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雌二醇对乳腺癌假体植入术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

    作者:王曦;黄云超;周永春;刘德权;吕志勇;叶联华;陈颖;杨加鹏;成鹏

    目的 探讨雌二醇对乳腺癌术后假体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生长以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结构的影响.方法 取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35984,调整浓度至1×107CFU/mL或1×108 CFU/mL,与硅胶片和终浓度为125 pmol/L的雌二醇混合培养,制备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体外模型.于培养后4、6、12、24、48、72 h,采用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检测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XTT法检测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长动力;根据以上检测结果,选择细菌悬液实验浓度.取实验浓度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悬液以及终浓度为50、125、250、500 pmol/L的雌二醇悬液,分别与硅胶片混合培养制备生物膜体外模型,以未添加雌二醇悬液(0 pmol/L)作为对照;另取实验浓度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悬液,同法制备模型,作为阴性对照.于培养后4、6、12、24、48、72 h同上法检测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长动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扫描电镜观察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超微结构;培养6、12、24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厚度.结果 根据XTT法及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检测结果,选择浓度为1×107 CFU/mL细菌悬液进行实验.XTT法检测示,ATCC12228和ATCC35984菌株分别在4、6、12、24、72 h和4、6、24、72 h时,其125、250、500 pmol/L组细菌生长速度快于0、50 pmol/L组(P<0.05),4、6、72 h时500 pmol/L组快于125、250 pmol/L组(P<0.05),72 h时250 pmol/L组快于125 pmol/L组(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两种菌株相同雌二醇浓度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检测:各时间点ATCC12228菌株各雌二醇浓度组生物膜形成均为阴性.而ATCC35984菌株培养4h即有生物膜形成,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厚,24 h时达峰值;培养4、6h,0 pmol/L组生物膜厚度大于125、250、500 pmol/L组(P<0.05);12 h开始125 pmol/L组生物膜厚,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示,ATCC35984菌株在培养6h时125、250、500 pmol/L组的生物膜厚度小于0、50 pmol/L组(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各组生物膜厚度逐渐增加,12、24 h时125 pmol/L组生物膜厚度明显大于其他浓度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各时间点与其他浓度组相比,125 pmol/L组形成的生物膜结构范围广,结构致密、丰富、层次多.结论 高浓度雌二醇可促进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生物膜形成和生物膜的成熟.

  • 唇裂术后鼻畸形二期整复的个体化治疗

    作者:石伦刚;唐世杰;谢思田;彭立红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肋软骨雕刻行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个体化治疗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9月—2014年1月收治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患者350例,其中男160例,女190例;年龄16~56岁,平均18.2岁.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200例,双侧150例.唇裂手术至鼻畸形矫形手术时间间隔2~ 50年,平均12年.术中取患者同侧或对侧第6或第7肋软骨2 ~ 6cm,将肋软骨拼接并雕刻成“个”字形结构,其中上半部的“人”作为两侧鼻翼软骨的加强,下半部的“1”作为鼻小柱及鼻中隔软骨的加强,剩余肋软骨切碎成0.1 mm×0.1 mm×0.1 mm大小颗粒.采用鼻小柱阶梯状切口,将拼接并雕刻成“个”字形的肋软骨移植于鼻翼塌陷侧,同时将剪成颗粒状的肋软骨注射填充入鼻背部,达到隆鼻效果.术后1、6、12个月,参照张莉等的唇裂继发鼻畸形修复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5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患者患侧塌陷鼻翼得到提升,与健侧鼻翼高度基本一致,鼻孔形态基本对称,同时鼻小柱歪斜纠正,鼻梁塌陷得到很大改善,鼻部形态基本协调,效果美观.术后1、6、12个月患者疗效评价优良率分别为98.6%、97.4%、97.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545,P=0.761).结论 采用自体肋软骨雕刻行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个体化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横突植骨在单节段胸椎结核手术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桂菲;张圆;唐可;钟伟洋;贺单双;罗小辑;权正学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彻底病灶清除、横突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5月,行后路彻底病灶清除、横突植骨内固定术治疗17例胸椎结核患者.男10例,女7例;年龄18 ~ 70岁,平均48.5岁.病程1~9个月,平均4个月.病变累及节段:T4、52例,T6、75例,T7、83例,T9、102例,T10、114例,T11、121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即刻常规行胸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减压及内固定情况,随访期间行胸椎正侧位X线片或CT检查判定融合效果;记录并比较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Kyphosis角,神经功能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标准进行分级.结果 手术时间165 ~ 220 min,平均184 min;术中出血量150 ~ 800mL,平均231mL;住院时间12~26 d,平均18d.术后均无术区血肿、伤口裂开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 22个月,平均17.9个月.均未发生植骨失败、内固定物折断、胸腔积液、脑脊液漏、伤口感染、窦道形成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均获满意椎间融合,融合时间3~8个月,平均5.3个月.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ESR、CRP、VAS评分、ODI及后凸Kyphosis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ESR、CRP、VAS评分、ODI较术后即刻进一步改善(p<0.05),但后凸Kyphosis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均得到较大改善,术前1例ASIA C级及6例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结论 横突植骨应用于单节段胸椎结核手术中,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新型植骨方式.

  • 游离包皮内板卷管尿道成形术矫治尿道下裂的近期观察

    作者:唐耘熳;王学军;毛宇;陈绍基;刘茂;陈月娇

    目的 探讨游离包皮内板卷管尿道成形术矫治尿道下裂的近期结果,观察游离移植物是否能存活并替代尿道功能.方法 2015年5月—10月,采用游离包皮内板卷管尿道成形术矫治42例尿道下裂.患者年龄1岁1个月~28岁2个月,中位年龄2岁9个月.初次手术41例,尿道下裂术后16个月短尿道致阴茎下曲1例.尿道下裂36例,按尿道海绵体分岔位置分型:阴茎近段型6例、阴茎阴囊交界型1例、阴囊型26例、会阴型3例;无尿道下裂阴茎弯曲畸形按Donnahoo分型,6例为尿道正位开口的Ⅳ型阴茎下曲,其中先天性短尿道2例.结果 重建尿道2.0~5.5 cm,平均3.6 c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0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发生尿瘘10例,其中5例于术后3个月内自愈,余5例待后期手术修补;尿道狭窄4例,其中尿道外口狭窄2例,尿道远段狭窄2例,均予以狭窄段切开;创面感染3例,其中2例并发尿瘘(1例未愈,1例自愈);皮肤缺血坏死3例,其中1例合并感染及尿瘘未愈,另2例创面修复良好;阴囊憩室l例.3例术后阴茎显露不良,其余患者阴茎伸直满意,外观良好.共有10例患者需再手术治疗,总成功率76.2% (32/42).术后3个月行HOSE评分为11 ~ 16分,平均14.7分.22例术后3个月以上门诊复查者检测大尿流率为1.9~28.4 mL/s,平均10.5 mL/s.结论 游离包皮内板卷管成形尿道可存活并替代尿道功能,但近期结果提示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须谨慎应用.

  • MRI辅助髓核容积测量评价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对固定节段邻近椎间盘退变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文强;邵高海;李波;余雨;屈一鸣;王群波

    目的 探讨运用MRI检查测量固定节段邻近椎间盘髓核容积的变化,来研究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对固定节段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月— 2011年10月,采用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的34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男20例,女14例;年龄39~62岁,平均47.5岁.病程6~18个月,平均14个月.病变节段:L4、521例,L5、S1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类型:旁中央型23例、外侧型11例.术前及术后6、12、18、24、36、48个月常规行X线片及MRI检查,采用角平分线法测量固定节段头侧邻近椎间隙高度,MRI辅助髓核容积测定法测量固定节段头侧邻近髓核容积.比较手术前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及髓核容积,评价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技术对固定节段头侧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影响.结果 术后30例获随访,均随访至48个月.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6、12、18个月的邻近节段髓核容积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36、48个月的邻近节段髓核容积显著高于术前(P<0.05).髓核容积各数值中,术后6、12、18个月髓核高度及宽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36、48个月髓核高度较术前增大,髓核宽度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24、36、48个月髓核前后径均高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对固定节段邻近椎间盘退变有一定预防或延迟其退变的作用.

  • 镁合金和PLGA体内降解比较及Micro-CT评价镁合金降解情况的初步研究

    作者:徐亦驰;尹合勇;孟昊业;孙振;眭翔;彭江;汪爱媛;卢世璧

    目的 比较镁合金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在体内降解情况,同时采用Micro-CT深入研究镁合金体内降解规律.方法 取3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分别于右侧和左侧股骨髁钻孔植入40个表面微弧氧化处理的AZ31镁合金棒(镁棒)和40个PLGA棒.术后4、8、12、16周各处死10只动物,取出双侧股骨髁,采用Micro-CT扫描及生成数据定量评价植入物降解情况;然后取出植入物清洗、烘干后称重,与术前重量差值作为植入物降解量;HE染色观察局部炎性反应情况.并将镁合金的失重情况与Micro-CT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Micro-CT扫描示,PLGA棒不显影.术后4周镁棒几乎无降解痕迹,有少量腐蚀点;术后8周在4周原有腐蚀点基础上逐步扩大,纵轴与横截面交界边缘变得模糊;至术后16周镁棒表面腐蚀面积更大,边缘已不连续.Micro-CT定量分析示:术后4、8周镁棒体积分数下降缓慢;术后12、16周较术后4、8周降低明显,16周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镁矿物密度持续降低,12 ~ 16周降低速度快,第8周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镁CT图像密度随术后时间延长变化很小(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镁棒表面积与体积比持续增加,术后12、16周明显高于4、8周,且16周高于12周(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镁棒表面腐蚀点越来越多,导致横截面半径减小,即平均骨小梁厚度逐渐降低,8周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重法检测示:术后随时间延长,两种材料降解量均逐渐增加(P<0.05);术后8、12周,镁棒降解量均显著低于PLGA棒(P<0.05),但术后16周时镁棒降解量已超过PLGA棒.将各时间点镁棒质量分数与Micro-CT方法得出的体积分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个指标的变化趋势相近,但各时间点镁棒质量分数均低于体积分数,且在第8、12、1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术后4周镁棒周围可见轻度炎性反应,但随时间延长炎性反应逐渐减轻,至16周时已未见炎性反应;而PLGA周围一直无炎性反应.结论 采用Micro-CT检测镁合金降解情况具有无创、可活体检测、定量、精确的优势.镁合金和PLGA在体内均随时间推移而逐步腐蚀,经历先缓慢后加速的持续降解过程;PLGA在体内降解则更早、更快,至16周时镁合金降解量已超过PLGA,镁合金密度在降解过程中无明显变化.镁合金在金属与原骨之间产生新生骨桥欠充分,仍缺乏足够的无缝连接能力.

  • 一期后路保留部分关节突开窗病灶清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

    作者:陈林;覃建朴;敖俊;廖文波;蔡玉强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保留部分关节突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对符合选择标准的32例腰骶椎(L4~S1)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保留部分关节突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男20例,女12例;年龄17 ~ 62岁,平均43岁.病程12~48个月,平均18个月.病灶累及节段:L5、S119例,L4、5 13例.临床效果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影像学指标(手术前后腰骶角矫正情况及术后X线片骨融合Bridwell分级和CT骨融合标准)评价.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0mL.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7个月,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均消失,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7例神经症状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由术前C级2例、D组5例均恢复至E级.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骶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植骨融合时间为9 ~ 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Bridwill骨融合率分别为87.50% (28/32)和93.75% (30/32),CT总融合率分别为87.50% (28/32)和90.63% (29/32),两个时间点间植骨融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出现耐药,经调整抗结核方案1年后3例呈BridwillⅢ级融合,1例呈Ⅳ级融合.结论 一期后路保留部分关节突开窗能有效清除病灶,椎体及附件间植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维持术后脊柱可靠的稳定性并获得较满意的植骨融合率,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 过表达Smad7基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作者:陈祯炜;刘垠;肖敏勤;肖鸿;邱炜;赵亚南

    目的 观察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b)转染Smad7过表达载体后,对细胞内Smad7、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基因、蛋白表达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Smad7蛋白对瘢痕疙瘩生长有无抑制作用.方法 收集10例20~25岁男性瘢痕疙瘩患者(排除其他疾病)手术切下的瘢痕疙瘩组织,体外无菌条件下培养KFb后分为3组,A组为未转染组;B组为空载体pcDNA3.1(-)转染细胞组;C组为Smad7基因过表达载体pcDNA3.1(-)-smad7转染细胞组.转染48 h后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内Smad7、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转染24 h后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C组Smad7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A、B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A组(P<0.01),Smad7、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A组(P<0.01).MTT检测示,培养各时间点C组细胞增殖能力均小于A、B组(P<0.05),A、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转染Smad7基因过表达载体能抑制KFb 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增殖能力.

  • 胫骨远端内外翻畸形对胫距关节接触的影响

    作者:赵宏谋;梁晓军;李毅;牛文鑫;张东升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方法研究胫骨远端不同程度内外翻畸形对胫距关节接触情况的影响,以及腓骨截骨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8具新鲜下肢标本,通过踝上截骨建立胫骨远端内外翻模型,包括9种工况:正常中立位(A组),保留腓骨的10°内翻模型(B组)、5°内翻模型(C组)、5°外翻模型(D组)、10°外翻模型(E组),及截断腓骨后的10°内翻模型(F组)、5°内翻模型(G组)、5°外翻模型(H组)、10°外翻模型(Ⅰ组).通过TekScan踝关节压敏片法测试不同工况下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强及峰值压强,观察胫距关节受力中心的位置变化.结果 B~E组接触面积、接触压强及峰值压强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断腓骨时,F、Ⅰ组接触面积显著小于A组(P<0.05),F、H、Ⅰ组接触压强及F、Ⅰ组峰值压强均显著大于A组(P<0.05).胫距关节在正常中立位载荷时,有前外侧和前内侧两个主要受力区域;关节整体的受力中心位于前外侧象限,接近关节中心区域.保留腓骨时,随着内翻角度的增大,受力中心向前外侧转移;随着外翻角度的增大,受力中心则向后内侧转移.截断腓骨时,受力中心的移位正好相反,内翻时向后内侧转移,外翻时则向前外侧转移.结论 腓骨的完整性对胫骨远端内外翻畸形的胫距关节接触情况有显著影响;临床中针对不同的畸形特征,应选择合适的截骨方式.

  • 螺旋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干近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贤;尹东;梁斌;金先跃

    目的 评价螺旋钢板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干近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2月—2015年5月采用螺旋钢板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的16例肱骨干近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18~56岁,平均34.6岁.致伤原因:跌倒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交通事故伤4例,运动损伤3例,皮带绞伤1例.按美国创伤骨科协会(OTA)骨折分型:12-C1型6例,12-C2型3例,12-C3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 ~ 13d,平均7.2 d.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51~127min,平均92 min;术中出血量100~450mL,平均212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平均16.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3 ~ 36周,平均19.2周.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为31~35分,平均34.6分;肘关节功能MEPs评分为90 ~ 100分,平均99分.结论 螺旋钢板微创内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少、神经损伤风险低、临床疗效满意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肱骨微创内固定技术,尤其适用于肱骨干近段骨折.

  • 关节镜下缝线及可吸收螺钉双重固定治疗前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撕脱骨折

    作者:赵道洪;李彦林;姜兆伟;李雁;张俊;吴志丹;王福科;王国梁;何川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缝线及可吸收螺钉双重固定法治疗前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3年9月,于关节镜下分别使用5号爱惜邦缝线及可吸收螺钉双重固定治疗8例前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撕脱骨折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8~43岁,平均28.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10d,平均6.2 d.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为前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撕脱骨折.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65个月,平均42.4个月.术后3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骨折复位良好;前后抽屉试验均呈阴性,关节主被动活动度完全正常(0~125°).7例患者恢复至伤前活动水平.末次随访时,患者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分别为(90.4±5.2)、(7.5±1.6)、(89.2±3.5)分,均较术前[分别为(52.1±3.3)、(3.3±1.0)、(51.9±3.5)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80,P=0.000;t=-39.520,P=0.000;t=-41.150,P=0.000).结论 前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撕脱骨折临床少见.关节镜下缝线及可吸收螺钉双重固定法可同时在镜下对前后交叉韧带止点进行复位固定,操作方便,疗效可靠.

  • 多孔钽复合BMP-7修复兔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辉;王茜;甘洪全;史伟;刘永庆;张大鹏;李琪佳;王志强

    目的 研究多孔钽与BMP-7复合后对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探讨其软骨修复能力及与宿主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取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3组(n=16),制备兔股骨内髁软骨缺损模型,分别于右侧股骨内髁植入复合BMP-7多孔钽材料(A组)、多孔钽材料(B组)及不植入材料(C组).术后观察动物一般状况,术后4、8、16周取材行大体、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术后16周行Micro-CT观察A、B组组织空隙内软骨及骨长入情况和多孔钽周围成骨情况.结果 术后动物存活良好,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大体观察示,随时间延长,A、B组术后缺损区材料表面均出现新生软骨并逐渐覆盖缺损区域,A组术后新生软骨组织出现更早,表面平整光滑,修复程度较B组好;C组术后各时间点缺损区均未修复,表面逐渐被纤维组织填充.除术后4周A、B组软骨缺损修复大体观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术后8、16周A组评分均高于B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随时间延长,A组材料表面新生软骨及成骨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细胞外基质逐渐将材料覆盖,孔隙内长入的新生骨组织逐渐增多,A组新生骨组织及细胞外基质分泌明显多于B组.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观察示,术后4、8、16周两组多孔钽界面新生软骨及骨组织逐渐增加,出现新生骨小梁并向材料孔隙内生长,骨组织与多孔钽接触趋于紧密,软骨缺损区域逐渐被新生软骨样组织覆盖,新生软骨组织与多孔钽结合越发紧密;A组新生软骨及骨组织多于B组.Micro-CT观测示,术后16周A组组织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骨体积分数均高于B组,骨小梁间隙低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孔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与BMP-7复合后可与宿主形成稳定的连接与整合,对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起良好作用.

  • 内侧撑开技术联合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作者:周海超;任昊旸;李兵;于涛;杨云峰

    目的 比较内侧撑开技术联合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4月—2014年11月采用内侧撑开技术联合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21例患者资料(微创组),并与2012年6月—2014年9月采用外侧扩大L形切口治疗的3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切开组)进行对照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伤后至手术时间及术前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内翻角、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伤口并发症及骨愈合时间.手术前后采用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VAS评分评价疗效.于X线片上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内翻角,并计算手术前后改善值.结果 术后共39例患者获随访,微创组16例随访时间6~ 18个月,平均11.5个月;切开组23例随访时间6~ 24个月,平均13.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9,P=0.796).微创组术后未出现伤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切开组3例患者出现伤口周围皮缘坏死,经换药3周后治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或复位丢失.微创组1例出现距下关节活动僵硬,切开组4例出现不同程度距下关节活动僵硬、l例出现内固定不适,均未行二期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微创组及切开组愈合时间分别为(9.9±0.8)周和(10.1±0.7)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3,P=0.84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内翻角、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内翻角改善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侧撑开技术联合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有效降低手术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有助于纠正跟骨内翻畸形.

  • 桡侧腕长伸肌肌腱重建骨间膜结合桡骨头置换恢复前臂纵向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郭建邦;赵友明;李晓彬;武兴国;刘奕宁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测试,评价桡侧腕长伸肌肌腱重建前臂骨间膜结合桡骨头置换恢复前臂纵向稳定性的效果.方法 取10具新鲜冰冻成人前臂标本,男8具,女2具;年龄29 ~ 74岁,平均38.2岁.每个标本依次作以下处理:切除桡骨头(A组)、切除桡骨头+分离远侧尺桡关节(B组)、切除桡骨头+分离远侧尺桡关节+切除骨间膜中央束(C组)、桡侧腕长伸肌肌腱重建骨间膜(D组)、单纯桡骨头置换(E组)、桡侧腕长伸肌肌腱重建骨间膜+桡骨头置换(F组).大体观察各组标本制备后在负荷及非负荷状态下,尺桡骨间距以及尺桡关节移位情况;行生物力学测试,记录桡骨向近端移位5 mm时施加在标本两端的负荷.结果 恢复桡骨长度可以维持正常尺桡骨间距,骨间膜重建可以恢复尺桡骨间的负荷传导.生物力学测试显示,A~F组桡骨向近端移位5 mm所需负荷分别为(74.507±4.967)、(49.227±1.940)、(17.827±1.496)、(24.561±1.390)、(140.247±8.029)、(158.423±9.142)N,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l).结论 单纯桡侧腕长伸肌肌腱重建骨间膜不能恢复前臂纵向稳定,而其联合桡骨头置换可有效重建前臂纵向稳定性.

  • 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个性化非限制性肿瘤型假体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疗效

    作者:黄敏强;丁焕文;陈志源;滕强;王虹

    目的 评价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个性化非限制性肿瘤型全膝关节假体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4年9月,共43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22例采用传统肿瘤切除联合定制肿瘤型铰链式假体重建(对照组),21例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个性化非限制性肿瘤型假体重建(试验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诊断、肿瘤分期、肿瘤直径、病程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切除瘤段长度及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采用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保肢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切片示切除边界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12~77个月,平均36.7个月.试验组术中切除瘤段长度及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P=0.32;t=-0.76,P=0.45).试验组:术后X线片复查示手术切除范围和重建效果与术前计算机模拟切除重建一致;2例(9.52%)发生并发症,其中免疫排斥反应1例、感染1例;术后1年2例(9.52%)骨肉瘤复发肺转移.对照组:术后6例(27.27%)发生并发症,其中假体周围骨折2例、感染2例、切口不愈合1例、腓总神经损伤1例;术后1年4例(18.18%)骨肉瘤复发肺转移.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24,P=0.14;x2=0.67,P=0.41).末次随访时MSTS功能评分,试验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肿瘤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肿瘤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P=0.00;t=3.94,p=0.00).试验组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为(115.45±12.25)°,对照组为(101.49±11.9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P=0.00).结论 与采用传统肿瘤切除联合定制肿瘤型铰链式假体重建相比,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个性化非限制性肿瘤型假体重建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临床疗效良好,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固定闭合复位治疗策略

    作者:龙亚周;张树明;王奎友;刘春生;周密;王晓宇;张巍;乔林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固定治疗过程中术中复位策略及复位优良率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17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78例,女96例;年龄23~75岁,平均53.8岁.致伤原因:摔伤85例,交通事故伤61例,高处坠落伤28例.按照Garden分型:Ⅰ型35例,Ⅱ型56例,Ⅲ型47例,Ⅳ型3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7d,平均2.74 d.遵循复位策略进行复位并采用闭合3枚空心加压螺钉方式固定.术后摄股骨颈正侧位X线片,遵循复位策略制定股骨颈骨折复位效果评价标准;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7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36.5个月.152例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为6~ 12个月,平均9个月.9例骨折不愈合及3例内固定失效者(术后2~8个月)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6例于术后15~26个月,平均18.5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后6~ 12个月出现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4例骨折不愈合行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术.均未出现内固定物切出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Garden Ⅰ~Ⅳ型复位标准优良率分别为94.29%、91.07%、87.23%、75.00%,综合优良率为87.36%;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7.14%、78.57%、68.09%和50.00%,综合优良率为73.56%.结论 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除应具有合理的植钉技术外,遵循正确良好的复位策略并进行复位效果评估可取得较好疗效,骨折复杂程度与复位优良率成反比,复杂骨折应尽量取得较高的复位优良率以达到后期良好预后.

  • 低氧与低氧模拟剂对BMSCs成骨分化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磊;龚跃昆;赵学凌;周厚俊

    目的 对比低氧培养与常氧条件下低氧模拟剂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thyloxalylglycine,DMOG)对小鼠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健康3~4周龄昆明小鼠B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CD29、CD44、CD90、CD34表面标志进行检测,行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染色鉴定.取第3代BMSCs分为对照组(A组,常氧条件下培养)、低氧培养组(B组,1%O2低氧条件下培养)及DMOG干预组(C组,常氧条件下加入0.5 mmol/L DMOG培养).分别于培养1、2、3、4d采用MTT法检测BMSCs增殖情况,7、14d检测ALP含量,24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l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蛋白表达,3、7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UNX2、Osterix基因表达,21 d行茜素红染色观察.结果 BMSCs流式细胞术表面标志鉴定示CD29(+)、CD44(+)、CD90(+)、CD34(-);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后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均呈阳性.MTT法检测示,培养1d,3组细胞增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4d,与A组比较,C组均抑制细胞增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则促进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各时间点,B、C组ALP含量、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及RUNX2、Osterix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A组,ALP含量及RUNX2、Osterix基因相对表达量C组高于B组,而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B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1d茜素红染色示,A组可见少许结节状红染物质,B组可见中等量红染物质,而C组可见大量红染物质.结论 低氧能明显促进BMSCs增殖,DMOG对BMSCs增殖无明显影响;低氧与DMOG均能促进BMSCs成骨分化,且DMOG促BMSCs成骨分化能力更强.

  • 旋转微重力细胞培养系统下Indianhedgehog转染兔BMSCs促进成软骨分化并抑制老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鹏程;刘宽;刘俊峰;夏阔;陈礼阳;吴兴

    目的 探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Indianhedgehog (IHH)基因过表达对兔BMSCs成软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第2代兔BMSCs,分为旋转微重力细胞培养系统(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组和传统组2个大组,每个大组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即IHH基因腺病毒载体转染组(RCCS 1组和传统1组)、绿色荧光蛋白腺病毒载体转染组(RCCS 2组和传统2组)及空白对照组(RCCS 3组和传统3组).RCCS组细胞均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进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常规组在6孔板中进行常规细胞培养及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诱导分化过程中,检测IHH蛋白表达(ELISA法)及ALP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软骨及软骨肥大相关基因表达;Wertern blot法检测Ⅱ型胶原、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ANCN)蛋白表达;并取细胞爬片行甲苯胺蓝染色及膜联蛋白V(AnnexinV)-cy3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 转染后荧光显微镜下RCCS 1、2组可见明显绿色荧光,转染效率约95%.ELISA检测示,RCCS及传统1组IHH蛋白均明显高于2、3组(P<0.05);传统1组各时间点ALP活性均高于传统2、3组(P<0.05),RCCS 1组ALP活性仅于诱导分化3、7d稍高于RCCS 2、3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传统1组在诱导分化早期高表达Ⅱ型胶原、ANCN,但在后期高表达X型胶原、ALP及Annexin V(P<0.05);RCCS1组在诱导分化各时期均高表达软骨相关基因Ⅱ型胶原、ANCN、SOX9,且低表达软骨肥大相关基因X型胶原、ALP及Annexin V(P<0.05).Wertern blot法检测示,诱导21 d时传统1组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传统2、3组(P<0.05);RCCS 1组各时间点Ⅱ型胶原、ANCN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RCCS 2、3组(P<0.05).甲苯胺蓝染色示,诱导21d时传统1组染色浅于传统2、3组,RCCS1组各时间点染色均明显深于RCCS 2、3组;Annexin V-cy3免疫荧光染色示,各时间点传统1组红色荧光均强于传统2、3组,RCCS各亚组红色荧光表达均较弱且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IHH基因转染BMSCs可有效促进软骨生成,并抑制软骨老化或向成骨发展,适合软骨组织工程的需要.

  • 机器人体外通道螺钉定位系统联合骨盆随意外架辅助复位微创治疗复杂骨盆骨折一例

    作者:陈华;齐红哲;王彬彬;唐佩福

    目的 介绍1例机器人体外通道螺钉定位系统联合骨盆随意外架辅助复位微创治疗复杂骨盆骨折的经验.方法 2015年8月收治1例因交通事故伤致复杂骨盆骨折的30岁女性患者.影像学检查示骨盆骨折Tile分型C3型,Young-Burgess分型左侧LC-2型、右侧APC-3型.伤后48 h生命体征平稳后手术,通过骨盆随意外架、骨牵引定向术中复位、机器人导航引导通道螺钉固定.结果 患者术中出血量50 mL,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次日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物位置满意,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随访6个月内无内固定物松动.术后6个月根据Majeed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为89分,达优.结论 采用机器人体外通道螺钉定位系统联合骨盆随意外架辅助复位微创治疗复杂骨盆骨折可行,能获得较好疗效.

  • 小腿环形外固定器针孔感染的位置分布及预防措施初探

    作者:黄江发;石博文;许明桃;桑莉莉;许树柴

    目的 总结小腿环形外固定器针孔感染位置分布情况,结合临床探讨预防针孔感染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采用小腿环形外固定器治疗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男20例,女3例;年龄20~80岁,平均47.3岁.共使用84个环,427枚固定针;根据固定针类型,分为全针组(350枚)及半针组(77枚).全针组根据固定针位置分为近端环组、中间环组、远端环组、足环组.术后每月定期随访1次,观察针孔感染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 ~ 16个月,平均10.7个月.全针组针孔感染率为12.57%(44/350),近端环组、中间环组、远端环组、足环组分别为21.05% (16/76)、11.11% (16/144)、12.50% (11/88)、2.38%(1/42);除近端环组与中间环组及足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针组针孔感染率为1.30% (1/77),显著低于全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77,P=0.007).结论 小腿环形外固定器针孔感染可能与固定针布针位置、方式有关,临床应注意近端环针孔感染的预防,适当增加半针,减少使用全针.

  • 真皮下袋状包埋结合分时拉拢修复2~5指脱套伤及供区创面处理

    作者:周晓;薛明宇;芮永军;许亚军;强力

    目的 总结应用真皮下袋状包埋结合分时拉拢修复2~5指脱套伤及腹部供区创面处理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7例2~5指脱套伤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42 ~ 68岁,平均56岁.均为机器撕脱伤.2~5指掌指关节以远手指脱套伤无再植条件,创面肌腱、骨外露;其中2例合并手背创面,无肌腱、骨外露.创面范围28 cm×7 cm~29 cm×9 cm.受伤至手术时间5h~3d,平均16h.采用真皮下袋状包埋修复结合可吸收线分时拉拢3周后分指断蒂掌侧植皮,腹部供区创面无法直接缝合,采用近创面旋髂深动脉肌皮穿支为蒂的V-Y接力皮瓣修复供瓣区,V-Y接力皮瓣范围16 cm×8 cm ~ 24 cm×12 cm.结果 7例28指皮瓣植皮及供区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手指外形较好,皮瓣质地柔韧,无臃肿,患指掌指关节屈伸0 ~ 90°,平均70°;近侧指间关节屈伸0~ 30°,平均20°;可与拇指完成基本的握、捏动作.患指深感觉及痛温觉有所恢复,两点辨别觉为12 ~ 14mm,平均13 mm.腹部供瓣区皮瓣外观、质地、色泽及弹性良好;腹部伤口愈合较平整,无明显凹陷,肚脐无明显偏斜.患者对手功能和外形及腹部外观均较为满意.末次随访时手功能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法评定,优5指,良1指,可1指.结论 该术式操作简便、疗效满意,是对传统腹部包埋法及供区修复方法的改进.

  • 改良前臂背侧筋膜脂肪瓣治疗创伤性尺桡骨骨性连接

    作者:王孝辉

    目的 总结改良前臂背侧筋膜脂肪瓣治疗创伤性尺桡骨骨性连接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3年6月,采用改良前臂背侧筋膜脂肪瓣环绕尺骨治疗创伤性尺桡骨骨性连接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8~60岁,平均23.5岁.单一骨折2例,双骨折10例.伤后均行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术后至该次手术时间为9~ 15个月,平均11.5个月.按Hastings及Graham分类标准:3区4例,4区8例.3区患者前臂旋转范围为(18.0±3.5)°,4区患者为(20.0±4.5)°.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为(55.0±4.5)分,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为(56.0±7.5)分.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7年,平均2.0年.2例合并骨间背神经损伤者术后存在前臂背侧局部感觉麻木,6个月后症状消失.X线片复查示,术后4个月3区及4区患者各1例原骨性愈合处少许骨质生长,但骨性连接未形成;其余患者未见骨质再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前臂主动旋转功能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3区患者前臂旋转范围为(144.0±3.5)°,4区患者为(135.0±4.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8,P=0.038;t=5.872,P=0.006).Mayo评分为(87.5±5.5)分,DASH评分为(12.5±4.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3,P=0.027;t=4.765,P=0.008).结论 前臂背侧改良筋膜脂肪瓣治疗创伤性尺桡骨骨性连接,患者前臂旋转功能改善明显.

  •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学及术前皮瓣设计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段家章;何晓清;徐永清

    目的 总结目前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学及术前设计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学及术前设计技术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结果 穿支分布、起源、类型、数量的变异是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的研究重点,同时,降支、斜支和旋股外侧动脉的变异也被广泛报道.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技术包括手持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数字化技术等,应用为广泛的是手持多普勒超声,理想的是CTA,但每种技术均存在不同的优缺点.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存在很大变异,多种术前设计技术为股前外侧皮瓣手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更简单、快捷、准确、无损伤的技术是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自体脂肪移植在整形与修复重建外科领域应用的指南

    作者:谢芸;鲁峰;刘宏伟;张金明;曹卫刚;谭谦;霍然;刘凯;江华

    1 背景自体脂肪移植在软组织容积填充治疗方面历史悠久,临床上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在组织修复与再生治疗方面,虽然目前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在治疗适应证、操作方法及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尚存争议,亦缺乏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近年来,随着脂肪来源MSCs (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应用的开展,自体脂肪移植的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相关不良事件也日益增多.为进一步规范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在整形与修复外科领域的应用,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疗效,保障患者的安全与权益,本文从自体脂肪移植技术的概念、治疗范围、患者的筛选、操作原则、护理方式、并发症的防治、治疗单位及医师的准入,以及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着手,通过21家医疗机构的30位专家共同讨论,制定了自体脂肪移植治疗的技术规范.

    关键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