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hinese Computed Medical Imaging 중국의학계산기성상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41
- 国内刊号: 31-170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多层螺旋CT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膀胱癌,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肿瘤大小及数目的显示情况、病灶的强化程度以及判断侵犯范围的准确性.结果:多层螺旋CT能较准确地显示膀胱癌的大小和数目,较好地显示膀胱癌的大体形态、生长方式及强化程度,评价膀胱癌侵犯范围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处于较高水平;CT定性诊断准确性达到93.90%.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膀胱癌具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作为膀胱癌的常规检查项目,检查技术关键在于薄层和增强多期扫描,这对于发现病灶、大体分型、分期和定性诊断均十分重要.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CT等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2~87岁,平均61岁.结果:50例IPMN患者多发于老年人,年龄大于60岁28例(56%),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或)胰腺炎.CT诊断主胰管型20例(35.7%),分支胰管型21例(25%),混合型9例(39.3%);术后病理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28例,胰腺交界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5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9例,胰腺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8例.2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中,其中3例胰腺钙化,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5例侵犯血管,2例肝脏转移.恶性的IPMN常发生在混合型和主胰管型中(n=14),而分支型多为良性肿瘤(n=18).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对IPMN的诊断、分型和恶变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急性胰腺炎累及肾周间隙的MRI研究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向肾周间隙扩展的MRI表现,以及肾周间隙受累与AP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MRI表现.每例AP患者在MRI上的严重程度用MRI严重程度指数(MRSI)进行分级,MRS10~2分为轻症,3~6分中症,7~10分为重症.在MRI上观察肾周间隙有无受累,并对受累程度分级:无受累记为0分,肾周间隙内条索状高信号记为1分,积液记为2分.分析肾周间隙受累程度与MRSI的相关性.结果:119例急性胰腺炎中,轻症急性胰腺炎例48例,中症5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12例.73.95%(88/119)的AP患者在MRI上有肾周间隙受累,表现为肾周间隙内条索状、斑片状或大片状异常信号.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肾周间隙受累率47.92%(23/48),中症为91.52%(54/59),重症为91.67%(11/12).肾周间隙MRI评分为1分时在轻症为41.67%(20/48),中症及重症为19.72%(14/71)(χ~2=7.249,P=0.007);肾周间隙MRI评分为2分者轻症和中症共为42.06%(45/107),而在重症为75.00%(9/12)(χ~2=4.724,P=0.030).在MRI上肾周间隙受累的严重程度与MRSI成正相关(r=0.714,P=0.000).结论:在MRI上急性胰腺炎肾周间隙受累率高于文献报道的CT上的受累率,肾周间隙受累反映了AP的严重程度.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外伤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高分辨率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检测脑外伤患者中出血性病灶的能力.方法:34例成年脑外伤患者,根据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度及中重度脑外伤.所有的患者行CT、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和SWI检查,分别检测各方法所示患者脑内出血灶数量.结果:SWI共显示1040个出血灶,较常规序列及DTI显示更多,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SWI病灶数与GCS评分有明显相关性(r=-0.533,P=0.001).结论:SWI较常规MRI及DTI能检测出更多及更小的出血灶,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治疗、治疗监测及评估预后情况.
-
~1H-MRS及DTI在颅内肿瘤诊断及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对颅内肿瘤对脑肿瘤诊断价值,同时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皮质脊髓束的累及情况,评价颅内肿瘤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0例颅内肿瘤患者,于手术前进行~1H-MRS及DTI,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根据肿瘤内多种代谢产物水平对颅内肿瘤进行分型及胶质瘤恶性程度分级的能力,并行三维白质纤维重建,分析病灶侧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情况并观察手术前后肌力恢复情况.结果:星形细胞瘤25例,NAA减少到对侧正常组织的40%~70%,Cr明显下降与正常各半,比较Ⅰ~Ⅱ级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其肿瘤内代谢化合物NAA/Cr、NAA/Cho和Cho/Cr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瘤5例、脑膜瘤10例有NAA峰但明显低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及脑膜瘤NAA/Cho和NAA/Cr比值明显低于星形细胞瘤(P<0.05),转移瘤与脑膜瘤Cr低或缺乏,5例转移瘤都出现Lipid峰,3例出现Lac峰.星形细胞瘤、脑膜瘤、转移瘤Cho峰均显著增高,但脑膜瘤Cho显著升高更明显,其Cbo/Cr显著升高.皮质脊髓束表现为无受压中断、受压无中断及中断、破坏,其受累侧肢体肌力术后表现无明显减退、治疗后肌力恢复、治疗后肌力无恢复.结论:颅内肿瘤采用~1H-MRS的Cho/Cr、NAA/Cr、Lac/Cr、Lipid/Cr代谢物比值结合常规MRI对颅内肿瘤诊断及对胶质瘤进行无创性分级是可行的,DTI能够较直观地反映肿瘤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情况,为判断手术后疗效提供重要预测依据.
-
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单独与联合应用X线乳腺摄影(MMG)及彩色多谱勒超声(US)检查对于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7例经病理证实的早期乳腺癌(病灶直径≤20mm)病例,回顾性分析经单独采用MMG或US检查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于诊断结果的准确程度.结果:X线乳腺摄影及彩色多谱勒超声单项检查对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均为85.2%),而联合应用X线乳腺摄影及超声检查对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92.6%)明显优于单项检查的检出率(85.2%),两者检出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乳腺摄影和彩色多谱勒超声联合检查综合诊断可明显降低早期乳腺癌的漏诊率.
-
MR氢质子波谱成像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乳腺癌磁共振~1H波谱成像特点及其与病理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6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术前行乳腺波谱成像(MRS),分析乳腺癌磁共振功能成像特点,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癌细胞CerbB-2、PCNA、P5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磁共振波谱成像之间的关系.结果:36例乳腺癌中10例病例完成MRS成像,可见明显升高的Cho峰,Cho平均值为1156±116单位,Cho峰与PCNA表达呈轻度正相关(r=0.761,P<0.05).结论:乳腺癌磁共振波谱成像表现与其病理、分子生物学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
64层螺旋CT对壁冠状动脉形态学的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yocardial bridge and mural coronarv artery,MB-MCA)邻近血管折曲成角改变与壁冠状动脉长度、深度的关系,以及MB-MCA形态学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发现MB-MCA的患者(部分病例同时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测量壁冠状动脉的长度、深度,分析其与邻近血管折曲成角改变的关系及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MB-MCA邻近段常有折曲成角改变62.2%(61/98),其与壁冠状动脉的深度无相关性,与壁冠状动脉的长度呈负相关(P<0.01);单纯性心肌桥症状的有无与壁冠状动脉的深度、长度、邻近段折曲改变均无相关性.结论:MB-MCA邻近段的折曲成角改变对长度较短的壁冠状动脉的存在有提示作用,此特点有利于64层螺旋CT提高对MB-MCA的诊断准确性.
-
成人重度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性骨关节炎的CT表现
目的:探讨成人重度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性骨关节炎的CT表现.方法:对23例41个髋成人重度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性骨关节炎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例,女21例,年龄46~72岁,平均约52.2岁.结果:23例41个髋成人重度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性骨关节炎的CT表现为41髋可见明显的髋臼发育不良(100%);其继发性骨关节炎表现为骨质增生硬化、软骨下假囊肿、关节间隙狭窄(100%);36髋可见髋关节再塑型(87.8%),即:发育不良的髋臼边缘骨质再生形成新髋臼,股骨头变形对应再生髋臼.所有病例均伴发邻近部位骨关节炎.结论:成人重度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性骨关节炎的CT影像表现典型,髋关节再塑型是其特征性表现,反映了其生物力学的改建.
-
USPIO增强MRI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USPIO增强MRI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采用球囊导管损伤主动脉内膜结合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不做干预.观察USPIO增强前后AS斑块MRI信号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行对照研究.结果:12例兔AS模型成功建立,扫描范围内共发现普鲁士蓝染色阳性斑块67个,USPIO增强前后信号明显改变者共53个.USPIO增强T_2WI及T_2~*WI表现为斑块中央信号减低,其负性强化峰值出现在注射对比剂后96h.USPIO增强3D-TOF序列表现为管壁点状充盈缺损.病理检查发现,氧化铁颗粒主要沉积在内膜下、泡沫细胞中以及泡沫细胞融合崩解的粥样坏死物中.结论:USPIO增强MRI能检出并反映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有望用于对AS病变诊断及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肺栓塞是一种有潜在生命危险的疾病.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清楚显示肺栓塞的形态、发生部位及其他间接征象,有助于诊断或排除肺栓塞.MSCTPA具有快速、无创、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目前已作为临床诊断肺栓塞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移植肾的磁共振检查
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评估移植肾功能成为可能.本文旨在介绍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泌尿系统成像(MRU),MR灌注加权成像(PWI),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在移植肾检查中的应用和意义.
-
PET/CT显像联合融合图像纹理特征分析在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医师先验知识、PET/CT融合图像纹理特征参数联合应用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30例患者行PET/CT检查,分别由医师先验知识和4项融合图像纹理特征参数(粗糙度、对比度、频度、角二阶矩)判断肺部病灶的良恶性.经病理检查或治疗后影像学随访确诊肺部良恶性病变.计算每种方法及联合应用诊断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130例中,77例诊断为肺癌.医师先验知识诊断肺癌的灵敏度为87.0%、特异性为81.1%,纹理特征参数诊断肺癌的灵敏度为80.5%、特异性为71.7%,两者联合的灵敏度为97.4%、特异性为60.4%.结论:基于PET/CT,两者联合应用在判断肺部病灶良恶性中起到积极作用.
-
儿童颈肩部淋巴管瘤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儿童颈肩部淋巴管瘤的MRI影像表现,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MRI数据纳入回顾性研究,分析病灶的部位、结构形态与边缘、信号特征以及增强表现等.结果:病灶全部位于组织间隙内,其中80.8%位于肌间隙内,其余位于皮下间隙.病变由多个囊性结构构成,可以分为单囊为主型(55%)和多囊型(45%),25例病灶内有分割,88.5%的病灶形态不规则.87%的病灶T_1WI呈等低信号且不均匀,全部病灶在T_2WI呈高信号,多囊者各囊内信号可不同.增强后半数有分隔强化.结论:儿童颈肩部淋巴管瘤典型MRI表现是位于组织间隙内的、不规则的多囊性病灶,呈长T_1长T_2信号,常有分隔,分隔可强化或不强化,不同的囊内信号可不同.
-
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对于消化道出血的价值
目的:评价动脉造影对于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疗效价值.方法:33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经动脉血管造影26例发现出血动脉.9例手术治疗,22例进行介入治疗,其中16例灌注血管加压素或止血药,6例进行栓塞治疗.结果:随访2~6个月,3例复发出血,9例手术切除,2例内科治疗,22例介入治疗.结论: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行动脉造影,可发现内镜和其他检查方法不能发现的出血部位,动脉造影是上述检查的重要补充,同时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亦能为手术做好准确的定位准备.
-
胰腺脂肪瘤一例
[病例报道]患者,男性,56岁.无糖尿病史.体检发现胰头部占位入院.查体(-).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CA-199、CEA、AFP等各项指标均正常.CT检查:平扫胰头部见一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清,大小2.6cm × 2.4cm,密度均匀,CT值为-112Hu.增强病灶无明显强化,其内可见少许线条状分隔.胰周结构显示清晰,无侵犯征象.考虑:胰腺脂肪瘤可能大(图1).
-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CT诊断(附2例病例分析)
[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62岁,患者"反复活动时胸闷、气促一年",胸片提示右下肺巨大占位,体检右下肺叩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CT检查:右侧胸腔见一巨大软组织影,边界清晰,病灶呈软组织密度,病灶中央区域可见散在斑点状钙化,病灶大小为18cm×11cm,增强后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IP显示病灶内迂曲增粗肿瘤血管,MPR重建显示肿瘤巨大,对侧肺组织压缩呈膨胀不全,压缩肺组织强化.
-
MRI和CT图像融合构建头面部分层网格模型的研究
目的:分层构建头面部软、硬组织三维网格模型,探讨其在计算机辅助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依据正常人头面部MRI和三维CT断层扫描图像,进行MRI与CT图像的融合,识别确定重建对象,对皮肤、皮下组织及骨组织采用灰度阈值法进行自动重建;采用MIMICS软件对获取的医学信息进行分层网格划分,完成建模.结果:完成了包含皮肤、皮下组织和骨组织的正常人头面部三维网格模型.模型单元及节点数分别为皮肤层36524个单元,18263个节点;皮下层38954个单元,19247个节点;头颅68722个单元,33689个节点.结论:利用医学影像资料的图像融合,采用MIMICS软件等数字图像技术可实现人头面部复杂结构的精确三维重建和分层网格划分.
-
螺旋CT二维重建对肝肾间肿瘤的定位意义
目的:探讨螺旋CT二维重建对肝肾问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提高CT对右上腹占位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对25例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肾间占位病灶的CT资料进行2次阅片分析.第一次仅提供横断位CT图像进行诊断,然后同时提供横断位和二维重建的进行诊断.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比较分析两次诊断的准确性,并探讨对肝肾间占位病灶CT定位和定性诊断有价值的征象.结果:25例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肾间占位病灶,包括原发性肝细胞肝癌9例、肾上腺腺瘤7例、肾上腺腺癌2例、肾上腺来源的嗜铬细胞瘤3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1例、肾细胞肾癌2例、后腹膜来源的间质瘤1例,肿瘤直径在5~15cm不等.使用横断位图像定位诊断正确17例(68%),包括肝脏源性6例、肾上腺源性9例、肾源性2例,其中定性诊断正确15例(60%).使用横断位结合二维重建图像诊断正确21例(84%),包括肝脏源性8例、肾上腺源性11例、肾脏源性2例,其中定性诊断正确18例(72%),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均明显提高.在所有有利于CT定位的征象中,"杯口征"是直接、可靠,也是价值大的定位征象.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的特点,采用薄层扫描以及多平面重建,能很好地观察肿瘤的全貌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利于辨别肝肾间占位的来源,明显提高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