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중국의학영상기술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289
- 国内刊号: 11-18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彩色超声误诊乳头腺瘤1例
患者女,39岁.因"左乳糜烂样改变半年余"入院.半年前患者发现左乳头瘙痒,伴鳞屑,以"湿疹"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就诊.体格检查见双乳少量溢液,溢液涂片检查示:少量泡沫细胞及增生导管上皮细胞.
-
系统性硬皮病合并左舟、月骨坏死1例
患者女,41岁,因左腕部外伤后疼痛2周入院.既往有系统性硬皮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史并伴有雷诺现象.体检见手部呈鹰爪样改变,指骨末端甲粗隆部分消失,皮肤受累严重.X线片及CT提示左舟骨骨密度不均匀性增高,并可见囊状低密度影,腕背侧及掌侧簇状高密度钙化影,指骨末端骨质吸收,全手普遍骨质疏松,指间关节间隙正常(图1~3).行左腕病灶清除术.术中见腕背侧及掌侧钙质沉着病灶有包膜,同时发现舟、月骨有骨质破坏及坏死,桡腕关节间隙尚正常,钙化灶清除后,左腕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大,术后X线片示左腕舟月骨死(Ⅱ期),病理检查提示病灶为钙盐沉积,其内未见有骨组织.术后石膏固定1个月,随访3个月,患者未诉左腕活动疼痛,患腕屈、伸均可.
-
移动伪影造成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假阳性结果1例
患者男,45岁,因"间断性左侧胸痛近2个月"来我院心内科就诊,查体无发热、呼吸困难,无心悸、晕厥,心率75次/分,意识清晰,无咯血、紫绀,双肺无啰音,肝脾无肿大,双下肢无水肿,血压123/102 mmHg.实验室血清心肌酶学检查未见异常,血糖正常,血清甘油三脂增高;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临床以胸痛待查建议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IP)进一步检查.
-
超声诊断羊膜囊膨出至阴道1例
患者女,21岁.主因"停经4个月、下腹疼痛伴阴道流血半天"入院.阴道流血量中等,未见肉样组织流出,无肛门坠胀感,无头晕等不适.有性生活史.急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宫内胎儿,双顶径3.0 cm,颅骨光环完整,脊柱排列整齐,胸腹壁完整,无胎心搏动及胎动,胎盘位于宫底后壁,宫腔无羊水回声.另于宫颈下方可探及一大小约7.4 cm×8.1 cm的无回声区,其内可见纡曲管状的脐带样回声,CDFI无血流信号.
-
CT诊断肝脂肪性肿瘤2例
病例1,女,48岁,主因"右上腹胀痛不适半年余"就诊.既往无肝炎病史.查体:肝区轻叩痛,肝界不大.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平扫于肝右上叶见一类圆形低密度灶,大小约4.11 cm×3.90 cm,CT值为-72 HU,增强扫描边缘可见明显强化,中间条片状影亦见强化(图1A);延迟扫描边缘及中间条片状影密度减低,呈等密度(图1B).考虑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能性大.于全麻下行肝段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超声诊断子宫切口处妊娠1例
患者女,37岁,因不规则阴道出血于外院接受清宫术,术中大出血急转我院.既往有剖宫产手术史,尿HCG(+).超声:子宫切面形态正常,大小78 mm×36 mm×43 mm,内膜居中,于子宫前壁切口处见一大小42 mm×36 mm混合回声区(图1),边界清,类圆形,内可见大小21 mm×16 mm不规则无回声区;该混合回声区与前壁子宫肌层菲薄;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CDFI:上述斑片状混合回声周边及内部均可见丰富彩色血流信号,并可探及低阻动脉血流(RI 0.36).
-
CT诊断鼻腔结石1例
患者男,40岁,1年前出现自觉鼻臭,无流涕、呼吸困难及头痛头晕,偶伴胸闷、胸痛.曾于院外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否认有鼻腔异物史.体检:外鼻无异常,鼻前庭正常,左侧鼻腔下鼻道内与总鼻道交界处见一直径约1.0 cm的黄色硬物嵌于鼻中隔与下鼻甲之间,触之周边黏膜出血;体温36℃.
-
孤立性右心室漏斗部狭窄2例
病例1:男,51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周"入院.查体:心前区无隆起,可触及细震颤,心界叩诊不大.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2/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第一心音正常,P2减弱并延迟.
-
肝脾多发异位甲状腺腺瘤1例
患者女,61岁,主因"上腹饱胀不适6个月余,加重20余天"就诊.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上腹部饱胀不适,伴有全身乏力,无消瘦,20天来上述症状加重,上腹明显膨隆.专科检查:腹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剑下及右上腹压痛,肝区叩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16.7×10~9/L,中性粒细胞14.0×10~9/L,血沉96 mm/h,甲胎蛋白5.18 ng/ml.
-
囊状上腔静脉瘤1例
患者女,30岁,主因"纵隔占位性病变"入院.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既往无胸部疾病史、无手术及创伤史.胸部CT扫描显示右上纵隔椭圆形肿块影,大小约5.50 cm×3.50 cm×3.50 cm,轮廓光整,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头臂静脉的后方,上腔静脉和右头臂静脉轻度受压移位,平扫肿块密度与血管密度相似,增强扫描呈均匀性强化,密度稍低于邻近的静脉密度,疑诊为血管性病变.
-
血管紧张素Ⅱ快速诱导ApoE-/-小鼠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模型的建立及其MR成像
目的 建立ApoE-/-小鼠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模型,探讨超高场强7.0T MR检测ApoE-/-小鼠腹主动脉瘤的价值. 方法 10月龄ApoE-/-小鼠饲以高脂饮食10周后,背部埋置血管紧张素Ⅱ缓释泵,Ang Ⅱ分为1000 ng/(kg·min)和500 ng/(kg·min)组,对照组埋置生理盐水,装泵前及装泵后14天内行MR活体扫描,扫描后取腹主动脉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Ang Ⅱ灌注高剂量组第6或第7天即形成夹层动脉瘤,T2WI示一侧管壁周可见新月形超高信号,病理证实为中膜与外膜间出血;低剂量组第13、14天后也见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MR示管壁信号于T2WI及PDWI均明显增加,并可见斑点状高信号向腔外突出,与病理内膜断裂血流冲击中膜形成主动脉夹层一致. 结论用2种剂量的血管紧张素Ⅱ灌注2周内均可成功建立ApoE-/-小鼠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模型,前组可在更短时间内建模成功.超高场强MR可成功用于活体检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
-
小型猪正常胰腺MRI表现
目的 探讨小型猪正常胰腺的MRI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8头健康小型猪行MR扫描,观察胰腺的形态、大小及信号强度.然后开腹观察所有猪的胰腺形态、位置和毗邻,同时术中探查胆总管和胰管的开口.术后处死2头,完整取出胰腺供解剖研究.结果 小型猪正常胰腺分左、中、右三叶,在MRI上均能清晰显示.整个胰腺T1加权像信号强度高于肝、脾,T2加权像信号强度低于肝、脾.MR胰胆管水成像未见胰管显影,但胆总管能清晰辨认.解剖发现胆总管开口在胃幽门稍下方的十二指肠上部,而胰管开口于胰右叶对应十二指肠内壁乳头.结论 小型猪正常胰腺MR成像显示良好;解剖上小型猪胰腺形态和胰胆管汇入方式与人类有所不同.
-
射频消融后残余肿瘤模型的制作及病理观察
目的 观察兔VX2射频消融后残余肿瘤模型不同时间段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48只新西兰白兔接种VX2肿瘤,并开腹射频消融制作残余肿瘤模型.将模型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分别于射频消融术(RFA)之前、术后1天、3天、1周、2周及3周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 残余肿瘤组织射频消融术后MVD、VEGF及PCNA表达即明显减低,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至射频消融后2周;RFA后2周至第3周,MVD、VEGF及PCNA表达再次增加.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后残余肿瘤短期内受到抑制,仍需要进一步治疗.
-
超声造影评价兔肾皮质血流灌注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价兔肾皮质血流灌注状态的价值.方法 通过结扎肾动脉建立不同程度家兔肾皮质血流减少的模型.经耳缘静脉团注SonoVue(0.05 ml/kg体质量)进行肾灌注超声造影,观察并采集注射造影剂后0~3 min的动态图像,通过时间-强度曲线(TIC)软件分别计算肾动脉结扎前后肾皮质TIC的加速时间(AT)、峰值背向散射强度(A)、峰值减半时间(T)、峰值基础视频强度差(PBD)、TIC斜率(β)以及A·β值,并对以上指标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 结果 实时观察发现肾动脉结扎前,肾皮质表现为快速明显强化,增强顺序为各级肾动脉-皮质-锥体.结扎后AT明显延长(P<0.001),A显著减小(P<0.001), T明显缩短(P<0.001), PBD明显减低(P<0.001),β明显下降(P<0.002), A·β值显著降低(P<0.001).肾动脉狭窄程度与AT、PBD及A·β呈明显的相关;肾动脉狭窄率在31%~69%之间组与70%~93%之间组比较,后者较前者AT延长(P<0.001),A减小(P<0.029), PBD减低(P<0.001), A·β值降低(P<0.02). 结论超声造影剂和造影专用成像技术可灵敏地反映肾皮质微小血管的血流变化,在评价肾皮质的血流灌注状态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植入式水冷915 MHz与2450 MHz微波消融的猪活体肝脏的实验对比
目的 对比植入式水冷915 MHz和2450 MHz微波在活体猪肝脏消融实验中的消融范围及热场特性.方法 根据频率不同分两组实验.915 MHz和2450 MHz微波天线沿特制支架插入活体猪肝脏后,平行天线裂隙旁开5 mm、10 mm、15 mm、20 mm 间距的A(5,0)、B(10,0)、C(15,0)、D(20,0)四点分别放置测温针,均以60 W、600 s条件辐射,计算机采集测温数据,消融后测量消融区范围并比较两组消融范围的大小,分析温升曲线并比较两组的温升速率及所达高温度.结果 915 MHz微波较2450 MHz微波在活体猪肝消融中可获得更大的消融横径和纵径;915 MHz微波和2450 MHz微波两者距离天线越近的位点温升速率越快,所达高温度亦越高;对应B、C、D点上915 MHz微波较2450 MHz微波具有更快的温升速率及更高的温度.结论 915 MHz微波与2450 MHz微波相比,915MHz微波可获得更大的消融范围,具有更高的热效率.
-
临床型MR观察多发性硬化模型大鼠中枢神经系统
目的 探索临床型MR扫描仪配备临床应用型线圈进行多发性硬化(MS)模型大鼠脑和脊髓病灶成像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多肽35~55致敏Lewis大鼠制备MS模型动物10只.以1.5T MR扫描仪配用小肢端表面柔线圈,分别对大鼠脑和脊髓行T1WI和T2WI扫描,层厚1~2 mm;以3.0T MR扫描仪配用正交腕关节线圈,分别对大鼠脑和脊髓行T1WI、T2WI和Gd-DTPA增强T1WI三维容积扫描,体素0.06~0.08 mm~3.利用工作站专业软件获得脑和脊髓多方向重组图像. 结果 3.0T MR T2WI和T1WI显示MS大鼠脑内病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对比度,脊髓病灶的对比度较弱.1.5T MR设备显示大鼠MS病灶的空间分辨力较低.MS模型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灶分布在脑和脊髓,斑片状,呈T2高信号、T1低信号,Gd-DTPA增强后部分病灶强化.结论 临床型3.0T MR设备能清晰显示MS模型大鼠脑以及脊髓内部的病灶,为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能广泛应用的无创性手段.
-
不同强度超声破坏微泡对犬心肌组织的生物学效应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的超声破坏微泡对犬心肌组织的生物学效应,优化出影响心肌微环境的佳辐照条件.方法 9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成3组,每组3只.静脉输入2 ml微泡造影剂,同时采用频率为1 MHz,强度不同的超声辐照(0.5 W/cm~2、1.0 W/cm~2、2.0 W/cm~2)犬心肌组织,辐照时间为5 min.辐照完毕后即刻处死动物,取局部心肌组织.进行病理组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犬心肌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0.5 W/cm~2超声破坏微泡后心肌组织水肿,无出血;1.0 W/cm~2超声破坏微泡后心肌组织轻微出血和少量炎症细胞浸润;2.0 W/cm~2超声破坏微泡后心肌组织明显出血,炎症细胞一定程度浸润.结论 不同强度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能使犬心肌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物学效应;超声强度在1.0~2.0 W/cm~2能在使心肌轻度损伤时引起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
-
对比剂稳态磁化率MR成像动态观察大鼠C6胶质瘤血管生成
目的 使用对比剂稳态磁化率MR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时间段大鼠C6胶质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微血管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 30只荷瘤大鼠按种植周数分成1、2、3周组,分别行对比剂稳态磁化率对比MR成像,测量肿瘤周边区、中央区及对侧相应正常脑实质区的BV和VSI_(MRI)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随种植周数增加,肿瘤中心区的BV先升后降,与组织学上肿瘤中央区宿主血管退缩、血管密度下降及出现明显坏死区有关;周边区BV持续上升,与周边区具有活跃的血管生成有关;肿瘤中心区及周边区的VSIMRI值均逐渐增大,以中心区增大更为明显,且同时间段比较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时间段、相同ROI内MR与组织学测量的VSI均明显相关(P<0.01).结论 对比剂稳态磁化率MR成像所测量的BV和VSI_(MRI)值能准确地反映胶质瘤生长、发展过程中微血管生成的形态学和功能学信息.
-
食蟹猴糖尿病模型脑部MR检查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MRI和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技术研究食蟹猴糖尿病模型不同脑区代谢物的变化,探讨其在糖尿病脑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静脉注射100 mg/kg 体质量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5只青年食蟹猴制作成1型糖尿病模型,经长期血糖监测和静脉糖耐量实验来评价该模型的可靠性及稳定性;造模3年后,通过MRI和~1H-MRS技术分别对糖尿病模型猴的海马、颞叶和枕叶的形态、大小、信号及其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醇(mI)与肌酸(Cr)的比值进行测定,并通过放免法检测血清皮质醇的含量.选取5只健康成年猴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MRI和~1H-MRS检测.结果 ①静脉注射100 mg/kg 体质量STZ可长期诱导稳定的食蟹猴1型糖尿病模型;②1型糖尿病3年的食蟹猴海马mI/Cr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③糖尿病3年的食蟹猴血清皮质醇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1H-MRS分析可检测到糖尿病食蟹猴海马早期病变中一些代谢物含量的变化,有可能为今后临床早期诊断糖尿病脑病提供帮助.
-
VVI及对比超声评价犬冠状动脉狭窄时心肌灌注和舒张功能的关系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结合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犬冠状动脉狭窄静息和负荷状态下心肌组织灌注和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制作不同程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模型8只,在冠状动脉狭窄前后于静息和多巴酚丁胺注射达峰值剂量时,取左心室短轴图像行VVI分析,并行MCE测量心肌血流量(A·β值)和短轴圆周方向上的舒张期峰值应变率(SR_(dia)),评价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时,供血区SR_(dia)和A·β值与正常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狭窄时,供血区SR_(dia)和A·β值均低于正常区(P<0.05).多巴酚丁胺负荷下,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时,供血区SR_(dia)和A·β值即低于正常区(P<0.05);重度狭窄时,缺血区SR_(dia)和A·β值较正常区降低得更加明显(P<0.05).无论静息还是负荷状态下,SR_(dia)和A·β间均呈正相关(r_(静息)=0.57,r_(负荷)=0.72,P<0.01).结论 VVI技术能够用于评价短轴心肌节段舒张功能,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
-
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价动词生成任务中运动前区激活
目的 观察运动前区(PMA)在动词生成任务fMRI试验中的激活情况,探讨其在语言表达功能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23名受试者接受fMRI试验.试验任务为组块设计的动词生成任务:对照内容为黑色屏幕中心呈现的白色 "+";刺激任务为生成动词,要求受试者根据给出的单字名词,组成一个相关的动词词语.采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采用单样本t-检验的组分析方法获得平均脑激活图,观察PMA激活情况.结果 11名符合试验要求的受试者的数据列入组分析,脑激活区包括Broca区、右侧额下回后部、双侧PMC、双侧SMA、左侧顶后皮层、右侧丘脑、左侧基底节区、右侧小脑半球和右侧颞叶后部.全脑强激活区为左侧PMA.结论 PMA在动词生成任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涉及语音处理、想象运动、词语提取和信息的高级调控等多个方面.
-
双源CT数字减影CTA与双能量CT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
目的 以常规DSA和三维旋转DSA为参照标准,评价双源CT数字减影去骨CT血管成像(DS-BR-CTA)和双能量直接去骨CTA(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190例患者接受DS-BR-CTA检查,74例患者接受DE-CTA检查.以3D-DSA为标准,以患者和发生部位为单位,计算DS-BR-CTA和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DS-BR-CTA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90%、98.36%;97.37%、99.97%;对≤3.0 mm的动脉瘤,其诊断敏感性高达88.89%,特异性达98.36%;DE-CT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25%、100%;95.52%、100%,对≤3.0 mm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0.91%,特异性为100%.结论 双源CT的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与DS-BR-CTA相当,可作为常规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流程中.
-
磁共振成像在胰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胰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胰腺疾病检查中的优势日趋明显.本文对不同胰腺疾病MRI表现、MRI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及在胰腺疾病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周围型肺癌空洞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空洞是肺部疾病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多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均可形成空洞,鉴别诊断困难.周围型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并发空洞.本文就空洞的定义及其病理基础、周围型肺癌空洞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多层螺旋CT在肺部空洞性病变诊断的应用进行综述.
-
超声造影在评价脑组织灌注中的应用
超声造影(CEUS)可有效地评价正常脑微循环灌注、缺血状态下的脑组织灌注,并可评估脑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的通畅情况.应用CEUS不仅能更加精确地测定脑出血容积,而且能够发现肿瘤术后的残留.CEUS除可应用于脑血栓溶栓治疗中,也有望应用于脑外伤中.本文对CEUS在脑灌注成像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后胡桃夹综合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后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和相关检查确诊后的NCS患者(病变组)和50名正常人肾血管(对照组)的MSCTA影像资料.观察左肾静脉(LRV)的形态、走行及空间结构.测量对照组夹角处和病变组腹主动脉后方LRV前后径(d1)截面积(s1);近肾端管腔宽处前后径(d2)及截面积(s2),并计算s2/ s1及d2/d1的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变组LRV受压变窄,近肾端管腔明显扩张.对照组LRV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管腔大致均匀.两组比较d1、s1、s2、d2/d1、s2/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可清楚地显示后NCS的LRV形态及立体走向,利用重建功能测量截面积能准确、直观地评估LRV扩张及变窄的程度,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活体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CT灌注成像
目的 比较活体肝移植术后1个月患者与无肝脏病变者的CT灌注参数,评价移植物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所引流区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对肝移植术后1个月、临床无术后并发症的20例患者及对照组25名正常志愿者行动态16排螺旋CT灌注扫描.CT灌注扫描后,选取适当靶层面,将每一层面的移植物按照肝右、肝中静脉引流区分为淤血区、淤血风险区和参考区,对照组亦作类似分区,并分别绘制出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图像,计算相关灌注参数值和相对灌注差异(RPD).结果 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患者前段易淤血区、淤血风险区相对灌注差异RPD分别为:BF (44.56±43.19)ml/(min·100 g)和(25.41±27.49)ml/(min·100 g),BV (3.91±2.45)ml/100 g和(2.15±1.86)ml/100 g,PVP (41.50±39.15)ml/(min·100 g)和(22.66±23.82)ml/(min·100 g);前段BF、BV、PVP的相对灌注差异RPD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淤血风险区BF、BV、PVP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所引流肝段血流动力学存在差异;与肝右静脉引流区相比,肝中静脉单独引流的前段灌注低,肝右、肝中静脉共同引流区次之.
-
正常肝脏3.0T质子MRS检查的可重复性
目的 探讨质子MRS检查正常肝脏同一感兴趣区(ROI)的可重复性.方法 对31名正常志愿者,采用GE Signa Excite HD 3.0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相控阵线圈,单体素PRESS序列.采集参数为TR/TE:1500 ms/30 ms,NSA:64次,ROI:2 cm×2 cm×2 cm.对预扫描匀场效果和抑水效果、SNR和基线稳定性、水峰和脂质峰两次重复测量及水峰、脂质峰测量结果间的相关性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同部位两次MRS检查得波谱SNR(Z=-0.535, P=0.593)、基线稳定性(Z=-0.333, P=0.739)、自动匀场线宽(Z=-0.305, P=0.761)、抑水(Z=-1.232, P=0.218)、脂质峰高度(Z=-0.558, P=0.557)、脂质峰峰下面积(Z=-1.195, P=0.232)、水峰高度(Z=-0.647, P=0.518)、水峰峰下面积(Z=-0.118, P=0.9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后两次脂质峰面积、水峰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784(P<0.001)和0.799(P<0.001).结论 在体质子MRS单体素PRESS序列采集具有可重复性.
-
肝硬化肝功能分级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指标与肝硬化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组为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75例,按肝功能分级A、B、C级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健康人20名.测量右肝静脉内径(RHVD)、右肝静脉频谱(RHVF),团注SonoVue 1.2 ml后,观察右肝动脉(RHA)和右肝静脉(RHV)的显影过程,分别记录右肝动脉内和右肝静脉内造影剂首次到达时间(HATT、HVTT),计算两者的差值即肝渡越时间(HTT),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RHVD明显减小、RHVF变为异常波,HVTT、HTT明显提前;HVTT、HTT随肝功能分级的严重性加重而明显提前,以HTT意义更大.结论 CEUS定量分析对肝功能分级超声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其中以HTT意义更大.
-
淋巴管肌瘤病胸腹部临床与CT表现
目的 分析淋巴管肌瘤病(LAM)胸部及腹部的临床与CT表现.方法 对13例经病理证实的LAM胸腹部的临床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以肺内表现首发,均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其他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气胸、胸闷、咯血、咳嗽、乳糜胸等;病程中均未出现肺外表现,仅1例无意中发现腹部巨大肿物,但无肺内表现.胸部CT表现为两肺散在或弥漫分布囊腔影,大小2~20 mm,囊壁薄而清晰,并且大多数囊腔间肺实质正常;4例合并肺大泡形成;2例出现胸腔积液.10例行腹部CT检查,7例有异常表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其中1例并腹膜后多发淋巴管肌瘤、腹膜后及腹腔积液,1例并肝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脾脏增大;余4例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腹腔积液1例,腹膜后肿块并脾脏增大1例. 结论 LAM胸腹部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
-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纵向收缩功能
目的 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对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纵向收缩功能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5名健康志愿者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共18个节段的心肌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m)、位移值(Dm)及应变率(SRs).结果 两组糖尿病患者心肌收缩期大位移和峰值应变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减低(P<0.01);合并高血压组左心室壁中间段心肌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也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 TDI技术为糖尿病心脏病变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早期检测提供了一种无创方法,局部心肌收缩期大位移及峰值应变率能够成为检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较敏感指标.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腹膜透析患者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的 通过彩色多普勒技术测量尿毒症腹膜透析(PD)患者、尿毒症非PD患者及正常健康人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PD对尿毒症患者SM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应用Philips飞凡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尿毒症PD患者、尿毒症非PD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30例进行SMA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结果 三组间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管径(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PD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及尿毒症非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毒症非PD组与对照组间RI、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PD组舒张末期流速(EDV)、时间平均流速TAVM、血流量Q高于对照组及尿毒症非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毒症非PD组与对照组间EDV、TAVM、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尿毒症PD组RI、PI与PD龄呈负相关(r=-0.91, P<0.05;r=-0.66, 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无创地评价尿毒症PD患者SMA血流动力学情况,其中RI、PI的下降对于PD患者SMA血流动力学损害有重要提示意义.
-
全方向M型超声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目的 探讨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心肌径向收缩运动同步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1例DCM心衰患者与27例健康志愿者,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检测左心室短轴基底段及中间段水平各节段室壁达收缩期大位移时间,计算各短轴水平经心率校正的室壁达收缩期大位移时间(Tc)的大差值(Tc-dif)及标准差(Tc-SD)、间隔-左心室后壁延迟时间(SPWMD)、间隔-左心室前壁延迟时间(SAWMD)、间隔-左心室侧壁延迟时间(SLWMD)、间隔-左心室下壁延迟时间(SIWMD)、前壁-下壁延迟时间(AIWMD).结果 在二尖瓣水平,DCM组的Tc-dif、Tc-SD、SLWMD、SPWMD、SIWMD均大于对照组(P<0.05),在乳头肌水平DCM组的Tc-dif、Tc-SD、SAWMD、SPWMD、SIWMD、AIWMD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方向M型超声能够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心肌径向收缩的同步性.
-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目的 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E)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65例QRS宽度正常的AMI患者在AMI发作72 h之内及60名正常人行STE检查,检测心肌峰值纵向应变(LS_(peak))代表心肌收缩功能,并测量左心室短轴水平心肌节段收缩期达峰值径向应变的时间(TRS),将前间壁和后壁TRS的差值(TAS-POST)≥130 ms定义为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以心肌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代表AMI面积(MIS).结果 AMI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LS_(peak)减小,TAS-POST延长.AMI导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发生率为64.62%(42/65).TAS-POST 与LVEF、LS_(peak)和MIS(WMSI)显著相关,与QRS宽度无相关性.MIS(WMSI)是TAS-POST有力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QRS宽度正常的AMI患者可出现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且MIS是收缩不同步的主要影响因素.STE能够准确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
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价中二尖瓣口血流与二尖瓣环波形不一致性的提示意义
目的 了解二尖瓣口血流波形与二尖瓣环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波形测量结果不一致性在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82例窦性心律患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步心电图记录.于心尖四腔、心尖三腔、心尖二腔切面分别测量二尖瓣环室间隔、左心室侧壁、前间隔、左心室后壁、左心室前壁及下壁6个位点的DTI舒张期波形;于心尖四腔切面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期波形;计算MV-E/A、DTI-e/a-ann及E/e-ann, e-ann为6个位点的平均值.结果 182例患者中,依二尖瓣口血流和6个位点二尖瓣环波形的测量结果分成4组,组Ⅰ:MV-E/A<1.0,同时6个位点DTI-e/a-ann均<1.0,共68例,MV-E/A为0.71±0.16、E/e-ann为15.91±6.78;组Ⅱ:MV-E/A<1.0,同时6个位点中有1~6个位点的DTI-e/a-ann≥1.0,共38例,MV-E/A为0.76±0.12、E/e-ann为10.37±2.63;组Ⅲ:MV-E/A≥1.0,同时6个位点的DTI-e/a-ann均≥1.0,共23例, MV-E/A为1.74±0.42、E/e-ann为9.57±2.39;组Ⅳ:MV-E/A≥1.0,同时6个位点中有1~6个位点的DTI-e/a-ann<1.0,共53例, MV-E/A为1.31±0.31、E/e-ann为13.27±9.46.组Ⅰ、Ⅱ、Ⅳ的平均年龄均大于组Ⅲ(P<0.05),组Ⅰ与组Ⅱ的平均年龄和MV-E/A基本相同(P>0.05),但组Ⅰ的平均E/e-ann明显高于组Ⅱ(P<0.05);组Ⅲ与组Ⅳ比较,两者的MV-E/A差别不大(P>0.05),但后者的年龄、E/e-ann均大于前者(P<0.05);组Ⅰ、组Ⅱ与组Ⅳ之间,组Ⅳ的平均年龄小于组Ⅰ与组Ⅱ,但组Ⅳ的E/e-ann小于组Ⅰ而大于组Ⅱ(P<0.05).结论 ①MV-E/A<1.0伴有6个位点DTI-e/a-ann均<1.0提示左心室充盈压较高;②MV-E/A≥1.0,同时6个位点中有1~6个位点的DTI-e/a-ann<1.0者有左心室充盈压较高的倾向;③MV-E/A<1.0,同时6个位点中有1~6个位点的DTI-e/a-ann≥1.0或MV-E/A≥1.0或同时6个位点的DTI-e/a-ann均≥1.0者的左心室充盈压可能有较大变数;④年龄对MV-E/A和DTI-e/a-ann测值有较大影响.
-
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壁的收缩后收缩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等容舒张期出现的左心室壁收缩后收缩(PSS)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TVI)检测60例CHF患者及对照组30名正常人的心肌运动,应用QLAB分析软件测量左心室各壁基底段和中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V_s)、持续时间(T_s)及PSS峰值速度(V_(pss))、持续时间(T_(pss)). 结果 CHF组基底段和中间段在等容舒张期PSS的发生率均为34.44%,其中病理性PSS的发生率分别为29.44%、29.72%.对照组基底段和中间段在等容舒张期PSS的发生率分别为26.11%、20.56%,未发生病理性PSS.与对照组的生理性PSS相比,CHF组的病理性PSS峰值速度增高、持续时间延长(P<0.05). 结论 CHF患者的病理性PSS峰值速度高、持续时间长,可能是导致CHF患者左心室不同步运动的原因之一.
-
双源CT双能量减影诊断下肢血管疾病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血管能量减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双源CT直接去骨CTA(DE-BR-CTA)检查,经工作站减影处理,获取容积再现及大密度投影图像,其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标准,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评价DE-BR-CTA图像的动脉血管可见度及血管狭窄程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成像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DE-BR-CTA与DSA图像的血管可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 DSA 为标准评价32例被检查者328个节段中,12个偏心性狭窄节段被DE-BR-CTA 高估,6个节段狭窄程度被低估.DE-BR-CTA对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10%的诊断准确性为94.51%,敏感性96.15%,特异性93.02%,阳性预测值92.59%,阴性预测值96.39%.结论 DSCT能量减影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准确的、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可为术前评价和筛选下肢动脉疾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
应变率评价冠心病患者冠脉搭桥术后左心房收缩功能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搭桥(CABG)术后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23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CABG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应用应变率成像 (SRI) 技术定量评价左心房收缩功能. 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E/A、LVEF、LAFS、AEF和S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E/A和LVEF升高,LAFS、AEF和SRa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变化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LVEF的变化率分别与SRa的变化率呈显著负相关(r=-0.751,-0.783;P均<0.01). 结论 CABG术可影响冠心病患者左心房收缩功能,表现为辅泵功能减低.应用SRI技术可以评价左心房收缩功能,动态观察CABG手术前、后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变化.
-
产前超声在双胎反向动脉灌注综合征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在双胎反向动脉灌注(TRAP)综合征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产前超声诊断的5例TRAP超声图像、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总结TRAP声像学特点.结果 5例TRAP初次确诊孕周为13~28周,均于产后得到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无心畸胎血液循环呈现反向动脉灌注的特点.5例中2例引产;1例流产;1例超声引导下接受无心畸胎减胎术,妊娠至37周分娩;1例在超声密切监测下妊娠至32~(+4)周分娩,新生儿结局良好.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对TRAP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治疗方案和分娩时机的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
-
第11~13周胎儿额上颌角的二维及三维超声测量
目的 比较及评价二维和三维超声在测量胎儿额上颌(FMF)角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应用二维及三维超声方法在颜面正中矢状面测量11~13周正常胎儿的FMF角,比较两种测量方法所得测值的差异及可重复性,分析三维测量的FMF角与胎儿头臀长(CRL)的关系.结果 共37名胎儿测得FMF角.随CRL增大,测量例数增加,而FMF角减小.其中18名(48.65%)得到符合要求的二维测量平面,30名(81.08%)胎儿获得符合要求的三维重建平面.对同一胎儿,二维测量平面两次测值间的平均差异为2.78°±1.95°,明显大于三维重建平面两次测值间的平均差异(1.68°±1.01°,P<0.01).11名胎儿同时应用两种方法进行测量,所得FMF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维重建平面测得的FMF角随CRL的增加而减小,二者明显相关(r=-0.540,P<0.01).结论 在 11~13周正常胎儿中,与二维超声相比,应用三维超声可以快速而精确地测量FMF角.
-
不同孕周正常胎儿心脏大小的超声检测与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检查胎儿心脏生长指标与孕周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测量14~39周正常胎儿左心房(LA)、右心房(RA)、左心室(LV)、右心室(RV)、主动脉(AO)和肺动脉(PA)内径及卵圆孔大小(FO)、心脏面积(HA)、胸腔面积(TA)、心脏周长(HC)、胸廓周长(TC),分析孕周与测量值的关系. 结果 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胎儿时期心脏各腔室大小、AO、PA及室间隔(IVS)厚度随孕龄增加而增大,与孕周呈显著正相关;肺动脉与主动脉内径比值(PA/AO)、左心房与右心房内径比值(LA/RA)、左心室与右心室内径比值(LV/RV)、心脏周长与相应胸廓周长比值(HC/TC)、心脏面积与相应胸廓面积比值(HA/TA)与不同孕周比较各比值变化不明显. 结论胎儿心脏随孕龄增加而增大,其中心脏面积与孕周具相关性.
-
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时间-空间相关成像(STIC)技术在正常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的成像方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别使用常规二维超声和STIC技术对120例孕龄在22~28周的正常胎儿进行心脏扫查,比较两种方法获得胎儿心脏图像的质量和扫查时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并分析STIC技术的成像方法. 结果 120例正常胎儿心脏均获得满意的容积图像,各切面图像的显示合格率与常规二维扫描图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能显示出常规二维不能显示的切面.所研究的120例样本中,共有85例可计算常规二维超声筛查时间,平均每个胎儿心脏用时(5.26±2.01)min;共有104例可计算STIC扫描时间,平均每次STIC扫描用时(4.47±2.32)min. 结论 STIC技术比常规二维超声能提供更多的观察心脏解剖结构的切面和信息,可简化图像采集过程,缩短检查时间,减少对检查者经验的依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大大减少胎儿心脏接受超声波照射的时间.
-
超声断层显像分析胎儿心脏大动脉的位置关系
目的 探讨超声断层显像(TUI)技术在分析胎儿心脏大动脉位置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TUI法分析胎儿心脏的容积数据,在相邻的2个层面上分别显示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利用正交点标记肺动脉瓣的位置,分析主动脉瓣的相对方位.结果 12例大动脉转位中,7例合并"单心室",TUI显示其中5例主动脉瓣位于肺动脉瓣右前方,其余2例分别位于肺动脉瓣正前方和左前方;其余可显示四腔心切面的5例中,3例主动脉瓣位于右前,2例主动脉瓣分别前方合正上方.13名正常胎儿心脏,TUI均可显示主动脉瓣均位于肺动脉瓣右后方.结论 采用TUI法可以简便、准确地判断大动脉的位置关系.
-
膝关节积脂血症的超声表现与相关技术因素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膝关节积脂血症的超声表现与相关技术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52例单侧膝关节积脂血症患者在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均采用仰卧位,其中26例膝关节伸直位,16例下肢轻度外旋休息位,10例分别取膝关节伸直位和屈膝45°位检查;对22例行动态检查.以MRI或CT表现为金标准,将超声检查结果与其相对照.结果 52例积脂血症均获正确诊断.超声检查积脂血症的佳位置是髌上囊.仰卧膝关节伸直位显示佳的是髌骨上缘,其次为髌骨水平,差为髌骨以下水平.在少量积液时,佳检查体位是仰卧屈膝45°位,优于膝关节伸直位,前者显示各层液体厚度大于后者,能显示少量液体及脂肪.下肢轻度外旋休息位时,三层液体常不能同时显示,须结合内外侧面才能确诊.动态检查液体由一层逐渐变为二层、三层,界面由模糊逐渐变清晰.结论 关节积脂血症的超声表现与检查的位置、体位、制动时间密切相关.
-
超声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分布、超声图像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特点.结果 1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中,11例(91.67%)为单发,直径0.9~8.0 cm;分布在躯干66.67(8/12)、四肢近端16.67%(2/12)、头颈部16.67%(2/12);83.33%(10/12)肿瘤出现在躯干及四肢近端的皮肤与皮肤下层.91.67%(11/12)肿瘤呈不均匀弱回声,66.67%(8/12)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肿瘤内部无液化或钙化且不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91.67%(11/12)肿瘤内彩色多普勒显示有丰富彩色血流信号.结论 患者躯干及四肢近端的皮肤与皮下层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呈不均匀弱回声、内部血流较丰富、无局部淋巴结肿大是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超声表现.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价前列腺癌骨转移病灶内分泌治疗效果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病灶内分泌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 40例临床确诊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连续病例接受扩散加权成像序列(DWI)检查:治疗组17例,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经过内分泌治疗后患者;对照组23例,均为前列腺癌伴骨转移的初诊病例,未经过任何治疗.治疗组所有患者为治疗有效病例,无临床复发表现.在b=0及b=800 s/mm~2的DWI中,测量骨转移病灶、正常肌肉(右侧臀大肌)、正常骨(通常取右侧股骨头)及充盈膀胱的ADC值.应用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骨转移病灶的ADC值,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组骨转移灶ADC值为(1.10±0.50)10~(-3)mm~2/s,对照组骨转移灶ADC值为(1.12±0.30)10~(-3)mm~2/s(P>0.05).结论 MR DWI不能反映前列腺癌骨转移灶内分泌治疗的效果.
-
超声显像鉴别甲状腺癌结节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显像在甲状腺多发结节中鉴别癌结节的价值.方法 对术后病理证实的83例甲状腺癌合并良性结节患者的超声表现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83例甲状腺癌中,恶性结节89个.甲状腺多发结节中良、恶性结节的二维征象纵横比≥1,实性低回声、边缘模糊、微钙化的检出及后方回声衰减等方面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恶性结节内Ⅱ级、Ⅲ级血流显示较良性结节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89个癌结节中,直径≤1 cm的微小甲状腺癌结节占52.81%(47/89),超声对癌结节的诊断符合率达67.42%(60/89).结论 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有助于在甲状腺多发结节中鉴别癌结节:圆形或类圆形、实性低回声、边缘模糊、微钙化、后方回声衰减及内部血供丰富;尤其不能忽视微小甲状腺癌存在的可能.
-
经直肠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结节
目的 探讨经直肠灰阶超声造影在前列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SonoVue造影剂,结合新型对比脉冲序列(CPS)造影成像技术,对33例患者38个前列腺结节行实时超声造影,观察病灶造影增强方式,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造影参数,比较前列腺良恶性结节之间的差异. 结果 良性结节20个,其中17个位于内腺;恶性结节18个,其中14个位于外腺.内腺良性结节超声造影增强方式以均匀增强为主,结节清晰,有环状增强;恶性结节增强早于正常外腺组织,以不均匀增强为主.恶性结节达峰时间及加速时间均短于良性结节(P<0.05),峰值强度低于良性结节(P<0.05),到达时间良、恶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造影中前列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达峰时间、加速时间、峰值强度等参数有一定差异,有助于鉴别诊断.
-
超声诊断囊性肾细胞癌
目的 探讨囊性肾细胞癌的声像图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肾脏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结果 18例中超声诊断15例,误诊3例,诊断正确率83.33%.其中透明细胞癌囊性变7例,囊性肾细胞癌(透明细胞型)5例,多房性肾细胞癌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囊性壁上见透明细胞癌1例,肾母细胞瘤1例.结论 囊性肾细胞癌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点,了解其声像图特点能明显提高诊断水平.
-
小儿阴囊急症的临床特征和高频超声表现
目的 探讨小儿阴囊急症的临床特征和高频超声表现.方法 分析112例小儿阴囊急症的超声和临床表现,并与终诊断及治疗方案对照.结果 急性附件扭转65例,超声表现为睾丸上极或附睾头旁回声不均结节,伴或不伴继发反应性炎症.睾丸完全扭转21例,超声示患侧精索螺旋状扭曲成团,睾丸内无明显血流信号;不全扭转4例,患侧精索走行纡曲,睾丸内均可测及少量低阻血流信号.急性睾丸、附睾炎22例,除1例化脓性睾丸炎外,其余病例受累结构血供增多;超声诊断符合率约为98.21%(110/112).三者临床表现虽部分重叠但仍各具特征.15例附件扭转、25睾丸扭转及1例急性睾丸炎接受手术治疗,余均予以保守治疗.结论 客观、准确的急诊超声诊断报告,辅以全面深入的临床资料分析,可为小儿阴囊急症的诊疗提供重要帮助.
-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评价不同肾功能移植肾的血流灌注
目的 应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比较不同肾功能的移植肾的灌注状况.方法 根据血清肌酐(SCr)值将60例移植肾患者分为SCr正常组和SCr异常组.二维超声观测移植肾结构及主肾动脉内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主肾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超声造影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段动脉、叶间动脉、皮质及锥体的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绝对强度(△I)及上升斜率(Increase);分别比较采用每种检查方法所测得的两组患者指标间差异.结果 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弓形动脉EDV除外)所测得的两组患者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超声造影检查SCr正常移植肾的灌注指标大部分优于SCr异常的移植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功能正常移植肾的超声造影定量指标明显优于肾功能异常的移植肾,超声造影能够检测出肾功能异常移植肾的微循环灌注改变.
-
64层螺旋CT观察双侧肾动脉解剖变异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探讨肾动脉解剖变异的类型及双侧肾动脉解剖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50例患者的肾动脉64层MSCTA影像资料,观察肾动脉的解剖变异并根据主肾动脉的数量对肾动脉解剖进行分类、分型.结果 肾动脉解剖变异分别占病例数和肾脏数的39.20%(98/250)和22.80%(114/500),其中肾动脉提前分支和副肾动脉变异发生率分别为9.60%(48/500)和11.80%(59/500),性别、左右肾之间肾动脉变异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单侧和双侧肾动脉解剖变异的发生率分别为32.80%(82/250)和6.40%(16/250),双侧肾动脉的解剖变异组合呈现多样性.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变异.双侧肾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对于肾脏移植手术供肾的选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图像传感器在体内无线内窥微机电系统的应用
目的 探讨图像传感器在体内无线内窥微机电系统的应用.方法 比较不同类型图像传感器的优缺点,并考虑体内的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集成度高、功耗低、体积小,可输出模拟图像的CMOS图像传感器作为无线内窥微机电系统的传感部件,对此类传感器的特定型号的体积和功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设计合理解决了设计图像传感器外围电路时应该注意的接地、晶振电路配置、电路板布线等问题,制造出了含OV7930的图像传感器采集模块,在动物实验中成功采集到图像.结论 在无线内窥微机电系统中关于此图像传感器的应用设计是可行的.
-
基于反向传输神经网络的肝脏31P磁共振波谱分析
目的 探讨基于神经网络的~(31)P磁共振波谱(~(31)P-MRS)辨别肝硬化、肝细胞癌(HCC)和正常肝组织的价值.方法 运用反向传输神经网络分析66个~(31)P-MRS样本数据,其中包括37个肝硬化结节样本、13个HCC样本和16个正常肝脏样本.结果 经交叉验证实验证明,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31)P-MR波谱数据分析可以将肝细胞癌的诊断正确率从85.47%提高到92.31%.结论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31)P-MRS波谱数据分析可以用于HCC与肝硬化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显像技术在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中的应用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SSS)临床并不少见.本文对6例SSS患者行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显像(time-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 TRICKS)技术检查,探讨TRICKS技术诊断SSS的价值.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MRI表现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SCD)是体内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好发于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严重者视神经、小脑、脑干和大脑白质亦可受累.SCD临床较少见,诊断较困难,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本文回顾性分析8例SCD患者的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和MRI表现.
-
超声诊断肾结核
肾结核是常见的肾特异性感染,既往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尿常规及肾盂造影.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尤其是B超、静脉肾盂造影及CT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肾结核的诊断准确性.本文回顾性分析58例资料完整的肾结核患者的声像图表现.
-
组织均衡技术用于鼻骨侧位成像
组织均衡技术是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处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可于同一幅图像上清晰显示不同体厚部位的细节信息,避免反复调节窗宽、窗位来观察密度偏高的部位,为数字影像高标准、高质量提供保障.本文报告采用组织均衡技术显示53例鼻骨侧位像的结果.
-
CT增强诊断肾梗死4例
肾梗死缺乏特异性症状,常见症状为腹部或肋胁部疼痛、低热、恶心、呕吐等.发病时患者多急诊就诊,而急诊CT平扫易于漏诊[1].本文利用CT增强扫描诊断4例肾梗死,报道如下.
-
透视触发3D LAVA技术在亲体肝移植术模拟手术中的应用
透视触发肝脏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扫描(3D LAVA)可清晰获得准确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肝脏的图像[1-2],用Fluoro Trigger技术测定对比剂到达动脉峰值时间的方法的成功率较高[3].简化了肝脏血管成像方法,使肝动脉和门静脉系统成像的准确率和成功率大大提高,并可同时获得多期(3~4期)薄层扫描图像[4].本文讨论3D LAVA技术在亲体肝移植术模拟手术中的应用.
-
人胚发育异常致肠旋转不良的血管影像解剖学研究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congenital malrotation of the intestine, CMI)指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中肠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旋转异常时出现的肠道解剖位置的畸形,是成人急性或慢性肠梗阻的原因之一.X线钡餐检查只能显示肠腔的梗阻部位, 而CT血管造影术(CT angiography, CTA)可显示肠系膜动脉发育情况.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心肌灌注显像探测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病变
目的 比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和11例拟诊冠状动脉病变(CAD)患者的64层CTA和MPI图像.按照目测直径法判断CTA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50%;相应MPI图像上的心肌缺血分为可逆性和固定性灌注异常区.结果 31例患者的124条冠状动脉中,23条CTA图像上狭窄≥50% ,其中7条(30.43%)狭窄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上呈现灌注异常区;101条狭窄<50%及正常,其中10条(9.90%)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图像上呈现灌注异常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0.01),而冠状动脉不同狭窄部位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39,P=0.065).64层螺旋CTA在探测MPI图像上缺血心肌节段所对应的狭窄≥50%冠状动脉的敏感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1.18%、85.05%、90.01%和30.43%.结论 64层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重要形态学信息,但其探测功能相关狭窄≥50%冠状动脉的阳性预测值较低,而MPI则是评价CAD导致心脏功能改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
~(99m)Tc-奥曲肽显像和X线钼靶诊断乳腺癌
目的 比较~(99m)Tc-奥曲肽显像和X线钼靶诊断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32例临床怀疑乳腺癌的女性患者,均进行~(99m)Tc-奥曲肽显像和X线钼靶摄影,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二者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结果 ~(99m)Tc-奥曲肽显像和X线钼靶摄影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91.67%、66.67%(χ~2=4.54,P<0.05),特异性分别为100%、37.50%(χ~2=4.65,P<0.05),准确性分别为93.75%、59.38%(χ~2=10.54,P<0.0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76.19%(χ~2=5.93,P<0.0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0%、27.27%(χ~2=3.92,P<0.05).联合两种方法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3%、100%、96.88%、82.14%和47.06%. 结论 ~(99m)Tc-奥曲肽显像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高于X线钼靶摄影,两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
64排螺旋CT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
目的 利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MPI)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发现的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方法 30例患者接受MPI和CTCA检查.将CTCA三支冠状动脉分为12段,以MPI为诊断标准,分别以CTCA血管狭窄≥50%和≥75%为截断值,统计对应节段MPI是否出现异常,分析CTCA诊断的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效能评价.结果 MPI发现灌注异常9例(6例可逆性,3例固定性血流灌注减低).CTCA共分析327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狭窄≥50%者占25段(7.65%);狭窄≥75%者12段(3.67%).以MPI异常为标准观察病变血管,以狭窄≥50%为界值时,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NPV)、阳性预测值(PPV)和准确性分别是68.42%、96.14%、99.01%、52.00%和95.41%;以狭窄≥75%为界值,则分别为66.67%、99.04%、98.73%、66.67%、97.55%.以MPI异常为标准观察患者,当血管狭窄≥50%为界值时,CTCA 的敏感性、特异性、NPV、PPV和准确性分别是66.67%、57.14%、80.00%、40.00%和60.00%;当≥75%为界值时,上述指标分别是55.56%、85.71%、81.82%、62.50%和76.67%.结论 正常CTCA对心肌缺血患者的排查是可靠的,CTCA异常是否存在心肌缺血需要进一步检查.
-
尘肺病的影像学诊断
尘肺病是一个临床概念,需要综合诊断.影像学诊断不仅能够明确病变的存在,明确病变范围、分布等,还能对病变进行分级,以指导治疗.目前高千伏X射线胸片改变是诊断尘肺病的主要依据和首选方法,还有多种胸部成像技术可供选择,包括CR、DR、CT、MRI等,大大提高了尘肺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