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组织工程角膜生物材料载体制备的比较性研究

    作者:张超;金岩;聂鑫;刘源;雷娟;胡丹

    目的比较用不同的方法脱细胞处理异种(猪)角膜基质制备组织工程角膜支架材料,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方法成年York猪角膜基质材料,以Triton联合0.25%胰酶,处理30 min~3 h为材料1;Triton联合DNA-RNA酶,处理8~14 h为材料2;Triton联合0.25%胰酶、DNA-RNA酶,处理3~5 h为材料3.3种材料用无水氯化钙脱水干燥保存.在材料上接种兔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空白对照眼.将材料植入兔眼角膜基质层中,术后每日裂隙灯检查术眼;1、4、8和12周分别随机取2只兔眼角膜作HE染色,观察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材料1、2细胞脱出不完全,处理佳时间分别是2 h和10~12 h,角膜基质网状间隙无明显增大;接种兔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后,3~4 d细胞死亡;植入兔角膜基质中有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材料3脱出细胞完全,其脱细胞处理的佳时间为4 h,角膜基质纤维结构无破坏,呈三维网状结构,网状间隙明显增大;接种兔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后,细胞在材料上贴附生长良好;将其植入兔角膜基质中无炎性及排斥反应,可逐渐降解吸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Triton联合0.25%胰酶、DNA-RNA酶法处理的异种(猪)角膜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一种组织工程角膜的支架材料.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纤维蛋白封闭剂体内构建可注射性组织工程软骨

    作者:葛薇;姜文学;李长虹;尤佳;邱录贵;赵春华

    目的探讨利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可注射性纤维蛋白封闭剂(fibrin sealant,FS)复合,在裸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扩增健康人MSCs,以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地塞米松、维生素C的培养基进行成软骨诱导,诱导第7、14天分别检测软骨细胞特异的生物学特性.将诱导7 d的MSCs与FS复合,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作为实验组,同时设单纯只注射FS或MSCs的支架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分别于接种后6、1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行HE、阿尔新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其成软骨能力.结果 MSCs以特定的培养基诱导后由纺锤形变为多角形,并表达软骨细胞分泌的基质.复合物接种6和12周后,实验组均可形成软骨样组织块,6周时形成的组织块较小而质地柔韧,陷窝清楚,可检测到阳性阿尔新蓝及Ⅱ型胶原表达;12周形成的组织块较大,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软骨细胞位于成熟的陷窝中,阿尔新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染色较6周增强.两个对照组均无软骨样组织块形成.结论 MSCs复合FS可以作为一种较优良的可注射性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方法.

  •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网管支架体外预血管化及体内植入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仕和;徐迎新;宋旭华;王金晶;李荣

    目的研究预血管化对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l/glycolic acidcopolymer,PLGA)支架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将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PLGA支架由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预血管化,分为体外预血管化组(A组)和单纯支架组(B组).将两组支架植入12只雌性NIH小鼠肠系膜间,分别于术后2、4周取材,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血管化情况,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支架血管化面积.结果支架体外预血管化后,其网管内可见微血管内皮细胞均匀贴壁.支架植入体内2周,切片血管化面积A组为2 260.91±242.35μm2与B组823.64±81.29u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时A组为17 284.36±72.67 μm2与B组17 041.14±81.51μ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2周支架切片肌动蛋白阳性染色面积A组为565.22±60.58 μm2与B组205.91±16.25μ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时A组为4 321.09±19.82 μm2与B组4 260.28±27.17μ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PLGA支架是一种良好的简易血管化支架模型;预血管化可以明显增强支架植入早期的血管化.

  • 周围神经生物衍生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作者:牛晓锋;刘小林

    目的对近年有关组织工程周围神经生物衍生支架制备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方法 综合分析近期相关文献,对生物衍生支架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周围神经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予以评述和展望.结果 生物组织通过一定处理后获得的生物衍生材料,保留了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成分,同时可降低甚至去除其抗原性.结论生物衍生材料已经成为周围神经组织工程支架预构的趋势之一.

  •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对骨折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示踪

    作者:段小军;杨柳;周跃;辛榕;李起鸿

    目的采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标记技术,对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迁移至骨折区域进行示踪,为骨修复中干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创造条件.方法 EGFP标记日本大耳白兔MSCs,部分标记细胞经成骨诱导培养后检测其细胞表型.另取日本大耳白兔18只制成双侧尺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只,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1和24 h,将扩增的标记MSCs和未标记MSCs以1×107个/kg剂量分别注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耳缘静脉;术后48 h处死动物,取左侧尺骨断端组织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右侧样本组织固定后行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MSCs培养后分化及表型良好,标记MSCs仍具有较快的增殖能力,经成骨诱导培养后,可表达碱性磷酸酶,并具有钙结节形成能力;兔体内实验术后48 h动物均存活,HE染色见骨折断端为血肿组织.术前24 h、术后1和24 h静脉注入标记细胞后均可在骨断端组织中观察到EGFP阳性细胞,而对照组则未见EGFP阳性细胞.结论兔MSCs经EGFP标记后仍然具有成骨细胞诱导能力;EGFP示踪技术提示,静脉途径给予标记的MSCs可以迁移聚集到骨折区域的血肿组织内.

  • 成骨细胞与诱导剂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黄开;章庆国;蔡国锋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体外诱导培养体系. 方法乳大鼠颅骨来源的第3代成骨细胞与诱导剂(1 nmol/L地塞米松、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50μg/ml抗坏血酸)对大鼠股骨、胫骨来源的MSCs生长的影响.于8块24孔板上培养MSCs,每孔接种5×104个第3代MSCs.按培养成分不同分为4组,每组2块.DMEM培养为对照组;诱导剂培养为诱导剂组;成骨细胞培养为成骨细胞组;联合使用成骨细胞与诱导剂培养为联合诱导组.计数诱导1~8 d各组MSCs的数量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检测诱导10 d的MSCs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RT PCR检测诱导2周时MSCs骨钙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原代及传代MSCs形态正常.细胞生长曲线示MSCs数量均随时间延长增加.成骨细胞组增殖快,诱导剂组增殖慢,5~8 d成骨细胞组及诱导剂组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诱导组碱性磷酸酶活性为2.01±0.56 U与对照组0.68±0.14 U、诱导剂组1.27±0.43 U及成骨细胞组0.77±0.19 U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表达骨钙素mRNA,诱导剂组为0.783±0.094、联合诱导组为0.814±0.071与成骨细胞组0.302±0.02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成骨细胞和诱导剂诱导MSCs,不影响MSCs的正常增殖而促进MSCs的成骨分化,诱导效果较好,可望成为一种新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

  • 脱细胞羊膜与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层修复猪创伤性皮肤缺损的比较研究

    作者:范伟杰;杨志明;罗静聪;黄云;李秀群;王珍

    目的比较脱细胞羊膜与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层作为创伤性皮肤缺损覆盖物,对创面修复的效果.方法 7只四川长白小猪,每只猪背部两侧各做3个4 cm×4 cm大小的皮肤缺损,深达深筋膜.每侧缺损随机分为3组,用不同敷料覆盖.A组:双层脱细胞羊膜;B组:双层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层;C组:空白,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术后观察创面局部情况、创面愈合率,10 d(2只,各组4个皮肤缺损)、20 d(2只,各组4个皮肤缺损)、30 d(3只,各组6个皮肤缺损)处死动物取材.行组织学观查,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增殖细胞计数,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A、B组覆盖的敷料与创面黏附紧密,与纱布无粘连,更换敷料时创面无渗血.C组纱布与创面黏附紧密,术后22 d前更换纱布时创面出血.组织学观察:术后各时间点A、B组皮下组织内炎性细胞数较C组少;C组皮下组织内胶原分布较A、B组紊乱.术后各时间点A、B组创面愈合率较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各时间点炎性细胞计数、皮下组织及肉芽组织内增殖细胞数明显高于A、B组,术后20、30 d,羟脯氨酸含量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创面局部情况、创面愈合率、病理组织学检查、炎性细胞数计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增殖细胞计数和羟脯氨酸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脱细胞羊膜、脱细胞小肠黏膜覆盖创伤性皮肤缺损,有提高创面愈合率、减少炎性反应,控制皮下组织及肉芽组织中细胞增殖,使胶原纤维有序排列的作用,能减少创面组织的出血和渗出.脱细胞小肠黏膜覆盖创面具有与脱细胞羊膜覆盖创面相近的修复效果.

  • 生物材料和再生医学的进展

    作者:孙雪;奚廷斐

    目的综述生物材料和再生医学的研究与进展情况.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有关生物材料及再生医学的文献,总结生物材料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方向.结果生物材料经历了从第一、二代到第三代的发展过程.再生医学是利用人类的自然治愈能力,使受到巨大创伤的机体组织或器官获得自己再生能力为目的的医学,主要包括干细胞与克隆技术、组织工程、组织器官代用品、异种器官移植.结论第三代生物材料具有生物活性和降解两种性能,在植入体内后可促进机体的再生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组织工程学提出了复制"组织"、"器官"的思想,为再生医学的崛起开辟了道路.

  • 克隆并构建人骨形成蛋白2真核表达载体

    作者:田晓滨;孙立;杨述华

    目的探讨构建人骨形成蛋白2(human bone morphgenetic protein 2,hBMP 2)真核表达载体的方法.方法由人成骨肉瘤细胞中提取细胞总RNA,利用RT PCR方法扩增获得hBMP-2基因cDNA,将基因片断重组到pGEM-T质粒中构建pGEM T hBMP-2重组质粒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后筛选阳性克隆,利用限制性酶切和DNA序列分析鉴定重组质粒.分别用EcoR Ⅰ和Not Ⅰ双酶切pGEM-T-hBMP-2质粒和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将克隆载体中hBMP基因重组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提取质粒作酶切电泳、PCR鉴定及DNA测序.结果人骨肉瘤细胞中经RT-PCR得到1.2kbp的hBMP 2扩增条带,重组质粒pGEM T-hBMP 2经酶切电泳可见1.2 kbp的hBMP 2条带和4.0 kbp的载体片断;pcDNA3.1 hBMP-2质粒经酶切电泳可见1.2 kbp的hBMP-2条带和5.0kbp的载体片断,重组质粒酶谱分析与预期一致;DNA序列分析测序结果校对后经BLAST分析,表明核酸序列与Gene Bank中和hBMP-2的mRNA序列完全吻合.结论通过此方法能成功克隆获得hBMP-2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Ⅰ型胶原支架材料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初步研究

    作者:项舟;胡炜;孔清泉;周海涛;张喜海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种植在Ⅰ型胶原支架材料(type Ⅰ collagen-glycosaminoglycan,CG)上,软骨定向诱导后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能性.方法将来源于10只成年实验犬骨髓的贴壁细胞培养传代至第3代,收集后以2×106密度种植于直径9 mm,厚3 mm(干样品尺寸)干热交联处理(dehydrothermal treatment,DHT)的CG材料中,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培养21 d.观察每日细胞-材料复合体直径与初始直径的百分比,反应其收缩性.Ⅱ型胶原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体外软骨形成情况.将体外诱导培养的细胞-材料复合体植入实验犬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12周后取材观察.结果诱导培养过程中细胞材料复合体直径随时间延长而下降.21 d后,细胞-材料复合体收缩至初始直径的64.4%±0.3%;组织学见:材料的孔隙收缩,新合成的基质使细胞-材料复合体的多数区域变为实体组织;Ⅱ型胶原及SMA染色阳性.植入实验犬膝关节软骨缺损12周后,犬膝关节功能恢复,关节软骨缺损处有软骨样组织填充.结论将MSCs种植于CG材料中,经软骨诱导培养后并植入软骨缺损后能形成含有Ⅱ型胶原的软骨样实体组织.

  • 组织工程人口腔黏膜的制备及异体移植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宏卫;张栋华;温玉明;王昌美

    目的观察自行制备的复层组织工程人口腔黏膜移植后生长情况.方法取3月龄患儿唇裂术中切取的多余口腔黏膜组织,分离成纤维细胞与上皮细胞,分别接种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glycolic acid copolymer,PLGA)胶原复合膜上培养,后将其移至气液面进行复合,制成复层组织工程口腔黏膜.7例行口腔内良性肿瘤切除后遗留黏膜缺损的患者,缺损范围为1.8 cm×1.6 cm~3.2 cm×2.6 cm.采用组织工程口腔黏膜修复,术后观察其生长情况.1例志愿者在移植术后18和30 d分别取移植部位黏膜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制备的组织工程口腔黏膜生长良好,具有上皮层和上皮下层双层结构,之间为PLGA膜;上皮层5~6层细胞,角蛋白染色阳性,上皮下层3~7层细胞,角蛋白染色阴性.7例患者移植修复术后10 d,组织工程口腔黏膜与创面生长良好,颜色较正常黏膜深;18 d后仍可辨出移植区与正常黏膜;30 d后无法区别界限,创面均Ⅰ期愈合,无明显瘢痕组织.组织学观察:18 d创面上皮层及下方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毛细血管增生有上皮钉突形成,成纤维细胞卵圆形;30 d胶原化更明显,移植区结构与周边正常组织相似.结论应用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异体移植修复后,黏膜生长良好,但愈合组织上皮的来源还需进一步研究.

  • 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修复皮肤缺损的初步研究

    作者:武志强;丁越;张力平;仲山;蒋涛

    目的探讨两种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移植修复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分别以胶原凝胶和壳多糖-胶原凝胶为网架与体外培养的Wistar大鼠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构建胶原凝胶口腔黏膜固有层(fibroblast-populated collagen lattice,FPCL)、壳多糖-胶原凝胶口腔黏膜固有层(fibroblast -populated chitosan collagen lattice,FPCCL),用BrdU标记其中的成纤维细胞后,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大鼠背部全层皮肤圆形缺损.将36只21~25周龄Wistar大鼠分为FPCL组、FPCCL组及创口仅覆盖纱布的对照组,每组12只.术后行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4、7、14和21 d 3组创面直径测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组织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大鼠创面均无感染,创面结痂在14及17 d自然脱落,创面逐渐愈合,被新生表皮覆盖,术后21 d新生皮肤光滑,颜色与正常皮肤接近,无体毛.术后各时间点3组创面直径均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 d以后,创口大小较稳定.术后7 d,FPCL组受植创面比FPCCL组受植创面和对照组创面小(P<0.01).组织学观察:术后7 d,3组创面未完全表皮化;14、21 d,FPCL组、FPCCL组受植区完全表皮化,有钉突,对照组无明显钉突,表皮已分层,基底细胞层完整,表面有角化物;真皮中新生胶原纤维细,含毛细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FPCL组、FPCCL组术后各时间点阳性成纤维细胞出现在肉芽组织的细胞密集处和新生真皮中,与新生肉芽组织共同参与了皮肤缺损的修复重建,未出现免疫排斥现象.结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作为修复皮肤缺损的种子细胞是可行和有效的,壳多糖胶原凝胶在限制受植区创面收缩变小方面优于单纯胶原凝胶.FPCL和FPCCL两组新生皮肤的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种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作为皮肤缺损区永久性真皮替代物是可行和有效的.

  • 核心结合因子α1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华壮;周跃;郭国宁

    目的观察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 binding factor α1,Cbfα1)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促成骨效应.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日本大白兔MSCs,按培养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培养;单纯诱导组:以条件培养液(低糖DMEM+10%胎牛血清+10 mmol/L地塞米松+50 mg/L维生素C+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培养;实验组:以AdEasy1/Cbfα1转染MSCs,加入条件培养液培养.在诱导3 d,1、2、3和4周时,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成骨标志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骨钙素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兔MSCs生长良好,实验组AdEasy1/Cbfα1转染后90%以上MSCs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实验组及单纯诱导组ALP染色呈棕黑色阳性,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加深,对照组仅少量散在细胞ALP呈弱阳性;第1、2、3和4周实验组ALP浓度与单纯诱导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单纯诱导组从2周开始有红色的阳性染色矿化结节出现,对照组为阴性,结节数目随时间推移而增多.实验组及单纯诱导组1周时有少量骨钙素染色阳性,2、3及4周时大量出现,对照组为阴性.结论应用Cbfα1可促进兔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其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压缩冲击对骨形成蛋白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的影响

    作者:严孟宁;汤亭亭;戴尅戎;周新社;岳冰;郁朝锋;楼觉人

    目的观察直接压缩冲击对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细胞存活和成骨的影响,以探讨组织工程骨压缩植骨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扩增犬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转染腺病毒介导的人BMP-2(adenovirus mediated human BMP-2,Adv-hBMP-2)基因,与颗粒状的犬异体冻干松质骨复合.复合后4 d进行模拟压缩实验,分别于复合后24 h、4 d,压缩后即刻、1、4 d以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数量.将单纯冻干骨、未经压缩的Adv-h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和压缩后4 d的Adv-hBMP 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植入裸鼠背部皮下,于术后6周行组织学观察新骨形成及冻干骨吸收情况.结果复合24 h冻干骨表面细胞展开,部分孔隙可见单层细胞生长;4 d后冻干骨表面细胞复层生长,胶原量多;压缩后即刻,冻干骨与冲击器接触的外表面基本无细胞存在,剖开面可见细胞片状掀起,碎片多;压缩后1 d,冻干骨表面细胞大部分脱落掀起,形成较多的细胞碎片;4 d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分泌量增多.植入裸鼠背部皮下后,单纯冻干骨新骨形成极少,孔隙内主要为纤维组织,未经压缩的Adv-hBMP-2基因的组织工程骨组可见大量新骨形成,材料中心与周围新骨分布均匀,压缩后的Adv-hBMP-2基因的组织工程骨组新骨量明显减少,且主要在外周.结论体外模拟压缩植骨可明显减少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中的细胞存活及体内成骨,但存活细胞的功能仍存在,可适用于压缩植骨重建假体周围骨缺损.

  • 重组PGL3-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雷磊;廖威明;盛璞义;黄纲;江丽

    目的探讨将编码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重组PGL3-TGF-β1质粒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体外通过自分泌、诱导作用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可行性,为基因加强组织工程学修复软骨损伤提供体外实验依据.方法兔MSCs体外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脂质体法转染重组PGL3-TGF-β1,转染后绘制不同时期细胞生长曲线,MTT法分析转染后细胞(实验组)生长活性,以未转染空载体细胞为实验对照组,未转染细胞为空白对照组;转染后第2、7天,分别进行抗TGF-β1和抗Ⅱ型胶原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以未转染细胞为实验对照组,PBS作为一抗为空白对照组,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 MSCs体外分离培养,脂质体法转染后,生长曲线显示转染后细胞生长活性较对照组降低,MTT法显示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吸光度(A)值较空白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转染细胞第2天,抗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细胞内阳性颗粒,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均为阴性;转染细胞第7天,抗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可见细胞内阳性颗粒,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均为阴性.图像分析示,实验组抗TGF β1及抗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值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质体法重组PGI3-TGF-β1基因可成功转染兔MSCs,但对细胞生长有一定影响,转染细胞表达TGF β1,通过其自分泌、诱导作用,细胞分泌Ⅱ型胶原蛋白,表现出软骨细胞样生理特征,并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

  • 复合缓释微球的胶原膜促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沙;金岩;邓天政;吴红;刘涛;刘建明

    目的观察复合缓释微球的胶原膜对猪皮肤创面损伤的促愈合作用.方法将20μ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溶液滴加在2 mg的冻干微球上,复合于胶原膜内.取2.5~3月龄健康约克猪6只,随机分为3组,在每只猪背部制作6个4 cm×4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将包裹bFGF的明胶缓释微球与胶原基多孔膜复合制备,作为实验组移植创面,对照组及空白组分别给予复合bFGF的胶原膜和空白胶原膜,术后每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14、21、28和35 d图像分析计算创面愈合率,3、7、14、21、28和35 d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材料对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的影响. 结果制备的复合微球的胶原膜内明胶微球大小均一,平均粒径为12.36±3.56 μm,孔径为80~150μm.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7.30±1.14、29.18±1.69、31.12±1.36 d,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在术后14、21、28和35 d均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愈合创面的上皮化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结论复合bFGF缓释微球的胶原膜能有效促进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的愈合,可作为具有应用前景的覆盖材料进一步研究.

  • 人组织工程全层皮肤在烧伤创面中厚供皮区的应用

    作者:刘亚玲;金岩;胡大海;徐明达;董茂龙;张勇杰;肖厚安

    目的观察人组织工程全层皮肤(ActivSkin)在中厚供皮区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9例患者,年龄17~43岁.其中5例1%~6%总体表面积烧伤,深Ⅱ度~Ⅲ度;4例烧伤后瘢痕.每例患者2个部位创面,均使用自体中厚皮片修复.切取皮片后供区遗留创面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行自体对照观察.试验组创面采用ActivSkin修复,对照组创面采用凡士林油纱覆盖.术后观察创面疼痛、愈合时间及治愈率;术后7~30 d每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1、3、6个月定期随访.结果试验组创面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愈合时间为9.67±2.92 d,比对照组16.56±2.96 d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均为100%.术后随访试验组创面供皮区愈合后未见水疱、残余创面发生,瘢痕形成减轻;对照组创面4例于术后3个月内有水泡形成,残余创面发生. 结论ActivSkin可减轻中厚供皮区创面疼痛,加速愈合,并能预防供皮区愈合后水疱、残余创面发生,降低瘢痕形成.

  • 体外诱导成纤维细胞成骨活性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秀兰;张杨;师宜健;王增立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体外成骨表达的诱导因素,为其能否成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和纯化新西兰兔肉芽组织FB,按1×105/ml分别接种于含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10、20、40、60、80μg/ml条件培养液中(实验1~5组),对照组为不含FN的无血清培养液.于培养14 d后,行细胞组织学观察及钙化结节形成率、趋骨性四环素荧光标记、3H-TdR标记、骨钙素测定及3H脯氨酸标记,检测FB成骨表型表达的标志.结果组织学观察实验组发现FB由梭形逐渐趋向多突形和圆形,细胞核偏向一侧,细胞重叠成多层结构;其表面有钙盐堆积,逐渐呈云雾状物质,经不断融合和扩大形成不透光的结节.干预培养14 d钙化结节形成率:对照组15.35%±3.45%,实验1~5组分别为53.73%±9.49%、75.21%±9.80%、98.34%±15.20%、61.83%±10.04%、45.11%±8.70%,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3组与其它各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趋骨性四环素特异性标记为新生骨组织;FB增殖活性,实验3、4、5组7 d时,实验2、3、4组14 d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5组FB分泌骨钙素,实验2~5组3H-脯氨酸掺入量高于对照组,7、14d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量的FN可以促进FB增殖、胶原蛋白的合成及骨钙素分泌,FN可以诱导FB成骨表达,适宜浓度为40~60μg/ml.

  • 利用毛囊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重建全层皮肤的研究

    作者:耿松梅;曾维惠;谭升顺

    目的建立利用毛囊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全层皮肤重建的实验方法.方法取美容手术切取的头皮组织,K19免疫荧光染色定位毛囊干细胞,消化、分离、体外培养,以胶原-成纤维细胞聚合物为基质,采用气-液界面对第2代毛囊干细胞立体培养14 d,建立全层皮肤培养模型,并行组织学及K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K19免疫荧光染色定位毛囊干细胞存在于毛囊外根鞘处,与成纤维细胞联合体外气-液界面立体培养14 d,获得的皮肤类似物,可见真皮基底膜形成,表皮多层上皮有序、多角形排列,上层细胞出现角化,真皮部成纤维细胞均匀分布于胶原基质中,角质细胞形成分化特异标志物K1染色阳性.结论毛囊外根鞘处的毛囊干细胞具有高增殖能力并向表皮细胞分化,可成功利用毛囊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皮肤重建,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 陶瓷化骨-水凝胶与骨髓基质细胞自体皮下成骨实验

    作者:何大为;金岩;骆凯;李石保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m 2,rhBMP-2)-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与陶瓷化骨-水凝胶和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后,植入自体皮下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用矿化液诱导第1代成年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5 d后,应用改良钙钴法染色、Von Kossa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诱导后的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情况.将收集的细胞(5×106/ml)分成3组,A组加入rhBMP-2(5μg)-TGF-β(0.05μg),B组加入rhBMP-25μg,C组不加生长因子作为空白对照;然后将细胞接种在陶瓷化骨-水凝胶上,植入自体12只SD大鼠皮下,每组6只,每只大鼠3种材料各1块.术后4、8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骨基质形成情况,图像分析测量单位面积骨形成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Ⅰ型胶原、BMP合成情况.结果 MSCs经过5 d矿化诱导后,大部分细胞变小,胞浆突起变短,呈多边形.改良钙钴法染色见胞浆含有棕黑色颗粒的阳性细胞,Ⅰ型胶原免疫织组化学染色见大部分细胞胞核未着色,胞浆呈棕黄色;Von Kossa染色见20 d已经形成矿化结节.动物体内植入后4周,各组均有形状不规则的条索状骨基质形成,图像分析示A组的骨基质面积明显多于B组(P<0.01);A、B组Ⅰ型胶原平均灰度值明显低于C组(P<0.01),各组BMP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8周时各组均有形状不规则的条索状、斑块状砖红色骨基质形成,A、B两组成熟骨面积明显多于C组(P<0.01);Ⅰ型胶原、BMP均有阳性表达,但各组间平均灰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陶瓷化骨-水凝胶与MSCs复合物植入自体皮下后能形成骨组织,rhBMP 2-TGF-β复合生长因子较单纯rhBMP-2有更强的促进骨形成作用.

  • 柱状分层的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负载软骨细胞体外培养

    作者:卢华定;蔡道章;冯智英;吴刚;曾春;史德海;李晓峰

    目的观察具有柱状分层结构的胶原-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复合支架对软骨细胞的吸附作用及对软骨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评价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以胶原复合HA逐层制备胶原-HA复合支架,体外培养新西兰大白兔关节软骨细胞并扩增,吸附于多孔胶原HA复合支架材料上进行三维立体培养3周,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组织学、扫描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支架对软骨细胞的表型、增殖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胶原-HA复合支架为柱状,支架表层为胶原.平均孔径为147μm,孔隙率89%;中层为多孔胶原-HA复合;底层为HA,平均孔径为85μm,孔隙率85%.胶原HA复合支架亲水性好,软骨细胞吸附于支架表面24 h后,增殖并逐渐顺孔隙迁徙至支架内部,在孔壁贴附良好,表型维持稳定,分泌细胞外基质,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 结论具有柱状分层结构的胶原-HA复合支架其细胞相容性良好,较胶原纤维具有更强的力学性能,有望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软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胶原-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复合三维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阎继红;刘玲蓉;李学敏;王福君;朱太文;袁平;张其清

    目的探讨以胶原(collagen,Col)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以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为交联剂通过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Col-HA-CS复合支架及单纯Col支架.通过扫描电镜、HE染色对Col-HA-CS复合支架材料形态进行观察.分离培养幼兔关节软骨细胞,将体外扩增的软骨细胞接种在两种支架上,通过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形态;通过生物化学功能检测细胞-支架复合物中DNA、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RTPCR方法检测在Col HA CS复合支架上的软骨细胞ColⅡ的表达情况.结果软骨细胞在Col-HA-CS复合支架材料上增殖分化良好,并保持软骨细胞特异的分化ColⅡ表型,培养21 d后已有软骨样组织形成,出现软骨陷窝.DNA和GAG含量测定显示软骨细胞在复合支架上随时间增加逐渐扩增并分泌大量的GAG,含量明显高于单纯Col支架材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l-HA-CS复合支架材料可为软骨细胞生长分化及组织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软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领域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 锁骨钩钢板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15例

    作者:方世宇;王惠亭;李健;于光屹;谢振钧;杜继明

    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很多,我院自2001年3月~2004年7月对15例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应用AO锁骨钩钢板(江苏康辉公司)行内固定,术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作者:魏壮;崔树森;刘飙;刘浩宇;尹维田

    肌腱自发性断裂是指无明显外伤或仅轻微的动作所引起的肌腱断裂.自发性肌腱断裂的发病率很低,约占手部损伤的0.1%[1].1998年7月~2004年1月,我们对17例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采用桡侧腕长伸肌腱移位修复,获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 小腿严重开放性损伤的修复重建

    作者:蒋文平;赵少平;刘德群;王立新;吴爱民

    随着交通运输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车祸或工伤导致的小腿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不断增加.此种损伤多为碾挫伤或绞伤,除骨折外常合并皮肤软组织大面积剥脱、缺损甚至骨缺损,按Gustilo分型属Ⅲ型.如处理不当常导致骨不连、骨髓炎和骨外露,是创伤修复的一个难题.我院1997年4月~2003年12月治疗此类损伤62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 皮肤伸展术在感染坏死后大面积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周振彬;李幼德;夏江霓;陈盛云

    皮肤感染坏死后大面积缺损的修复较棘手.缺损区除皮肤缺损外常伴有软组织缺损甚至肌腱或骨外露.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控制感染,以带血管蒂的肌皮瓣或皮瓣移植术封修复创面.但这类手术创伤大,难度高,一旦手术失败后果严重.1998年5月~2004年5月,我们应用皮肤伸展术修复8例皮肤感染坏死后大面积缺损,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干细胞、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

    作者:杨志明

    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组织工程概念、90年代发现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之后,在研究中逐渐认识到细胞、支架材料、生物活性因子、干细胞在促进组织、器官愈合与再生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