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包虫术后残腔引流管的护理
包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在我国西部及北部地区为常见病,尤其在边远的农牧区,肝包虫相对多见.手术是治疗包虫病有效的方法之一.施行肝包内囊摘除或外囊摘切除,术后均放置引流管,主要是为防止残腔感染或腹腔积液.重视术后引流的细致观察及引流管的精心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股骨上段骨样骨瘤冷冻治疗后病理性骨折原因分析与对策
骨样骨瘤是原发性良性肿瘤,临床少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血管造影时发现,骨样骨瘤核心有血管发育异常,病理可见其核心为富有血管的骨性结缔组织及良性多核细胞、成骨细胞,无软骨成分[1]。临床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瘤巢及周围反应性骨,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且大块切骨后造成骨缺损及术后病理性骨折较常见。我们采用单纯瘤巢切除后,残腔内注入液氮冷冻治疗,尽管也易发生病理性骨折,但复发率却明显降低,如果通过植骨,术后并发症进一步减少。现就我院1990~1999年收治的9例股骨上段骨样骨瘤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9例中男4例,女5例;年龄12~34岁,平均年龄21岁。将1990年~1995年7月收治的4例分为A组,采用瘤段切除术;1995年10月~1997年12月收治的3例分为B组,采用瘤巢切除后,残腔内注入液氮冷冻治疗;1998年3月~1999年2月收治2例分为C组,采用瘤巢切除后,液氮冷冻治疗,残腔内植入带缝匠肌蒂髂骨瓣。2 治疗方法根据肿瘤位置和对骨皮质的侵袭程度,股骨前外侧和股骨前方两种切口,A组采用瘤段切除术,即将瘤巢及大部分反应骨一并切除;B组在瘤巢上方开骨窗,瘤巢凿去后,将瘤巢周围软组织用凡士林纱布保护,用漏斗将液氮注入残腔,共1~2次,每次3~5min;C组液氮注入完毕后,测量残腔纵、横、深3个方向内径,解剖缝匠肌及其髂骨附着点,切取略小于残腔内径的带缝匠肌蒂的骨瓣在大腿皮下转移并植入残腔,骨瓣周围间隙用剪碎的髂骨松质骨填实,游离周围骨膜并包绕骨瓣。
-
浅谈普外科引流管的应用
普外科手术后,创面大,渗液多.用引流管把渗液引出,预防渗液积存,有效预防感染形成感染灶或脓肿,促进伤口愈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为脓肿切开引流,放引流管把残腔的残留液引出,能使感染局限,病变部位逐渐愈合.放引流管可使脓肿排脓逐渐愈合.如肝脓肿、腹腔脓肿、其他部位的脓肿等均可在切开后放置引流管排脓,脓肿切开后放引流管,要视脓肿的部位、大小,选用适合的引流管或引流条.
-
庆大霉素注射液灌洗治疗睑脓肿
对睑脓肿的治疗,以往采用切开排脓的方法,损伤较大、易出血、易形成疤痕。 我们对11例上睑脓肿改用灌洗换药治疗 ,取得了较好疗效。1 方 法 ①确诊脓肿成熟后,嘱患者去枕平卧,头部制动,闭眼。②常规消毒皮肤,左手 持一无菌纱布块固定患处皮肤,右手持带8号针头的注射器,从脓肿中央处以30°角进针, 有落空感后即轻缓抽吸脓液,边抽吸边换针头方向,以使脓液抽吸干净,然后拔针,观察脓 液量及颜色后留取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标本送检。③持另一无菌注射器抽取与所抽出脓 液等量的浓度为40000U/ml庆大霉素注射液(以下简称药液)以同法在原针眼处进针、注药、 抽吸、拔针、排弃抽出液,如此反复2~3次。④灌洗完毕,再次消毒患处,以无菌纱布块包 扎固定,每日1次即可。⑤一般在2日后,待抽吸不见脓液,红肿明显减轻,残腔开始缩小, 即停止灌洗,只需每日消毒患处皮肤,更换包扎敷料。2 注意事项 ①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取得配合。 ②防止消毒液及脓液进入眼内。③进 针时用力不可过猛,以防伤及邻近组织和眼球。④注入液与抽出液应等量, 以防注入药液太多造成脓腔壁组织张力增大而引起疼痛及出血,甚至感染扩散等。⑤不可挤 压病灶局部,以防引起感染扩散。⑥注意全身情况,如体温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3 效 果 11例患者首次灌洗换药后,于次日均见局部红肿减轻,灌洗时抽出脓液量为首 次的1/4;第3日见红肿明显减轻,灌洗时抽吸不见脓液,注入药液抽出后观察颜色、清亮度 基本同原药液,残腔开始缩小;9例脓肿表面直径在1.0cm以下者均在第4日红肿消失 ,触之不痛,残腔闭合,眼睑活动正常,示痊愈;2例脓肿稍大者第5日痊愈; 11例均无疤痕形成。
-
复发性肝囊性包虫病48例再手术探讨
肝包虫复发目前仍是包虫病治疗的主要问题之一.新疆塔城地区医院外二科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于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167例包虫病中肝包虫术后复发患者48例,其首次手术术式均为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术后复发率较高,多次手术导致粘连严重,手术复杂,并发症多,残腔愈合慢,再次复发仍居高不下.
-
肝包虫囊肿介入性超声微创治疗的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肝包虫囊肿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尽管术式不断改进,但手术依然存在创伤大、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术后种植、残腔长期积液、合并细菌感染乃至形成脓肿等难以避免的弊病.
-
肺结核术后胸膜残腔曲菌病三例
胸膜腔曲菌病可发生于肺切除术后胸膜残腔内,发病率低,治疗复杂.我科自1972年9月~2003年6月共治疗肺及胸膜腔曲菌病56例,其中胸膜残腔曲菌病3例,均经手术治愈,现报告如下.
-
小切口胶管引流治疗乳腺脓肿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早期治疗不当,容易发生乳腺脓肿,脓肿切开引流是乳腺脓肿的主要治疗方法,传统的方法是大切口开放性引流[1].我们采取小切口胶管引流术,在脓肿切开引流成功后残腔留置胶管引流外接引流袋,并通过胶管进行脓肿冲洗,较好地避免了上述问题,现报告如下.
-
不同方式治疗肝包虫合并胆瘘临床研究
胆瘘是肝包虫病术后常见的合并症,虽然近年来肝包虫手术方式不断改进,但仍有部分肝包虫术后病人并发胆瘘,需长期带管引流,引起各种残腔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病人生存质量.笔者从1995年至2005年尝试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包虫病合并胆瘘52例,现结合文献,对肝包虫术后合并胆瘘的治疗讨论如下.
-
肝包虫病胃瘘一例
病人因"肝包虫病术后4年,右上腹瘘口流白色黏液2年入院."病人20年前因右上腹间断性胀痛超声检查诊断为肝包虫病在当地县医院手术治疗.4年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右上腹胀痛,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1)肝包虫病;(2)胆囊炎.行胆囊切除,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术后2年包虫残腔引流管不慎脱出.脱管2周后引流管瘘口持续分泌白色黏液样物,约30 ml/d.
-
肝包虫残腔置管引流61例体会
1.一般资料:1990年10月至1999年9月共选择61例囊肿直径9~18 cm巨大肝包虫囊肿及合并严重感染者行残腔置管闭式引流术.本组男38例,女23例,年龄16~63岁,平均42岁.
-
肝包虫囊肿术式的改进
随着肝切除手术技巧的提高及手术器械的更新, 肝包虫外膜外摘除术使包囊液外溢,残腔积液,残腔内复发,囊肿壁钙化难吸收等并发症已不复存在.我院4年间共完成86例,临床效果颇佳,现报告如下.
-
腹腔镜下肝包虫囊肿外囊完整摘除术3例报道
肝包虫病是细粒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常见于我国西北及西南广大畜牧地区,外科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1],过去多采用开腹肝包虫内囊摘除,目前在临床上多采用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外囊开放术,但因为残腔的存在及包虫未能完全杀灭,导致复发.
-
大网膜移植治疗巨大肝包虫残腔胆汁瘘30例报告
1990~1998年我科采用大网膜移植填充巨大肝包虫残腔并胆汁瘘,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追踪随访30例,占同期(46例)随访率65%.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7~64岁,平均32岁.包虫残腔10?cm×10?cm~20?cm×13?cm,平均16?cm×12.5? cm,单腔21例,双腔9例.内囊摘除后即出现胆瘘23例(76.7%),瘘口直径0.5~3?mm,均为多发瘘,术中证实内囊感染6例.肝功能测定:胆红素代谢异常18例,转氨酶类均有不同程度改变.Casoni皮内试验阳性率90%以上.
-
气囊缓释减压法处理肝包虫外囊残腔的体会
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即气囊缓释减压法处理肝包虫术后残腔,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
肝圆韧带及其作为自体修复材料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肝圆韧带是胚胎左脐静脉的闭锁遗迹,自脐移行至肝圆韧带切迹,经镰状韧带游离缘达肝圆韧带裂,后连于门静脉左干囊部,由远及近分为腱膜下段、游离段及裂隙段,分别长(6.5±1.9)cm、(7.2±2.6)cm、(3.5±0.9)cm,总长(17.6±5.5)cm;各段均有残腔,直径分别为(0.4±0.1)mm、(0.8±0.3)cm、(1.1±0.4)mm.愈向头端管径愈粗、管壁愈厚[1].
-
双肾合并后腹膜包虫一例
患者 女性,48岁,汉族.以"反复腹痛,发热伴恶心、呕吐1个月"为主诉于2005年12月1日入院.查体:体温38.5℃,左中下腹可扪及6 cm×5 cm包块,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差,其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2.8×109/L,中性细胞76%,淋巴细胞12%.CT检查双肾各见一囊性肿块,其中可见条带样分隔;左侧后腹膜肝肾间隙内见另一混图1 CT检查示双肾囊肿合密度占位,边界清楚,与腹主动脉比较贴近;增强后以上肿块强化均不明显(图1).术前诊断:(1)双肾囊肿,包虫不除外;(2)后腹膜肿块性质待定.于2005年12月8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肾中下极与右肾上极各见一囊性包块,大小分别为6 cm×4 cm、 3 cm×2 cm,穿刺后均被证实为包虫,其中左肾包虫内囊坏死且已合并感染;继续探查后腹膜,于胰腺上缘、腹主动脉左侧见一5 cm×2 cm囊性肿块,穿刺后亦被证实为包虫,分别对以上三处包虫行常规包虫内囊摘除术,术中左肾与后腹膜包虫残腔各置引流管一根经腹壁引出.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于术后8、10 d分别拔除后腹膜及左肾包虫残腔引流管,术后2周痊愈出院.
-
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坏死清除引流术图解
重症急性胰腺炎需要手术治疗的情况主要有:胰腺或胰周坏死感染,包裹性坏死感染,有症状的包裹性无菌坏死,暴发性急性胰腺炎或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胰腺脓肿,直径>6cm、有增大趋势或有症状的胰腺假性囊肿,长期不愈的腹膜后残腔感染.目前基本的术式是胰腺坏死清除引流术.
-
胸膜外树脂球填充术后50年并发感染1例
病人 男,72岁.1959年因"右上肺空洞型肺结核"行右侧胸廓树脂球填充术,术后50年无症状.2010年3月出现发热,右胸壁胀痛.查体:右前胸壁4 cm×5 cm包块,红肿未破溃.X线胸片及胸部CT示,右胸膜外间隙感染,胸腔内多个树脂球,部分球内见软组织影或液平,右胸壁肋骨变形(图1、2).遂原手术切口行树脂球取出和胸膜内胸廓成形术.术中见胸壁内窦道形成,肋骨变形破坏,腔内共18只树脂球,14只完整,4只破损(图3).球床为黄白色肉芽及坏死组织.清理残腔壁,切除残腔上方变形肋骨、肋间肌、壁层胸膜及坏死组织,保留皮肤及肌肉塌陷覆盖于残腔之上.遗留开放性伤口,敷料填充.术后3周出院.
-
24例膈肌包虫病的外科治疗体会
我们自1980至1999年收治膈肌包虫病24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24例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12~57岁;病程14?d~2年。并发肝包虫10例,肺包虫4例,纵隔胸膜包虫2例,穿入肺形成支气管瘘2例,破入胸腔感染形成脓胸1例;单纯膈肌包虫5例。 24例均有右上腹部或右胸部饱胀或持续性隐痛。发热、咳嗽、咳痰11例,咳水样物2例,咯血1例。既往肝包虫手术者15例,肺包虫手术者2例,皮肤荨麻疹者4例。右侧胸廓膨隆并呼吸动度不同程度减弱者16例,右侧胸部语颤减弱、叩诊实音者20例,右肺中下野闻及罗音者4例。24例X线胸片均有不同程度的膈肌局限性隆起,显双峰或多峰,波浪状隆起外,8例右肺中下野有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晰阴影,3例心脏影左移。X线诊断为右肺中下叶包虫8例,膈下肝顶部包虫15例,肝顶部包虫破入胸腔致脓胸1例。8例行A型超声检查,示大小不同的反射波型。16例行B超检查,示肝右叶顶部囊性占位者8例,肝右叶顶部及膈肌上方同时囊性占位者6例,膈肌上方囊性占位者2例。Casoni包虫皮内试验阳性16例。 手术全组病例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下,行右侧开胸膈肌包虫内囊摘除术。穿刺抽液后摘除内囊20例,切开外囊壁完整摘除内囊4例。同时行右肺包虫内囊摘除术3例,肝顶包虫内囊摘除术4例,胸膜、纵隔包虫内囊摘除术各1例,脓胸清除纤维板剥脱术者1例,2例包虫穿入肺有支气管瘘者,摘除内囊后闭合支气管瘘再闭锁残腔。取出内囊后,残腔均用4%双氧水反复涂擦,生理盐水冲洗,切除多余外囊,连续内翻缝合外囊封闭残腔。本组24例术中发现合并感染者14例,用0.2%甲硝唑液反复冲洗残腔和胸腔。 结果 24例中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术后均痊愈出院。随访全组,至今未复发。 讨论包虫病中膈肌包虫病少见。临床上术前诊断较困难。本组24例术前误诊为肺包虫10例,肝顶包虫11例,膈下占位性病变2例,肝顶包虫破入胸腔并脓胸1例,其原因可能与膈与肺底、肝顶部毗邻紧密,致使三个部位的包虫病常混淆,且破入胸、腹腔及肺或肝,并发肺、肝包虫病情复杂,症状、体征相互掩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