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岭南心血管病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령남심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7-9688
  • 国内刊号: 44-143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20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林曙光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植入国产西罗莫司支架后心率震荡的动态分析

    作者:施亚明;孙剑萍;吴春阳;来士洲;宗永忠;王斌;施国富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植人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后心率震荡的动态变化.方法 应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分别记录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组)支架植入后24h内、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心电图信息,计算各时段的震荡起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与同期未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3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支架组支架植人术后24 h的震荡起始(-0.21%±1.95% vs.0 26%±1.71%,P<0.01)和震荡斜率[(13.73±6.48)ms/RR vs.( 1.21±0.53)ms/RR,P<0.01]与对照组心肌梗死后24 h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在随后的24个月中保持这种趋势.尽管对照组患者的震荡斜率在3个月后得到改善(P<0.05),但不如支架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能长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震荡,从而减少临床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作者:胡江飚;徐耕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至心脏静脉,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心功能,6 min步行距离,QRS波宽度,心室间运动延迟,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面积.结果 31例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有效率86.1%(31/36).心功能从Ⅲ-Ⅳ级(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改善为Ⅱ-Ⅲ级;6 min步行距离从(362±153)m提高至(528±165)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S波从(164.74±33.76)ms缩短至(129.45 ±42.27)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室间运动延迟时间从(65.19±21.50)ms缩短至(33.25±13.62)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从(66.52±10.23)mm缩小至( 60.63 ±9.97) mm( P<0.05),左心室收缩末内径从(55,73±10.62)mm缩小至(47.45±11.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30.35%±4.69%提高至42.27%±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尖瓣反流面积从(7.52±3.62)cm2减少至(4,33±2.07)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脏再同步治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能使心脏活动再同步化,改善心功能.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作者:左奇玉

    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关系,为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高血压分级分为1、2、3级,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分为LVH组和无LVH组;另外,选择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GF-1浓度.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3个月后测定血压与血清IGF-1浓度,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清IGF-1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高血压1-3级组间血清IGF-1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2.34±41.45)ng/mL vs. (329.41±32.76)ng/mL vs. (257.56±45.32)ng/mL vs(142.47±41.32)ng/mL,P<0.05].高血压伴LVH患者血清IGF-1浓度[(387.45±35.76)ng/mL vs.(296.57±40.23)ng/mL,P<0.05]、左心室质量指数[( 148.25±18.14)g/m2 vs.( 109.43±17.68)g/m2,P<0.05]高于无伴LV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患者血清IGF-1浓度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0.83,P<0.05).高血压组经药物治疗3个月后血压达标患者的血清IGF-1浓度显著低于血压未达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9.17±42.64) ng/mL vs.( 324.65±37.17) ng/mL,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清IGF-1浓度升高,并随着血压水平和病情严重程度更加明显,提示IGF-1在高血压LV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参与高血压LVH的调节.

  • 中国男性高危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吸烟状况及戒烟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静;葛蕾;李希;冯芳;刘佳敏;高岩;张海波;乌汉毕力格;魏小帅;李丽;张丹;庞鑫;CHEN Yi-ping;CHEN Zheng-ming;LANDRAY Martin;ARMITAGE Jane;CHEN Fang;蒋立新

    目的 调查中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吸烟现状,分析影响其戒烟的因素.方法 借助一项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在14座城市的51家医院中对病史超过3个月的男性CHD或IS患者进行调查.利用电子问卷采集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 于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期间,调查男性CHD或IS患者12 473例,调查对象年龄(63±8)岁,调查距发病的中位时间为18个月.吸烟率与目前吸烟率分别为72,7%和26.5%.接受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戒烟率明显高于其他CHD或IS患者(OR=1.90,95% CI:171~2.11),合并糖尿病(OR=1.20,95% CI:1.10~1.32)或原发性高血压(OR=1.27,95% CI:1.17~1.39)的患者戒烟率高于其他CHD或IS患者.目前吸烟患者平均吸烟量为12支/d,平均吸烟量和重度吸烟者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加而下降(P<0.001).结论 对中国男性CHD或IS患者戒烟的干预措施仍然不足.对这些高危患者,尤其是中年患者加强控烟力度,将极大改善其预后.

  • 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治疗及随访

    作者:刘卫其;张励庭;吴惠玉;叶木奇;刘少中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封堵治疗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uhn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蘑菇伞PDA封堵器对18例巨大型PDA合并重度PH的患者进行试封堵,封堵成功后进行定期临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心功能情况、肺动脉压力变化.患者于术后1d,1、3、6、12个月以及每年复查X线胸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 18例患者中,12例巨大型PDA均封堵成功,6例未能成功封堵.成功封堵的12例患者的PDA小直径为(14.4±2.7) mm,所选择的蘑菇伞PDA封堵器肺动脉端直径为(15.7±3.9)mm;封堵前后肺动脉收缩压由(90.2±17.7)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45.4±13.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封堵前后主动脉压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3.3±14.3)/(72.6±8.7)mm Hg vs.(124.0±14.5)/(74±8.0)mm Hg,P>0.05];封堵后的外周血氧饱和度较封堵前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30%±1.00% vs.96.80%±1.38%,P>0.05).术后第1天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6例左心室、左心房和主肺动脉直径明显缩小,3例左心室、左心房直径明显缩小,其余3例左心室、左心房和主肺动脉直径无明显改变,其中有3倒可见残余少量分流;X线胸片提示肺充血情况均有所减轻.术后随访1~3年,全部患者无胸闷、气促发作,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无或仅有少量残余分流.6例未能成功封堵的患者,其中3例为双向分流,临床可见分界性发绀,试封堵时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或升高:3例试封堵后有大量残余分流.结论 经导管封堵治疗巨大型PDA合并重度PH患者是可行的,短、中期疗效理想,远期疗效尚需观察;术中试封堵时必须严密监测患者症状、血氧饱和度以及肺动脉、主动脉压力.

  • 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非心源性危重患者预后判断的应用

    作者:李晓婕;付明;唐志新;黄绍华

    目的 评价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lic peptide,NT-proBNP)对非心源性危重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的128例非心源性疾病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其入ICU的24 h内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计算其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记录随访患者入ICU后28 d内的生存状况,并根据以上数据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NT-proBNP浓度与28 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128例患者中,88例存活,40例死亡.死亡组血浆NT-proBNP浓度[6 656(310~35 000)ng/L vs.1 213( 17-33 061 )ng/L,P<0.05]及APACHEⅡ评分[21(13~53)分vs.18(5-38)分.P<0.05]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NT-proBNP浓度预测患者入ICU后28 d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比APACHEⅡ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04+0.039 vs.0.673±0.048,P<0.05);血浆NT-proBNP浓度>1 984 ng/L时预测患者28 d内死亡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62.5%.结论 血浆NT-proBNP浓度对非心源性危重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超过1 984 ng/L者预后不良.

    关键词: 利钠肽 危重病 预后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血管内皮祖细胞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消耗的影响

    作者:赵子粼;郭志刚;吴平生;沈安娜;许顶立

    目的 研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血管内皮祖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肌能量消耗的改变.方法 选取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38例,入院后均接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按电脑数字随机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血管内皮祖细胞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600 μg/d)静脉注射,连续注射7d.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第4个月血浆脑钠钛(BNP)浓度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 at end-systole,LVID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posterior wall thickniss,PWTs)、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射血时间(ejection ttme,ET)值.应用相关公式计算左心室收缩末圆周室壁应力(circumferential end-systolic wall stress,cESS)和心肌生物能量消耗(myocardium energy expenditure,MEE).结果 治疗组的血管内皮祖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明显,尤其第7天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2±7 6)个vs.(50.4±5.3)个,P<0.01].两组血浆脑钠肽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恢复到正常值(P<0.01);两组心功能指标及MEE治疗后均有所好转(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尤以治疗组cESS、MEE第2周比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3±29.5)×10-2 N/cm,vs.(277.6±28.7)× 10-2 N/cm2,P<0.01;(1.3±0.4) cal/systole vs.(1.5±0.4) cal/systole,P<0.01].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第4个月比对照组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9%±6.9% vs.50.8%+6.5%,P<0.01;32.3%±5.7% vs.26.2%+4.3%,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内皮祖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减轻心室重构,降低心肌能量消耗.

  • 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妊娠风险度评估研究

    作者:胡小平;杨春艳;周沫

    目的 研究分析量化心脏相关高危风险指标在判断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妊娠结局的独立或综合价值.方法 选择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16名孕妇共535次妊娠,这些孕妇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和获得性心脏病患者.将孕妇分为预测发生心脏事件组和实际发生心脏病事件组,就影响发生心脏事件各种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妊娠前发生心功能衰竭、休克、一过性缺血性发作、妊娠前心律失常、初次产前检查心功能Ⅲ级或以上、发绀、左心梗阻、左心射血功能不全均为影响妊娠结局的高危风险因素,每一项因素量化为1分作为风险预测值,风险预测值为0,1,>1分时,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分别为5%,27%和75%.结论 临床上应用风险指标评分可初步预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

  • MSCT评价广州地区无症状自然人群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连舟洋;粱长虹;黄美萍;吕滨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评价广州地区无症状自然人群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广州社区无症状自然人群,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根据项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人选280例,男149例,女131例,年龄(51.54±6.19)岁.入选后均行MSCT冠状动脉检查.每例均对冠状动脉的17个节段进行分析.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同成分进行分组,并分析每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5例(38%)受试者存在斑块,非钙化性斑块、混合性斑块及钙化斑块分别53、42、94处.随着年龄的增加,非钙化性斑块发生率降低(F=38.36,P<0.001),而混合性斑块和钙化性斑块则增加(F=6.95,P=0.001;F=9.35,P≤0.001).无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混合性斑块组、钙化斑块组4组分别为175、14、42及49例,4组中比较有差异的因素共7项,分别为年龄、性别、高三酰甘油、高高密度脂蛋白、高血糖、吸烟史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无斑块组与非钙化性斑块组两组之间年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 OR =0.06,P=0.02)及三酰甘油(OR=10.09,P=0.01)是非钙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DR=118,P=0)及三酰甘油(OR=3.33.P=0.01)是混合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OR=0.21,P=0)则是独立保护因素:年龄(0R=1.23.P=0)又是钙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OR=0.12,P=0)亦是其独立保护因素.总胆固醇(OR=8.03.P=0.01)为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OR=0.74,P=0.01),为冠心病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非钙化斑块的发生可能不受年龄的影响,且男性人群比女性人群更易发生;降低三酰甘油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的首要目标,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令人关注.

  • 血脂异常患者单项血脂及血脂比值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杜敏;马淑梅

    目的 比较单项血脂及血脂比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179例血脂异常患者,按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组,与41名健康人对照,探讨单项血脂及血脂比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的关系.结果 血脂异常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载脂蛋白B(apoproteins B,apoB)、TC/高密度脂蛋白胆周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apoB/载脂蛋白A1 (apoprotein A1,apoAl)、LDL-C/HDL-C比值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其中极高危组患者apoB/apoA1比值显著高于低、中、高危组;血脂异常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度与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 (r=0.314,P<0.05)、TC(r =0.559,P<0.05)、LDL-C (r=0.552,P<0.05)、non-HDL-C( r=0.612,P <0.05)、apoB (r=0 503,P<0.05)、TC/HDL-C比值(r=0.510,P<0.05)、LDL-C/HDL-C比值(r=0.453,P<0.05)、apoB/apoAl比值(r=0 458,P<0.05)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除单项血脂外,血脂异常患者血脂比值(TC/HDL-C、LDL-C/HDL-C、apoB/apoAl)亦高于健康人,且极高危组apoB/apoA1比值明显高于其他血脂异常组,提示血脂比值大小可能会是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手段.

  • 辛伐他汀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作用研究

    作者:孟丽琴

    目的 评价辛伐他汀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有心室功能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4月55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辛伐他汀组(27例)和常规治疗组(28倒).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辛伐他汀(20 mg/d).比较辛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血浆中-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Ⅰ(endothelin-1,ET-1)、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右心室功能和肺动脉压.结果 辛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ET-1、BNP、Tei指数、肺动脉压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治疗6个月时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调节NO、BNP及ET-1的分泌,从而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及改善右心功能.

  • 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郑曼利;何少茹;刘玉梅;周成斌;孙云霞;孙新;陈亮

    目的 探讨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救治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报告1例应用ECMO救治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病情危重,经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高频振荡辅助通气及一氧化氮吸入等治疗后效果欠佳,后予ECMO治疗有效,终治愈出院.结论 对于危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可适当放宽ECMO治疗指征,及早予ECMO治疗,但需注意术中及术后感染、神经系统损害等相关并发症.

  • 心脏交感神经重构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温明华;葛郁芝

    心脏内广泛分布着交感神经并受其支配,交感神经在调节心率、心脏传导、心肌收缩和舒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在很多心脏疾病中,交感神经的分布、密度、功能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即我们所述的交感神经重构.心律失常在临床很常见,长期以来对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的研究比较多,而近几年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在心脏疾病中伴有的心脏交感神经重构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心脏交感神经重构与心肌组织重构、电重构的相互影响可能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对交感神经重构进行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可能是控制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立华;钟国强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及有效治疗方法的应用,其住院病死率已有所下降,本文就AMI并发C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甜;薛玉梅;吴书林

    心肌致密化不全是由于胚胎期心内膜肌小梁致密化过程异常终止导致心室发育不良的先天性心肌病,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患者的疾病进展和预后差异很大.本文对心肌致密化不全目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 心外科病房实行医护共同查房管理的效果评价

    作者:肇义娜;程云清;刘映红;周卫红;蔡美鹏

    目的 探讨心血管外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采取医生、护士共同查房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病房住院的69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实施每天两次医生、护士共同床边查房;另外,选择同期住院的70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行医生、护士分开查房.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满意度、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均比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医生查房消耗时间比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血管外科病房实施医生、护士共同查房管理,建立快速,准确有效的沟通,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问题,能够提高医生、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提高患者住院安全和住院满意度,促进患者的康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护理

    作者:刘彦梅;杨祝梅

    目的 总结20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中及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护理经验.方法 2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术中及术后接受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护理工作中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严密观察用药后穿刺部位和全身出血的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24 h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1例,30 d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1例.无相关血管血流分级心肌梗死溶栓血流(TIMI)0级发生.2例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经遵医嘱调整替罗非班的剂量及奥美拉唑抑酸、西咪替丁保护胃黏膜后,粪便隐血试验转为阴性:2例轻度牙龈出血,无皮肤黏膜出血;无出现穿刺点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结论严密的观察与良好的护理措施能降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中及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出血事件的发生,减少心血管病危险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疲乏状况调查研究

    作者:雷雪贞;袁永兰

    目的 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在介入治疗后产生疲乏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mecical outcomes study heslth status short form,SF-36)中的经历维度评估患者的疲乏状况,同时收集患者睡眠质量、焦虑状况等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发生疲乏状况占75.9%.结论 应当关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疲乏状况,针对影响疲乏感的影响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

  • 野生型和A294G突变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构建与鉴定

    作者:雷和平;姚轻舟;刘居理;林秋雄;邓春玉;朱杰宁;余细勇

    目的 构建人野生型和突变型( A294G)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人ACE2基因,与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连接,构建pcDNA3.1-hACE2重组质粒,通过酶切和测序进行鉴定;以此野生型ACE2真核表达载体为模板,在pyrobest DNA高保真聚合酶的作用下利用体外定点突变法构建ACE2基因突变型重组质粒,用DpnI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直接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挑取克隆并提取相应质粒,测序加以验证.结果 测序结果证实,野生型和突变型ACE2基因分别插入到pcDNA3.1+中,野生型ACE2基因序列与NCBI网站人ACE2基因全长编码序列(NCBI参考序列:NM_21804.2)相应片段一致,突变型(A294G) ACE2基因除第294位碱基A被G替代以外,其余序列与野生型一致.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野生型和突变型ACE2的真核表达质粒,为下一步研究突变型ACE2的生物学功能以及ACE2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同一患者两台永久起搏器交叉感知1例

    作者:季晓君;吴红光;贾珠银;黄旭梅;林苗

    1 病例资料患者,女,75岁,因“反复头晕、黑矇16年,再发加重1个月”于2009年11月5日入住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患者16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黑矇,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非生理性(VVI)永久起搏治疗(美国CPI公司,ASTROT6型),术后病情稳定.10年前(1999年4月)因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起搏器,再次于右前胸植入起搏器(美国Medronic公司,Prevail8085型).3年前(2006年2月)第二次因起搏器电池即将耗竭拟更换起搏器,同时另植入右心室主动电极,术中发现“心肌穿孔和心包积液”,经调整电极位置,起搏参数满意,于左胸前植入起搏器(美国Medronic公司,SigmaSSR303型),而未去除原右侧起搏器.术后病情稳定,心包积液消失,无胸闷、心悸、头晕、黑矇.胸片示患者两侧胸前各植入一起搏器(见图1),心电图示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正常,起搏频率70次/min(见图2).近1个月患者反复头晕、黑矇,无晕厥,常规心电图未见起搏器功能明显异常,予改善脑循环等治疗效果不佳.

  • 干细胞心肌移植的致心律失常性

    作者:伍卫;陈剑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存在心肌细胞坏死及凋亡,现有的治疗手段不能促心肌再生,而干细胞有着活跃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所以,干细胞疗法似乎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工作已经提示干细胞疗法对改善心功能或增加心肌再生有效.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也暴露出干细胞疗法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由于与干细胞治疗相关的致心律失常性可能同时受到干细胞种类、干细胞移植途径、干细胞与受体心肌缺乏电机械整合、受体心肌微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难以分辨出干细胞心肌移植本身是否具有致心律失常性或移植治疗后心律失常发生的确切因素,使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病的临床进程受到一定的影响.

  • 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术后电风暴

    作者:任淑静;吴立群

    心源性猝死是发达国家的首要死亡原因[1];在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0 42‰,每年死亡总人数超过50万[2].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可以明显降低因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 和心室颤动(ventncular fibrillation,VF)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然而,植入ICD的患者因严重降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VT病史,易于发生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ES).ES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其指出ES是心肌的一种电不稳定状态,导致短时间VT及VF反复发作[3].植入ICD患者发生ES不仅导致患者精神紧张,ICD电池提前耗竭,还增加病死率,提示了预后不良,所以防治ES很重要.

  • 左心室乳头肌在心室颤动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

    作者:杨新春;周旭

    心室颤动(室颤)是紊乱、无规律和非同步的快速心室电活动.室颤是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分析猝死患者Holter检查期间的资料发现室颤占猝死原因的80%[1].大部分因室颤发生SCD的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约5%~10%的少数患者无心脏结构、离子通道和电学异常,为特发性室颤.目前,室颤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左心室乳头肌在室颤的发生和维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心房颤动节律控制的策略

    作者:杨延宗;龙广宇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的房颤发病率为1%,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我国,就有高达1 000万的房颤患者.另外,房颤可以诱发心功能不全、脑栓塞及周围血管栓塞,这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房颤患者病死率比正常人死亡率高出两倍以上[1].

  • 巨大J波与心脏性猝死

    作者:吴岳平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是医学领域20至21世纪面临的大挑战之一.无创性心电学为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在这一问题的研究热点已转移到心室的复极异常,近年来J波已成为无创性心电学研究的新热点.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而提高心电图J波诊断能力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对我院近两年收治患者的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获得性巨大J波的6个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岭南心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