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중국인수공환병학보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HCV抗原检测与HCV-RNA及HCV抗体检测的比较研究
目的 评价HCV抗原检测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HCV抗原酶联法检测试剂盒对临床送检HCV-RNA及HCV抗体的血标本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结果 39例HCV-RNA阳性标本中,HCV抗原阳性28例(71.8%);116例HCV-RNA阴性标本中,HCV抗原阳性1例(0.86%);96例HCV抗体阳性标本中HCV抗原阳性47例(48.96%),HCV抗体阴性106例中,HCV抗原均为阴性.结论 现有HCV抗原检测试剂盒尚不适合作临床丙型肝炎的筛选,但可作为HCV抗体检测的进一步验证,部分程度地替代HCV-RNA检测.
-
5种地西泮类衍生物抗血吸虫的初步评价
目的 评价5种地西泮类衍生物B3、B7、B8、B26、B30抗血吸虫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雄性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成虫(10条/皿)培养于DMEM培养液中,分别加入5种地西泮衍生物B3、B7、B8、B26、B30,工作浓度均为50mol/mL,培养16h,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药物洗涤后24h~72h的虫体存活状态,计算其存活率及活力降低率.以细胞肌松素D和钙通道阻滞剂预处理虫体1h后再加B3和B30共同培养16h,观察拮抗效应.结果 在B3实验组中,日本血吸虫存活率和活力降低率为0%和100%,曼氏血吸虫为20%和93.3%,B30实验组中,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存活率分别为0%和13%;两者的活力降低率则分别为100%和94.3%.B7、B8、B26实验组抗日本血吸虫效应不明显,但对曼氏血吸虫的作用略好于日本血吸虫.细胞肌松素D可显著拮抗B3、B30的抗日本血吸虫效应,拮抗后B3实验组虫体存活率和活力降低率分别为80%和59%~63%、B30实验组为70%和46%~55%,钙通道阻滞剂尼非地平、尼群地平拮抗B3、B30后虫体存活率为10%~40%,活力降低率为85%~96%.结论 地西泮衍生物B3、B30在体外具有显著抗血吸虫效应(P<0.01),且日本血吸虫对该2种衍生物的敏感性好于曼氏血吸虫;而其余3种衍生物的抗曼氏血吸虫作用则更明显.细胞肌松素D对B3、B30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钙通道阻滞剂尼非地平、尼群地平也有一定的拮抗效应,提示地西泮衍生物的抗血吸虫效应也可能与钙通道有关.
-
尖吻蝮蛇舌状虫成虫、虫卵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 了解尖吻腹蛇舌状虫成虫、虫卵扫描与透射电镜超微结构.方法 将尖吻腹蛇舌状虫成虫、虫卵经清洗、固定、脱水、干燥、溅射黄金和环氧树脂包埋,经LKB-E超薄切片机超薄切片双重染色后分别置于S-520扫描电镜与Philp CM210 透射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 扫描电镜下可见尖吻腹蛇舌状虫成虫虫体有6~9个腹环,腹环之间体表为波纹皱褶.口两侧各有一对钩,虫体布满似乳突状小棘,只有成虫前端和末端两侧可见散在的隆起的椭圆孔状感觉器,虫体末端腹面可见肛孔.透射电镜下尖吻腹蛇舌状虫成虫表皮层为3层,即外皮层、内皮层、基板(膜).透射电镜显示尖吻腹蛇舌状虫虫卵呈椭圆形,卵有3层结构,分别为卵外膜、透明层和髓质层.结论 尖吻腹蛇舌状虫成虫在扫描电镜显示成虫体表布满乳突状小棘,只有头部和尾部两侧可见散在的感觉器,与幼虫全身布满感觉器有区别.透射电镜下的尖吻腹蛇舌状虫成虫表皮层为3层即外皮层、内皮层、基板(膜),与幼虫的六层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卵巢中的虫卵于离体的虫卵在扫描和透射电镜下有明显不同.
-
绵羊附红细胞体部分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
从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石河子和杭州两地的绵羊无菌采集血液,分离附红细胞体并提取基因组,根据已公布的绵羊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 扩增出约1 100bp目的 片段.测序结果 表明:目的 片段长1 080bp、1 079bp(GenBank收录号EU916726、FJ440328),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序列与参考序列(AF338268)同源性达99.7%,证实该病原是绵羊附红细胞体.将该序列与5种支原体、14种血营养菌及立克次氏体等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系统进化树表明,绵羊附红细胞体和其他血营养菌在进化关系上组成一个大的分支,与支原体科,支原体属病原为接近,与立克次氏体科的病原较远.分析结果 与Neimark等提出的观点一致,将这类血营养菌划归支原体科、支原体属.
-
液相中炭疽杆菌形貌的原子力显微镜观测
目的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液相模式观测炭疽杆菌形态,获得液相中炭疽杆菌芽胞和繁殖体对于溶菌酶的形态学抗性变化数据.方法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液相模式观察炭疽杆菌繁殖体及芽胞的超微结构,并对其主要指标进行测量比较.结果 1×PBS溶液中的炭疽杆菌繁殖体,菌体杆状,竹节样排列,菌体间连接致密,长度为2,757.30±1227.086nm,宽度为1,710.90±226.10nm,Rq 为15.447±3.418nm , Ra为13.239±2.733nm;炭疽杆菌芽胞椭圆形,多散在分布,表面平滑,长度为2,014.00±227.155nm,宽度为1,264.10±132.180nm,Rq为22.803±5.660nm , Ra为18.010±4.568nm.0.01mg/mL溶菌酶溶液中的炭疽杆菌繁殖体形态不规则,表面凹凸起伏,边缘粗糙,有囊状突起,长度为2,836.00±1025.137nm,宽度为2,449.00±212.78nm, Rq为17.068±4.427nm , Ra为14.776±3.746nm;0.01mg/mL溶菌酶溶液中的炭疽杆菌芽胞,形态规则,边缘平滑,未见凹凸起伏和囊状突起,而1mg/mL溶菌酶溶液环境中的炭疽杆菌芽胞形态不规则,表面起伏,变化较大,其长度为2,155.00±202.663nm,宽度为1,344.00±162.631nm,Rq为24.849±3.427nm ,Ra为20.869±2.550nm.结论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液相模式下的观察和测量,清楚地显示了溶液中炭疽杆菌的微观形貌及其变化,0.01mg/mL的溶菌酶就能使炭疽杆菌繁殖体发生形态学变化,而炭疽杆菌芽胞形貌发生变化则需要1mg/mL的高浓度溶菌酶的作用.
-
酶斑点杂交法与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汉坦病毒感染的比较
目的 将酶标抗汉坦病毒NP抗原单链抗体应用于酶斑点杂交法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汉坦病毒感染,探索价格低廉早期HFRS诊断试剂.方法 以戊二醛偶联辣根过氧化物酶和抗汉坦病毒NP抗原单链抗体,制备酶标单链抗体,并应用于酶斑点杂交法和双抗体夹心法中,检测56份早期HFRS患者血清及66份阴性对照血清.结果 56份HFRS患者血清中,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出29例阳性,阳性率为51.79%,酶斑点杂交法检测出28例阳性,阳性率为50.00%,两方法 检测66例阴性对照血清,结果 均为阴性.统计学处理,两方法 差异不显著.结论 以酶标抗汉坦病毒NP抗原单链抗体制备的酶斑点杂交和双抗体夹心诊断试剂,均为稳定性好、假阳性率低、造价低廉、诊断可靠的诊断试剂.
-
抗血吸虫DNA疫苗pcDNA3/SjHGPRT局部肌肉刺激与全身过敏实验
目的 评价日本血吸虫DNA疫苗pcDNA3/SjHGPRT的安全性.方法 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法对3只家兔进行局部肌肉刺激实验,22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无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牛血清白蛋白阳性对照组、pcDNA3/SjHGPRT低剂量组、pcDNA3/SjHGPRT高剂量组,进行全身过敏试验.结果 日本血吸虫DNA疫苗pcDNA3/SjHGPRT对家兔局部肌肉刺激反应轻微,对豚鼠无全身过敏反应.结论 日本血吸虫DNA疫苗pcDNA3/SjHGPRT在该实验条件下安全.
-
广州管圆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对广州管圆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并对表达产物的免疫保护作用作出初步鉴定.方法 将广州管圆线虫cystatin基因克隆入载体pGEX-4T-1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进行诱导表达.用纯化融合蛋白隔周免疫小鼠1次,共3次,设GST免疫及未免疫对照组,末次免疫后1w用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攻击感染,3w后剖杀小鼠,计算减虫率及保护率,并测定小鼠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了pGEX-4T-1/cystatin重组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得以高效可溶性表达,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后诱导产生了58.1%的减虫率及20%的保护率,与对照组相比减虫效果显著(P<0.01).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cystatin基因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并可诱导小鼠产生一定水平的保护性免疫力.
-
西尼罗河病毒NS1的克隆、表达及抗原性分析
目的 克隆和表达西尼罗河病毒(WNV)非结构蛋白1(NS1),并分析其与登革病毒NS1的抗原交叉反应性.方法 合成WNV NS1全基因序列,将NS1全基因克隆到pGEX-5X-3原核表达载体中表达GST-NS1融合蛋白,用4型登革病毒免疫血清及登革病毒NS1单克隆抗体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 分析WNV-NS1重组蛋白的抗原性.结果 重组质粒pGEX-5X-3-WNV-NS1经IPTG诱导,高效表达GST-NS1融合蛋白,经变性纯化和复性获得可溶性WNV-NS1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证实WNV-NS1重组蛋白可与各型登革病毒免疫小鼠血清及部分4型登革病毒NS1交叉单抗识别.结论 成功获得可溶性WNV-NS1重组蛋白,该蛋白与登革病毒NS1具有抗原交叉反应性,其结果 为建立西尼罗河病毒的血清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奠定了基础.
-
感染猪囊尾蚴的家猪组织中不同时间IL-6、IL-8、TNF-α和sIL-2R含量变化
目的 研究实验家猪感染猪囊尾蚴不同时间组织中细胞因子IL-6、IL- 8、TNF-α和sIL-2R含量变化,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家猪抗猪带绦虫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 用猪带绦虫虫卵直接灌胃20d龄健康乳猪4头,并以健康乳猪4头作对照.于感染后第40、60、80和120 d取实验组猪肝脏、骨骼肌、心肌、舌肌及脑组织中囊尾蚴寄生处组织200mg匀浆,用ELISA法测定匀浆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sIL-2R的含量.结果 1.肝脏病变组织中4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在40d时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随感染时间延长,4种细胞因子的含量逐渐降低,至80d时与同期对照组差别缩小(P<0.05),120d时肝脏已无囊尾蚴寄生;对照组肝脏组织中4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在不同时间始终保持基本稳定. 2.肌肉和脑部份病变组织中4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在40d时也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随感染时间延长至80d时与同期对照组差别变小(P<0.05),120d时与同期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3.对照组家猪肝脏中4种细胞因子的含量绝对值高于肌肉和脑组织(P<0.01);实验组肝组织在40d时各种细胞因子的增量更明显高于肌肉和脑组织中的增量(P<0.01).结论 家猪感染猪带绦虫早期,IL-6、IL-8和TNF-α作为前炎性反应因子在家猪肝脏的高水平表达诱导肝脏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限制和杀灭肝内的早期囊尾蚴,而肌肉和脑组织中这些细胞因子表达稍低,炎症反应相对较轻,因而囊尾蚴易于在这些部位存活.这一点可以从感染后期肌肉、脑组织中的囊尾蚴数量远多于肝脏而得到证实.
-
调节性T细胞抑制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早期Th1应答的建立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s)参与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调控Th1型免疫应答的相关机制.方法 用约氏疟原虫(致死型)感染对照组和anti-CD25mAb注射组BALB/c小鼠,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感染后第0、3和5d制备脾细胞悬液,磁珠分选、纯化树突状细胞(DCs)并体外培养;ELISA方法 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DCs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Griess方法 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NO含量.结果 两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NO水平在感染后第3~5d均明显升高,但对照组小鼠IFN-γ和NO水平明显低于anti-CD25mAb注射组小鼠.anti-CD25mAb注射组小鼠DCs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于感染后第3d达峰值,并于感染后第5d仍维持较高水平.相比,对照组小鼠DCs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仅于感染后第3d出现有意义的升高.结论 Tregs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早期可能通过抑制DCs分泌细胞因子IL-12来抑制Th1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
-
花鲈感染简单异尖线虫及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 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是一类寄生于海水鱼类及哺乳类动物,可引起人类异尖线虫病(anisakiosis)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作者从浙江宁波患病花鲈(Latealabrax japonicus)体内检出简单异尖线虫,检出率为100%(11/11).患病鲈鱼体表无异常症状,解剖鱼体在肝脏、胃壁、肠壁、肠系膜等部位均有简单异尖线虫寄生,线虫盘成螺旋状包于包囊内,病鱼感染线虫强度为20~30条/尾.感染严重病鱼出现胃穿孔、胃壁出血、肝脏具白色结节等病症.光学显微镜观察线虫虫体为长圆筒形,两端较细,肌质食道,腺体的胃位于食管后面,黑色不透明,和肠连接处有一斜的分界线.扫描电镜观察虫体体表具致密环纹,前端钝圆,具1个钻齿和4个钝角状乳突,排泄口位于腹侧两个乳突之间,尾部短而圆,末端具一明显尾突.
-
GⅡ-4型诺如病毒体外结合唾液HBGAs受体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 建立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结合唾液HBGAs受体的实验方法 、验证2株GⅡ-4型NoV毒株与我国人群唾液HBGAs的结合方式.方法 收集健康志愿者唾液标本,采用凝集抑制实验法检测唾液中HBGAs血型物质,用EIA法检测NoV VLPs、阳性毒株与HBGAs的结合情况.结果 63份标本检出O型21例(占33.3%),B型14例(占22.2%),A型和非分泌型各13例(分别占20.6%),AB型2例(占3.2%).rVA387、2株GⅡ-4型毒株均能结合分泌型,与非分泌型唾液不反应.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NoV结合唾液HBGAs受体的实验方法 ,通过NoV毒株与HBGAs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了解NoV的宿主适应特性及病毒进化和流行规律;同时为筛选防治我国人群的抗NoV药物提供技术平台.
-
巨噬细胞在树突状细胞启动抗布鲁氏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MΦ)在树突状细胞(DCs)启动抗布鲁氏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引流淋巴结内DCs的分布变化,用ELISA法检测阴道黏膜MΦ清除组和未清除组小鼠阴道接种布鲁氏菌疫苗后血清中IFN-γ、IL-4的含量,将MΦ与DCs体外负载布鲁氏菌疫苗,比较二者形态学变化.结果 清除组接种疫苗12h~72h后,只见到少量的DCs散布于小鼠髂内淋巴结的皮质区和副皮质区;而未清除组阴道接种疫苗12h后,髂内淋巴结皮质区内DCs数量急剧增加,细胞密度增大并逐渐由皮质区向副皮质区迁移.清除组小鼠血清IFN-γ含量比未清除组有所下降,但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5);而各组小鼠血清IL-4含量保持基本一致.MΦ体外负载布鲁氏菌12h后胞质脱落,细胞核固缩,并释放出膜包小泡,而DCs却始终保持形态结构的完整.结论 DCs启动抗布鲁氏菌Th1型免疫应答是一个MΦ依赖过程,MΦ吞噬布鲁氏菌后出现坏死性凋亡变化可能是这种依赖过程的机制.
-
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模拟临床标本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的研究
目的 利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建立针对模拟临床标本中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方法 .方法 以单增李斯特菌特异性基因hlyO的部分片段作为靶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制作标准曲线,以确定方法 的检测下限.利用各种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以及常见致病菌(如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沙门菌、O157∶H7大肠杆菌等)验证引物探针的特异性,通过制备模拟粪便和血液感染标本,直接提取DNA进行检测,以达到快速检测的目的 .结果 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对模拟临床标本检测结果 显示,只有单增李斯特菌有荧光信号,其他常见致病菌以及李斯特菌属中的无害李斯特菌均没有荧光信号;由标准曲线可知该方法 可以检测到22copy/反应管的目的 基因,而粪便中6.35×103CFU/g和血液中7.0×102CFU/ml的细菌含量即可被检出;粪便标本在2h内可出报告,血液标本1.5h即可出报告.结论 以hlyO为靶基因的Real-time PCR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技术具有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快速易操作等优点,可用于临床标本的快速诊断、疾病监测和疫情暴发的病原调查.
-
中国12株狂犬病街毒株G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目的 了解中国狂犬病毒的流行情况以及街毒株与中国人用、兽用狂犬病疫苗株在G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的差异,为有效控制狂犬病疫情提供初步科学依据.方法 对12株街毒株G基因进行了全基因测序,与其它36株中国狂犬病街毒株,以及中国的疫苗株和其它国家毒株的G基因序列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 序列分析表明来源于中国的50株狂犬病毒均为基因Ⅰ型狂犬病毒;其中具有代表性的6株病毒与我国现在使用的各种疫苗株在G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与我国人用疫苗株CTN同源性较高;进化分析表明,我国主要流行狂犬病毒与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狂犬病毒株处于同一分支.中国毒株之间G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82.3%;氨基酸同源性分别≥92.1%;中国街毒株与疫苗株相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为79.3%~94.2%,氨基酸的同源性为87.8%~97.9%.结论 我国的狂犬病毒为基因Ⅰ型狂犬病毒,可以明确分为6个进化群.无论在核苷酸还是氨基酸水平上,中国多数街毒株与疫苗株CTN之间的同源性要高于与其它疫苗株.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24例新疆维吾尔族结核患者和225例有分枝杆菌感染史的同民族健康者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 分别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内切酶分别为FokI和TaqI,并进行基因分型.统计学分析结果 采用χ2检验,P值为0.05.结果 FokI分析,分为FF、Ff、ff 三种基因型,其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36%、57%、7%和40%、54%、6%.FF基因型的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χ2=0.872,P>0.05).TaqI分析,分为TT、Tt、tt三种基因型,其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68.8%、29.4%、1.8%和75.6%、22.2%、2.2%.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差异性也无统计学意义(χ2=2.588,P>0.05). 结论 维生素D受体基因中FokI与TaqI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
四种结核抗原的诊断效能分析与建立结核抗原诊断效能的评价体系
目的 通过对4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的诊断效能分析,初步建立其诊断效能评价体系,为结核病免疫学诊断筛选特异、有效抗原提供根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建立结核抗原诊断效能评价体系.然后,对4种重组结核抗原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得出各种抗原组合的检测阳性率,进而评价得出佳的抗原组合方式.结果 该结核抗原诊断效能的评价体系包括佳ELISA反应体系、ROC曲线的建立、确定各种抗原佳临界值(Cut-off value)、佳抗原组合方式的确定.ELISA检测体系的中CFP10、38kDa、MPT64和Ag85B的佳蛋白包被浓度分别为0.5μg/mL、2 μg/mL、2 μg/mL和1 μg/mL,佳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250、1∶225、1∶225和1∶225;对这4种结核抗原及其不同组合的ELISA检测诊断效能进行了评价,以组合抗原的诊断效能较好,佳组合为38kDa+CFP10+MPT64,阳性率为64.7%.结论 成功建立了结核抗原诊断效能评价体系.结果 显示ELISA检测中以多组分抗原组合为宜.
-
福建省狂犬病毒的N基因序列分析
目的 了解福建省狂犬病毒流行毒株的基因分型和遗传进化关系,以及流行毒株与疫苗株在N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的差异.方法 采集福建省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犬脑组织标本共89份,通过RT-nested-PCR扩增、纯化、克隆、测序,获得19条包含N基因全长的序列,采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整理分析.结果 根据N基因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的同源性,把福建省已知狂犬病毒分为3个群组,群组间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特征,各群组内部N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99.7%~100%和98.9%~100%之间,群组间N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在86.4%~89.3%和95.3%~98.4%之间.福建省狂犬病毒的流行毒株与目前使用的各种疫苗株N基因序列同源性在86.5%~98.9%之间.结论 福建省境内存在表观健康犬携带狂犬病毒现象,福建省已知狂犬病毒流行毒株均属于基因I型,可分为3个群组.从N基因序列的分析上看,我省目前使用疫苗能有效地保护流行毒株的感染.
-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融合基因疫苗构建及鉴定
目的 构建和鉴定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融合基因疫苗.方法 自行设计引物,从细粒棘球蚴包囊中分离原头节,超声粉碎后提取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分别扩增Eg95和EgA31抗原编码基因,然后采用基因拼接法(gene SOEing)剪接Eg95和EgA31,得到Eg95-EgA31融合基因,经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定向克隆到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GEX-1λT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构建重组质粒pGEX-Eg95-EgA31,抽提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电穿孔法转化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 bifidum,Bb),构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融合基因疫苗,抽提质粒进行PCR扩增鉴定.结果 RT-PCR扩增出约1 016bp的Eg95-EgA31融合基因;重组质粒用双酶切鉴定可切出预期大小片段,以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rBb中抽提的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可得到约1 016bp的Eg95-EgA31融合基因片段.结论 成功构建了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融合基因疫苗,为该疫苗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
佐剂增强黏膜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
黏膜表面与外界感染性抗原直接接触,是抵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物理和化学屏障,是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一个成人体内的黏膜表面积约为400m2,大部分被一层单层上皮细胞所覆盖.
-
我国棘球绦虫感染的不同宿主状靠
棘球绦虫感染是一种循环感染,棘球绦虫在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之间形成较为固定的生活史循环链.食肉动物为终末宿主--以犬、狐、狼等犬科动物为主, 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涉及不同物种并随环境的不同而有变化[1-2],主要有人、家畜和一些野生动物.棘球绦虫在完成其生活史过程中,能寄生几十种动物体内,尤其是其幼虫(棘球蚴)所寄生的中间宿主更为广泛.
-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布尼安病毒研究进展
近几年,布尼安病毒的研究进展较快,新的布尼安病毒不断被发现.布尼安病毒科(Bunyaviridae)至少包括350种病毒,被分为5个属:Orthobunyavirus、Hantanvirus、Nairovirus、Phlebovirus、Tospovirus(见表1),是动物病毒家族中大的一个病毒科[1-3].
-
T7家族噬菌体基因组转录特征
T7噬菌体是感染大肠杆菌的烈性噬菌体.是大肠杆菌中早发现的7种烈性噬菌体之一.
-
猪流感病毒和新型甲型流感H1N1病毒
2009年3-4月,墨西哥和美国部分地区相继报告了一些不寻常的人流感样病例[1-2].核酸序列分析显示了毒株来源于猪流感病毒(SIV),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些病例没有猪接触史,并且存在人与人感染.因此4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通报了这次疫情,并首次将其定义为全球流感大流行3级预警,随后在一周内又相继升级为4级和5级[3].
-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吞噬因子研究进展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致病菌, 不但寄居于皮肤和粘膜表面,也能在多种组织及血液中生长繁殖,引起多种疾病,如人和动物的局部化脓性感染、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以及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等[1].
-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螨类区系分布
目的 了解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的螨类种群区系分布.方法 结合鼠疫疫源地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体外检螨,采集螨类标本并分类鉴定.结果 发现青海省三江源境内的革螨68种,隶10科24属;恙螨16种,隶7属;其中三江源地区特有螨类21种.结论 进一步开展螨类区系和生物学调查,为了解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资料.
-
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检出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的报告
肺炎克雷伯氏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氏菌属.近年来,由该菌引起的人畜感染报道较多,且已日益被关注.2008年5月,我们从市场抽检的一批婴幼儿配方乳粉样品中,分离出1株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现报告如下.
-
兽医在地震后人兽共患病防控中的作用
目的 汶川地震后,农业部及时派出兽医专家组奔赴四川灾区进行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显示兽医公共卫生作为公共卫生系统的基础部分之一,在灾后疫病防控过程中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从兽医公共卫生的角度,根据此次地震减灾工作中兽医的工作讨论了在震后的紧急情况下兽医如何从制定应急预案,收集灾区信息,实施应急行动等方面开展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
-
广州北郊卫氏并殖吸虫超高度疫源地首报
目的 调查广州北郊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状况.方法 采集调查点山溪中螺蛳1,216只,溪蟹39只,收集当地村庄猫、犬粪便各3份.检查并殖吸虫尾蚴、囊蚴和虫卵.解剖虫卵检查阳性猫、犬,查找并殖吸虫成虫.结果 螺蛳感染率为0.32‰(4/1,210).螺种为放逸短沟蜷.蟹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00%(35/35).感染度:2~1,050个囊蚴/只蟹,2~30.75个囊蚴/g蟹.部分蟹体同时感染二倍体、三倍体两型囊蚴.蟹种为平和华溪蟹.猫、犬粪便各有1份检出并殖吸虫卵,感染率为33.33%(2/6).解剖虫卵检查阳性猫、犬,检获卫氏并殖吸虫成虫15条.结论 首次发现广州北郊从化良口存在严重卫氏并殖吸虫流行,为超高度疫源地(I级).鉴于卫氏并殖吸虫是我国主要致病并殖吸虫,该疫源地处于从化和广州主要饮用水源的流溪河源头,具有导致流溪河流域人群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的潜在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34例肝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转归与远期随访
并殖吸虫病可引起肝脏损害,但过去临床上对此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上个世纪50-60年代文献上仅见个案报道或在临床报告中涉及,70年代始见少数病例的专题报告.
-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9第15卷第4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5 | 01 02 03 04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