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本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细胞免疫的临床监测”专题执行主编简介

    作者:

    沈茜《检验医学》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1954年生,女,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实验诊断科、实验诊断教研室主任。1991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分子病毒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以第一申请人主持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上海市科委联合利华基金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8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17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调控防治,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等在免疫耐受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

  •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T细胞异常调节与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

    作者:王兰兰;蔡蓓;冯伟华;陈捷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面共刺激信号分子表达,探讨人类SLE和RA中T细胞免疫紊乱状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LE、R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面CD28、CD152、诱导性共刺激因子(ICOS)、CD154、CD30和CD95分子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LE和RA患者组分别为CD3+CD8+T细胞和CD3+CD4+T细胞增加(P<0.05);SLE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CD28和CD152分子表达率均增加,ICOS分子表达减少(P均<0.05),CD154和CD30分子表达率均下降;RA患者2类T细胞亚群上CD28分子表达均降低,CD152分子表达率均增加(P均<0.05),ICOS分子表达率无明显变化,CD154和CD30分子表达率分别增加或减少;SLE和RA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CD95分子表达率均明显增加.结论 SLE和RA有不同的外周T细胞亚群平衡失控;T细胞的异常活化受复杂的细胞共刺激信号网络分子调控.

  • 乙型肝炎e抗原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9及CD8细胞活化相关分子的研究

    作者:袁松松;向天新;陶学萍;郭声;刘娟;李小鹏;张长林;邬小萍

    目的 探讨HBeAg对人PBMC中CD14+细胞表面TLR9、CD83、程序死亡因子受体配体1 (PD-L1),以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107a、CD107b表达的影响.方法 从健康体检者中严格筛选出20名,收集其PBMC,重组HBeAg温育作为刺激组,完全培养基温育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刺激组、对照组CD14+细胞表面CD83、PD-L1,以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CD107a、CD107b的表达;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TLR9 mRNA的表达.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10 μg/mL的重组HBeAg刺激12h后,TLR9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362±0.021比0.519±0.032,t=-7.62,P<0.05),CD14+细胞表面CD8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8.69±5.43)%比(24.59±4.21)%,t=3.84,P<0.01],CD14+细胞表面PD-L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79.01±6.08)%比(69.26±4.46)%,t=-5.78,P<0.01];CD8+T淋巴细胞比例无明显改变[(25.63±4.37)%比(25.82±4.39)%,t=0.14,P>0.05];CD8+ T淋巴细胞表面CD107[(1.28±0.73)%比(1.87±0.59)%,t=2.82,P<0.05]、CD107a[(5.73±2.15)%比(7.77±2.31)%,t=2.90,P<0.05]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D107b表达水平[(1.59±1.06)%比(2.03±1.18)%,t=1.21,P>0.05]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eAg可下调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9 mRNA、正性共刺激分子CD83的表达,上调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的表达,下调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107a、CD107b的表达,从而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的应答.

  • HBsAg负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分子的变化

    作者:童华生;张一;袁铿;胡银英;袁芳

    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毒感染后,树突状细胞(DCs)抗原提呈功能下降,表现为成熟障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不同程度下调,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能力减弱[1-5].由于DCs不能有效地提呈抗原,无法激活正免疫应答,这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有关.

  • Toll样受体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

    作者:李宁;施光峰

    天然免疫系统是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可保护宿主免受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侵扰[1].宿主体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巨噬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表达多样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能识别微生物结构,如脂质、核酸、碳水化合物中特殊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生成Ⅰ型IFN(包括IFN-α和IFN-β),炎性反应趋化因子和IL-12等多种细胞因子,并能增强T细胞增殖和向Th转化的共刺激分子的表面表达.

  • CD40 mRNA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的探讨

    作者:范开席;申洪明;杨锡贵;汪卢君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成员CD40及其配体CD40L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系统中重要的一对共刺激分子,能介导细胞凋亡,在抗肿瘤细胞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D40分子在某些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且与肿瘤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4例胃癌组织和1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40 mRNA的表达,探讨CD40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 胃癌组织中B7-H3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吴昌平;朱一蓓;赵洁敏;王赫;徐宽枫;张光波;张学光

    肿瘤免疫应答是由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并受到严格调控及制约的复杂生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组细胞膜分子--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s),其调节性表达、相互作用及其信号传递在非常复杂的肿瘤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B7家族作为惟一能从抗原递呈细胞(APC)单向传递信号至T细胞的共刺激分子[1],近几年已相继发现了B7RP-1(B7H、B7-H2)、B7-H1(PD-L1)、B7-DC(PD-L2)及B7-H3等新分子[2],从而使此家族的调节作用不断复杂化.B7-H3是新近克隆的B7家族成员,与其他B7家族分子有20%~27%的同源性[3],其研究才刚开始,在新研究中发现,B7-H3能协同刺激CD4+、CD8+T细胞的增殖,使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增加[4],被认为是一正性调控分子.B7-H3对胃癌细胞生物行为和胃癌预后的影响,目前国际上尚鲜有相关报道.

  • 黑色素瘤抗体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赵辉;孙梦妍;王宇翀;薛春雨

    黑色素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易发生远处转移,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很差。近年来,免疫治疗逐渐成为黑色素瘤治疗的新方向,越来越多的免疫药物被用于临床治疗。其中,对T细胞肿瘤免疫研究日益深入,多个有治疗意义的T细胞调节通路位点和共刺激分子被发现,并被用于加强对黑色素细胞瘤的免疫反应。本文就两种单克隆抗体,即程序死亡分子1(PD-1)和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以及两种共刺激分子OX40和4-1BB在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CD54、CD40和B7-1分子在桥本甲状腺炎患儿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张琴;付勤;刘鹏鹰;张帆;李永柏;李成荣

    目的探讨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1在儿童桥本甲状腺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HRP)法观察11例儿童桥本甲状腺炎(HT)和11例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NTG)甲状腺组织的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1的表达,应用Mias99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CD54、CD40和B7-1分子在所有HT患儿的甲状腺组织中均呈强阳性表达;而在NTG的甲状腺组织几乎不着色;其阳性颗粒面积、平均吸光度及积分吸光度值,在HT组明显高于NTG组(P均<0.01).结论 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1的异常表达与儿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病有关,并可扩大和加重免疫损伤.

  • 共刺激分子B7-H3对食管癌细胞 Eca-109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曹娜娜;王玲;单保恩

    背景与目的:食管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认识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寻找治疗方法已经成为遏制肿瘤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作为B7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新成员,共刺激分子B7-H3在多种肿瘤中异常高表达,被认为可能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本研究旨在检测食管癌细胞株TE-1、TE-13、Eca-109细胞中B7-H3的表达,并通过靶向干扰B7-H3基因表达来研究B7-H3对食管癌细胞增殖、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B7-H3分子在食管癌细胞TE-1、TE-13、Eca-109中的表达。通过LipofectamineTM2000体外转染B7-H3 siRNA、control siRNA至食管癌Eca-109细胞,采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ca-109细胞中B7-H3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MTT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检测B7-H3 siRNA对Eca-109细胞增殖能力、平面迁移能力及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共刺激分子B7-H3在食管癌细胞TE-1(0.382±0.008)、TE-13(0.399±0.008)、Eca-109(0.428±0.012)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B7-H3 siRNA后Eca-109细胞B7-H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未转染组(0.1285±0.0002vs 0.5403±0.0013,0.4214±0.0048vs 0.4921±0.0148,P均<0.05)以及空载体转染组(0.1285±0.0002vs 0.5324±0.0007,0.4214±0.0048vs 0.5006±0.0129,P均<0.05)。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转染B7-H3 siRNA后Eca-109细胞的平面迁移能力和侵袭力明显下降(P<0.05),然而其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细胞TE-1、TE-13、Eca-109均组成性表达B7-H3分子。沉默B7-H3基因表达能明显抑制Eca-109细胞的体外迁移、侵袭能力,提示B7-H3基因可能参与调节食管癌的侵袭转移能力,为免疫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 重组FN多肽CH50促进肿瘤微环境正向免疫调节效应

    作者:项锦毅;张桂梅;耿辉;袁野;刘毅;李东;肖晗;吴丰华;冯作化

    目的: 探讨体内非靶向转染表达重组FN多肽CH50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BALB/c小鼠接种肝癌细胞后,实验组采用基于流体动力学方法体内非靶向转染CH50真核表达质粒,对照组分别注射对照质粒或生理盐水.接种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RT-PCR检测治疗过程中肿瘤局部组织B7-1、B7-H1等基因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肿瘤局部T淋巴细胞的数量.结果: 体内非靶向基因转染表达CH50对肿瘤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肿瘤组织中B7-1、B7-H1等基因的表达随着肿瘤生长而上调;CH50治疗后可使B7-1/ B7-H1及B7-1/ B7-DC的比值显著增高,同时显著抑制IL-10和TGF-β基因的表达;CH50直接作用于瘤细胞可导致TGF-β基因表达下调;治疗组的肿瘤组织TIL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非靶向转染表达CH50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基因表达的调节是其作用机制的重要方面.

  • 榄香烯复合瘤苗冲激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研究

    作者:杜桂清;孙光;郭连英;沈洁;施广霞;钱振超

    大多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来源于骨髓.在小鼠、大鼠及人的骨髓中均含有许多DC前体细胞,经体外培养能生成具有典型形态、表型及功能的非成熟的DC,抗原能使非成熟的DC转变为成熟的DC,成熟DC能表达高水平多肽-MHC复合物及共刺激分子CD86(B7-2)及CD40等,能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L-12),能有效地将抗原提呈给初始型T细胞并使之激活.

  •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体外分化成熟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束永前;朱一蓓;戴俊;席弘;黄勇;吴明媛;夏瑜;张学光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表型分析、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抗原摄取能力检测、DC对T细胞的趋化能力及对IL-10的拮抗效应的测定,研究了TNF-α,FL,sCD40L,CD40mAb,gp130,IL-10等不同因素对DC的体外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结果:CD40信号和TNF-α都可以有效地使DC上调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并进而促进DC激发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及对T淋巴细胞的趋化作用,但在体外培养体系中,sCD40L能有效地拮抗IL-10的抑制效应,而TNF-α则明显不如sCD40L有效;激发型gp130单克隆抗体和人重组FL可以显著地促进DC的体外扩增,但是无明显地促进DC分化成熟和促进DC激发T细胞的功能.结论:CD40和TNF-α都具有促进DC分化、成熟的能力,但CD40的作用明显优于TNF-α.

  • CD137介导的共刺激途径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芳;叶迅;陈红专

    应用免疫调节分子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是治疗癌症的新策略.CD137介导的信号通路是一重要的共刺激途径.CD137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核细胞表面,通过连接其天然配体CD137L或用CD137激动性单克隆抗体激活CD137,既能提供共刺激信号激活T细胞,使T细胞活化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同时它介导的反向共刺激信号诱导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ting cell,APC)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动物实验表明,干预CD137共刺激途径可调节T细胞和APC的功能产生抗肿瘤免疫作用,单独干预CD137共刺激途径或与其他治疗方式联用将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式.

  • 树突状细胞表达的共刺激分子与Th细胞分化

    作者:陈冰;朱一蓓;张学光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体内功能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提呈能力,并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DC在免疫学及肿瘤学乃至其他各学科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DC表面表达的共刺激分子及其生物学意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共刺激分子的作用不仅限于对T细胞的激发、赋予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并且参与Th细胞的极化.OX40/OX40L和ICOS/ICOSL信号介导Th2细胞分化;ICAM-1/LFA-1以及人4-1BB/4-IBBL信号介导Th1细胞分化;CD40/CD40L信号在Th1/Th2型免疫应答中均发挥重要作用;PD-L1/ PD-1可能与Th1细胞极化有关,而人PD-L2/ PD-1共刺激信号下调Th1应答;人B7-H3信号参与Th1型免疫反应,鼠B7-H3信号负向调控Th1细胞分化;B7-1分子选择性的促进Th1反应,而B7-2分子参与调节Th2反应.深入探讨DC表达的共刺激分子与Th细胞分化的关系,调整Th1或Th2优势应答类型,可能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传本;黄超雄;黄丽洁;郑秋红

    目的: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分子1 (programmed death-1,PD-1)、刺激分子4-1BB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鼻咽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0至1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性别、年龄相近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表面PD-1、4-1BB的表达情况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核磁共振扫描测量原发肿瘤体积.结果:鼻咽癌Ⅲ期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Ⅳ期患者[(13.1±6.2)% vs(18.7±5.5)%,P<0.05].与对照组相比,CD4+T细胞上PD-1阳性表达率显著上调[(8.7±6.5)%vs(3.87±3.0)%,P<0.05].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PD-1、4-1BB分子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肿瘤负荷、性别及年龄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外周血PD-1和4-1BB两种共刺激分子在患者体内肿瘤免疫逃逸中可能存在协同效应.联合干预这两种共刺激分子的信号通路可能具有更高效持久的抗肿瘤效应,可为鼻咽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GPI信号肽序列与B7-1基因的拼接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序列分析

    作者:易平勇;余海;马文学

  • TLR9诱导产生的Ⅰ型IFN对实验性大肠炎的抑制作用

    作者:龙浏成;刘书逊

    细菌DNA及其来源的具有免疫刺激效应的寡聚核苷酸(ISS-ODN)(含有非甲基化CpG基序)是TLR9的配体.ISS-ODN能够刺激Th1型细胞因子的产生,上调抗原提呈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增强宿主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功能.ISS-ODN能够防止或明显减轻CD4+T细胞依赖和CD4+T细胞非依赖实验性大肠炎的发生或炎症程度,但这种保护作用是短暂的,不具有免疫记忆效应,表明ISS-ODN介导的抗实验性大肠炎效应是天然免疫应答.通过T细胞和B细胞缺陷的SCID和RAG-/-小鼠,发现ISS-ODN对RAG-/-小鼠发生实验性大肠炎具有保护机制,而这种效应主要是通过ISS-ODN活化TLR9信号通路产生的Ⅰ型IFN来发挥作用.

  • 交联B7-DC分子直接激活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

    作者:刘海波;曹雪涛

    B7-DC是B7超家族共刺激分子的一员,在调节T细胞激活和分化中有重要作用.然而对于B7-DC与T细胞上相关受体结合后产生活化抑或抑制效应尚有不同看法.Tseng等报道B7-DC能显著共刺激T细胞活化和分泌IFN-γ.而Latchman等却持相反观点.

  • 共刺激分子及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调节

    作者:张学光;古涛

    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包括抗原递呈、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免疫效应3个阶段,是一个由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膜分子和可溶性因子)参与并受到严格调控及制约的复杂生理过程,它涉及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G)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及记忆、APG与T细胞等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及多种免疫分子构成有序的调控网络,免疫效应分子和细胞发挥免疫效应.

464 条记录 12/24 页 « 12...9101112131415...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