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抗体克隆性分析

    作者:侯明;石艳;彭军;李蔚;马道新;张茂宏

    目的了解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自身抗体克隆性生成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单克隆抗体免疫固定特异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43例慢性ITP患者血清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IgG抗体及其重链亚型和轻链表型,采用PCR技术分析患者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结果 43例中16例(38%)血清中至少存在一种抗GP(GPⅡb/Ⅲa、GPⅠb、GPⅠa、GPⅣ、GPⅤ)IgG抗体.73%(8/11)的血清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表现重链限制性,仅表达一种重链亚型;80%(16/20)的糖蛋白特异性抗体仅表达一种轻链表型;6例患者的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既表现为轻链限制性又表现为重链限制性.PCR分析显示,3例存在淋巴细胞重链基因重排.结论部分慢性ITP患者GP特异性自身抗体源于寡克隆B淋巴细胞增生.

  • 血清及血浆标本IgH基因重排对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断价值

    作者:冯琦;李红玲;孙凯;苏明权;尚振川;孙秉中

    目的探讨以血清、血浆为标本,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对B细胞淋巴瘤(B-NHL)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病理活检确诊的B-NHL患者的血清、血浆,提取肿瘤细胞释放的可溶性DNA.针对IgH基因第三互补决定簇(CDR-Ⅲ)序列,设计引物扩增Fr3和JH区,PCR检测IgH基因重排的比率.结果以B-NHL细胞系Raji细胞作为阳性对照,30例确诊的B-NHL患者中25例阳性,阳性率83.3%.健康成人及慢性淋巴结炎患者呈阴性结果.IgH基因重排的检出率与患者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及肿瘤负荷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以血清、血浆为标本,检测IgH CDR-Ⅲ基因重排在临床具有较高的阳性率.标本取材方便,不受淋巴结肿大部位的限制,对B-NHL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信号传导抑制剂571抗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军;林江;李建勇

    (9;22)(q34;q11)易位可见于95%以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20%~2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该易位使9号染色体上的abl基因和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重排形成bcr/ abl融合基因,导致正常abl基因编码的P145蛋白变为P210蛋白或P190蛋白,后两者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增高,刺激细胞增殖,终导致恶性转化[1].由于酪氨酸激酶在CML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针对酪氨酸激酶的药物以阻断其异常的下游信号传导,使CML发生的分子机制被纠正、恶性表型得以逆转.

  • 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对隐匿性t(15;1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朱永林;李建勇;薛永权

    t(15;17)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特异性染色体易位,分子水平上它导致PML/RARα融合基因.大约80%的APL患者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CC)技术可检出该易位,其余20%的病例,CC检测常显示正常核型,而逆转录-PCR(RT-PCR)仍能检出PML/RARα基因重排,提示存在着隐匿性t(15;17)易位[1].

  • bcl-2/IgH基因重排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珍;邱录贵

    由t(14;18)(q32;q21)染色体易位而产生的bcl-2/IgH基因重排是B细胞非何杰金淋巴瘤主要的分子生物学病因,同时也是其特异性标志.近年来人们采用包括Southern blot、荧光原位杂交及PCR等多种方法检测B细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bcl-2/IgH基因重排的发生,表明bcl-2/IgH重排的检测在疾病的诊断、微小残留病监测及评估预后等方面均有一定意义.

  • 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重排与急性白血病

    作者:高超;李志刚

    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基因位于11q23,该基因重排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中常见的改变.MLL基因重排阳性的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从出生至成人期均可发生,表现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在儿童ALL中发生率大约为6%,其中80%为婴儿ALL.在儿童AML中发生率大约为14%,其中65%为婴儿AML[1].此类白血病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通常表现为高白细胞计数,对常规化疗不敏感,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低,生存期短,其中年龄小于1岁的患者预后更差[2].目前WHO已将其单独列为11q23/MLL白血病.现就MLL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异常在引发白血病中的作用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新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微小残留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贾月萍;刘桂兰;张乐萍

    目的探讨并研究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技术定量检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的临床适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以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作为ALL的肿瘤标志,应用RQ-PCR、胚系探针策略,定量检测了34例B细胞ALL(B-ALL)患儿的MRD,并对其中的16例患儿进行了缓解期MRD的定量动态追踪观察.结果在34例B-ALL患儿的初治标本中IgH基因单克隆重排16例,对16例单克隆IgH重排靶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V片段使用频繁的是V3家族,J片段使用频繁的是J4和J6.在16个靶基因中,RQ-PCR的检测敏感度有9例为10-4,6例为10-5,1例为10-3,非特异性扩增见于6例患儿.16例初治患儿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为0.99以上,斜率均值为-3.34±0.37,截距均值为24.30±2.95.对16例患儿随访期样本的MRD动态追踪研究发现,复发患儿的MRD水平较高且复发前有动态增加.诱导化疗结束时的MRD水平与ALL高危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研究表明,RQ-PCR技术胚系探针策略检测ALL患儿的MRD具有临床适用性,随访期标本MRD的定量检测及动态追踪监测具有临床价值.

  • 婴幼儿急性白血病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重排的研究

    作者:何军;薛永权;陈子兴;何海龙;潘金兰;李建琴;吴亚芳;黄益萍;朱伶俐

    涉及11q23的染色体异常是造血系统肿瘤中常见的改变,可见于40%~70%的婴幼儿急性白血病(infant acute leukemia, IAL).分子水平研究揭示,此异常导致位于11q23的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 MLL)基因发生重排,包括易位、缺失和重复.本研究联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和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tiplex RT-PCR),对IAL中的MLL基因重排进行检测,以探讨MLL基因重排和IAL的关系,报告如下.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其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吴小艳;金润铭;林雯;费洪宝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常见的白血病,绝大多数经诱导治疗后可获得完全缓解(CR),但终仍有30%的儿童复发.而治疗后体内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是复发的主要根源.目前普遍认为,治疗白血病的关键是控制MRD.我们对45例儿童ALL的微小残留病进行检测,试图探讨其与临床及预后关系. 1.病例来源:(1)病例组:共45例.取ALL患儿初诊骨髓标本进行IgH CDRⅢ及TCRVδ2Dδ3基因重排的定性检测.(2) 阳性病例组:对TCRδ克隆性重排阳性的19例作进一步研究.

  • 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细胞受体β链基因重排的特点及其在微小残留病定量检测中的意义

    作者:刘婕妤;李志刚;高超;崔蕾;吴敏媛

    目的 建立以T细胞受体p链(TCRβ)基因重排为分子标志定量检测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ALL)微小残留病(MRD)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体系.方法 应用BIOMED-2欧洲协作组设计的PCR检测体系,检测26例初发T-ALL患儿的TCRB基因重排,并进行序列分析与比对.对其中6例患儿根据基因重排后连接区序列设计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ASO)引物,结合胚系TaqMan探针与引物,建立RQ-PCR检测方法,行缓解期标本MRD定量追踪检测.结果 92.3%的T-ALL患儿可检测到克隆性TCRβ基因重排[84.6%具有Vβ-(Dβ)-Jβ完全重排,50%具有DB-Jβ不完全重排].通过序列分析,V片段使用频率高的家族为BV5、BV6,J区使用频率高的家族为Jβ2.7,J1.3、J2.4、J2.6未被使用.6例患儿ASO标准曲线的斜率为-3.54~-3.37,截距为19.35~20.51,相关系数>0.98.定量范围均达到10-4.对随访期标本MRD检测发现,复发患儿的MRD水平在复发前显著升高.结论 以TCRβ基因重排为分子标志对T-ALL患儿行MRD定量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动态追踪检测随访期标本MRD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非B细胞来源免疫球蛋白的发现及研究进展

    作者:景子洋;王悦

    经典免疫学认为,免疫球蛋白(Ig)由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泌,分为膜型和分泌型,在细胞基本生命活动和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近些年研究发现,其他谱系来源的组织细胞也可进行Ig转录和表达,而且这种非B细胞来源的Ig分子在结构和功能上与经典Ig不同,其可变区呈现保守的重排模式,并且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非B细胞来源Ig分子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

  • 5'-标记引物直接原位PCR对H/R-S细胞性质的研究

    作者:谢宇平;邓飞;刘小丽;张锚链;刘华庆;侯文

    目的:探讨直接在石蜡切片上进行原位PCR的可行性,以此分析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H/R-S细胞的性质.方法:建立一种5'-标记引物直接原位PCR方法,对3例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L的H/R-S细胞IgH基因重排情况进行检测.结果:2例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sclerosis type hodgkin lymphoma,NSHL)H/RS细胞中,1例有VH2、VH3和FR3基因重排,1例有VH1和VH3基因重排,1例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mixed cellularity type hodgkin lymphoma,MCHL)的H/R-S细胞有VH2、VH3和FR2a基因重排.背景的部分小淋巴细胞核内也出现了阳性信号.结论:1)在石蜡切片上进行直接法原位PCR是可行和有效的.2)NSHL和MCHL的H/R-S细胞来源于不同分化阶段的B细胞,NSHL和MCHL的H/R-S细胞为多克隆性增生.周围部分背景小淋巴细胞有可能与H/R-S细胞来自同一B细胞克隆.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隋潇徽;周慧;李颖;刘新;王欣;许洪志

    目的:报道1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探讨此类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以及治疗预后.方法: 分析1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复习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皮肤活检病理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大量核深染、形状不规则单个核细胞.免疫组化示,CD45RO弥漫阳性, CD3阳性,CD4阴性,CD8阳性,CD30部分阳性,TIA-1阳性, CD20阴性.CHOP方案化疗后一度好转,但很快复发,死于严重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预后差,免疫表型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在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T细胞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程凤凤;房爱菊;孙琳;于静;张晓莹;戴永刚;刘新风

    目的 淋巴瘤的发生被认为是B或T淋巴细胞被阻断在其分化过程中某一阶段而造成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增生所致.多数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通过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分析能够明确诊断,但对于T细胞淋巴瘤(T cell Lymphoma,TCL)的诊断,仅凭形态学与免疫表型分析难以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TC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04-2015-06-30齐鲁医学检验所经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的TCL和不能明确诊断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共63例,利用毛细管电泳基因片段分析技术分析基因重排产物的克隆性.结果 25例TCL中,T细胞受体-G(T-cell receptor G,TCRG)、TCRB、TCRD基因重排的检出率分别为88.0%(22/25)、72.0%(18/25)和20.0%(5/25),三者联合检出率为96.0%(24/25).38例未明确诊断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中,21例为多克隆性增生.结论 毛细管电泳基因片段分析对TCL的诊断能够提供遗传学的支持,并且对形态学及免疫组化不典型或疑难病例可以提供诊断方向,利于TCL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ML1基因重排与MLL基因丢失同时出现临床意义的探讨

    作者:张丽君;王艳萍;卢香兰;何娟;李艳;翟明

    目的: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基因重排与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丢失同时出现进行探讨.方法:在常规细胞遗传学(CC)分析基础上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采用多种位点特异性DNA探针(染色体全染、特殊位点和双色易位融合探针),对63例ALL患者(8例成人,55例儿童)进行分析.结果:63例ALL患者中有4例(6.3%)出现MLL基因重排,其中3例出现MLL基因丢失,1例出现MLL基因的移位即t(4;11),3例出现了MLL基因丢失的患者同时合并有AML1基因重排,2例为t(12;21)易位而形成的TEL/AML1融合基因,1例为AML1基因复制引起的环形21号染色体,即r(21).55例儿童ALL中有15例(27.3%)出现AML1基因重排,即由t(12;21)易位而形成的TEL/AML1融合基因,TEL/AML1阳性患者免疫分型均为B细胞型,8例成人均无t(12;21).结论:儿童ALL常合并有t(12;21),TEL/AML1融合基因的出现是预后良好的指标,而MLL基因重排的患者具有对常规化疗不敏感及预后不良的特点,两者同时出现说明白血病染色体重排、病理过程及影响预后因素的复杂性.

  • ROS1基因重排与非小细胞肺癌

    作者:薛国亮;楚慧丽;王俊;毕经旺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世界范围内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往往处于晚期阶段,临床治疗方法多以姑息治疗为主[1].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化疗一直是晚期癌症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但是传统的细胞毒类化疗药物由于其疗效和毒性的限制,临床应用已经到达平台期,这推动了针对基因改变的抗肿瘤细胞药物的出现[2].近年来,随着肺癌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基因的靶向治疗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迄今为止,针对NSCLC患者临床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EGFR突变阳性的小分子抑制剂类,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等,和针对ALK基因重排的抑制剂,如ALK激酶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3-5].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yc基因重排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宏伟;陈振文;贺建霞;郑玉萍;韩维娥;赵志强;白玮;王晋芬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yc基因重排和蛋白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06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CD3、CD10、CD20、bcl-6、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1(Mum-1)和myc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myc基因重排.结果 106例DLBCL肿瘤组织中,myc、Mum-1、CD10和bcl-6阳性率分别为70.8%、56.6%、21.7%和26.4%.106例DLBCL患者中,生发中心样(GCB)26例(24.5%),非生发中心样(non-GCB) 80例(75.5%);myc基因重排13例(12.3%),均为non-GCB型,与myc蛋白表达无关.myc基因重排的DLBCL患者预后极差,中位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4.7个月和3.2个月.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myc基因重排、ECOG评分、免疫分型和myc蛋白表达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且myc基因重排的预后预测意义强.结论 myc基因重排可作为评价DLBCL患者预后的生物学参考指标.myc蛋白表达受多种调控因素影响,基因重排可能为其中因素之一.

  • 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OS1基因重排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程弘夏;叶伦;薛力泉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ROS1基因的重排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1 652例NSCLC组织中ROS1基因的重排;提取FISH检测重排阳性样本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Sanger法测序并分析ROS1融合基因情况.结果 在1 652例NSCLC患者中,ROS1基因重排53例(3.2%),其中CD74-ROS1重排15例,SLC34A2-ROS1重排13例,SDC4-ROS1重排13例,TPM3-ROS1重排12例.无吸烟史患者ROS1基因重排阳性49例,有吸烟史(轻度或重度)患者ROS1基因重排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1基因重排更容易发生在年轻患者中(P<0.05),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1基因重排只发生在腺癌中,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ROS1基因重排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S1基因重排具有多样性,代表了NSCLC新的分子亚型.ROS1重排更易发生在年轻、不吸烟的腺癌患者中.

  • 非小细胞肺癌的全新靶点ROS1融合基因

    作者:蔡微菁;粟波

    自肺癌领域首个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上市以来,随着对肿瘤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药物因其低毒、高效、便于给药的临床特点,己逐渐成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重要选择之一.Mok等[1]研究显示,吉非替尼在优势人群中的疗效显著优于非选择性人群,从而推动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 在EGFR突变的NSCLC患者人群中的广泛临床应用.

  •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 V600E突变与RET基因重排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少雄;掌娟;赵夫娟;鲍伟;张桂平;刘晓丹;吴畅;张金芳;凌铭;王开昕;谭敏

    目的:探讨BRAF V600E突变及RET基因重排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180例PTC患者的手术标本,以30例其他类型甲状腺良性或恶性病变组织作为对照,提取DNA和RNA,检测BRAF V600E突变及RET基因重排状况。分析BRAF V600E突变、RET基因重排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原发灶直径、甲状腺包膜外浸润、颈部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PTC中BRAF V600E突变阳性率为59.4%(107/180),对照组中未检测到BRAF V600E突变。 PTC中RET基因重排阳性率为42.2%(76/180),对照组中未发现RET基因重排。BRAF V600E突变阳性率在性别、发病年龄及肿瘤直径分层的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在甲状腺包膜外浸润(χ2=5.46,P=0.01)、颈部淋巴结转移(χ2=3.36,P=0.02)及临床分期(χ2=6.36,P=0.03)分层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RET基因重排阳性率在性别、发病年龄和肿瘤直径分层的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在不同甲状腺包膜外浸润(χ2=3.45,P=0.04)、颈部淋巴结转移(χ2=5.78,P=0.03)及临床分期(χ2=6.48,P=0.01)分层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RAF V600E突变及RET基因重排与PTC患者的甲状腺包膜外浸润、颈部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状况有关。

365 条记录 4/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