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Diagnostic Imaging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영상진단여개입방사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0.5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001
  • 国内刊号: 44-139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22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孟悛非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肝脏灌注异常强化在急性胆囊炎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诸强;朱来军;刘志富

    目的 研究肝脏灌注异常在急性胆囊炎诊断中的价值,探讨肝脏灌注异常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急性胆囊炎病例,所有病例均行肝脏CT平扫及动脉、静脉期增强扫描.分析肝脏灌注异常的CT表现及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38例急性胆囊炎其中34例(89.5%)肝脏于动脉期出现半环状、斑片状、片状异常强化区,异常强化区的范围均为胆囊周围肝脏组织,静脉期肝脏异常强化区消失.结论 急性胆囊炎周围肝脏的炎性泽润、充血是形成灌注异常强化的病理基础.胆囊周围肝脏灌注异常是急性胆囊炎的重要CT征象,在急性胆囊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葛长峰;应碧伟

    目的 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资料.结果 病灶分布于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1例,回肠1例,结肠1例,直肠2例;肿瘤平均直径5.5cm.病理分型:良性5例,交界性2例,恶性10例.CT主要表现为圃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具有跨越腔内外生长或以腔外生长为主特性.良性5例,直径均小于5cm,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恶性及交界性GIST中有8例直径大于5cm(8/12),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 GIST是一类潜在恶性的肿瘤,KSCl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

  • 胃间质瘤的CT诊断

    作者:徐绍斌;林家健;邱钦圣;李长凯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CST)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16例中黏膜下型7例,肌壁间型2例,浆膜下型7例.16例中低度恶性者9例,高度恶性者7例.16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体积多较大,肿块直径3~30cm,<5cm者3例,≥5cm者13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实性部分轻到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3例,7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边缘强化,中心大片坏死区.镜下病理肿瘤实性部分为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示CD34、CD117阳性.结论 胃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定性诊断,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情况,根据肿瘤的大小及肿瘤的坏死情况可初步判断肿瘤良恶性.

  • 胃及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的影像诊断

    作者:顾强;文峰;赵振国

    目的 探讨胃及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的X线造影和CT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24例(mGDST)资料.术前均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其中15例同时行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分别采用双盲阅片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生长方式、黏膜表面溃疡情况及CT增强模式等影像表现.结果 mGDST发生在胃底贲门部15例,胃体3例,胃窦2例,十二指肠4例.病变主要分为3种类型:黏膜下型9例,肌壁间型9例,浆膜下型6例,肿瘤大径>5cm有14例、分叶17例、有坏死15例,黏膜破坏及溃疡形成6例、不均匀强化14例,转移1例,X线造影和CT检查的定位正确率分别为93.3%、100%,综合两种检查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为75.0%(18).结论 mGDST具有一定影像特征,表现为病灶体积较大、有分叶、中心坏死、黏膜破坏及溃疡形成、不均匀强化、转移等,淋巴结肿大少见.CT结合钡餐可提高mGDST判断正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 肝门部胆管癌MRI诊断价值分析(附64例报告)

    作者:王甄;周健;左玉江;孙立辉;沈冰奇

    目的 探讨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64例,采用MRI平扫、MRCP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64例肝门部胆管癌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软藤样扩张"(MRCP),肝门区胆管狭窄、中断或腔内充盈缺损;42例MRI肝门区可见稍长T1稍长T2的肿块影,22例未发现明确肿块;增强扫描42例可见肿块延迟期缓慢持续强化,22例表现为管壁增厚强化,管腔狭窄.结论 增强前后MRI可以显示肝门胆管癌的特征性改变,如联合应用MRCP则有助于提高其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磁共振 胆管癌 肝脏
  • 背景抑制扩散成像(DWIBS)对鉴别盆腔良恶性淋巴结的价值

    作者:陈明瑶;林笑丰;梁碧玲;沈君;谢榜昆;钟镜联

    目的 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是一种高分辨的体部DWI技术.探讨DWIBS在盆腔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44例共99枚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淋巴结病变,对其实质部分的ADC值进行测量,包括恶性转移瘤73枚,良性增生26枚.采用DWIBS序列扫描并比较盆腔良、恶性淋巴结实质ADC的值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诊断试验的ROC曲线分析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结果 DWIBS对盆腔淋巴结病变显示良好.良性淋巴结实质部分的ADC值为(1.36±0.84)×10-3mm2/s,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组为(0.97±0.19)×10-3mm2/s.两组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以ADC值等于1.23×10-3mm2/s作为鉴别良恶性的诊断指标.其诊断价值为优(Az值=0.963,P<0.05),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93.2%.结论 DWIBS在盆腔淋巴结病变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ADC值可用于盆腔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 18F-FDG PET/CT诊断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志丰;梁宏;胡平;张祥松;王晓燕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是一种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皮肤原发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该病临床罕见,具有病情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的特点,迄今国内外均少见报道.SPTCL在临床上多以皮肤病变为首发表现,发病初期医生常考虑是普通的皮肤病变而忽视系统检查,更少做结节的病理检查而容易造成误诊.

  • 经导管栓塞治疗咯血的临床应用

    作者:袁建南;郭克裕;谭华桥

    目的 探讨PVA微粒和/或可脱弹簧圈栓塞支气管动脉和/或肺外体循环动脉治疗咯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10月,20例咯血患者,病变支气管动脉和/或肺外体循环动脉应用PVA微粒和/或可脱弹簧圈栓塞.20例患者咯血的病因为,结核8例、肺癌4例、结节病4例、支气管扩张3例、结节穿刺活检1例.栓塞后,病例随访1~23个月.结果 20例患者,栓塞的技术成功率为95%.栓塞后24h内,所有栓塞的患者咯血停止.随访中,4例患者再次咯血.2例仅弹簧嘲栓塞的患者在随访中因栓塞血管再通而复发.1例肺癌患者和1例结节病患者由于病变进展新生供给动脉和漏栓锁骨下动脉发出的供血动脉而复发.术中,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咯血患者,栓塞术前常规行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胸主动脉造影检查有助于术中寻找供血的支气管动脉和肺外体循环动脉,避免供血动脉漏栓.仅用弹簧圈栓寒支气管动脉和肺外体循环动脉易于导致早期咯血复发.栓塞剂的选择应首选PVA颗粒,联合弹簧圈使用双重栓塞可取得即刻和长期止血效果.

  • 经腹超声评价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治疗子宫肌瘤的应用研究

    作者:缪伟;黄进;王军华;王玉玲

    目的 探讨高强度超声聚焦刀在子宫肌瘤治疗前后超声声像图发生的变化.方法 共收集63例经HIFU治疗的患者,比较治疗前后超声声像图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超声检查发现子宫肌瘤经过HIFU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和瘤体内血流情况有明显减小和减少.结论 经腹超声检查在子宫肌瘤HIFU治疗中,是对治疗效果一种有价值的辅助评价方法.

  • MRI引导和监控在氩氦刀治疗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徐旭军;姚清深;秦军;罗业春;钟家云

    目的 探讨MRI实时导引下穿刺定位和术中监控在氢氦刀治疗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15例恶性肿瘤患者在MRI实时导引下精确定位和术中监测.结果 115例患者引导穿刺成功率100%,治疗成功率100%,未发生与引导穿刺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MRI实时导引下穿刺定位在氢氦刀治疗肿瘤的介入治疗中具有操作简单直观、定位精确,并可以在治疗中实时监测肿瘤消融情况并作及时调整.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引导技术.

  • 肺癌CT影像表现与p53、K1-67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周洁;谭理连

    肺癌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且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快的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评价肺癌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不少研究发现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因素决定其生物学行为,如生长方式、形态特征和恶性程度等.本文就肺癌CT影像表现与肿瘤p53、Ki-67及血清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 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儿童胸部病变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黄楚昌;许卫国;彭秀斌;陈加源

    目的 优化儿童肺部CT曝光参数,在不影响影像诊断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157个疑有胸部病变的儿童按扫描条件被分为四组:A组,普通扫描组,35例,扫描参数与普通成人相同;B组,低管电流组,38例,管电流为30mAs,其他扫描条件与普通组相同;C组,低电压组,52例,管电压为80kV,其他条件与普通组相同;D组,低电压及低电流组,32例,管电流为30mAs,管电压为80kV,其他扫描条件与普通组相同.观察各组的成像质量,并分析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从A到D组图像质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A、B以及C组的图像质量不影响诊断,而D组的CT图像伪影较多,易造成误诊;各组的CT剂量加权指数以及剂量长度乘积亦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 采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进行儿童胸部扫描,即可保证影像诊断,又可适当地降低曝光量,减少其辐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64层MSCT诊断

    作者:张士贤;杨有优;王霁朏

    目的 探讨64层MSCT在肺硬化性血管瘤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肺硬化性血管瘤病例的64层MSCT资料进行回l顾性分析.本组男2例,女5例;年龄17~66岁,平均43.4岁.所有病例均行平扫与增强容积扫描.结果 本组5例病灶显示位于肺外周近胸膜处.6例见贴边血管征,1例见空气新月征,所有病例增强扫描旱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64层MSCT在显示肺硬化性血管瘤病变的位置、边缘、周围关系及强化形式方面有较大价值,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 MRI对骨肉瘤骨膜异常与肿瘤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小玲;关键;陈应明;孟悛非

    目的 探讨MRI上骨肉瘤中骨膜异常与肿瘤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对17例骨肉瘤的影像与病理进行研究,观察骨膜异常形态,对骨膜异常、肿瘤髓内侵犯、骨皮质破坏范围及软组织肿块径线进行影像病理对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MRI可显示病理所见的各种骨膜异常,二者显示范嗣无统计学差异.MRI上,骨膜异常范围与骨髓内侵犯范嗣、骨皮质破坏范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1与0.764;骨膜纵向范围与肿瘤皮质外纵径和皮质外横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7和0.100.结论 MRI对骨膜异常范围的显示有较高的准确性.骨膜异常范围与骨髓内侵犯范围、骨皮质破坏范围及软组织肿块特性具有相关性.

  • 术后读片:肺弥漫性病变一例

    作者:王霁枛;杨有优;刘明娟;苏晨;张小玲

    病例资料:女性患者,28岁.1个月前散步时突发咳嗽咳痰,伴胸闷、气促、呼吸困难.休息后无好转.当地医院急查CT示双侧气胸并左侧胸腔积液,双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双肾多发错构瘤.予引流、抗感染、吸氧治疗后好转,其后症状反复,入院治疗期间曾发乳糜胸.发病来无明确发热.无关节痛及皮疹,既往无服用特殊药物史,无过敏史,无特殊化学物品及放射线接触史,否认类似家族病史,肺功能检查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低氧血症(王霁朏).

  • 胸主动脉瘤

    作者:关键

    关键词:
  • 人白细胞介素12重组基因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郑传胜;夏向文;冯敢生;李欣;渠惠民;梁斌

    目的 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2真核表达基因(pEGFP-C1_IL-12)在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将pEGFP-C1_IL-12基转染人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HepG2,MTT法检测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半定量PCR法检测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进一步经动脉导入重组基因至VX2移植性肝癌组织,观察与化疗栓塞联合应用时在体内对VX2肝癌的生长的影响.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及VEGF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体内,基因治疗与化疗栓塞联合应用时,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结论 重组基因pEGFP-C1_IL-12在体外并不表现出抗肿瘤作用,但在体内抗肿瘤作用明显,这种抗肿瘤作用可能并非重组基因表达产物的直接作用,可能是由间接途径介导的.

  • 实验兔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1H-MRS波谱研究

    作者:李锋;刘克;江志民

    目的 探讨实验兔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波谱(MRS)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实验兔32只,复制创伤性脑损伤的动物模型,分别在损伤前及损伤后4,8、24和48h行MRS检查.观察NAA/Cr、Cho/Cr的变化,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打击后4h即可见到创伤性脑损伤的病理表现,MRS示NAA/Cr 4h显著下降,8h轻度上升,而24~48h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而Cho/Cr损伤前后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 MRS能无创性定量监测脑外伤脑组织生化代谢改变,为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在脑静脉窦血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罗敏;彭文献;高源统

    目的 探讨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在脑静脉窦血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诊疗前后的临床症状、MRI、MRV图像.并对照分析.结果 12例中共形成24个血栓,上矢状窦血栓10个,横窭血栓7个;8例为多发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前12例MRV均显示受累静脉窦闭塞、充盈缺损,内科溶栓治疗后MRV显示闭塞静脉窦显影;治疗前有5例MRI显示脑实质继发改变,治疗后复查脑内病灶均消失、好转;1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好转.结论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检查是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随访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检查方法.

  • 周围性动眼神经麻痹MRI检查与诊断

    作者:杨智云;谢继明;李树荣;郑少燕;周宙;初建平

    目的 探讨引起周围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原因,提高MRI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和MRJ检查与表现.结果 本组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为动脉瘤(26例)MRA表现为动脉壁上囊袋状肿物;颈内动脉海绵窦瘘(8例)表现为一侧或两侧海绵窦增宽,眼上静脉增粗迂曲扩张,MRA诊断均与DSA所见相符;垂体Rathke囊肿,MRI(1例)表现为垂体内肿物向右侧海绵窦生长,强化不明显,手术后症状好转;炎症(21例)其中2例为真菌性感染,1例为结核性,1例为带状疱疹病毒性,其他均为自身免疫性炎症.眼眶薄层MRI平扫及3D-GRE容积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表现为眶尖、海绵窦增厚,增强扫描异常强化,邻近血管增多,神经根增粗强化.恶性肿瘤浸润14例,表现为神经根结节样增粗、强化.另10例未行薄层增强扫描,出院时仍诊断不明.结论 动眼神经麻痹原因复杂进择适当的MRI检查方法,可帮助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 肺吸虫脑病MRI表现

    作者:张伟强;陈英;孙继红

    目的 探讨肺吸虫脑病"隧道"征形成基础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或诊断性用药后疗效显著的2例肺吸虫脑病MRI表现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结果 2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呈囊肿型,增强扫描,囊壁强化明短,壁厚薄不一;经抗吸虫治疗后,囊肿缩小呈隧道样改变;1例呈肿块型,增强扫描肿块强化,肿块内见强化更明显隧道样影,隧道影两端均超出肿块边缘.结论 "隧道"征是肺吸虫脑病的重要特征之一,MRI对脑型肺吸虫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心房颤动患者64层CT冠脉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后处理技术探讨

    作者:谢红波;李向民;彭振鹏;周旭辉;严超贵;李子平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所有31例房颤心律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采用绝对值时间法重组心脏容积数据,对其中12例患者心电信号进行编辑,再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分析31例心房纤颤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利用血管分析软件判断血管有无狭窄并测量狭窄程度,其中10例患者的冠状动脉CTA结果与冠状动脉导管造影(CAG)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中364段血管节段成像质量分析结果:质量优、良、中和差分别为194段(53.3%)、82段(22.5%)、41段(11.3%)和47段(12.9%);成像质量优良率为276段(75.8%).10例与CAG进行对照,共分析冠状动脉血管125段,CTA诊断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为85.0%(17/20),特异度为95.2%(100/1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对房颤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合心电编辑、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可以重建出较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

  • 双源螺旋CT与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斑块和血管重塑的比较

    作者:俞蔚;王志军;张建军;何浪;凌锋;陈建明;冯越;黄抒伟;沈法荣

    目的 以血管内超声(IVUS)为标准,评价双源螺旋CT(DSCT)对冠状动脉斑块、血管重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入选拟诊为冠心病的17例患者,分别行DSCT和IVUS检查.以10mm为一评估节段,分别评估每个有效节段斑块的性质和CT值,并测定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和血管重塑指数.结果 在21支冠状动脉的114段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中,DSCT对斑块诊断的敏感性为88.10%(37/42),特异性为95.83%(69/72),阳性预测值为92.50%(37/40),阴性预测值为93.2%(69/74).DSCT和IVUS对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的测量值分别为:(6.79±3.29)mm2比(6.80±2.79)mm2;(8.89±5.44)mm2比(8.24±3.05)mm2;(55.26±13.32)%比(55.09±9.42)%(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75和0.51(P<0.01).以IVUS结果将斑块分为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分别测得CT值为(54.50±5.59)HU(117.90±13.79),HU(780.18±134.73)HU(P<0.01).两两比较发现脂质斑块和纤维斑块的CT值无显著性差异(P=0.44).DSCT与IVUS对血管重塑指数相关性检验,r=0.38,P<0.05.结论 与IVUS比较,DSCT是一种能有效检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无创检查方法,能准确的评估冠脉临界病变的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能有效评估冠状动脉钙化和非钙化成分,对血管重塑性的评估与IVUS测量结果相关.

  • 腹壁韧带样纤维瘤影像学诊断(附3例报告)

    作者:蔡晓琳;谢学斌

    目的 探讨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结合文献分析3例韧带样纤维瘤的病理起源、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表现.结果 典型的韧带样纤维瘤表现为较均质的、沿着肌纤维生长的单发病灶.CT表现为肌肉密度均质肿块,增强后病灶不规则强化,境界较清.MRI信号较复杂,但对病灶周围组织的侵犯及改变的评估具有优势.结论 韧带样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可以作出诊断,MRI对手术切除范围的评估具有优势.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