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皮下埋植避孕致视功能障碍2例分析
一、临床资料例1:某女,33岁,G3P1,平素体健,月经规则,末次月经日期:2003年10月11日.因置器脱落2次,带器妊娠1次,要求行皮下埋植避孕,体检无禁忌证.于2003年10月16日经期第5天施术,在0.5%利多卡因局麻下,于左上臂皮下埋植左炔诺孕酮(LNG)硅胶棒两支(上海达华制药厂生产,含LNG150mg);术后局部无红肿,创口愈合佳.术后第7天出现视物模糊不清,眼睛无红痛,未诊治.术后第10天病情加重求诊,经眼科会诊,测视力左眼0.5,右眼0.6,角膜透明,房水清,瞳孔对光反应正常,晶体透明,玻璃体无混浊,眼底检查,视神经乳头(视盘)边界稍模糊,考虑为孕激素引起急性视神经损伤,给VitB1、VitB12、三磷酸腺苷片口服对症治疗1周无明显好转.于2003年11月10日取出埋植剂,术后第3天自觉病情好转,第7天复查视力左眼1.5,右眼1.2.
-
重度颅脑损伤伴窒息昏迷气管切开术患者胃管置入法护理体会
2009年5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伴窒息昏迷患者1例,经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将护理过程中胃管置入时出现的问题及相关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病历资料患者,男,42岁,因外伤后昏迷伴呼吸困难约1小时.患者约1小时前外伤溺水,急救人员赶到后发现患者昏迷,头面部流血,呼吸困难,口中有大量呕吐物,给予简单处理后急入院.查体:中年男性,昏迷,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颈部抵抗感,左侧呼吸音较右侧低,可闻及湿啰音,肌张力不高,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偶能定位.血压158/68mmHg,脉搏弱120次/分,呼吸微弱30次/分.
-
危重患者病情观察与护理
一般护理意识和表情:凡能引起大脑功能的疾病,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这种状态称为意识障碍.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和昏迷.患者表现为烦燥不安、主诉甚多等不适感,也常伴有呼吸急促、口渴等症状,提示循环血量不足.瞳孔:正常人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4.5mm.当直径在2~6mm范围以外则为病态.瞳孔变化是颅内疾病、药物中毒等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症征.如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一氧化碳、颠茄类、氰化物中毒;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巴比妥类、吗啡类中毒;双侧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是脑疝的早期征象.昏迷患者程度不同其瞳孔对光反应,可以表现存在、迟钝和消失.
-
脑震荡突发脑疝1例
病历资料患者,女,42岁,因"头部、左膝部、右足撞伤后疼痛2小时"入院.伤后有昏迷史,持续时间不详,不能回忆受伤当时情况.入院查体,BP 130/80mmHg,R 16次/分,P 80次/分,神志清,精神可,GCS15分,双侧瞳孔直径3.0mm,对光反射均灵敏.颈项无抵抗.四肢肌张力两侧对称正常,肌力5级.角膜、腹壁、跟膝腱等生理反射存在,双侧巴彬斯基征、布氏征、霍夫曼征等病理反射未引出.肢体感觉基本正常,共济运动无明显异常.头颅CT"未见明显外伤性改变."入院后予止血、脱水、营养神经等治疗,入院第3天搬动时诉头痛剧烈,随即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小便失禁.查体,神志昏迷,GCS 3分,右侧瞳孔散大、左侧瞳孔直径4.0mm,对光反应消失,立即予速尿40mg,甘露醇250ml使用.
-
别小看“眼皮耷拉”
几天前,60岁的刘大爷莫名地感到右侧头部和眼眶处疼痛,老人平时身体硬朗,以为是近过度疲劳所致,并未引起重视.没想到又过了几天,刘大爷的右眼眼皮忽然耷拉下来,一家人这才慌了神,连忙带着刘大爷到眼科就诊.医生检查后发现刘大爷右眼上睑下垂,并出现向内、向下运动障碍,而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正常,诊断为"右眼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嘱其去内科和神经内科排查.排查结果显示,原来刘大爷是得了糖尿病.
-
除风益损汤治疗外伤性瞳孔散大30例疗效观察
外伤性瞳孔散大是临床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它多由挫伤引起,表现为瞳孔呈中度或不规则散大,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由于睫状肌功能麻痹,患者常感视力疲劳、畏光等,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笔者曾用缩瞳剂等治疗,疗效不满意.近3年来我们应用眼科经验方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观察30例(30眼),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
小脑髓母细胞瘤伴软骨分化一例
患者女,8岁.突发性头痛、呕吐6 d,于2000年12月1日入院.头痛剧烈,呕吐为非喷射性,次数多,无法进食.无晕厥、步态不稳.体检:神清,双瞳等大,对光反应灵敏.眼底检查无视神经乳头水肿及眼底出血.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入院头颅CT示小脑蚓部类圆形混杂密度影3.3cm×3.1 cm×3.0 cm,第四脑室受压变形,第四脑室以上层面脑室系统扩大,余脑实质密度正常,脑中线无移位.
-
暴发性1型糖尿病二例
例1 患者女,26岁,因反复上腹痛1周,恶心呕吐2 d,神志不清1 d于2008年8月23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急诊.病前1个月内因工作调动2次单位体检均未有异常发现.查体:神志不清,T 35℃,P 84次/min,BP70/40 mmHg(1 mmHg=0.133 kPa),双侧瞳孔等大,约3 mm,对光反应灵敏,腹平软,按压时患者未见明显痛苦表情.
-
对目前危重型急性中毒救治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危重型中毒者须符合以下条件:(1)意服或误服大剂量(一般超致死量数倍,即>LD50 2~6倍);(2)患者进院时深度昏迷和出现相应的中毒症状;(3)突出地表现为生命指征有近乎难以逆转的变化(如血压测不到,呼吸极为浅表或明显发绀,脉细微,大小便失禁,瞳孔对光反应消失等).其中以有机磷农药、剧毒鼠药、强力抗精神病类药物及海洛因类毒品等中毒常见,这些患者大多年龄在18~40岁之间,发病凶猛,就诊率较高,约占ICU抢救患者总数的1/5左右.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
-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致可逆性皮层盲2例的心理护理
在临床遇到2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导致可逆性皮层盲患者,今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例1,男,23岁,因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8天,失明1天,于1999年11月10日收治入院.患者主诉周身乏力,呕吐、尿少.既往身体健康,在出血热疫区居住.体格检查:T 38.0℃,P 88次/分,Bp 10.6/9.3 kPa;面部潮红,躯干及四肢皮肤散在瘀点,双肾区叩痛,双眼球结膜充血、水肿,瞳孔3mm,等大等圆,对光反应存在,眼球运动自如,眼底正常,无光感.其它检查:BUN:9.1 mmol/L,WBC:24 4×109/L,抗-HFRS:(+),尿Pr(++),眼部CT检查未见异常.诊断: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伴皮层盲.经扩容、利尿等治疗痊愈出院.
-
超声诊断视神经撕脱1例
患者男,15岁.车祸右眼伤10 d,视物不见4 d就诊.眼科检查:右眼球轻度下陷,球结膜下小片状充血,瞳孔中度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眼底检查:视盘边界清,呈一"孔"状,无血管伸入,视网膜水肿充血.超声所见:右眼轴长23 mm,轴位扫查眼球壁回声增厚减弱,后极部回声欠光滑,视盘处球壁呈一直径1.5 mm"缝"状无回声区,边缘较清,向后延伸至视神经内与一直径5 mm圆形无回声区相连(图1).超声诊断:右眼视神经撕脱;右眼视网膜水肿.
-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1例的超声表现
患者男,44岁.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眼前有暗影飘动,当时视力尚正常,未予特殊治疗.后觉右眼暗影渐明显.2个月前右眼视力明显下降至视力障碍.以"右眼球实性肿物"入院,入院后查体: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1.2;右眼球结膜轻度充血,右瞳孔对光反应(±);眼底检查可见右眼玻璃体混浊,视盘界线尚清晰,其水平线以下颞下方见棕灰色肿物隆起,包膜完整,其上色素分布不均,有血管爬行于其上.眼压测定为:TR:14 mm Hg(1 mm Hg=0.133 kPa,下同),TL:13 mm Hg.
-
玻璃体脓肿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63岁.因右眼失明30年,右眼红肿、眼眶疼痛半月,加重3 d入院.入院查体: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视力0.6;右眼睑肿胀,球结膜轻度充血,右瞳孔对光反应(-),右眼角膜萎缩,层次不清,前房消失,虹膜前移于角膜中央粘连;眼压测定为:TR:50mm Hg(1 mm Hg=0.133 kPa,下同),TL:12 mmHg.超声检查:右眼玻璃体增大,玻璃体内充满细密点状高回声,无明确边界,CDFI示:玻璃体内无血流信号.超声诊断:结合病史,提示玻璃体脓肿.行右眼球摘除术,术后见玻璃体内充满脓性分泌物.
-
B超诊断老年性白内障并晶体脱位1例
患者,女性,69岁.因右眼失明2年,左眼失明1年而就诊.眼科检查:右眼结膜微充血,角膜清,虹膜萎缩,对光反应(一),晶状体呈灰白色脱位于前下方玻璃体内.
-
右眼外伤性玻璃体疝1例
患者,男性,60岁.因右眼被木块击伤后视物不见半小时来院就诊.查:右眼视力眼前手动,右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角膜上皮大面积剥脱,内皮水肿,前房深约4ck,内充满大量玻璃体,附有少量色素,与角膜内皮粘连,瞳孔散大φ6mm,对光反应存在,晶体缺如,眼底窥不清,眼压42mmHg.超声检查,使用SSH-140A超声仪,探头频率7.5MHz,平卧直接扫查法,示右眼球前后径22.5mm,前房未见晶状体回声,于眼球后极见一近圆形环状强回声,边界清晰,其前缘毛糙、不整,后缘尚光整,随眼球转动活动,与眼球后壁不相连(图1).与临床相结合诊断为右眼玻璃体疝.
-
阿莫西林过敏致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死亡1例护理教训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其临床表现有水疱、渗液、糜烂、脱皮,病程中常伴有大面积表皮剥脱、感染、高热等[1].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剥脱性皮炎在临床较少见,很多护理人员对此病都很陌生,因此未引起足够重视.现将我科诊治护理的1例该类患者总结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44岁,因脑出血于2013年2月27日13时0分收入我院,急诊行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术后处于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应灵敏,疼痛刺激可动,因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给予系统神经恢复药物治疗.
-
麻痹性痴呆1例
患者,男,46岁,已婚,以反复抽搐发作为主诉入院.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性格改变,多疑,易怒,常因小事骂人,近半年较重.该患者入院前20天,睡觉时突然抽搐,意识丧失,双目上视,口吐白沫,双手握拳,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面唇发绀,持续约1分钟,后自行缓解.抽搐停止后神志转清,精神疲倦.之后常烦躁易怒,多疑,反复多次出现类似的发作,每次发作约3~4 min,均于日间出现.无发热,无头痛、呕吐,无肢体偏瘫,无二便失禁.无烟酒史,无输血史,无冶游史.查体:嗜睡,精神淡漠,反应迟钝,构音障碍,智力检查不能合作.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辐辏反射存在.眼底检查和颅神经未见异常.心率51次/分,心律齐.
-
儿童肺炎并发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及脑梗死一例
患儿男,8岁.因"咳嗽8 d,高热7 d"拟"肺炎,右侧胸腔积液"于2010年6月21日收住我院儿科治疗.予头孢噻肟、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抗感染,氨溴索静脉滴注化痰治疗,地塞米松静推抗炎促进炎症吸收.治疗6 d后患儿咳嗽减轻,发热反复,体温高达40.3℃,第6天静脉滴注氨溴索氯化钠针时出现手抖,1.5 h后述左眼视物模糊,停静脉滴注后检查视力叙述不清,双侧瞳孔约3 mm,等大等圆,对光反应正常.
-
以水肿、血尿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一例
患者女,13 岁,因水肿、尿异常2 个月于2009 年11 月4 日 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 个月无明显原因出现水肿,以眼睑和下 肢水肿明显,伴小便颜色深,化验尿潜血( +++),应用利尿剂 等治疗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入院.病程中无精神改变,无腹 胀,无皮肤紫癜,无腰痛,无尿频、尿痛,无发热,食欲可.既往6 个月前曾患肾结石,经激光碎石治愈.平时无明显精神异常,但 言语较少,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入院查体:体温36.6 ℃, 脉搏75 次/min,呼吸18 次/min,血压110/50 mm Hg,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可,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出血点,浅表 淋巴结不大,眼睑水肿,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正常.颈软, 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心率75 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不大, 肝肾区无叩痛,腹水征( -).双下肢明显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 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
颞动脉炎并发风湿性多肌痛一例
患者女性,61岁,广东省开平市人,移居美国10年,从事冷库工作.因无诱因发热并肩及臀部肌痛4个月余,听力下降、突眼2个月,加重并左眼视力下降、口角左偏1周于1998年6月17日入院.既往体健.患者于1998年2月下旬,无诱因出现高热、头痛、伴双侧肩及臀部肌痛,发热时可见四肢及颞部皮肤充血.当地医院予抗生素(药名不详)静脉滴注,泼尼松10 mg每天2次口服,效果不佳.4月中旬出现双耳听力下降及双眼球外突,6月10日左眼视力急剧下降,口角左偏,肩及臀部肌痛加重、活动受限并渐出现咀嚼困难而入院.体检:体温39℃,意识清楚,体位自由,皮肤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及.双眼外突,结膜水肿,左侧为甚,瞳孔双侧不等大,左侧2.5 mm,对光反应减弱,右侧3.0 mm,对光反应正常,眼球活动受限,左眼视力0.3,右眼视力1.2.乳突无压痛,双耳听力均下降,左侧明显.双侧上颌窦无压痛.右鼻唇沟变浅,口角左偏,鼓腮右侧漏气.颈软.心脏、肺部、腹部及脊柱检查均无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Ⅲ级,生理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7.4×109/L,中性0.87;血沉127 mm/1 h;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C-反应蛋白5 mg/L,类风湿因子1∶125(+);血培养3次均(-),腰穿检查颅内压为120 mm H2O,脑脊液检查:蛋白定性(-),葡萄糖3.5 mmol/L,氯化物120 mmol/L,细胞数0.核磁共振(MRI)示双眼外肌异常信号,考虑眼外肌炎;头MRI血管成像见颈内动脉各分支正常,但管径变细,颈及椎动脉血管造影示动脉管壁不光滑,扭曲,散在狭窄;眼底检查见左眼视乳头苍白,眼底静脉迂曲;超声多普勒检查见左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视觉诱发电位(VEP)异常;电测听为双侧重度神经性耳聋.颞动脉及颞肌活检见颞动脉小分支管壁透明变性,炎细胞浸润,管腔内红细胞血栓形成致管腔闭塞,未见到巨核细胞;颞肌萎缩并灶性纤维化.诊断为风湿性多肌痛并颞动脉炎,给予地塞米松2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同时应用胞二磷胆碱30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维生素B110 mg肌肉注射,每天1次,以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当日患者体温降至正常,2周后听力恢复,但左眼视力无好转.半月后改用泼尼松每天早40 mg、晚20 mg口服维持治疗.1个月后,患者左侧面瘫好转,左眼视力恢复到0.8.继续治疗4个月,当泼尼松减至每天30 mg时症状复发,遂恢复到原治疗剂量,并加用氨甲喋呤300 mg静脉滴注,每周3次,症状迅速改善.2周后泼尼松渐减至每天20 mg,病情保持稳定,四肢肌力恢复至Ⅳ级,血沉维持在10~20 mm/1 h,随访半年,症状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