘤病的CT表现.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11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照病理征象,探讨CT表现的病理基础.结果 7例发生于左臀,1例发生于右臀.CT征象表现为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单块肌肉受累者3例,2块以上肌肉受累者5例;边缘均较清晰;爪状浸润者7例;平扫瘤内密度较均匀,与同层肌肉比较呈等密度者5例,稍低密度者3例;肿瘤内部无出血、坏死、囊性变及钙化;7例肿瘤增强扫描明显强化,1例与肌肉等密度强化;7例肿瘤沿肌肉长轴及筋膜间隙浸润性生长;6例肿瘤邻近未受累肌肉受压萎缩.临床症状主要为跛行.病理诊断均为儿童臀部纤维瘤病.结论儿童臀部纤维瘤病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CT征象与病理表现一致,有助于该病术前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可准确评估肿瘤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作者:李晚君;崔东;张承惠;许晓矛;杨有优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特点.方法收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于胃17例,小肠7例,结肠2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者8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8例,肿块内有钙化者5例,边缘清晰者19例.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CT增值在20~6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其中良性5例,恶性21例.免疫组化26例均显示CD34阳性.依据肿瘤的肉眼病理结构差别,将其CT表现形式概分为实体型、小灶坏死型、大灶坏死囊变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预测良恶性和估计预后有较好作用.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瘤 影像
  •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CT与临床的表现(附14例报告)

    作者:张亿星

    目的结合临床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诊断及价值.方法对4l例DAI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11例,年龄范围从15~67岁,平均年龄为30.5岁.据临床症状,把病人分轻、中、重3组.结果轻度组10例,CT表现以单侧脑肿胀、单纯脑实质点状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中度组15例,CT表现以弥漫性脑肿胀和大脑深部灰质点状出血为主;重度组16例,CT表现以重度弥漫性脑肿胀合并灰白质交界处点状出血及硬膜外、下出血为主.结论 CT表现能反应DAI临床表现的轻重,对DAI的诊断及预后有较高的价值.

  • 脑血吸虫病的CT诊断(附12例分析)

    作者:潘家发;程南生;金张龙;王泳

    目的进一步探讨脑血吸虫病的临床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抗血吸虫治疗随访证实的12例脑血吸虫病人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影像资料.结果 12例均位于幕上,其中2例同时累及小脑;12例中脑炎型4例,肉芽肿型5例,混合型2例,脑萎缩型1例.脑炎型CT平扫表现为白质低密度,增强后低密度区内斑点及结节状强化;肉芽肿型CT平扫为低密度区内等密度影,增强示多个小结节融合成块状强化.结论脑血吸虫病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及CT表现各异,早期以脑炎型为主,抗血吸虫治疗可以治愈,晚期形成较大的血吸虫肉芽肿,需手术治疗.CT早期诊断及随访复查极为重要.

  • 介入栓塞止血在剖宫产后出血并发DIC时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奎;尹君;罗军;靳雪广;刘仔杰;梁泳;黄乐秀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出血并发DIC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栓塞止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剖宫产后出血并发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人均成功止血并存活,10例达到即刻止血,2例出血明显减少,分别于3d和7d逐渐停止出血,预后均良好.结论剖宫产后出血并发DIC具有出血量大、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介入栓塞止血应用于剖宫产后大出血并发DIC,具有止血迅速、彻底、持久,安全、可靠的优点,并可保留子宫.

  • 电子束CT双期增强对肺门区肺癌可切除性的评估

    作者:谭国胜;周旭辉;李向民;范淼;孟悛非;彭谦;谭智育

    目的采用电子束CT(EB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肺门区肺癌进行术前前瞻性评价,探讨其指导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拟诊为肺门区肺癌的患者行EBCT双期增强扫描后分析肿物与气管、主支气管、及肺门、纵隔大血管的关系,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手术病理证实肺门区肺癌38例,术前根据EBCT扫描将病变分为:可切除组28例,与手术结果符合25例,符合率89.3%;不可切除组10例,与手术探查结果符合8例,符合率80%.EBCT双期扫描评价肺门区肺癌与肺门、纵隔结构关系的敏感度为92.6%(25/27),特异度为72.7%(8/11),准确度86.8%(33/38).结论 EBCT双期扫描对肺门区肺癌的术前评价是准确而可行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两种根尖片数字化成像系统的临床应用评价

    作者:温奕雄;古向生;郑军华

    目的探讨根尖片数字化间接成像系统(CR)和直接成像系统(DR)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对两种数字化成像系统的曝光剂量、成像时间和图像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直接成像系统具有曝光剂量小、图像质量佳等饰点,其甲级片率达到91.3%.结论根尖片数字化直接成像系统DR的优势明显,是未来根尖片数字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 CT肝内胆管扩张的形态特征分析

    作者:孙木水;郑可国;钟瑞平

    目的探讨CT在观察肝内胆管扩张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病理或临床确诊的肝内胆管扩张的病例,根据其形态特征分为五型,匀称状、囊状、枯枝状、跳跃式及软藤状扩张.结果匀称状扩张19例(良性占36.8%,恶性为63.2%),囊状扩张6例(良性100%),枯枝状扩张13例(良性占92%),跳跃式扩张10例(良性占80%),软藤状扩张32例(恶性占100%).结论肝内胆管扩张的CT形态特征对鉴别胆管良恶性有高度特异性.

  • 经皮核芯针穿刺活检乳腺巨大肿块的临床应用

    作者:彭东红;马捷;王国红;孙国平;傅建民;周冬仙

    目的探讨经皮核芯针穿刺活检乳腺巨大肿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直径均大于5cm的乳腺巨大肿块行X线摄片及经皮核芯针穿刺活检.结果 X线片上除5例可见恶性钙化表现外,其余病例均缺乏特征性表现.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乳腺癌11例,化脓性炎症9例,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7例,结核1例;纤维腺瘤3例.1例活检为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局部癌变,,其余30例术后或随访结果均与穿刺结果相同.活检敏感性率为100%,特异性为96.8%.术中出现迷走反应1例,血肿1例.结论经皮核芯针穿刺活检是一种创面微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可弥补常规检查及手术切检对乳腺巨大肿块诊断的不足.

    关键词: 乳腺病灶 穿刺活检
  • 腹膜腔转移性肿瘤的CT诊断(附17例报告)

    作者:邓雪英;陈小启;戚乐;黄峰

    目的探讨腹膜腔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7例腹膜腔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结果腹膜腔转移性肿瘤CT表现为:①腹水(12例);②壁腹膜增厚,呈宽带状(7例)、结节状(2例)、块状增厚(1例);③网膜及系膜改变:污垢状(7例)、饼状(5例)、结节状(2例);④肠系膜血管边缘模糊毛糙(3例);⑤腹腔内单囊性或多囊性占位改变(1例).结论 CT增强前后扫描可作为腹膜腔转移性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 螺旋CT薄层扫描及CT值测定在继发性肺曲菌球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张言斌;周强;汪复康;刘文;张强

    目的研究螺旋CT薄层扫描及CT值测定在继发性肺曲菌球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7例确诊为继发性肺曲菌球病例的61个肺曲菌球的螺旋CT薄层扫描图像和CT值重新进行分析和测定,并与肺结核和肺癌病灶的CT值进行比较.结果 61个肺曲菌球多继发于肺结核空洞内,以双上肺多见,形态多样,不完全填充型较多,占41.0%(25/61),典型的"新月形"改变并不多见,仅占22.9%(14/61);肺曲菌球的密度多数较低,CT值为负值的占52.5%(32/61),CT值小于20 HU的占86.9%(53/61),平均CT值为2.56 HU.肺结核和肺癌病灶的CT值较高,均大于20 HU,平均CT值分别为38.4 HU和39.0 HU,明显高于肺曲菌球的CT值(P<0.01).结论螺旋CT薄层扫描可以详细观察肺空洞内病灶的形态特点,发现更多形态不典型的曲菌球,低CT值是曲菌球较特异的征象,两者结合,对绝大多数继发性肺曲菌球可以作出准确的诊断.

  • CT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文欣

    目的探讨CT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病人,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瘤20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3例,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术前诊断正确率较高.星形细胞瘤和生殖细胞瘤各1例,CT表现为鞍区实性肿块,其中1例被误诊.结论 CT扫描,尤其是二维图像重建技术(冠状、矢状)可显示鞍区肿瘤的内部特征、生长方式、侵犯范围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准确诊断鞍区肿瘤有重要价值.

  • 核素骨显像与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对比观察

    作者:李繁;官荣光;梁晶;柯玉;陈锦超

    目的比较核素骨显像与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病理证实其原发病灶为恶性肿瘤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行骨显像与MRI检查,将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4部分,以椎体数为单位,比较两种方法对病变的检出情况;结果骨显像与MRI阳性病例检出率分别为94.6%(53/56)和91.1%(51/56)(P>0.05),阳性病灶数检出率为24.1%(338/1400)和22.1%(309/1400)(P<0.01),骨显像优于MRI,尤在胸腰椎明显,两者阳性病灶相符率为94.1%(1317/1400),有比较好的一致性.结论骨显像较MRI能更敏感地检出脊柱转移瘤,可作为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检查方法.

  • 两次激发SE-EPI在肝脏MRI的应用

    作者:丁荏芬;郭友;陈曌;郑晓林

    目的比较两次激发SE-EPI与呼吸门控FSE及SSFSE T2WI在肝脏的应用.方法对14名志愿者及21名肝病患者行上腹部呼吸门控FSE及SSFSE和屏气2次激发SE-EPI(TR=5999 ms和1999 ms)扫描.所有T2WI序列均运用脂肪抑制技术.定量分析肝脏,病灶的信噪比及肝脏-病灶的对比度噪声比,评价各序列的图像质量及伪影.结果两次激发SE-EPI与SSFSE及FSE在肝脏及病灶信噪比,肝脏-病灶对比度噪声比和图像质量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SE-EPI的磁敏感伪影及化学位移伪影均较FSE及SSFSE重,其运动伪影较FSE轻(P<0.05).结论两次激发SE-EPI能够在较短时间里提供较高质量的上腹部T2WI.被检查者在扫描时可自由平静呼吸或屏气,可作为肝脏T2WI选择序列之一.

  • 大剂量碘油与常规TACE治疗巨块肝癌的对比研究

    作者:邹俊民;湛进城;张振明

    目的探讨大剂量碘油栓塞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79例巨块型肝癌患者,肿块大小为7~18 cm.分为A组:常规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组39例(TACE组)一次碘油用量10~20ml.B组:经肝动脉化疗并大剂量碘油栓塞组40例(大剂量组).一次栓塞治疗中碘油用量为20ml以上.结果 TACE组,有效率(CR+PR)71.7%(28/39);1~3年生存率为:66.7%(26/39)、33.3%(13/39)、0.大剂量组,有效率(CR+PR):87.5%(35/40);1~3年生存率:75%(30/40),45%(18/40),7.5%(3/40).有效率及生存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2组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肝功能损害.结论大剂量碘油栓塞巨块型肝癌的疗效优于常规TACE,肝功能较好的巨块型肝癌适合用大剂量碘油栓塞治疗.

  • MR在诊断膝关节周围骨隐匿性损伤中的价值

    作者:庄雄杰;汪敬群;黄远亮;颜岩;吴小强;王素华

    目的评价膝关节周围骨质隐匿性损伤MRI诊断价值.方法 31例外伤患者共33个膝关节均行X线平片检查及MR快速自旋回波(FSE)T1WI、FSET2WI、快速梯度回波(FFE)T2WI、频率选择及反转脉冲抑脂序列(SPIR)T2WI、SPIRPDWI以及三维水激励快速梯度回波T1WI软骨成像(3D/WATSc/FFE/T1WI)序列扫描.结果31例患者中33个膝关节周围骨均发现异常,其中骨挫伤20例,隐匿性骨折8例,关节软骨或骨软骨骨折5例.T2W/SPIR对骨挫伤显示清楚,呈大片状高信号;PDW/SPIP能清晰显示隐匿性骨折线,呈锐利的细线状、条带状高信号;3D/WATSc/FFE/T1WI显示软骨骨折佳.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并诊断外伤后膝关节周围骨隐匿性病灶,不同的扫描序列对不同类型的隐匿性病灶显示各有优势,应结合使用.

  • 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一例

    作者:邵成民;杜伟;李斌;赵波;袁寿红

    1.临床资料:女,20岁,因口唇发绀伴活动后喜蹲踞4年余入院,阳性体征:紫绀,杵状指,P2>A2,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正位片(图1):示在侧胸廓较对侧狭小,纵隔右移,两侧肺血增多.心脏呈"主动脉-二尖瓣型",心脏外形增大,升主动脉增宽.右心导管检查,右室及主肺动脉压力分别为15.61/1.33(5.7)kPa[117.5/10/10(42.5)mmHg]、16/9.7(11)kPa[120/72.5(82.5)mmHg]肺动脉水平左→右分流.右心室造影正位(图2):示主肺动脉显影后仅见左肺动脉及其分支显影,明显扩张,外围分支迂曲、偏细.未见右肺动脉显影.主肺动脉扩张.升主动脉造影正侧位(图3~4):示升主动脉显影后,见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右后侧壁,起源的部位距离主动脉瓣3 cm处,同时可见左肺动脉通过动脉起始异常-右肺动脉起自升主动脉合并动脉异管未闲,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

  • 药盒系统植入术治疗转移性肝癌发生堵塞的护理

    作者:吕玉娥;刘幼方;龙腾

    目的探讨药盒系统植入术治疗转移性肝癌发生堵塞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0例转移性肝癌行经皮动脉内药盒系统植入术的病例进行护理,并对其药盒堵塞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药盒系统植入术后的药盒堵塞有3例,发生率为3.75%(3/80),经高浓度尿激酶药盒推注和肝素盐水冲洗药盒后复通率为100%.结论高浓度尿激酶药盒推注和肝素盐水冲洗药盒是药盒堵塞复通的有效方法.

  • 心理干预在减轻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副反应的作用

    作者:秦凤香;孙玉花;梁恕玲

    目的为了探讨心理干预对减轻CT增强扫描中离子型造影剂对病人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将500例行CT增强扫描使用离子型造影剂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50例和干预组250例,对照组作常规操作,干预组加心理干预.结果干预组的副作用发生率及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是预防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副作用发生的有效方法,有利于CT扫描正常进行.

  • 宫颈炎患者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

    作者:许小芳;丁平英;陈妙虹

    目的通过对1168例宫颈炎患者调查分析,提示我们关注这类人群的护理健康指引,更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从年龄、文化和职业等方面调查分析宫颈炎患者的情况,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加强健康教育,以达到宫颈先早发现,早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结论任何年龄、文化和职业的女性都必须注重个人卫生,积极预防和治疗宫颈炎.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