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免疫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logy 국제면역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哈尔滨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394
- 国内刊号: 23-153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卵巢早衰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卵巢早衰(POF)是一类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且临床表现多样的困扰女性身心健康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免疫学因素在其众多发病机制中占主要位置.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对卵巢早衰制定有效的预防手段及治疗措施.
-
中波紫外线对皮肤免疫细胞的作用研究
紫外线诱导皮肤免疫抑制一直是光学免疫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中波紫外线(UVB)是引起皮肤免疫抑制作用的主要光谱,其对皮肤免疫细胞的作用是紫外线诱导皮肤免疫抑制的关键,皮肤中主要的免疫细胞大致也可分为固有免疫细胞和非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细胞包括皮肤朗格汉斯细胞(LC)、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角质形成细胞(KC)、NK细胞;非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研究UVB对皮肤固有免疫细胞和非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很有意义.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肿瘤进展及治疗的关系
肿瘤微环境是一种复杂的细胞生态环境,肿瘤细胞与环境共同进化,环境为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变提供支持.在被招募到肿瘤位点的免疫细胞中,巨噬细胞的量大,且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表明巨噬细胞在肿瘤进展中发挥促进作用,并可作为肿瘤联合治疗中的有效靶点.
-
CD133+胶质瘤干细胞在胶质瘤中的分布
恶性胶质瘤是人类致命的肿瘤之一,因其血管丰富和弥漫浸润性生长,使得手术不能全部切除并极易复发,患者预后差.因胶质瘤干细胞(GSCs)是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源头,因而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干细胞标志物CD133广泛表达于人体多种肿瘤中,同时,它也足研究得多且应用广泛的胶质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了解CD133+胶质瘤干细胞在胶质瘤中的分布可为临床靶向治疗恶性胶质瘤提供依据.
-
Th17细胞介导肿瘤免疫的双向性及其意义
Th17细胞作为众多CD4+辅助性T细胞的一种,其标志性特点是能分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参与炎症反应.随着人们对炎症的深入了解,发现Th17细胞不只是发挥炎性效应,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抗肿瘤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在多种肿瘤中存在Th17细胞及其相关的细胞因子,Th17细胞分泌炎性因子IL-17主动增强相关的抗肿瘤信号通路,调控抗肿瘤免疫应答.另外,固有免疫细胞IL-17+γδT细胞以及IL-17+ Foxp3T细胞不仅分泌IL-17发挥促肿瘤效应,还能协同Th17细胞参与到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共同调控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因而研究Th17细胞参与肿瘤应答的机制以及与IL-17+γδT细胞和IL-17+ Foxp3T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重编程为心肌细胞过程中的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通过重编程细胞移植,可以促进梗死区心肌细胞再生、防治心室重构和改善心功能.但重编程效率低下,如何提高重编程的效率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代谢与细胞生命过程密切相关,心肌利用能量代谢的形式维持心脏内环境稳定和组织结构更新的物质基础,线粒体动力学参与调节能量代谢.但心肌细胞直接重编程过程中代谢机制尚未清楚.
-
T细胞抗原受体β链互补决定区3受体库高通量测序分析及其在重要疾病中的研究应用
T细胞受体(TCRs)既是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连接抗原的分子,也是T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关键分子.其中TCR高变区的CDR3变异大,能代表T细胞的应答特征,其在外周形成了具有多样性的T细胞CDR3受体库.因此,对T淋巴细胞β链CDR3组库的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并对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监测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
肾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肾纤维化是在慢性肾脏病(CKD)进展过程中多种细胞外基质广泛沉积的结果,是CKD发展的终末阶段,患者常常需要透析或者进行肾脏移植来维持生命.肾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细胞内一系列细胞增殖相关的信号通路的活化、microRNA的作用、细胞的凋亡和继发性坏死、肾脏中的肌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分化与重构有关.因而研究肾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特别是调控细胞增殖及纤维化发生分子生物学机制及肾肌成纤维细胞的重构和异常分化对肾纤维化的影响很有意义.
-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研究进展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常见发病人群为儿童,是一种出血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疾病特点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血象显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巨核细胞数或正常或增多,但可见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目前ITP发病机制未明,涉及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等诸多方面,其治疗分一线、二线及其他手段.
-
α-1抗胰蛋白酶在器官移植中的保护性作用
器官移植是目前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主要替代治疗手段.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虽然降低了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所致.因而减少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的理想方案是诱导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但是目前在临床上还无法常规实现.近期有研究证实,外源性α-1抗胰蛋白酶能明显减轻肝脏、胰腺、肺等器官移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凋亡和炎症,为器官移植的保护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
细胞自噬的调控与自噬程序性死亡的研究进展
自噬(autophagy)是一种溶酶体依赖性降解途径,涉及细胞内长寿蛋白和受损伤细胞器的降解,其既是细胞保守的自我防御机制,又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PCD),与机体的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自噬具有独特的形态改变和特有的调控通路,自噬的调控涉及到多种机制、如翻译后修饰等.凋亡是研究清楚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凋亡与细胞自噬程序性死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对哺乳动物细胞自噬的分子调控机制,自噬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及其与凋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很有意义.
-
TCRαβ+CD8αα+上皮间淋巴细胞的肠道生活史
小鼠的小肠上皮定植着大量TCRαβ+CD8αα+上皮间淋巴细胞(IELs),该群细胞离开胸腺后直接定植于肠道上皮.肠道中的多种细胞因子、营养素、抗原等能直接作用于该群细胞,调节其表型、分化及功能.另外,其还能通过细胞膜表面分子与肠上皮细胞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维持对肠上皮细胞的免疫耐受状态.近年有研究表明,该群细胞在肠道炎症中主要发挥保护性作用,这为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脓毒症炎症反应与内皮细胞损伤研究进展
脓毒症被定义为机体对感染的异常反应终引起危及生命的器官功障碍综合征.血管内皮细胞在多种炎症细胞和因子的作用下经历活化一损伤过程是脓毒症发展恶化的中心环节.了解炎症反应与血管内皮损伤关系对理解脓毒症发生发展及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一种配体激活型转录因子,参与体内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近年研究表明,PPARγ在血管壁细胞和心肌细胞中表达,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增殖等多种作用.该受体激活后能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炎症机制,并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PPARγ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以期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和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动脉粥样硬化 -
表达人CD36基因的293T细胞株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表达人类CD36基因的293T细胞株,用于CD36抗原的研究及CD36抗体检测.方法 采用RT-PCR技术,从人血小板中获取CD36基因的cDNA,克隆至表达载体pEGFP-C1中,对重组质粒测序鉴定后将质粒转染至293T细胞,该转基因的产物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被观察超过1年.与CD36单克隆抗体及CD36阳性血清反应的流式细胞术试验评估这个细胞株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重组表达载体pEGFP-C1-CD36被成功构建,流式细胞术验证其转染效率达90%以上,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证明CD36基因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流式细胞试验结果为CD36单克隆抗体及CD36阳性血清为阳性,而其他所有的血清样本,包括CD36抗体阴性血清、含有HLA或HPA-3a抗体血清均为阴性.结论 建立的pEGFP-C1-CD36-293T细胞株能成功高效表达CD36抗原,并能特异快速、成功地检测CD36抗体,并且不受其他血型抗体的干扰,有一定的运用前景.
-
孟鲁司特佐治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辅佐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效果及对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IL-9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实验组.实验组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A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孟鲁司特治疗,B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A、B两组患儿疗效,并采用ELISA检测实验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中患儿IL-17 、IL-9水平的表达.结果 A组皮疹消退、消化道、关节及肾脏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B组,复发率低于B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具有统计学意义(t=1.843、2.432、2.063、1.976,x2=4.356,x2 =7.521,均P<0.05).实验组A、B两组外周血IL-17 、IL-9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241、16.981,6.023、9.986,均P<0.05);实验组A、B两组外周血IL-17、IL-9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A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747、10.618,5.836、4、646,均P<0.05).结论 IL-17、IL-9参与了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生发展;口服孟鲁司特较单纯常规治疗可明显降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缩短症状消失的时间,减少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干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磷酸化过程对乳腺癌的抑制效应
目的 探讨干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磷酸化过程对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裸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成型后随机分为Ad5-hSulf1组、Ad5-EGFP组和对照组,干预治疗后,测量计算移植瘤生长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hSulf-1、EGFR和p-EGFR阳性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hSulf-1、EGFR和p-EGFR蛋白表达.结果 Ad5-hSulf1组裸鼠注射治疗后第14天、21天和28天的肿瘤生长率[(165.9±23.8)%,(172.6±25.9)%,(377.3±30.5)%]明显小于同期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53,21.247,14.587;P =0.000).Ad5-hSulf1组裸鼠移植瘤p-EGFR阳性表达率(46.7%)和蛋白表达[(52.7±7.4)%]明显低于Ad5-EGFR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146,t=7.384,7.587;P =0.004、0.000、0.000).结论 使用hSulf1基因抑制乳腺癌细胞的EGFR磷酸化过程,可产生明显的肿瘤抑制效应,对寻求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很有潜力的靶点具有很好的借鉴参考意义.
-
星形胶质细胞与淋巴细胞在体外血脑屏障中的相互作用
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讨多发性硬化(MS)发病中血脑屏障(BBB)中星形胶质细胞(AS)与淋巴细胞(LCs)的相互作用.方法 分离原代鼠脑血管内皮细胞(rBMECs)和SD鼠AS并建立体外BBB模型,对rBMECs与AS共培养和rBMECs常规培养进行跨内皮细胞电阻(TEER)和渗透率的比较.用荧光定量法检测rBMECs单独培养、rBMECs与AS共培养、rBMECs和LCs共培养、rBMECs与AS及LCs三重培养四种模式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白细胞介素(IL)-17,干扰素(IFN)-γ,Foxp3的水平.结果 rBMECs和AS共培养比rBMECs单培养的TEER高,而其LCs渗透率却很低;与rBMECs单培养相比,rBMECs、AS和LCs三重培养可降低NGF、IL-17、IFN-γ的表达(P=0.036),MMP-2和Foxp3的表达增加(P=0.0216);与rBMECs和AS共培养相比,rBMECs、AS、LCs三重培养能有效降低NGF、IL-17和IFN-γ的表达(P =0.0451).与rBMECs和AS的共培养相比,rBMECs、AS、LCs三重培养能增加MMP-2的表达(P =0.021),而MMP-9在四种模式中表达无差异.结论 在体外BBB中原代鼠脑rBMECs和AS共培养比rBMECs单培养的TEER高,AS与LCs共培养可能增加MMP-2的表达,降低IL-17和IFN-γ的表达.
-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4蛋白表达、纯化及抗血清制备
目的 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 E4蛋白,并制备小鼠抗HPV16 E4血清.方法 将HPV16 E4基因克隆入pQE30,重组质粒pQE30-HPV 16E4经鉴定后转化大肠埃希菌M15(PREP4),诱导表达并鉴定表达产物.因纯化、变性和复性方法,制备可溶性HPV16 E4蛋白.免疫Bal B/C小鼠制备抗血清,检测小鼠IFN-γ水平、CD4/CD8比值和抗血清滴度变化.结果 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pQE30-HPV16F4构建成功.表达分子相对分子量(Mr)为10 000,Western blot法证明具有较高特异性.小鼠抗血清效价升高,CD4/CD8无升高,小鼠γ干扰素(IFN-γ)无升高.结论 成功制备可溶性HPV16 E4蛋白和小鼠抗HPV16 E4高效价的抗血清.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芳香烃受体表达与Th17细胞相关性研究
目的 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RA)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芳香烃受体(Ah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Th17细胞相关性并初步探讨AhR在RA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Fi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75例RA患者(其中活动期RA患者40例,缓解期RA患者35例)及7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USA)检测细胞裂解上清中AhR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75例RA患者Th17细胞表达比例.分析RA患者AhR蛋白表达与Th17细胞比例及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RA患者PBMC内AhR表达[(91.25±15.27) ng/L]高于健康对照组[(41.81 ±9.7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1,P<0.01).活动期RA患者AhR表达与缓解期RA患者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PBMC中AhR水平与Th17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361,P=0.0015).RA患者PBMC中AhR表达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与其他临床指标无相关性(r=0.324,P=0.006).结论 RA患者PBMC中AhR表达升高,且与Th17细胞和血清中IL-17水平呈正相关,推测RA中AhR可能正向调控Th17细胞分化,促进IL-17表达.
-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优化
目的 对优化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s)的原代培养方法并进行鉴定.方法 制备AA大鼠模型,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得到滑膜细胞,再经多次消化后重贴壁得到FLSs,并通过免疫荧光技术鉴定.结果 多次实验均成功培养出FLSs,且经鉴定的所有细胞几乎全为vimentin阳性.结论 本实验方法成功培养出高纯度的FLSs,为以滑膜为靶点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化学发光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验EB病毒的临床效果对比
目的 分析化学发光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的EB病毒载量,探讨EB病毒在肝癌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以化学发光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正常对照组、乙肝组、丙肝组及肝癌组患者血清中的EB病毒载量进行检测,并将两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化学发光检测肝癌组患者EB表达水平为1.99,均显著高于乙肝(1.25,u=5.129,P<0.05)、丙肝(1.31,u =4.497,P<0.05)、正常组(0.03,u=10.927,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肝癌组患者的EB表达水平为1.89,高于乙肝(1.26,u=5.295,P<0.05)、丙肝(1.32,u=4.983,P<0.05)及正常组(0.04,u=11.39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癌患者术前EB表达水平(化学发光:1.87;实时荧光定量PCR:1.85)明显高于术后(化学发光:0.03,u=12.873,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0.04,u =11.93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定量PCR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可以用于检测肝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