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吻合口无结Kessler缝合法修复指屈肌腱的疗效观察

    作者:唐延军;李玉梅

    目的 通过与传统Kessler缝合法比较,分析吻合口无结Kessler缝合法修复指屈肌腱的疗效及优势.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2月-2010年2月采用吻合口无结Kessler缝合法治疗的122例163指243根指屈肌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试验组),术中一期显微缝合指屈肌腱,修复腱外膜、腱鞘及腱周组织,应用透明质酸钠充填治疗.并与2001年2月-2005年2月采用传统Kessler缝合法治疗的96例130指186根指屈肌腱断裂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损伤部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3周内采用Kleinert橡皮筋牵引疗法(动态支具保护),并于24 h后开始手指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试验组2例、对照组5例切口发生感染,经换药后2周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l4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6个月手指功能采用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法评定,试验组TAM为(192.0±13.1)°;其中获优54例,良58例,中8例,差2例,优良率为92%.对照组TAM为(170.0±15.2)°;其中获优23例,良30例,中22例,差21例,优良率为55%.两组TA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吻合口无结Kessler缝合法治疗指屈肌腱断裂,辅以腱外膜、腱鞘及腱周组织修复后,手指功能恢复优于传统Kessler缝合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 应用双津下缝合法修复跟腱断裂疗效分析

    作者:傅重洋;曲巍;程超;鲁明;蒋华军;吕德成

    目的 探讨采用0号可吸收普迪思圈套线(PDS- Ⅰ线)双津下缝合法修复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36例跟腱断裂患者.男29例,女7例;年龄21~50岁,平均36岁.运动损伤25例,摔伤4例,锐器割伤6例,其他伤1例.新鲜闭合损伤22例,新鲜开放损伤6例,伤后至入院时间1~10d,平均6d;陈旧性闭合损伤8例,伤后至入院时间43~63 d,平均51 d.提踵试验及Thopmson征均呈阳性.患者均采用0号可吸收PDS- Ⅱ线双津下缝合法修复.术后于踝跖屈30°位短腿石膏固定6周后,开始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2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经对症治疗后切口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跟腱再次断裂及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踝关节活动度与健侧相比,7例无减少,16例减少1~10°,12例减少10~20°,1例减少25°.根据Termann跟腱损伤临床评价标准,评分为74~96分,平均90分;获优24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为97.2%.结论双津下缝合法手术操作简便,缝线在腱内无横行交叉,修复断裂跟腱后对其血运影响小.PDS- Ⅱ线可提供高强度张力,并可完全吸收,不易发生局部粘连.采用该方法修复跟腱断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获得较好疗效.

  • 前臂骨间背串联皮瓣重建重度虎口及腕部挛缩畸形

    作者:陈建崇;吴祖煌;朱剑仙;黄永新;谢包根

    目的 总结前臂骨间背串联皮瓣重建重度虎口及腕部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5年11月-2010年2月,收治26例虎口及腕部瘢痕挛缩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龄12~45岁,平均27岁.致伤原因:热水烫伤7例,爆炸伤5例,交通事故伤3例,热压伤5例,火焰烧伤6例.左手11例,右手15例.发生瘢痕挛缩6~26个月,平均11个月.按顾玉东等的评定标准,均为重度虎口挛缩畸形;伴拇指内收畸形,拇指外展及对掌功能受限,腕掌关节屈曲畸形.行虎口及腕部瘢痕挛缩彻底松解后,缺损范围为5.8 cm×4.5 cm~11.3 cm×7.2 cm.采用大小为6.5 cm× 5.0 cm~12.5 cm×8.0 cm的前臂骨间背串联皮瓣移位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2例皮瓣远端出现水疱,表皮坏死,经换药后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6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拇指内收、对掌及对指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6个月,根据Swanson等拇指总活动度(AMA)系统评定拇指功能损害较术前显著降低,按Jensen等方法测量虎口角度及宽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臂骨间背串联皮瓣重建重度虎口及腕部挛缩畸形可有效开大虎口,改善手腕功能.

  • 计算机辅助骨盆肿瘤精确切除和功能重建

    作者:丁焕文;易灿;涂强;王虹;刘辉亮;曾锁林;刘宝;沈健坚;王迎军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在确定骨盆肿瘤切除边界、重建骨盆和髋关节结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1月-2009年4月收治5例骨盆肿瘤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24~62岁,平均36.4岁.骨肉瘤、骨巨细胞瘤、血管肉瘤各1例,软骨肉瘤2例.根据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Ⅰ区、Ⅰ+Ⅱ区、Ⅲ区、Ⅳ区、Ⅰ+Ⅳ区各1例.按反求工程的基本原理,采用CT、MRI扫描获取患者骨盆二维数据,计算机三维重建建立骨盆解剖模型,将解剖模型输入CAD软件精确界定肿瘤切除范围,并设计个性化辅助手术模板、个性化假体以及模拟肿瘤切除、骨缺损修复重建过程.术中按照CAD方案精确切除骨盆肿瘤组织,采用外形匹配的同种异体髂骨加内固定或同种异体髂骨加个性化假体修复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骨盆.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7.9 h,术中出血量平均3 125 mL.术后1例出现切口内积血,1例出现脑脊液漏,均对症处理后痊愈.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0个月,平均34.5个月.患者均于术后4~6周扶双拐部分负重行走,3~6个月恢复行走功能.2例于术后18个月局部复发,1例行局部肿瘤再切除术、1例行局部放疗,无再复发.术后24个月采用国际保肢学会(ISOLS)推荐的骨肿瘤保肢术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定,获优2例,良3例.结论采用CAD设计的个性化辅助手术模板、个性化假体及模拟手术过程,保证了骨盆肿瘤切除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将骨盆肿瘤的切除和功能重建提升到个体化治疗阶段,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钛板联合Teflon补片重建胸骨肿瘤切除后胸廓

    作者:吴显宁;陈名久;喻风雷

    目的 探讨胸骨肿瘤切除术后采用钛板联合Teflon补片重建胸廓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11月,收治4例胸骨肿瘤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30~55岁.以胸部肿块、疼痛1~6个月后入院.检查见胸前区范围为4cm×3em~10cm×8cm的肿块,质硬.CT检查见骨质破坏.采用胸骨肿瘤扩大切除术,切除范围为10cm×8cm~18em×14cm,采用钛板联合Teflon补片重建胸廓.结果 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未出现反常呼吸、皮下气肿、气胸、感染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1例失访,1例术后25个月因颅内出血死亡;余2例分别获随访1年及4年,肿瘤未见复发.所有患者胸壁塑形良好,随访期间钛板无松动、外露,无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不适.结论胸骨肿瘤切除后采用钛板联合Teflon补片重建胸廓,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塑形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 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修复猕猴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勇;侯春林;林浩东;魏长征

    目的 探讨应用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修复猕猴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成年猕猴12只,雄性5只,雌性7只,体重3.26~5.35 kg.实验动物随机分成A、B、C3组,制备左侧桡神经2 em缺损模型,分别用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移植、神经切除旷置和自体神经逆行原位移植处理.实验动物右侧为正常对照.术后8个月,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测及电生理检测评价神经再生效果.结果 术后8个月,A组再生神经通过神经导管长入神经缺损的远侧端,再生神经粘连较轻;B组未见再生神经通过神经缺损断端;C组移植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A、C组可检测出肌电图表现,B组未检测到.A、C组间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均不及正常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优于A组,但均不及正常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髓神经纤维密度:A、C组较正常对照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和髓鞘厚度:C组优于A组,但均不及正常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具有促进猕猴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有望成为自体神经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修复.

  • 不同血管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比较研究

    作者:陈明;文根;成亮;汪春阳;柴益民

    目的 通过观察兔不同血管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分析不同蒂部结构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探讨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佳切取方法.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雌雄不限,体重2.5 ~ 3.0 kg.随机取一侧后肢外侧设计大小为7 cm×1 cm、蒂长0.5 cm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根据切取皮瓣蒂部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A组制备单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B组为筋膜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C组为穿支筋膜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D组原位回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术后第7天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记录成活率;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监测皮瓣中段动脉血流灌注情况,测量血液灌流(perfusion unit,PU)值.结果 术后A、B组皮瓣无明显肿胀,皮瓣近端色泽红润,远端苍白;C组皮瓣肿胀明显,但逐渐减退,皮瓣远端皮肤苍白;D组皮瓣逐渐变黑.术后第7天,A、B、C、D组皮瓣成活率分别为74.0%±2.7%、60.0%±2.5%、75.0%±3.5%、0,皮瓣中段PU值分别为83.39±4.25、28.96±13.49、81.85±5.93、8.10±3.36.以上两指标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单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成活面积稳定,早期皮瓣静脉回流障碍发生率低,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较好的切取方法.

  • 关节镜辅助经皮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比较研究

    作者:沈光银;周建中

    目的 比较关节镜辅助经皮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I、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8月- 2010年4月,收治58例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闭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8例采用关节镜辅助经皮内固定治疗(关节镜组),20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折类型、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行膝关节功能评分,测量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关节镜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切口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12~14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关节镜组膝关节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检查示两组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关节镜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4,P=0.41).关节镜组2例(5.3%)术后1周出现关节晨僵;对照组6例(30.0%)术后1周出现关节疼痛,其中3例伴关节僵直;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43,P=0.016).结论关节镜辅助经皮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具有术后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 关节镜下缝线拴结法多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前棘骨折

    作者:刘金标;邓冰;范雯雯;潘显明;邓少林;谢庆云;杨延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缝线拴结法多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前棘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1月,收治15例胫骨髁间前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1例;年龄7~55岁,中位年龄3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运动伤2例,摔伤4例.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阳性.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64.7±1.3)分.骨折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5例,Ⅲ型7例,Ⅳ型3例.急性损伤13例,陈旧性损伤2例.关节镜下骨折复位后,在前交叉韧带定位器引导下,经胫骨上段前内侧切口创建贯穿骨块的骨隧道(直径2 mm),利用18号金属腰穿针沿骨隧道将2号Ethibond缝线引入关节腔,将缝线关节内一端进行两两拴结或自拴结,收紧缝线另一端并于关节外相互打结固定.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4.2个月.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1间 2~4个月,平均3个月.术后6个月1例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为阳性,余14例均为阴性:轴移试验均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正常者13例,轻度活动受限者2例.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为(95.1±2.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20,P=0.000).结论关节镜辅助下缝线拴结法多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前棘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手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实.

  • 关节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对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明;张长青;艾自胜;袁霆;冯勇;贾伟涛

    目的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修复软骨缺损,通过比较膝关节退行性变患者关节内注射PRP及透明质酸钠的疗效,分析PRP治疗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于2010年1月-6月收治的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患者中,选择符合标准的30例30膝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注射药物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PRP组(试验组)和透明质酸钠组(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Kellgren-Lawrence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患者抽取自体静脉血制备PRP后,于关节腔内均匀注射3.5 mL PRP.对照组注射2mL透明质酸钠.每3周注射1次,3次为一疗程.记录两组患者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 IKDC)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Lequesne指数评定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两组治疗后IKDC评分、WOMAC评分及Lequesne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3、4、6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各评价指标较3、4个月差,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及4个月,两组IKDC评分、WOMAC评分及Lequesne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试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12例31次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12例30次;两组不良反应起始时间、终止时间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内注射PRP治疗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安全,可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需要大样本长期随访观察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 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原位植骨融合术后疗效与步态分析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战坡;陈伟;张奇;殷兵;李明;王海立;张英泽

    目的 评价距下关节原位植骨融合术后疗效与足底压力变化特征的关系,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2004年3月-2008年12月,将26例单侧距下关节原位植骨融合患者纳入试验组,观察术后双侧影像学变化和距下融合对邻近关节的影响,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足部功能进行评价.同时纳入26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应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测试,对足底峰值压力和重心动态位移曲线进行比较.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71个月,平均18.2个月.所有患者距下关节于术后4个月15d~11个月,平均5.6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12个月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6.36±6.90)分,较术前(35.18±8.16)分显著增加(t=13.910,P=0.000).9例(34.6%)患者手术效果评定为满意,13例(50.0%)为基本满意.术后距跟高度、距跟角、距骨倾斜角和跟骨补偿角分别为健侧的87.04%±6.17%、76.73%±5.13%、65.86%±7.01%和70.19%±8.33%.7例患者同侧邻近关节出现退变性关节炎表现.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侧第3~5跖骨区域峰值压力上升(P<0.05),第1、2跖骨区域峰值压力下降(P<0.05).试验组患侧与健侧比较,足底各区域峰值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临床疗效满意者足底峰值压力分布较为均匀,但较健侧仍有一定差距.6例中足峰值压力较高患者,有临床不易观察的轻度足跟内翻.足底重心动态位移曲线试验组健侧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前足触地时曲线内移;患侧足底重心位移不规则并较对照组外移,前足触地曲线无内移.结论原位植骨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效果满意.步态分析可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并指导制定手术方案.融合后健侧步态会发生适应性变化,进行步态分析时应采用正常人群作为对照.

  • 经转子入路大转子截骨治疗Ⅳ型Pipkin骨折

    作者:陈志伟;戴祝;廖瑛;范伟杰;唐正午

    目的 探讨经转子入路大转子截骨治疗Ⅳ型Pipki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 2010年1月,采用经转子入路大转子截骨治疗Ⅳ型Pipkin骨折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7~55岁,平均42.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高处坠落伤2例,重物压伤l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4h~7d,平均2.3 d.患侧髋关节活动障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显示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及股骨头骨折,均无股骨颈骨折.股骨头骨折位于圆韧带以下9例,圆韧带以上6例.入院后积极处理合并症,入院至手术时间为2~10d,平均4.5 d.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6个月.X线片检查示,大转子截骨及髋臼骨折均于术后6~8周达骨性愈合,股骨头骨折愈合时间为6~10个月.术后3个月出现异位骨化2例,未给予特殊处理;8个月时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屈曲60~120°,平均92.5°.按Thompson等的临床和影像学评定标准,获优5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0%.结论采用经转子入路大转子截骨治疗Ⅳ型Pipkin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同时保护股骨头残存血运.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合并股骨近端畸形的股骨侧重建

    作者:李锋;田华;张克;刘岩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合并股骨近端畸形的股骨侧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3月-2009年6月,对25例26髋合并股骨近端畸形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时根据不同畸形部位重建股骨侧.其中男10例10髋,女15例16髋;年龄42~82岁,平均64岁.关节置换原因:原发性骨关节炎2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8髋,创伤性关节炎14髋,结核性关节炎2髋.病程10个月~25年,平均10.6年.术前Harris评分为(44.2±5.1)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为(45.0±2.7)分.股骨近端畸形按照Berry分类系统,根据畸形原发病分类: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8髋,骨折畸形愈合7髋,陈旧性结核2髋,股骨头骨骺滑脱2髋,既往有粗隆下截骨手术史1髋,髋臼加盖术1髋,内固定术5髋;根据畸形部位分类:大粗隆5髋,股骨颈10髋,干骺端10髋,股骨干1髋.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周内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制动及抗凝治疗后治愈;术后6周1例发生大转子滑囊炎,口服止痛药物缓解.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6个月~6年,平均3年3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8.4±3.6)分,WOMAC评分改善至(82.0±5.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示1例术后8个月出现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其余患者假体无松动.结论对于伴有股骨近端畸形的患者,需要精确分类,有针对性地选择假体并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才能获得良好的股骨侧重建,取得满意疗效.

  • 不同数量BMSCs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许文静;赵喆;赵斌;王玉;彭江;张莉;陈继凤;卢世璧

    目的 BMSCs作为雪旺细胞的替代细胞可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效果,但目前对于神经支架内添加适宜的种子细胞数量未达成共识.研究不同数量BMSCs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生长的影响.方法 取4周龄雄性SD大鼠3只,体重80~100 g,体外培养扩增BMSCs.取新生1~2日龄SD大鼠3只,雌雄不限,体重4~6g,制备DRG.取第3代BMSCs制备BMSCs-生物蛋白胶复合物,按照加入细胞数量的不同,将实验分为A组(1×103个)、B组(1x104个)、C组(1×105个)和D组(0个),并与SD大鼠DRG共培养.48 h后通过形态学观察,神经丝蛋白200和雪旺细胞S-100免疫荧光染色,对SD大鼠DRG轴突生长长度、雪旺细胞迁移距离和轴突面积指数进行定量评价.结果 48 h后可见各组BMSCs生长出多个长突起;雪旺细胞移行和轴突从DRG长出,呈多方向性生长;BMSCs生物蛋白胶具有生物活性且影响DRG生长.A、B、C组DRG轴突生长长度及雪旺细胞迁移距离均明显大于D组(P<0.05),C组小于B组(P<0.05),A、C组间及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轴突面积指数明显大于D组(P<0.05),C组大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鼠DRG体外培养实验,可作为研究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体外模型.不同数量BMSCs生物蛋白胶复合物对DRG生长的影响具有量效关系,为组织工程神经选用合适数量BMSCs提供了理论依据.

  • 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lα和hVEGF165基因转染成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何等旗;唐休发;华成舸

    目的 探索转染hVEGF165基因、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human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α,hSDF-1α)基因的大鼠成肌细胞在体外mRNA和蛋白表达,为进一步检测这两种基因对血管生成的协同效应奠定基础.方法 取新生1日龄雄性SD大鼠,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成肌细胞,并采用结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将质粒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hVEGF165和EGFP-hSDF-1α转染第3代成肌细胞(转染组),以未转染质粒的细胞作为对照组.体外培养后各时间点行RT-PCR、Western blot、ELISA法检测两种质粒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培养的细胞经鉴定确定为成肌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示成功转染hSDF-1α和hVEGF165进入成肌细胞,可见绿色荧光表达.RT-PCR检测示转染组转染后2、4、6、8d均可见hVEGF165和hSDF-1α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示转染组转染后2、4、6、8d成肌细胞内均有hVEGF165和hSDF-1α蛋白表达,对照组均无相关表达.ELISA检测示对照组hSDF-1α和hVEGF165均稳定表达,呈较低水平.转染组转染2d时hSDF-1α和hVEGF165表达均达较高水平,之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转染后各时间点间hSDF- 1α和hVEGF165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组转染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染hSDF-1α和hVEGF165进入大鼠成肌细胞后在体外均有表达,为下一步研究体内是否表达提供了实验依据.

  • 血小板裂解液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软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冯学涛;田少奇;孙康;张积华;张才龙;刘世海;周明;吕江涛

    目的 探讨血小板裂解液(platelet lysate,PL)在体外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分化成软骨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取健康产妇自愿捐赠脐带,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hUCMSCs,体外培养扩增,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根据加入诱导培养基成分不同将实验分为以下3组:A组为H-DMEM培养基、10%FBS及10%PL,B组为H-DMEM培养基、10%FBS、10 ng/mL TGF-β1、1×10-7 mol/L地塞米松、50 μg/mL维生素C及1%胰岛素铁硒传递蛋白(insulin-transferrin-selenium,ITS),C组为H-DMEM培养基、10%FBS、10 ng/mL TGF-β1、1×10 7 mo1/L地塞米松、50 μg/mL维生素C、1%ITS及10%PL.诱导培养2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各组软骨细胞基质的分泌,免疫荧光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蛋白聚糖(Aggrecan)和Ⅱ型胶原表达.结果 分离得到的hUCMSCs不表达造血细胞的表面标记CD45、CD34和HLA-DR,而表达黏附分子和MSCs表面标记CD44、CD105和CD146.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示C组呈阳性,B组呈弱阳性,而A组均呈阴性.半定量RT-PCR检测示Aggrecan和Ⅱ型胶原在B、C组中均有表达,A组中未见表达;C组Aggrecan mRNA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10%PL不能诱导hUCMSCs成软骨分化,但它可当作成软骨诱导培养基的辅助添加剂,对hUCMSCs成软骨分化有明显促进作用,为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提供了新的可利用条件.

  • 带线骨锚钉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作者:赵斌修;王坤正;陈晓亮;王春生

    目的 总结应用带线骨锚钉内固定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 2007年10月-2010年6月,对27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应用带线骨锚钉行内固定并韧带修复治疗.男19例,女8例;年龄21~59岁.运动伤11例,摔伤10例,交通事故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受伤距手术间8h~5d,平均3d.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渗液等并发症发生.2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41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6个月X线片示肩锁关节复位良好.术后9个月患肩关节活动范围:向前上举140~160°,后伸35~40°;外展上举160~170°,内收25~30°;上臂紧贴胸壁内旋60~70°,外旋40~45°.外展上举肌力5级24例,4+级3例.术后9个月根据Karlsson等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获优21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应用带线骨锚钉固定肩锁关节脱位,固定可靠,有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良好.

  •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李必奎;陈周兵;徐富生

    目的 总结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ur locking plate,PFLP)微创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5月-2008年10月,采用PFLP微创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4例,并与同期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 screw,DHS)治疗的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AO分型)、骨质量Singh分级、受伤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术后2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PFLP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6个月.患者骨折均解剖复位,达骨性愈合.DHS组3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3.5个月.除3例于术后1个月发现未达解剖复位外,其余患者骨折均解剖复位,达骨性愈合.PFLP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负重时间均优于DHS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LP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一种适宜选择,相比DHS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 小切口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

    作者:任红革;李林;崔逢德

    目的 总结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3月,采用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32例有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男21例,女11例;年龄16~75岁,中位年龄32.3岁.交通事故伤18例,摔伤9例,重物砸伤5例.左侧14例,右侧18例.其中横形骨折6例,斜形骨折8例,粉碎性骨折18例.患者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8~42 h,平均26.4 h.结果 术后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4.6个月.32例均获解剖复位,无成角、短缩或分离移位,内固定物无移位.术后6~8周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无畸形或延迟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术后肩关节功能根据Neer评分标准均获优.结论小切口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损伤小,促进了骨折愈合,可避免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神经损伤、气胸等并发症及二次手术.

  • 逆行隐神经皮瓣交腿移位修复难治足踝部创面

    作者:王亚平;王新春;熊才亮;齐维林

    目的 总结采用逆行隐神经皮瓣交腿移位修复难治足踝部创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2010年11月,采用逆行隐神经皮瓣交腿移位修复9例难治足踝部创面.男8例,女1例;年龄17~47岁,平均34.5岁.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压砸伤3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 h~6个月.脉管炎1例,病程18个月.缺损部位:踝部4例,足跟部3例,前足2例.缺损范围为6 cm×5 cm~17 cm×11 cm.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8cm×6cm~16cm× 10cm,术后3~5周行皮瓣断蒂.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1例感染创面术后4d发生局限感染,经换药处理后愈合,皮瓣成活;其余交腿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溃疡发生.术后22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mm,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足踝均能负重行走,踝关节活动范围:背伸8~20°,跖屈10~35°.供区术后足背内侧感觉支配区麻木感范围随时间延长缩小.结论逆行隐神经皮瓣切取简便,厚薄适度,不损伤知名血管,术后可恢复皮瓣感觉,有效防止皮瓣再破溃,是修复足踝部创面的较好方法之一.

  • 棘突椎板回植内固定术重建腰椎后柱结构的早期临床研究

    作者:王智运;章凯;许俊杰;杨进城;马向阳;吴增晖;尹庆水

    目的 总结棘突椎板原位回植内固定术在重建腰椎后柱结构中的应用价值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8月,对28例行腰椎后路棘突椎板完整截骨手术的患者,采用原位回植联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方法重建腰椎后柱结构.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41岁,中位年龄13岁.腰椎管内占位性病变5例,痉挛性脑瘫23例.术中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24例,椎板交叉螺钉内固定4例;行单个棘突椎板回植13例,2个棘突椎板回植12例,3个棘突椎板回植2例,4个棘突椎板回植1例.结果 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例,其中合并低颅压性头痛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动力位X线片未见腰椎失稳表现;CT示所有患者椎板均骨性融合,椎管形态恢复正常,未见椎板移位、椎管狭窄及硬膜囊受压,未见瘢痕及骨痂长入椎管内,无继发神经受压表现.结论棘突椎板回植内固定术可重建腰椎后柱结构,固定可靠,能有效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和脊柱失稳等并发症.

  • 儿童创伤性孤立性桡骨头脱位伴环状韧带损伤修复重建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志;何裔;钟刚;黄富国

    目的 对儿童创伤性孤立性桡骨头脱位伴环状韧带损伤修复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 查阅近年有关儿童创伤性孤立性桡骨头脱位伴环状韧带损伤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 对于儿童创伤性孤立性桡骨头脱位合并环状韧带损伤以积极手术治疗为主,主要术式为切开复位、重建环状韧带术.韧带重建材料多选用肱三头肌肌腱,主要因为此手术创伤小,在同一切口即可取材,缩短了手术时间;肌腱膜坚韧厚实,固定牢靠,再脱位几率低.人工肌腱因取材简便,固定牢靠,能避免因切取自体重建材料引起的手术创伤而日渐受到重视.结论目前对于环状韧带重建主张积极手术治疗,韧带重建材料多选用肱三头肌肌腱,人工材料是研究趋势.

  • 自体骨膜包裹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王智慧;陈百成;张晓阳;孙然;刘虎;谢磊;朱超华

    目的 通过与关节镜下单纯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比较,探讨自体骨膜包裹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对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3月--11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ACL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1例采用自体骨膜包裹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试验组),37例单纯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原因、病程及术前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采用单束解剖重建ACL.结果 两组术后2周各1例胫骨隧道切口处出现少量渗出,经对症处理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24~29个月,平均26个月;对照组24~32个月,平均27个月.CT检查示,术后2年两组骨隧道直径均较术后1个月有不同程度增加,但骨隧道扩大率试验组( 5/31,16.1%)小于对照组(14/37,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8,P=0.047).术后2年,试验组23例(74.2%) Lachman试验阴性,25例(80.6%)轴移试验阴性;对照组分别为26例(70.3%)及30例(81.1%).KT- 1000检测显示,试验组关节前向松弛度为(1.74±0.88)mm,小于对照组的(2.36±0.8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9,P=0.004).术后2年,试验组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 IKDC)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相比,采用自体骨膜包裹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骨隧道扩大率,促进腱-骨愈合,近期疗效较好.

  • 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的免疫研究进展

    作者:肖博;郭树忠

    目的 了解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的免疫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对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的免疫特点、实验进展、临床经验等进行总结.结果 同种异体复合组织位于体表,包含组织成分复杂,抗原性高.其移植后在免疫抑制剂用药方案、排斥反应的诊断以及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等许多方面同内脏器官移植有不同的特点.结论在下一步研究中,应吸取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独特的经验教训,在诱导耐受、局部用药、排斥诊断等方面树立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的独特标准.

  • 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杨补;陈瑞强;谢沛根;刘斌;董健文;戎利民

    目的 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评价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6月,收治79例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A组37例采用常规后路开窗减压术,B组42例采用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狭窄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情况,使用ODI改善率评定手术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75.0±25.7)min,术中出血量(140.3±54.8)mL,术后引流量(46.5±19.7)mL;B组分别为(50.4±18.2)min、(80.2±35.7)mL、(12.7±5.3)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7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6个月.A组5例发生并发症,1例为椎间隙感染,经保守治疗后痊愈;4例为术后腰椎不稳,经腰椎间融合联合脊柱内固定治愈.B组2例发生并发症,均为镜下硬膜小孔样撕裂脑脊液漏,行相应处理后治愈;随访时未发现腰椎不稳.两组术前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B组术后24 h的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的ODI均较A组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ODI改善率得出的手术临床效果,A组优良率为89.2%,B组为9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96,P=0.827).结论相比后路开放手术,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好,具有更好的早期临床效果,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穿刺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周建伟;马华松;邹德威;谭荣;汪东;郑蕊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出现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2年12月-2008年5月行PKP治疗的84例胸腰椎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73例:年龄55~90岁,平均70.1岁.术后8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96个月,平均38个月.其中12例于术后3~52个月出现邻近和/或间隔椎体压缩性骨折;余72例均随访24个月以上,未出现再骨折.比较再骨折组和未发生再骨折(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再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中穿刺方式(单、双侧穿刺)、骨折节段数目(≤3个及>3个椎体)、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术后椎体后凸角以及术前骨密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骨水泥向椎间盘泄露方面比较,再骨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94,P=0.032).结论骨水泥向椎间盘泄露是PKP术后出现其他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

  • 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B-Twin可膨胀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

    作者:张西峰;王岩;肖嵩华;刘郑生;刘保卫;张永刚;朱守荣;路宁;王征;毛克亚;张雪松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B-Twin可膨胀椎间融合器治疗退行性腰骶椎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8月应用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B-Twin可膨胀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的方法治疗21例退变性腰骶椎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8~79岁,平均52岁.病程3个月~40年,中位时间9个月.病变部位:T11、12 1例,T12、L1 1例,L1、21例,L2、3 1例,L4、5 4例,L5、S1 13例.所有患者均有顽固性腰痛或下肢神经根性症状.B-Twin可膨胀椎间融合器植入的方法为15例双侧,6例单侧.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法评价功能恢复情况;根据X线片采用Suk等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效果.结果 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个月~3年,平均23.8个月.术后19例坐骨神经痛症状消失,2例胸腰段病变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术前及术后1、3、6、18个月ODI分别为79%±16%、30%±9%、26%±10%、21%±12%、20%±10%,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法评价,获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术后18个月根据Suk等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获优1例,良19例,差1例,优良率95.2%.其中,1例T11、12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双下肢肌力无改善,6个月后行椎弓根固定、椎板切除减压,随访期内仍无改善;1例L4、5椎间盘突出于术后4个月复发,改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随访期内无复发:其余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持续缓解.结论 内窥镜结合椎间融合是治疗腰椎不稳的良好组合,B-Twin可膨胀椎间融合器是L4、5和L5、S1微创融合的一种选择.

  • 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

    作者:蓝旭;许建中;刘雪梅;葛宝丰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5月,采用经腹膜外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或同种异体髂骨植骨,后路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腰骶椎结核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38~65岁,平均48岁.病程6~24个月,平均10个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性下腰痛.病变节段:L4、53例,L5、S18例,L4~S15例.腰骶角18~32°,平均22°.术前红细胞沉降率为15~55mm/1 h,平均25 mm/1 h.术后抗结核治疗12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120~240min,平均180 min;出血量300~600mL,平均42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结核病灶无复发,红细胞沉降率均恢复正常,术前下腰痛或下肢放射痛等症状均消失.X线片检杳示,患者均于术后8~12个月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16~31°,平均21°.结论经腹膜外前方入路暴露腰骶椎结核病灶安全可靠,病灶清除后行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可有效重建腰骶段的稳定性.

  • 经椎板间孔入路间断内窥镜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作者:张立岩;张西峰;肖嵩华;刘郑生;刘保卫;张永刚

    目的 探讨经椎板间孔入路间断内窥镜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1月-2010年8月,收治L5、S1椎间盘突出症115例,其中男79例,女36例;年龄14~79岁,平均38岁.病程2~15个月,平均8.3个月.均表现为S1神经根支配区症状.采用经椎板间孔入路穿刺,建立工作通道.穿刺针测试工作面无神经根或硬膜囊后,使用器械直接摘除椎间盘组织,然后在内窥镜下观察神经根减压情况;游离型的患者在内窥镜下观察神经根压迫情况,摘除神经根周围椎间盘组织,然后进入椎间隙摘除游离的椎间盘组织.结果术中4例穿刺失败,1例改为小开窗手术,3例改为后外斜入路手术;其余采用经椎板间孔入路间断内窥镜技术.术后8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73%±12%,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3%±5%和12%±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59例,良15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92.5%.结论经椎板间孔入路间断内窥镜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康复快的特点.

  • 一期前路植骨融合固定重建相邻多椎体结核脊柱稳定性

    作者:赵伟峰;周焯家;李波;田家亮;罗春山;彭智;简月奎

    目的 观察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单钉棒内固定重建相邻多椎体结核脊柱稳定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9月,收治8例胸腰椎相邻多椎体结核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0~42岁,平均32岁.病程8~14个月,平均10.2个月.病变累及5个椎体4例,6个椎体3例,8个椎体1例;胸椎35个,腰椎11个.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为C级2例,D级4例,E级2例.术前后凸Cobb角为(25.1±6.6)°.术前强化抗结核治疗4~6周,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同时行自体髂骨、肋骨及腓骨植骨及椎体侧前方单钉棒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抗结核治疗18个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29个月.参照金大地的脊柱结核治愈标准,7例1次治愈;1例子术后3个月复发伴窦道形成,经再次病灶清除后治愈.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后凸Cobb角分别为(19.5±4.2)°和(22.3±3.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为E级.采用Lee等植骨融合标准,术后6~8个月均达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生植骨块或内同定物松动、移位.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单钉棒内固定能有效矫正后凸畸形并重建脊柱稳定性,为相邻多椎体结核的外科治疗提供了选择.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

    作者:陈宣维;林建华;陈雷;陈飞;许卫红;韦超

    目的 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09年11月,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1例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2~73岁,平均42.2岁.病程7~21个月,平均13.2个月.病变部位:T5、6 1例,T6、7 1例,T8、9 4例,T9、10 3例,T10、11 5例,T11、12 6例,T9~11 1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10例,E级3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为(26.3±9.2)°.术前红细胞沉降率为(35.9±11.2)mm/1 h.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结核病变.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6.2个月.术后7~12个月,平均9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落等发生,无局部结核病灶复发.术后1周红细胞沉降率下降至(25.1±8.9) mm/1 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35,P<0.01);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达(14.1±4.6)mm/1h.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Frankel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89,P=0.003).术后1年脊柱后凸Cobb角为(17.1±4.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6,P<0.01).结论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创伤小,能够彻底清除病灶、椎管减压、矫正后凸畸形,疗效满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