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放射性心肌损伤致心肌纤维化及急性心包炎一例

    作者:段雪晶;李莉;王红月;宋来凤;陆洋;徐红宇;王清峙;孙洋;赵然旭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7岁;20年前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并行放射治疗(剂量不详)。近因“间断性胸闷、气促,伴全身水肿10个月”入院,常规血液学、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胸部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双侧胸腔及腹腔积液,左肺尖斑片影,右肺中叶及双肺下叶磨玻璃、索条状影,纵隔淋巴结增大,左侧胸膜增厚;心血管表现为心包腔内有纤维素沉着可能,二尖瓣少中量反流,三尖瓣中大量反流。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多发钙化斑块。近1个月以来,患者轻微活动后胸闷、气促加重,伴双下肢水肿、颜面部水肿,药物治疗无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择期行心脏移植术。

  • 肺腺癌患者肺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文峰;孙长成;李玉;尚文军;赵宏光;陈董明

    随着肺癌病例日益增多,有关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如部位、频度和范围等为众多学者所关注,自1988年5月~2001年6月,我们对13年间收治的259例肺腺癌患者施行了肺内、叶间及纵隔淋巴结广泛廓清术,对肺腺癌的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的N分期之间关系及其在手术淋巴结廓清术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

  • 优化细针抽吸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

    作者:陈成水;蔡国平

    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细针抽吸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ies,FNAB)等微创诊断方法和技术的发展,FNAB在肺部及纵隔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1-5]).肺内肿块及纵隔淋巴结可在支气管内超声(EBUS)、经皮超声或CT引导下经胸壁外或经支气管内行FNAB.尽管FNAB在肺内肿块及纵隔淋巴结病变的鉴别中具有明确作用,但目前其使患者获益的程度仍存在争议,尚有多种方法可优化FNAB的操作.

  • 成人肺原发综合征18例误诊分析

    作者:张鸿

    肺原发综合征占肺结核的10%左右,以儿童为多见[1].但随着CT检查的普及,肺部结核病灶与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同时存在的状况经常可见,尤其是出现于成人者,其CT影像与肺癌的影像表现极其相似,误诊为肺癌者屡见不鲜.我们将重点分析误诊为肺癌的18例成人肺原发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 第50例--双肺多发阴影

    作者:张力;沈建中;李龙芸;宋伟

    患者女性,48岁.1995年查体时胸片发现双肺多发阴影,无自觉症状,曾用青霉素治疗无效.2000年8月复查胸片(图1,2)及胸部 CT(图3,4)发现,双肺阴影增多.以肺部阴影于2001年月日收住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侧中、下肺可闻及湿音,肝肋下触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99×109/L,中性粒细胞0.52,血红蛋白136 g/L,血小板 44×109/L,尿、粪常规(-),红细胞沉降率78 mm/1 h,血IgM 23 g/L,呈单克隆异常增多,血轻链κ 2.46×10-1μg /L,δ5.03×10-2μg/L,腹部B超示脾大,肋下2 cm.骨髓涂片发现,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于2001年月日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示:淋巴细胞高度增生,诊断:小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右肺).既往史,患者发现肺部阴影6年.1986年患子宫肌瘤,1989年患子宫内膜异位症,1996年曾行子宫及单侧卵巢及巧克力囊肿切除术.讨论中年女性患者,病程6年,胸片及CT发现双肺多发阴影,病变进展缓慢,临床无症状,查体:左、中下肺可闻及湿罗音,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IgM 呈单克隆异常增多,血轻链KAP增高,组织活检诊断示:小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综合上述特点,本例符合惰性淋巴瘤(indolent lymphoma)的诊断,惰性淋巴瘤属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一般年龄较大,病程长,自然病程4~6年,治疗后可达7~12年,病变生长缓慢,对治疗敏感,但难获长期缓解及治愈.非霍奇金淋巴瘤至少有20% 累及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淋巴瘤累及肺部多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直接侵犯所致[1],但近几年文献报道有原发于肺的淋巴瘤[2].本例考虑为肺原发淋巴瘤.但肺内原发淋巴瘤在肺内阴影待查的患者中应属少见,并且本例患者的X表现除多发阴影外,还有渗出样改变和支气管充气征出现,非常容易与感染性疾病相混淆,临床上应予以鉴别,从本例中可以观察到患者感染的证据不充分.

  • 第62例:霍奇金淋巴瘤晚期合并梗阻性黄疸及持续高热

    作者:卫生部北京医院内科;卫生部北京医院病理科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88岁.因诊断霍奇金淋巴瘤化疗4个疗程后发热1周余,于2003年1月6日再次入院.患者曾于1985年及1993年分别行右、左颌下腺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慢性颌下腺炎、慢性淋巴结炎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993年9月至2002年4月反复肺门影增大,1993年9月行气管镜活检病理提示慢性炎症.2002年7月查胸、腹及盆腔CT示:右肺门增大,气管、支气管旁及纵隔淋巴结较前增多、增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盆腔右侧肿块影.后逐渐发现左颈部及腋下多个肿大淋巴结,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

  • 全麻下经喉罩对高位气管狭窄实施腔内介入治疗二例经验介绍

    作者:张杰;党斌温;郭伟;徐敏

    例1 患者男,65岁.3年前因痰中带血发现左肺鳞癌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未行放化疗.9个月前患者反复出现痰中带血,每日20~30口,白稀痰带鲜红血丝或小血块.当地医院气管镜示:气管上段肉芽组织增生,管腔呈裂隙样狭窄,气管镜不能进入,遂转入我院拟行内镜介入手术.入院体检:体温36.8℃,呼吸20次/min,脉搏78次/min,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语利;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口唇无紫绀,左肩背见陈旧手术瘢痕;双肺叩诊呈清音,双下肺听诊闻及少量湿啰音;心界不大,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指凹性水肿.辅助检查:肺部CT示:气管上段可见不规则环壁增厚,突破管壁,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并见左侧向腔内突出结节影,相应管腔偏心性狭窄,双肺中上叶可见多发小片状密度减低区,余肺未见实质病变,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未见肿大.由于气管内肿物是逐渐长大的,故入院后观察患者的呼吸尚平稳,但一旦有痰,患者即出现明显的呼吸窘迫.

  • 食管癌纵隔上、下气管旁淋巴结清扫必要性的研究

    作者:杨清杰;胡蒙;汪志海;郭明

    目的:探讨食管癌纵隔上、下气管旁淋巴结(第2、4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1月行胸腔镜或胸腔镜联合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164例,颈部淋巴结选择性清扫,胸部及腹部淋巴结常规清扫。在游离食管后,用电钩及超声刀逐一清扫第1~8组纵隔淋巴结、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将淋巴结与其周边脂肪组织整块切除。分析第2、4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清扫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各组淋巴结总体转移率;性别、肿瘤位置、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对第2、4组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结果第2、4组淋巴结清扫时间6~16 min,并发症发生率1.8%(3/164),转移率5.5%(9/164),与第1组(4.9%)、第7组(10.4%)和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7.3%)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8组(14.0%)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12.8%)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肿瘤位置、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第2、4组淋巴结是否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行第2、4组淋巴结清扫有必要,相应增加的手术创伤可接受。

  • 肺癌的微创诊断技术进展

    作者:崔玉尚;马冬捷

    肺癌的分期治疗原则已经深入人心,获得专业共识.肺癌的诊断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原发灶的病理诊断以及纵隔淋巴结等的病理分期诊断.目前微创技术的进展已经能够满足上述要求.本文就此作一综述,并提出选择应用策略.

  •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针吸活检在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若天;支修益;张毅;王芳;胡牧;刘磊;钱坤;李元博;谭晓刚

    目的探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针吸活检术( 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EBUS-TBNA)在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10月EBUS-TBNA检查105例资料,其中纵隔淋巴结肿大102例,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结果 EBUS-TBNA病理确诊恶性91例,良性14例。良性中的6例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经手术复检5例为恶性,1例确诊良性。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95.2%(100/105),敏感度94.8%(91/96),特异性100%(9/9),阳性预测值100%(91/91),阴性预测值64.3%(9/14)。结论 EBUS-TBNA安全、有效,敏感度和特异度高。

  • 右前纵隔海绵状血管瘤1例

    作者:谢荣景;赵长虹;张燕英

    病儿女,4岁.刺激性干咳5 d,体检发现右前上纵隔占位.查体右肺叩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消失.术前化验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扫描示右前上纵隔内巨大肿物,直径约12 cm,肿物自右前上纵隔突向右侧胸腔并几乎将其完全占据,边界清楚,肿物内部密度不均,低密度处CT值为16.9Hu(图1),内无钙化影,肿物与纵隔内血管关系不清,纵隔淋巴结不大.

  • 肺动脉内良性间叶瘤手术治疗1例

    作者:李玲;罗毅;韩玲;张桂珍;陆萍

    病儿 男,3.5岁。1岁时因肺炎体检发现心脏杂音。查体: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3/VI 级收缩期杂音,杂音向左颈部传导。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主肺动脉内径6.6 mm,血流速度340 cm/s,肺动脉瓣上可见一24 mm×11 mm团块回声,部分附着于肺动脉后壁,随血流摆动。电子束CT检查示一20 mm×12 mm×18 mm大小肿块,起源于主肺动脉根部,且跨于右室流出道,随心脏收缩有一定活动度,心包腔内无积液,纵隔淋巴结无肿大。心电图正常。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诊断:肺动脉内占位性病变。  1999年12月在静脉复合麻醉及体外循环下行主肺动脉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25 mm×20 mm×12 mm大小,位于主肺动脉腔内、肺动脉瓣上,附着于肺动脉后壁,附着面积20 mm×13 mm,可以活动,表面光滑,包膜完整,与周围分界清晰,无粘连,质实坚韧、均匀、无囊性变。完整切除肿物,附着面电烙后用4-0 prolene 线连续缝合,检查肺动脉腔内无狭窄。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内壁光滑,管腔通畅,肺动脉瓣无狭窄,启闭良好。  病理报告:肺动脉良性间叶瘤。

  • 肺涎腺型恶性肿瘤1例

    作者:王飞;杨劼;叶国麟;古卫权;史健;叶俊;朱乐伟

    患者女,67岁。15年前在当地医院行左腰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低分化的大汗腺腺癌,放疗后出现局部溃疡一直未愈。查体时胸部CT提示左下肺纵隔旁见5.6cm×4.8 cm不规则高密度影(图1),,边缘毛糙、不光整,呈分叶状,肿块内密度均匀,伴左胸少量积液。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无明显增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经皮肺肿物穿刺阴性。

  • 胸腔镜联合腹腔镜行胸段食管癌手术8例

    作者:韩军;何鹏飞;刘同发;余顺先;陈建川;张青平

      1999年我们采用电视胸腔镜(VATS)联合腹腔镜行胸段食管癌手术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6例,女2例;年龄45~69岁,平均55岁。上段食管癌1例,中段食管癌5例,下段食管癌2例。肿瘤长度2.0~7.0 cm。病理分期IIa期3例,IIb期4例,III期1例。  手术方法 胸部操作行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左侧90°卧位,右胸入路。于腋中线第3肋间和第7肋间、腋前线第4肋间、腋后线偏后第6肋间作4个套管孔。胸腔镜探查决定能根治后,用内镜分离钳尽可能长的游离奇静脉并离断,两断端双重钛夹钳夹和丝线结扎,打结用推结器辅助。剪开纵隔胸膜,先游离病变上下食管,上达胸顶,下达膈食管裂孔,但暂不与腹腔相通,后游离病变段。游离采用“花生米”和电极钩配合进行,较粗的索状物行钛夹钳夹或丝线结扎。同时清扫纵隔淋巴结,食管床用电凝止血。  腹部操作改体位为头高脚低30°位,改单肺通气为双肺通气。CO2人工气腹,术中维持腹压15 mm Hg(2.0 kPa)左右。于脐下、剑下及左右肋缘下作4个套管孔。腹腔镜探查无明显粘连,用电极钩沿胃网膜血管弓外侧分离大弯侧网膜组织,较大的网膜血管和胃短血管近胃侧用丝线结扎、远胃侧钛夹钳夹,小网膜用电极钩锐性分离,胃左血管用内镜缝合切割器离断缝合或丝线结扎。胃的游离上至膈食管裂孔,但暂不与胸腔相通以维持腹压,并用电极钩切断左肝三角韧带;下至胃幽门部,并游离十二指肠侧腹膜。同时清扫腹腔淋巴结。1例发现胃左动脉旁巨大淋巴结,经剑下孔扩大直视清除。后从胸腔钝性游离膈食管裂孔,并用无齿环钳或特制撑开钳扩大食管膈裂孔至8.0~10.0 cm。用两把无齿环钳将胃拖入胸腔。

  • 胸段食管鳞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

    作者:李振轩;王瑞琦;杨弘;胡祎;张中超;林鹏;戎铁华;李小东

    我们筛选了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现代二野或三野淋巴结清扫的食管癌的患者,探讨胸段食管鳞癌上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
      资料和方法患者的入组及排除标准:1.原发性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无远处脏器转移;2.未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3.术前未行放疗、化疗或其他针对肿瘤的治疗;4.手术采用McKewn术式(经右胸、上腹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术)+现代二野/三野清扫,且为R0切除(显微镜下无肿瘤残余);5.资料完整。共搜集符合条件且有完整资料的连续病例226例,其中女48例,男178例;年龄38~85岁,中位年龄59岁;56例行三野淋巴结清扫,170例行现代二野清扫。淋巴结分站采用日本食管疾病学会制定的食管淋巴结图谱。

  •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淋巴结清扫及胸内吻合术式的开展

    作者:赵云鹏;董晓鹏;彭传亮;孙启峰;郝迎涛;丛波

    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我科完成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169例,其中胸腹腔镜联合胃食管弓上吻合术55例,现总结淋巴结清扫及胸内吻合手术资料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169例患者中男146例,女20例;年龄45~78岁,平均(62.4±5.7)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胃镜检查并病理证实为食管恶性肿瘤,术前行胸腹部增强CT及胃镜检查判断肿瘤部位、大小、侵及程度、纵隔淋巴结及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必要时行颈部B超,部分患者因高度怀疑淋巴结转移接受了新辅助治疗。手术由同一手术团队实施,术后病理诊断2例为镜下R1切除,1例同时合并早期胃癌,胃癌切缘为镜下R1切除。

  • 肺脏的淋巴回流及肺癌淋巴结廓清术的研究与进展

    作者:王威;李玉

    肺脏的淋巴系统十分丰富,研究其淋巴回流路径对了解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廓清纵隔淋巴结及提高手术根治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同期双原发食管癌肺癌4例

    作者:赖应龙;刘钧;赵泽良;邓志刚;何光杰;贾科;赵永生;陈正莲

    例1 男,69岁.进食梗噎感伴吞咽疼痛2月余.胃镜检查示距门齿26~32 cm食管黏膜隆起,活检报告鳞状细胞癌.胸部CT示左肺下叶后段3.0 cm×3.5cm大小的分叶状肿块,肺门、纵隔淋巴结无肿大.2000年5月,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先行左肺下叶切除,再行食管癌切除主动脉弓上胃代食管术.

  • 小儿肺动脉内良性间叶瘤一例

    作者:王瑞耕;韩玲;郜淑敏;戴汝平;张慧俊;李玲;陆萍

    患儿男,3岁.1年前因肺炎就诊时发现心脏杂音,但未进行检查.来我院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肺动脉内有占位性病变.体检:营养发育良好,血压102/50 mmHg(1 kpa=7.5 mmHg).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界无扩大,心律齐,心率110 次/min;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P2 无亢进及减弱.患儿系孕1产1,足月顺产,母孕期健康.无传染病及家族遗传病史.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抗链球菌溶血素"O”均正常,血培养2次均阴性.心电图及心脏X线检查正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各房室内径正常,肺动脉根部径增粗19.2 mm(主动脉根部径为15.9 mm).主肺动脉内可见24 mm×11 mm团块回声,部分附着于肺动脉后壁,团块随血流摆动,与肺动脉关系不清.右室流出道流速正常,肺动脉瓣上流速340 cm/s.右室射血分数71.9%.电子束CT见起源于肺动脉根部且跨于右室流出道20 mm×12 mm大小的肿物影,右房室无明显增大,右室运动功能良好.心包内无积液,纵隔淋巴结无肿大.腹部B超:肝、胆、脾、胰未见占位性病变.入院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心脏无明显增大,心脏表面未触及震颤.主肺动脉内见椭圆形肿物24 mm×20 mm×18 mm大小,位于肺动脉后壁,肺动脉瓣上5 mm处,表面光滑,质韧,呈白色,无囊性变,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肿物压迫肺动脉后瓣,后瓣较其他两个瓣膜小,瓣环发育好.右室流出道及左、右肺动脉均发育正常.完整切除肿物,基底残端用电刀烧灼,连续缝合包埋残端.病理诊断:良性间叶瘤.患儿术后恢复良好,7 d拆线痊愈出院.半年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根部径5.5 mm,流速为246 cm/s.讨论:小儿心脏和心包膜的肿瘤甚为少见,1934年曾有首次临床报道[1].心脏肿瘤多位于室间隔、心室内及左右心房,如粘液瘤、纤维瘤、横纹肌瘤.间叶瘤是指含两种间胚叶组织成分的肿瘤,临床并不少见,常分为良性间叶瘤和恶性间叶瘤.良性间叶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中青年多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四肢、躯干、后腹膜常见,另可见于头、颈、肾等.绝大多数肿瘤为单发[2].Nonomura等[3] 曾报道肺动脉内恶性间叶瘤 1例,患者61岁,因不明原因死于心力衰竭后尸检证实.小儿肺动脉内良性间叶瘤,文献尚未见报道.该患儿身体其他部位未发现肿瘤,说明系原发于肺动脉内,非常罕见.肺动脉内占位性病变应与感染性心内膜炎(IE)巨大赘生物相鉴别.此患儿无感染征象且辅助检查亦不支持IE诊断.本例患儿心脏超声检查提示为肺动脉占位性病变,经电子束CT检查支持诊断.因团块运动幅度较大,不宜行心导管检查,故以无创检查为宜.此例提示,电子束CT检查在心血管腔内肿块的诊断中有明确的意义.心脏及大血管内占位性病变治疗原则是,如果肿物的存在对血液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则不论是良性还是恶性均是手术适应证.本例肿瘤位于肺动脉内,使肺动脉内血液流速明显增快,已对血液动力学有明显影响,且易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故予以手术切除.

  •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临床检测技术研究的现状

    作者:周福;金海

    目的:总结纵隔淋巴结检测的各种临床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PubMed、维普检测系统,以“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和“检测方法”等为检索词,检索1997-2013年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相关进展;2)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生存现状;3)纵隔淋巴结各种临床检测手段.根据纳入标准分析文献31篇.结果:CT和PET-CT诊断纵隔淋巴结的准确性不高,无法获得明确病理诊断,但它能提供准确的胸部解剖.纵隔镜仍是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其准确率>90%,但存在较高的手术并发症,限制了其发展.随腔内内镜超声的发展,食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和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的准确率也能到达90%,但都有其检查的盲点,对于这些地方则无能为力.结论:联合检测可以提高纵隔淋巴结检出率和准确性,特别是在影像学的定位下,食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和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联合使用可能成为检测纵隔淋巴结的新选择.

260 条记录 2/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