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改进型逆行旋入钉治疗肱骨骨折

    作者:王大兴;熊鹰;邓虹;柳百炼;李群辉;张仲子;贾福

    目的 根据肱骨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改进原有的肱骨逆行旋入式自锁髓内钉(逆行旋入钉),探讨改进型逆行旋入钉对肱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3月,共收治146例肱骨骨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3例,分别采用原型及改进型逆行旋入钉治疗.原型组:男40例,女33例;平均年龄41岁;骨折类型为横形41例,斜形18例,螺旋形8例,粉碎形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h~2个月,中位时间11d.手术以闭合方式固定27例,切开复位固定46例.改进型组:男39例,女34例;平均年龄40岁;骨折类型为横形43例,斜形16例,螺旋形10例,粉碎形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h~3个月,中位时间13 d.手术以闭合方式固定31例,切开复位固定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术后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改进型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原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型组术中出现3例医源性肱骨髁上骨折;改进型组无医源性肱骨髁上骨折发生.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未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等并发症.两组共116例获12个月以上随访,每组58例.骨折愈合时间:改进型组新鲜骨折(15±3)周,陈旧骨折和骨不连(30±12)周;原型组新鲜骨折(16±4)周,陈旧骨折(35±14)周;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肢功能评价:原型组Neer肩关节评分优65例、良8例,Aitken和Rorabeck肘关节功能评分优61例、良12例,两种评分优良率均为100%;改进型组Neer肩关节评分优67例、良6例,Aitken和Rorabeck肘关节功能评分优63例、良10例,两种评分优良率均为100%.结论 改进型逆行旋入钉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可靠的内固定器.

  • 髋臼周围旋转截骨术联合髋关节镜治疗中青年髋臼发育不良

    作者:廉永云;刘雪峰;逯代锋;周勇;王鲲鹏;刘全;周振熙

    目的 评价髋臼周围旋转截骨术(rotational acetabular osteotomy,RAO)联合髋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治疗中青年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the hip,DDH)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4月-2007年8月采用改良RAO联合髋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的24例29髋中青年DDH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2髋,女22例27髋;年龄21~50岁,平均37.7岁.左髋7例,右髋12例,双髋5例.髋部疼痛时间8~216个月,中位时间30.5个月.DDH根据Crowe分型标准:Ⅰ型24髋,Ⅱ型5髋.根据T(o)nnis髋关节骨关节炎分级系统评定:Ⅰ期20髋,Ⅱ期9髋.结果 手术时间为120~180 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量为500~700 mL,平均600 mL;术后引流量为50~400 mL,平均200 mL.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8年,平均4.5年.末次随访时,16例跛行症状消失,8例步态改善;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79.4±9.8)分提高至(95.1±8.6)分(t=2.467,P=0.010),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前的(5.1±0.8)分改善至(1.1±0.6)分(t=2.118,p=0.011).X线片检查示截骨部位于12~16周达骨性愈合,平均13.5周;末次随访时髋臼中心边缘角、Sharp角、髋臼覆盖率及头臼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0髋术前T(o)nnis Ⅰ期骨关节炎患者,均维持Ⅰ期;9髋Ⅱ期患者中,5髋改善为Ⅰ期,4例维持Ⅱ期.结论 对有髋部疼痛症状的中青年DDH患者,早期通过RAO改善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匹配程度,并联合髋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改善髋关节腔内环境,可以改善DDH临床症状和髋关节功能,延缓或阻止骨关节炎的进展.

  • 桥式交叉胫后动脉或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对侧下肢软组织缺损

    作者:范存义;阮洪江;蔡培华;刘坤;黎逢峰;曾炳芳

    目的 探讨采用健侧逆行胫后动脉或腓动脉穿支皮瓣桥式交叉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8月-2010年2月,收治15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4例,女1例;年龄25~48岁,平均33.9岁.交通事故伤8例,机器伤4例,重物砸伤3例.1例踝部植皮后遗留22 cm×8 cm大小的瘢痕(伤后35个月);余14例软组织缺损位于踝部1例,小腿中下1/3处12例,小腿中上1/3处1例;创面范围8cm×6 cm~26 cm×15 cm;受伤至入院时间为4~28 d,平均14.8 d.采用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9例)或腓动脉穿支皮瓣(6例)桥式交叉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10 cm×8 cm~28 cm×17cm.供区创面两端直接缝合,中部残留创面取游离皮片植皮修复.术后5~6周行皮瓣断蒂.结果 术后2例腓动脉穿支皮瓣分别出现远端轻度淤血及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均成活;其余皮瓣断蒂后均顺利成活,受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35个月,平均19.5个月.皮瓣质地、色泽与受区相近,外形较满意.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为81~92分,平均87.3分.结论 健侧逆行胫后动脉或腓动脉穿支皮瓣桥式交叉可较好修复对侧小腿或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术中无需吻合血管,血管危象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高.

  • 载抗生素的硼酸盐生物玻璃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谢宗平;刘欣;贾伟涛;张长青;黄文旵

    目的 硼酸盐生物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生物相容性,在体内可以完全降解.通过将硼酸盐生物玻璃载万古霉素后植入清创后的兔胫骨骨髓炎病灶,探讨硼酸盐生物玻璃作为抗生素缓释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将万古霉素溶于固化液,再分别与硫酸钙粉末、硼酸盐生物玻璃粉末混合,制备抗生素缓释系统,万古霉素含量均为80 mg/g.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65只,体重2.12~3.91kg,平均2.65 kg;于右膝骨髓腔注入0.1 mL浓度为1×109cfu/mL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悬液,制备骨髓炎模型.注射后3周,将54只模型制备成功的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A组(n=11)进行单纯清创处理;B组(n=11)、C组(n=16)、D组(n=16)彻底清创后,分别于缺损处植入硼酸盐生物玻璃、载万古霉素的硫酸钙、载万古霉素的硼酸盐生物玻璃.清创术中取坏死组织行细菌学检查.术后1、2、4、10、24、48h时测量C、D组血清万古霉素浓度,10、24、48、72、120 h测量B、D组血清硼浓度;8周时处死全部实验动物摄X线片观察并评分;取胫骨进行细菌学检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共10只实验动物死亡.C组术后各时间点均未检测到血清万古霉素;D组血清万古霉素浓度逐渐上升,术后4 h时达峰值,之后浓度迅速下降.B组术后各时间点均未检测到血清硼;D组术后10 h血清硼浓度即达峰值,之后呈逐渐下降趋势.X线片观察显示术后8周C组载万古霉素的硫酸钙均降解;D组载万古霉素的硼酸盐生物玻璃部分降解,但骨修复优于C组;B组硼酸盐玻璃无明显降解.术前各组X线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D组评分与A、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中坏死组织细菌培养均提示为MRSA阳性.术后8周D组胫骨组织细菌培养阴性率81.25%,与A组36.36%及B组18.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7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D组载万古霉素的硼酸盐生物玻璃周围有大量新骨形成,未见任何异物反应.A、B、C、D组组织学评分分别为(6.45±3.62)、(7.55±3.36)、(4.27±2.91)、(3.81±3.04)分;D组与A、B组比较,C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载万古霉素的硼酸盐生物玻璃在治愈兔慢性骨髓炎的同时可促进骨缺损修复.

  • 经前侧入路手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

    作者:秦晖;安智全;姜朝来

    目的 探讨经前侧入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12月,采用经前侧入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9~52岁,平均32岁.左侧10例,右侧8例.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压伤3例;均为侧方挤压暴力.受伤至手术时间3~22 d,平均7.8 d.按照Matta等的方法测量术前骨盆后环骨折移位为5~24 mm,平均13.7 mm.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纠正骨盆后环骨折移位、骨折愈合时间、Hannover骨盆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110~23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失血量300~1 100 mL,平均561.7 mL.术后24 h骨盆后环骨折移位0~3 mm,平均1.2mm;手术纠正移位4~23 mm,平均12.6 mm.术中无腰骶神经根损伤患者.术后2例切口浅表感染,经敞开切口引流、换药及应用抗生素1周,无炎性反应后缝合治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3~22个月,平均16.1个月.X线片示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6个月.未出现骨折复位丢失,无内固定物移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按照Hannover骨盆评分标准:临床症状恢复获优10例(66.7%),良5例(33.3%);重返社会能力方面,完全重返13例(86.7%),部分重返2例(13.3%).结论 经前侧入路手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 脂肪源性干细胞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作者:聂绪强;陈怀红;唐宁;卞卡

    目的 对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生化特征、应用进展及前景等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关于ADSCs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综合与分析.结果 ADSCs取材方便,易于培养,分化潜能巨大,可在体外稳定增殖传代.ADSCs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均取得重大进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进行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脑病的治疗及组织工程修复.结论 ADSCs逐渐取代了BMSCs,已成为干细胞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 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VEGF基因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于德水;吕刚;曹阳;栗刚;智晓东;范仲凯

    目的 研究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运动功能恢复、VEGF基因表达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BMSCs治疗SCI的机制.方法 取5只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骨髓,分离培养BMSCs,取第3~4代细胞进行实验.取Wistar雌性成年大鼠87只,体重220~25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21只)、DMEM注射组(B组,33只)和BMSCs移植组(C组,33只).A组仅咬除T8~10棘突和椎板;B、C组参照Nystrom方法制备T8~10SCI模型,伤后30 min C组注射BMSCs(共3.0×105个),B组注射等量DMEM.于术后3、7、14、28 d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术后3、7、14、28 d应用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微血管计数观测血管生成情况;术后1、3、5 d应用RT-PCR法检测损伤脊髓组织内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B、C组大鼠后肢功能随时间延长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各时间点BBB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 d,C组BBB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其余时间点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B、C组损伤周围区脊髓灰质腹侧角内微血管数目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7、14、28 d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3、7 d脊髓灰质腹侧角内微血管数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4、28 d显著高于B组(P<0.05).各组术后各时间点损伤周围区脊髓白质内的微血管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示,A组大鼠脊髓组织内VEGF mRNA表达水平较低.B、C组与A组相比,于术后1 d开始VEGF mRNA表达增加,3 d时表达达峰值,5 d时表达下降但仍高于A组,各时间点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时间点均高于B组(P<0.05).结论 BMSCs可能通过上调VEGF基因表达和增加脊髓内新生血管而促进大鼠SCI后运动功能恢复.

  • 人羊水来源干细胞参与小鼠损伤肌肉修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晓荣;张胜利;尚亚峰;高同斌;王雪;陈方;周君梅

    目的 研究人羊水来源干细胞(human amnioticfluid colony derived stem cells,hAFCSCs)是否参与小鼠肌肉损伤修复过程,探讨应用hAFCSCs治疗肌肉损伤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B超引导下穿刺抽取人孕中期羊水,体外分离、培养得到hAFCSCs,取第6~8代细胞备用,同时提取总RNA行RT-PCR鉴定干细胞相关基因.取16只6~8周龄Nod/Scid小鼠,体重20~24 g,利用心肌毒素联合X线照射建立双侧胫骨前肌肌肉损伤模型,右侧胫骨前肌内注射hAFCSCs(3.3×107个/mL)30μL作为实验组,左侧胫骨前肌同法注射等量完全培养液(含15%FBS、18%Chang B、2%Chang C、1%青链霉素、1%L-谷氨酰胺的α-MEM培养基)作为对照组.细胞移植术后2、4周各处死小鼠8只,取材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成肌调节因子(Myf-5)、层粘连蛋白(Laminin)、结蛋白(Desmin)与人特异性细胞核有丝分裂器(NuMa)组织免疫双重荧光染色观察.结果 原代hAFCSCs培养5~7 d后可见细胞克隆形成;8~10 d后可挑取细胞形态均一的克隆进行稳定传代,6~8代后可获得足量的干细胞.RT-PCR检测示所获得hAFCSCs体外扩增培养至第6代仍表达干细胞相关基因.细胞移植术后2周免疫双重荧光染色示,实验组胫骨前肌内检测到NuMa表达,未检测到hAFCSCs表达肌源性细胞相关表型;术后4周,实验组胫骨前肌内检测到NuMa表达,部分细胞同时表达NuMa和c-Met、Myf-5,部分肌纤维同时表达NuMa和Desmin、Laminin.术后2、4周,对照组胫骨前肌均未检测到NuMa表达.结论 hAFCSCs体外培养后移植到小鼠肌肉损伤部位,可参与损伤肌肉的修复过程.

  • 组织工程技术在阴道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张明乐;李雅钗;黄向华

    目的 对当前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进行阴道重建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应用组织工程技术进行阴道重建的研究进展.结果 组织工程学为阴道成形术提供了理想的组织衬里,重建的阴道具有与正常阴道相似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临床应用组织工程阴道作为阴道成形术衬里对机体无损伤,术后新阴道具有足够的长度与深度,但尚缺乏大量病例观察与长期随访结果.结论 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进行阴道重建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 hBMP-7基因在脂肪源性干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任逸众;韩长旭;贾岩波;银和平;李树文

    目的 构建hBMP-7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兔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表达,并观察其对AD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3月龄清洁级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重3~4 kg.取兔皮下脂肪约5 mL,采用胶原酶消化离心贴壁培养法培养ADSCs,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CD44、CD49d、CD106免疫荧光染色鉴定ADSCs.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MP-7,经鉴定后利用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转染ADSC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BMP-7在ADSCs中的表达;ALP定量测定、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检测hBMP-7基因转染对AD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示ADSCs呈梭形、多角形分布;表面抗原标志CD44、CD49d呈阳性表达,CD106呈阴性表达.成功构建pcDNA3.1-hBMP-7真核表达载体,并利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成功导入ADSCs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hBMP-7能在ADSCs中表达.ALP定量测定示,转染后7、10、14 d pcDNA3.1-hBMP-7转染组(实验组)ALP活性明显高于pcDNA3.1空载体转染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转染后7、14 d,实验组Ⅰ型胶原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MP-7可在兔ADSCs中表达,且转染后的ADSCs ALP定量测定、成骨标志物Ⅰ型胶原的表达均高于pcDNA3.1空载体转染细胞,为开展以干细胞为载体的局部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 髓核细胞表型标记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成龙;朱洪勋

    目的 综述髓核细胞表型标记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关于髓核细胞表型标记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由于不同的生物力学特性,髓核细胞和关节软骨细胞的形态及细胞外基质组分如蛋白多糖与Ⅱ型胶原α1的比率存在差异;通过髓核细胞的表面标记(CD24)、基因标记(低氧诱导因子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质金属蛋白酶、VEGF-A等)及细胞内各种分子标记(角蛋白19和磷脂酰肌醇聚糖3、配对盒1、叉头蛋白和整联蛋白涎蛋白等)可以初步鉴别髓核细胞.结论 髓核细胞与关节软骨细胞表型标记存在差异,但仍缺乏特异性标记物.

  • 胶原复合支架在血管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赵晋;李敏

    目的 综述胶原与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复合支架在血管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介绍近年来基于胶原材料制备的多层血管支架.方法 查阅近年来胶原复合支架作为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作为天然血管的结构蛋白之一,胶原因其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降解性以及具有细胞识别信号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血管组织工程.胶原复合高分子材料可制备具生物活性、力学性能良好的血管支架,其中多层血管支架更可在结构和功能上模拟天然血管.结论 胶原复合高分子材料是目前血管支架研究的热点,其中多层血管支架已成为研究的新趋势.

  • 人工补片胸壁重建治疗胸壁巨大缺损

    作者:黄国金;张王山;谢鹏;姜丹

    目的 总结应用人工补片胸壁重建治疗胸壁巨大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14例胸壁肿瘤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28~67岁,平均45岁.原发性肿瘤11例,转移性肿瘤3例.肿瘤位于前胸壁5例,后胸壁3例,侧胸壁6例.病程20~270 d.患者均行扩大根治切除术,切除2~5根肋骨,胸壁缺损范围9 cm×7 cm~17cm×12cm,采用单层或双层Marlex网片结合自体肌肉瓣覆盖重建胸壁.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胸壁无明显反常呼吸.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与材料有关的宿主反应.患者胸壁无明显畸形,外观良好,呼吸运动时胸壁重建处无不适.1例因肿瘤复发伴肝脏转移死亡.结论 人工补片胸壁重建治疗胸壁巨大缺损安全、有效.

  • 闭合复位经皮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踝部骨折

    作者:殷渠东;顾三军;孙振中;蔡建平;吴永伟;寿奎水

    目的 总结闭合复位经皮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踩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9年3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31例外伤致踝部骨折患者.男19例,女12例;年龄15~67岁,平均39岁.内踩骨折12例,外踝骨折6例,双踝骨折10例,三踝骨折3例(后踝<1/4).骨折AO分型:A型22例,B型6例,C型3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 h~7 d,平均4.5 h;入院至手术时间3 h~11d.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36个月,平均24个月.1例术后2个月螺钉断裂、骨折移位,二次手术采用金属螺钉固定后3个月骨折达临床愈合.其余30例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4个月,平均3.2个月.末次随访时,参照Mast等疗效评定标准,获优2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3.5%.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易于闭合复位的踝部骨折,创伤小,固定较可靠,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骨折原因分析与治疗

    作者:柯贤柱;石芳;陆华;李飞

    目的 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骨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1月,收治1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骨折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45~70岁,平均64岁.关节置换术后5~48个月发生股骨骨折.17例有外伤史,1例为自发性骨折.股骨骨折后1~32 d入院.骨折采用Vancouver分型标准:A型1例,B1型7例,B2型5例,B3型3例,C型2例.术前Harris评分为(50.4±4.1)分.根据不同骨折分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骨折固定、假体翻修、自体髂骨植骨等方法治疗.结果 手术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除1例患者因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及脑梗死,行皮牵引治疗后2个月死亡外,余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9个月,平均23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于术后12~32周达临床愈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7.5±3.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1,P=0.021).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骨折成功治疗的关键是全面评估患者情况,根据Vancouver分型标准确定治疗方案,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 掌背动脉肌腱皮瓣修复手指皮肤合并肌腱缺损

    作者:闵祥辉;王煜;张勤;郑江钒;涂云辉

    目的 总结第2、4掌背动脉肌腱皮瓣修复手指皮肤合并肌腱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5年7月-2010年6月,采用第2、4掌背动脉肌腱皮瓣修复28例外伤致手指皮肤合并肌腱缺损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17~48岁,平均29岁.示指14例,中指9例,环指5例.指背23例,指腹5例.皮肤缺损范围为2.5 cm×2.4 cm~5.6 cm×4.5 cm,肌腱缺损长度为1.3~4.8 cm.急诊手术19例,择期手术9例.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3.5 cm×3.4 cm~6.6 cm×5.5 cm.5例伴指骨缺损者取自体髂骨植骨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4 d 7例皮瓣远端出现水疱,经换药痊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10个月.5例指骨缺损者术后3个月植骨均骨性愈合.皮瓣外形较满意,质地柔软.末次随访时肌腱功能恢复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法:获优9例,良15例,中4例,优良率85.7%.结论 第2、4掌背动脉肌腱皮瓣修复手指皮肤合并肌腱缺损具有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 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杨涛;王利;陈传煌;李文庆;袁善有

    目的 总结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6月,收治18例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男11例,女7例;年龄18~45岁,平均28.4岁.缺损部位:指端12例,指腹6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5 cm×1.0 cm~3.0 cm×1.8 cm,均伴不同程度肌腱或指骨外露.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6 h.术中应用大小为1.7 cm × 1.2 cm~3.2cm×2.0 cm的同指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缺损,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1例皮瓣于术后24 h出现供血不足,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及植皮均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血供、质地及弹性良好,外形佳.皮瓣两点辨别觉为3.5~5.0 mm,平均4.2 mm.指间关节活动正常.结论 应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的优点,术后手指外形较好,可恢复感觉及关节活动.

  • 两种不同比例壳聚糖复合同种异体颗粒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对比研究

    作者:杨树青;苏立新;王志强;刘志勇;康悦;雷军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壳聚糖复合同种异体颗粒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大段骨缺损提供材料.方法 按不同质量比(1∶5、1∶10、1∶25、1∶50、1∶100)制备壳聚糖/兔源同种异体颗粒骨复合骨棒,对其物理性状进行初步检测,选择物理性状较好的1∶50、1∶25两种比例的复合骨棒进行动物实验.50只成年新西兰白兔,体重2.5~3.0kg,于双侧桡骨中段制备15 mm长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植入1∶50、1∶25两种比例的复合骨棒.术后1、2、4、8、12周处死动物取材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处死动物前行X线片检查,并行血清钙、ALP浓度检测;于术后12周每组取5根完整桡骨进行三点抗弯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大体观察及X线片观察两组表现趋势基本一致.组织学观察示A组成骨时间早于B组,成骨质量优于B组;术后4、8周A组成骨面积大于B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术后4、8周两组细胞质均可见VEGF和IGF受体Ⅱ阳性表达,且A组表达均高于B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血清钙浓度变化表现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A组ALP浓度显著高于B组(P<0.05).术后12周,A、B组桡骨的抗弯负荷分别为(299.75±27.69)N和(278.54±17.09)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5,P=0.002).结论 壳聚糖/同种异体颗粒骨复合后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是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良好材料,质量比为1∶50的复合骨棒在成骨速度及质量上优于质量比为1∶25的复合骨棒.

  • 人肝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的BMSCs对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免疫排斥的影响

    作者:朱金海;陈燕凌

    目的 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factor,HGF)修饰的BMSCs对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探讨其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 3~4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8只,体重75~85 g,用于分离培养BMSCs;成年清洁级雄性SD大鼠64只,体重200~250 g,作为供体;成年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64只,体重230~280 g,作为受体.建立稳定的同种异体肝移植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n=16),A、B、C、D组分别立即经门静脉注入1 mL生理盐水、1 mL细胞密度为2×106个/mL的BMSCs、1 mL细胞密度为2 × 106个/mL的BMSCs/绿色荧光蛋白、1 mL细胞密度为2×106个/mL的BMSCs/hHGF.术后作实验动物生存曲线分析;术后7 d检测实验动物肝功能,并取肝脏组织行病理组织学观察,RT-PCR检测肝组织内hHGF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hHGF、IL-2、IL-4、IL-10、IFN-Υ细胞因子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肝组织内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o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肝组织内的表达.结果 D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A、B、C组(P<0.01);B、C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A组(P<0.01),但B、C组间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示检测D组肝组织内有hH-GF mRNA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hHGF水平达(6.2±1.0)ng/mL.相比B、C组,D组疗效更显著,肝功能明显改善,病理学无急性排斥反应或仅为轻度;IL-2、IFN-γ水平降低,IL-4、IL-10水平升高,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CNA表达显著升高,除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门静脉输注BMSCs/hHGF至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模型能成功诱导免疫耐受.与单纯应用BMSCs相比,BMSCs/hHGF在移植肝局部形成高浓度hHGF免疫抑制微环境,能更显著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延长移植受体存活时间.BMSCs/hHGF的免疫抑制作用与诱导Th1细胞向Th2细胞偏移、减少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细胞增殖有关.

  • 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兔腹壁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绍英;王旭昇;董丽;李幼忱;周沫;赵亚平;李宝兴

    目的 研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兔腹壁缺损的效果,探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健康小白猪1头,取背部及两侧皮肤制备脱细胞真皮基质.26只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重2.2~2.3kg,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实验组(n=20).对照组制备5.0 cm×0.5 cm腹壁缺损,单纯缝合关闭缺损.实验组制备5.0 cm×2.5 cm腹壁缺损,用同样大小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简称"补片")修复,补片基底膜面朝向肠管.术后观察是否有疝形成,比较两组腹腔内脏器粘连情况,以及对照组腹壁肌筋膜单纯缝合处和实验组补片-腹壁肌筋膜吻合处的大张力,组织学观察补片是否有纤维血管组织长入及其在体内的生物学转归.结果 实验动物均无疝形成.术后5周,实验组补片和腹壁融为一体,补片皮肤面和脏器面均有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补片处于新生组织掺入重建过程.实验组1只动物补片和腹腔内脏器粘连较重(2级),5只发生了轻微粘连(1级),12只无粘连(0级);对照组1只轻微粘连(1级),5只无粘连(0级);两组粘连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98,P=0.425).术后5周,实验组补片-腹壁肌筋膜吻合处的大张力为(13.0±5.5)N,对照组腹壁肌筋膜单纯缝合处为(13.6±4.0)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683).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5周,实验组补片中有大量小血管,并有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补片边缘偶见巨噬细胞,补片-腹壁肌筋膜吻合处由纤维结缔组织连接;术后6个月,补片及周围炎性反应消退,胶原纤维结构发生了改建,补片和肌筋膜层由有纤维结缔组织愈合.结论 补片修复兔腹壁缺损取得了较好效果,补片-腹壁肌筋膜层愈合,其吻合处的力学强度达到了自体腹壁单纯缝合吻合的力学强度,补片胶原纤维结构发生了改建.

  • 足踝部急性损伤的治疗要点与新进展

    作者:俞光荣;赵宏谋

    目的 对足踝部急性损伤的评估、治疗要点及相关进展进行评述.方法 根据临床治疗经验和近期文献报道结果,对常见的足踝部损伤,包括软组织损伤和骨性损伤的相关基础研究结果 、术前评估、合理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进行分析评述,并对相关临床报道进行总结.结果 足踝部急性损伤的修复仍是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急性跟腱断裂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早期负重并不增加再断裂发生率.足踝部开放性损伤首次清创时机延迟至24 h以内并不显著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在治疗严重踝部骨折时,应注意是否存在软骨损伤,解剖复位、纠正力线和恢复关节协调性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前提.跟骨骨折治疗方案的确定依赖于对跟骨骨折损伤机制、分型及各种治疗方法的充分理解.距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尽量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Lisfranc损伤应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及固定方案.结论 足踝部急性损伤临床常见,对损伤的正确评估、手术时机和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以及对特殊部位损伤和力学机制的正确认识,对获得良好治疗结果 有重要意义.

  • 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踝关节融合

    作者:施忠民;张驰;顾文奇;张长青;曾炳芳

    目的 总结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踝关节融合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6月,收治18例踝关节疾病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36~67岁,平均48岁.创伤性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骨关节炎5例,距骨创伤后坏死2例.病程1~6年,平均3年.主要临床症状为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合并踝关节内翻4例,外翻2例.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43.5±10.2)分.采用腓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结果 术后出现1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切口边缘坏死,经对症治疗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16例患者获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6个月.X线片示植骨均于术后8~16周达骨性融合,平均12周.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疼痛完全缓解,无内固定失败、畸形愈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3.0±6.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0,P=0.00).结论 采用腓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手术操作简便,固定强度可靠,融合率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

    作者:俸志斌;米琨;韦仁志;刘武;王斌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4月,收治38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发生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患者.男28例,女10例;年龄18~42岁,平均28岁.患者内固定术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12~16个月,平均13.8个月.踝关节前外侧和前侧有局限性压痛;关节背伸-20~-5°,平均-10.6°;跖屈30~40°,平均35.5°.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总分为(48.32±9.24)分,疼痛评分为(7.26±1.22)分.X线片检查示胫骨前缘和距骨均有骨赘增生,MRI显示22例有胫、距关节软骨面损伤.关节镜下行胫骨前缘或距骨骨赘磨削,刨削清理前外踝的瘢痕和增生滑膜组织,清除剥脱软骨;其中22例胫、距关节软骨面损伤者行微骨折术治疗.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26例踝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背伸达15~25°,平均19.6°;跖屈35~45°,平均40.7°.8例轻度受限,背伸5~15°,平均7.2°;跖屈35~45°,平均39.5°.4例持续行走3~4 h后踝关节出现疼痛,关节活动轻度受限,背伸0~5°,平均2.6°;跖屈35~40°,平均37.5°.AOFAS踝与后足评分总分为(89.45±9.5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62,P=0.000);疼痛评分为(1.42±1.2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62,P=0.000).结论 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手术操作简便,可获得较好疗效.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隐匿性跖跗关节损伤

    作者:杨云峰;俞光荣;周家钤;李兵;李海丰;祝晓忠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隐匿性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7月-2009年7月,收治47例隐匿性跖跗关节损伤患者.男31例,女16例;年龄19~66岁,平均35.6岁.交通事故伤27例,高处坠落伤11例,运动伤6例,压砸伤3例.左足18例,右足29例.单纯内侧柱损伤6例,内侧柱伴中间柱损伤24例,中间柱伴外侧柱损伤13例,三柱损伤4例.患者均存在跖骨基底部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21 d,平均8.6d.手术采用1~2个足背侧纵形切口,复位后用小钢板、螺钉、骑缝钉、克氏针固定内侧柱及中间柱,外侧柱均用克氏针固定.结果 1例术后切口感染,经封闭式负压引流2周后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创面;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75个月,平均28.3个月.骨折于术后9~15周愈合,平均12.3周.末次随访时,15例出现中足骨关节炎表现,但无需行关节融合术.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标准评价疗效,获优9例,良16例,一般4例,差3例,优良率为78.1%.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跖跗关节再脱位.结论 对跖骨基底部骨折应给予足够重视,术中探查有助于发现隐匿性跖跗关节损伤,应根据不同损伤类型及伴发损伤,采用合理的固定方式,尽量做到解剖复位、可靠固定,重建中足内在稳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俞光荣;赵宏谋;杨云峰;周家钤;袁锋;李海丰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46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涉及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29例,女17例;年龄19~76岁,平均47.7岁.扭伤17例,摔伤15例,交通事故伤12例,其他伤2例.左踝25例,右踝21例.单纯后踝骨折6例,外踝及后踝骨折13例,三踝骨折22例,外踝及后踝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5例.伴内踝或外踝骨折者根据Lauge-Hansen分型标准:旋后外旋Ⅲ度13例,Ⅳ度9例;旋前外旋Ⅳ度18例.后踝骨折按照Naoki分型:后外侧斜型29例,内侧延伸型11例,小块撕脱骨折型6例.7例急诊手术,39例择期手术.结果 术后2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加强换药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4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3个月,平均37个月.骨折均于术后3~6个月愈合,平均4.3个月.术后1个月1例出现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未作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9例负重或行走时出现踝关节疼痛不适,加强康复锻炼及止痛药物治疗.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获优17例,良21例,中8例,优良率为83%.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5分,平均1.9分.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但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手术方式和固定方法.

  • 三种皮瓣修复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缺损的疗效比较

    作者:姚伟涛;蔡启卿;王家强;高嵩涛;王鑫

    目的 比较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足底内侧皮瓣和胫后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各皮瓣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3月-2010年3月24例采用皮瓣修复恶性黑色素瘤切除后足跟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采用范围为8 cm×7 cm~14 cm×12 cm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A组),7例采用范围为6 cm × 5 cm~8 cm×7 cm的足底内侧皮瓣修复(B组),5例采用范围为9 cm×7 cm~15 cm×13 cm的胫后动脉逆行皮瓣修复(C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分期、病变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3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皮瓣质地、颜色等均正常,无继发性溃疡发生.术后1年A、B、C组皮瓣感觉恢复率分别为0、1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足跟部外形基本正常,A组10例(83%),B组6例(86%),C组4例(80%)可不负重无痛行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000,P=0.135).但负重行走时患足均伴不同程度疼痛,3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侧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术后1个月伤口周围肿瘤复发,其余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足底内侧皮瓣和胫后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均可获得较好疗效,但对缺损范围较小者首选足底内侧皮瓣.

  • 姑息清洁换药法治疗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

    作者:王金辉;武勇;王岩;王满宜

    目的 探讨采用姑息清洁换药法治疗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1月-2010年6月,收治21例新鲜跟骨闭合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单纯皮肤坏死患者.男20例,女1例;年龄23~60岁,平均33.1岁.骨折分型:SanderⅡ型18例,SandersⅡ型3例.内固定术后3~5 d出现皮肤坏死,平均4 d.内固定术至该次治疗时间为3~10d,平均6d.10例为浅表皮肤坏死,坏死范围长1~10 cm,宽0.5~1.5 cm;11例为全层皮肤坏死,坏死范围长1~8 cm,宽0.5~1.5 cm.均给予姑息清洁换药法治疗,即以75%乙醇棉球消毒坏死创面周缘,再以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创面中心部分,尽量保留创面中心坏死组织,以油纱和纱布覆盖创面,每2~3天换药1次,同期均未给予抗生素治疗.结果 除1例全层皮肤坏死患者因未坚持采用姑息清洁换药治疗而失败,其余患者换药后创面均成功结痂并痂下愈合,无深部感染和骨髓炎发生.20例患者于治疗后6~30 d结痂,平均16 d.其中浅表坏死者治疗时间6~14 d,平均7.8 d;全层皮肤坏死者治疗时间14~30 d,平均23.1 d.患者治疗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4~123 d,平均92 d.结痂脱落后表面呈暗红色,质地较硬,患者负重及行走均无困难.结论 对跟骨骨折术后单纯皮肤坏死,多可通过姑息清洁换药达到结痂和痂下愈合.

  • 小趾展肌肌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褚会军;牛志强;刘文章;焦弘升;于景川;郭家全

    目的 探讨小趾展肌肌瓣修复足部偏外侧及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7月-2010年10月,收治8例足部偏外侧及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28~65岁,平均42岁.左足5例,右足3例.足跟部溃疡2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致肌腱、内固定物外露1例,碾挫、挤压伤致足部偏外侧皮肤软组织坏死5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5cm×1.0 cm~8.0 cm×2.6 cm.病程30 min~26个月.2例细菌培养呈阳性.入院后清创换药9~15 d,待感染控制后采用大小为5.6 cm×1.5 cm~7.6 cm×1.8 cm的小趾展肌肌瓣移位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7例小趾展肌肌瓣顺利成活;1例术后4 d发生肌瓣部分坏死,对症治疗后肉芽生长良好.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9~21 d肌瓣表面新鲜肉芽生长良好,取小腿内后侧刃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肌瓣创面.一期皮片游离移植修复肌瓣创面1例,二期修复7例;修复术后皮片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1个月.创面外形、质地和感觉恢复满意.两点辨别觉为16~23 mm,平均19.5 mm.1例足跟部溃疡患者负重行走出现表皮磨损.1例术前腓骨长、短肌腱部分坏死者出现足外翻、肌力下降,其余患者关节功能正常.结论 采用小趾展肌肌瓣移位修复足部偏外侧及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对供区损伤小,不影响负重,创面外形、弹性好,感觉恢复好的优点,疗效满意.

  • 经单一内侧切口Austin截骨联合外侧软组织松解治疗轻中度(母)外翻

    作者:俞光荣;樊健;周家钤;李海丰;杨云峰;李兵

    目的 探讨经单一内侧切口Austin跖骨截骨联合(母)收肌、跖横韧带切断治疗轻中度(母)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1月,收治41例45足轻中度(母)外翻.男9例10足,女32例35足;年龄23~71岁,平均45.3岁.左足22例,右足15例,双足4例.(母)外翻角(halluxvalgus angle,HVA)为(33.1±1.4)°,第1、2跖间角为(20.4±1.1)°.患足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47.2±3.7)分.于第1趾跖关节内侧作纵形切口,同时完成Austin跖骨截骨及(母)收肌、跖横韧带等外侧软组织松解术.结果 术中1足腓浅神经足背支损伤,行显微缝合修复.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4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36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3 d 2足出现前足内侧麻木,6周内自行缓解.X线片检查示截骨处均于8周内达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HVA为(10.7±1.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2,P=0.00);第1、2跖间角为(12.1±1.7)°,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1.17,P=0.03).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4.9±4.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5,P=0.01).随访期间无(母)内翻、(母)外翻及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单一内侧切口Austin跖骨截骨联合(母)收肌、跖横韧带等外侧软组织松解能有效矫正轻中度(母)外翻,手术创伤小,避免了外侧切口瘢痕及腓深神经分支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 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跖骨骨折

    作者:潘昊;俞光荣;熊文;赵志明;丁凡;郑琼;勘武生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跖骨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7月,收治7例外伤致陈旧性跖骨骨折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5~43岁,平均33岁.多发跖骨骨折5例,单发跖骨骨折2例.伤后至该次手术时间为4~12周.X线片检查示骨折断端间有少量骨痂,伴短缩、成角或旋转移位.术中切开复位后,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植骨量1.5~2.5 cm3.术后石膏外固定4~6周,平均5周.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4周.患者站立及行走时无明显足底疼痛.术后3个月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中前足评分标准,评分为75~96分,平均86.4分.结论 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跖骨骨折内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微创切取(母)长屈肌腱重建慢性跟腱断裂

    作者:苗旭东;吴永平;陶惠民;杨迪生

    目的 探讨微创切取(母)长屈肌腱转移重建慢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7月-2009年12月,收治22例22足慢性跟腱断裂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28~65岁,中位年龄48岁.21例有患足用力蹬地史,1例无明显诱因.患者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为27~1 025 d,中位时间51 d.均有走路无力症状,Thompson试验呈阳性.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53.04±6.75)分.MRI示跟腱缺损长度为4.2~8.0 cm.术中作中足足底内侧切口和(母)趾间关节跖侧平行横纹的小切口分步切取(母)长屈肌腱,切取长度为超过跟骨结节10.5~13.5 cm,作3束反折编织缝合.界面螺钉或锚钉于跟骨后结节固定肌腱.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12个月根据AOFAS踝与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92.98±5.7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03,P=0.000);获优18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90.9%.随访期间均未见胫、腓肠神经损伤、跖底部痛性瘢痕、足底内外侧神经损伤.结论 微创切取(母)长屈肌腱转移重建慢性跟腱断裂具有切口小、术后恢复快、肌腱固定强度高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