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疗指南(2009年版)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塘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以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DKA是糖尿病患儿血循环中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抵抗,反调节激素增加,导致代谢紊乱进展,病情不断加重的结果,是儿童糖尿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
羊水栓塞患者的药物治疗分析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后引起的肺栓塞、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功能衰竭或骤然死亡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为产科及其严重的分娩并发症.绝大部分发生在妊娠晚期,尤于第一产程多见,发生在孕足月分娩者母体病死率可高达70%~80%,罕有在产后48h发病者.
-
新生儿ABO溶血病52例临床分析
ABO血型不合的溶血病是新生儿早期常见的溶血性疾病[1],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体的IgG抗-A或抗-B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红细胞所引起,可引起新生儿贫血、水肿及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的可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甚至死亡。所以对母婴血型不合的新生儿应重点监护,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
羊水栓塞发病机制的相关因素分析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是指因某种诱因使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和猝死的严重分娩并发症.
-
羊水栓塞患者的抢救及预防
羊水栓塞系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后引起的出血、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为极其严重的分娩并发症,是造成孕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发生于妊娠晚期分娩或早孕大月份钳刮,发生于足月分娩者死亡率高达70%~80%。
-
缓慢型羊水栓塞个案报道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是产科一种少见但及其凶险的并发症,孕产妇死亡率高达26%~86%,是产科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功能衰竭或突发死亡的分娩严重并发症,是无法预测的产科急症。它的病因不明确,既往认为羊水进入血液循环发病机制是肺血管机械性梗阻引起肺动脉高压,肺水肿,左心衰,低血压,低氧血症。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不完全是羊水中有形成分引起机械性栓塞,而是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后引起血管活性物质释放是重要因素,称之为“妊娠过敏样综合征”[2]。
-
浅谈钙的作用及钙制剂种类
钙是人体内含量多的矿物质成份,绝大部分钙都储存在骨组织中,骨钙量约占人体钙总量的90%以上。一般情况下,骨钙中约99的钙是相对稳定的,称为稳定性钙;约1的骨钙可与细胞外液交换,称为可溶合钙。软组织钙、细胞外液钙和可溶合钙合称为不稳定钙。旧骨中的不稳定钙不断进入血循环和细胞外液,肠道吸收的钙又不断通过血循环沉积在骨中。稳定性钙和不稳定钙通过可溶合钙不断进行钙交换。
-
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更年期甲亢睡眠障碍30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或)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所致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大多数患者以高代谢症侯群、甲状腺肿大、突眼征、神经及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为特征,病理上甲状腺可呈弥漫性,结节性或混合性肿大等表现[1]。女性更年期患者内分泌调节机制失衡,可引起免疫耐受力破坏,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其临床表现伴更年期症状同时或相继出现,常表现为乏力、消瘦、心悸、恶心等,此类病人常常缺乏典型甲亢的高代谢症候群、甲状腺肿大、突眼征等。
-
抗凝、抗血小板和溶栓药物治疗的监测
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血液凝固、血栓形成;而溶栓治疗则是对已形成的血栓进行治疗,使血循环再通.故抗凝和溶栓只是程度不同,实验室检查也各有侧重.1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监测
-
羊水栓塞的诊断与治疗(综述)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是指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后引起肺栓塞,导致出血、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是严重的分娩并发症,孕产妇死亡率高达70%~80%,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羊水栓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现综述如下: 一、发病诱因及高危因素 羊水栓塞发病非常罕见,由于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论断标准不一,各家所报道的发病率相差较大,约为1/8 000~1/80 000。文献报道妊高征……
-
血循环中的脂肪细胞-脂肪结合蛋白
-
34例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是细菌侵入新生儿的血循环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的全身感染.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及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感染易扩散,产生多个病灶,使病情加重.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
-
血透灌流抢救急性毒物、药物中毒34例护理体会
血液灌流是清除血循环内毒物的好方法之一,该技术在急性毒物、药物中毒救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自1993年8月~2001年4月,利用血液灌流救治各类毒物、药物中毒34例,现报告如下.
-
炎性介质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多数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约15%~20%的患者可能恶化并出现器官衰竭或局部并发症(包括坏死、假性囊肿和脓肿)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1].SAP临床表现凶险,病死率高.目前采用的治疗如抑制胰酶分泌、手术虽起一定作用,但并不能阻止胰腺的自身消化和并发症的发生,也不能防止术后残余胰腺的继续坏死和继发感染.已知胰酶激活是AP的始动因素.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会有一部分患者从局限性炎症进展为具有潜在危险的SAP?传统的观点认为是由于胰酶进入血循环的结果.但治疗上应用抑制胰腺分泌和(或)蛋白酶抑制剂并无想象中的效果.
-
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患者血循环超抗原水平的检测
-
血清Ⅰ型原胶原羧基末端前肽在甲亢患者中的改变及意义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由于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所致.它可累及多个系统,并可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其中包括骨代谢异常.本文对甲亢患者的有关生化指标进行测定,以探讨其关系及意义.
-
植物雌激素与雌激素相关性疾病
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是存在于植物中,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并具有雌激素效能的天然化合物。人类可从植物获取该类化合物并将其活化以发挥雌激素效应。更年期妇女使用该类化合物可改善因内源性雌激素不足所致激素相关性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冠心病、高血脂及部分肿瘤的发病状况,从而发挥潜在的预防保健作用,现就此作如下概述。1 一般回顾1.1 膳食来源 植物雌激素包括异黄酮(isoflavones)和木质素(lignans)两大类,它们都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于植物中。异黄酮主要存在于豆类作物(大豆和豌豆中含量丰富)和齿状植物(如苜蓿、三叶草),人类从各类豆制品获得异黄酮。木质素前体物质--罗汉松质素和司可落叶松质素以植物细胞壁的构成成分分布于富含纤维的种籽植物如油籽、干海藻、全豆、谷糠、豆类壳蔬菜和水果中,亚麻籽中木质素含量丰富,约百倍于其他植物。1.2 体内代谢膳食中异黄酮和木质素前体进入低位小肠和结肠后,经肠丛中细菌糖苷酶发挥裂解作用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并易于吸收的异黄酮分子如金雀黄素(60%)、葛根黄豆素(25%)、黄豆黄素(15%)和木质素分子enterodi-ol、enterolactone,并被肠粘膜吸收入血,经血循环和淋巴途径到达肝脏。部分被摄取、结合,其余部分随胆汁排入肠腔,并再次被吸收入血。经过反复肠肝循环(一般5~10次肠肝循环)后,大部分异黄酮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化为水溶性物质,其余以硫酸酯或硫酸葡萄糖酐形式排入尿液和粪便,也有少量异黄酮在肠内直接分解为无雌激素活性的对苯乙酚排出体外。已从人类血清、尿液、胆汁、精液以及牛的奶中检测到多种异黄酮、木质素分子及其代谢产物,所有这些证明哺乳动物能够自膳食中摄取植物雌激素的前体,并且体内存在相应的代谢转化途径。 血循环中大部分异黄酮以弱键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小部分呈游离状态溶于脂蛋白中。异黄酮经血流被靶细胞摄取后,与胞质中的雌激素受体(α或β受体,ER)结合,异黄酮-ER复合物移入细胞核并激活雌激素基因反应片段(ERE),遂产生生物效应。
-
血脑屏障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存在于脑组织和血液之间的一个复杂的细胞系统.它能控制血循环中的某些物质向中枢神经组织转运,从而保证中枢神经组织内环境的稳定.
-
192 含悬钩子提取物的血循环促进剂
-
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的原因有多种,其中血液循环障碍性突发耳聋常见,它是由某种使内耳血管发生病理改变的因素引起的植物神经机能紊乱,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如血管痉挛、水肿,出血、血栓等)致使内耳供血不足,引起组织水肿、缺氧及代谢紊乱,使内耳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损害.导致上述内耳病变因素包括受冷、受热、疲劳、过敏及内分泌失调等,其它还有老年动脉硬化、颈症候群等疾病[1].应用血管扩张剂,改善内耳血循环,可使病情得以缓解或痊愈.本组以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齐鲁制药厂生产)治疗突发性耳聋2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