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复杂性心脏病行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护理

    作者:吴小萍

    随着心脏内、外科合作的深入,融合微创心脏外科与心血管介入技术优势的"杂交"技术可以降低某些复杂性心脏病治疗的创伤、风险及费用.我科于2012年3月5日对1例成人复杂性心脏病进行一站式"杂交"手术,疗效较好,随访6个月,该患者无心绞痛、人工瓣膜障碍及动脉导管再通.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杂交切口即TULS法行贲门癌根治术3例

    作者:张占学

    目的:病例选择标准:均行胃镜、病理、胸片、X线钡餐、腹部CT及其他常规检查,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及转移情况,术前均经活检病理证实为贲门癌,均无手术禁忌症。专利装置:包括外置弹力圈、内置弹力圈和两端分别与外置弹力圈和内置弹力圈相连接的密封连接套;还包括袋状的密封套袖,密封套袖的一端开口且开口端连接在内置弹力圈上,密封套袖另一端设有底面,并且底面上可以根据手术需要裁剪成器械插入口或手伸入口。方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平卧位,术者站患者右侧头端,第一助手站患者左侧,第二助手扶镜手站患者右侧足端,脐右下方切口长约10 mm建立气腹,压力12 mm Hg,留置脐部10 mm trocar作为观察孔,进镜观察有无肝脏转移、腹腔内远处转移,无大网膜、腹壁或盆底种植结节,第一助手左侧腋前线肋缘下2 cm置入5 mm trocar为副操作孔协助探查及操作;上腹部正中剑突下3 cm处纵形切口,长度为术者五横指,依层次切开入腹,保护切口后,利用手或开腹器械进入腹腔,进一步探察肿瘤位置、大小、周围浸润转移情况。将横结肠中部及大网膜提至切口外,直视下沿横结肠向两侧游离大网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向右至结肠肝曲,沿胃网膜右动、静脉清扫第4d、6组淋巴结,向左侧游离时在不过度牵拉脾脏的情况下,尽量近至结肠脾曲,清扫4sb组淋巴结,然后将大网膜折叠、结扎后还纳入腹腔,以利于腹腔镜下操作。结果: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术后无再出血、肠漏、吻合口漏、粘连性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切口愈合良好,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及转移。表2-3例术中、术后情况病例手术时间(min),出血量(mL)淋巴结数目(枚)术后住院时间(d)拔除胃管时间(d)肛门排气时间( h)随访(月)。结论:讨论无论哪种手术方式,终的目的是清扫更彻底、创伤更小。传统开腹手术操作简便可靠、根治彻底的优点,但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较多;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病人肥胖、肿瘤大、有黏连、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下操作困难,两者各有优点。我们研制的手助装置,将开腹、手助和腹腔镜相结合,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

  • 人单核细胞泡沫化敏感候选基因的筛选

    作者:杨向东;王抒;唐蔚青;易光辉;何淑雅;唐朝枢;杨永宗

    为克隆调控单核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相关基因,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法筛选U937细胞经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温育形成泡沫细胞后差异表达的基因.经过正向、反向两轮消减杂交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获得了富集的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即表达序列标签,克隆化后挑选经鉴定含有插入片段的质粒测序.经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比较,获得20余个差异表达的EST,其中2个克隆FRG4和FRG14只有片段同源序列而无全长同源序列,提示可能来自新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FRG4(BI 502586)和FRG14(BI 502587).

  •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杂交手术治疗右室双出口合并肌部室间隔缺损1例

    作者:李彤;张强;胡晓旻;段大为;吴鹏;稂与恒

    本院近期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杂交手术治疗右室双出几合并肌部窒缺1例,疗效满意.患儿,女,1岁9个月.体重9 kg,身长79 cm,凶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反复罹患肺感染入院.

  • 三种基因芯片杂交体系的实验比较

    作者:丁大鹏;马文丽;张海燕;梁爽;郑文岭

    目的 探讨基因芯片3种不同的杂交体系对杂交后得到的探针荧光信号强度的影响.方法 提取人慢性髓系白血病IC562细胞株的mRNA,经荧光标记后与K562表达谱芯片杂交,杂交分别在Corning"三明治"式芯片杂交盒、Agilent基因芯片杂交仪和Gene TAC基因芯片工作站进行,在同等条件下清洗和扫描杂交后的芯片,得到探针的荧光信号强度予以分析研究.结果 不同芯片杂交体系下荧光信号强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多重比较进一步发现差异明显的存在于第一种杂交体系与其他两种之间.结论 样品在流动体系中与芯片上探针杂交的效果要好于传统的"三明治"式杂交法.

  • 乙型脑炎病毒与黄热病病毒联合诊断基因芯片的初步实验研究

    作者:张海燕;马文丽;李凌;吴清华;郑文岭

    目的 制备乙型脑炎病毒(JEV)与黄热病病毒(YFV)联合诊断基因芯片.方法 基于早期实验室研究挑选出28条寡核苷酸探针制备检测芯片.克隆于质粒上的乙型脑炎病毒和黄热病病毒基因片段用于检测探针特异性,经限制性显示技术扩增并标记,与芯片杂交后完成扫描和数据分析.结果 JEV、YFV探针与相应的荧光标记样本杂交后,均能检测出阳性荧光信号,而空白对照则检出阴性信号.结论 基因芯片技术为病毒检测提供了一种早期、可靠的方法,具有应用于多病毒临床鉴别诊断的前景.

  • 杂交技术应用于复杂冠心病治疗的实践体会(附14例报告)

    作者:周伟;杜巍;辛军;陆军;黄虔;周建平;李伟阳;熊斌;谢锐文;叶志彬;袁金权

    目的 总结14例杂交技术(Hybrid技术)治疗复杂冠心病的初步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本院接受杂交技术进行心肌血管化的14例复杂冠心病患者.回顾分析其治疗适应证、治疗方法及近期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接受左乳内动脉(LIMA)与前降支(LAD)吻合.6例患者先行PTCA,8例患者先行MICABG共植入支架17个.平均每例心肌血管化2.7支.全组无死亡,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14例随访2 ~ 44个月,无远期死亡和心肌梗死.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1级7例,Ⅱ级7例.冠脉造影共4例,支架内再狭窄1例.结论 杂交技术治疗适用于高危复杂病变患者,对患者创伤小,易于接受,短期效果满意,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

  •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太空诱变宫颈癌细胞cDNA消减文库

    作者:张志杰;郭锋杰;童永清;李跃辉;谢平丽;李官成

    目的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太空诱变宫颈癌细胞的消减文库,为进一步从基因表达水平研究空间特殊环境影响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Super SMART和SSH技术,以太空诱变的宫颈癌48A9细胞株作为Tester,地面正常对照组宫颈癌细胞株作为Driver,分离太空诱变的宫颈癌48A9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连接T载体,转化宿主菌,构建太空诱变的宫颈癌48A9细胞cDNA抑制性消减文库.结果 经蓝白筛选后随机挑取300个阳性克隆,以接头1和2R内侧序列为引物进行菌液PCR扩增鉴定阳性克隆,结果显示其中288个克隆有插入片段,阳性率为96%,大小分布在0.2~1.0 kb间.结论 本实验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功的构建了高质量的太空诱变宫颈癌细胞消减文库,为进一步从基因水平阐明太空特殊环境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 贝氏柯克斯体毒力相关基因芯片对其他胞内寄生菌基因组DNA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王世斌;赵建忠;董晓根

    目的 用建立的贝氏柯克斯体毒力相关基因芯片研究贝氏柯克斯体与其致病性相似的专性胞内寄生菌(立克次体、埃立克体、新立克次体),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兼性胞内寄生菌(巴通体和肺炎军团菌)等病原菌的毒力基因的差异.方法 贝氏柯克斯体国际标准株-九里株作为本研究参考株,从全基因序列中选取166个毒力及毒力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纯化后的产物制备基因芯片.采用双色荧光标记,待测DNA(即用于分析的各菌株基因组DNA)用Cy5标记,贝氏柯克斯体九里株参照基因组DNA用Cy3标记.芯片杂交后,采用软件GenePix Pro4.1,辅助以软件Excel,进行图片处理和数据分析.结果 芯片的166个基因片段中有165个存在于所有贝氏柯克斯体属的6个分离株中,另一锚定蛋白( AnkI)基因(CBU1213)仅存在于九里株及Grita株;立克次体属的5株菌株均与CBU1631和CBU1125杂交;埃立克体属的3种菌株与新立克次体属的3种菌株均含有基因CBU1125;东方属的1株菌株具有基因CBU1449,而巴通体属的菌株,军团菌和大肠杆菌与基因芯片均无杂交.结论 贝氏柯克斯体种内基因组具有高度保守性,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菌的毒力相关基因与胞外寄生菌的毒力相关基因有非常显著差异.

  • 波密稀有品种绿杆天麻杂交后代品质的初步研究

    作者:朱琳;肖国鑫;周亮;王晓钰;朱炎坤;谢丽玲

    目的:测定波密绿杆天麻与乌杆天麻杂交后代天麻素、天麻多糖、天麻蛋白的含量,为评定选择天麻的优质种源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计法、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天麻素、天麻多糖、天麻蛋白含量,包括绿杆天麻(Gastrodia elata f.viridis)、乌杆天麻(G.elata f.glauca)、绿杆一代和乌杆一代.结果:天麻素含量:绿杆天麻(0.287%)>绿杆一代(0.207%)>乌杆一代(0.142%)>乌杆天麻(0.134%);天麻总糖含量:乌杆一代(23.4%)>绿杆天麻(15.9%)>乌杆天麻(14.2%)>绿杆一代(12.0%);天麻蛋白含量:绿杆一代(18.64mg/g)>乌杆一代(14.73 mg/g)>乌杆天麻(13.63 mg/g)>绿杆天麻(11.66 mg/g).杂交子代天麻的天麻素、天麻多糖、天麻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亲代(绿杆天麻和乌杆天麻).结论:利用波密绿杆天麻与乌杆天麻进行杂交,产生的天麻后代品质较高,为优质的天麻种源.

  • 早孕绒毛及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癌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余志英;漆秀梅;刘瑛;卢永萍;杨木兰

    目的: 研究癌基因c-myc和N-ras在早孕绒毛及GTD中的表达.方法: 地高辛标记的c-myc、N-ras裸核探针与石腊包埋的18例早孕绒毛及54例GTD组织进行原位杂交.结果: c-myc mRNA在早孕绒毛、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8%、44.4%、55.5%和84.4%.N-ras mRNA在早孕绒毛、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8%、88.9%、77.8%和44.4%.Ⅲ-Ⅳ期GTT中c-myc阳性表达率高于Ⅰ期.c-myc和N-ras在GTT组织中共同表达率为47.2%.结论: c-myc与GTD病变的发展及临床分期有关,N-ras为GTT发生的早期事件.

  • 用cDNA微阵列研究内毒素休克小鼠肺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改变

    作者:袁开宇;赵震宇;刘瑛;陈广文;尢家马录;肖献忠

    目的:利用cDNA微阵列研究小鼠在内毒素休克早期及晚期肺组织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 n profile)的改变,从基因组水平阐明内毒素休克的发生机制,并试图发现某些未知的内毒素休克相关基因.方法:BALB/c小鼠经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0111B4( 15 mg/kg)2 h及20 h后摘取心、肝、肺、肾、脑等组织,Trizol提取总RNA,经反转录及a-32P-dATP掺入合成cDNA探针,与Clontech公司产含1176个基因的cDNA微阵列膜进行杂交并放射自显影, X光胶片经透射扫描仪扫描后用本科室开发的密度分析软件分析微阵列中各点阵杂交密度. 结果:1.注射内毒素后小鼠死亡率为59%,其中44%在24 h内死亡.2 .内毒素处理2 h 小鼠肺组织有128个基因表达明显上调(上调>10倍者33个,5-10倍者24个,2-5倍者71个), 并有4个基因表达明显下调.3.内毒素处理20 h小鼠肺组织有51个基因表达明显上调(上调>10倍者16个,5-10倍者7个,2-5倍者28个),并有21个基因表达明显下调.4.内毒素处理20 h与处理2 h小鼠肺组织相比有13个基因表达明显上调(上调5-l0倍者1个,上调2-5 倍者12个),有105个基因表达明显下调.5.在内毒素处理2 h表达明显上调的128个基因中,内毒素处理20 h后有93个明显恢复或下调;有36个仍然上调.6.内毒素处理2 h表达明显下调的4个基因中,内毒素处理20 h后有2个明显恢复或上调;有2个仍然下调.7. 为证实cDNA微阵列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从休克20 h表达增加的基因中选出4个进行RT-PCR 检测,发现检测结果与cDNA微阵列分析结果相符.讨论:内毒素休克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涉及多种组织、细胞的激活及大量炎症介质的表达.以往的研究常限于测定单个或几个炎症介质的表达或分析单一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作用,忽略了多种炎症介质及信号传导途径的同时存在及相互作用,难以全面揭示内毒素休克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cDNA微阵列技术 ,首次发现内毒素休克2 h有128个基因表达上调,表明内毒素休克早期是基因表达的活跃期,这些基因改变可能启动和维持了后续的病理生理变化.在休克20 h有51个基因表达上调及21个基因下调,这些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是内毒素休克转入不可逆期的分子基础.目前本室正对上述基因表达变化的意义及内毒素休克小鼠其它组织中基因表达的改变做进一步的分析.本研究有助于从基因组水平阐明内毒素休克的分子机制,可能为进一步探讨内毒素休克的干预措施提供实验依据.

  • 杂交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刚;李建;王丽君;王静;谢爱平;张涛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经胸骨下端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杂交手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治疗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1例患者中,2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先行支架植入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余19例患者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再行支架植入.采用胸骨下端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左侧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其余狭窄血管内植入药物涂层支架.结果 21患者手术后无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的发生,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随访20例,随访期间无因血管事件再次入院,连续超声心动图结果无明显差别,冠状动脉心脏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AT)结果显示桥血管及支架均通畅.结论 杂交技术安全可靠,在冠心病治疗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原核与真核生物宿主DNA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与比较

    作者:周飞燕;孔雯雯;符美娟

    目的 建立原核生物[大肠杆菌(E.coli)]和真核生物(酵母菌和CHO细胞)宿主DNA残留的检测方法,并比较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方法 以E.coli、酵母菌和CHO细胞宿主DNA为模板,制备地高辛标记的探针.将探针与宿主DNA进行杂交后采用底物显色法显色,建立3种生物宿主DNA残留检测方法,并比较温度对检测方法灵敏度的影响.结果 建立了E.coli、酵母菌和CHO细胞宿主DNA的检测方法,灵敏度高达10 pg;同一条件下真核生物宿主DNA残留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要高于原核生物.结论 该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操作简便等优势,可用于E.coli、酵母菌和CHO细胞宿主DNA残留的检测及质量控制.

  • 微孔杂交检测登革病毒及其分型方法的建立

    作者:任瑞文;徐晓立;李建军;方美玉;刘建伟;马安德

    目的 建立特异、敏感、实用的登革病毒检测及分型方法.方法 分析登革1~4型病毒基因组序列,分别设计针对登革病毒1~4型的特异性包被探针,扩增、克隆测序后包被聚乙烯微孔板.PCR上游引物5'端标记生物素,对待检样品进行扩增后用作检测探针进行微孔杂交(PCR-ELISA)反应,并通过设定不同的包被DNA浓度、包被时间、杂交温度、杂交时间,对PCR-ELISA反应进行优化.结果 建立了快速、特异、敏感的登革病毒快速检测及分型方法,试验结果直观,阳性标本吸光度值在0.5以上,阴性结果吸光度值在0.1以下,S/N值在10以上.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作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及分型.

  • 痘苗病毒寡核苷酸检测芯片的设计及研制

    作者:王艳;马文丽;毛向明;吴清华;李凌;王洪敏;肖维威;郑文岭

    目的对痘苗病毒进行寡核苷酸检测芯片的初步研究,为建立寡核苷酸芯片检测该类病毒提供初步研究依据.方法根据痘苗病毒特异基因设计寡核苷酸探针,人工合成探针后制备寡核苷酸芯片.在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提取病毒样品DNA及阴性样品DNA,采用限制性显示技术标记,标记样品与芯片杂交后,用Agilent芯片扫描仪检测杂交结果.结果芯片与病毒样品杂交有较强的杂交信号,而与阴性样品杂交除阳性探针外均无信号.结论病毒样品与阴性样品杂交信号区别明显,在病毒感染的各个时段也都有明显的杂交信号,反映了寡核苷酸芯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丁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作者:孙朝晖;郑文岭;张宝;石嵘;马文丽

    目的制备检测丁型肝炎病毒(HDV)基因芯片.方法针对HDV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多对PCR引物.用芯片点样仪将PCR产物点到玻片上制成基因芯片.样品标记采用限制性显示技术,样品标记后进行杂交.结果运用PCR技术得到多个HDV特异性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片段均属于HDV特异基因.杂交结果显示,样品和HDV诊断基因芯片杂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佳.结论用基因芯片检测HDV具有敏感、高效、检测结果可靠的优点,有着较大的应用前景.

  • 比较基因组杂交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朱少芳;罗少军;汤少明

    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于1992年由kallioniemi[1]首先创建,其基本原理是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正常的基因组DNA和待测细胞的DNA,再和正常人的中期染色体杂交,通过检测染色体上两种荧光信号的相对强度比率,了解待测组织DNA拷贝数的改变,同时在染色体上定位.这种技术初用于实体瘤的研究,现已广泛用于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和产前诊断等方面,本文是对其在临床应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 一种用于生物芯片标记效率的研究方法

    作者:王治伟;马文丽;夏巍;杨琼;郑文岭

    目的 利用自杂交的方法对芯片杂交样品的标记效率进行检测和实验质控.方法 提取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RNA后,将核酸样品等分成两等份,分别应用通用引物标记Cy3和Cy5荧光物质,然后和制备的K562芯片进行杂交,通过比较杂交后探针上Cy3和Cy5的荧光信号强度,对样品的标记效率和杂交流程进行实验分析和质控.结果 杂交后的芯片探针显示为等量的Cy3和Cy5重叠后的黄色荧光,由于样品是等量的同一种核酸物质,从而证明了样品标记的效率一致性较好.结论 通过自身杂交方法来比较相同样品两种荧光标记物的信号强度,对芯片本身的质量进行检测,分析标记物的标记效率,可以应用于生物芯片实验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生物芯片 标记 杂交
  • 黄热病病毒检测基因芯片的研究制备

    作者:张海燕;马文丽;石嵘;李凌;吴清华;徐秋林;温颖;郑文岭

    目的制备黄热病病毒寡核苷酸检测芯片.方法根据黄热病病毒基因组序列,并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设计出22条寡核苷酸探针用于制备基因芯片.克隆于质粒上的黄热病病毒全长基因经限制性显示技术完成扩增并标记,杂交清洗后对芯片进行扫描和数据分析.结果大部分黄热病病毒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出阳性信号,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检出阴性信号.结论基因芯片技术为黄热病病毒检测提供了一种早期、快速、可靠的方法.

357 条记录 15/18 页 « 12...10111213141516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