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延迟性外伤性脑脊液鼻漏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病例男,12岁.10天前因头痛、发热、流涕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住院第3天,患儿剧烈咳嗽后出现流涕增多,站立位明显,平卧后减少,继续行抗感染、抗病毒治疗.验有限,导致误诊.若处理不当,可引起逆行性颅内感染,后果严重.
-
延迟性脑脊液鼻漏一例
[病例]男,29岁.因高热2天入院.1年前在某医院行垂体瘤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遗有左侧肢体轻度偏瘫,术后行放射治疗.查体:颈项强直,检验末稍血白细胞较高.予脱水及抗感染等治疗.次日患者出现抽搐,呈癫癎样大发作,持续约10分钟,经抢救后抽搐停止.但此后患者双侧瞳孔散大、昏迷,考虑脑疝.予冰袋降温,继续抗生素治疗.后因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考虑病毒性脑炎,改用抗病毒药物治疗.2天后病情不见好转,体温升至39℃,患者呈深昏迷,呼吸急促,格拉斯哥昏迷分度(GCS)3分(1+1+1),双侧瞳孔散大,直径4 mm,对光反射迟钝,颈项强直,双肺布满痰鸣音,四肢肌张力高,双侧病理征阳性.追问病史,患者近1个月双侧鼻孔有清亮液体流出,当时考虑感冒所致,未予重视.
-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导致延迟性小动脉出血1例护理
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有效抑制血栓形成的抗凝药物,具有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Xa因子活性,但与血浆蛋白及血小板的结合率低,延长活性部分凝血时间的作用很弱,药物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对血小板影响不大,出血的风险较小,无需实验室监测[1].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血栓形成、稀释血液、防治动脉硬化、控制血脂.但其仍不可避免的存在注射部位出血、血肿及硬结等并发症.目前在我科室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的患者众多,发现1例延迟性小动脉出血病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84岁,2012年6月22日主因喘憋原因待查收入院,人院后心电图提示心房纤颤、ST-T段改变.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射血分数44.6%,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双房扩大,心包积液(少量),心房纤颤.BNP(B型钠酸钛,是心衰定量标志物)587 pg/ml.考虑到患者心功能Ⅲ级,持续心房纤颤超过48h,为防止血栓形成,加强抗凝治疗.
-
肾嗜酸细胞腺瘤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20岁。因“右腰部酸痛不适伴发热4 d”入院,后住院期间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体质量无明显减轻。查体:右肾区叩击痛,其余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肾功能均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肾上极实质内可见大小2.8 cm×3.0 cm×3.4 cm的不均质低回声团块(图1),边界尚清晰,其内血流信号较多,肾动、静脉血流饱满,未见明显栓子回声,肾门周围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CT增强示:右肾上极可见类圆形异常强化影,边界较清晰,直径约3.6 cm,增强后病灶各期密度均低于正常肾实质,呈延迟性不均匀强化,提示:右肾上极占位,不除外嗜酸性细胞腺瘤。MRI 示:右肾上极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T1、T2呈等低信号影,其内可见类圆形斑片状长T1、T2信号影,边界尚可,大小约2.8 cm×2.6 cm×2.6 cm;增强扫描示右肾上极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斑片状未强化区(图2),提示:右肾上极占位性病变,考虑乳头状肾细胞癌可能性大,不除外嗜酸性细胞腺瘤。
-
气管内插管致杓状软骨脱位六例报告
作为气管内插管延迟性并发证之一的杓状软骨脱位一直被认为是罕见的.但由于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影响发音),以及因治疗不及时而造成的后遗症的严重性,近些年来越来越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本文就杓状软骨脱位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
-
唇腭裂修补术患儿两种麻醉方法的效果
芬太尼复合异氟醚的麻醉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芬太尼反复注射可引起蓄积,易致术后苏醒延迟和延迟性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异氟醚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呼吸,以上因素限制了其在唇腭裂修补术患儿中的应用.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唇腭裂修补术患儿芬太尼复合异氟醚与异丙酚复合曲马多的麻醉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
恩丹西酮预防椎管内吗啡引起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
硬膜外腔内注入吗啡镇痛在临床使用广泛,且镇痛效果较为确切.但在止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阿片类药物固有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延迟性呼吸抑制等.如何在提高阿片类药物镇痛效应的同时,减少其副作用是麻醉科医师关注的课题.据报道,恩丹西酮(Ondansetron)可治疗椎管内注射吗啡引起的皮肤瘙痒[1].本文对比观察恩丹西酮预防椎管内吗啡镇引起皮肤瘙痒的临床效果.
-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致延迟性呼吸心跳骤停一例
患者.女性,39岁,已婚,因月经量增多5月余,经检查以子宫肌瘤收治入院.平素体健,否认有糖尿病、心脏病、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入院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未见异常.宫颈Ⅱ度糜烂,子宫增大如孕10周.血液分析和生化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ST段改变,胸透未见异常.
-
高凝状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2~3 d内血管造影很少发现有脑血管痉挛,但在4~12 d内血管造影有30%~70%的病人可发现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脑血管痉挛,其中有20%~30%的病人发生症状又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以脑灌注不足,产生缺血性神经症状为主,而又在出血后延迟发生,也称为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 ,DIND).
-
外伤性延迟性脑脊液鼻漏24例诊治体会
我科自1999年2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外伤性延迟性脑脊液鼻漏24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颅脑外伤合并延迟性脾破裂17例的诊疗体会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合并延迟性脾破裂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颅脑损伤合并延迟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 经抢救存活14例,死亡3 例,其中死于颅脑损伤中枢性衰竭2 例,死于腹腔大出血1 例,2 例行保守治疗,13 例行脾切除术,2 例行脾修补术.结论 对颅脑损伤患者应仔细体检,严密观察,腹腔穿刺结合腹部CT、腹部B 超,可使患者获得满意诊断,大部分患者需行手术治疗.
-
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31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的诊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3年4月收治的31例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住院患者,对其诊断方法和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手术成功率100%,术后2例有轻度发热表现,2例患者出现切口化脓感染。结论:坚持“救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原则,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患者早期诊断和采取手术措施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
-
硬膜外注入吗啡术后镇痛临床观察
硬膜外注入吗啡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其效果确切,作用时间长,但常有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甚至延迟性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常为人们所顾虑.本文旨在探讨硬膜外注入吗啡的佳剂量,观察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从而进一步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
1例延迟性应激障碍病人的治疗及心理护理
延迟性应激障碍,其诱因是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精神障碍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在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持续的警觉增高及持续的回避三方面.我科收治1例延迟性应激障碍病人,经过治疗及护理,病人痊愈出院.现将治疗及护理介绍如下.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病人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大部分可出现中度或重度脑血管痉挛,造成延迟性脑缺血,为动脉瘤破裂后致残的主要原因.临床常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如尼莫地平、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充血容量和升高血压治疗,简称"3H”疗法.我科2001年2月-2001年6月对24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病人进行了动脉瘤栓塞或夹闭术,术后进行"3H”治疗,并入监护室监护,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舒芬太尼延迟性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细胞凋亡的影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c reperfusioninjure,MIRI)是影响患者康复和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心肌缺血预处理可使心脏对随后更严重的缺血损伤产生较强的耐受能力.近年来药物预处理尤其是延迟性预处理成为防治MIRI的研究热点[1].
-
论“检验结果的延迟性”
分析引起检验结果延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和对策,医生、护士、检验人员三者共同负责,提高检验结果的及时性,降低检验结果的延迟性.
-
腹部创伤致延迟性脾破裂的早期检诊
目的:重视腹部创伤的早期检诊,避免误诊、漏诊发生.方法:对6例腹外伤延迟性用脾破裂患者临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诊断无误,得以及时救治,死亡1例.结论: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变化,动态进行B超检查是避免腹部外伤延迟性脾破裂误诊、漏诊的重要方法.
-
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的护理25例
脑脊液鼻漏是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为2%~9%[1].脑脊液鼻漏多见于前颅底骨折,发生率高达39%[1].急性期脑脊液鼻漏大多在1周左右自行封闭愈合,延迟性脑脊液鼻漏患者外伤后数月至数年出现,常迁延不愈,时停时漏,可导致颅内感染,反复发作性脑膜炎,临床的观察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997年10月-2004年10月,我科对25例延迟性脑脊液鼻漏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
外科临床输血中若干问题探讨
众所周知,输血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能正确使用,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是,由于输血存在引起急性或延迟性不良反应以及传播疾病的危险,应用不恰当可威胁生命安全.WHO及国家卫生部已将输血安全列为重要工作之一.临床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应承担推动临床合理用血的主要责任.然而,仍有一些外科医生对临床输血重视不够,其观念上也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将对此问题做一分析,并对外科医生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职责做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