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如何鉴别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凝血机制异常导致的出血有以下4类原因:血浆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加速损耗;蛋白分解作用加速;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除因子Ⅳ(Ca2+)和因子Ⅻ外,其它任何一种血浆凝血因子异常都可以引起出血.其特点是以肌肉、关节出血多见,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而皮肤、黏膜出血罕见.因子Ⅳ下降达到引起出血症状水平之前,心血管系统与神经肌肉系统早已出现严重障碍.因子Ⅻ缺乏临床上无出血现象.单独一种凝血因子缺乏多见于遗传性疾病,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则同时累及多种凝血因子.
-
重症海绵窦血栓形成1例护理体会
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血管壁损伤、血流状态改变、凝血机制异常导致血栓形成而发病.海绵窦血栓形成是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常有眶部、鼻窦、上面部化脓性感染或全身感染[1].我院于2004年3月收治的1例海绵窦血栓患者,属继发于鼻窦感染,入院时病情危重,处于昏迷状态.患者先后出现了球结膜高度水肿致眼睑闭合不全、继发性癫痫、应激性溃疡、疱疹病毒感染等合并症.但经过19d的救治与护理,患者神志转清,生命体征平稳,痊愈出院.临床海绵窦血栓形成患者较少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外伤后迟发胸段硬膜外血肿1例报告
硬膜外血肿虽然不常见,但不罕见,病因可以是外伤或自发,尤其多见于血管畸形和凝血机制异常的病人.我们报告1例胸椎Ⅰ°压缩性骨折出现骨折迟发性硬膜外血肿伴进行性不全瘫则不多见.
-
东菱克栓酶治疗进展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临床脑梗塞的流变学原因是高粘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高纤维蛋白原和白血病等凝血机制异常.脑梗塞的急性期治疗原则是溶栓治疗,迅速恢复脑梗塞区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溶栓应在6天内进行治疗.
-
皮肤瘀点、瘀斑、血尿、蛋白尿
病历摘要一、病史患者,女,48岁,已婚,维吾尔族,因"反复血尿、皮肤瘀点、瘀斑8个月"于2006年7月入院.
-
肝泡球蚴病62例治疗体会
1974~2001年,我院收治肝包虫病2 960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泡球蚴病62例,占2.1%,治疗情况及体会如下.一般情况62例患者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17~65岁,平均41岁.居住牧区者占90%,均有与狗、羊、牛、猫、狐狸等动物接触史.病程长20年,短1年,多为2~8年.病变部位:肝右叶22例,肝左叶10例,其中左三叶8例,右三叶10例,左右两叶广泛病变12例.合并症:贫血25例,低蛋白血症16例,黄疸12例,胃受压梗阻3例,胆道感染5例,凝血机制异常5例.手术方式:根治性半肝切除12例,肝右三叶切除7例,肝左三叶切除5例,姑息性肝部分切除或单纯肿块切除21例,病灶清除6例,取活检11例.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血钙、血小板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关系探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原因所致的脑部缺氧缺血性病变,是围产期新生儿脑损伤常见的原因,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研究表明新生儿HIE常伴有电解质紊乱,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机制异常,有可能发生DIC.
-
肺癌患者抗凝血酶Ⅲ和狼疮抗凝物联检的临床价值
研究发现,肺癌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机制异常和高凝状态,而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以及复发都与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1-2].据报道,肺癌患者体内常表现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减低和狼疮抗凝物(LAC)升高的特点[3-4];本文对45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AT-Ⅲ和LAC值的测定,观察两者在肺癌患者,特别是其在高凝状态下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
微量肝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观察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微循环障碍和凝血机制异常是致死的关键原因.我们用微量肝素治疗30例新生儿硬肝症,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
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的血小板与T细胞活化及内皮细胞损伤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近来我们试图通过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的活化血小板(CD62p)、活化T细胞(CD3+/HLA-DR+)以及血清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测定来探讨重症肝病凝血机制异常的病理原因,报告如下.
-
血管瘤并发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附10例报告)
血管瘤并发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为小儿血管瘤的严重并发症,常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在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同时伴有低纤维蛋白及凝血因子消耗,导致凝血机制异常及贫血,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危及生命.我院从1994年至2000年共收住院治疗各类型血管瘤317例,并发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年龄小于1个月3例,其中1例仅4天,大于1个月至6个月5例,2岁1例,6岁1例;男8例,女2例.血管瘤部位:头面部1例,躯干3例,上肢2例,下肢4例.
-
癌症住院患者25例并发鼻出血的护理
鼻出血是部分癌症的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有局部因为如鼻咽癌的癌组织出血,也有全身因为如晚期肝癌凝血机制异常.出血可反复发作,量少可几毫升,多者近千毫升,个别晚期鼻咽癌患者甚至可在几分钟内出血致死[1].近年来,笔者在我院肿瘤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观察发现鼻咽癌、肝癌、恶性淋巴瘤等患者发生鼻出血的几率比较大,针对这些患者做好护理工作对于预防治疗鼻出血及帮助患者顺利完成肿瘤治疗方案是极为重要的.本文就我科2005年10月至2009年3月住院患者发生鼻出血的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
严格控制血压,降低糖尿病心血管事件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血管并发症是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与寿命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是多种代谢异常的聚集体,在2型糖尿病中,血脂异常、血压异常、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异常,凝血机制异常及嘌呤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很高,所有这些代谢异常均参与了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并且各自有不同的"贡献".
-
剖宫产后再孕产妇阴道分娩56例护理体会
2000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对56例有一次剖宫产史产妇行阴道分娩,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6例,均为正常健康妇女,孕3个月定期健卡产检,无心肺肾疾病史,无其他外科手术史,无凝血机制异常.
-
心内直视术后管道护理体会
心内直视术后患者意识尚未恢复或未完全恢复,循环和呼吸功能极不稳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凝血机制异常等.加强术后监护及各种管道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介绍一种静脉套管针的拔针方法
我们研究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拔针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268例,男160例,女108例;应用抗凝药物者189例,凝血机制异常者6例,血管性能异常者57例.1.2 方法拔针时,轻揭套管针上敷贴,观察皮下脂肪厚度,确定血管穿刺点位置,将两根无菌棉签(保留棉签梗)沿血管走向竖放于穿刺点上,用胶布稍用力固定即可,并交代患者穿刺肢体20 min内避免大幅度活动.
-
韩国抗凝治疗管理模式简介
华法林是预防小静脉、瓣膜异常等心脏病患者或体内凝血机制异常患者出现血管内凝血的药物,每个患者对相同用量的用药反应不同,应个体化给药,为了防止治疗失败或出现不良反应,应制定定期检测凝血指标等细致的治疗方案.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存在凝血机制异常,D-二聚体(DD)是凝血过程产生交联纤维蛋白降解时的一个特异性产物.我们观察96例2型DN患者血浆中DD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在DN进展中的作用.
-
88例丙型肝炎肝硬化伴脾亢手术治疗体会
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88例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伴脾亢患者,我们对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8例,其中男25例,女63例,年龄45~68岁,丙肝抗体均呈阳性,其中4例合并乙肝抗原抗体阳性,5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经胃镜(或钡餐)检查发现食道胃底静脉重度曲张3例,中度3例;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以血小板降低明显;血生化检查显示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凝血机制异常;术前肝功能分级:child-A级70例, child-B级18例;CT及B超提示肝硬化、脾肿大。 -
β-七叶皂甙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观察
新生儿硬肿症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微循环障碍和凝血机制异常是其关键.为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我院儿科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β-七叶皂甙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3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