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Diagnostic Imaging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영상진단여개입방사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0.5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001
  • 国内刊号: 44-139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22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孟悛非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诊断

    作者:初建平;关键;刘明娟

    目的 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病理证实为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及MR特点.分别统计MRI征象中累及直肠、子宫骶韧带及阴道作为诊断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病变累及的部位包括直肠(25例)、子宫骶韧带(19例)、阴道(11例)、阴道直肠隔(1例)、膀胱底(3例)、输卵管(2例)、输尿管(2例)、子宫圆韧带(1例)、子宫颈异位囊肿(3例).MRI诊断直肠、子宫骶韧带及阴道累及的准确率分别为93.9%、63.6%、84.8%;敏感度分别为100%、57.9%、54.5%;特异度分别为75%、71.4%、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6%、73.3%、1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55.6%、81.5%.直肠受累对于诊断DIE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很高,准确率、阳性预测值达90%以上,仔细观察肠壁有无增厚,对于提高特异性及降低误诊率有帮助.较典型的MR征像包括直肠壁局部增厚、子宫骶韧带增粗、阴道后穹窿异常信号及向后上提,子宫直肠凹变浅,封闭并邻近结构紊乱、纠集,子宫膀胱凹腹膜增厚,输卵管增粗,扩张、积血.结论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MRI表现较有特异性,MRI不但可以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还可以显示病变范围,对于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很有价值.

  • 低剂量MSCTU在输尿管阴性结石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邓德茂;万荣超;张家宙;武莹莹;黄增超;陈文福;覃智标

    目的 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在输尿管阴性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输尿管镜或手术证实的输尿管结石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为临床高度怀疑输尿管结石,而所做影像学检查均未能确诊,后进行低剂量MSCTU检查.所有病例均进行B超及泌尿系平片(KUB)检查,其中,8例行静脉尿路造影(IVP),11例行多层螺旋CT(MSCT)平扫.所有病例的MSCT平扫及MSCTU薄层数据分别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MSCTU的CT剂量指数(CTDIvol)为4.89mGy,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为(191.16±13.96)mGy·cm.MSCT平扫明确诊断输尿管结石23例(直径4~15 mm),可疑输尿管结石14例(直径3~6mm),输尿管全程未见明确结石(阴性)5例.低剂量MSCTU明确诊断输尿管结石32例(直径3~14 mm),可疑输尿管结石6例(直径3~12 mm),阴性4例.结合低剂量MSCT平扫及MSCTU,明确诊断输尿管结石39例(直径3~14mm),与输尿管镜或手术所见一致;可疑输尿管结石2例;阴性1例.结论 低剂量MSCTU在输尿管阴性结石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但必需与低剂量MSCT平扫联合应用.

  • MR特异性对比剂增强胆管成像对胆管炎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沛钦;郑晓林;范宪淼;黄小兰

    目的 探讨肝脏特异性对比剂(莫迪司)对胆管炎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正常受检者9例,组织学或临床资料证实为胆管炎患者59例.均行T1WI和T2WI平扫、T2WI-MRCP、动态增强及延迟增强胆管成像.对正常受检者将T2WI-MRCP与对比剂增强胆管成像在信号强度、显示胆管分枝及清晰度进行比较.胆管炎患者,分析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胆管对比增强的显示之间的关系,观察对比剂增强胆管成像图像上的对比剂的分布、充盈缺损、胆管结构显示与强化程度,并与T2WI-MRCP对照.结果 9例正常受检者延迟对比剂增强胆管与胆囊均显示清晰,信号强度明显高于T2WI-MRCP(分别为946.45±296.84和130.56±70.94,P<0.05),显示胆管分级两者无明显差异.胆管炎组,延迟对比剂增强胆管显示者39例,未显示者20例,胆管未显示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对比剂充盈胆管能显示胆管异常形态,胆管内充盈缺损的显示与T2WI-MRCP一致,能明确反映胆汁分泌及动力学情况即明确胆管梗阻部位,并能鉴别T2WI-MRCP不能分辨的胆管内外结构.胆管不显示患者,能显示胆管壁与周围强化情况.结论 肝脏特异性对比增强(Gd-BOPTA)胆管成像正常情况下能清晰地显示胆管.对胆管炎症等病变能提供更多的功能与形态方面的信息,为诊断胆管疾病有价值的方法.

  • 小肠梗阻肠内残渣的CT表现、鉴别(粪石)与诊断价值

    作者:杨贤卫;郑芸;范真真;王晓东;周鑫;叶亮

    目的 分析小肠梗阻肠内残渣的CT表现及与小肠粪石的表现异同,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我院经64层螺旋CT诊断的小肠梗阻112例的临床与影像资料,对其中出现小肠残渣征的各种原因肠梗阻9例及小肠粪石性肠梗阻11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小肠梗阻中小肠粪石和小肠残渣征的发生率分别为9.82%和8.04%.小肠粪石均为散发病例,小肠残渣征见于机械性回肠梗阻6例(其中回盲肿瘤3例),动力性肠梗阻3例(缺血1例、肠麻痹2例).小肠残渣与小肠粪石的基本结构均为夹杂气泡的颗粒状物,区别在于病灶的部位、形态,以及气泡的含量和有无包壁;小肠残渣征较常见于回盲部肿瘤和动力性小肠梗阻.结论 尽管小肠残渣与散发性小肠粪石的结构类似,CT表现仍可资区别,区分小肠残渣与粪石有利于小肠梗阻病因判断.

  • MSCT多平面重组及曲面重组技术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海涛;徐覃莎;蔡华亮;李磊;宋宇飘;孙毓琛;陈玉棠

    目的 研究运用多排螺旋CT(MSCT)的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后处理方法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小肠病变22例.所有患者检查前大量口服2.5%等渗甘露醇液,行16排螺旋CT二期容积扫描,运用后处理软件重组后显示病灶.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腹部放射诊断医师分析比较单纯横断位以及横断位结合MPR、CPR图像,评价两种方法对病灶定位的准确性以及对病灶特征显示的完整性.结果 单纯横断位定位准确率为68.2%(15/22),而横断位结合MRP、CPR定位判断准确率为95.5%(21/22),有显著性差异(P<0.05).MPR、CPR能准确、完整地显示病变处肠腔内外结构及相邻组织、器官的关系.结论 MSCT对小肠病变是一种方便易行的检查方法,MRP、CPR重组方法对小肠病变的定位及诊断有明显的价值.

  • 成人十二指肠异位胰腺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关键;初建平;沈冰奇;张伶

    目的 分析成人十二指肠内异位胰腺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方法 收集7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成人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病例,年龄31~75岁,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MSCT资料,结合文献进行CT征象分析.结果 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3例,十二指肠乳头部和降段各2例.术前仅1例考虑异位胰腺的诊断,4例误诊为间质瘤,1例误诊为乳头状瘤,1例误诊为壶腹部癌.十二指肠内异位胰腺主要应与间质瘤、平滑肌瘤及腺癌鉴别.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的主要特点如下:(1)十二指肠球部和乳头部为好发部位;(2)黏膜下结节状病变,向腔内生长为主,病灶小而边界不甚清楚;(3)CT上病灶密度较均匀,强化明显,与正常胰腺一致或类似,局部肠壁增厚、强化.结论 典型的十二指肠异位胰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示诊断;不典型者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 左胫骨上段不典型内生性骨疣一例

    作者:王吕浩;王艳;吴仁华

    病例资料患者,女,55岁,因左膝关节酸痛4个月入院.查体:左小腿上段前外侧局部有触压痛,皮温正常,左膝关节活动尚可,局部无发红、热痛,皮肤感觉正常.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示左胫骨上段靠前外侧结节状异常密度增高影,直径约2 cm,边界较清,略呈毛刷状,密度欠均匀,内可见斑片低密度区,周围无骨膜反应(图1a~b).X线诊断:左胫骨上段良性肿瘤.MR表现为左胫骨上段直径约2 cm的结节状长T1、短T2信号灶,抑脂像为高信号,病灶内尚可见斑片短T1、长T2信号灶,抑脂像为低信号,病灶边界清楚(图1c~f).MR诊断:左胫骨上段占位,考虑良性病变,首先考虑骨纤维黏液瘤,不除外骨母细胞瘤等病变.

  • 急性股浅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作者:郭锋;张希全;朱伟;董戈;张清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采用导引导管取栓和局部溶栓的方法,治疗下肢股浅动脉支架放置术后急性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2年4月,8例下肢股浅动脉支架放置术后急性血栓形成患者,接受介入引导管取栓及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全组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DSA下导引导管取栓和局部溶栓治疗下肢动脉支架急性血栓形成,疗程短、成功率高、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 125I放射性粒子在肝癌小病灶中的初步应用分析

    作者:熊斌;郑传胜;梁惠民;冯敢生;王奇;苏扬波;李浩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在肝癌小病灶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初步效果.方法 11例肝癌患者肝内15处小病灶(直径<3 cm)在B超或CT导向下经过穿刺途径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术后1~3d行SPECT检察评价粒子植入情况,CT随访评价病灶治疗效果,随访1~7个月.结果 所有病灶均成功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1~10粒/病灶,共计110粒,患者未出现出血、感染、贫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3 d行SPECT检查,证实125I放射性粒子均植入靶病灶,无体内移位,γ射线覆盖病灶完全;1个月后CT随访,靶病灶均明显变小.结论 肝癌小病灶在超声或CT导向下经穿刺途径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安全可行,靶病灶明显变小;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治疗肝癌小病灶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作为肝癌综合治疗方案中的一个选择.

  • 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心肌的评估研究进展

    作者:彭诚初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指心肌梗死大于3个月或有造影资料证实冠状动脉闭塞大于3个月的病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逐步缓慢发展成严重狭窄以致管腔完全或几乎完全闭塞的终末阶段.在冠状动脉病变中所占比例较高,大概占31%[1],约占全部PCI病例的10%~15%.由于它的隐匿性强,致残率及致死率很高,已成为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 白质纤维概率追踪技术对运动传导通路在内囊后肢的定位研究

    作者:潘初;张伶;K.K.Peck;R.J.Young;A.I.Holodny

    目的 运用白质纤维概率追踪技术,对颅内段运动传导通路进行定位研究,以确定其分别来自舌、面、手及足运动区的四个组成部分在穿过内囊后肢时的具体位置和相互关系.方法 对20名志愿者的脑部磁共振弥散张量图像(DTI)进行回顾性分析.白质纤维概率追踪成像采用基于MATLAB软件的DTI&Fiber Tools工具包在个人电脑上离线处理得到舌、面、手及足运动功能皮层与脑桥白质纤维的连接概率图(ConMap).确定相应运动皮层白质纤维束穿过内囊后肢的位置,并计算其相对于内囊后肢前内侧端点的纵向指数(PI)和横向指数(LI).应用配对t检验对比各运动皮层纤维束平均位置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成功追踪了所有20名受检者双侧共计40组运动传导通路,全部穿过内囊后肢.在16组(40%)通路中,舌运动白质纤维束(舌束)位于面运动白质纤维束(面束)的内前方,同时前者双侧的PI和LI均低于后者(P<0.05).在25组(62.5%)通路中,面束位于手运动白质纤维束(手束)的内前方,同时前者双侧的PI和LI均低于后者(P<0.05).在14组(35%)通路中,手束位于足运动白质纤维束(足束)的内前方;在11组(27.5%)通路中,手束位于足束的前方.双侧手运动纤维的PI低于足(P<0.05),但两者的LI无显著差异(P>0.13).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运动传导通路在内囊后肢上是沿着其长轴由前内至后外排列的,在双侧大脑半球的排列是对称的.这个发现将有助于判断病灶位置与运动功能缺损症状的关系,并可指导神经外科手术.

  • 肺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S CT诊断(附5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闵钢;胡宁;白卓杰

    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肺穿刺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一侧肺孤立病变1例,一侧肺多发病变1例,双侧肺多发病变3例;2例行CT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结论 肺MALT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多样,结节、片状实变内分枝样细小支气管扩张充气征或肿块周围合并磨玻璃样影具有一定的提示性.

  • 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在个性化超低剂量胸部CT成像的应用性研究

    作者:陈星;娄明武;谢尚煌;鲁琳;申云霞;王曼;梁碧玲

    目的 迭代算法是实现CT低剂量成像的有效工具,其特点是在降低图像噪声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好的图像质量.但对于扫描条件过低噪声过大的图像,过度的迭代重建有可能降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并损失解剖结构的细节.因此,如何能针对不同病人实施个性化成像、使放射剂量达到可处理的低水平是在临床实施CT低剂量成像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应用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adaptive iterative dose reduction 3D,AIDR 3D)进行个体化超低剂量胸部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从本院2011年12月~2012年2月进行过首次常规剂量胸部CT平扫检查并且明确诊断的病人中,连续收集需要在1个月内进行CT平扫复查的病人共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13~84岁,平均年龄48.27±17.63岁,BMI为15.62~30.85,平均21.62±3.38.这48例病人首次常规剂量检查时采用普通自动曝光控制技术(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AEC)扫描,其目标噪声值SD为12.5,并用常规滤波反投影(filter back projection,FBP)算法进行重建.复查时进行个性化超低剂量胸部CT成像方案扫描,扫描条件采用整合迭代算法(AIDR 3D)的AEC技术,设置目标噪声值为SD25,其他扫描参数和重建参数保持和常规检查一致,得到的数据分别进行AIDR算法和FBP算法重建.两次检查总共得到三组数据,分别为常规剂量FBP组(A组)、低剂量AIDR组(B组)和低剂量FBP组(C组).3组分别用相应的过滤函数显示肺窗和纵隔窗.对三组数据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并进行对比:客观评价用图像噪声值进行量化(用CT值的标准差表示),主观评价由两名医师采用3分制(3-优,2-可,1-差)进行独立盲法评分.为了评估结合了AIDR 3D的AEC技术调控管电流的效果,把胸部分成上、中、下部分别进行评价.数据统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Friedman检验,将上、中、下评分均≥2分的病例定义为可诊断,计算可诊断率.扫描的放射剂量则通过记录机器上显示的CTDI和DLP数值,计算有效剂量ED(k=0.014),将复查和首次扫描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客观图像质量评价3组肺窗图像的噪声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比C组大幅降低噪声值(上66.58%;中39.62%;下48.55%),而B组和A组相比,上肺和下肺噪声分别降低15.67%和15.26%,而中肺噪声值则增加9.33%.3组的纵隔窗图像的噪声值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比C组噪声值显著降低(上66.58%;中39.62%;下48.56%),而B组比A组噪声值有轻度增加(上39.95%;中79.43%;下76.35%).主观图像质量评价:B组的肺窗上、中、下部之间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0.05),纵隔窗的上、中、下评价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的肺窗图像的可诊断率(上、中、下均在2分或以上)都达到100%,优、良、差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3组纵隔窗图像的可诊断率有显著差异,C组的可诊断率明显较低,B组和A组的可诊断率相同(95.83% vs 95.83% vs 56.25%,P< 0.05).放射剂量方面,复查扫描(B/C组)和初次扫描(A组)相比有效剂量降低87.05%(0.715 vs 5.524 mSv,k=0.014).结论 采用整合AIDR 3D的AEC技术可以实现对不同体型的人群的胸部个性化超低剂量CT成像.

  • 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的CT及PET/CT表现

    作者:雷永霞;李新春;蒙秋华;李广秋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ACC)的CT及PET/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或支气管纤维镜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的CT及PET/CT表现,17例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PET/CT检查.结果 17例ACC中,中央型(n=15)、周围型(n=2).中央型ACC中,肿物局限于腔内2例,腔内外肿块9例,弥漫管壁浸润型4例.周围型2例中可见分叶,未见明显毛刺.CT表现:除弥漫浸润型ACC边界不清外,大部分病灶边界较光整,密度均匀,2例见坏死,多数平扫为低或等密度,多为轻-中度强化.PET/CT上SUV大值为2.5~8.7(平均5.96±2.38).8例继发阻塞性炎症或/并肺不张,4例伴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并肺内转移.结论 原发性肺ACC是一种少见的肺内肿瘤,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腔内外肿块或弥漫浸润性生长,CT扫描结合MPR技术可以清楚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信息.

  •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弹性成像声触诊组织定量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书隽;徐辉雄;张一峰;刘畅;王帅;吴蓉;郭乐杭

    目的 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声脉冲辐射力(ARFI)弹性成像声触诊组织定量(VTQ)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ARFIVTQ技术检测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灶103个,记录结节的横向剪切波速度(SWV)、部位、直径、形态、边界、回声、钙化、血流,并记录其周围相同深度甲状腺组织的SWV.利用Fisher判别分析定性地分析结节SWV与患者性别、年龄、结节部位、直径、形态、边界、回声、钙化、血流、周围组织SWV间的联系.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定量地分析结节SWV与患者性别、年龄、结节部位、直径、形态、边界、回声、钙化、血流、周围组织SWV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SWV平均值为2.11±0.71 m/s(0.61~ 4.14 m/s).定性分析利用Fisher判别分析将结节SWV值按照低于和高于均值(2.1 m/s)归为弹性较软和较硬两类,将其他属性作为自变量,得出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对于较软的结节为0.45×直径+0.488×年龄+13.478×周围SWV-29.826,对于较硬的结节为0.393×直径+ 0.539×年龄+14.857×周围SWV-34.203.定量分析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将结节SWV作为因变量,将其它属性作为自变量得出线性回归函数结节SWV=-3.491×直径+3.338×周围SWV +4.026.结论 结节直径、结节周围组织的SWV和患者年龄与结节SWV的相关度较大,是影响结节SWV大小的主要因素.直径大的结节相对偏软,年龄大的患者结节相对偏硬,周围组织较硬的结节也相对偏硬.患者性别,结节部位、形态、边界、回声、钙化、血流与其硬度关系不大.

  • 运用E-Tracking技术检测酒精性肝病患者戒酒治疗前后颈动脉弹性变化的研究

    作者:刘景云;吴文治;戴珂珂;胡元平;周漫;朱雪莲

    目的 运用E-Tracking技术检测酒精性肝病(ALD)患者戒酒治疗前后颈动脉弹性的变化.方法 ALD患者137例,戒酒组31例,戒酒失败组106例,常规颈动脉超声获取治疗前后IMT、D、RI、PI、S/D几项指标,运用E-Tracking技术获取治疗前后Eρ、β、AC、AI、PWVβ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常规超声指标及E-Tracking指标;比较戒酒组中,不同程度肝损伤的各类在戒酒治疗前后E-Tracking指标.结果 戒酒组与戒酒失败组治疗前后常规超声指标无明显差异,戒酒组治疗后Eρ、β、PWVβ较治疗前减低,AC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戒酒失败组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戒酒组中,酒精性脂肪肝(AFL)及酒精性肝炎(AH)患者E-Tracking指标较酒精性肝硬化(AC)患者变化显著.结论 ALD患者戒酒治疗后颈动脉硬度、弹性减低、顺应性增高、扩张性降低,尤以酒精性脂肪肝及酒精性肝炎患者更为明显,E-Tracking技术能准确定量评价颈动脉弹性,为临床评价ALD治疗效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睾丸鞘膜积液基础上附睾炎症与结石的超声研究

    作者:柳俊;詹维伟;周伟;刘振华

    目的 超声探讨睾丸鞘膜积液基础上附睾炎症与阴囊结石的关系.方法 对我科2011年4月~2012年3月因睾丸鞘膜积液就诊的306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①根据超声声像图特征检出阴囊结石的患者;②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超声声像图表现检出附睾炎症的患者;③统计附睾炎症与阴囊结石之间有无关联.结果 睾丸鞘膜积液合并有阴囊结石的患者28例,未明确发现阴囊结石的患者278例.28例阴囊结石患者中18例曾有过阴囊疼痛,临床及超声明确诊断为附睾炎症且接受消炎治疗(18/28),10例合并阴囊结石但未曾有过明确的附睾炎症病史(10/28);278例未探及阴囊结石的患者,其中73例曾明确有附睾炎症病史(73/278),205例未有明确附睾炎症病史(205/278),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睾丸鞘膜积液的基础上,患者如发生附睾炎症时,更容易并发阴囊结石.

  • 乳腺错构瘤的超声诊断

    作者:周平心;陈顺平;陈丽霞

    目的 探讨乳腺错构瘤的超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35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错构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乳腺错构瘤超声诊断符合率57.1%(20/35),误诊12个(34.3%,12/35),漏诊3个(8.6%,3/35).乳腺错构瘤声像图表现多样,可分为实性(34个)及囊性(1个).其中64.7%(22/34)实性乳腺错构瘤声像图出现“香肠切片样”征.82.9%(29/35)可探及完整的包膜回声.结论 有包膜、“香肠切片样”征是实性乳腺错构瘤的声像图特点,而对于较小的实性乳腺错构瘤及囊性乳腺错构瘤超声诊断存在困难.

  • 术后读片:右侧胸腔肿物一例

    作者:洪桂洵;周旭辉;饶良俊

    病例资料 男,54岁,体检发现右下肺野肿块8年.患者自诉8年前体检发现右肺肿块,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促,随访肿物一直未见明确增大.近4个月来患者出现运动后乏力,外院就诊时体格检查呈贫血貌,诊断为贫血,行胸部CT及PET/CT检查示右肺巨大肿物,考虑为恶性肿瘤.既往3年前有甲状腺瘤手术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专科检查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实验室检查:RBC 2.26×1012/L,Hb 65 g/L;非小细胞肺癌抗原(CFRA21-1)轻度增高(3.41 ng/ml);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及癌胚抗原(CEA)均在正常范围.饶医生:正位胸片示一巨大肿物占据右中下肺野大部,上下缘较光滑,内侧缘与纵隔分界不清,外侧缘与右胸壁相贴,侧位胸片见肿物与心影重叠;病灶密度较均匀,未见钙化或空洞.CT检查示右侧胸腔内巨大肿块,边界较清楚,其内见多发囊变、坏死区;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呈明显且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右肺中叶呈压迫性不张,增强后均匀强化.PET/CT检查示该肿块对18F-FDG呈高摄取,代谢活跃,其他部位未见异常18F-FDG高摄取灶.

  • 超声弹性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及射频消融中的应用

    作者:田文硕

    肝脏肿瘤种类繁多,其中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实性肿瘤之一,年发病率不低于0.001‰,其中约50%在中国.另外,肝脏还是易发生转移性肿瘤的器官之一,尤其是结直肠癌的血液转移[1].大量研究表明,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具有安全性高、局部疗效确切,且保留较多正常肝脏实质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肝脏肿瘤的治疗中[2].超声弹性成像自Ophir等[3]1991年早提出后,作为一种新技术在过去20年中成为研究热点.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乳腺、甲状腺局灶性病变的鉴别及肝脏纤维化的诊断中,体现出重要价值,成为传统检查手段的一种重要补充.国内外学者将其应用于肝脏肿瘤的诊断和射频消融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试对超声弹性成像在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以及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射频电极针的置入、治疗过程的监测和消融疗效的评价等进行综述.

  • 永存三叉动脉

    作者:关键

    The 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 (PTA) is the most frequent carotidvertebrobasilar anastomosis.It arises from the precavernous or cavern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 and anastomoses to the mid portion of the basilar artery (BA).As mentioned,it can arise more proximally,mimicking a persistent otic artery.Reported MRA incidence is approximately 1%.According to its course from the ICA to the BA,there are lateral and medial types.The two types can be distinguished by caudo-cranial projection but not by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which is usually taken with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projections.Lateral is more common than medial PTA and runs posteriorly parallel to the trigeminal nerve.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