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一例分析

    作者:郭红月;马忠金

    1 病历摘要患者,女、17岁,主因近期低热10天左右,近3天高烧达39.0℃以上,于2011年2月10日到我市某医院呼吸科就诊,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乏力、体温39.2℃、脉搏88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35/90毫米汞柱;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轻微咳嗽,有白色稀痰,胸部疼痛,胸部X片肺纹理略增粗且左肺下野有少量渗液;血常规白细胞为11000/ul,中性粒细胞为61%,血红蛋白为9.5g/ml.以“发烧原因待查”收入呼吸科进行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患者抗菌药物及激素类药物静脉滴注,连续用药7天后恢复正常,复查血常规,白细胞为4500/ul,中性粒细胞为45%,血红蛋白为8.8g/ml,胸部X片正常,患者于2011年2月22日以“胸膜炎”治愈出院.于2011年4月12日患者又突然高烧,高达39.6℃,无咳嗽、小腿处有米粒大小的出血点,且有口腔溃疡.

  •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

    作者:颜久梅

    西医学中盆腔炎归类于中医学中的带下病.带下病属于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发病年龄自2009年以来,收治盆腔炎患者56例,发病年龄25以下10例,26-30岁20例,30-40例17例,40以上者7例.1.2 症状及诊断1.2.1 急性亚急性盆腔炎皆有发冷发热感,体温升高,腹痛.检查时有腹膜刺激症,局部检查盆腔器官触痛明显.血象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 桡骨小头嗜酸性肉芽肿1例

    作者:刘铭;涂必红

    1病例摘要患者,男,16岁,因右前臂疼痛6个月、加重7天入院.查体:体温37.2℃,右前臂中上段皮温正常,桡骨小头处压痛明显,并向前臂有放射痛,局部无肿胀、瘘管及窦道.右手末梢血运及皮肤感觉无异常.辅助检查:白细胞10.59 ×109/L,中性粒细胞6.24×109/L,嗜酸性粒细胞0.01×109/L,血沉73mm/H;右肘CR片示:右桡骨小头部有椭圆形骨质破坏区,边界不清,骨膜反应不明显,胸片(一);ECT见右桡骨中上段骨代谢异常增高.初步诊断:右桡骨小头骨质破坏①骨髓炎②骨肿瘤.入院后取病理组织活检,示“右桡骨中上段嗜酸性肉芽肿”.在本院行右桡骨小头段瘤体切除、灭活回植、植骨、内固定术.术中将右桡骨小头切除,瘤段开窗刮除呈灰红色肉芽状病灶组织,瘤段骨用95%酒精浸泡60分钟灭活后回植,取同侧髂骨骨做条形修整后植于缺损处,解剖钢板固定.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右肘屈曲可达90°,9个月随访未复发.

  • 麻黄汤及拆方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释放白三烯的影响

    作者:刘永刚;罗佳波;贺丰

    目的:通过对麻黄汤(MHD)各拆方配伍组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释放白三烯的抑制作用来探讨其配伍规律.方法:给大鼠腹腔注射糖原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分离中性粒细胞,以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calciumionophore(A23187)刺激离体中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再用HPLC法测定中性粒细胞中白三烯(LTB4)的含量,并以fMLP为趋化因子,观察麻黄汤各拆方配伍组对脂多糖(LPS)刺激后的中性粒细胞趋化活性的影响.结果:麻黄汤及拆方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释放白三烯的抑制作用不完全相同 ;麻黄汤及拆方也不同程度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和释放白三烯.结论:麻黄汤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释放白三烯具有抑制作用,拆方分析显示麻黄汤全方效果佳,并初步验证了麻黄汤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表达及血府逐瘀口服液的干预作用

    作者:郝斌;曹文东;杨涛;皮兴涛;续慧民;段红永;梁宏莉;郭炳麟

    目的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水平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关系及体外血府逐瘀口服液对CD11b/CD18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SO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水平;分离培养患者中性粒细胞,用血府逐瘀口服液干预,检测用药后(1h、6h、12h)CD11b/CD18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ASO患者CD11b/CD18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随着病情的进展CD11b/CD18的表达增高;体外用血府逐瘀口服液干预6、12 h后中性粒细胞CD11b/CD18的表达降低,与未用药组及用药1 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D11b/CD18可能参与了ASO的发病过程,并且与动脉硬化程度有关,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和预防ASO的机制一,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CD18的表达,干预中性粒细胞黏附.

  • 运用倾向评分法分析参麦注射液对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影响

    作者:唐伟;石庆平;丁峰;刘雁;刘诗娴;王永新

    目的 观察使用参麦注射液对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及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使用参麦注射液(试验组)和未使用参麦注射液(对照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提取血常规检查报告单中WBC及中性粒细胞数值,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平衡大量混杂因素的偏倚,利用x 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匹配之后的样本(0.661)小于未匹配之前的样本(0.710),对照组7 256例与试验组匹配后,共5 138例匹配成功.两组WBC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水平上升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10.312,P =0.027;x2 =14.228,P =0.013);两组WBC及中性粒细胞水平下降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85,P =0.536;x2 =2.339.P=0.126).结论 基于现有HIS数据和研究方法表明,使用参麦注射液对WBC及中性粒细胞水平上升变化可能存在影响;对其下降变化可能无影响.

  • 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射性肺纤维化合并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爱蓉;吕丽荣;徐红燕;王洪燕

    自1993~2001年,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纤维化合并感染的患者60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30例作对比观察.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治愈率提高,0.5年内再次感染率降低.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90例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肺癌,均接受过胸部放疗.患者入院时均有频繁刺激性咳嗽,咯吐大量黄色脓痰,痰中带血,甚至咯吐大量暗红色鲜血,伴有发热胸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薄黄,脉滑或滑数.查体:体温37.5~39.8℃,双肺呼吸音粗,满布干、湿罗音.化验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70%,X线检查示放射野内可见密度增高阴影,边界清楚,肺纹理增强.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7~76岁,平均51.4岁;放疗后1~2年24例,2+~5年36例,平均3.1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8~72岁,平均50.8岁;放疗后1~2年12例,2+~5年18例,平均2.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放疗结束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 黄芪多糖促进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及相关黏附分子表达

    作者:郝钰;邱全瑛;吴珺;王伊光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作用及相关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黄芪托毒生肌作用与其对伤口愈合中炎症反应作用的关系.方法以黄芪多糖或黄芪多糖加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处理人中性粒细胞(PMN)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后,用蛋白染料染色法研究黄芪多糖对PMN与HUVEC黏附的作用,用Cell-ELISA、APAAP法研究黄芪多糖对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芪多糖作用于HUVEC能明显促进其与PMN的黏附,而作用于PMN未见其作用增强.黄芪多糖与IL-1共同处理HUVEC,能促进IL-1诱导的PMN与HUVEC的黏附增强,且能增加由IL-1、TNF诱导的HUVEC表达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黄芪多糖处理PMN后对黏附分子CD18的表达无作用.结论黄芪多糖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而促进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促进伤口愈合中的炎症反应,这可能是黄芪托毒生肌作用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 舒冠滴丸对高脂血症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MPO活性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研究

    作者:王建湘;程丑夫;邓满霞

    目的:观察舒冠滴丸对高脂血症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MPO活性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及其保护作用机制探讨.方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舒冠滴丸高、中和低剂量组以及辛伐他汀组.再灌注后,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组织MPO含量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观察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舒冠滴丸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与左心室面积比值及MPO活性均降低(P<0.05);舒冠滴丸高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缺血区心肌纤维断裂及坏死减少,空泡变性减轻,灶性出血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结论:舒冠滴丸对高脂血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心肌组织MPO活性、减轻PMN浸润,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重组人干扰素 α-2b联合利巴韦林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外周血变化研究

    作者:陈凤娣;张郴华;李敏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重组人干扰素 α-2b与利巴韦林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外周血变化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30例,10例HCV RNA定量<104 IU/mL,10例104~106 IU/ml,10例>106 IU/mL.HCV 1a型3例、1b型20例、2a型3例、2b型2例、3a型2例.采用重组人干扰素 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期为24周.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V RNA病毒含量、血细胞分析采用血液分析仪分析,检测HCV基因型、病毒载量、外周血的变化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RNA基线<1×104 IU/mL的病毒应答率(SVR)显著高于104~106 IU/mL和≥106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04~106 IU/mL和≥106 IU/mL两者之间的SV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型HCV与非1型HCV的SVR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升高显著组SVR率明显高于与治疗前无明显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采用重组人干扰素 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效果良好,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非1型HCV患者采用重组人干扰素 α-2b与利巴韦林治疗可获得更佳的SVR效率,低病毒载量水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升高患者SVR率治疗效果更佳.

  • 莶草治疗急性肠炎

    作者:王爱蓉;潘丽

    莶草临应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等症。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偶然发现用其可治疗急性肠炎,并经验证,确实有涩肠止泻之功效。现举病例如下。 患者刘某,男,49岁。1997年8月2日初诊。病人食用冰镇西瓜3小时后出现腹痛肠鸣,泄泻清稀如水状,无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缓。查体:体温39℃,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0.85。大便常规:白细胞(+++)。病人要求中医药治疗。诊断:寒湿泄泻(急性肠炎),治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加减。处方:藿香12g,白术15g,茯苓15g,厚朴10g,大腹皮6g,紫苏12g,白芷15g,苍术12g,半夏10g,陈皮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2剂后,大便仍为水样,每日7~8次,肢体酸痛较重,体温波动在38℃左右。上方加莶草20g,又服用2剂,腹痛及肢体酸痛缓解,大便每日1~2次,为稀便,体温在36.5℃左右。原方续服2剂,大便每日1次,为软便。化验血常规及大便常规均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以后每遇急性肠炎均配以莶草治疗,且用量在15~30g之间,疗效可靠。现代药理研究,莶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敏感,故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肠炎。

  • 重用薏苡仁治疗急性睾丸炎

    作者:兰友明;兰义明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重用薏苡仁为主药,自拟薏苡橘核汤治疗急性睾丸炎,现简介如下.药物组成及用法:薏苡仁60g,橘核15g,荔枝核10g,牛膝10g,黄柏10g,川楝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如治林某,男,23岁.右侧睾丸突起肿大如鸡蛋,局部红热肿痛,触痛明显,行走不便,伴恶寒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体温38.7℃,血白细胞15.8×109/L,中性粒细胞0.82.诊为急性睾丸炎.予薏苡橘核汤,处方:薏苡仁60g,橘核15g,荔枝核10g,牛膝10g,黄柏10g,川楝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病告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40例

    作者:王蕊

    本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丹毒40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30~70岁,伴发热症状者27例,化验检查中性粒细胞增多者29例,发于头面者15例,发于下肢者19例,其它部位6例.

  • 131I治疗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近期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动态表达

    作者:范贤东;廖梓宏;王安波

    目的 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接受131I治疗后近期外周血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的动态表达情况.方法 前瞻性分析86例在我院就诊的DT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接受131Ⅰ治疗剂量分为:大剂量组(共38例,累积放射剂量3.60~5.50GBq)和小剂量组(共48例,累积放射剂量1.11 ~ 1.50 GBq).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30天及第60天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血WBC、Neu及LY差异,并分析外周血WBC、Neu及LY水平动态变化过程.结果 治疗后第3天至第30天,小剂量组外周血WBC、Neu及LY水平显著高于大剂量组(均P<0.05),而自治疗后第60天两组外周血WBC、Neu及L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剂量组患者外周血WBC、Neu及LY水平在治疗第3天降至低,后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均P<0.05),但仍较治疗前水平低(均P<0.05).小剂量组患者外周血LY水平在治疗第7天将至低,后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均P<0.05),在治疗第60天与治疗前水平无差异(P>0.05);而外周血WBC及Neu在治疗第3天升高,后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均P<0.05),在治疗第30天与治疗前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 小剂量131I放射治疗DTC患者的近期外周血Neu及LY动态影响更小,应在临床实际予以选择.

  • 具有抗肿瘤特性的中性粒细胞的筛选技术

    作者:高艳红;董矜;田亚平

    探索具有抗肿瘤特性的中性粒细胞的筛选技术,为临床肿瘤的细胞治疗提供一种新策略.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5名健康者和2例肿瘤患者全血粒细胞进行分离,与肿瘤细胞进行混合,利用MTT和台盼兰计数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增殖活性,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测定中性粒细胞功能.结果表明:噻唑蓝(MTT)和台盼兰方法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均显示,2号受试者肿瘤细胞数低,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结果显示,其中性粒细胞发光强度较强,提示2号受试者中性粒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能力较强.MTT和台盼兰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作为具有抗肿瘤特性的中性粒细胞筛选的备选方法.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与痰中IL-8含量初步观察

    作者:钱少平;王玲;林霖;杨恂;颜晓玉;蒋永威;官和立;刘燕;杨莹;刘代顺

    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尤其对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和激活作用明显[1].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急性期和临床控制期中血清、痰与诱导痰内IL-8含量水平的检测分析,以研究其临床及应用意义.

  • 患哮喘产妇的新生儿脐血IL-8测定

    作者:葛伟国;许以平;姚苏杭;曹玲仙;王茂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AAI),其基本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AHR),其发生与炎症细胞的浸润、激活及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和介质有关.近年来,炎症介质和炎症细胞在AHR发生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表明,气道的中性粒细胞与AH-R的产生关系密切[1,2];IL-8是中性粒细胞特异性趋化因子和活化剂,已有报道认为它与AHR的产生有关[3,4].但有关IL-8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了解较少.本研究选用从未直接与外界变应原接触的患哮喘产妇的新生儿脐血中的IL-8进行测定,以期发现它与哮喘的关系.

  •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作者:钱东林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凶险,是心内科常见的危重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正确判断和评估病情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实验证明炎症在粥样硬化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起了关键作用,白细胞参与AMI的病理生理过程[2-3].本文通过对AMI患者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初步探讨二者与AMI患者病情进展和转归的关系.

  • 中性粒细胞凋亡与凋亡中性粒细胞表面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研究

    作者:李英丽;陈泮藻;颜光涛

    细胞凋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中性粒细胞(PMN)作为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凋亡情况倍受关注.为了了解PMN的自然凋亡,观察凋亡PMN表面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数量的变化,本研究利用PMN自然凋亡模型,采用放射配基结合受体分析法(RIBRA),检测凋亡PMN TNFR结合量.实验观察到PMN体外培养0h,6h,20h,TNFR结合量呈现增加趋势,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HX)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TNFR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结合.研究表明TNFR结合量与PMN凋亡相关.

  • 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在细菌感染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林阳;万岁桂

    在临床工作中,细菌感染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而细菌培养耗时长、阳性率低,因此早期诊断非常困难.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菌感染早期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水平明显升高,全身感染时升高尤为明显,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CRP、ESR、IL-6及降钙素原等炎性指标明显相关,且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在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毒感染、创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方面与其他炎性指标相比更具特异性.因此开展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检测有利于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的发生,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4127 条记录 5/207 页 « 12345678...20620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