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面色红润万人迷
红酒面膜VS甜蜜拍打如果你总是不能习惯葡萄酒酸酸的口感,或担心过量酒精摄入对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可以把葡萄酒的健康益处直接用到脸上.具体方法是:每天晚上临睡前,把红葡萄酒均匀地洒在一次性面膜布上,然后在脸上敷5分钟(敏感肌肤除外).
-
认识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酒精摄入过量而导致的肝脏疾病.当乙醇进入肝细胞后,经肝细胞内乙醇脱氢酶、氧化氢体分解酶和肝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等三条途径氧化为乙醛.乙醛对肝细胞有明显毒性作用,直接和间接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严重时可发展为肝硬化.在酗酒严重的西方国家,酒精性肝硬化可占肝硬化患者的50%~70%.
-
中西医综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
多种病因所致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占急性胰腺炎的15%~25%左右,病程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多项深入的研究.我院对SAP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变革,1998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0例SAP病人年龄在27-65岁之间,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有胆道病史者40例,有酒精摄入史者23例,有肥胖、高血脂者30例,原因未明6例.全部病例均符合我国胰腺外科199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1级者33例,2级者47例[1].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和第4位[1]。结直肠癌的发病是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及遗传等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结直肠癌发病的具体机制还不明确。结直肠癌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吸烟、缺乏身体锻炼、肥胖、红肉和肉制品食用过多以及酒精摄入过多等[2]。在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影响生存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是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重要酶类,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所有成分[3]。MMPs能通过破坏基质的降解平衡来促进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组织屏障,从而使肿瘤细胞更易于向周围组织侵袭和转移。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TIMPs)是MMPs的天然抑制物。MMPs与TIMPs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肿瘤转移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MMPs及TIMP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当心低血糖不走寻常路
心慌、乏力、大汗淋漓,这些非常难受的症状都是因为发生了低血糖,而更加糟糕的是,并不清楚为什么出现低血糖.吃的一样,运动一样,用药也一样,为什么今天就低血糖了呢?因为除了这些常见的影响因素,还有一些大家不熟悉的低血糖诱因.脂肪增生 脂肪增生通常因为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胰岛素所致,它会延缓机体对胰岛素的吸收,造成餐后血糖先高后低.脂肪增生有时从外观上就能看出来,有时看上去和正常皮肤一样,但摸起来会感到比周围组织更硬.应对的方法就是对注射部位进行合理的轮换并经常检查注射部位的皮肤.酒精摄入 酒精摄入会抑制肝糖的输出,这种作用甚至可持续24小时,因此当机体在夜间空腹状态下需要肝脏输出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水平时,过量饮酒将会阻碍肝糖输出,而导致低血糖.应对的方法是晚上好不要饮酒,饮酒后睡前必须检测血糖并酌情加餐.
-
慢性胰腺炎的自然病程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胰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持续性损害,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脂肪泻、糖尿病、胰腺假囊肿、胰腺钙化等[1].CP的病因种类众多,西方国家绝大多数的CP患者是由于酒精摄入过量造成的,即酒精性慢性胰腺炎(alcohol induced chronic pancreatitis,ACP),占70%~80%.特发性慢性胰腺炎(idiopathic chronic pancreatitis,ICP)占10%~20%,ICP又可根据其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型ICP和晚发型ICP.剩下的10%包括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pancreatitis,AIP)、热带性胰腺炎(tropical calcificpancreatitis,TCP),统称为"其他类型"CP.我国ACP的比例不断上升,酗酒已经成为CP主要的病因[2].
-
乳腺癌知识问答
研究发现与乳腺癌发病机会升高相关的因素,有一些是无法改变的,包括种族、性别、年龄增长、基因突变、乳腺癌家族史、自身乳腺癌病史、致密型乳腺、某些良性乳腺疾病史、行经期长(初潮早,绝经晚)和胸部放射治疗史等。还有一些是与生活相关的因素,改善后也许可以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包括首次生育年龄大、生育次数少、使用避孕药、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哺乳时间短、酒精摄入过量、超重、肥胖和缺乏运动等。具有以上1个或多个因素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得乳腺癌,只是发病机会较其他人增高。相反,不具有以上因素的也有可能发病。
-
脂肪肝与社会经济状况、行为因素的关联分析
脂肪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 FLD)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障碍致使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变化[1]。根据是否有过量酒精摄入分为酒精性脂肪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2]。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B 超的广泛应用,该病发病比以往有显著上升[3],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资料显示,肥胖、高脂血症、嗜盐饮食、吸烟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密切相关,运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则有显著保护作用[4,5]。本研究主要从受检人群教育、职业、收入、生活行为方式等方面分析其与脂肪肝患病关系,为防治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
乳房管理ABC
饮食上,控制激素水平别喝酒在所有与饮食相关的能用来预防乳腺疾病的措施中,减少酒精摄入是关键的.酒精会升高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而雌激素水平过高则会导致乳房肿块.
-
适量饮酒或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有益
适量饮酒与冠状动脉疾病和死亡风险降低有关。然而,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健康与酒精摄入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
为此,来自澳大利亚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的Hillis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在ADVANCE研究的参与者中,评估酒精摄入给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4年2月27日的Diabetes Care杂志上。
该研究中,Hillis教授等使用Cox回归模型,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探讨酒精摄入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研究终点为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微血管并发症(新发现或逐渐加重的糖尿病肾病或视网膜病变)和全因死亡率。 -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丙型肝炎防治指导意见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4年4月9日发布了该组织首份丙型肝炎检测、防护与治疗指导意见,建议扩大高危人群检测范围、使用干扰素注射与新型口服药物治疗、患者减少或杜绝酒精摄入。
-
少量饮酒可减少女性糖尿病发生
近来自于"护士健康研究Ⅱ"的女性调查资料,是始于1989年开始的,对象是10万多名25~42岁的女性,在进行的10年中,她们每年填写问卷调查表,目的在于评估生活方式和营养因素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其中包含有关酒精摄入的问题.
-
酒精摄入引发的腹痛
关键词: 酒精摄入 -
想戒酒请补充B族维生素
每天饭后两片,既能解酒又护肝想要戒酒的人,建议每天饭后吃两片B族维生素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杨欢副教授在接诊中发现,很多成功戒酒的人共同特性就是摄取了大量B族维生素,使喝酒欲望渐渐下降.酒精一般在胃里会被血液带进循环系统,当肝脏解酒速度弱于酒精摄入速度时,血液酒精浓度增加,人就会醉酒,在另一个方面,肝脏也会受损.B族维生素则与肝脏关系密切,B族维生素包括B1、B2、B6、叶酸等,它们可加快酒精在肝脏的代谢速度,减轻肝脏负担.
-
中药防治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liverdisease,ALD)是指长期大量饮酒,酒精摄入过量而导致的肝脏损害等一系列病变。根据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提出的ALD病理诊断标准[1],ALD分为轻症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及酒精性肝硬化并发肝癌等。新流行病调查发现,在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有迅速增长的趋势且有年轻化和女性化倾向[2]。在酒精性肝病的治疗上,目前西药无特效药,往往采取戒酒、营养支持等疗法。
-
糖尿病病人酒精摄入量与冠心病的危险性
流行病学研究一致表明,在普通人群中中等量酒精摄入量同冠心病(CHD)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呈相反的联系。然而在糖尿病人群中,饮酒与冠心病是否有类似联系尚未大量调查。本文就来自医师健康研究(NHS)登记群体的前瞻性数据中调查了糖尿病状态下酒精摄入量与CHD致死率间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包括87 938名参入者,收集有关饮酒方面资料和别的危险因素。如果参入者有糖尿病史或应用胰岛素或别的降糖药物则认为有糖尿病,把因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致死者划分为冠心病死亡来分析。本文按4种酒精摄入类型:很少或不、每月的(每月饮酒≥1次而每周<1次)、每周的(每周≥1次而每日<1次、每日的(每日≥1次)。人均数的计算是从调查问卷起始日到1988年1月31日或死亡日期。计算4组酒精摄入水平危险因素的比率和均值;并应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年龄和多变调整的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CI)。 结果 该报道研究人群中每周饮酒<1次者占29%,每周饮酒者几乎占一半(46%),每天饮酒者仅占25%。在87938名参入者中,2790人(占3.2%)有糖尿病。糖尿病病人中每周饮酒<1次者占43%,每周饮酒者占25%,每日饮酒者仅占22%。平均随访时间5.5年,总人年数480876,总死亡数3093人。以冠心病为死因者850例,其中717例非糖尿病者和133例糖尿病者。因冠心病致死者中353例死于缺血性心脏病,497年死于心肌梗死。随着酒精摄入水平的增加冠心病致死危险度减少(P<0.0001)。在调查糖尿病状态下酒精摄入与冠心病的联系时,发现两组间有相似关系。在无糖尿病的参入者中调整年龄、阿司匹林应用、吸烟、体育活动、机体质量指数、心绞痛史、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后,酒精摄入量在很少、每月、每周和每日各组的RR分别是1.00(对照)、1.02、0.82和0.61(95%CI0.49~0.78;P<0.0001)。而在糖尿病病人中,调整相同变量后,随着酒随摄入量的增加各组的RR分别是1.00(对照)、1.11、0.67和0.42(95%CI0.23~0^77;P<0.0019)。 结论 本前瞻性研究结果提示,无论是糖尿病病人还是普通人群,中等量酒精摄入降低冠心病致死率的危险程度是相似的。因大量的临床和公共健康问题同酗酒有关,我们建议慎重评价饮酒的利与弊,饮酒必须建立在个体化基础上。(陈 亮摘 徐海年校)
-
抗氧化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循证医学证据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特点是在无过量酒精摄入的情况下患者肝细胞内脂肪沉积.NAFLD在普通人群的发病率为3%~24%.新研究显示,NAFLD在美国健康成人中的发病率高达33%,在日本健康成人中的发病率为29%.NAFLD包括一系列的组织学异常:从肝细胞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甚至有可能发展到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及肝病相关性死亡.
-
自然杀伤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自然杀伤(NK )细胞是1975年发现的一类胞内含有大颗粒的淋巴细胞,广泛分布于机体的淋巴样和非淋巴样的组织内,具有免疫防御与免疫监视的功能。NK细胞具有独特的表型,在各种器官中的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肺、肝、外周血、脾、骨髓、淋巴结、胸腺,功能受组织微环境影响明显,主要通过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和分泌细胞因子清除病原体和抑制肿瘤发生。当前,NK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如肝脏 NK 细胞与外周NK细胞相比,可分泌更多的细胞杀伤因子,发挥更强的抗肿瘤作用[1];慢性 HCV 感染及利用 IFN-α治疗时,肝脏NK细胞可被活化,从而控制肝炎和肝纤维化;同时,慢性HCV感染或长期酒精摄入也可削弱肝脏NK细胞的杀伤作用而致病。本文总结了NK细胞作为潜在的肝脏疾病治疗靶标,在肝内抗病毒、抗纤维化、抗肿瘤作用研究中的新进展。
-
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指由于酒精摄入过量而导致的肝脏损害等一系列病变,可分为轻型ALD、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5种类型[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酗酒者不断增多,导致ALD有迅速增加的趋势.目前对ALD的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预防用药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渐进性骨组织减失为特征的病症,可导致骨脆,增加髋骨、腕骨和椎骨等部位的骨折危险性.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骨质疏松症.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的减少,危险性更大.其它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还有体重较轻(特别是身体脂肪量减少)、钙摄入不足、酒精摄入过度、抽烟、运动量较少等.饮食不规则或神经性厌食症,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者也有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