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股直肌肌束断裂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19岁.因车祸致左侧股骨、锁骨骨折,多处软组织损伤,经手术内固定卧床休息28 d后,自觉左膝关节上方约5 cm处疼痛,并扪及一包块.查体:左侧膝关节无明显功能障碍,疼痛处扪及一范围约4 cm×3 cm×3 cm的团块、质稍硬,站立时团块较明显,临床拟诊软组织挫伤、血肿机化?行彩超检查,左侧股四头股直肌远端回声连续中断,近断端明显挛缩增厚约1.6 cm,(右侧股四头股直肌远端相应部位厚约0.8 cm),相距约2.5 cm的两断端间被无回声及絮状回声充填(图1).超声诊断:左侧股四头股直肌远端肌束断裂.手术证实为股四头股直肌远端肌束汇入肌腱处断裂.
-
B超诊断腹壁白线疝1例
患者,女性,59岁.10余年前,患者无意间发现上腹部正中有一核桃大小包快,平压或平卧时可自行消失,自感无不适.近年来包块渐增大如鹅卵大小,仍可自行还纳.查体上腹正中剑突下约5 cm处,可见约5 cm×5 cm皮肤隆起,局部皮肤颜色如常,无破溃及渗出,质软,无压痛及波动感,反复按摩可完全消失,站立时可复现.入院诊断:腹壁白线疝.
-
子宫直肠陷凹积液的超声诊断
资料与方法本组79例子宫直肠陷凹积液患者,年龄18~51岁,多数伴有临床症状,下腹部不适、腹疼和不规则出血、白带多、腰痛等.采用Aloka SSD-256型线阵超声仪,探头频率3.5MHz,充盈膀胱常规检查下腹部,发现子宫直肠陷凹积液者,测量其上下径、前后径,观察子宫及双侧附件,由于积液受体位改变的影响,应平卧后立即观察,如显示不清,嘱病人站立数分钟后再行检查.结果见表1.79例子宫直肠陷凹有积液者与疾病有关的63例,占79.7%.
-
彩超诊断左房巨大粘液瘤1例
患者,男性,66岁.主诉心悸,气短、乏力近一年,不能剧烈活动,平素身体无任何不适,晨起突然站立时发生昏厥,平卧休息后缓解,自觉头晕,四肢无力,前来我院检查.查体:一般情况尚可,活动自主,精神面貌良好.P:68次/分,律齐有力,血压12/8kPa,双肺未见异常,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听诊心尖区闻及舒张期滚筒样杂音.
-
B超诊断男性子宫及隐睾1例
患者,男性,32岁,聋哑人,未婚.因右侧阴囊内无痛性肿物3天,门诊以右侧斜疝收住院.查体:于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一肿物,约4.0cm×5.0cm×3.5cm,质较硬、无触痛、可移动,站立增大,可降入阴囊,并自动还纳回腹.肿物叩实音,透光试验阴性,压迫内环口,肿物不能复出.
-
B超诊断膝关节滑膜结核1例
患者,男性,29岁.因右膝关节疼痛不适7+月,伴肿胀行走困难4+月,于2000年12月14日入院.7月前无任何诱因右膝关节疼痛,尤以长时间行走站立后为甚.无畏寒发热等表现.
-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中风后肌痉挛的研究
肌痉挛(spasticity)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性增高引起以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1].尽管肌痉挛可以利用来帮助患者的站立和行走,但它仍然可妨碍患者行走、移动和护理.
-
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的应用进展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应用低强度的电脉冲刺激恢复或改善肢体的功能,这些肢体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但因为疾病、创伤、发育缺陷等原因失去控制或控制不良,属于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的一种.应用于下肢、辅助患者站立和步行的FES设备称为FES辅助步行设备(FES-assisted walking device).本文拟对FES在辅助步行方面的应用作一回顾.
-
动式站立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及由此引起其他系统的机能改变,均易导致平衡失调[1],同时脑卒中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步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2].表现为步态异常、行走速度缓慢、费力、稳定性差等[3].这些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动式站立床作为一种新设备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但目前有关动式站立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取常规康复训练配合动式站立床训练,观察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
治疗性运动对脊髓损伤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疗效
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是脊髓损伤患者(多见于T6以上SCI)由卧位到站立训练过程中常见的干扰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早期康复,预防脊髓损伤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目前尚无有效手段[1-4].为了观察治疗性运动对脊髓损伤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我们对34例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
-
两种下肢踏车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的行走训练往往需先进行长时间的直立训练和下肢肌力训练,再进行独立站立和平衡训练,完成上述训练后方可进行行走训练,而且一般需要2-3人搀扶.这样的训练耗时长,效率低,加重治疗师工作负担.
-
治疗性站立及行走对脊髓损伤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引起损伤节段以下肢体骨量迅速减少,使患者下肢骨折的危险性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
肉毒毒素综合康复治疗与脑瘫患儿蹲伏步态
脑瘫儿童在站立与步行时常由于双下肢肌张力异常、肌肉力量不协调和肌肉控制能力差而出现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如果患儿反复应用代偿性异常模式就会导致异常的功能强化,使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缓慢并影响疗效[1].本文通过综合康复治疗,明显的改善患儿下肢的运动功能.
-
重度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重建
重度脑卒中的患者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只能长期卧床.恢复重度偏瘫患者的移动能力是康复医学的重要课题[1,2].本文通过21 例重度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过早期离床站立训练程序的治疗效果,探讨重度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程序.
-
双下肢瘫脑瘫儿童的技巧性物理治疗
脑性瘫痪(脑瘫)是指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或损伤导致以运动障碍和姿势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种非进行性的不可逆的病变.按其运动障碍所涉及的部位可分为单侧瘫、双下肢瘫、四肢瘫、单肢瘫等.按其功能障碍的特征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震颤型及混合型.其中双下肢瘫患儿多合并痉挛状态,痉挛程度又可分为轻、中、重度.即使是重度双下肢瘫的脑瘫患儿在给与充分的干预措施之后,如扶助器、手术、肌肉松弛剂,再配合系统的训练等,都可以站立及行走.
-
双髋关节离断术后装配双髋关节假肢者的康复训练: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女,9岁,2000年10月因车祸行"双髋关节离断术",术后因经济原因未装配假肢,日常生活不能独立,能在家内双手利用支撑器摆动躯干小距离移动,上学需依赖父亲背负,受教育程度:小学三年级.2005年1月至北京博爱医院诊治,经假肢科等联合会诊拟定装配THD-C1型带双髋关节长腿假肢,采用接触式接受腔.假肢重3kg,髋关节轴至足底长54cm,髋关节和膝关节均带手锁,站立行走时髋关节、膝关节伸展0°位锁定(由手动气压闸锁定);坐位时髋关节可屈曲90°锁定后还有10°可动范围,膝关节屈90°或伸0°锁定,踝关节固定不可活动.
-
T12完全性截瘫患者Walkabout步行器训练:2例报告
据文献报道,Walkabout截瘫步行器(简称步行器)对于T10以下的完全性截瘫和T8以下的不完全性截瘫能显著改善患者站立、行走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1-2],近年来我科对2例T12完全性截瘫患者配戴步行器前后进行了系统训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地震伤后T11完全性脊髓损伤并左肩离断康复治疗1例报告
脊髓损伤是康复科常见疾病,脊髓损伤并一侧肩离断却少见.本文报道1例地震伤后T11完全性脊髓损伤并左肩离断的患者采用肌力训练、起立床训练、平衡训练、MOTOmedviva2s智能运动训练、站立行走架训练、间歇清洁导尿等综合康复方法治疗,效果良好.
-
小腿假肢对线对膝关节肌肉活动特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腿假肢对线对患者站立状态下膝关节肌肉活动特性的影响,探索优对线的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针对矢状面不同的对线角度,采用NoraxonTM TeleMYO 2400R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系统,测量健侧和残侧有关的10组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为保持站立状态下膝关节稳定,残侧股二头肌和股内侧肌的等张收缩程度高于健侧;调整矢状面对线角度会改变健侧的腓肠内、外肌和残侧股内、外侧肌的收缩程度,当腿管相对于接受腔的屈伸角从-6°增大+6°到时,以上肌肉的表面肌电绝对平均值变化幅度达一倍以上,而双侧股二头肌、健侧股四头肌肌群收缩程度几乎不变.结论:小腿假肢矢状面对线对患者站立状体下膝关节肌肉和健侧踝关节肌肉活动特性影响明显,以上结果为假肢的优化对线提供了直观定量的生物力学依据,可以结合残侧承重线、足底压力的分析,寻找指导对线的原则.
-
多轴膝关节假肢稳定性的分析
人行走时双腿交替支撑体重,一条腿支撑运动的身体,另一条腿向前摆动,为下一次支撑身体作准备.腿支撑和摆动的期间称为站立相和摆动相.为了能接近正常人下肢的功能,膝上假肢必须满足:假肢处于站立相时,具有可靠的稳定性;摆动相时,具有可控制的屈伸功能,使其尽可能逼近正常下肢的摆动,以保证身体的平衡及良好的步态.此外,假肢还应能以舒适的方式支撑体重而不损伤残肢组织,避免因残肢和接受腔接触疼痛造成的异常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