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谈医院科研设备管理
加强医院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保持仪器设备状态的高完好率,满足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是提高医院科研、临床工作及医学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我院是一家以老年医学和神经科学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自2000年起,医院整合各临床实验室和院内各基础医学研究室,建立了以科研处为管理中心的实验室体系,其中包括中心实验室、神经生物、神经生化、神经药理、神经病理、基因诊断、神经内科和外科等实验技术平台,有专职技术和研究人员50余人.目前,我院科研技术平台拥有共聚焦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蛋白纯化系统等大型设备,仪器精良,价格昂贵.做好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对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
抑郁症学习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记忆障碍,是抑郁症即使在缓解期内仍不能恢复社会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以控制抑郁症状为主的传统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更多的临床工作者将把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近年来,诸多学者从神经心理、神经生化、神经影像及药物作用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相关的生物学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抗抑郁西药已广泛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但对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还不尽如人意.中医中药在治疗抑郁症学习记忆障碍上有一定优越性,但仍需要深入的探索.
-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生化研究
围绕脑缺血后,能量衰竭,膜失衡,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聚集,自由基产生,细胞因子释放,神经递质、调质紊乱,促发细胞凋亡,促进了细胞死亡,本文探讨了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生化机制.认为针刺通过调节上述神经生化紊乱的各个方面,阻断了缺血损伤级联样"瀑布"反应,挽救了缺血"半暗带",减轻了细胞损伤,从而可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
脑震荡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脑震荡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化酶(NSE)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测定52例脑震荡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NSE水平.结果 脑震荡患者在伤后24 h内血清NSE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后浓度有降低.结论 血清中NSE的检测可反映出脑组织的损伤情况,可作为脑震荡诊断中的神经生化学指标.
关键词: 脑震荡 神经元特异性烯化酶(NSE) 神经生化 -
肠道菌群对焦虑抑郁影响的研究进展
人类的肠道存在近 100 万亿种细菌,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近年来提出的脑 -肠轴的理论指出,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介导免疫、迷走神经、神经内分泌等双向应答系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行为.本文综述近年来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及行为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银质针骨骼肌附着点松解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纤维肌痛综合征以存在慢性广泛性肌肉骨骼疼痛为特征,一般伴有疲劳、睡眠障碍及多种相关的躯体症状,发病率女性为男性的10倍,几乎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其发病原因可能与恢复性睡眠、神经生化异常、交感神经系统失控、局部组织原因、机体创伤、病毒感染及精神因素有关[1].目前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治疗在临床上仍是一难题.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法律能力评定及疾病因素问的相互影响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具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的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患者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见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和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有些患者可有神经发育的异常表现.在精神病司法鉴定实践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导致的法律问题较多,国内报道占精神病司法鉴定案例的31.7%~50.9%[1].因此,如何评定其法律能力至关重要.国内专家主张,在评定精神病患者的法律能力时,要坚持医学标准与法学标准相结合的原则,树屯整体观念,多种因素综合分析.
-
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病理学研究进展使人们认识到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还存在诸多非运动症状,PD认知功能障碍(PD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PD-CI)是备受关注的一种,其包括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D-MCI)和痴呆(PD with dementia,PDD).研究发现新诊断的PD患者MCI的发生率是正常老年人的2倍[1],20%~57%的PD患者在确诊后3~5年内发生MCI[2].每年约有10%的PD患者发展为痴呆,是正常老年人的6倍,终80%以上的PD患者发展为痴呆[3-4].PD-CI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5].本文将从PD-CI的诊断标准、神经生化、病因及发病机制、神经心理学评估、神经影像学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遗传、神经生化和心理社会等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躯体疾病所伴发的抑郁障碍即继发性抑郁障碍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1)抑郁症状是躯体疾病临床表现的一部分;(2)抑郁是对严重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3)抑郁症状是药物引起的;(4)抑郁症为躯体疾病所诱发.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抑郁症患者不仅具有特征性的情绪障碍,而且普遍存在着广泛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中尤以晚发性抑郁患者显著,并且认为患者存在的认知功能障碍是痴呆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
帕金森病与细胞因子
帕金森病(PD)是以震颤、强直、运动迟缓为特征的缓慢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能神经元胞浆内出现Lewy小体,DA能神经元变性甚至坏死.然而PD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自1978年Abramsky和Litvin[1]提出免疫异常可能与PD发病机制有关以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证实: 免疫炎性反应参与了此病的发生和进程.细胞因子作为免疫炎性反应的产物, 在PD的发生、进展以及治疗方面的作用,更是逐渐受到重视.国外近期的研究显示, 在PD发生、发展中,细胞因子通过打破神经生化平衡,参与了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元的凋亡, 或通过补充机制调整漫长的神经变性过程,诱导神经元再生,甚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2].
-
嗅觉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AD)是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大脑退变性疾病,由于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临床症状又缺乏特异性,在疾病的早期与健康老年人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难以鉴别.多年来,人们采用神经心理、神经生化及神经影像手段进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嗅觉障碍与AD密切相关,而且可能是早出现的症状之一[1-4].有学者提出,嗅觉障碍可作为早期诊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 及AD的指标之一[5].
-
脑缺血患者血清中腺苷水平的变化
脑缺血引起的脑损伤是导致卒中患者生活能力丧失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缺血会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内源性脑保护物质,对抗缺血引起的损伤[1-2].在生理状况下,细胞外腺苷来源于神经末梢或胶质细胞的释放以及三磷酸腺苷代谢.电生理学和神经生化方面的大量证据表明,在缺血、缺氧应激状态下,腺苷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神经调节作用[3],主要通过降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减轻细胞毒性,起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张伟丽和吕国蔚[4]的动物实验已证明,在反复缺血、缺氧的刺激下,小鼠血清中腺苷水平会升高.本研究依据动物实验结果,对发病处于急性期的脑缺血患者血清中腺苷含量进行测定,以探讨反复缺血、缺氧产生的脑保护作用.
-
帕金森病嗅觉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近年来,其非运动症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嗅觉障碍发生率高,出现于病程早期,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脑内多巴胺能、乙酰胆碱及5羟色胺水平的变化,嗅觉皮层内“-突触核蛋白及Tau蛋白的异常沉积,嗅球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神经免疫炎性反应水平的升高及其他多种因素可能参与了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的发生.本文从神经生化、神经病理、神经免疫炎性反应机制及其他因素等方面对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的纹状体神经生化研究
目的:探讨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的纹状体神经生化改变。方法从尸检脑标本中,选取4例基因确诊的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2例基因确诊的亨廷顿病,以及4名正常对照。对其石蜡切片分别行脑啡肽、P物质、谷氨酸脱羧酶和Calbindin-D28k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并使用软件行图像分析。结果壳核和尾状核的背侧部脑啡肽、P物质染色和谷氨酸脱羧酶染色在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明显减低;Calbindin-D28k染色明显增加。与正常对照相比,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苍白球外侧段脑啡肽[16%(4%)、20%(1%),Mann-Whitney U检验,Z=-2.337, P=0.029]、内侧段P物质[12%(3%)、22%(1%),Mann-Whitney U检验,Z=-2.352, P=0.029)和谷氨酸脱羧酶染色[25%(11%)、33%(4%),Mann-Whitney U检验,Z=-2.323, P=0.029]阳性终末像素单位所占百分比显著减低。结论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纹状体P物质表达减低程度比脑啡肽更显著,Calbindin-D28k高表达可能对于神经元损伤具有代偿性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 亨廷顿病 纹状体 神经生化 -
脑微血管病变与Alzheimer病
散发性Alzheimer病(AD)是多因素疾病,目前对其生理、代谢、神经生化异常及病理学表现,尚缺乏一个整体的病理机制解释.本文试就近年来有关血管病变在起动这个进行性神经变性过程的研究资料,进行初步回顾.
-
阿片类药物依赖性的分子机制
对阿片类药物依赖性机理的研究,在行为、神经生化、细胞、分子水平上都有所进展.70年代初证实了脑内有阿片受体,这成为研究阿片类依赖性机理的起点.人们试图用阿片受体数目或亲和力的变化或受体活性状态的转变来解释阿片类药物的耐受和依赖.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未能证实阿片受体数量和亲和力的一致性变化.内源性阿片肽的变化也不能解释阿片耐受、依赖和戒断[1].
-
阿尔茨海默病与嗅觉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大脑退变性疾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在疾病的早期与健康老年人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难以鉴别.多年来,研究者采用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神经影像手段进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但均存在局限性,不能适时乃至早期发现AD.
-
帕金森病的基础与临床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期发生的锥体外系疾病,近期为神经科学领域中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对PD的神经解剖、神经生化以及临床实践的深入研究,提出基底节直接环路与间接环路学说,发展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方法.在P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也取得许多重大的进展.
-
儿童癫痫证候规律及中药干预神经生化机制研究
癫痫为儿科常见病,目前治疗仍以长期口服药物为主.为探求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的中成药,笔者在"扶正祛痰法治疗小儿癫痫"学术思想指导下,采用中药抗痫胶囊,在控制癫痫发作、减少耐药性产生、改善认知功能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
产前应激对子代行为及神经生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人类神经内分泌系统在胎儿时期已经发育较为完整,因此生命早期环境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发育,以及成年后个体行为、情绪和机体功能等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妊娠期间母代受到长期的情绪困扰或压力,可影响子代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导致子代智力活动和语言发育轻微受损及行为异常。该文就产前应激对子代的行为及神经生化的影响作简要概述,以期为产前应激相关工作的展开进行理论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