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周围神经虚拟三维重建中神经束功能及形态定位的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

    作者:罗鹏;张毅;戚剑;钟映春;刘小林

    目的 探索周围神经虚拟三维重建中不同性质神经纤维与功能束的组织学水平的形态学定位方法.方法 取自愿捐献新鲜成人尸体右侧正中神经作为样本进行连续冰冻切片,取形态完整标本切片30个,首先采用单纯Karnovsky-Roots法对神经切片染色(A组,n=30),再依次行甲苯胺蓝染色(B组,n=28)以及丽春红2R染色(C组,n=21).每种染色完成后即于光学显微镜下分区显微摄影(× 100)并拼接成全景图像,比较不同染色方法下全景图像的纹理特征、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部位数量及平均灰度;并对比计算机自动获取神经束轮廓结果,以确立获取理想图像的染色方案.结果 A、B、C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位点数量分别为(21.63±4.06)× 102、(20.64±3.51)×102、(20.54±5.71)×102个;平均灰度分别为(1.41±0.06)× 102、(1.10±0.05)×102、(1.14±0.07)×102.各组间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位点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4,P=0.54);与A组比较,B、C组平均灰度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A组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部位着色;B组髓鞘显示不满意;C组可同时显示神经纤维轴突及髓鞘染色,神经束和不同性质神经纤维纹理特征显著,神经束边界轮廓清晰,计算机处理时假阳性容易去除,图像分割精确. 结论 Karnovsky-Roots-甲苯胺蓝-丽春红2R三重复染方法不影响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阳性位点的表达,图像纹理清晰,较符合周围神经虚拟三维重建时在组织学水平分辨及获取神经束功能状态二维图像的相关要求,有望解决周围神经组织形态学表达方式这一技术难题.

  • 静水压对人膀胱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香草型瞬时受体电位表达的影响

    作者:韩振伟;王坤杰;陈林;韦堂墙;罗德毅;李胜富

    目的 研究静水压作用下人膀胱平滑肌细胞(human bladder smooth muscle cells,hb-SMCs)内游离钙离子浓度(intracellular free calcium concentration,[Ca2+]1)的变化及香草型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TRPV)基因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机械应力在介导hb-SMCs增殖中的分子机制. 方法 取第6~7代细胞进行实验,采用新型Ca+荧光染色剂Fluo-3/AM负载hb-SMCs,应用倒置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测定静水压加压0 cm H2O(1 cm H2O=0.098 kPa)(A组)、200 cm H2O作用30 min(B组)及撤销200 cmH2O静水压(C组)后hb-SMCs内[Ca2+]i.采用RT-PCR技术测定200 cmH2O静水压作用0、2、6、12、24 h时TRPV1、TRPV2及TRPV4基因mRNA的表达量. 结果 A、B、C组hb-SMCs内[Ca2+]1分别为(100.808±1.724)、(122.008±1.575)、(99.918±0.887)U,B组[Ca2+]i明显高于A、C组(P< 0.001),C组撤销200 cmH2O静水压力后[Ca2+]1下降至A组基线水平(t=0.919,P=0.394).RT-PCR检测示,200 cmH2O静水压加压0h组、2h组、6h组、12h组及24 h组TRPV1、TRPV2及TRPV4在hb-SMCs中均有表达,随时间推移表达无明显变化;各组间TRPV1、TRPV2、TRPV4 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高水平静水压作用下hb-SMCs内[Caz+]i明显升高.作为可能表达为机械敏感性阳离子通道的TRPV1、TRPV2及TRPV4基因在hb-SMCs中均有表达,机械应力可能通过调节其开放量而非上调其表达量使hb-SMCs内[Ca2+]i升高.

  • 全手皮肤脱套伤的分型和治疗

    作者:巨积辉;李建宁;王海文;侯瑞兴

    目的 总结全手皮肤脱套伤的伤情特点,探讨全手皮肤脱套伤的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法. 方法 1999年12月-2010年5月,收治41例全手皮肤脱套伤.男28例,女13例;年龄18~58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碾压伤28例,挤压伤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0h,平均3h.根据自定全手皮肤脱套伤分型标准:Ⅰ型11例,Ⅱ型5例,Ⅲ型4例,Ⅳ型8例,Ⅴ型13例.Ⅰ型采用吻合血管回植术;Ⅱ型采用带足背皮瓣的(足母)甲瓣、第2趾甲瓣再造术;Ⅲ型采用双足带足背皮瓣的第2趾甲瓣再造术;Ⅳ型采用吻合血管回植术;Ⅴ型采用带足背皮瓣的躅甲瓣再造(8例)或腹部皮瓣修复术(5例).足背皮瓣切取范围为9cm×6cm~17cm×11cm,足背供区游离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Ⅰ型6例发生部分手指坏死,Ⅳ型6例发生部分手指及手掌皮肤坏死;其余患者皮瓣、再造指及回植皮肤均成活.足背供区及腹部供区均顺利愈合.4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14个月.采用吻合血管回植治疗者,手部皮肤颜色、质地接近正常,功能恢复佳,感觉恢复至S2~S4;采用(足母)甲瓣及趾甲瓣再造手指者,手功能基本恢复,再造指感觉恢复至S2~S3;采用腹部皮瓣者,手功能恢复欠佳,手部感觉恢复至S1~S2. 结论 采用自定标准对全手皮肤脱套伤程度进行分型,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 富血小板血浆对大鼠跟腱断裂早期愈合的影响

    作者:熊小龙;伍亮;相大勇;倪国新;赵培冉;余斌

    目的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具有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作用.通过观察PRP局部注射对大鼠跟腱断裂早期愈合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SPF级SD大鼠46只,雌雄不限,体重190~240 g.取10只大鼠心脏动脉血制备PRP及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PPP);其余36只随机分为3组(n=12),分别为空白对照组、PPP组及PRP组.大鼠制备双侧跟腱断裂模型后,PPP组和PRP组跟腱周围局部对应注射PPP及PRP,每侧100μL,每周1次至处死;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1、2、3、4周取双侧跟腱,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测量新生跟腱Ⅰ型胶原纤维含量;并于4周行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随着时间延长,各组大鼠跟腱水肿逐渐减退,滑动性逐渐改善;术后3周内各组跟腱粘连逐渐加重,4周时减轻,1、4周时各组跟腱粘连程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PRP组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及胶原纤维增殖较空白对照组、PPP组明显,之后炎性反应及毛细血管生成逐渐减少.各时间点各组均可见Ⅰ型胶原纤维阳性表达,术后1、2、3周PRP组Ⅰ型胶原纤维阳性密度值多于空白对照组和PPP组(P<0.05),4周时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试:术后4周3组跟腱大滑动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PRP组跟腱弹性模量及大抗拉力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PPP组(P<0.05). 结论 大鼠跟腱断裂早期于断端周围注射PRP能促进跟腱愈合.

  • 信号选择性甲状旁腺素模拟肽成骨效应的Wnt信号通路研究

    作者:冯瑞强;江建明;李俊青;付兆宗;林振;袁亮;杨德鸿

    目的 探讨信号选择性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模拟肽在促进小鼠成骨细胞成骨过程中对Wnt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研究其成骨的作用机制. 方法 取2~3日龄C57BL乳鼠颅盖骨分离培养成骨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变化,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对成骨细胞进行鉴定.取贴壁生长的第1代细胞,随机分为4组:PTH (1-34)组、G1R19 (1-34)组和G1R19 (1-28)组分别加入10 nmol/L PTH (1-34)、10 nmol/L G1R19 (1-34)、100 nmol/L G1R19 (1-28),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0.1%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 acid,TFA).实时定量PCR法检测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β-catenin、骨钙素(osteocalcin,OC)、Wnt2、Wnt5b、Wnt7b基因的表达. 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示,培养7d可见细胞排列紧密,为三角形或多边形,呈铺路石样;细胞培养14 d ALP染色可见细胞质中出现蓝染颗粒,成骨诱导培养28d茜素红染色可见细胞外基质中红色矿化结节形成.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各处理组OC、Wnt5b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Wnt2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TH (1-34)组、G1R19 (1-34)组Wnt7b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G1R19(1-34)组高于PTH(1-34)组和G1R19(1-28)组;PTH(1-34)组β-catenin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因子mRNA表达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所检测的Wnt相关因子中,PTH (1-34)和G1R19 (1-34)对经典Wnt信号因子作用明显,G1R19 (1-28)对非经典Wnt信号因子作用明显.

  • 先天性尿道下裂和单纯性阴茎下曲患者阴茎皮肤组织中雄激素受体表达研究

    作者:安宇;刘雪辉;唐耘熳;刘竞;李俊;罗一钊;邱明星

    目的 观察先天性尿道下裂和单纯性阴茎下曲患者阴茎皮肤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不同程度尿道下裂和阴茎下曲中的表达特征及规律. 方法 以2005年8月—2007年1月行矫正术的25例先天性尿道下裂和4例单纯性阴茎下曲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阴茎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和尿道板组织.尿道下裂患者年龄1岁11个月~19岁,平均3岁7个月;阴茎下曲患者年龄3岁6个月~16岁,平均7岁1个月.以18例行包皮环切术患者的正常背、腹侧包皮作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检测标本AR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先天性尿道下裂、单纯性阴茎下曲和正常包皮组织中均有AR表达.正常阴茎背、腹侧包皮AR表达核阳性细胞率分别为62.94%±5.40%、62.87%±5.33%;先天性尿道下裂阴茎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及尿道板组织分别为59.00%±3.75%、58.46%±4.14%、52.30%±3.53%,AR表达均低于正常背、腹侧包皮(P<0.05);且尿道板组织AR表达显著低于自身背、腹侧包皮皮肤(P<0.05),自身背、腹侧包皮皮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背、腹侧包皮比较:远、中段型尿道下裂阴茎背侧包皮A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尿道板组织AR表达显著降低(P<0.05);近段型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及尿道板组织AR表达均降低(P<0.05);下曲<45°者阴茎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A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曲≥45°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道板组织AR表达均降低(P< 0.05).单纯性尿道下曲患者阴茎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及尿道板组织AR表达核阳性细胞率分别为59.69%±2.73%、55.71%±1.67%、51.92%±1.87%,与正常包皮组织比较,AR表达呈减弱趋势. 结论 先天性尿道下裂及单纯性阴茎下曲阴茎皮肤组织AR表达低于正常阴茎,尿道板组织AR缺陷突出.

  • BMSCs来源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复合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研究

    作者:郝增涛;冯卫;郝廷;余斌

    目的 探讨大鼠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复合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植入大鼠桡骨缺损处的成骨作用和成血管作用. 方法 取分离培养至第3代的SD大鼠BMSCs行成骨和成内皮细胞诱导并鉴定.分别将内皮细胞(A组)、成骨细胞(B组)、混合细胞(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比例为1∶1,C组)均匀滴加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上制备3组细胞-支架复合物,MTT检测支架内细胞增殖活性.取2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制作大鼠桡骨5 mm长缺损模型并分别植入3组细胞-支架复合物(n=10).术后4、8、12周分别取移植物行HE染色观察,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RT-PCR法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rin,OPG)mRNA表达. 结果 BMSCs成骨诱导7d后ALP染色可见细胞质内蓝染颗粒,细胞核呈红染;内皮细胞诱导14 d后,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细胞内棕色颗粒.MTT检测示3组细胞活性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HE染色示,术后12周A组未见明显类骨质形成,而有较密集的微血管结构及较多纤维组织形成;B、C组可见均质的类骨质,呈条索状和岛状分布,可见大量成骨样细胞存在.术后各时间点A、C组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术后12周微血管密度高于C组(P< 0.05),其余2个时间点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3个时间点OPN和OPG mRNA表达水平均较低,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C组分别于术后8、12周OPN mRNA表达达峰值,4周时OPGmRNA表达达峰值. 结论 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按1∶1比例共培养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作为组织工程骨移植物,可以促进大鼠桡骨缺损部位骨的形成和血管化,促进骨缺损愈合.

  • 诱导hBMSCs成骨分化中微小RNA和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作者:魏均强;张伯勋;郑晓飞;陈华;田学忠;唐佩福;宋青;黎檀实

    目的 明确萎缩性骨不连组织中表达上调的数种微小RNA (micro RNA,miRNA)与其相应靶基因mRNA、蛋白在h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趋势和生物学功能. 方法 取自体髂骨植骨手术患者的髂骨骨髓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BMSCs.取第4代hBMSCs以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成骨分化,分别提取0、12h,1、2、4、7、14d时的细胞总RNA和蛋白,进行miRNA的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相应靶基因mRNA的qRT-PCR和蛋白Western blot检测. 结果 诱导hBMSCs成骨分化时,成骨性靶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 liver/bone/kidney,ALPL)、PDGF-α多肽(PDGF-α polypeptide,PDGF-A)和B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多数时间点同对照(0 h)相比增加(BMP-2在12h和1d时下降),1~7 d变化为显著.不同时间点的miRNA、靶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其中hsa-miRNA-149*和hsa-miRNA-654-5pmiRN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各自靶基因ALPL和BMP-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总体上成负相关(P<0.05),hsa-miRNA-221与其靶基因PDGF-A的变化趋势无明显负相关关系(P>0.05). 结论 诱导h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hsa-miRNA- 149*和hsa-miRNA-654-5p对其相应靶基因ALPL和BMP-2的mRNA及蛋白存在密切调控关系.

  • 脱钙皮质骨基质的拉伸力学性能研究

    作者:刘国明;张忆;江燕林;黄富国;秦廷武

    目的 探讨脱钙皮质骨基质厚度与拉伸力学性能的关系,为将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 取市售新鲜小牛胫骨,常规快速脱钙制备脱钙皮质骨基质,大体观察其颜色、质地等物理性状,并进行脱钙检测.将脱钙皮质骨基质沿径向纵切成不同厚度的片材,并根据厚度分为4组(n=16),分别为A组100~300 μm,B组300~500 μm,C组500~700 μm,D组700~1 000 μm;对每组标本进行拉伸性能和组织学观测. 结果 大体观察显示脱钙皮质骨基质经H2O2处理后呈乳白色,柔韧性好,富有弹性.脱钙皮质骨基质的脱钙率达97.6%.A组强度及弹性模量明显小于B、C、D组(P<0.05),B、C、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钙皮质骨基质刚度随厚度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A组刚度显著低于B、C、D组(P< 0.05),B、C组低于D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极限应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织学观察各组均可见典型骨单位结构,其大直径范围为102~325 μm,平均大直径为182 μm. 结论 骨单位的完整性对脱钙皮质骨基质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脱钙皮质骨基质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厚度> 300 μm时可保持其拉伸力学性能.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陀泳华;郭小磊;张鑫鑫;王钊;周健;张永涛;夏立恒;文军;金丹

    目的 组织工程骨的神经化能有效促进支架材料内血管生成,修复骨缺损.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与迁移的作用,进一步揭示组织工程骨的神经化促血管生成机制. 方法 体外分离获取HUVECs,并通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与CD31抗原鉴定,取第1代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为6组,分别以0(A组)、1×10-12(B组)、1×10-11(C组)、1×10-10(D组)、1×10-9(E组)、1×10-8 mol/L(F组)浓度CGRP干预HUVECs.采用细胞免疫荧光观察HUVECs的CGRP1受体(CGRP1 receptor,CGRP1R)表达情况,AlarmarBlue法动态检测各组HUVECs增殖率,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HUVECs的迁移能力,ELISA法检测HUVECs分泌VEGF的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其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表达. 结果 分离的细胞通过形态学及vWF、CD31免疫荧光鉴定为HUVECs,并可见CGRP1R在细胞质和细胞膜表达.CGRP呈时间-浓度依赖性刺激HUVECs增殖;B~F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能力均高于A组(P<0.05),F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能力高.B~F组迁移细胞数均显著高于A组(P<0.05),大增幅达3倍以上.B~F组VEGF分泌量均显著高于A组(P<0.05);C、D组促进细胞分泌VEGF的能力强.Western blot检测示,与A组相比,B~F组CGRP刺激HUVECs3、7、10d后,FAK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CGRP对HUVECs的增殖和迁移有直接促进作用,可能作用机制为CGRP能促进VEGF分泌和增加FAK的表达.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文平;吴多庆;黄友华;张寿

    目的 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1月,收治11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8~60岁,平均37.2岁.交通事故伤8例,重物砸伤2例,爆炸伤1例.损伤部位:足踝2例,足跟及跟腱部3例,足背6例.创面范围为3.5 cm×3.0 cm~13.5 cm×9.0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8 h,平均4.5 h.先行VSD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采用大小为5cm×4cm~15cm×11cm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 结果 皮瓣修复术后1例出现皮瓣切口远端皮缘坏死,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色泽外形好,质地佳,局部无明显瘢痕挛缩,耐磨性良好,皮瓣受力处无破溃.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获优7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1.8%. 结论 VSD治疗能降低创面感染几率,促进肉芽生长,为皮瓣修复提供良好条件.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 前置微创钢板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

    作者:谢秉局;王伟良;潘展鹏;林光锚;黄益奖

    目的 总结采用前置微创钢板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lating osteosynthesis,MIPO)技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10月,采用前置MIPO技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1~67岁,平均42.3岁.中段骨折9例,下段1/3骨折8例.骨折根据AO分型:A型2例,B型8例,C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平均3.4 d. 结果 手术时间58~115 min,术中出血量100~280mL,无输血.17例患者术后均无医源性桡神经麻痹发生,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2.5个月.骨折均获愈合,骨痂出现时间5~8周,平均6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肱二头肌肌力均为5级,患肢外观正常,肘关节活动度双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术后无内固定失败以及骨不连发生. 结论 前置MIPO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愈合率高,且不会损伤桡神经及肱二头肌,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游离延展上臂外侧皮瓣修复洞穿性颊部缺损一例

    作者:陈勇;杨旭东;李威;胡勤刚

    目的 报道1例应用游离延展上臂外侧皮瓣修复洞穿性颊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1年2月收治1例53岁右颊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男性患者,肿瘤根治及右侧颈淋巴清扫术后遗留洞穿性颊部缺损约5 cm×5 cm.设计以左侧后桡侧副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为蒂的上臂外侧皮瓣,并扩展至前臂上部,皮瓣切取面积约9 cm×5 cm,延长后蒂长约10 cm,皮瓣折叠后修复软组织缺损. 结果 患者术后创面Ⅰ期愈合,皮瓣成活.术后病理提示右颈深上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因此术后1个月接受剂量约60 Gy放射治疗.患者获随访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口轮匝肌功能正常,患侧口角无歪斜,张口度约3 cm.左侧上臂无功能障碍,但创面周围3 cm区域仍有麻木感. 结论 游离延展上臂外侧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安全,是一种修复洞穿性颊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 角度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关节突应力的影响

    作者:柏传毅;张维杰;凌伟;田振兴;党晓谦;王坤正

    目的 探讨带角度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关节突及相邻关节突应力变化. 方法 选择400名西北地区40岁以上人群颈椎侧位X线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测量颈椎间盘角,设计10°人工颈椎间盘;对已建立的C4、C5两节段带椎间盘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C4、5置换0°椎间盘假体和置换10°椎间盘假体后的颈椎模型进行轴向加压、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加载,对比观察C4、5关节突应力变化;对已建立的C4~C6三节段带椎间盘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C4、5置换0°椎间盘假体和置换10°椎间盘假体后的颈椎模型同样方式进行加载,对比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关节突应力变化. 结果 C3~C7椎间盘角分别为:C3、4(9.97±3.64)°,C4、5(9.95±4、34)°,C5、6(8.59±3.75)°,C6、7(8.49±3.39)°,各椎间隙之间椎间盘角两两比较,C3、4与C4、5,C5、6与C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各椎间隙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4、C5两节段模型加载中,轴向加载下三者等效剪应力(Se)无明显差异;前屈/后伸时正常模型Se大,10°假体置换组小;侧弯时正常椎体Se大,10°假体置换组小;扭转时10°假体置换组更接近正常椎体生理状态力学特性.C4~C6三节段模型加载中,C4、5节段的关节突关节Se在轴向加载、前屈/后伸、侧弯时较正常椎体明显减小;扭转时减小不明显,接近正常状态.相邻下位节段C5、6关节突应力在轴向加载和侧弯时应力明显减小,扭转时应力减小较少,前屈/后伸时无明显改变,接近正常节段力学特性. 结论 10°椎间盘假体植入椎间隙对颈椎相邻节段的关节突应力影响小,接近正常颈椎间盘力学性能.

  • 定量半横断刀改进大鼠脊髓半横断块状缺损模型

    作者:胡炜;关方霞;孙剑瑞;唐尤佳;杨枫;李远;杨波

    目的 研究自制定量半横断刀对大鼠脊髓半横断块状缺损模型的改进效果. 方法 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20~250 g.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实验组采用自制定量半横断刀制作脊髓半横断块状缺损模型,对照组采用眼科手术刀制作模型.观察两组大鼠术后并发症;模型制备前及制备后21d行电生理检测;模型制备后6h及5、28 d,光镜下观察各组脊髓半横断块状缺损边缘的组织结构;模型制备后1、3、5、7、14、21、28、35、42、56、84 d,对两组实验动物行健、患侧后肢BBB运动功能评分.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动物死亡率分别为0和2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电生理检测:两组术前健侧感觉诱发电位(sensory evokedpotentials,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d,对照组MEP及SEP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降低,与术前及实验组术后2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内术前及术后21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对照组健侧脊髓损伤后6h可观察到小血肿,5d时见脊髓组织间隙疏松及嗜神经现象,28 d时见脊髓块状缺损边缘组织明显小空洞形成,未见正常形态神经元;而实验组5d时未见神经元不可逆损伤,28 d时块状缺损边缘可见正常形态神经元及部分空泡样改变.运动功能评分:除实验组与对照组患侧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或健、患侧间BBB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定量半横断刀制备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制作过程重复性好且制成的模型稳定,是研究脊髓半横断损伤的理想模型.

  • 生物衍生肌腱双侧关节突交叉固定动力重建颈椎后柱动态稳定性的体外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王贝宇;刘浩;侯伟光;解慧琪;宋跃明;洪瑛;石锐;马立泰

    目的 对于颈椎后柱不稳定进行动态稳定性重建研究鲜有报道.探讨采用冻干处理的生物衍生肌腱动力重建颈椎后柱动态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收集死亡捐献者残肢掌长屈肌腱及掌伸肌腱制备生物衍生肌腱.20个新鲜成年山羊颈椎标本(C1~7),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标本.A组为完整标本组,B组为损伤模型组,C组为后柱钉棒固定组,D组为肌腱动力重建组.B、C、D组通过破坏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制作屈曲分离型损伤模型,C组用侧块螺钉经后路固定,D组用生物衍生肌腱行侧块经关节突交叉固定.用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算各组标本C3、C4节段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 结果 前屈运动:C组ROM明显小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ROM较A、D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伸、侧屈、旋转运动:C组ROM明显小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新鲜成年山羊颈椎标本行生物衍生肌腱侧块经关节突交叉固定,能够限制颈椎过度前屈,完全保留后伸运动,不限制侧屈和旋转运动,重建屈曲分离型损伤下颈椎的动态稳定性.

  • 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硬脊膜骨化的手术策略

    作者:杨忠;雪原;张超;代钦;周慧芳;潘建峰;盛旦

    目的 介绍黄韧带骨化合并硬脊膜骨化的手术策略并讨论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2006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黄韧带骨化致胸椎管狭窄患者98例,其中18例经手术证实合并硬脊膜骨化.男11例,女7例;年龄46~73岁,平均58岁.病程5~48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患者均由于症状加重选择后路减压术,通过根黄通道八边形游离整块切除胸椎上关节突及骨化黄韧带和硬脊膜.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Cobb角测量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术后患者初始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18例均出现暂时性脑脊液漏,保守治疗8~10d后脑脊液漏停止.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症状加重、蛛网膜下腔感染、伤口感染、窦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60个月,平均49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脊髓压迫复发、神经症状加重等.术后1、12个月患者JOA评分及ODI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及疗效、ODI值均较术后1个月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患者Cobb角(8.0±1.2)°与术前(6.7±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000,P=0.001).术后2个月MRI水平位、矢状位和脂肪抑制像上显示受压节段脊髓膨起良好. 结论 根黄通道八边形游离整块切除胸椎上关节突及骨化黄韧带和硬脊膜的手术方法,对于治疗继发于黄韧带骨化和硬脊膜骨化的胸椎管狭窄安全可靠,无修补的方法对于硬脊膜缺损的处理也有效.

  • 经椎弓根截骨与非截骨技术治疗中重度脊柱侧后凸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建伟;彭晋升;杨滨;牛晶;陈志明;王晓平;李佳;马华松

    目的 探讨对于中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技术和非截骨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月,对99例中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分别采用PSO截骨(PSO截骨组,46例)和非截骨技术(非截骨组,53例)行后路矫形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主侧凸Cobb角、胸腰段后凸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测量脊柱主侧凸Cobb角、胸腰段后凸Cobb角,并计算侧凸和后凸矫正率以及末次随访的矫正率丢失.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SO截骨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多于非截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56个月,平均22.4个月.两组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主侧凸Cobb角及胸腰段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个时间点的主侧凸Cobb角、矫正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SO截骨组末次随访时的矫正率丢失明显小于非截骨组(P<0.05).术后2个时间点的胸腰段后凸Cobb角、矫正率及矫正率丢失,PSO截骨组均优于非截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中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PSO截骨技术较非截骨技术在冠状面侧凸的矫形方面无显著差异,但能够获得更好的脊柱矢状面后凸矫形效果;但PSO截骨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会显著增加.

  • 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矫正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孙麟;宋跃明

    目的 对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三维矫正技术研究现状及矫形效果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IS三维矫正技术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 IS三维矫形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手术方式及新的矫正技术被应用于IS矫形手术中,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三维矫形效果. 结论 随着对IS患者脊柱畸形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矫形理念的不断更新,更为安全、有效的矫正技术将成为IS患者脊柱三维矫形研究的热点.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的早中期随访

    作者:刘雅普;夏虹;艾福志;石林;隋文渊

    目的 研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 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9例.其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32~60岁,平均45.7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30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混合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加脊髓型).单节段病变27例,双节段病变12例.使用Prestige假体9例、Prodisc-C假体4例、Discover假体26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置换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Cobb角变化),并采用Kellgren X线颈椎退变分级评估法对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 0.05),置换节段及置换节段相邻上、下位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ellgren X线椎间盘退变分级评价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有5例患者出现退变情况改变,其中从无(0级)退变为轻度(1、2级)3例,由轻度1级退变到轻度2级1例,由轻度2级退变到中度(3级)1例,退变发生率为12.8%,但退变情况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93,P=0.406).术后15个月(32例患者)邻近椎间盘未发生退变情况. 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有良好疗效,可较好地保留置换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并可能对邻近节段的椎间盘起保护作用.

  •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过伸体位复位治疗中晚期Kümmell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云庆;杨惠光;刘勇;周枫;邓雄伟;骆文兴;陈亮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过伸体位复位治疗Ⅱ、Ⅲ期Kümmell病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 方法 2003年5月-2009年2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过伸体位复位治疗17例Kimmell病患者.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55~85岁,平均71岁.病变椎体集中于胸腰段,其中T10 1例,Tu3例,T127例,L14例,L21例,T12、L11例.术前均行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根据Li等的Kümmell病分期,Ⅱ期6例,Ⅲ期1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并计算椎体高度的恢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情况. 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48 h内疼痛缓解或消失;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1例出现少量骨水泥渗漏入邻近椎间盘,未出现临床症状.1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4~56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中间高度及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伤椎后缘高度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6个月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再次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痊愈. 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过伸体位复位治疗Ⅱ、Ⅲ期Kümmell病可有效缓解腰背痛,改善功能,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减小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矢状序列,是治疗此类疾患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应综合评估患者情况,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Pipkin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胡海;杨惠林;王根林;干旻峰;李继刚;操志海;汪强

    目的 探讨影响Pipkin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5月-2009年2月收治的37例Pipki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32例,女5例;年龄26~98岁,中位年龄4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1例,摔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8d,平均8.6 d.骨折根据Pipkin分型标准:Ⅱ型23例,Ⅲ型8例,Ⅳ型6例.27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1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hip arthroplasty,THA).对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类型、治疗方式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94个月,平均40.5个月.X线片复查ORIF患者骨折于术后5~11个月达骨性愈合,平均8.9个月;THA患者无假体松动、下沉.末次随访时牛津髋关节评分标准(OHS)评分为16~58分,平均37.2分;获优12例,良13例,可2例,差10例.单因素分析表明,骨折类型及治疗方式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骨折类型及治疗方式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ipkin骨折分型及治疗方式可能影响Pipkin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前应根据骨折分型选择恰当治疗方式以保证关节功能恢复.

  • 两种尺神经前置方法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作者:周炎;丰峰;瞿新丛;方祖怡;刘祥;潘晓辉;许来峰

    目的 比较尺神经皮下前置及肌下前置两种方法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术式提供依据. 方法 2006年6月-2008年10月收治39例肘管综合征患者,其中20例采用尺神经皮下前置(皮下前置组),19例采用尺神经肌下前置(肌下前置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肌下前置组17例(89.5%)发生尺神经卡压症状缓解后突然加重,1例(5.3%)肘部瘢痕增生;皮下前置组10例(50.0%)出现触碰肘前内侧皮肤时手部尺侧麻木;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32,P=0.002).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手部握力,拇、环指及拇、小指捏力,以及小指末节两点辨别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皮下前置组获优5例,良12例,可1例,差2例;肌下前置组获优6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346,P=0.734).参照患者源性功能调查表上肢功能评定表评定:皮下前置组为(22±7)分,肌下前置组为(19±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4,P=0.161). 结论 尺神经皮下前置及肌下前置两种方法治疗肘管综合征均可达到良好疗效,其中尺神经肌下前置法并发症较少.

  • 踝关节融合术固定方式研究进展

    作者:左乔;魏显招;苏佳灿

    目的 对踝关节融合术的固定技术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踝关节融合术固定技术研究的文献,对临床常用各种内、外固定方式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内、外固定器材种类众多,各具特点.目前普遍认为内固定术是治疗晚期踝关节疾病的首选方式,但对于伴有严重骨缺损、慢性活动性感染、软组织广泛受损等不适用内固定装置的情况,外固定术安全、可靠. 结论 对于严重或晚期踝关节疾病,踝关节融合术是一项技术成熟、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在内固定使用适应证的拓展研究和内、外固定技术对比与联合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这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并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重建手术的近期疗效

    作者:段小军;杨柳;戴刚;彭旭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 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8月,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联合第2~5跖趾关节成形术治疗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女性患者.年龄56~71岁,平均62岁.病程5~30年,平均16年.患者均表现为双足躅外翻,第2~5趾合并锤状趾或槌状趾畸形,其中5足合并第2跖趾关节半脱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 AOFAS)改良标准评分为(36.9±6.4)分.术前负重位X线片测量,第1跖趾关节(足母)外翻角度(46±5)°,第1、2跖骨间夹角(12±2)°.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4个月X线片复查示第1跖趾关节达骨性融合.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9年.患者跛行步态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行走时足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X线片测量第1跖趾关节躅外翻角度为(17±4)°,第1、2跖骨间夹角为(11±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根据AOFAS改良标准评分为(85.3±5.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1,P=0.001).1例于术后4年前足转移性跖骨痛复发,继续随访中未作特殊处理. 结论 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联合第2~5跖趾关节成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可获得较好(足母)外翻矫形,重塑前足负重面,有效缓解行走时疼痛.

  • 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的矫形及双柱固定

    作者:肖进;吴文;赵晓亮;魏冀荣;郭晓泽;尹庆水;章莹

    目的 探讨肱骨髁上截骨双钢板固定治疗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22例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8~29岁,平均21岁.既往均有肱骨髁上骨折病史;初次骨折后3个月~1年,平均6个月出现肘内翻畸形;出现畸形后4~17年,平均8年入院手术.术前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为肘内翻16~25°,平均20.6°.肘关节功能采用Flynn评分均为差.术中行肱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以2块重建钢板塑形后分别置于肱骨内外侧柱以固定截骨断端.术后无需外固定,早期行功能锻炼.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为肘外翻0~10°,平均7.5°.患者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3周,平均10周.术后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无肘内翻复发.末次随访时Flynn评分优17例,良3例,中2例,优良率91%. 结论 采用肱骨髁上截骨加双钢板固定治疗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固定坚强,骨折愈合率高,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腓骨近端肿瘤切除术后膝关节稳定性重建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春林;赵世昌;朱忠胜;孙佼;董扬;曾炳芳

    目的 探讨腓骨近端肿瘤切除术后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行近端腓骨切除并重建腓侧副韧带和股二头肌肌腱骨性止点的16例腓骨近端肿瘤患者(试验组)临床资料,与同期5例未行韧带骨性重建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肿瘤发生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行膝外侧方应力试验;摄X线片测量关节间隙,与健侧比较间隙增大程度并分级;参照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功能评分标准对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 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采用Malawer Ⅱ型手术切除者均发生医源性完全腓神经功能丧失.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30个月.试验组中1例纤维母细胞性骨肉瘤患者发生局部复发,12个月后死于肺部及全身转移;其余患者肿瘤均无复发.末次随访时,试验组膝外侧方应力试验均为阴性,关节间隙增大分级为A级;对照组应力试验均为阳性,分级为D级.试验组MSTS评分为(97.5±3.5)分,对照组为(87.5±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P=0.01). 结论 腓骨近端肿瘤切除术后重建腓骨近端腓侧副韧带及股二头肌肌腱的骨性附着点,恢复了膝关节稳定性,利于关节功能重建.

  • 骨水泥聚乙烯内衬技术在全髋内衬翻修中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卢伟杰;金大地;李之琛;陈艺;陈东峰;余楠生

    目的 评估骨水泥聚乙烯内衬技术应用于全髋内衬翻修时的生物力学强度. 方法 25对金属髋臼及聚乙烯内衬假体随机分为5组(n=5),以标准锁定装置为对照(A组),其余4组应用骨水泥聚乙烯内衬技术固定聚乙烯内衬,分为无钢珠聚乙烯内衬与金属髋臼0°交角组(B组)、带钢珠聚乙烯内衬与金属髋臼0°交角组(C组)、带钢珠聚乙烯内衬与金属髋臼10°交角组(D组)、带钢珠聚乙烯内衬与金属髋臼20°交角组(E组).通过杠杆试验模拟体内内衬失败情况,测定各组抗杠杆力强度. 结果 A~E组抗杠杆力分别为(626.68±206.12)、(915.04±197.49)、(449.02±119.78)、(814.68±53.89)、(1 033.05±226.44)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89,P=0.000).其中B、E组抗杠杆力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抗杠杆力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用骨水泥聚乙烯内衬技术将内衬与金属髓臼以≤20°交角固定于金属髋臼内,能提供足够的初始固定强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