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Diagnostic Imaging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영상진단여개입방사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0.5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001
  • 国内刊号: 44-139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22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孟悛非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在宫颈癌术前分级及放疗疗效评价中的初步研究

    作者:相世峰;侯博;董晓雷;李莹;杨振;杨素君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 )在宫颈癌术前分级及放射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手术治疗宫颈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应用双指数函数分别计算出高分化、中低分化两组的参数 ADCstandard值、扩散系数D 值、灌注系数D*值和灌注分数 f 值,进行统计学分析。12例宫颈癌放射治疗患者放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行盆腔IVIM 检查,观察肿瘤组织在放射治疗前、后的形态及参数 ADCstandard值、扩散系数 D 值、灌注系数 D*值和灌注分数f 值变化。结果宫颈癌手术患者高分化组10例,中低分化组13例,与高分化组比较,中低分化组的 ADCstandard值、D 值减低,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Z=-3.496、-2.660,P<0.05),ADCstandard值、D 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5和0.854;D*和f 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0.184、1.072,P>0.05);宫颈癌放射治疗患者放射治疗前、后肿瘤组织有不同程度缩小,D 值增高,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Z=-1.999,P<0.05),D 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7,ADCstandard、D*和 f 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成像可以术前预测宫颈癌的高、中低分化程度,对放射治疗评价有一定意义。

  • 血管成像诊断永存三叉动脉一例

    作者:刘海峰;张东友

    病例资料女,80岁,因发热待查入院检查,入院体检:体温38°,神志清晰,头昏,颈痛,左手肌力Ⅴ级,右手肌力Ⅳ级。颅脑 CT 血管成像(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C4段)发出动脉,向后穿过鞍背与基底动脉吻合,吻合端近段基底动脉及上段椎动脉未见明显显示(余椎动脉由于未行颈部 CTA 而未知发育情况),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由该变异动脉供血。颅脑 MRI 平扫显示颅内多发梗死灶,脑白质缺血;MRA 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后缘见分支血管向后延伸与基底动脉相连(图1~4)。

  •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椎体成形术在椎体转移瘤中的应用

    作者:邱国钦;许丽贞;陈玉强;罗鹏飞

    目的:探讨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其中PVP 组28例,单纯行CT 引导下经皮椎弓根穿刺骨水泥灌注成形术;PVP 联合放疗组30例,即PVP 术后1周联合外放射治疗;PVP 联合粒子组25例,即 PVP 术中同时结合125I 粒子植入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比较各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和并发症,并评价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结果与PVP 组比较,其他两组患者止痛有效率更高且持久,尤其以联合粒子组显著且起效更快;术后1年及18个月患者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均以联合粒子组高而 PVP 组低(P<0.05);各组均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比较无明显差异,而联合放疗组中出现放疗相关性反应。结论应用PVP联合外放疗或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瘤均具有稳定椎体和抑制肿瘤协同作用,但联合粒子治疗的止痛起效更迅速持久且安全。

  • 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术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园园;巩雪;于铭;韩增辉;周晓东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腹置管引流术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经腹部超声引导下,对112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所形成的143个淋巴囊肿经皮穿刺置入8.5F Cook外引流管持续引流淋巴囊液。结果143个淋巴囊肿均一步法一次成功穿刺并置入8.5F Cook外引流管,未出现与导管穿刺相关并发症。所有病灶均成功治疗,完全消失142例,治愈率达99.3%,仅1例于治疗3个月后复发,复发率不足1%。引流时间3~15 d,平均5 d。引流量270~3200 ml ,平均812 ml。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腹盆腔淋巴囊肿行穿刺置管治疗简单易行,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安全性高,是盆腔淋巴囊肿的佳治疗方法之一。

  • 颅内动脉瘤破裂机制及影像学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作者:王馨蕊;李晶(综述);陆建平(审校)

    颅内动脉瘤是多种异常因素作用局部血管所致的颅内动脉壁的瘤样突起,它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总人口发病率约为3%~5%[1],其严重的并发症是破裂,致死率及致残率高达30%~45%和50%[2]。随着材料科学及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但各种治疗方法均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风险。因此,阐明动脉瘤破裂机制,正确评估其破裂风险对预防动脉瘤破裂、指导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意义重大。

  • Sturge-Weber综合征临床分析及影像诊断

    作者:黄晓星;王志龙;肖学红;杨昂

    目的:探讨 Sturge-Weber 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 CT、MRI 表现及诊断。方法归纳8例 Sturge-Weber 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例均有脑内软脑膜血管瘤,其中3例伴有颜面部血管瘤,均位于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均累及单侧);7例表现为癫痫发作,其中5例伴有头痛,1例伴有头晕及一侧肢体乏力;1例表现为单纯反复头痛;均无智力低下或青光眼。影像学检查可清晰显示脑萎缩、脑回样钙化、软脑膜广泛强化伴静脉畸形。结论 Sturge-Weber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疾病,根据典型临床特点及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重组与快速成型技术在法洛氏四联症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鑫;马小静;陈艳;李炜;胡文娟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重组和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法洛氏四联症患者的心脏外形及室间隔缺损的实体模型,探讨其在复杂性心脏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35例法洛氏四联症患者的CTA 断层扫描数据,进行数字化三维重组、快速成型制备 l∶l 三维实体模型,并与术中结果对照。结果35例患者外科手术均在三维实体模型指导下完成,手术过程顺利。35例患者术中所见与三维实体模型的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及大小一致,实体模型获得的室间隔缺损补片大径平均值为(14.98±0.32) mm,术中室间隔缺损大径实际测量值平均值为(15.11±0.35) mm,两者无显著性差异(t=0.83,P=0.412)。35例患者辐射剂量CTDI、DLP、ED数据平均值分别为:(2.55±0.72) mGy、(26.79±9.95) mGy/cm、(0.59±0.16) mSv。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重组与快速成型技术能够准确和直观地反映法洛氏四联症的室间隔缺损病变情况,为制作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的实体模型奠定了基础。

  • 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分析

    作者:陈峥;司徒祖超;余权新;刘壮盛

    目的:探讨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脊柱外SPB患者的术前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X 线、CT、MRI表现以及误诊原因。结果22例脊柱外 SPB X 线及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较清,边缘见弧形压迹,骨皮质变薄、中断,无硬化边或钙化;11例病灶可见骨嵴从边缘向中心延伸;1例见不规则骨膜反应,其余病灶未见明显骨膜反应。MRI显示14例病灶呈稍短T1、稍长T2信号,增强明显强化;肿瘤局部突破骨皮质向外侵犯,呈“伪足征”;2例病灶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无瘤周骨髓水肿。14例术前影像学检查报告误诊,其中误诊为淋巴瘤5例,骨巨细胞瘤4例,纤维肉瘤2例,转移瘤2例,脊索瘤1例。结论脊柱外SPB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其MRI信号特点在SP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但仍需与骨淋巴瘤、单发转移瘤相鉴别。

  • 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高压电击伤截肢适应证判断的初步应用

    作者:徐勇辉;孙勇;刘灿丽;柳瑞;濮进敏;杨新民

    目的:探索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于四肢高压电击伤后损伤肢体截肢及保肢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高压电击伤截肢患者61例,其中截肢19例,在术前行灌注检查,术后确定截肢平面并采集截肢平面与截肢平面下灌注数据,将检查结果(肌肉微循环灌注信息及相应部位血管 CTA 图像)与手术结果以及患侧肢体不同平面灌注参数对照。将灌注所得图像传入Phillips 公司专属EBW 工作站,用 Functional CT-general 模式行灌注图像处理(去卷积算法)。结果(1)高压电损伤后肌肉、皮肤、骨骼 CT 影像表现:患者肌肉损伤在 CT 平扫、增强图像上一般表现为低密度影;皮肤损伤表现为皮肤局部缺损、皱褶;血管表现为中断;(2)高压电损伤后不同患者CT灌注表现:高灌注、低灌注及无血流灌注表现均可。结论应用256层螺旋CT灌注诊断四肢高电压损伤,能够获得清晰的血管CTA图像及不同损伤部位灌注参数值,并且这些灌注参数对皮瓣修复的预后具有评判价值;MSCT灌注成像对高压电损伤截肢与否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稿约

    作者:

  •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征订、征稿启事(2015)

    作者: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八届腹部影像学学术会议通知暨征文通知

    作者:

  • 低剂量介入治疗的新时代--东芝Spot Fluoroscopy(靶向透视)功能浅析

    作者:

    介入手术在进入治疗阶段的辐射剂量,是医生整体辐射剂量的主要来源,东芝在2014年 RSNA 上发布的 Spot Fluoroscopy (靶向透视)技术就是针对介入手术治疗阶段的低剂量技术,它的出现填补了治疗阶段降低辐射剂量的空白。
      东芝的Spot Fluoroscopy (靶向透视)技术在医生将导管插到治疗部位并停止透视后,在屏幕保留的背景图像上,通过床边的操作柄在图像上拖动一个白框到达将要治疗的部位,根据需要调整白框的覆盖范围,然后开始治疗透视,这时透视的视野范围仅局限于刚调整过的白框内(靶向透视区域),大大缩小曝光面积;“靶向透视区域”之外仍然保留着背景图像,所以背景图像与“靶向透视区域”的图像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医生可以保持大视野操作的整体观念。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2015年全国头颈部影像学大会会议通知

    作者: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头颈学组主办,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2015年全国头颈部影像学大会将于2015年3月13~15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
      本次会议是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头颈学组主持召开,每年一届,今年会议主题为“头颈部影像学普及与提高”,会议将结合主题邀请国内著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既包括头颈部影像学基本解剖、检查路径、诊断思路、征象解读,又涵盖头颈部影像新技术、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欢迎全国同道踊跃投稿、积极参会。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乳腺影像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 东芝1.5 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 Vantage Elan

    作者:

    在2014年重庆 CMF 医疗展上,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盛大发布了改款磁共振设备。该款“全数字化”、“光纤传输”、高清1.5 T 磁共振全面移植了东芝3.0 T 核心技术,患者检查的舒适性、操作的便捷性、临床功能的独特和全面性、强调科技技术的领先性和患者的安全性以及日本技术所代表的领先的节能环保“智造”技术。其首度将3D 制造技术、超级ECO 节能环保、超级智能化方面的尖端先进技术应用于1.5 T 核磁设备上。东芝 Atlas/Speeder全景一体化/并行采集成像技术将常用的线圈单元一体化设计于检查床;配备多个线圈接口,线圈单元之间可自由组合、无缝连接,极大提高了检查流通量;可倾斜式头线圈、短磁体、宽体孔径设计、东芝独有的梯度pianissimo 专利降噪技术使患者在 MR 检查过程中有安静和舒适的检查体验。 M-power 智能操作平台及平台具备的高科技领先的Easy-Tec 超级智能扫描定位系统,极大地简化了影像科工作流程;东芝的“全身无对比剂血管成像技术”被国际磁共振协会授予高临床技术奖,专利的 FBI/CIA/Time-SLIP 技术,可独特进行动静脉分离成像、四肢末梢血管成像、血液循环复杂区域如肝脏、肺循环血管成像,给患者带来安全的检查体验。

  • 东芝Aquilion PRIME获得2014 KLAS佳影像产品奖

    作者:

    2014年7月东芝 Aquilion PRIME 凭借出色的临床表现赢得了 KLAS 本年度佳影像产品奖。在调研中,客户评价东芝 Aquilion PRIME 产品:“其快速高效的工作流程在急诊扫描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其重建速度超出想象的快”;“图像质量非常好”。

  • 东芝RSNA2014新技术进展

    作者:

    RSNA百年之际,也恰逢东芝医疗成立100周年,百年间东芝与 RSNA 共同见证了影像医学的成长与飞跃。东芝集团“Human Smart Community”(智社会人为本),将把“医疗”“能源”“存储”作为三大事业支柱,努力实现以人为本,这也恰好符合本次百年RSNA 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创新的精神。

  • Ⅱ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CT灌注成像研究

    作者:马晓璇;时惠平;孙鹏;黄鹤;齐朝月;宋宏涛;王舒皓

    目的:应用全器官 CT 灌注成像技术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进行扫描,分析其灌注特点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应用320排CT对7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低剂量全胰腺 CT灌注成像检查,并与11例胰腺正常及8例胰腺癌患者的灌注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各组灌注参数及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全胰腺 CT灌注成像检查。通过影像学与临床综合诊断分析,7例患者均诊断为Ⅱ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病变位于胰头处5例,胰体尾部2例;5例患者伴有胰管扩张,4例伴有肝内胆管扩张,1例患者伴有溃疡性结肠炎。时间-密度曲线分析表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病灶强化方式与正常胰腺组织相似,但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胰腺组织。统计学分析 AIP 与正常胰腺组织及胰腺癌组织的灌注血流值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量化评价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Ⅱ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出口梗阻型便秘: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对比研究

    作者:练延帮;苏丹;曹务腾;何志诚;刘得超;邱建平;李志强;周智洋

    目的:比较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和 X 线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有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症状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检查。磁共振排粪造影序列包括静态高分辨肛管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2WI 序列及动态单层正中矢状位重复采集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分别采集静息、提肛和力排时相图像。 X线排粪造影包括前后位静息,侧位静息、提肛、初排和力排时相图像,加摄正中前后位力排相和黏膜相。以耻尾线(PCL)作为参考线,分别在磁共振排粪造影和 X 线排粪造影图像上测量肛管长、肛直角、肛上距以及可能存在的直肠前突、黏膜脱垂等病变及其程度,以及在磁共振排粪造影图像上测量膀胱颈、子宫颈到耻尾线的距离和可能存在的盆底异常。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图像显示出口梗阻型便秘及其并发症的情况和严重程度。结果磁共振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在直肠前突、耻骨直肠肌痉挛、小肠疝及乙状结肠疝的诊断方面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显示直肠黏膜脱垂、直肠内套叠和会阴下降方面磁共振排粪造影不及 X 线排粪造影(P<0.05);而在显示膀胱脱垂、子宫脱垂及其他盆底、盆壁病变方面磁共振排粪造影具有明显优势。结论磁共振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断方面各有优势,磁共振排粪造影能够提供盆腔脏器及盆底、盆壁形态结构和功能信息,对出口梗阻性便秘同时伴发盆腔多间室病变的全面诊断和整体评估更有帮助。

  • 胎盘血管树的64排CT三维血管成像

    作者:李美芝;张小玲;刘明娟;勾晨雨;方群

    目的:建立胎盘血管树的CT三维血管成像,可以区别显示胎盘动脉及胎盘静脉。方法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正常单胎新鲜胎盘。将浓度容积比为50%和10%的含碘对比剂用伊红和美兰分别染色后,注射灌注胎盘动脉及胎盘静脉。之后行64排螺旋CT扫描并行三维血管重组,并应用 Vital Image's Vitrea?医学图像软件重组获得胎盘血管树的三维影像,动静脉分别显示为不同密度或着色。结果选取了15个新鲜单胎胎盘,进行胎盘血管的三维血管树影像,胎盘动脉及静脉显示为不同密度或不同伪彩着色。血管造影可显示脐动脉及脐静脉逐级分支,在胎盘实质内形成多级血管分支,动脉可显示5~6级血管分支,静脉可显示4~5级血管分支。结论对离体胎盘经脐动脉及脐静脉灌注不同浓度的含碘对比剂后行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组,可获得动静脉区别显示的胎盘血管树三维图像。

  • 锥形束CT联合三维重建技术与传统的血管造影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比较研究

    作者:高龙;邵海波;马腾闯;倪尔会;吴文颖;苏洪英;徐克

    目的:探讨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联合应用锥形束CT(CBCT)与三维重建技术的价值,同时与传统的血管造影(DSA )作比较。方法收集我院36例接受超选择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6例患者(35处病灶)在术中行CBCT。运用三维血管造影、三维路图和多平面重建技术来指导手术并评价栓塞效果。其余20例患者(44处病灶)术中行传统的血管造影。分别评价和比较两种方法辨别肿瘤供血动脉、病灶检出、超选择插管的技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患者的累计受辐射量、对比剂用量及碘油沉积等情况。参考标准为术后1个月的增强CT。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没有出现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的病人都接受了术后1个月的CT随访。CBCT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病灶的检出和超选择插管的技术成功率方面均优于 DSA(100%比75%, P=0.031;97.14%,34/35 比70.45%,31/44, P=0.002;93.75%比65%, P=0.039),且CBCT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较少(30.38比34.05 ml, P=0.134)。尽管如此,CBCT组的手术时间及该组患者受辐射剂量均多于DSA 组(43.88比33.55 mins, P<0.001;240.88比155 mGy, P<0.001)。在碘油沉积评价方面,CBCT组明显优于DSA 组(91.43%比66%,P=0.007)。结论与 DSA 相比,TACE 术中行 CBCT 联合3D 重建技术在识别肿瘤供血动脉、病灶检出、指导超选择插管及碘油栓塞评价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这会以延长手术时间及增加患者的受辐射剂量为代价。

  • CT平扫能否准确诊断脑静脉窦血栓?

    作者:关键;林玲;黄展坤;初建平;杨智云

    目的:脑静脉窦血栓(CVST)临床表现多样,急诊准确诊断仍有一定困难,而 CT 平扫是急诊首选的影像检查,本研究探讨是否能通过CT平扫对CVST作出准确诊断。方法35例 CVST 病例为病例组,另40例行急诊 CT 扫描的非CVST病例为对照组。两组按年龄和性别匹配。两位放射科医生双盲的共同判别全部图像,另一医生测量CT值并总结病史和症状。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评价CT值在这两组中有无差异。使用ROC曲线来分析CT值在诊断该疾病中的佳诊断界值。以CT诊断界值为变量A ,特殊病史(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白血病、妊娠等)为变量 B ,症状(头痛和/或抽搐)为变量C ,静脉回流障碍 CT 表现(头皮肿胀和/或静脉性梗死)作为变量 D ,采用诊断性试验分析法得出各个特征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可靠性,根据结果给每个指标计分(1~3分),计算各个病例的诊断总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病例组 CT 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 值的佳诊断界值是68 HU(约登指数为0.886)。静脉窦区的CT值(变量A)是其中佳单独预测因素(敏感性93%),其次是静脉回流障碍CT表现(变量D )(敏感性77%),而其他两个变量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可靠性检验的结果,变量A 计为3分,变量D 为2分,变量B 和C均为1分。总分大于等于5分,病例诊断CVST是准确的,诊断敏感性为88.6%、特异性100%、可靠性94.7%。结论结合病史、症状以及CT平扫征象,颅脑CT平扫能较准确地诊断静脉窦血栓。

  • 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与PET/CT在胃肠道肿瘤复发和转移诊断效能方面的对比研究

    作者:龚佳英;曹务腾;张占文;邓艳红;康亮;熊斐;练延帮;朱攀;刘政军;周智洋

    目的:比较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与 PET/CT 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复发和转移诊断的准确率;并评估转移灶和正常组织的ADC 值。方法通过28例被确诊为胃肠道癌和怀疑肿瘤复发患者 WB-DWI 和PET/CT检查结果比较,评估两种方法在检测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效能。以PET/CT和组织学和/或3~6个月的临床随访作为评估参考标准。两位影像诊断医生和一位核医学科医师对MR和PET/CT图像分别进行评估。用Kappa统计比较WB-DWI和FDG-PET/CT用于检测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一致性。同时对18名健康志愿者的正常组织与转移灶之间的ADC值的差异进行比较。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正常组织与转移瘤之间的佳鉴别诊断阈值(OTV)。结果28例患者中,5例检出肿瘤复发。 PET/CT检出20例淋巴结阳性共72个病灶,WB-DWI检出18例共64个病灶。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肝脏、肺、肾上腺、腹腔和骨。WB-DWI发现1处脑转移灶。 WB-DWI与PET/CT总体诊断性能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别(t=1.332,P=0.194)。 WB-DWI在显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方面与PET/CT有很好的一致性,κ=0.877。在b值为600 s/mm2的WB-DWI中,淋巴结、肝、骨转移与各自正常组织之间的ADC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得出其ADC值分别为1.67×10-3、1.95×10-3和1.30×10-3 mm2/s时,诊断转移的准确率高、效能佳。结论在胃肠道肿瘤分期应用方面,WBDWI是一种可靠的无电离辐射的成像方法,可以达到与PET/CT一致的诊断性能。此外,ADC值是一种定量值,它在转移瘤的诊断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弹性研究中的价值

    作者:许开元;肖丹丹;何祥发;贾艳莲;高芳琴;张雪林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弹性重塑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4月本院行冠状动脉 CT 血管成像检查及冠脉 DSA 检查患者资料共133例,通过测量冠状动脉412节段在收缩期、舒张期的动脉管径变化,并与DSA对照,分析冠状动脉斑块处血管弹性,计算冠状动脉弹性重塑指数,并分析冠状动脉弹性重塑指数与DSA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弹性重塑指数(ERI)与DSA结果呈正相关,(P<0.05, r=0.402)。斑块处冠状动脉弹性正性重塑(ERI>0)46节段,无明显重塑者(ERI=0)32节段,负性重塑者(ERI<0)71节段。结论多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可较好反映正常冠状动脉血管壁弹性。与冠状动脉DSA结果相比,斑块处冠状动脉弹性重塑指数可反映斑块处冠状动脉弹性重塑情况,评价斑块稳定性。

  • 多参数3.0TMR:鉴别低级别与高级别及T1与T2期膀胱尿路上皮癌

    作者:王焕军;关键;李树荣;张小玲;林晋华;刘明娟;郭燕

    目的:探讨术前无创性准确鉴别高、低级别以及T1、T2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多参数MR理想模式。方法39例因怀疑膀胱癌且未行任何治疗的患者于我院行膀胱MR 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MRI)及动态增强(DCE-MRI)检查,所有患者于1周内接受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癌根治术,术后标本送病检。所得MR图像分成3种组合:T2WI加DWI、T2WI加DCE-MRI、T2WI加DWI加DCE-MRI。两位阅片者在不知病理结果的前提下分别独立阅片;每组图像的阅片间隔时间为2周。绘制ROC曲线,采用Bonferroni检验分别比较三种影像组合判断肿瘤有无侵犯膀胱肌层的诊断效能。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肿瘤ADC值与瘤灶病理级别的关系。结果共计49个瘤灶(T1期36个,T2期13个)纳入研究,低级别肿瘤(11个)的ADC值(1.141±0.164)×10-3 mm2/s明显高于高级别肿瘤(20个)的ADC值(0.766±0.091)×10-3 mm2/s,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T2WI加DWI及T2WI加DWI加DCE-MRI组合阅片时,两位阅片者均无出现将T1期肿瘤判定为肿瘤侵犯肌层(误认为T2期),当参照T2WI加DCE-MRI组合阅片时,两位阅片者将T1期肿瘤过高分期(即误认为T2期)的病灶数分别为13和15个。ADC值为0.899×10-3 mm2/s时,鉴别两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好,分别为100%、95%。结论在无创性准确鉴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期和全瘤病理分级时,多参数MR T2WI加DW-MRI加DCE-MRI是佳组合。当ADC值为0.899×10-3 mm2/s时,鉴别高级别与低级别膀胱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好,分别为100%、95%。

  • 卷首语

    作者:

    在新媒体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随身阅读和电子阅读占据的比重逐年扩大,快速阅读和高效阅读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于一本有二十余年历史的科技期刊而言,历久弥新,求新求变才能永葆活力。每到年末岁初,我们都会有一些关于这本杂志新的设想和计划。
      如何去陈腐而纳清新?
      如何守传统而具匠心?
      如何将开卷有益和提升阅读乐趣融于一体?
      诚然,服务的理念一直是我们的坚持。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