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制针电极在VEP、BAEP、SEP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介绍我院在多年使用外国产诱发电位仪器,因购买一次性电极配套产品价格昂贵、消耗量大,且使用效果差等因素,先是将一次性表面电极改装成毫针电极,后又研制成完全自制的针电极,解决了原电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自制电极的优点:1.实用性强,提高了检诊率.2.解决了原一次性表面电极的干扰伪差.3.节约大量资金外汇,无后顾之忧.
关键词: 自制 针电极 VEP BAEP SEP -
皮肌炎知识十二问(二)
问题5皮肌炎需要做哪些检查?1.体格检查.2.肌肉磁共振成像:可探知肌肉的受累范围,用以诊断分类和治疗管理.它也可引导合适的活检部位.3.肌电图检查:以针电极插入到骨骼肌,在细胞外记录、放大,并通过示波器显示肌纤维的电活动,用于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4.病理活检: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5.血清酶测定:高水平的血清肌酶是肌肉受累的标志性参数.在疾病急性期,肌肉损伤释放到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是敏感的肌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也可升高.6.自身抗体:帮助诊断,也有助于肌炎进一步分类.
-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电脉冲化疗
电脉冲化疗在许多皮肤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应用至诸多深层肿瘤。为评估术中电脉冲化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做了以下前瞻性研究。研究人员按照既定个性治疗方案,在开腹手术中将长针电极端插入肿瘤内部和周围,联合博来霉素行电脉冲化疗。研究人员对16位患者共29处肝转移灶行电脉冲化疗,未观察到术中及术后电脉冲化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放射学评估显示,约85%转移灶完全缓解,而15%转移灶部分缓解。在行2次手术(第1次联合电脉冲化疗手术后6-12周)的7人组中发现,术中给予电脉冲化疗组的切除转移灶组织细胞学活性更弱。
-
运动神经传导测定的新方法:单纤维针电极的应用
针电极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测定是临床中常用的检测手段[1-3]。神经传导测定包括运动神经传导( MNC)和感觉神经传导的测定,是诊断周围神经病重要的客观手段,而且有助于鉴别髓鞘损害与轴索损害。 MNC测定的主要观察指标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的波幅和传导速度,前者反映被检神经受刺激后所支配肌肉内运动单位兴奋性的总和。CMAP的大小和形态取决于每个运动单位的形态、分布和数量,主要与α-运动纤维的传导分布有关。常规MNC因其测定使用的是表面电极,不能理想地评价整条神经的传导特性,而主要反映的是快速传导的运动神经轴索的功能,传导速度主要反映髓鞘的功能[4-6]。
-
G6805-1A型治疗仪维修6例
G6805-1A型治疗仪能输出各种断续、连续、疏密的脉冲波,通过毫针电极送入人体,刺激人的神经或肌肉,达到治疗的目的.厂家在供货时,因技术原因不提供电路原理图,一旦仪器出现故障,就会给维修人员造成一些麻烦.现根据实际电路绘出G6805-1A型治疗仪的电路原理图(见图1),并结合自己的维修实践,供参考.
-
我国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技术应用现状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技术包括脑电图(EEG)、诱发电位(EP)和肌电图(EMG).前两项技术常规应用表面电极,属于无创性检查技术;后者系应用针电极的有创性检查技术,至今尚无任何可以取代的方法.
-
肌电图在炎性肌病诊断中的意义
肌电图(EMG)系临床诊断神经肌肉疾病所必需的检查手段,常用的是针电极肌电图,有时还需进行以下较少使用的特殊方法,如单纤维肌电图(SFEMG),可记录单个肌纤维的电活动,通常可以记录到1~2条肌纤维的动作电位(AP);
-
巨型肌电图技术及应用价值的回顾
巨型肌电图(macroelectromyography,macro -EMG)是Erik Stalberg等在单钎维肌电图(single fiber electromyography ,SFEMG)的基础上改革了电极装置建立的一项电诊断检测技术.与常规同心针肌电图(cn-EMG)不同的是可以记录整个(或运动单位的大部分)运动单位所有肌纤维的电活动.主要用于运动单位的研究和检测,在各种神经肌肉病(包括各种肌源性和神经源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均有价值,但由于针电极较粗导致的疼痛问题,而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下面就macro-EMG技术建立的背景、方法学及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
定位定量电刺激治疗坐骨神经损伤1例
周围神经损伤包括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种,临床上促进神经功能修复、避免失神经肌肉萎缩、恢复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常见治疗方法有手术、物理、化学等疗法,其中电刺激疗法应用为广泛,有高、中、低频电刺激,刺激方法有经皮式、植入式、术中超强电刺激等方法,经皮式刺激避免了体内埋置电极的烦琐操作和需再次手术取出针电极造成的创伤,具有方便、无痛和适应证广泛等特点,容易为患者接受.
-
少年型脊肌萎缩症骨骼肌病理及肌电图分析
资料与方法:①资料:1990~2000年在我科就诊15岁以下脊肌萎缩症患者,均获得肌活检确诊30例,平均年龄7.2岁,其中男性14例.平均年龄8.1岁,女性16例平均年龄4.2岁.②方法:用丹麦迪公司生产的countpuine肌电图机,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查温度保持在18~20℃,皮温在32℃以上,根据临床表现及MND肌电图诊断要求: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至少可见三块由不同神经支配的肌肉中出现神经源性损害,SCV正常,MCV可轻度异常,可见巨大单位等.选择上下肢肌肉及神经检查,记录静电息电位,轻收缩运动单位平均时限,波幅及重收缩的电位变化,同时记录受检查神经的SCV、MCV.用countpuine软件分析.③诊断标准:EMG、SCV、MCV正常值参考汤氏标准.
-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电生理特征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臂丛神经血管和锁骨下动静脉在胸廓出口处和胸小肌在肩胛骨的喙突附着处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文章通过对20例临床诊断符合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前臂内、外侧皮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及相应肌肉针电极肌电图检测,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意义及临床诊断的一致性.
-
节段性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临床上,帮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较多,如CT扫描、MRI、针电极肌电图等.但这些方法或因价格昂贵或因其具有一定创伤性,应用上有一些局限性.近年来,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将节段性SEP用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帮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损害及定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无创性神经传导技术检测振动性神经病初步研究
目的 分析无创性神经传导技术在振动性神经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某磨光车间随机抽取从事手传振动作业工人15名作为观察对象,应用Nicolet viking quest神经肌电图机,分别采用传统针电极、皮肤表面电极两种记录方法对同一观察对象进行神经传导功能的检查,对比分析左右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波幅及传导速度有无差异.结果 两种记录方法所得结果中,左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波幅、右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参照北京协和医院的正常参考值,差异不影响对诊断结果的判断;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采用两种记录方法所得到的15名观察对象的神经电图检查结果全部一致.结论 表面电极可以取代针电极,无创性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在振动性神经病的临床诊治方面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
单纤维肌电图及其临床应用
肌电图(EMG)是检测上、下运动神经元、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以及肌肉整个运动系统功能的一种重要的临床电生理学方法.传统EMG采用同心圆针或单极针电极,主要研究运动单位(MU)内一定数量的、一组肌纤维动作电位(AP)的时空关系;而单纤维肌电图(SFEMG)采用特殊的单纤维针电极,用于研究一个MU内不同肌纤维及其运动终板的电活动[1].现就SFEMG的检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重症肌无力的针电极肌电图研究
重复性神经电刺激是大多数实验室用于诊断和研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国内已有较多年的使用历史和研究.
-
自制针电极记录急性缺血和再灌注犬希氏-浦肯野系统的电冲动
探讨针电极记录犬在体心脏希氏-浦肯野系统(HPS)电冲动的可行性,观察其图形特点、规律与影响因素.以注射针头和不锈钢丝自制针电极,25只犬开胸后沿HPS的解剖行程探查电冲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观察缺血和再灌注时心脏电图与电生理参数的变化.结果:HPS电冲动为高频、持续时间短暂的电位,HPS近心房插入端,电位隐含于心房电图尾部;中段游离于房室肌间,电位独立于房、室电图之间;远端插入心内、外膜下层心室肌,电位隐含于心室电图的内部.高通滤波衰减低频高幅电位,显露基线稳定的高频低幅电位.双极电极与HPS走行平行排列所记HPS电位的幅度大.缺血区HPS电位迟于心肌电位消失,再灌注HPS电位先恢复.结论:以针电极记录HPS电冲动稳定可靠,其图形与记录部位HPS的解剖和电生理特性有关外并受记录技术的影响.
-
希氏-浦肯野系统电冲动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自制针电极沿25只犬心脏希氏-浦肯野系统(hPS)的解剖行程探查电冲动,观察其与缺血和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
喉发声功能检查(续6)
4.1.5.3 检查方法: ①被检者取平卧位,用碘酒、酒精行颈前部消毒。 ②麻醉:向环甲间隙浅面皮内注射0.2 ml1%普鲁卡因,再向喉腔内注射1%地卡因1~2 ml。 ③插入电极方法:自环状软骨弓上方将双极同心针电极垂直刺入环状软骨弓之软骨膜表面,然后将电极向后、上、外的方向进针约5 mm,即达环甲肌。向环杓后肌插针时,自环甲间隙中央刺入声门下腔,将电极尖端偏向检侧,抵至及穿过该侧之环状软骨板即达此肌。
-
喉发声功能检查(续5)
4 肌电图在喉科的应用4.1 应用于喉科科研 肌电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应用于喉科的科研工作。第一是应用于动物试验;第二是应用于人体检查。4.1.1 喉内肌生理的动物试验研究 我们用肌电图研究了环甲肌(CT)和环杓后肌(PCA)的生理功能。现将实验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4.1.1.1 一般情况 ①记录仪:用国产JD-2型双导程记录仪。 ②记录电极:单、双极同心针电极。 ③照相机:用SB-408-B型示波器照相机,拍摄肌电波形。 ④受试对象:21只体重15~20公斤的杂种健康成年犬。 ⑤麻醉:用硫喷妥钠腹腔内麻醉,30~40 mg/kg ⑥检查前准备:麻醉成功后,颈前部去毛。将犬仰卧检查台上,固定四肢及上颌,悬吊下颌,常规消毒、铺巾。
-
喉发声功能检查(续4)
3 异常肌电图3.1 安静状态异常肌电图3.1.1 插入电位异常插入电位与神经支配无关,而是因肌纤维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的,它是一瞬时的短暂放电。 ①插入电位活动延长:是指针电极插入、挪动、扣击时突然出现电位排放。针电极挪动停止后,并不立即消失。但其数量、频率逐渐减少,以至消失,挪动电极后再度出现,表示肌膜对机械刺激的兴奋性极度增高,此种现象称为插入电位活动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