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Diagnostic Imaging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영상진단여개입방사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0.5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001
  • 国内刊号: 44-139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22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孟悛非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直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诊断

    作者:张小玲;关键;刘明娟;郭燕

    目的:探讨直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表现。方法对5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直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内容包括MRI征象、临床表现及手术病理所见,并统计MRI诊断直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全部病例中直结肠壁局部增厚47例,在T1WI上为等信号,在T2WI为低信号,增强扫描轻度强化。直肠子宫陷凹变浅或消失,其内可见异常信号影,包括22例可见斑块,18例结节,13例索条影。子宫后倾后屈35例,直结肠成角前移20例,阴道后穹窿向后上牵拉15例。 MRI诊断直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5%、96.23%、80.00%、96.23%、80.00%。结论直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MRI表现较有特异性,MRI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MRCP对黏胆症术前诊断及术式选择的价值

    作者:俞顺;严茂林;陈德周;包强

    目的:分析黏胆症的MRCP特征表现,并探讨术前MRCP对黏胆症手术治疗术式选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黏胆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黏胆症MRCP特征表现,结合术中手术记录探讨术前MRCP对黏胆症术式选择的价值。选取同期因病情需要行MRCP检查,手术证实胆石症并胆管炎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肝内胆管不对称性扩张、肝外胆管截断、胆管内病灶呈相对低信号、肝内外胆管结石等征象,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1例患者中,男5例,女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波动性黄疸合并反复发热、右上腹痛,8例既往有不同程度胆道手术史。11例黏胆症患者中,肝内胆管不对称性扩张11例、肝外胆管截断0例、胆管内病灶呈相对低信号8例,对照组分别是5、8、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45、0.005);11例黏胆症患者中肝内外胆管结石5例,对照组为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黏胆症患者中肝内胆管不对称性扩张、肝外胆管无截断、胆管内病灶呈相对低信号3种征象者共8例,对照组中无一例同时出现3种征象。11例黏胆症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例患者接受半肝切除(其中2例行胆肠吻合),7例患者行姑息性胆道引流术;11例患者中2例胆管内病灶位于肝左外叶胆管起始部,2例胆管内病灶位于肝左内叶及左外叶胆管分叉部,7例胆管内病灶位于近肝门左肝管起始部。结论黏胆症的MRCP征象主要包括肝内胆管不对称性扩张、肝外胆管无截断、胆管内病灶呈相对低信号。 MRCP在黏胆症患者术前诊断中有助于判断胆管内病灶累及的范围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CT特征

    作者:李明全;娄晓宇;苗宝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PHNEC)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HNEC的CT检查资料,均行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7例患者均无肝硬化,单发3例,2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4例多发,表现为单个较大肿块伴多发子灶。CT平扫均为实性低密度肿块或结节,边界清晰。动态增强扫描5例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其中3例门脉期持续强化呈不均匀稍高密度,2例门脉期开始廓清呈低密度。2例单发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呈相对低密度。结论 PHNEC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

  • 侧脑室透明隔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一例

    作者:夏建国;杨维柘;申爱强;田为中;刘含秋

    病例资料男,13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头痛,偶伴恶心。近期头痛频率增加并伴呕吐两次。查体无异常。头部MRI示双侧侧脑室近孟氏孔区不规则囊实性占位,大小约7.9 cm×5.3 cm, T1WI、T2WI均呈混杂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可见实性部分不规则强化,病灶部分囊变区突向脑室外生长(图1~6),考虑室管膜瘤可能大,胶质瘤不除外。

  • Willis环形态与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关系的CTA分析

    作者:吴寅波;宋琼;陈军法;丁小南;蔡学祥;龚向阳;史河水

    目的:采用128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探讨Willis环形态与哪些部位脑动脉瘤的发生有关。方法回顾性分析1013例受检者的脑血管CTA资料,根据CTA诊断结果,分为动脉瘤组361例,对照组652例,前者检出的450个动脉瘤按发生部位分为前交通动脉瘤组72例、后交通动脉瘤组168例、颈内动脉瘤组100例、大脑中动脉瘤组58例、其他前循环动脉瘤组18例、后循环动脉瘤组34例。定义Willis环“对称性”及“单侧完整性”两种分型方法。对受检者性别、年龄、动脉瘤发生部位、Willis环分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在各亚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别进行Willis环不同分型构成比的统计学比较。结果脑动脉瘤各亚组中,以前交通动脉瘤组及大脑中动脉瘤组平均年龄小,分别为50.35岁、52.49岁,且与平均年龄大的后交通动脉瘤组(56.65岁)间差异显著(P<0.05)。前交通动脉瘤组与对照组间Willis环对称性分型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Willis环前部不对称的比例(44.4%)较对照组(12.5%)高;大脑中动脉瘤组与对照组间单侧Willis环完整性分型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Willis环不对称尤其是前部不对称与前交通动脉瘤的产生有关,单侧Willis环完整性可能影响同侧大脑中动脉瘤的产生。

  • 磁共振DTI评估肝豆状核变性丘脑损害

    作者:王萍;黎规典;徐萍;覃浩玲;何荣兴;陈应明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肝豆状核变性(HLD)丘脑损害的价值。方法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未经治疗的31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16例丘脑有异常信号(第1组),15例丘脑无异常信号(第2组)]及25例年龄匹配健康志愿者(第3组)行磁共振DTI检查,测量丘脑的部分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值(MD),并比较3组FA值、MD值的差异性。结果3组丘脑的FA值分别为:第1组0.36±0.02,第2组0.38±0.03,第3组0.43±0.02,三组间存在差异(F=54.51,P<0.001),三组间两两比较组间也存在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3组丘脑的MD值分别为:第1组0.83±0.09,第2组0.79±0.06,第3组0.75±0.04,三组间存在差异(F=10.55,P<0.001),三组间两两比较组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DTI可在常规MRI信号改变之前用于评估HLD丘脑损害,可提供扩散信息的变化。

  • 能谱CT佳单能量技术提高头颅CTA成像质量及潜在优化对比剂应用初探

    作者:廖海;邓德茂;陈文福;李家言;袁文昭;武莹莹;袁捷;陈加军;陈燕静

    目的:初步探讨能谱CT佳单能量技术对提高头颅CTA成像质量的价值,并寻求一种潜在优化对比剂应用的方法。方法疑脑血管病变的43例患者行头颅能谱CTA检查,获得质量控制(QC)、70 keV及佳对比信噪比(CNR)单能量3组图像。分别测定3组图像的CNR、噪声及脑动脉CT值,并对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3组图像间的脑动脉CT值、CNR、噪声差异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3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比较用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佳CNR单能量组的CNR、噪声、图像质量评分均高,3组图像间CNR、噪声、图像质量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佳CNR单能量组脑动脉CT值高,其CT值是QC组的2.1倍,与70 keV、Q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0 keV、QC间脑动脉CT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佳单能量技术能显著提高头颅CTA的图像质量和脑动脉CT值,间接提升血管中碘的相对浓度,为潜在优化对比剂的用量、浓度及注射流率提供了基础。

  •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张玉琴;徐海东;董海波;王波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波谱及扩散张量成像等功能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对61例临床及常规磁共振成像考虑胶质瘤者行3D-ASL及MRS、DTI检查,测量肿瘤区及健侧CBF值、各代谢物成分及其比值、进行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术前结合三种功能成像对胶质瘤级别进行前瞻性判断,并对照术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诊断高级别胶质瘤38例,低级别23例。高低级别胶质瘤于3D-ASL显示CBF值患侧/健侧比值分别为3.24±1.38、0.91±0.35;MRS均见NAA下降,Cho升高,高低级别胶质瘤其Cho/NAA分别为5.3±2.2、1.6±0.3,Cho/Cr为3.5±1.5、1.8±0.5。3D-ASL、MRS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T显示高级别胶质瘤白质纤维束以破坏、消失为主,低级别以推挤移位及稀疏为主。术前应用三种功能成像对胶质瘤分级诊断符合率达90.2%(55/61)。结论联合应用3D-ASL、MRS及DTI技术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在术前准确判断胶质瘤级别并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其诊断正确率较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技术提高。

  • 主动脉缩窄合并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的超声诊断

    作者:闫虹;孙丹丹;李谭;彭源;杨军

    目的:探讨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瓣畸形的患病情况及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及同期我院主动脉瓣畸形手术患者85例的超声心动图资料,统计其中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的患病率。结果41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中合并主动脉瓣畸形13例(37.71%)。其中二叶主动脉瓣畸形10例(76.92%),在10例中正斜杠状(“\”型排列)5例(50.00%)。先天性三叶主动脉瓣畸形3例(23.08%)。同期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行手术的患者中漏诊2例主动脉缩窄,1例为主动脉弓右降,累及长度较长约4 cm,另1例左室收缩功能减低为38%。结论在进行超声诊断时发现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有助于指导主动脉缩窄的扫查。对于右位主动脉弓、缩窄累及长度及心排量等影响因素在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中应引起重视。

  • 声触诊定量技术对浸润性乳腺癌的误诊相关原因分析

    作者:栾丽娜;吴蓉;徐光;刘卉;赵丽霞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VTQ)对浸润性乳腺癌误诊的相关因素,提高VTQ技术对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7月1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病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超声和VTQ检查。以VTQ检查中乳腺病灶剪切波速度值(SWV)为7.303 m/s为良恶性占位的诊断截断值,根据诊断结果分析比较相关特征。结果142例浸润性癌中,误诊病例为27例(SWV值<7.303 m/s),正确诊断病例为115例(SWV值≥7.303 m/s)。分析浸润性癌的各项特征结果显示肿块大直径≤10 mm,肿瘤组织学分级I级,淋巴结转移阴性,Ki-67<14%的浸润性乳腺癌较易被误诊为良性肿块;而患者年龄、肿块深度、ER、PR、HER-2对于浸润性癌的误诊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肿块直径≥10 mm的单纯性黏液癌易被误诊为良性肿块。结论应用VTQ技术评价浸润性乳腺癌:肿瘤大直径小于10 mm、肿瘤组织学分级Ⅰ级、Ki-67小于14%、淋巴结转移阴性的肿块较易被误诊为良性肿块;肿块直径超过10 mm的单纯性黏液癌易被误诊为良性肿块。

  • 声触诊组织成像和定量(VTIQ)技术对TI-RADS 4(a-b)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应用价值初步探讨

    作者:吴墅;徐辉雄;徐军妹;伯小皖;李小龙;刘博姬;李丹丹;房林;曲伸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和定量(VTIQ)技术在TI-RADS 4(a-b)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及病理证实的115个TI-RADS 4(a-b)级甲状腺结节的常规超声与VTIQ特征。分析结节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如结节的回声、血流、有无微钙化、边界及纵横比;VTIQ以横向剪切波速度(SWV)值表示。以病理学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进行曲线下面积比较,获取佳界值。探讨TI-RADS、VTIQ及两者联合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15个甲状腺结节,病理及FNA证实良性结节61个,恶性结节54个。 TI-RADS分类5项恶性指标中2项或以上提示恶性,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6%(43/54)、50.8%(31/61)、64.3%(74/115)、58.9%(43/73)、73.8%(31/42);TI-RADS、VTIQ及两者联合诊断甲状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2、0.694、0.692,不同组间曲线面积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TIQ的佳诊断界值为2.77 m/s,其对应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36/54)、72.1%(44/61)、69.5%(80/115)、67.9(36/53)、71.0%(44/62);两者联合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8.1%(26/54)、90.2%(55/61)、70.4%(81/115)、81%(26/32)、66.3%(55/83)。结论 VTIQ技术联合TI-RADS分级在TI-RADS 4(a-b)级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其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高于单独的TI-RADS分级,VTIQ可作为常规超声TI-RADS分级的辅助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作者:贺中云;田强;余勇;方向军

    目的:探讨CT、MRI对脊椎孤立性浆细胞瘤(SPS)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7例SPS,回顾性分析其CT、MRI影像表现。结果病灶位于胸8椎体1例,胸12椎体3例,腰3椎体1例,腰1椎体2例。7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溶骨样、虫蚀样骨质破坏,膨胀性生长,均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5例骨质破坏区周围有硬化边,内见残存骨嵴。 MRI增强扫描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5例病灶可见“微脑征”,4例可见“袖套征”,7例瘤周均未见明显骨髓水肿信号,5例发生不同程度病理性压缩骨折,6例合并椎管狭窄。结论 CT、MRI可明确显示SPS病灶的形态特点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微脑征”及“袖套征”等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其诊断。

  • 3D MERGE序列在腰骶丛神经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陈细香;查云飞;刘昌盛;丘丽

    目的:探讨3D MERGE序列在显示腰骶丛神经根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怀疑腰骶椎病变患者行常规腰骶椎MRI扫描后加扫3D MERGE序列及STIR序列扫描。将扫描结果在工作站行三维MIP重建,比较两种方法对腰骶丛神经根的显示情况,同时比较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结果3D MERGE和STIR两种序列都能显示腰骶丛神经的形态和走行,但3D MERGE序列在显示腰骶丛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细节方面优于STIR序列,其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均高于STIR序列(P<0.05),且扫描时间明显缩短,病人容易耐受。结论3D MERGE序列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腰骶丛神经的走行,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 3.0 T磁共振内听道FSE T2WI PROPELLER与3D-FIESTA对比研究

    作者:邬海博;袁慧书;马芙蓉;赵强;张绍兴

    目的:探讨3.0 T MR的PROPELLER FSE T2WI与薄层3D-FIESTA重建图像对内听道细微结构显示情况的对比分析,探讨PROPELLER FSE T2WI提高内听道图像质量的作用。方法使用GE MR7503.0 T 超导MR成像仪,包括132例进行了双侧内听道MR检查的患者,分别进行斜矢状位(与内听道垂直) PROPELLER FSE T2WI与3D-FIESTA技术的两次采集,再将3D-FIESTA图像与前者完全一致的层面进行内听道垂直重建。2名放射医生采用一个4级标准评价内听道细微解剖结构总体图像质量,对比分析比较PROPELLER与3D-FIESTA技术重建同层面图像对内听道细微结构显示情况。图像之间的对比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PROPELLER FSE T2WI组总体图像质量显著优于3D-FIESTA组(P<0.05)。结论内听道MRI应用PROPELLER FSE T2WI斜矢状位扫描在显示内听道内细微结构方面明显优3D-FIESTA重建图像,可以提高图像质量,但不能任意角度重建。

  • 马德隆病CT与MRI表现

    作者:宾俊杰;郑梅;苏鸿林;关键

    目的:探讨马德隆病CT与MR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4年12月15例经病理证实的马德隆病患者的CT与MR表现,均为男性。13例为颈部马德隆病,8例行CT平扫,其中5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为阴囊马德隆病,1例行阴囊CT平扫,1例行阴囊MR平扫。结果15例均有长期大量酗酒史。13例颈部马德隆病患者均表现为颈前、颈项部、上胸壁及肩背部区域皮下、颈深部及肌束间弥漫性、对称性分布的脂肪肿物;其中8例具有“马颈圈”、“牛颈”样特征性外貌。 CT显示病变部位皮下脂肪明显增多,CT值为-100~-50 HU,边界不清,脂肪组织内无钙化,可有纤维组织分隔,利用CT表面重组技术可重现患者的外观特征;MR显示病变信号为T1WI、T2WI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信号较均匀。颈部CT与MR增强扫描示增厚脂肪组织内均未见异常强化灶。2例阴囊马德隆病表现为双侧腹股沟皮下脂肪增厚及阴囊内脂肪对称性堆积,CT示阴囊内脂肪明显增多,密度均匀;MR示阴囊内团片状短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均匀低信号。结论马德隆病具有特征性的CT及MRI表现,结合酗酒史可作出明确诊断。

  •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介入治疗

    作者:崔伟(综述);王于(审校)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 NEN)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许多器官和组织,以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EP-NEN)常见[1]。

  • Vaginal Atresia阴道闭锁

    作者:

    关键词:
  • MSCT影像分型对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应用价值

    作者:谢强;洪庆山;林焕西;张贵彬;王群

    目的:探讨MSCT影像分型对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IHS患儿78例,行128排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影像征象进行分型并与病理进行比较。结果 IHS的MSCT常见征象包括肝肿胀(45例,57.8%)、肝实质异常强化(74例,94.9%)、门静脉周围水肿(16例,20.5%)、包膜强化(2例,2.6%)。根据影像征象分为4型:肝实质炎症型(37例,47.4%)、胆道梗阻型(23例,29.5%)、淋巴水肿型(16例,20.5%)、包膜炎症型(2例,2.6%)。 MSCT对IHS异常征象部位的显示能力高于超声(χ2=26.951,P=0.000)。结论 MSCT影像分型有助于了解IHS肝炎的部位和病理特点。

  • 学龄期儿童卵巢蒂扭转的MRI诊断初探

    作者:陈卫鹏;林鹏典;林海韬;姚沛旭

    目的:初步探讨学龄期儿童卵巢蒂扭转的MRI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开放式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证实的卵巢蒂扭转病例,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和DWI扫描,3例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3D薄层容积增强扫描),总结分析7例病例的MRI征象。结果7例卵巢蒂扭转病例中,3例合并单纯性卵巢囊肿,1例合并卵巢出血;7例病例在MRI上均表现为患侧卵巢较健侧不同程度增大,扭转的卵巢蒂可见显示,扭转卵巢均转向子宫对侧,T2WI扭转卵巢信号低于健侧,卵巢外带卵泡增大排列呈串珠状高信号;DWI患侧卵巢呈不均匀扩散受限;2例3D薄层容积增强扫描重组图像见卵巢蒂部扭转聚集的血管蒂影;4例卵巢内或边缘见囊性灶。结论学龄期儿童卵巢蒂扭转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为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