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派克汉尼汾携新款智能注射泵亮相2014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在9月25日举办的2014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上,全球运动和控制领域的领导者派克汉尼汾公司推出一款更为智能、高效的检测注射泵,吸引了众多参展商的关注。该产品使用寿命长,可靠性高,停机时间短,能够显著提高临床诊断和分析化学系统的性能,适用于体外诊断、血液分析、分子诊断、流式细胞仪、基因组分析、蛋白组分析、液体处理、样本制备、色谱分析以及精密流量控制等应用。
-
过敏原蛋白组分sIgE检测及分析
目的 分析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多种过敏原蛋白组分的sIgE,明确过敏原中的致敏蛋白组分,为临床过敏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用ImmunoCAP过敏原检测试剂检测受试者血液标本中过敏原蛋白组分及相关过敏原的特异性IgE(sIgE)水平,统计每种过敏原蛋白组分sIgE检出量和阳性率,并对主要致敏蛋白组分sIgE阳性率和相关过敏原的阳性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40种过敏原蛋白组分的阳性率均小于过敏原的阳性率,致敏组分和交叉过敏组分共存于过敏原中.户尘螨、黄胡蜂毒、桃、猫毛、榛子、牛奶和鸡蛋的主要致敏蛋白组分阳性率高于过敏原阳性率的50%;百慕达草、意大利蜜蜂毒、桦树和花生的主要致敏蛋白组分阳性率介于过敏原阳性率的20%~50%之间;虾、狗毛、梯牧草和北艾草的主要致敏蛋白组分阳性率低于过敏原阳性率的20%.结论 过敏原蛋白组分检测能鉴别过敏原中真正致敏的蛋白组分,解决由于交叉反应所导致的过敏原特异性诊断难题,确保过敏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
阴沟肠杆菌及其糖蛋白组分的抑瘤效应
从河水中分离得到一株细菌(FD102),经鉴定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初步研究发现该菌制剂对小鼠S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FD102湿菌体加溶菌酶和无菌水,37℃,20分钟,再加20% SDS,37℃ 30分钟,然后70℃ 2小时,得无菌制剂.用此制剂给荷瘤S180小鼠腹腔注射,连续9天,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每天注射37.75mg/kg,抑瘤率为35.78%,18.88mg/kg为42.65%,9.44mg/kg为24.51%.各组用药小鼠在实验中没有明显毒性反应和死亡.
-
SARS-CoV N蛋白研究进展
SARS-CoV(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N蛋白是病毒的重要结构蛋白,也是目前倍受关注的蛋白组分.N蛋白位于病毒颗粒的核心,以与基因组RNA结合的形式存在,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文就近期对SARSCoV N蛋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丙型肝炎病毒蛋白结合蛋白
0 引言丙型肝炎病毒(HCV)是1989年Choo et al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成功的一个RNA病毒,属黄病毒科.可以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目前全世界有1.7亿人感染,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其治疗药物,但是疗效不佳[1-9].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其发病机制,探索新的治疗方案.HCV的宿主范围较窄,只能在人及黑猩猩中繁殖,为研究带来困难.目前机制的研究限于体外的细胞模型或转基因动物.HCV是怎样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世界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HCV各蛋白组分(C、E1、E2、P7、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10 ]与人体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为HCV所致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
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血浆HDL蛋白组分变化的研究
目的: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是目前研究热点,其蛋白组分是揭示HDL生物学功能的新的切入点。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还能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抗血栓等作用,为临床常用药物。目前已知,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HDL蛋白质组分发生变化。但是未见关于CHD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HDL组分的变化。本研究旨在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他汀类药物使用前后HDL组分的变化,以探讨其与患者的疗效关系。从另一角度即HDL组分的变化来探讨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
高密度脂蛋白组分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与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相关
目的:冠心病(CAD)患者体内长期存在的慢性炎症反应可导致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的组分改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CAD患者血浆HDL组分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的水平升高,但其与CAD患者体内的炎症状态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HDL组分中SAA水平与CAD患者体内炎症状态之间的相关性。
-
成人血清蛋白电泳正常参考值建立的初步探讨
目前,血清蛋白电泳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实验室,但由于各个实验室实验条件不同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各异,可能会导致结果有差异.本实验室采用Helena EDC电泳扫描仪,对37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进行了蛋白组分的检测,为我实验室建立正常参考值提供了初步依据,现总结如下.
-
小麦胚芽蛋白组分酶解物降血压和抗氧化作用
目的 探讨小麦胚芽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碱性蛋白酶alcalase酶解物的体外降血压和抗氧化作用.方法 采用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方法评价降血压活性;对其抗氧化性能的评价采用化学模拟体系测定其清除1,1-二苯基.2-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以及还原力.结果 小麦胚芽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酶解物对ACE的半抑制率(IC_(50))分别为:3.98、2.64、5.53和3.62 mg/ml.球蛋白酶解物的降血压活性显著高于另外3种蛋白酶解物(P<0.05).在抗氧化试验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酶解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1.85、2.82、2.46和2.04 mg/ml;清除羟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0.14、0.22、0.17和0.18 mg/ml;它们的还原力与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且清蛋白酶解物的还原力高.结论 小麦胚芽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alcalase酶解物均具有体外降血压和抗氧化活性;球蛋白酶解物的降血压活性高,而醇溶蛋白的低;清蛋白酶解物的抗氧化活性强,而球蛋白的弱.
-
苦瓜子蛋白分离纯化及其理化性质鉴定
目的 建立苦瓜子蛋白分离纯化的方法.方法 应用阳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过滤色谱Hiprep 16/10SOURCE 30S和HiLoad 26/60 Superdex 75预装柱从苦瓜种仁中分离纯化苦瓜子蛋白.结果 分离纯化出14个组分的苦瓜子蛋白,它们均为碱性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在(1.3~2.9)×104,等电点在9.3~9.6.结论 应用本法能获得供生物活性研究用苦瓜子蛋白组分.
-
蝎毒肽Ⅰ纤溶作用的血管内皮细胞介导机制研究
全蝎是我国传统名贵药材,祖国医学认为其有祛风、止痉通络、解毒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蝎毒是全蝎的主要有效成分,由蛋白质和非蛋白质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大部分是发挥药理活性的蛋白质.1994年,吕欣然等[1]首次报道蝎毒对大鼠有纤溶作用.作者为从蝎毒中寻找低毒高效的纤溶组分,对蝎毒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分离后的多种蛋白组分进行纤溶筛选.今在此实验基础上,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受试对象,拟进一步揭示其有效纤溶组分蝎毒肽Ⅰ纤溶的内皮细胞介导机制.
-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HDL逆向转运胆固醇能力的改变及影响因素
高密度脂蛋白(HDL)是血浆中密度高、颗粒小的一种脂蛋白,它富含磷脂,载脂蛋AI(apo AI)和载脂蛋白AII(apo AII)是其主要的蛋白组分.在人体内胆固醇代谢过程中,它可以促进胆固醇从动脉壁的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流出,并协助胆固醇转运至肝脏中,转化成胆汁酸或者通过胆汁从肠道排出,即通常所说的"胆固醇逆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
-
血细胞分离机制备洗涤血小板初探
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机采血小板以其纯度高、白细胞、红细胞污染少的优点,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机采血小板中血浆蛋白组分会引起部分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笔者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制备机采洗涤血小板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急、慢性白血病患者与正常人血清蛋白电泳变化分析
血清内蛋白组分的质或量的变化导致蛋白质紊乱与许多相关疾病.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和慢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时相关蛋白质受损.本文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蛋白质的变化,利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CAE)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蛋白质并与正常人进行了比较.
-
地方性氟中毒患者红细胞膜蛋白组分的分析
目的探讨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患者红细胞膜蛋白组分的改变.方法以轻重病区及改水区的氟中毒患者为观察对象.轻、重病区的平均水氟浓度为2.07、4.66 mg/L,阴性对照区与改水区的平均水氟浓度<1.0 mg/L.聚丙烯酰氨凝胶梯度电泳分析膜蛋白组分.结果轻病区患者的红细胞相对分子质量在49×103~85×10a之间的膜蛋白含量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病区与对照区存在差异趋势.单纯改水5年其组分改变仍没有完全恢复至正常.结论氟对地方性氟中毒患者红细胞膜蛋白有毒作用,使其蛋白组分改变,这其中巯基(-SH)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
旋毛虫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的分析
目的 初步分析云南大理旋毛虫不同时龄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的蛋白组分及其免疫反应性.方法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对旋毛虫不同时龄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进行蛋白组分及其免疫反应性分析.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24 h 旋毛虫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显示36条蛋白染色条带,相对分子质量(Mr)范围在160000~10000之间,其中主带8条,Mr分别为73000、64000、58000、54000、46000、40000、34000、25000;48h旋毛虫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显示40条蛋白染色带,Mr范围在172000~10000之间,其中主带17条,Mr分别为120000、102000、89000、87000、79000、74000、72000、64000、58000、54000、46000、40000、34000、32000、25000、18000、10000.Western blot结果:以旋毛虫感染大鼠血清检测,24h旋毛虫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出现7条反应条带,Mr分别为89000、78000、64000、58000、40000、34000、25000;48 h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出现14条反应条带,Mr分别为89000、87000、79000、74000、72000、64000、58000、40000、38000、34000、32000、25000、18000、10000.而正常大鼠血清在相应位置均无特异性反应条带出现.结论 云南大理旋毛虫24、48h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存在7个共同蛋白组分,其中48 h新生幼虫虫体可溶性抗原中存在24h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没有的5个蛋白组分,新生幼虫虫体可溶性抗原的蛋白组分随时龄的增大而增多.旋毛虫感染大鼠血清均可识别24、48h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中6个蛋白组分,说明这些蛋白组分具有较强的免疫反应性.
-
东方田鼠血清组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力
目的探讨东方田鼠血清不同组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力,以期发现东方田鼠血清中参与其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的相关蛋白质.方法以离子交换柱层析及分子筛柱层析技术对东方田鼠血清蛋白质进行分离,将所得血清不同组分加入体外培养的2日龄日本血吸虫童虫中(100±20条/孔),计算童虫死亡率以判断血清不同组分对童虫的杀伤力.结果从东方田鼠血清分离出58个蛋白组分,其中6个组分具有明显的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活性,童虫死亡率均在37%以上,特别是组分18.1的童虫死亡率达87.5%,而阴性对照组童虫死亡率为25.0%(P<0.01).结论东方田鼠血清中某些蛋白质参与其抗日本血吸虫的过程.
-
急性时相蛋白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概述 一、 CRP的发现 CRP是一种典型的急性时相蛋白,发现于 1930年.当时,美国洛克菲勒研究院的 Tillett和 Francis发现急性感染病人的血清能和肺炎链球菌的 C组分( C多糖, C-polysaccharide)发生沉淀反应.这一反应物后来被确认为是一种蛋白质,随之命名为 C-反应蛋白( C reactive protein, CRP),它是历史上早被认识的急性时相蛋白.急性时相( acute phase)这一概念早在 1942年即被提出,用以描述急性感染病人血清中某些蛋白组分的变化.包括 CRP在内,有多种蛋白质在机体应急状态下,如感染、恶性肿瘤、组织损伤以及其他病症时,其在血清中的浓度会增加或降低,我们将这些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蛋白".随着感染状态的消失、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复原,急性时相蛋白的浓度也逐渐恢复正常.
-
β2-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
β2-微球蛋白(β2-MG)是除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以外的有核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膜上组织相容性性抗原(HLA)的轻链蛋白组分,随HLA更新降解释放入血,可自由通过肾小球,几乎全部由近曲小管重吸收,正常血清内浓度很低.β2-MG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但肿瘤细胞合成β2-MG的能力非常强.血清β2-微球蛋白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或滤过负荷是否增加的情况;而尿液β2-微球蛋白则可提示肾小管损害或滤过负荷增加;故此通过临床生化检验的相关方法对其进行检测.
-
灭囊灵对体外培养的猪囊尾蚴虫体蛋白质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灭囊灵杀灭猪囊尾蚴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PAGE和薄层扫描技术,观察灭囊灵对体外培养猪囊尾蚴虫体蛋白质组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灭囊灵组囊尾蚴蛋白经PAGE可分离出17~25条蛋白带.经薄层扫描分析:灭囊灵0.6ml、1.2ml和2.4ml三个剂量组在70~75区段蛋白扫描无峰;0.6ml组在105~110区段峰值高,1.2ml和2.4ml剂量组在110~115区段峰值高.峰面积积分值占8%以上者为高峰带,0.6ml和2.4ml组可见6个高峰,1.2ml组可见5个高峰.以上三项指标与原囊尾蚴和空白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别.结论灭囊灵对猪囊尾蚴虫体蛋白组分和含量均有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