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可吸收螺钉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春杰;田德虎;张英泽;张义龙;刘雷

    目的 通过自体桡骨远端植骨、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探讨腕舟状骨骨折治疗新方法.方法 2002年1月-2007年5月,应用自体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聚-DL-乳酸可吸收螺钉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7~41岁.均有手掌撑地外伤史.鼻烟窝及腕舟状骨结节区压痛,握力下降.腕关节背伸(36±2)°,掌屈(30±3)°,桡偏(8±3)°,尺偏(13±2)°结果 18例术后随访3~50个月,平均15.7个月.18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术后3~8个月,平均4.5个月.16例腕关节背伸(68±2)°掌屈(65±3)°,桡偏(15±3)°,尺偏(28±5)°,腕关节活动无疼痛及不适感,无力症状消失.另2例腕关节背伸(40±8)°,掌屈(35±6)°,桡偏(8±5)°,尺偏(12±5)°,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善,日常生活中偶有疼痛,腕背伸力量减弱.未发生术后感染及内固定物断裂.结论 可吸收螺钉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内固定材料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具有生物相容性好、促进骨折愈合、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等优点.

  • 蛆虫分泌物对糖尿病大鼠溃疡组织bFGF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抗茵作用研究

    作者:王寿宇;吕德成;王媛媛;王江宁

    目的 探讨蛆虫分泌物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溃疡组织bFGF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表达的影响及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方法 取3月龄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300~350 g,制备DM大鼠溃疡创面模型.随机分为2组(n=20),实验组创面涂以丝光绿蝇蛆虫的分泌物,对照组不予处理.术后1~21 d观察创面大体情况,7、14、21 d分别记录两组溃疡面积;术后14 d取两组溃疡组织,制备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3、7、14 d取溃疡表面分泌物行常规细菌培养,检测细菌感染情况;术后7、14、21 d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处理切片,显微镜下对bFGF、CTGF阳性表达细胞进行计数分析.结果 实验组创面清洁,新鲜肉芽生长,无脓性分泌物,愈合情况良好,无金色葡萄球菌感染;对照组创面渗出、糜烂严重,创面不断加大加深,愈合情况不良,金色葡萄球菌感染率为60%.术后7、14、21 d实验组溃疡面积分别为(1.83±0.23)、(0.39±0.08)cm2和0,对照组分别为(2.18±0.67)、(3.57±0.53)、(3.94±0.67)c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d组织学观察示实验组上皮组织新生,创缘炎性坏死物减少,纤维瘢痕形成;对照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坏死组织较多.术后7、14 d,实验组bFGF阳性表达数分别为23.76±3.34、52.76±4.84,对照组为18.88±2.16、46.04±4.00;实验组CTGF阳性表达数分别为18.76±3.24、46.52±4.07,对照组为12.52±3.03、40.52±3.9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 d,两组bFGF及CTGF阳性表达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蛆虫分泌物能提高DM溃疡组织bFGF、CTGF的表达,有效促进创面愈合,预防组织细菌感染.

  •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的制备及其生长因子分析

    作者:袁南兵;王椿;王艳;余婷婷;龙洋;张翔迅;冉兴无

    目的 探讨不同离心方法 制备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utologous platelet-rich gel,APG)的方法 ,通过改变离心速度比较不同的离心力对PLT富集的影响:分析全血和APG中5种生长因子浓度.方法 对13例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行APG治疗.取11例自身外周静脉血,分别用3种离心速度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A组(n=6):先以529×g离心4 min,再以854×g离心6 min:B组(n=5):先以313×g离心4 min,再以1252×g离心6 min;C组(n=5):先以176×g离心5 min,再以1 252×g离心5 min.将离心后制得的PRP与凝血酶.钙剂以10:1混合凝固后制备APG,用于患者皮肤溃疡的治疗.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各组全血和PRP中PLT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全血和APG中PDGF.BB、VEGF、IGF.1、EGF和TGF.a1 5种生长因子浓度.结果 A组PRP中PLT数量为(779.67±352.39)×109/L,较全血的(263.50±76.63)×109/L提高(2.98±1.4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回收率为51.5%±22.2%.B组PRP中PLT数量高,为(1363.80±919.74)X 109/L,较全血的(232.80±127.99)×109/L提高(5.91±2.0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回收率为75.2%±21.0%,明显高于A组(P<0.05).全血和APG中PDGF-BB、EGF、IGF-1以及TGF-a.浓度分别为:(145.94±133.24)、(503.81±197.86)pg/mL,(160.73±71.10)、(265.95±138.43)pg/mL,(14.54±35.34)、(110.56±84.36)ng/mL,(3.31±2.27)、(5.67±4.8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浓度升高,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数转换后的PLT数量与PDGF-BB、TGF-a1浓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7和0.437(P<0.05).13例患者共行18次APG治疗,其中9例治疗12周溃疡愈合,愈合率为69.2%;10例窦道愈合,愈合率为83.3%.结论 以313×g离心4 min,再以1252×g离心6 min是制备PRP的佳方法 ;APG中生长因子浓度高于全血;PLT数量与PDGF-BB、TGF-a1浓度成正相关.

  • 多孔TCP人工骨修复肿瘤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与骨愈合机制探讨

    作者:桑宏勋;王臻;郭征;王林;李靖;孟国林;栗向东;卢建熙

    目的 观察应用多孔TCP人工骨修复肿瘤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和骨愈合机制,提出"结构移植"新理论.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多孔TCP人工骨颗粒材料修复各种原发性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遗留骨缺损61例.男33例,女28例;年龄9个月~46岁.骨纤维结构不良8例,骨囊肿23例,嗜酸性肉芽肿12例,内生软骨瘤13例,非骨化纤维瘤2例,骨母细胞瘤3例.肿瘤范围1.5 cm× 1.0 cm~7.0 cm× 5.0 cm.肿瘤切除后缺损范围为2.0cm×1.5 cm~8.0 cm×5.0 cm.术后不同时间点行X线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骨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在体TCP人工骨降解的X线影像学半定量研究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TCP人工骨降解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伤口均I期愈合.61例获5~24个月随访.骨缺损于术后1~6个月均愈合,骨愈合率达96.7%.除1例坐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余患者无复发.X线片观察术后1个月即可见植骨与宿主骨结合部间隙模糊,新骨开始形成:3个月植骨从周围向中心开始吸收,周围与中心均可见新骨形成;6个月植骨与宿主骨融合,骨缺损完全修复,移植材料降解率为78.9%;12个月植骨大部分吸收,骨质改建塑形,部分髓腔再通;24个月骨质塑形改建良好,髓腔再通.术后1个月SPECT观察,显示局部有较多核素浓聚,骨代谢旺盛,植骨中心核素有明显浓聚,为中心诱导成骨现象.组织病理学观察,TCP人工骨颗粒与宿主自体骨结合紧密,植骨处有大量骨软骨组织形成,充填骨孔洞内外:深部有新生血管样组织长入,于植骨内部及周围形成有较多细胞围绕的"镶边"状结构.结论 多孔TCP人工骨修复肿瘤性骨缺损临床效果良好.其内部多孔三维结构模拟人骨天然仿生"自组织"结构,有利于募集细胞长入支架深部,达到良好的血管化并终形成修复性新骨组织,兼具骨传导和骨诱导的骨愈合机制,为一高效新型"结构性"骨移植修复材料.

  • 综合防治法预防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涛;吕明;李庆涛

    目的 探讨对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预防策略.方法 对2003年7月-2006年5月收治的65岁以上符合筛选条件的157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综合防治组82例,男34例,女48例:年龄65~97岁.股骨颈骨折3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对照组75例,男33例,女42例;年龄65~94岁.股骨颈骨折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7例.两组二维彩色超声多普勒(color dopplerflow imaging,CDFI)检查,均无DVT形成.患者均牵引后行相应手术治疗,对照组不进行抗凝处理;综合防治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纤溶酶静脉滴注、踝关节"环转"运动、CPM机等组成的综合防治.术后7、14 d行下肢CDFI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综合防治组术后7、14 d下肢CDFI检查示各有2例DVT形成,中央型3例,周围型1例,DVT发生率为4.9%;1例术后3 d出现黑便,停用阿司匹林及纤溶酶对症治疗后好转.对照组术后7、14 d下肢CDFI检查示分别有21例和15例DVT形成,中央型21例,周围型6例,混合型9例,DVT发生率为48.0%;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8、11 d猝死,尸检证实为急性肺栓塞.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围手术期综合防治对于预防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围手术期DVT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马健全;李杨;王志强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 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3月-2006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85例.男65例,女20例;年龄17~65岁,平均36.5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Ⅱ度12例、Ⅳ度9例,旋后外旋型Ⅱ度34例、Ⅳ度16例,旋后内收型Ⅱ度8例,旋前外展型6例.合并胫腓下联合分离10例.闭合性骨折21例,伤后予以简单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后2 h~10 d手术;开放性骨折64例,急诊清创同时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 85例术后切口I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未发生骨不连、畸形愈合、胫腓下联合处螺钉断裂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评定,优53例,良23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89.4%.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50 d.结论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对骨折类型的准确判断及正确选择固定方法 对于提高复位质量、改善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内固定
  • 种植体固定的钛网复合脱钙牙基质增高牙槽嵴的研究

    作者:谢迎;刘斌;岑远坤;李志革;董跟喜

    目的 观察种植体固定钛网同时植入脱钙牙基质(decalcified dental matrix,DDM)修复增高犬上颌牙槽嵴的可行性.方法 取1~2岁龄健康雄性杂交家犬6只,体重10~20 kg.拔除双侧上颌前磨牙,于2周后行改良延迟即刻种植手术.随机选取一侧为实验组,于第1、3磨牙将种植体植入固定钛网,将DDM植入钛网下;另一侧为对照组,不植入DDM.术后4、9及14周分别处死2只犬,行大体观察,摄X线片测量术后14周实际增高的牙槽嵴高度,并于各时间点行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学定量观察.结果 术后实验犬存活良好.实验组术后4、9周x线片观察示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4周钛网下和种植体周骨密度与周围无明显区别;对照组骨密度低,发生骨吸收.14周钛网升高高度,实验组为(1.93±0.24)mm,对照组为(-1.02±1.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术后4周,实验组DDM表面部分吸收,对照组种植体颈部周围有炎性纤维组织存在;9周,实验组有部分新骨形成,对照组炎性纤维组织向种植体根部及钛网下发展;14周,实验组DDM已基本吸收,形成成熟的骨小梁及骨皮质,种植体为骨性结合,对照组无新骨形成,为纤维组织充填.定量组织学研究显示,实验组种植体在新骨段和非新骨段的骨接触率之比约为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种植体固定的钛网复合DDM增高牙槽嵴术是治疗萎缩牙槽嵴的一种可行方法.

  • 跟骨关节内骨折钢板内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的比较

    作者:李学金;李群;张知博;温晓燕;严宏践

    目的 比较采用克氏针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71例86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39例48足使用克氏针内固定,男34例,女5例;年龄15~64岁,平均36岁;病程4 h~10 d.双侧骨折9例,单侧骨折30例;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40足,Ⅲ型7足,Ⅳ型1足.32例38足使用标准AO跟骨钢板内固定,男30例,女2例;年龄18~55岁,平均33岁;病程4 h~10 d.双侧骨折6例,单侧骨折26例:Sanders Ⅱ型31足,Ⅲ型5足,Ⅳ型2足.对术后随访超过12个月的患者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术前和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对单侧跟骨骨折评估跟骨高度和宽度(与健侧对比):通过手术前后的CT扫描和Borden位判断复位情况;功能评估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的评分系统.结果 克氏针内固定组获随访12~48个月,AOFAS评分75~100分,平均90.6分;优良率为87.8%.Bohler角术前0~10°,平均7.8°;随访时30~40°,平均33.2°;Gissane角术前75~95°,平均84°;术后115~135°,平均125°;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切口皮缘表浅坏死1足,针道感染1足.钢板内固定组获随访12~48个月,AOFAS评分49~100分,平均87.5分;优良率81.6%,与克氏针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hler角术前0~15°,平均6.5°;随访时25~40°,平均30.2°;Gissane角术前72~92°,平均80°;术后115~130°,平均120°;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切口皮缘坏死5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腓骨肌腱鞘炎1足.结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可获得相似的治疗效果,但克氏针内固定操作更加简便、经济、创伤小,软组织风险更低.

  • 兔自体细胞-载体复合物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柏涛;舒钧;王建龙;陆继鹏;李伟强;浦波

    目的 研究兔MSCs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后复合自体双相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对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限,体重2~3 kg,随机分为A、B、C组,每组8只.取A组骨髓行原代培养,胰酶消化按1:2比例传至第5代,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取1、3、5代细胞绘制生长曲线.于第3代MSCs生长密集时加入TGF-a1 10 ng/mL、IGF-1 10 ng/mL、维生素C 50 ng/mL诱导8 d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爬片行免疫组织化学及Mallory染色.取A组髂骨按Urist方法 制备双相BMG,将第3代经诱导8 d得到的种子细胞以5 X 106/mL密度接种于自体BMG制备细胞.载体复合物,体外培养3 d后扫描电镜观察.制作膝关节软骨直径3 mm,深3 mm的缺损模型,A组植入自体细胞.载体复合物,B组植入自体BMG,C组不作处理,第8、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Wakitani法组织学评分.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MSCs原代细胞呈短梭形;传代细胞呈长梭形.传代细胞1~3 d增殖缓慢,3 d后增殖旺盛,7~8 d进入平台期,第3代增殖为旺盛.诱导后MSCs细胞呈椭圆形,Ⅱ型胶原、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Mallory染色胞浆蓝染.细胞-载体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BMG结构符合细胞载体要求,细胞种植于BMG后生长良好.动物实验:大体观察A组术后8、12周缺损处均由透明软骨样组织修复,8周较12周表面稍凹陷;B、C组术后8、12周均为纤维样组织修复,表面凹凸不平.组织学观察HE染色A组术后8、12周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组织结合良好,以圆形、椭圆形透明软骨样细胞为主,12周较8周细胞数多且大:B、C组均为纤维样组织修复,12周较8周纤维样组织增厚.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组术后8周呈阳性、12周呈强阳性;B、C组均无表达.Wakitani评分术后8周A、B、C组分别为(3.50±1.51)、(10.00±1.41)、(12.00±0.93)分,术后12周分别为(1.13±0.99)、(8.38±1.30)、(10.13±1.64)分,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MSCs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后,复合自体BMG对关节软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 神经干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文贤;王昱军;王小燕;吕江宏

    目的 对神经干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基因信号转导途径-Notch信号途径、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HLH)转录因子家族信号途径、Wnt信号途径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关于神经干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基因信号转导途径的文献,并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神经系统的生成是多信号转导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Wnt信号、bHLH、Notch信号途径之间的复杂选择机制可能存在一个既定的阈值.结论 目前,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具体信号转导途径仍不甚清楚.

  • 脂肪干细胞向血管平滑肌细胞诱导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平;尹烁;崔磊;李宏;吴莹琛;刘伟;曹谊林

    目的 研究人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在体外单层培养条件下诱导为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酶消化法消化人脂肪组织获得ADSCs,基础培养液培养传代,取第1代细胞用于诱导分化实验.实验分两组,ADSCs以含5 ng/mL TGF-a1及50 ng/mL PDGF-BB的M-199诱导液联合诱导,作为诱导组;以含10%FBS的M-199培养液培养ADSCs作为未诱导组.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 检测平滑肌细胞特异标记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阳性率.结果 诱导组细胞形态形成平滑肌细胞特有的"峰-谷"生长模式,未诱导组细胞形态未发生改变,与原代ADSCs相似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诱导培养14 d,诱导组细胞体外扩增能力较未诱导组显著降低(P<0.01).免疫荧光检测:诱导组表达平滑肌特异标记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a-SMA)、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ooth muscle-myosin heavy chain,SMMHC)和Calponin,未诱导组无表达.细胞诱导前a-SMA、SM-MHC及Calpon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6%±1.31%、3.55%±1.60%、4.02%±1.81%;诱导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13%±8.31%、45.33%±10.68%、39.13%±9.42%;诱导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检测:诱导组表达平滑肌特异标记a-SMA、SM-MHC、Calponin和SM-22a,未诱导组无表达.结论 脂肪干细胞经体外培养及诱导后,呈明显的VSMCs特性,有可能成为血管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 足趾皮瓣修复前足部小面积皮肤缺损

    作者:郭志民;丁真奇;林山;沙漠;陈卫;叶文斌

    目的 探讨4种足趾皮瓣修复前足部小面积皮肤缺损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前足部小面积皮肤缺损伴骨、肌腱外露患者提供一种有效修复方法.方法 2004年4月-2006年12月,采用()趾腓侧皮瓣、趾侧腹皮瓣、趾蹼皮瓣和第2趾全趾皮瓣修复前足部小面积皮肤缺损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2~56岁.伴有跖趾骨骨折骨外露者7例,单纯趾伸肌腱外露2例,趾伸肌腱断裂并外露2例.皮肤缺损范围1.5 cm×1.0 cm~6.0 cm×5.5 cm.伤后距手术时间8 h~28 d.皮瓣切取范围1.8 cm×1.2 cm~6.5 cm×6.0 cm.结果 11例均获随访4~17个月,平均7.6个月.9例切口均I期愈合;1例切口延期愈合;1例皮瓣周围植皮区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无伤口感染、皮瓣坏死发生,患足外形好,皮瓣有满意感觉,耐磨擦耐压,无皮肤破溃发生,皮瓣不臃肿,穿鞋方便,患肢行走功能正常.结论 足趾皮瓣切取简便、血供好、不臃肿,是修复前足部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之一.

  • 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探讨

    作者:陈博来;宁飞鹏;林定坤;孔畅;杜明昌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ttebroplasty,PVP)及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vertc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中的应用.方法 2005年5月-2006年11月,收治58例VCF患者.采用PVP治疗17例(PVP组),男5例,女12例;平均75.6岁;有明确外伤病史者14例,有不同程度外伤史者3例;单节段15例,多节段2例.采用PKP治疗41例(PKP组),男13例,女28例;平均75.2岁;有明确外伤病史者37例,有不同程度外伤史者4例;单节段37例,多节段4例.两组入院至手术时间1~14d.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术后腰背部疼痛均缓解.PKP组及PVP组术后2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周和18个月PKP组椎体压缩率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椎体后凸角度恢复率及术后2周、6、18个月椎体后凸角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VAS评分与骨水泥CT平面分布成正相关(r=0.321,P<0.05).除PVP组于随访中有2例死于骨肿瘤,1例死于心源性疾病,余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VP及PKP能迅速缓解疼痛,且随访过程中疗效确切,可恢复部分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是治疗老年VCF的一种有效方法.

  • 扩大颈前路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郑佳状;康小平;蒋电明;安洪

    目的 探讨扩大颈前路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2月-2006年8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采用扩大颈前路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55~77岁,平均61.5岁.病程6~45个月,平均19.2个月.单节段36例,双节段9例,其中相邻节段不稳11例.JOA脊髓功能评分为(10.60±0.32)分,其中5~8分24例,9~12分18例,13~16分3例.结果 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未发生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血肿、感染、钛板螺钉折断、植入物滑脱等并发症.45例获10~51个月随访,平均24.6个月.植骨均于术后6~9个月骨性融合,融合率100%.JOA脊髓功能评分为(15.20±0.17)分,其中5~8分3例,9~12分10例,13~16分28例,17分4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扩大颈前路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操作简便、减压彻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

  • 推进皮瓣加一次性皮肤伸展修复Ⅲ度褥疮

    作者:何登伟;朱烨;俞伟杨

    目的利用褥疮周围组织设计推进皮瓣,对皮瓣进行术中一次性皮肤伸展修复较大面积Ⅲ度褥疮,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5月-2006年12月,采用推进皮瓣加一次性皮肤伸展技术修复14例骶尾部Ⅲ度褥疮患者.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26~56岁.深达骶骨者10例,合并骶骨感染2例.褥疮范围11 cm×8 cm~15 cm × 10 cm,褥疮发生时间2个月~6年.5例曾行1~3次手术后复发.取患者单侧或双侧臀大肌肌皮瓣、腰背部肌皮瓣作为推进皮瓣,切取范围11 cm×11 cm~18 cm×16 cm.结果 14例患者推进皮瓣均一次性修复褥疮创面,术后15~20 d拆线.13例创口Ⅰ期愈合,皮瓣成活;1例局部创口皮缘坏死,换药2周后愈合.患者获随访6~72个月.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骨科(浙江丽水,323000)通讯作者:何登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脊柱外科、褥疮修复,E-mail:hedw120@163.com褥疮无复发,原褥疮处皮肤丰满,弹性较好,局部抗磨抗压能力较强.结论推进皮瓣结合一次性皮肤伸展技术修复骶尾部较大褥疮临床效果较好.

  • 嵌甲的病因学探讨及疗效分析

    作者:戴志刚;刘焕彩;衣瑞华;戴瑞珍;孙秀红

    目的探讨嵌甲的病因,分析手术治疗嵌甲的有效性.方法 2000年4月-2005年4月,收治82例中、重度嵌甲患者.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14~25岁,平均19.5岁.均为()趾发病,其中甲缘单侧44例,双侧38例.就诊前复发次数:初诊12例,1次复发者20例,2次复发者26例,3次及以上复发者24例.术前()趾外露甲体宽度患侧为(16.51±0.27)mm,健侧为(16.56±0.26)mm.手术将糜烂增生的甲皱襞、嵌入的趾甲及其下的甲床、嵌甲的甲根一并切除.结果 82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时间10~18 d,平均12.3 d.2例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68例获随访3个月~3年6个月,平均1年4个月,无1例复发.术后随访功能评价,9分以上62例,占91.2%.从82例患者中随机抽选20例进行数据分析,术后四趾外露甲体宽度患侧为(16.46±0.27)mm,健侧为(16.56±0.26)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形满意.结论嵌甲的发生与不良修甲有关,正确选择术式不仅能根治嵌甲,而且可获得美观外形.

    关键词: 嵌甲 病因 疗效
  • 可吸收螺钉治疗青壮年股骨头骨折

    作者:左伟;梁宪军

    目的总结股骨头骨折治疗中手术入路选择及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应用.方法 2002年6月-2006年12月,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12例股骨头骨折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16~46岁.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2例.左侧5例,右侧7例.1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新鲜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股骨头骨折按Pipkin分类:Ⅰ型5例,Ⅱ型4例,Ⅳ型3例.结果术后切口Ⅰ期愈合.12例患者获随访6个月~5年,平均2年6个月.无关节积液、滑膜炎、退钉等现象.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时间为12~18周,平均15周.髋关节功能按Bramback评价标准:优9例,良3例.结论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股骨头骨折,固定可靠,疗效满意,避免了二次手术.3种手术入路方式各有优点,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 空心钉内固定加股直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23例

    作者:曾强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方法.方法 2000年5月-2005年10月,采用空心钉内固定加股直肌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1~45岁,平均31.3岁.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5例.左侧10例,右侧13例.骨折部位:头下型10例,头下经颈型13例.Garden分型:Ⅲ型15例,Ⅳ型8例.结果 23例患者术后获随访16~52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无感染、退钉、骨瓣松动等发生.22例术后4~6个月X线片示骨折愈合;1例术后8个月X线片示骨折未愈合,术后16个月CT及ECT示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3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91%.结论空心钉内固定加股直肌骨瓣移植能有效减少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几率.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患的初步报告

    作者:李立钧;周炜;陆晴友;谭军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下腰椎疾病的适应证、方法 和早期疗效.方法 2004年2月-2006年12月,于METRX X-Tube扩张套管下,应用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47~71岁,平均61岁.Ⅰ~Ⅱ度退行性或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节段性不稳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复发1例.均为单节段融合,其中L2、4 1例,L4、5 9例,L5、S1 16例.病程 10~34个月.术前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8.1±2.2)分.结果 术中失血120~480 mL,手术时间为100~280 min.1例术中硬膜囊撕裂,1例术后出现()背伸肌力下降,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术后1周及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2.3±0.7)分及(3.1±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综合疗效评定:优21例,良5例.X线片示椎间隙骨密度均逐渐增加,Cage无移位、松动、下沉,椎弓根钉无松动、折断,融合率100%.结论 微创TLIF适用于腰椎不稳、局限节段椎间盘病变及Ⅱ度以下腰椎滑脱伴神经根管狭窄的患者,具有手术出血少、损伤小等优点.

  • 大鼠脊髓损伤后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郑宪友;侯春林;陈爱民;徐镇;王剑火;林浩东

    目的 建立大鼠人工生理膀胱反射弧动物模型,同时修复重建膀胱的感觉与运动功能,为观测该反射通路重建排尿功能的修复效果奠定基础.方法 选用20只体重280~300 g的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A组为L6前、后根分别与S:前、后根端端吻合造模;B组为L6神经根总干与S2神经根总干端端吻合造模.术中显微解剖测量各神经根的外径,L6与S2脊神经根间的距离及L6的可分离长度.术后观察大鼠排尿情况及下肢活动情况,并行BBB评分.术后2周取材对各神经根行Fast Blue染色,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于L6椎体平面,L6神经根总干及其前、后根外径分别为(1.54±0.33)、(0.68±0.13)、(0.88±0.10)mm;S2神经根总干及其前、后根外径分别为(1.39±0.42)、(0.62±0.08)、(0.79±0.14)mm.L6神经根可分离长度为(10.76±2.11)mm;L5、L6神经合干处与S2椎间孔间的距离为(14.21±1.95)mm.两组模型均可无张力吻合.各组大鼠均存活,术后排尿、排便与术前无异.A组术前、术后BBB评分为(20.20±0.35)、(19.80±0.23)分;B组为(20.20±0.35)、(19.20±0.31)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6、S2神经根总干的神经纤维为(892±32)、(788±29)根;L6、S2脊神经前、后根神经纤维分别为(354±26)、(532±17)、(325±19)、(478±22)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大鼠L6前、后根分别与S2前、后根端端吻合造模,操作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好,且能重建完整的人工膀胱反射弧,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的动物模型.

  • 颈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安春厚;郭金明;原泉

    目的 通过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长期随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神经功能状态,探讨相邻节段病变的形成原因.方法 1990年1月-2003年4月,实施ACDF 1 200余例,5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45例,女7例;年龄25~72岁,平均48.5岁.病程3个月~7年9个月,平均23.7个月.椎体融合节段:单间隙10例,双间隙38例,三间隙4例.术前均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和MRJ检查.采用Nurick评分,对比术后6周及随访结束时的神经功能状态;影像学检查:摄X线片、CT观察融合相邻椎体的滑动和椎体后缘骨赘增生情况,按照Goffin方法 转化成半定量退变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Nurick评分、椎体退变程度与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椎体融合节段的关系,椎体退变程度与Nurick评分改变之间的关系.摄MRI观察椎体融合相邻节段及远离节段椎管矢状径的改变.结果 52例获随访3~10年,平均6.9年.后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45例(86.5%)患者出现退行性改变,8例(15.4%)自觉神经症状加重,2例(3.8%)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术后6周Nurick评分(1.07±0.84)分,随访结束时(1.924±1.2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rick评分的改变与患者手术时年龄(r=0.21,P>0.05)及椎体融合节段(r=0.30,P>0.05)无相关性.术后6周椎体退变评分(0.73±0.67)分,随访结束时(1.58±1.0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退变程度与患者手术时年龄(r=0.35,P>0.05)及椎体融合节段(r=0.38,P>0.05)无相关性.MRI显示融合相邻节段上位椎管矢状径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融合术后相邻椎体发生明显退行性改变,同时伴有神经症状改变,两者之间统计分析有相关性(r=0.41,P<0.05).结论 ACDF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由多种因素引发,椎间盘的自然退变、融合手术造成的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手术对椎体前方韧带结构的破坏及植骨方式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胸椎椎体重度压缩性骨折

    作者:刘杰;王建

    目的 探讨单侧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高龄骨质疏松性胸椎重度压缩性骨折(sever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VCF)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7年7月,采用单侧球囊扩张PKP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SVCF 6例(7个椎体),其中男2例(2个椎体),女4例(5个椎体);年龄64~83岁.均为陈旧性骨折.压缩骨折椎体:T5 1例,T8 2例,T10 3例,T12 1例,椎体压缩比为60%~75%者5个椎体,>75%者2个椎体.胸背部疼痛明显,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6.5~9.0分,平均7.7分.均无神经症状及体征.术前CT示椎体后壁均完整.在C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经皮椎体后外侧入路穿刺,在伤椎内植入1枚球囊,扩张使椎体部分复位后,将骨水泥填充椎体扩张所形成的空腔内.灌注骨水泥2.6~4.4mL,平均3.5 mL.结果 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后3 d X线片复查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变形,骨水泥分布均匀,椎体高度恢复9.7%4-1.4%.2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受损等不适症状发生.术后1个月VAS评分0~2.45分,平均1.3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于门诊复查,患者对手术效果均满意:VAS评分0~3分,平均2.13分,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检查未见病变椎体压缩、变形,相邻椎体也未见有新的明显压缩骨折.结论 PKP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脊柱SCVF可有效缓解疼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疗效满意.

  • 异丙酚腹主动脉灌注和静脉输入在兔脊髓组织内药物浓度的比较

    作者:林艳君;廖志敏;张晋峰;张兰

    目的 测定腹主动脉灌注与静脉输入异丙酚在缺血再灌注脊髓损伤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部位.方法 取健康4~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6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组,n=10)、异丙酚腹主动脉灌注组(A组,n=18)、异丙酚静脉输入组(V组,n=18)组.建立肾下腹主动脉阻断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组经腹主动脉阻断远端持续泵入异丙酚(50 mg/kg)30 min,N组泵入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V组经静脉持续泵入异丙酚(50 mg/kg)30 min.测定再灌注即刻A组和V组L4~6节段和T6~8节段的脊髓组织中异丙酚浓度,观察再灌注后48 h 3组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计数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结果 3组在腹主动脉阻断后平均动脉压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V组降低幅度明显,阻断5min后显著低于N组,阻断10min后低于同时间点A组(P<0.05);A组在阻断15 min后显著低于N组(P<0.05).N、A组组内不同时间点心率与基础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组于阻断期间心率增加明显,于阻断15 min开始心率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N组和A组(P<0.05).A组与N组间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L4~6节段脊髓组织异丙酚浓度为(26 950.5±30 242.3)ng/g,显著高于T6~8节段的(3 587.4±2 479.3)ng/g、V组L4~6节段的(3 045.9±2 252.9)ng/g及T6~8节段的(3 181.1±1 720.9)ng/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行为学观察显示,A组动物术后截瘫率为30%,明显低于N组的80%和V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为8.4(4.0~11.5),明显多于N组的2.2(0~4.3)和V组的1.9(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腹主动脉灌注较静脉输入能获得更高的靶器官药物浓度,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 人退变腰椎间盘中细胞凋亡与Bax及半胱胺酸蛋白酶蛋白3基因的表达

    作者:王栋琪;刘淼;宋焕瑾;王民;杨康平;张银刚

    目的 检测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细胞密度、细胞凋亡率以及Bax和半胱氨酸蛋白酶蛋白3(Caspase-3)的表达,为深入了解人腰椎间盘退变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为将来通过生物学方法 延缓腰椎间盘退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实验组30个椎间盘标本(L2~S1)来自27例行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手术自愿捐赠的患者,男18例,女9例;年龄30~72岁,平均51.09岁.所有病变节段均经MRI证实,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椎间盘造影、胶原酶髓核溶解或椎间盘激光汽化术.对照组20个标本(L2~S1)来自5例青年男性意外死亡者新鲜尸检腰椎间盘;年龄24~37岁,平均30.83岁.采用HE染色观察凋亡软骨细胞、凋亡小体和细胞密度,TUNEL染色法检测人腰椎间盘中的凋亡细胞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及Caspase-3表达,图像分析Bax及Caspase-3的平均灰度值.结果 HE染色示对照组、实验组软骨终板和髓核内的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7.16±1.22)、(12.41±0.95)个/HP,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染色观察示对照组的软骨终板与髓核内的平均凋亡细胞率为6.97%±0.92%,低于实验组的12.59±0.95%(P<0.01).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对照组髓核内Bax、Caspase-3染色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1.02%4±1.18%和9.01%±1.00%,均低于实验组的19.29%±1.18%和15.07%±0.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腰椎间盘髓核内Bax、Caspase-3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87.33±7.88和185.68±3.26,实验组分别为124.98±6.69和160.13±4.3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全部腰椎间盘标本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腰椎间盘凋亡细胞率与细胞密度间成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8和-0.93(P<0.01):两组髓核内Bax、Caspase-3阳性细胞率与凋亡细胞率之间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和0.91(P<0.01).结论 细胞密度下降参与了人腰椎间盘的退变过程,Bax和Caspase-3的表达上调在人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凋亡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作者:冯大雄;康建平;侯宗亮

    目的 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优点及适应证.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前路彻底清除病灶、植骨融合结合后路器械固定、融合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0~56岁.病程4~15个月,平均6个月.病变位于L5、S1 7例,L4、5、S1 2例,L5、S2 2例.累及2个节段7例,3个节段4例.术前后凸成角5~18°,平均9°.4例伴有肺结核:3例伴窦道形成;3例伴不同程度的神经根受压;9例伴椎旁脓肿.所有患者均行一期手术.结果 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结核无复发.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疗效按Chen等标准评定,优9例,良2例.术后12个月X线片检查示融合节段有连续骨小梁形成并通过椎间隙10例,1例术后CT扫描证实前方有假关节形成.融合时间5~7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后凸成角0~4°,平均2°.3例神经根受压症状术后消失.血常规、血沉、肝肾功正常9例,2例肝转氨酶升高.结论 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结合后路器械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具有安全、操作简便、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的优点,适用于腰骶段脊柱结核伴窦道及术前诊断尚不能排除化脓性脊椎炎者.

  • 神经修复学——21世纪新学科、新理念、新领域

    作者:黄红云;陈琳

    2007年金秋10月,国际神经修复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neural restoration,IANR)在众多国内外学者的支持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注册成立.11月24日,以"神经修复"为主题的学术沙龙-神经修复医学学术沙龙,在北京成功举办,首次提出了"神经修复学"这一新概念.

  • 不同术式治疗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作者:孟宪中;孟宪国;申勇;董玉昌;曹俊明;杨大龙

    目的 评价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的远期疗效,并比较采用不同术式的远期结果.方法 1998年2月-2003年2月,共行95例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其中89例(93.7%)获随访并复习原始资料,76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男55例,女21例;年龄23~61岁,平均42岁.患者均有再次坐骨神经疼痛病史.复发时间8~130个月,平均69个月.位于L4、5节段48例,L5、S1间隙28例.再次手术分为3组,A组30例,单纯扩大开窗或双侧开窗髓核摘除术;B组24例,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C组22例,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360°融合内固定术.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基本情况,采用临床功能评估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A、B、C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0.7±98.8)、(278.7±256.3)和(350.74±206.1)mL,手术时间分别为(65.94±22.8)、(111.64±24.3)和(127.34±26.7)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74±1.4)、(10.24±1.8)和(12.24±2.3)d,B、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获随访36~96个月,平均86个月;A组(87.6±27.0)个月,B组(84.5±19.8)个月,C组(83.6±13.5)个月.3组的年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临床结果 优良率80.3%,其中A组80.0%,B组79.2%C组81.8%,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摄X线片示手术节段椎体不稳发生率,A组1例(3.3%),B组19例(79.2%),C组无.B组发生率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是必要的,单纯扩大开窗或双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是较理想的方法.

  • 椎间盘内注射生长分化因子5及成骨蛋白1对椎间盘退变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智军;刘航涛;王万明

    目的 介绍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5,GDF-5)、成骨蛋白1(osteogenic protein 1,OP-1)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并行综合分析.结果 生长因子是治疗椎间盘退变潜力大的一类蛋白质.体外研究表明,外源性GDF-5显著增加髓核和纤维环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酶和蛋白聚糖的含量,GDF-5(200 ng/mL)、OP-1明显刺激蛋白聚糖和胶原合成.体内研究表明,GDF-5(100ìg)、OP-1(100ìg混入10 ìL 5%乳糖中)椎间盘内注射能促进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增加MRI评分,组织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组人GDF-5、OP-1能有效刺激椎间盘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ECM合成,因此椎间盘内单一注射重组人GDF-5、OP-1对退变椎间盘具有可修复能力.单一外源性生长因子直接注射对延缓椎间盘退变显示出美好前景.

  • 椎间撑开颈前路减压植骨术与传统非撑开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比较研究

    作者:杨成林;毕郑钢;袁绍辉;付春江;曹阳;邵明

    目的 比较评价椎间撑开与传统非撑开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4月-2004年8月,应用传统环锯颈前路开窗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3例(A组).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31~69岁.病程7个月~15年,1个节段22例,2个节段24例,3个节段7例.应用颈前路自动拉钩及Caspar椎体问撑开器系统,采用单节段单纯椎间盘切除,经椎间隙入路或多节段分别行椎间盘切除、椎管潜式扩大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8例(B组).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33~74岁;病程5个月~18年.1个节段23例,2个节段34例,3个节段11例.X线片及MRI示不同程度椎间盘退变、突出,颈髓受压.统计比较手术时间、失血量、颈椎病变节段单位手术前后高度差、椎体融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改善率.结果 有92例获随访3~5年,平均3.5年;A组42例,B组50例.A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椎体融合时间、颈椎病变节段单位手术前后高度差以及脊髓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6.80±28.41)min、(564.00±181.96)mL、(12.10±3.58)周、(1.30±0.67)mm和0.49%4±0.14%,B组分别为(57.90±15.01)min、(317.50±136.92)mL、(9.75±1.36)周、(3.00±0.56)mm和0.71%±0.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A组脊髓损伤、钢板螺钉松动移位、植骨块松动各1例,髂骨区功能障碍4例;B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以椎间撑开颈前路椎间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整体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术式,并进一步完善了颈前路椎间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使其更为科学、安全.

  • 徒手经寰枢椎椎弓根植钉固定的X线片和CT片个性化设计

    作者:贾卫斗;白桂有;杨博贵;郑铁钢;许英杰;云得才;孙华

    目的 探讨利用X线片和CT片,徒手行寰枢椎椎弓根植钉固定,制定简便、实用的个性化手术方案,提高植钉的一次成功率.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9月,于术前通过图像储存传输系统,采用自行设计的X线片和CT片个性化定位方案,利用自制的寰枢椎定位导向器,徒手对31例患者124枚寰枢椎椎弓根行经椎弓根固定手术.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23~61岁,平均43.5岁.Ⅱ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6例,齿状突不连7例,横韧带损伤8例.测量寰椎椎弓根进钉点:左侧(19.93±1.32)mm,右侧(19.164±1.30)mm,寰椎椎弓根向内侧进钉角度:左侧(23.72±2.09)°,右侧(23.35±1.91).;寰椎向头侧进钉角度(9.00±1.20)°.枢椎椎弓根进钉点:左侧(13.14±0.82)mm,右侧(13.85±0.79)mm;枢椎椎弓根向内侧进钉角度:左侧(24.52±1.26)°,右侧(20.42±1.42)°;枢椎向头侧进钉角度(25.00±3.00)°.结果 2例术后出现枕大神经痛,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痊愈: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术后1 d,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随访时间9个月~5年4个月,平均10.5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按JOA评分标准,优16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32%.结论 X线片和CT片个性化设计方案及临床应用,设计简便、程序简化、个性化强,对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手术的实际操作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 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作者:肖荣驰;李强;唐志宏;邹国耀

    目的 探讨应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脊柱通用内固定系统(generel spine system,GSS)治疗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月,采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1例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6~61岁.病程8个月~15年,平均18个月.予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摄X线片,行CT、MRI检查,均证实所有患者有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同程度的腰椎管狭窄.病变间隙:L4,5合并L5、S1 16例,L3、4合并L4、5及L5、S1 5例.手术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共47个间隙,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47个间隙.结果 21例获随访1~2年,平均13个月.手术疗效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2%.患者主观评定满意14例,基本满意7例;未出现断钉、松动及骨不融合现象.术后复查X线片所有患者均于8~12个月骨性愈合,未见假关节形成.结论 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采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术融合、GSS内固定,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 脊柱脊髓损伤的修复与重建进展

    作者:张宁;殷国勇

    目的 阐明脊柱脊髓损伤临床与基础的新进展.方法 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的研究结果 和临床经验,对近年来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进行总结.结果 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以侧块螺钉和椎弓根钉为基础的枕颈融合和寰枢椎融合技术不仅固定牢靠,而且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包括颈前路钢板固定和颈后路侧块或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椎间盘性疾病可考虑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则更加符合人体动态的生物力学要求.胸椎骨折手术治疗术式的选择目前仍有争议.近年来,腰椎的动力学固定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己取得长足进步,降低了因腰椎融合术而导致的邻近节段病发病率,但缺少长期随访的临床资料.脊髓损伤机制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凋亡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脊髓损伤的治疗,特别是生物学的治疗,包括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结论 随着医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脊柱脊髓损伤的修复与重建进展迅速.

  • 新型抗冻剂海藻糖对低温保存皮肤组织α-辅肌动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贾晓明;于瑜;李东杰

    目的 比较海藻糖与传统低温保护剂对皮肤组织a-辅肌动蛋白(a-actinin)低温保存后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海藻糖的低温抗冻机制.方法 实验共进行6次,每次取自愿捐献烧伤患者整形术后所余大腿部刃厚皮片5块,根据冻存时添加保存液不同,将皮片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1块.T/D组:添加0.5 mol/L海藻糖/DMSO,完全浸没皮片;D/P组:DMSO/丙二醇;D/K组:DMSO/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DMEM组:DMEM;置于-196℃液氮中储存14 d后复温进行实验;对照组:刃厚皮片不作任何处理.对各组皮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RT-PCR方法 检测皮片a-actinin基因水平,皮肤内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定量测定法检测皮肤活力.结果 对照组、T/D组、D/P组、D/K(组及DMEM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27.50±7.92、18.40±5.81、13.10±5.11、11.50±4.54及5.30±2.14.对照组与T/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对照组、T/D组、D/P组、D/K组及DMEM组a-actinin基因表达A值分别为0.816±0.134、0.723±0.245、0.564±0.265、0.245±0.071及0.148±0.048.对照组与T/D、D/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K、DME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D组、D/P组、D/K组及DMEM组SDH活性值分别为18.2±3.7、12.3±3.6、10.2±2.4、7.3±2.1及5.7±1.5.对照组与T/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藻糖对低温保存皮肤组织a-actinin的保护作用在其抗冻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