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无内固定自体腓骨移植修复肱骨近端肿瘤性骨缺损

    作者:吕海;景宗森;金大地

    目的探讨无内固定自体腓骨对肱骨近端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法. 方法 1991年6月~2003年12月对26例肱骨近端骨肿瘤患者行病灶囊内刮除或瘤段切除,患者年龄6~41岁.其中骨巨细胞瘤5例,骨囊肿9例,骨纤维结构不良8例,内生软骨瘤4例.采用肱骨近端肿瘤病灶刮除自体腓骨支撑内固定15例,肱骨近端瘤段切除自体腓骨重建肩关节11例.根据手术类型和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大小,用不带血管蒂的自体近端腓骨3~10 cm (平均6 cm),移植重建肩关节或联合异体骨填充骨缺损. 结果 26例术后经1~12年,平均3.4年随访,2例术后2年内出现肿瘤原位复发,二期行截肢术,其中1例肺转移死亡.15例保留肱骨肩关节面,腓骨支撑填充骨缺损,术后肩关节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其中3例患儿术后3周肩关节恢复正常活动.11例瘤段切除后近段腓骨修复重建肩关节,术后肩关节保留部分功能. 结论无内固定不带血管的自体腓骨移植对肱骨近端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 重建椎管后部结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王欢;崔少千;王海义;刘学勇;周凤华

    目的介绍一种应用劈开截骨,以黄韧带为轴保留棘突、椎板和外层黄韧带行椎板回植,重建完整椎管后部结构和硬膜外腔的椎管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后路手术技术,并评价效果. 方法 2001年10月~2003年4月,应用椎管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36~77岁,平均49.6岁.病变椎体为L3、4~L5S1 5例,L4、5~L5S1 18例,L4、5 11例,L5S1 5例;病程3个月~16年,平均40.3个月.术中纵行劈开棘突,将上位椎板的下1/2 梯形截断后,连同黄韧带浅层向尾侧翻开,切除深层黄韧带、两侧侧隐窝椎板的内层和增生的关节突,椎管扩大后,原位缝合截开的椎板.术后1周、3个月及1年行CT检查,并于术后1年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39例术后均获18~36个月随访.术后1周CT示椎管及神经根管扩大满意,术后3个月复查CT示87.2%(34/39)椎板和棘突已达骨性融合,术后1年CT示所有患者椎板原位固定融合,黄韧带愈合,无再狭窄.按标准量化评分,术后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2.3%(36/39). 结论此术式保留了棘突、棘间韧带、椎板和黄韧带的连续性,重建完整的硬膜外腔和椎管的后部结构,阻挡了肌肉与神经组织的瘢痕粘连.截骨范围小、保留血液供给、固定方法简便、术后骨愈合时间短及腰椎稳定.

  • 多层粗大孔隙表层股骨柄假体联合自体植骨的生物学固定研究

    作者:谭本前;徐栋梁;杨远良;曾宪尚;李佛保

    目的观察股骨柄假体表层改为多层粗大孔隙结构联合自体植骨的生物学固定效果. 方法自行设计完成犬骨重建型股骨柄假体,将股骨柄假体近2/3段表层改成粗大、多层立体孔隙结构.对24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成两组,行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实验组将假体表面孔隙内充填自体股骨头颈骨质制成的骨泥后,再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不填充碎骨泥.术后1、3和6个月行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试,以了解假体内外成骨和固定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3、6个月标本大体观察可见大量骨质重建现象;X线检测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显示多孔层孔隙内大骨长入深度(μm)与新生骨平均充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测试假体-骨界面大剪切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将股骨柄假体表层制成多层粗大孔隙结构联合自体植骨能显著加强生物学固定强度.

  • 脱蛋白骨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质粒促进兔股骨头早期缺血性坏死的修复

    作者:曹凯;安洪;黄伟;蒋电明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股骨头早期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VNFH)的新方法. 方法 69只AVNFH造模成功后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A组,脱蛋白骨(deproteinized bone,DPB)复合pcDNA3.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VEGF165)质粒植入坏死的股骨头内;B组植入DPB;C组仅在股骨头内钻一隧道.术后3 d,1、2、4、8和16周切取股骨头标本.用RT-PCR检测VEGF165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VEGF165蛋白的表达;X线片观察成骨情况;组织形态学分析血管发生和新骨形成情况. 结果 A组术后3 d即有VEGF165 mRNA的表达,术后1周达高峰,表达时间超过3周;术后2、4和8周Ⅰ型胶原的面积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0.29±0.11、0.55±0.13和0.67±0.10 IOD/μm2,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片示A组骨痂形成早且多,B组术后4、8周骨痂少于A组,C组骨痂生成不明显;术后2周和4周A组血管面积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0.33±0.10和0.57±0.16 IOD/μm2,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VEGF165基因转染可促进局部血管的早期形成,DPB-VEGF165复合物可增加骨形成.DPB联合VEGF165基因治疗为骨坏死的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 压配型假体柄部-股骨界面匹配和优化设计

    作者:薛文东;马如宇;王东风

    目的探讨有效提高假体-骨结合面的匹配度,加强假体初始固定强度,并使假体外形更为优化的方法. 方法通过计算机图形、图像等手段对成人股骨髓腔截面形态进行自动提取,并采用圆锥曲线拟合、二次曲线简化、形心曲线拟合等数学方法,将股骨髓腔截面形态简化为长短径、形心轴线等几个参数来设计假体.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等方法对骨的结构和髋假体进行分析和评估.采用"peg-in-hole"的方法通过"拔出"模拟优化假体外形. 结果 CAD分析显示假体与股骨平均匹配度为23.2%,骨损伤率0.033%.插入分析程序对所有测试样例的拔出路径的获得均有效,且拔除时能直观定量测量大交叠面积. 结论提供了一套从图像处理到图形设计及其设计优化的方法,在假体设计开发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 梯形截骨法与截骨导向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作者:刘会仁;胡克俭;曹磊;于占勇;李瑞国;王岩;刘志旺;侯金玲;王国强

    目的探讨梯形截骨法与截骨导向器的研制以及在临床应用的效果. 方法 2002年2月~2004年1月,设计梯形截骨导向器及应用骨钻和线锯完成梯形截骨的方法.以离体的新鲜截肢骨干为材料进行梯形截骨实验.行上肢短缩再植,肱骨短缩固定术3例,骨短缩长度3~7 cm,梯形截骨长度2~3 cm;行腓骨游离移植术修复桡骨缺损2例,腓骨移植长度7 cm和11 cm,梯形截骨长度1 cm. 结果术中仅需2~3 min即可完成骨折两端的梯形截骨,截骨端对合严密.临床应用5例,骨折愈合时间为14~20周;均获随访10~16个月.肱骨短缩3例中,肘关节功能正常1例,0~100° 1例,0~80° 1例;腓骨移植2例中,前臂旋前50°~旋后45° 1例,前臂旋前30°~旋后40° 1例,腕、肘关节功能正常. 结论在截骨导向器引导下,用骨钻和线锯梯形截骨法完成梯形截骨术,操作简便、快捷、省力,截骨端对合精准,且手术耗材和成本低,适合各级医院应用.

  • 前臂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修复腕手部皮肤缺损

    作者:赵民;田德虎;张英泽;邵新中;张克亮;韩金豹;张继春;韩久卉

    目的探讨前臂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的血供特点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0年2月~2003年12月,应用包含深筋膜、皮神经及浅静脉的前臂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修复掌指关节以近、近侧腕横纹以远的手及腕部伴肌腱或骨外露创面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8~56岁.急诊修复16例,择期修复10例,皮瓣范围10 cm×5 cm~18 cm ×7 cm. 结果术后26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3~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不臃肿,耐磨,腕及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6~10 mm. 结论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网与真皮下及深筋膜血管网经穿动脉相互联系,构成三维立体轴向的血供,是皮瓣成活的解剖基础,蒂部远端的主干血管穿支是皮瓣的血供来源.手术操作安全,成活率高,质地优良,适合修复腕手部皮肤缺损.

  • 可注射性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的实验研究

    作者:唐佩福;王继芳;卢世璧;王岩;卢世琳;贺大为;郝立波;毛克亚;黄晋香;孙明学;汪爱媛;赵彬

    目的研制一种可注射,并能原位固化形成多孔结构的骨替代材料. 方法在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porous 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 cement, PCHC)固化液中,添加0.35%磷酸化壳聚糖(P-chitosan, PC),制备注射性PCHC(injectable PCHC,IPCHC),并行pH值、固化时间、抗压强度、X线衍射(X-ray differaetion, XRD)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线(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分析及钙磷比等理化性能检测;对IPCHC固化产物行孔隙率、孔连通性、孔形态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行IPCHC注射性和抗稀散性检测. 结果在固化液中添加0.35%PC,可成功制备IPCHC.系列检测表明,IPCHC固化产物与人骨矿物相相同;IPCHC的孔隙率为37.2%,103~384 μm间的孔隙分布占所有孔隙的56.11%,267 μm的孔径分布高,孔之间互相贯通,与人骨组织生长的适空间100~400 μm 相符合;固化时间为12~16 min,能满足临床应用;抗压强度为4.3±2.6 MPa,与松质骨强度相当;钙磷比为1.64,与人骨钙磷比类似;晶格相中含有5.6%碳酸根,与人骨碳羟基磷灰石晶体结构中4%~6%的碳酸根含量相吻合.IPCHC的注射系数为95.13%±1.11%,显著高于PCHC注射系数68.78%±2.19%;其抗稀散性好,注入蒸馏水24 h无溃散现象. 结论固化液中添加0.35%PC,大幅度提高了注射性能,并获得优良的抗稀散效果.制备的IPCHC是微创手术较为理想的内置入代骨材料,尤其适合出血部位的骨缺损修复.

  •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快胜;柴益民;邱勋永;马心赤;林崇正;陈彦堃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1999年1月~2004年11月,在腓动脉肌间隔支与腓肠神经血供的解剖基础上临床应用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5~54岁.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腓动脉小腿下段穿支为血管蒂及转轴点,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腓动脉终末穿支蒂皮瓣13例,腓动脉第2穿支蒂皮瓣8例,第3穿支蒂皮瓣1例.切取皮瓣范围13 cm×12 cm~30 cm×20 cm,穿支血管蒂长1.7~3.0 cm,穿支血管蒂发出部位位于外踝上4.5~8.0 cm,血管外径1.0~1.2 mm. 结果术后22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其中4例腓肠神经与受区感觉神经吻合,术后1年感觉恢复好,两点辨别觉为10~13 mm. 结论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操作简便,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适用于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 Feeney法建立大鼠闭合性脑损伤模型及评估

    作者:张荣军;游潮;蔡博文;杨咏波;苑玉清;贺民;李浩

    目的使用Feeney法建立符合临床研究的大鼠闭合性脑损伤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 方法应用自行设计制造的撞击装置, 按照Feeney法复制闭合性脑损伤.撞击装置由支架、套管、砝码和脚板四部分组成.采用96只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 不给予撞击;轻伤组(B组), 打击能量400 g·cm撞击一次;重伤组(C组), 打击能量800 g·cm撞击一次;每组32只.分别于致伤后6、24 h,3、7 d,观察大鼠脑损伤早期生理反应、病理改变,并测定脑含水量的变化. 结果 B、C组大鼠伤后均表现为血压骤升后骤降、脉搏加快、呼吸深快或暂停,甚至永久停止;尤以C组明显.B、C组致伤后6 h均出现损伤灶皮质挫伤淤血、周围神经元变性等病理改变,脑含水量明显增加,7 d后大致正常;伤后12 h损伤灶有透明血栓形成,3 d伤灶周围神经胶质细胞增生,7 d伤灶局部液化坏死.而且病理损伤程度随撞击力和撞击面积上升而逐渐加重,当撞击力上升至 1 200 g·cm时,大鼠多因呼吸骤停死亡. 结论建立的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基本符合临床闭合性脑损伤的病理学改变与病理生理特点,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 骨形成蛋白2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与纤维蛋白复合物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作者:王立春;刘明辉;张宏颖;石义钢;韩剑锋;韩竹;刘建宇;林欣

    目的研究骨形成蛋白2(bone mophogenetic protein 2, BMP-2)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转染骨髓基质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后,与纤维蛋白凝胶构成的复合物(Ad-BMP-2+MSCs-纤维蛋白凝胶)对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方法①Ad-BMP-2转染原代培养的MSCs,通过RT-PCR、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等观察转染后3~9 d的MSCs其BMP-2、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转录、表达水平的变化.②转染后的MSCs种植于纤维蛋白凝胶,在体外培养1~9 d,通过上述指标及透射电镜观察三维培养条件下其软骨基质的产生.③42只日本大耳白兔先制成直径4.5 mm全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n=14):A组为Ad-BMP-2+MSCs-纤维蛋白凝胶修复组,B组为MSCs-纤维蛋白凝胶修复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8和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及12周关节软骨弹性常数检测. 结果①Ad-BMP-2转基因MSCs的BMP-2、Ⅱ型胶原 mRNA RT-PCR检测分别在3、5 d呈阳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转基因MSCs三维培养物免疫组织化学和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电镜显示细胞生长良好,有基质合成.③A组各时间点大体、组织形态学和组织化学染色均显著优于B组和C组,12周时力学和组织学已接近正常关节软骨. 结论 Ad-BMP-2能通过促进MSCs分泌BMP-2,诱导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表达,在纤维蛋白三维支架中形成软骨基质,移植入兔关节软骨缺损区可修复直径4.5 mm缺损,其修复组织成分接近正常软骨.

  • 肾下腹主动脉瘤的治疗

    作者:谷涌泉;汪忠镐;张建;齐立行;俞恒锡;李建新;郭连瑞;罗涛;崔世军;陈兵;杨盛家;吴英锋;董宗俊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外科及腔内介入治疗方法,以提高其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195例,其中男155例,女40例.年龄35~80岁,平均56.5岁.瘤体直径>5 cm 者183例,4~5 cm者12例.动脉瘤破裂行急诊手术者20例;择期手术175例,其中行开腹动脉瘤切除及人工血管置换术139例,行血管腔内修复术36例. 结果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于术后30 d内分别死亡6例;余均获随访1个月~21年,平均8.7年,死亡16例,与血管手术有关的5例.腔内修复术中无手术死亡病例.发生内漏8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3例;6个月后CT检查:自行愈合6例,未愈合2例,但动脉瘤腔增大.迟发内漏1例,为Ⅱ型内漏,行介入栓塞后愈合. 结论随着血管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血管腔内修复技术的开展,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将会不断提高.

  • 吻合血管逆行皮瓣静脉压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涛;徐永清;姜兴道;李军;丁晶;赵万秋

    目的观察吻合1条伴行静脉的逆行血供游离皮瓣成活情况,探讨静脉回流机制和静脉压随时间的变化.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10个皮瓣,血管吻合前,每只兔分别制备以胫后动脉为轴的逆行游离皮瓣2个.测量三组兔胫后血管外径.A组吻合2条伴行静脉,B、C组吻合1条伴行静脉.A、B组分别行兔胫后静脉术前、术后即刻、30 min、1 h和2 h的静脉压测定;术后观察B组皮瓣的成活情况;C组行伴行静脉造影观察,于注射完毕即刻、30 min和1 h观察造影剂的流动情况;组织学观察B组蒂部血管通畅情况. 结果实验兔胫后动脉直径为8.0±0.3 mm,伴行静脉11.0±0.5 mm.B组10个皮瓣,除2个撕脱、感染坏死外,余均成活.B组术后即刻和30 min静脉压为2.56±0.84和3.08±0.97 kPa,与术前1.81±0.63 k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h后趋于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皮瓣的静脉压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注射造影剂1 h后基本回流入肢体近端. 结论吻合1条伴行静脉逆行血供游离皮瓣的静脉回流可保证回流循环.静脉血直接通过失效的瓣膜是逆行血供游离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方式.

  • 吻合血管腓骨与异体骨复合移植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

    作者:杨运发;张光明;徐中和;侯之启

    目的探讨同期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与长段异体骨捆绑或开槽嵌套式复合移植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1年1月~2003年12月,对19例四肢长段骨缺损患者进行修复.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6~35岁.骨缺损为肱骨1例,股骨9例,胫骨9例.骨缺损长度12~25 cm,平均16.6 cm.采用自体腓骨15~28 cm,平均18.3 cm,其中腓骨干16例,腓骨近段3例,均携带监测皮岛;异体骨11~24 cm,平均16.1 cm.捆绑式复合骨移植3例, 嵌套式16例;单用螺钉固定12例,桥式钢板螺钉内固定7例. 结果所有患者经5~36个月,平均18.2个月随访,供、受区创口均Ⅰ期愈合,监测皮岛成活并与周围组织正常愈合,无明显排斥反应,无供区肢体功能障碍.X线片示术后3个月异体骨与自体骨骨愈合15例,术后8个月愈合3例,另1例左股骨下段滑膜肉瘤术后2个半月局部复发而行截肢.术后超过1年拆除内固定者5例,术中均证实异体骨与自体骨间已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异体骨吸收或塌陷. 结论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与长段异体骨复合移植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能加速异体骨活化,促进骨愈合,是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一种较好的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 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符东林;李超;于海洋;王宏亮;郭标;陈坚

    目的探讨早期关节镜下清理术加持续冲洗术在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中的作用. 方法 1998年10月~2003年10月对21例21膝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在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术,术后置管行持续冲洗术,同时结合全身使用抗生素,以及术后系统的康复训练. 结果术后24~48 h患者体温明显下降,3~6 d恢复正常.血常规检查:术后5~8 d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恢复正常,血沉和C反应蛋白2~3周恢复正常.术后8周,膝关节伸膝为0°,膝关节屈曲超过110~135°,平均120.1°,部分患者稍差于健侧.本组均获随访1~3年,无一例再感染,X线片检查未发现明显的关节间隙变窄.根据膝关节Noyes终功能表评分:优19 例,良和可各1例,优良率为95.2%. 结论早期诊断、关节镜下清理术结合术后持续冲洗术是治疗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的有效手段,安全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能够迅速控制病情的发展,有利于关节功能的康复.

  • 重组人工骨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宋会平;刘强;王志强;李钢;张立峰;彭晨

    目的探讨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rhIGF-1)/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自体红骨髓(autogeneous red bone marrow ,ARBM)复合构建重组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成年中国家兔5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制成双侧桡骨干11 mm骨-骨膜全层缺损模型,每组动物双侧缺损分别随机植入两种不同材料,形成自体对照的实验组和对照组.1组:实验组(A组,植入CHA/ARBM/rhIGF-1)和对照组(B组,植入CHA/ARBM);2组:实验组(C组,植入CHA/ rhIGF-1)和对照组(D组,植入CHA);3组:实验组(E组,植入取自对侧相应缺损骨段的自体骨)和对照组(F组,缺损旷置).于术后2、4、8和12周行X线片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能力. 结果 A组在各时间点X线片及计算机图像分析均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观察A组12周时可形成均匀致密的板层骨,整个过程与自体骨移植后组织形态学变化基本相似.12周抗弯生物力学测试,A组和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优于其它各组(P<0.01);C组和D组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效果低于A、B和E组.12周时F组缺损未修复. 结论 CHA/ARBM/rhIGF-1重组后可协同实现骨再生、骨传导和骨诱导三重促成骨功效,可替代自体骨移植,成为一种新型的复合活性人工骨.

  • 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观察

    作者:吴雁翔;杨晓凤;王红梅;许忆峰;张轶斌;吕欣;张悦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的疗效. 方法移植组:对45例自愿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50~600 U/d,皮下注射,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6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混悬液,对缺血肢体进行移植.对照组:对33例患者使用扩血管药物治疗,连续20 d.术后定期行皮温测定、踝臂指数观察和经皮氧分压测定,进行评估. 结果移植组患者术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改善,其中皮温、经皮氧分压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使部分患者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生活质量.

  • 髂骨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盆环稳定性重建

    作者:郭征;王臻;李明全;黄鲁豫;桑宏勋;王哲;王海强

    目的评价髂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及转移瘤切除后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联合异体骨移植或联合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重建骨盆环稳定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1999年7月~2004年7月,采用完全切除重建的方法治疗16例髂骨恶性骨肿瘤,男9例,女7例.年龄16~80岁.原发性骨肿瘤10例,其中软骨肉瘤4例,骨肉瘤3例,尤文氏瘤2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根据Enneking肿瘤分期系统进行分期,ⅠA期2例,ⅡB期8例,髂骨完全切除后,均采用异体骨联合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重建骨盆环稳定.转移瘤6例,其中乳腺癌2例,肺癌1例,肾癌1例,甲状腺癌1例,前列腺癌1例,均为孤立性转移病灶;采用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或结合PMMA固定重建.术后观察重建并发症,局部肿瘤复发及植骨愈合情况,采用Enneking保肢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 10例髂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获随访5~65个月,平均35.6个月.可疑深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2例,异体植骨不愈合1例;植骨愈合时间4.2~8.4个月,平均5.8个月,无排异反应;肿瘤局部复发2例,肺转移3例,死亡2例;8例生存者平均功能评分24.8(82.7%),其中优4例、良3例、可1例.转移瘤患者中位生存期11.8个月(4.6~48.5个月),4例患者生存超过1年;术后无深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均未使用PMMA,局部出现新病灶3例,术后患者疼痛均有明显缓解,并能负重行走;1年时随访,平均功能评分21.7(72.3%),其中优2例、良2例. 结论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联合异体骨或PMMA对髂骨原发性及转移性恶性骨肿瘤全髂骨切除后骨盆环重建可以达到稳定的目的,其并发症低,功能效果满意.

  • 促进骨外露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张弩;李秉辉;李皓桓

    目的探讨肤疾骨宁膏联合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促进骨外露创面的愈合. 方法 45只家兔,于兔背部制成2 cm×5 cm创面,暴露4个胸椎棘突和椎板.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三组,A组:肤疾骨宁膏+EGF组;B组:肤疾骨宁膏组;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于术后1、8、15、22、30、45及60 d创面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EGF受体(EGF recepter,EGFR)及其mRNA的表达,行图像分析.2002年2月~2003年11月对23例各种原因致骨外露创面,应用肤疾骨宁膏联合EGF治疗,回顾选择12例应用生理盐水和庆大霉素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A、B及C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30、45及60 d,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EGF/EGFR及其mRNA表达量明显较C组高,且高峰提前,图像分析吸光度(A)值在术后8、15、22 d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应用23例骨外露创面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0.8±9.3 d,对照组97.2±12.7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肤疾骨宁膏联合EGF可有效促进骨外露创面的愈合.

  • 锌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仇树林;谢祥;胡国栋

    目的观察外源性锌在皮瓣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中的细胞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4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制备以腹壁浅动脉为蒂的轴型皮瓣IR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和补锌-IR实验组,每组16只.各组分别取8只大鼠,IR组和实验组于掀起皮瓣即刻、再灌注后1 h和24 h分别于皮瓣中段边缘取全层皮瓣组织1.0 cm×0.5 cm,对照组于掀起皮瓣即刻、9 h和32 h同法取材,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的表达部位,并对切片进行图像分析;透射电镜观察IR后超微结构的改变和皮瓣成活率;生物化学检测皮瓣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 结果掀起皮瓣即刻对照组、IR组和实验组皮瓣MDA、MPO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后1、24 h,IR组MDA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62.2%和136.4%(P<0.01),高于实验组11.3%和33.2%(P<0.05);MPO活性分别高于对照组238.4%和503.4%(P<0.01),高于实验组17.9%、24.1%(P<0.05).掀起皮瓣即刻对照组和IR组MT含量极低,无法定量分析,实验组为45.30±7.60.缺血再灌注后1、24 h,实验组MT含量分别较IR组高41.5%和44.9%(P<0.01),IR组MT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高119.9%和234.6%(P<0.01).对照组皮瓣成活率为100%,IR组皮瓣成活率为19.65%±4.38%,实验组皮瓣成活率为24.99%±5.12%,较IR组提高27.2%(P<0.05). 结论外源性锌能对皮瓣内多种细胞的IR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可明显提高皮瓣成活率.

  • 山羊颈椎间盘纤维环成纤维细胞成骨潜能的体外观察

    作者:卢旭华;赵定麟;冯伟;许卫兵;陈德玉;袁文

    目的诱导培养椎间盘纤维环成纤维细胞,探讨其成骨潜能,比较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BMP-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对其成骨的不同影响. 方法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建立实验山羊颈椎间盘纤维环成纤维细胞培养体系,根据培养液的不同,分为空白对照组、TNF-α组(加入50 U/ml TNF-α)、rhBMP-2组(加入0.1 μg/ml rhBMP-2 )和TNF-α+rhBMP-2组(加入50 U/ml TNF-α+0.1 μg/ml rhBMP-2),培养3周观察纤维环成纤维细胞在条件培养液诱导下的成骨表型变化、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和骨钙素(osteocalcin, OC)等成骨指标变化. 结果各实验组培养液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rhBMP-2组和TNF-α+rhBMP-2组细胞趋化性生长明显,矿化结节出现,茜素红染色呈深红色钙阳性反应.各实验组ALP活力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hBMP-2组与TNF-α+rhBMP-2组成纤维细胞的OC分泌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体外培养的椎间盘纤维环成纤维细胞有成骨潜能,rhBMP-2对纤维环成纤维细胞有明确的诱导成骨作用.

  • 头面部皮肤鳞癌的治疗

    作者:许学文;岑瑛;石健林

    目的分析头面部皮肤鳞癌手术治疗加辅助放疗的效果,总结和探讨其治疗的方法和经验. 方法 1998年1月~2002年12月,对37例头面部皮肤鳞癌患者行手术加辅助放疗治疗.手术根据肿瘤的分期决定切除范围,并根据切除范围和周边组织活动度分别采用一期直接缝合、二期游离植皮、一期游离植皮3种方案.术后放疗剂量60~65 Gy/6~7周.随访截止于2004年6月. 结果术后37例获随访5~69个月,中位时间38个月,失访3例.有4例局部复发,其中3年内复发者2例.至随访截止,有2例患者死于原发癌,4例死于其他原因,28例生存.术后生存率,3年为97.14%,标准误为0.0358;5年为92.28%,标准误为0.1047. 结论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结合放疗可提高头面部皮肤鳞癌的术后生存率.

  •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作者:丁惠锋;汤亭亭

    目的对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骨科疾病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方法广泛查阅近年相关文献,介绍微胶囊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其在骨科疾病上的应用. 结果较全面地对微胶囊技术的材料、制备方法、性能评价、缓释性能、免疫隔离和可包裹的细胞系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其作为骨科药物和转基因细胞的载体,用于促进骨愈合,基因治疗骨肿瘤、骨感染和骨软骨再生的作用. 结论微胶囊可以作为骨科药物和转基因细胞的载体,治疗骨科相关疾病.

  • 椎间盘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作者:李长青;周跃

    目的综述椎间盘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 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椎间盘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其应用的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琼脂糖凝胶、藻酸盐凝胶、Ⅰ型胶原以及聚羟基乙酸和聚乳酸等仍然是目前椎间盘组织工程的主要支架材料,均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结论研究开发具有良好性能的支架材料仍是椎间盘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 生物反应器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吕仁发;周强

    目的阐述生物反应器对组织工程学发展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生物反应器研究的发展方向. 方法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近年来生物反应器在组织工程中应用所取得的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结果生物反应器极大地推动了组织工程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步,成为组织工程中的四大关键环节之一. 结论生物反应器是组织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发展方向应是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贯穿于整个组织工程过程的始终.

  • 微囊化基因修饰细胞复合组织工程真皮构建及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作者:胡昭华;陈绍宗;金岩;雄鹰;王为;马小军;宋玫

    目的探讨微囊化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修饰的NIH3T3细胞复合组织工程真皮的可行性及其对急性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构建分泌型NGF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NGF并导入NIH3T3细胞,筛选出稳定表达的细胞株,将此细胞包入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中培养.以Ⅰ、Ⅲ型胶原为基质、人成纤维细胞和制备好的微囊为种子细胞,用组织工程皮肤培养系统构建复合微囊的组织工程真皮,体外培养1周后行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测定,ELISA法测定其分泌功能,组织形态学观察.以猪背部急性全层创面为模型,按移植物不同分为5组:NGF- NIH3T3微囊真皮组(A组)、NIH3T3微囊真皮组(B组)、空囊真皮组(C组)、NGF(5 ng/ml)+胶原膜组(D组)和空白对照组(E组),观察创面再上皮化及愈合速度和愈合时间. 结果转NGF基因微囊复合组织工程真皮后体外培养6周,仍稳定分泌NGF(124.32 pg/ml),体外培养1周后,组织工程真皮中NGF- NIH3T3微囊组Hyp含量为69.68±6.20 mg/g,较空白对照组增加约2倍以上.移植治疗急性创面,A组平均愈合时间为25±2 d,B组为34±3 d,C组为34±2 d,D组为33±2 d,E组为40±3 d,A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至少缩短约10 d,提高了创面愈合的速度. 结论将分泌NGF微囊复合组织工程真皮后可提高组织工程真皮的质量,并促进急性创面的愈合.

  •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椎体病理性骨折的初步探讨

    作者:杨祚璋;许建波;曾才铭;袁涛;钱保生;张晋煜;李文忠;彭敏;李浴;栾丽

    2003年2月~2004年10月,我院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配合化疗、双膦酸盐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合并椎体病理性骨折1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