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Electronic)
- 主管单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2095-6681
- 国内刊号: 11-933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价值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而治疗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根据两组患者血脂各监测指标改善程度,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组内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的TG、TC和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各监测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大于对照组的72.0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可显著改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及血脂表达水平,具有临床可行性。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3年8月诊治的5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住院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期的50例单纯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Log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糖尿病肾病、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是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肾病、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
-
脑出血应用乌司他丁前后血清hs-CRP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采用乌司他丁治疗前后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脑出血患者临床病历资料。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和NSE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乌司他丁治疗脑出血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s-CRP和NSE水平。
-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疗效和综合性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24例,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是优质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优质组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优质组对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法,护理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总有效率为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并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措施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身体健康。
-
高血压病患者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综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疗的为总有效率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
观察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
目的:观察分析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132例冠心病心律失常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给予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心律失常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室性、房性、交界性早搏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分析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7月诊治的7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性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32%,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肺炎的疗效
目的:小儿急性肺炎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68例在我院于近一年期间接受治疗的小儿急性肺炎患者,将其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均给予抗生素及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加用中药制剂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的对照组疗效明显不如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咳嗽、高热等症状消失时间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要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小儿急性肺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症状,疗效确切,药副反应轻微,值得推广。
-
中医养心汤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中医养心汤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筛选11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观察组患者运用“中医养心汤”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西药的常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不良反应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患者为7.27%,对照组患者为21.8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而言,采用中医养心汤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探讨脑钠肽在心血管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在心血管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与心力衰竭患者B组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42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脑钠肽等指标。结果对A组与B组患者进行检查之后,发现B组血浆脑钠肽浓度显著高于A组,同时观察组脑钠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不断恶化,其血浆脑钠肽浓度也在不断上升。B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时脑钠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判断心力衰竭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升高,同时其与超声心动图、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有紧密关联,所以及时地对临床患者脑钠肽浓度进行判断,有利于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及时的科学治疗。
-
个体化延续护理在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在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7月126例病情好转予以出院的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63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延续护理组(63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并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高血压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展开比较显示延续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良好,应该广泛应用。
-
观察瑞苏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影响
目的:观察瑞苏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缬沙坦组32例和瑞苏伐他汀联合缬沙坦组32例,三组均给予降压治疗和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使用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以外的降压药物,缬沙坦组给予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联合组在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上联合应用瑞苏伐他汀。随访1年,观察三组血压变化,维持窦性心律比例,左心房内径,血脂,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T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经过治疗,血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瑞苏伐他汀后,维持窦性心律比例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三组左心房内径,CRP,TL-6,TNF-α均有效减少,但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压治疗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够减少房颤的复发,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维持窦性心律比例高于一般治疗组,联合应用瑞苏伐他汀能够进一步降低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这种效果有来自于降压治疗减轻左心房负荷外,缬沙坦和瑞苏伐他汀通过抑制CRP、IL-6等炎症介质,减轻左心房的重构,从而减少房颤的复发率。
-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共计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予中药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2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32例显效,显效率57.14%,对照组患者22例显效,显效率39.29%,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9.29%,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应该在临床广泛推广。
-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益气助脉方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益气助脉方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临床治疗组和中医药方治疗组,各43例。常规临床治疗组给予口服心宝丸,中医药方治疗组给予口服益气助脉方;连续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和疗效,并比较。结果中医药方治疗组动态心电图总改善率(81.40%)明显多于常规临床治疗组(60.46%),且中医药方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常规临床治疗组(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益气助脉方可以有效的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改善病情,值得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
-
探讨四肢创伤合并动脉血管损伤治疗
目的:探讨四肢创伤合并动脉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1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63例四肢创伤合并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迅速控制出血,探查损伤血管后,尽早安排手术进行修复。结果经1~3年的随访,术后肢体存活者54例(85.71%),残存肌挛缩者5例(7.94%),肢体坏死截肢者4例(6.35%),无1例发生感染、休克或死亡。结论四肢损伤的治疗中应尤为注意动脉损伤的处理,正确的早期诊断、严密监测、及时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确保手术成功及患者预后的关键。
-
观察长托宁对老年人颈丛麻醉时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长托宁对颈丛麻醉时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8例老年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予长托宁和安慰剂对照,比较两组麻醉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对照组麻醉后各时间点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麻醉前;观察组麻醉后各时间点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与麻醉前无显著差异,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托宁作用新型的选择性抗胆碱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并且具有高选择性,能够对抗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造成的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减少心血管不良反应。
-
分析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临床特点。方法对9例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首发表现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以肢体不自主运动为主诉就诊,经头颅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急性尾状核及壳核腔隙性脑梗死,经治疗2周症状缓解,2例遗留后遗症。结论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脑梗死临床较少见,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
鼻饲和胃造瘘治疗脑血管病患者重度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比分析鼻饲和胃造瘘对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疗效及经济效益。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月接受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治疗的40例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设为PEG组,同期选择40例接受鼻胃管喂养治疗的患者设为NGF组,并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康复治疗前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康复治疗12周后PEG组体重指数改善情况明显优于NGF(P<0.05),同时PEG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5%明显低于NGF组42.5%(P<0.05),PEG组月平均住院费用为(1004.4±23.4)元明显低于NGF组(1542.4±25.6)元。结论临床对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营养支持治疗不仅疗效显著,同时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费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好转出院67例(81.71%),病情未见好转或因病情恶化而放弃治疗者8例(9.76%),死亡7例(8.54%)。结论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针对病情开展针对性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
分析护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应用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本院在2011年8月~2012年8月接收66例高血压患者,通过抽签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两组患者的护理对比来看,实验组的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认知、药物的服用、体重的有效控制以及患者满意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护理干预下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血压,这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
倍他乐克通心络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和探讨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本院内科2011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42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42例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临床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3%(40/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为85.71%(36/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心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能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未发现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基层卫生院临床内科临床上推广使用。
-
分析心肌炎患者与健康人T细胞亚群和心肌酶的变化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与健康人T细胞亚群(CD3、CD4以及CD8)以及心肌酶的变化。方法设VMC组与健康对照组,各50例,分别测定患者血清中的心肌酶、细胞亚群,取50名健康人的检测结果作比较。结果 VMC组患者T细胞亚群中的CD4+、CD8+要比对照组更低,CD4+/CD8+则相对更高;心肌酶增加者,CD4+均值、CD4+/CD8+均比健康对照组更高,CD8+均值相对更低(P<0.05)。结论心肌酶谱同功酶测定较有诊断意义,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
分析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来义煤集团总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定诊断。按就诊方式分为经院前急救的治疗组合未经院前急救的对照组。对以上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15天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近期预后情况,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首发常规治疗,治疗组4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治疗,对照组46例仅晚间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比两组患者10个月后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变化与复发率状况。结果治疗10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与不稳定斑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不稳定斑块率与复发率。
-
不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对三种不同的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疗效和成本-效果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患者120例,依使用的药物不同分为甲乙丙三个组各40例,甲组采用缓释硝苯地平进行治疗,乙组采用非洛地平进行治疗,丙组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结果丙组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疗效明显优于甲乙两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亦明显优于甲乙两组。结论应用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效果为明显,且成本-效果比为理想。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系统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31例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31例行PCI患者并发心律失常2例,低血压1例,局部血肿3例,假性动脉瘤2例,迷走反射3例,排尿困难4例,通过系统护理干预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后均痊愈。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减少行PCI患者的并发症。
-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
高血压作为老年人常见病,其特征表现为:血压波动幅度大,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升高;变化的类型与程度和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关;病症较少、并发症多等。老年高血压的护理一般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治疗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在并发症的预防中,控制高血压对降低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也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起着关键的作用。老年高血压的康复护理在临床上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必须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给予合适的治疗,加强患者的监控、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进而达到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患者佳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对1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状动脉撕裂的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分析
目的:对1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状动脉撕裂的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分析。方法在本例患者中,通过术前心理、疼痛、血压的监测,术后对循环、呼吸、神经系统及肾功能的观察,给予围手术期整体式护理。结果患者平稳度过术前等待期,术毕安返心血管外科ICU,术后34 h清醒,54 h拔出气管插管,第6天搬出监护室,患者无并发症出现,恢复较好,顺利出院。结论通过围手术期有效的心理、生理、疾病三重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系统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疗效满意。
-
探讨冠心病的预防护理措施
目的:分析冠心病的预防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随诊1年后的病情发展。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组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对照组因心肌梗死死亡5例。观察组患者经过预防性护理,其胆固醇正常比例、血压正常比例及血糖正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心肌梗死发病率及心绞痛恶化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为8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新生儿观察中的应用
由于新生儿出生来到新的环境的时间比较短,在生理等方面与年长儿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护理新生儿时就要特别注意,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护理新生儿,本文就对此展开讨论。
-
连续性血液净化术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术后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心血管术后急性左心衰患者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并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结果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00例患者中有1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他患者的心功能均得到恢复。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治疗心血管术后急性左心衰有良好的效果,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治疗成功率。
-
老年人心肌梗塞合并应激性溃疡的护理
目的:讨论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的疗效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老年心肌梗塞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及综合完善的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程度护理后护理满意程度及恢复情况。根据患者护理实际情况研究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方法以降低疾病发生概率。结果 B组患者经完善护理干预并采取预防措施后护理满意度及治疗恢复时间等指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心肌梗塞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立即进行抢救并止血后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既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更能够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效率,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降低应激性溃疡复发概率。
-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0例急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治疗。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
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分析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为直立性低血压,即站立1~3 min时,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1]。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患者中较常见,高血压老年患者在降压治疗中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对人体无较大损伤,但体位性低血压所引发的晕厥、跌倒,甚至昏迷、休克、心脑血管疾病等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对患者心理造成一定影响[2]。因此我们要采取全方位、系统的护理干预避免或使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好转[3]。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护理的关键是采取预防措施,对症护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再次发生。现针对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2014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均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
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7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均为37例;常规组采取常规管理,研究组采取风险管理,对比两组的纠纷、意外事件及投诉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纠纷、以外事件及投诉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纠纷、投诉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失眠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及针对性护理。结果36例患者均在病情稳定后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采用全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改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静脉留置针在心血管患者中的用途及护理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主要作用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87例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93例,对照组294例,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常规金属头皮针,比较两组液体外渗情况、输液速度达标率、平均注射时间及建立静脉通道延时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液体外渗比例、静脉通路延迟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注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输液速度达标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具有对血管刺激性小、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观察瑞替普酶与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目的:观察采用瑞替普酶与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方法11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58例和链激酶组54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再通情况。结果瑞替普酶组与链激酶组比较,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I患者采用瑞替普酶治疗疗效更好,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给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m)、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经验,提高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治疗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吸氧,镇静止痛,调整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静脉注射,1次/12 h,阿司匹林0.3 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溶栓治疗,即加用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稀释后30 min内静滴。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天。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再通例数为32例,再通率为84.2%,对照组冠状动脉再通例数为17例,再通率为4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痛缓解时间为(1.5±0.8)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2.9±3.4)U/L,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为(1.7±0.8)h,对照组胸痛缓解时间为(16.2±8.1)h,CK-MB(24.1±5.6)U/L,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为(10.6±2.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方法治疗性心肌梗死,可以迅速使冠状动脉再通,疗效显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以及临床治疗情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其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18例,对其病史进行询问并检查,同时对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12周后开展复诊,观察并分析治疗后的疗效。结果118例高血压患者中,治疗前高危患者66例(55.93%)、中危患者43例(36.44%)、低危患者9例(7.63%);治疗后高危患者17例(14.41%)、中危患者71例(60.17%)、低危患者30例(25.42%)。治疗后高危患者所占比例(14.41%)较治疗前(55.93%)显著下降,低危患者比例(25.42%)较治疗前(7.63%)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
PPAR-α激动作用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管炎性疾病,根据目前普遍认可的“内皮损伤反应学说”研究发现激活的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拮抗作用。本文分别从PPAR-α与脂类代谢、局部细胞炎症以及斑块稳定和破裂的关系探讨PPAR-α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拮抗作用机制和原理,为临床实践和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依据。
-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总结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致病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治疗的50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收集同期住院的5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对收集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归类,总结其发病诱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阳性家族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高血压史、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表现为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典型胸痛、前驱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由于刺激因素、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等诱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情绪激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典型胸痛和心律失常,高血脂、高血压及吸烟是导致青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诱发因素。
-
浅谈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及护理对策
作为一种常见病症,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侯群。高血压的病因包括很多方面,诸如年龄、职业以及环境和家族遗传等相关因素都有可能成为高血压的诱因。作为当前的一种常见病症,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高血压具有缓慢进行性发展的特点,血压不易控制,因此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其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在进行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很多治疗手段都不适用,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好老年人高血压的护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将主要以老年高血患者血压变化及护理对策分析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
中药外敷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外敷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维护效果,分析作用药理。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68例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血液透析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正常的动静脉内瘘按摩保护法,研究组在动静脉瘘按摩保护的基础上另增加中药外敷保护动静脉瘘措施。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8.2%,与对照组的67.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对动静脉内瘘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有效治疗动静脉内瘘炎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
探讨溶栓治疗对心脑血管病的疗效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心脑血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溶栓治疗,心血管梗阻患者36例,脑梗阻患者24例。对每名患者均给予生理盐水120 mL+尿激酶150万U,1 h内滴完,对24 h以后未出血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000 U皮下注射;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溶栓后7 h进行心肌酶检测,2 h/次。结果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20例,成功率为55.56%;24例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7例,成功率为29.17%。结论在发病的早期阶段,采用溶栓治疗对于心血管梗阻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脑梗阻患者的疗效,但采用溶栓治疗,易出现消化道、呼吸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方面要加强对患者的实时监测。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82例的治疗体会
目的: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特点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接受治疗8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42例被分为实验组;单一性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42例被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状况以及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出现心悸、心绞痛、心肌梗死、呼吸困难、心界向左扩大的发生率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出现电轴左偏、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ST-T段改变的的概率要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以及诊断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和作用。
-
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静滴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静滴治疗心脑血管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6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肠溶液,实验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参麦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的有效率,患者满意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预后好,患者满意率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心血管病对肾脏的影响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心血管病对肾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心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对患者肾脏存在保护作用的同时可能会对患者肾脏造成损害,医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药物应用的调整。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随访研究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2012年1月我院成功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96例,封堵术后对患者行升主动脉造影、左心室造影检查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封堵即刻效果进行观察。同时,术后3天、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以后依据患者病情状况每1年或半年进行1次随访。结果介入封堵的96例患者,VSD封堵器共植入96枚,随访7天~24个月中未出现血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临床并发症。结论对于室间隔缺损患者来说,采用介入术封堵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随访及累积经验。
-
探讨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行循证护理的疗效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行循证护理的疗效。方法取本院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3例行循证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患者住院、卧床时间及费用,对比心功能分级、复窦率及护患满意度。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病人住院、卧床时间更短,复窦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采取循证护理方案,可减少住院、卧床时间及费用,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
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其功能的改变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其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以同期入院的无管腔狭窄和慢血流者为对照组50例,两组对象均行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MPV和GMP-14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膜蛋白(GMP-140)表达与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结论 MPV和GMP-140检测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具有诊断价值。
-
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在本院接受诊治的20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组,分别为89例、113例,113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三组。对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和血清尿酸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的尿酸分别为:(336.61±70.85)μmol/L、(371.75±84.9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尿酸分别为:(360±108.47)μmol/L、(371.31±71.67)μmol/L、(386.63±60.85)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不相关,为临床医生提供警示作用。
-
丹红注射液联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与步长稳心颗粒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步长稳心颗粒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确切。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确诊的10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AMI 5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50例及同期50例经冠脉造影除外冠状动脉病变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组较健康对照组MPV和FIB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较健康对照组及SAP组PLT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MVP、PLT、FIB与急性心肌梗死存在相关性,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013年12月~2014年7月我院门诊随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内患者均为40例,对照组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丹红注射液用于冠心病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脏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介入手术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心脏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给予优化路径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生活自理能力、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LVEF以及心功能分级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巴氏指数(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路径康复训练疗法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心功能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的临床检测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诊治的高血压患者62例设为观察组,其中高血压控制者20例,高血压未控制者42例,另选同期的62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成员均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其颈动脉弹性功能,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动脉顺应性(AC)、僵硬度参数(β)、脉搏波传递速度(PWV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波放大指数(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控制组患者与未控制组AI、PWV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β、E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够较敏感的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疗效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6例患者,对以上患者给予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方法治疗,观察患者TIMI血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ST段回落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经过联合治疗患者TIMI血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ST段回落率情况较治疗前均收到良好效果,术后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冠状动脉手术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内注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降低无复流现象,改善疗效。
-
中西药联合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7例颈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研究组164例和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桃红四物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4%高于对照组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动脉功能,有临床推广价值。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的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抽取空腹血液4 mL,分离出血清,在2 h内检验完毕。检验项目: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TNF-a(TNF-a),检验方法:CRP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FIB的测定是应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监测,TNF-a的检测方法采用全自动酶免仪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CRP为(24.6±2.1)mg/L,FIB为(7.4±1.7)g/L,TNF-a阳性4例,对照组CRP为(1.8±1.1)mg/L,FIB为(3.4±0.8)g/L,TNF-a均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FIB、TNF-a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
综合康复指导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指导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7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研究组3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指导,两组均干预1年。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分别在干预前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同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给予综合康复指导可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
脑梗塞患者近期预后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近期预后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121例脑梗塞患者按照空腹时高半胱氨酸(Hcy)分值高低将其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6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患者;对照组为61例非高同型半胱氨酸(NHhcy)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等。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住院时NIHSS评分为(9.28±2.98)分与对照组(9.31±3.1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4.97±2.96)分与对照组(5.75±3.75)分、(4.57±3.0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近期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与同型半胱氨酸无直接性联系。
-
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指标的水平,分析其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1、2、3级高血压患者各30例);选取我院同时期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受试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结果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为(8.21±3.78)mg/L,正常对照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为(2.10±0.62)mg/L,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1、2级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的水平,发现其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关系密切,可以更好的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变化,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糖尿病高血压及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预后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预后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脑梗死住院患者337例,按合并疾病分为糖尿病组112例、高血压组135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90例。分析各组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特点及预后。结果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脑梗死患者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以轻、中型为主,治疗后糖尿病(DM)组显效率分为:58.04%,HD组显效率分为:62.97%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在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损及治疗显效率(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较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或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预后差。
-
介入器械的普及应用推动了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提高,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需求,介入器械不断发展,包括冠脉支架、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等大幅度增加,推动了冠脉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本文对于冠脉介入器械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冠脉介入治疗的推动作用,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中医辩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90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给予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普萘洛尔联合地西泮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患者能够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
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中的应用及疗效
目的:探讨在冠心病患者中,分别应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4%)明显高于对照组(81.6%),并发症发生率(5.3%)低于对照组(23.7%),患者治疗后的血脂参数、心功能指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瑞舒伐他汀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能够促进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指标的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和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比的方法评价阿托伐他汀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4例采用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经过两周的治疗,观察疗效。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均低于阿托伐他汀(20 mg/d)组患者相应的含量,而在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阿托伐他汀(40 mg/d)组的含量高于阿托伐他汀(20 mg/d)组的含量,上述5个检测指标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明显好于低剂组。表明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并且使用剂量不同,对患者的疗效不同。
-
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应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当中选取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厄贝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个月和12个月的心率维持率、一年复发率等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房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使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能够提高疗效,降低房颤复发率。
-
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骨化三醇胶丸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骨化三醇胶丸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118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措施,研究组给予常规措施+骨化三醇胶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不良反应为11.86%,对照组患者总不良反应为40.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22%,高于对照组(6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骨化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较佳,既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又可减轻临床症状,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脏骤停1例的原因分析
1病历资料
患者张某,女,61岁,农民,以“发作性胸闷、心慌半年,再发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半年前因受惊吓后出现胸闷、心慌,每次持续数分钟,无胸痛、头晕、晕厥等症,活动后加重,经休息后缓解不明显,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上症有所缓解。1月前患者入厕排便用力时上症再发,伴头晕,休息十几分钟后有所缓解。1周前患者感冒后上述症状再发加重伴气短,为进一步诊治,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收住院。既往颈椎病史10年。查体:BP:120/70 mmHg,神志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无明显扩大,心率96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入科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T异常改变,心室率96次/min;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73%,右心室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收缩功能正常;三尖瓣中-重度返流;示波下心动过速;少量心包积液。初步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2.颈椎病。治疗上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扩冠、营养心肌、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患者有冠状动脉造影术指征,患者及家属同意并完善相关检查后,于入院第2天行冠脉造影术,结果示前降支中段88%狭窄,并于前降支中段植入支架1枚,术后患者病情平稳,予以心电监护并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营养心肌等支持治疗。患者于术后第3天凌晨3:10入厕大便后返回病床时突然出现头晕、晕厥,家属扶至病床平躺,继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吐白沫、意识不清、血压测不出、心跳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深慢约3次/min,继之呼吸停止。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等紧急抢救措施,并急查血常规示:血小板( PLT):53×109/L,凝血四项:D-二聚体:125.5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80.7 mg/L。血气分析:PO265 mmHg,SPO282%。心电图动态演变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后转为窦性心律,经积极抢救后患者自主呼吸14次/分,BP:60/30 mmHg。给予多巴胺200 mg泵入,血压仍低,加间羟胺20 mg及去甲肾上腺素100 mg泵入,血压在80/50 mmHg左右,患者病情危重,靠药物维持生命体征,终家属放弃治疗,患者于半小时后死亡。 -
浅谈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提高对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方法选择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P组显著高于DM组。结论对于T2DM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经常性的进行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查,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交感电风暴1例救治体会
赵xx,男,71岁,因入院前1 h晕倒在地摔伤鼻部入我院五官科,行副鼻窦CT示:两侧筛窦及上颌窦见积液密度影。胸正位片示:两肺纹理增强。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经我内会诊后转入我科,病人刚刚到我科时突然再次晕厥,随即意识不清,查体: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血压测不到,颈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示心室颤动,立即予以持续胸外心脏按压,360 J电除颤,建立静脉通路,5%葡萄糖250 mL,多巴胺120 mg静点,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分次静脉注射,同时吸氧,心电监护,于2 min后恢复窦性心律,心电图示ST V1-V5弓背向上抬高0.1~0.3 mV,心率:120次/min,血压:140/80 mmHg,呼吸:36次/min,另建静脉通路5%葡萄糖250 mL,胺碘酮0.3 g持续静点,20 min后病人再次出现室颤,立即予以持续胸外心脏按压,360 J电除颤3次,同时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分次静脉注射,吸痰,导尿,约3 min后恢复窦性心律,但病人仍意识不清,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30 min后病人烦躁,肌注安定10 mg后无效,再次静注10 mg安定,同时予以冰帽行亚低温治疗。当时提检2次心肌酶,肌钙蛋白未见明显异常,4 h后心肌酶,肌钙蛋白均3倍以上增高。追问病史,患者家属代述间断心悸、胸闷1年,近日在家晕厥2次,吸烟史20年,每日吸10支以上,入院时血压:150/80 mmHg,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结合该病人发病特点,可明确心源性晕厥诊断,恢复窦性心律后心电图示ST V1-V5弓背向上抬高0.1~0.3 mV,可明确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诊断,病人有>10 min的心肺复苏史且鼻腔出血,为挽救生命,上述情况视为溶栓的相对禁忌症,经权衡利弊为使闭塞的冠脉血管再通,经病人家属同意,签署协议书后予以0.9%氯化钠,尿激酶150万U静滴,病人心肺复苏后仍意识不清,烦躁,为减轻烦躁带来的额外心肌耗氧量增加,给予杜冷丁、异丙嗪、肌注以镇静,同时给予以持续亚低温治疗以脑复苏,静滴胺碘酮以防再次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抗凝、扩冠等常规治疗。次日查房:病人嗜睡,意识模糊,颈软无抵抗,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心音减弱,节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额外心音,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罗音,病情有所好转,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ST V1-V5弓背向上抬高0.1~0.3mV,较前无明显回落,再次复查心肌酶:CK:537 u/L (正常参考值21~227 u/L),CK-MB:30 u/L(正常参考值3~27 u/L),较前好转,动态心电图:5 h (病人原因只带了5 h)总心搏:27059次,平均心率:87次/min,慢心率:75次/min,快心率:109次/min,室性早搏118次,有3阵成对室早,室上性早搏63个,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死,可见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脏彩超:各房室大小均在正常范围,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未见室壁瘤形成,未见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EF斜率:56%,E/A<1。综合治疗1周病人病情相对稳定,为行介入治疗佳时机,建议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行介入治疗。
-
颈内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的护理体会
患者男性,64岁,主因“头昏沉2月余”入院。既往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脑梗死病史6年,遗留左侧肢体轻偏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5年,表现为发作性右眼黑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查体:神清、语利,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无抵抗。左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增高,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腱反射增强,右侧正常。感觉共济检查无异常。左侧巴氏征阳性。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右侧可见溃疡斑,左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于2013年12月29日住院行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013年12月30日颈部血管超声示右颈内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给予替非罗班静点48 h。2014年1月4日患者晨起时突然出现右眼视力下降,查眼底未见出血,复查颈部血管超声示右侧颈内动脉再通。诊断脑栓塞,再次给予替非罗班静点24 h后视力明显改善,头昏沉缓解,左侧肢体力弱较前无明显变化。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04 05 06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2013 |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