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중국골종류골병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中科康辰骨关节伤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252X
- 国内刊号: 10-102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奥运水上项目优秀运动员伤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探讨奥运水上项目优秀运动员的伤病分布特点并对伤病原因进行分析。方法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对皮划艇、赛艇和帆船帆板项目国家冬季集训的优秀运动员进行伤病的医学筛查,对伤病分布部位以及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伤病差别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奥运水上项目优秀运动员的伤病部位在不同项目之间有各自的特点。皮划艇项目伤病前3位分别是腰部、肩部和肘部,分别占全部伤病的37.9%、20.7%和17.2%;赛艇项目伤病前3位分别是腰部、膝部和臀部,分别占全部伤病的42.1%、31.6%和10.5%;而帆船帆板项目伤病前3位分别是膝部、腰部和肩部,分别占全部伤病的37.0%、29.6%和11.1%。不同项目之间腰背痛发生的实际部位存在差异。肩、肘部伤病主要发生在皮划艇项目。膝部伤病在赛艇项目中主要发生在单侧,而在帆船帆板项目中则常为双侧。结论水上运动项目不同单项的伤病有各其自身的特点,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其运动模式有关;应具体分析各运动项目的伤病特点,从解剖学、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角度有针对性地展开伤病预防和治疗研究。
-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手术技术,观察中、远期疗效并评价其在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明确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71例患者行后路双侧椎板间开窗,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切除椎间盘,保留侧方及前方的纤维环,刮除终板的软骨层,植入足量的自体松质骨。术后不同随访时间观察症状改善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37.3(23~67)个月,原有症状改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术前(7.9±0.4)分,术后(1.1±0.3)分,改善率83.52%;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术前(61.7±5.5)分,术后(22.8±4.4)分,改善率72.66%。术后6~9个月移植骨间隙轮廓不清,CT 示椎体与植入骨块交界处未见明显透亮区。其中12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融合不良,植入骨块出现吸收,但术前症状获得改善。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合椎弓根固定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及腰椎稳定性重建的理想方法。
-
张力带钢丝固定转子间四部分骨折合并髋关节疾病的全髋关节置换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合并髋关节疾病的转子间四部分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纳入2005年9月至2009年9月,于华西医院骨科采用全涂层有领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转子间四部分骨折合并髋关节疾病患者28例。其中,骨折前合并骨关节炎19例,合并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4例,合并股骨头坏死2例,合并类风湿性髋关节炎3例,髋臼侧均有病变累及。骨折类型为四部分骨折,即 Evans-Jensen III 型。术前行疼痛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 )评分,术前、术后第2天常规 X 线摄片,术后1、2、3、6、12个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年1次。每次随访均行 Harris 评分, VAS 评分,X 线摄片及体格检查。至骨折愈合前每月行 X 线检查1次。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8年,平均6.3年。术后1个月 Harris 评分平均(69.4±7.3)分,术后半年平均(90.3±5.7)分,末次随访平均(92.4±5.6)分,21例为优,5例为良,2为可,优良率为92.8%。术后半年 Harris 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55,P=0.00),末次随访高于术后半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7,P=0.00)。术前 VAS评分平均为(6.0±1.0)分,术后1个月平均为(2.0±0.7)分,末次随访平均为(0.5±0.6)分,术后1个月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69,P=0.00),末次随访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0, P=0.00)。1例术后2周因摔倒致后脱位,行闭合复位,后未再发生脱位。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 X 线片均显示假体压配满意,骨折术后4个月均已愈合,钢丝无断裂,至末次随访假体均无松动、下沉,无假体周围骨折,无深部感染,Trendelenburg 征均阴性,无明显跛行。结论全涂层有领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捆绑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治疗合并髋关节疾病的转子间四部分骨折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
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患者血管神经损伤诊治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 knee dislocation &multiple ligament injury,KDMLI ),指膝关节因创伤导致胫股关节正常的对合关系丧失,伴发多组韧带损伤,同时可合并关节周围的重要结构损伤,损伤形式多种多样,四组韧带结构中不同组合及类型的损伤更具多样性及复杂性。文献报道的 KDMLI 占整个骨科创伤的比例约为0.02%~0.2%,根据国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数据来看,全世界每年的发病率为1/10万~13/10万[1-3]。尽管 KDMLI 在临床上少见,但由于患者病情严重且复杂多样,常常伴有重要的血管神经损伤,因而导致患者下肢功能严重障碍,围手术期并发症多,远期预后较差,有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早期快速准确评估对治疗措施的选择以及预后都至关重要。目前由于 KDMLI中的血管神经损伤的评估方式和治疗方面尚存在较大争议,也缺乏可靠的临床指南,多数临床研究为个案报道,因此还需要更大样本、更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来寻找和验证膝关节脱位的佳评估方式和治疗方案。
-
多趾畸形的研究进展
多趾畸形是婴儿出生时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其特征为出生即发现一个或多个赘生的脚趾[1-3]。总体来看,其发生率约为2/1000,但是各地区和人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非洲人和亚洲人中,多趾畸形的发生率远高于其它人种[4]。在自然界中,多趾畸形也可见于其它动物,例如猫、马、猪和鸡等。
-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并发股深动脉动静脉瘘一例报告
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的医源性血管损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0.21%[1]。早由 Dameron [2]于1964年报道1例,此后相继有部分病例报道,其损伤形式主要表现为假性动脉瘤或血肿[3]。笔者经治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 )固定术后第8天并发股深动脉动静脉瘘,经积极诊断、治疗,获得满意效果。此病例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血管损伤类型为动静脉瘘,目前还未见有此类病例报道。
-
脊柱多发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一例报告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 sclerosing epithelioid fibros-arcoma,SEF )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纤维肉瘤[1]。由Meis-Kindblom 等[2]于1995年首次报道。迄今国内外文献共报道100余例[3-4]。多发生在四肢等软组织,原发于脊柱骨质的 SEF 目前未见报道。现将我院经治的1例脊柱多发 SEF 报道如下。
-
跟骨定量超声与股骨近端特定区域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跟骨定量超声( QUS )参数与股骨近端特定区域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34例患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女性,行跟骨定量超声、髋部双能 X 线检测( DXA ),探讨上述检测结果相关程度。结果根据 DXA 检测患者髋部骨密度( BMD ) T 值显示,骨质疏松患者13例( T ≤-2.5),跟骨骨密度( Est. BMD )与股骨转子间 BMD 呈现正相关( r=0.355,P<0.05);跟骨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 BUA )与股骨转子间 BMD 呈现正相关( r=0.450,P<0.01)。结论跟骨定量超声检测参数与股骨近端特定区域股骨转子间 BMD 存在相关性,对骨质疏松特定区域的骨量的评价及骨折风险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
更正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5,4(11):833名家风采介绍侯春林副总编辑文章第一句“编委”应为“副总编辑”,特此更正(电子版已经更正),并向侯春林副总编辑致歉!本刊编辑部。
-
负压封闭引流应用于保肢患者创面引流量的相关研究
目的:对于保肢患者创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 ),探讨术后引流量的相关规律。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63例四肢外伤合并主干动脉损伤患者(上肢亚组38例,下肢亚组25例)接受血管修复后残留创面无法一期关闭,应用 VSD 对创面临时覆盖。另有38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无并发主干动脉损伤,上肢亚组16例,下肢亚组22例)患者,切开减张创面应用 VSD 临时覆盖。估算创面大小并记录 VSD 引流量。对比2组病例应用 VSD 术后7天内单位面积 VSD 引流量并加以对比。结果对于主干动脉损伤组,术后1~7天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单位:ml / cm2)分别:上肢亚组:1.50,1.48,1.35,1.09,0.97,0.86,0.94;下肢亚组:1.25,0.83,0.65,0.74,0.59,0.47,0.42;而骨筋膜室综合征组,术后1~7天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单位:ml / cm2)分别是:上肢亚组:1.21,0.92,0.60,0.47,0.42,0.33,0.26;下肢亚组:0.55,0.58,0.40,0.37,0.25,0.24,0.26。应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血管损伤组术后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在上肢亚组及下肢亚组均多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组相应亚组,但仅在上肢亚组术后2~7天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同组内相应亚组对比,上肢亚组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多于下肢亚组,但仅在血管损伤组术后第2~7天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保肢患者创面应用 VSD 后创面引流量大,须密切监测。
-
本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公告
本刊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3年1月,本刊经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从2013年第1期开始,正式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
-
2016香山国际关节成形外科峰会
“2016香山国际关节成形外科峰会”将于2016年3月12~13 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将继续发扬2015年香山峰会的特色:聚焦、专注、实效第一。届时将邀请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等9位国际知名的顶尖关节专家进行交流、互动。本次会议交流形式:手术示教、视频解析、专题演讲、现场问答、专家点评等。
-
第二届国际骨科讲师团教育峰会--霍普金斯专场通知
第二届国际骨科讲师团教育峰会( OES )--霍普金斯专场,已定于2016年4月15~17日在西安举行,由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国际骨科教育学院与《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联合举办。峰会的课程设置、模式与操作均由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骨科全程实施,突出教育的国际化、标准化特点。
-
欢迎订阅2016年《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月刊)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的骨与关节专业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刊号:CN10-1022/R,ISSN 2095-252X。本刊以广大从事骨与关节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国内外有关骨与关节疾病的新学术动态、临床诊治经验和基础科研成果。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临床与基础密切结合的方针,反映国内外骨与关节疾病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专业学术交流。栏目为述评、专论、论著、临床研究与实践、指南解读、综述、骨科教案、读者·作者·编者、病例报告等形式。采用在线审编系统,不接受纸质投稿。投稿请登录《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网站( http://www.cjbj2012.com )进入远程稿件采编系统进行操作,稿件全文应采用 word 格式。
-
关于作者姓名、单位在论文中的脚注方法
1.个人作者署名:在论文首页下方进行脚注。“作者单位:”后面列出邮政编码、城市和作者单位(具体到科室)。个人作者超过一位时,可请作者自行指定一位通信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亦即对选题、科研设计起主要作用者,参与论文撰写并能解答编辑部、读者疑问,对论文负全部责任者;在按原格式列出各位作者单位后,另起一行在“通信作者:”字样后列出通信作者姓名、邮政编码、单位名称、Email 地址。
-
关于投稿请提供伦理委员会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知情同意书
本刊要求,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
-
下肢严重创伤:截肢/保肢?
下肢严重创伤指的是肢体离断伤或不全离断伤[1]。常见的不全离断伤是 Gustilo III C 型损伤即软组织损伤广泛、污染严重、粉碎骨折同时合并血管损伤[2-3]。一些严重的 Gustilo III B 型损伤也可归入此类。
-
科研根植于临床临床一心为患者--记本刊副总编辑张英泽教授
张英泽,《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 University of Colorado School of Medicine )客座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会长。《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临床医生杂志》和《临床外科杂志》副总编辑;《Orthopedics》和《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编委。
-
腓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治疗足跟部感染性软组织缺损
目的:报告腓动脉穿支皮瓣治疗足跟部感染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足跟部感染性软组织缺损13例,其中1例携带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足跟部感染创面先行清创和负压封闭引流( 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 ),并用敏感抗菌溶液冲洗直至创面细菌培养阴性再实施皮瓣手术。结果术后13例皮瓣均存活,随访3~24个月,皮瓣色泽好,无瘢痕挛缩,足跟受力处皮瓣无溃破及窦道,术后12个月随访皮瓣基本恢复保护性感觉。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 )评分系统进行评价,优8例,良3例,一般1例,差1例;优良率84.6%。结论先清创、VSD 再逆行带蒂转移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跟部感染创面的有效方法。
-
上臂离断再植回顾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上臂离断再植患者回顾性研究,探讨再植的手术指征、技术要点和康复方法。方法对2004年至2012年在我院施行的22例上臂离断再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年龄平均33.3岁,81.8%为旋转及绞轧撕脱性损伤,其它为压砸切割、车轮碾压和重物压砸伤。肢体毁损严重度评分( mangled extremity severity score,MESS )平均7.5分,13例为7分,7例为8分,1例为9分,1例为10分。再植手术中,肢体缺血时间为5~10 h ,平均8.1 h,其中热缺血时间为4~7 h,平均6.2 h。术后分早、中、晚期开展不同的康复治疗。结果2例在术后第5、第10天因为肌肉坏死、严重感染及血管破裂而予以截肢,其余20例肢体成活。17例获得长期随访,随访时间3~10年,平均4.2年。17例 DASH 上肢功能评定平均为58.35±19.42;按陈中伟断肢再植功能评定标准,70.6%为良,29.4%为可,无优及差;64.7%患者对外观满意或较满意,47.1%患者对功能满意或较满意。结论除一般手术指征外,肢体通血时间必须控制在9 h 以内,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必须有效修复。创面应尽量选择皮瓣、肌瓣早期覆盖,在保护血管神经束的同时可以为晚期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坚持长期不懈的康复治疗,是促进患者功能、心理和社交恢复的重要保障。
-
健侧胫后血管皮瓣桥供血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在小腿开放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腿软组织缺损合并受区血管损伤无法作为供血血管时游离皮瓣移植的解决办法。方法设计以健侧胫后血管为轴心的舌形皮瓣,卷成皮管,作为血管蒂而携带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将双下肢固定于平行位置。结果采用健侧胫后血管形成顺行皮管桥携带游离皮瓣移植修复伤肢创面缺损15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修复。在双下肢固定于平行位置(并腿)的情况下,术后较易进行皮瓣观察、换药和功能锻炼。结论采用并腿方式固定双下肢,以健侧肢体胫后血管向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供血,是解决患侧肢体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合并主干血管严重损伤的一种理想修复方法。
-
严重肢体损伤保肢与截肢的治疗选择
目的:通过回顾性总结我科5年来所治疗的严重肢体损伤病例,探讨严重肢体损伤保肢与截肢的治疗选择。方法以毁损肢体严重性( mangled extremity severity score,MESS )评分系统为基础,综合患者全身状况、肢体功能预估、患者及家属意愿等因素,对严重肢体损伤166例(169肢)分成三组进行保肢与截肢的回顾性分析,A 组:MESS 评分>9分64例(65肢)果断截肢。B 组:MESS 评分<7分的41例(41肢)保肢。C 组:7~9分的61例(63肢),其中59例(61肢)试行保肢。保肢手术多经历 I 期急诊血运重建手术、II 期骨及皮肤软组织功能重建手术,长治疗时间2年6个月,多经历手术8次。结果A 组64例(65肢)全部选择截肢。B 组选择保肢41例(41肢),3例(3肢)延迟性截肢,保肢成功38例(38肢),保肢成功率为92.6%,C 组选择保肢59例(61肢),1例因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7例延迟性截肢,保肢成功43肢,保肢成功率为68.3%。B,C 组共79例(81肢)保肢成功,77例患者满意,2例效果差。结论显微外科技术是保肢的技术保证;保肢与截肢的选择,首先要遵循生命第一、肢体第二的原则;其次,MESS 评分系统是目前比较客观、有效判断是否保肢的标准,要以此为基础再综合其它因素进行选择;7~9分的严重创伤肢体可试行保肢治疗。
-
合并骨关节严重损伤的全手脱套伤治疗方式选择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探讨合并骨关节严重损伤的全手脱套伤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28例全手脱套伤患者,所有患者撕脱的皮肤均无回植条件同时伴有骨关节损伤。对所有患者按照伤情进行分型,并根据分型确定治疗方案。术后通过检测患手静态两点辨别觉( s2PD ),握力,主动活动度( ROM )等指标综合评价疗效。结果(1)将合并骨关节严重损伤的全手脱套伤根据骨关节损伤严重程度分成4种类型,其中 I 型为手部骨关节损伤不严重,大部分拇手指骨支架可以重建功能长度;II 型为2~5指毁损不能重建功能长度,拇指可以重建功能长度;III 型为拇指毁损,2~5指能够重建功能长度;IV 型为1~5指均毁损,不能重建功能长度。(2)治疗方式选择:I 型12例,5例采用腹部袋状皮瓣修复法,7例采用带足背皮瓣的拇甲瓣或第二趾游离移植修复拇指及第一掌骨背侧皮肤缺损,同时应用腹部皮瓣修复手其它部位皮肤缺损;II 型6例,其中3例采用腹部皮瓣修复创面,二期再造手指。3例采用一期拇甲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剩余创面采用腹部皮瓣修复创面,二期再造手指;III 型5例,3例采用腹部皮瓣覆盖创面,二期分指及行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指;2例采用一期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趾再造拇指,剩余创面用腹部皮瓣覆盖。IV 型5例,急诊行腹部皮瓣覆盖创面,二期行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所有患者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急诊再造手功能评定要优于二期再造,但足部损伤要比二期再造严重。结论合并骨关节严重损伤的全手脱套伤患者应根据伤情进行分类,谨慎截指。选择合适治疗策略尽快覆盖创面并再造手指,均能够恢复一定的手捏握功能。
-
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在下肢严重毁损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修复下肢严重毁损伤造成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骨缺损、骨外露及主干血管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8例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42.6岁,骨折 Gusilo 分型:III B 型3例, III C 型5例,骨折部位:胫腓骨5例,胫腓骨合并跖趾骨3例。创面彻底清创;运用临时支架克氏针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固定;通过静脉移植及血管吻合修复血管损伤;对大面积脱套皮肤修薄后进行原位修复;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 )及延期组织瓣修复行保肢治疗。创面覆盖后运用外固定支架重建骨缺损或因瘢痕挛缩所致的马蹄畸形。结果8例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22.6个月,且均保肢成功。5例脱套皮肤完全存活,1例大部分存活,足跟处皮肤坏死,跟骨外露,二期经清创交腿皮瓣而愈;5例移植皮瓣均完全存活。骨折及骨缺损患者终均获得骨性愈合。6例不同程度的马蹄畸形通过外固定支架均得到矫正。结论对于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通过联合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及外固定支架合理重建骨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可有效恢复肢体的功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
胫前动脉逆行供血的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在小腿保肢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胫前动脉逆行供血的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中上段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使用胫前动脉逆行供血的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中上段严重复合性损伤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共6例,肌皮瓣的胸背动脉及胸背静脉分别与胫前动脉远断端及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近断端行端端吻合,肌皮瓣肌肉裸露部分表面予对侧大腿中厚皮片移植覆盖。结果术后肌皮瓣血运良好,皮瓣及植皮均完全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及植皮外形良好,质地柔软。结论对于小腿中上段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有胫前血管破坏及小腿软组织严重受损的复杂病例,应用胫前动脉逆行供血的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进行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
反取皮植皮并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
目的:总结反取皮植皮联合封闭负压引流( 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 )治疗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13例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5例;年龄4~59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机器碾轧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 h,平均3 h。所有病例均先行急诊手术室彻底清创,反取皮植皮法缝合固定创面,VSD 5~12天,视创面及反取皮成活情况,小面积皮肤坏死缺损部分行邮票式游离植皮。结果本组13例获12~36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患者无1例发生明显感染,经反取皮植皮联合 VSD 治疗患者创面75%以上面积成活,对于小部分皮肤坏死创面,后期经邮票式游离植皮或清洁换药后均获愈合,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反取皮植皮联合 VSD 治疗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早期关闭了开放创面,在大大降低了感染率的同时,促进了皮片与创面的贴覆,提高了创面愈合率,改善了关节功能。
-
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 Meta 分析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BIOSIS、Ovid databases、中国知网( CNKI )、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1990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1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随机对照的英文与中文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统计软件采用 RevMan 5.1.0。结果共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其中英文文献10篇,中文文献4篇。外固定支架治疗组656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644例。根据改良后的Jadad 评分标准,有8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6篇文献为低质量文献。偏倚风险评估为中等。Meta 分析结果显示,外固定支架治疗组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组在手术因素造成神经损伤( RR=1.14,95% CI:0.08~16.63,P=0.16)、术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RR=0.71,95% CI:0.24~2.08,P=0.53)、术后腕部明显畸形的发生率( RR=1.22,95% CI:0.82~1.82,P=0.33)及需进一步手术治疗的发生率( RR=1.12,95% CI:0.29~4.37,P=0.8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钢板内固定比外固定支架具有更高的 DASH 评分( MD=3.76,95% CI:0.13~7.40,P=0.04),然而外固定支架治疗却有更高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 RR=0.88,95%CI:0.79~4.73,P=0.98)与更少的术后感染率( RR=2.53,95% CI:1.36~4.73,P=0.004)。结论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选择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案。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5年第四卷作者索引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第4卷总目次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5年第四卷主题词索引
年 | 期数 |
2019 |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