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牵引治疗粗隆间骨折36例

    作者:李贵艳;黄玉德

    我院1994年1月至1997年6月采用骨牵引治疗粗隆间骨折36例,疗效满意,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56~78岁。36例中合并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7例,冠心病4例。7例家属不愿行内固定手术。按Boyd分类:稳定型12例,不稳定型24例。36例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缩短,缩短距离多的达5cm。2 治疗方法  7例入院后即行股骨髁上骨牵引,其余的控制合并症后进行。治疗时将患肢放置在带屈膝装置的Braum氏架上,呈轻度外展、中立位,牵引时间为6~10周,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牵引期间每日测量两下肢相对长度(以同侧髂前上棘至内踝之间的直线距离为标准),并做好记录,待两下肢等长时,适当减轻牵引重量,维持两下肢等长。治疗期间外敷、内服接骨药,鼓励患者早期锻炼股四头肌、膝踝关节。待患处无疼痛、无纵叩痛后拔针。3 治疗结果  36例拔针后均到放射科照片复查,全部病例对位对线良好,有明显骨痂生长,无一例发生髋内翻。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半年后随访,测量肢体长度,28例两下肢等长,5例比健侧缩短0.5cm,3例比健侧缩短1cm。检查步态未见明显跛行。4 讨论  我们体会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牵引开始数日,通过调整牵引重量及患肢的体位来矫正骨折端的对位、对线;②牵引重量切勿过重,待肢体肿胀消退后、两下肢等长时酌情减轻牵引重量;③把患肢放置在适当的外展、中立位上,外展的角度应根据骨折类型来调整,保持患肢中立位主要是防止旋转移位。我们是通过穿丁字鞋来维持。④准确测量肢体的相对长度,每日测量两次,做好记录,并加以比较。我们认为,在无床边X线机照片的简陋条件下行骨牵引治疗粗隆间骨折,只要严格按照上述几点去做,在护理部的精心护理下,经过数周的持续骨牵引,同样可使骨折端达到良好的复位,骨折愈合,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 内窥镜下植骨术在骨科中的应用

    作者:顾敏琪;刘沂;李治斌;邓磊;肖京;陈京峰;张彦东;孙建峰

    我们1999年11月~2000年12月用内窥镜下植骨术治疗股骨粉碎骨折、骨不愈合及骨纤维细胞瘤,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典型病例2例介绍如下.病例1 患者,男,18岁;1998年7月因车祸送入当地医院,诊断为“左股骨干骨折,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股骨行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小腿骨折清创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因感染伴骨缺损,于伤后1年3个月来我院治疗,股骨X线片显示:股骨中上1/3骨折不愈合,骨折端有间隙,硬化(见图1),胫骨中下1/3有8cm骨缺损,骨端萎缩,伴肢体短缩5cm.查体:左下肢肌萎缩,测量短缩5cm,股骨因有髓内钉固定未能查出明显反常活动,膝关节活动范围0~90度,小腿肌肉萎缩,前内侧有12cm×5cm皮肤瘢痕,有管型外固定架固定,胫骨骨端间有骨缺损,踝关节背曲受限,足部血运神经功能正常,诊断为左股骨中上1/3骨折不愈合,胫骨骨缺损.治疗采用股骨行内窥镜下植骨术(见图2),小腿用Ilizarov方法(1)作胫骨上端截骨移位术,术后11个月股骨骨折愈合(见图3、4),胫骨骨缺损愈合,肢体长度恢复正常.

  • 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针的手术配合

    作者:邓丽娜;冯蕾;李东秀;刘荣梅

    带锁髓内针是在普通髓内针治疗长管状骨骨折的基础上发展的,已成为治疗股骨干骨折有效的方法[1].除具有一般髓内针的特点外,还有维持肢体长度,控制骨折旋转,固定稳定,可早期离床活动等特点.因手术过程复杂,器械护士必须掌握各种器械的用法及性能,以提高配合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现介绍如下.

  • 脉冲式关节机械加载治疗股骨头坏死研究进展

    作者:范卓然;李杰;李心乐;张平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领域常见的疾病。它是由于创伤或非创伤因素,导致股骨头塌陷,骨组织结构改变的一种难治性疾病,临床以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全世界现有股骨头坏死患者2000多万例。其中,我国有500万-700万;而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地区,股骨头坏死已占骨科疾病的近30%,日本每年也有2500-3000例新发病例。股骨头坏死多发于中青年人,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方法。股骨头坏死的病程进展很快,前期研究表明,没有经过系统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4年内发生股骨头塌陷的患者至少占80%。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可以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减轻股骨头的力学载荷压力,如旋转截骨,或增加坏死区的修复能力,如髓芯减压。晚期治疗方法主要为人工髋关节置换,但是人工关节寿命有限。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脉冲电流治疗,中药治疗和体外磁场治疗等,但疗效较差,疗程较长,主要适用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目前,对于股骨头坏死的研究很多,但是远期效果并不明显。临床急需既适用于早期防治,又有效于晚期控制的保守治疗方法。近有文献报道,机械加载通过调节骨代谢,促进骨重建,从而治疗骨科疾病。我们研发的脉冲式机械刺激是以一定刺激频率对滑膜关节如肘、膝和踝进行的机械刺激,可以引起骨的相关合成代谢反应。肘关节机械刺激能促进上肢尺骨和肱骨的纵向延长;膝关节机械刺激除了能够促进下肢骨生长和调整肢体长度,还可以加速骨损伤的愈合,特别是膝关节的刺激能促进股骨颈的骨折愈合。因此,关节机械刺激是一种提高骨形成并修复骨损伤的有效手段。我们的近期研究发现,机械加载还能刺激骨髓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促进骨重建,并抑制破骨细胞发育和骨吸收。但运用关节机械加载如何通过调控干细胞分化治疗股骨头坏死,国内外尚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将阐明关节机械加载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

  • 腕部严重电烧伤患者手功能的康复护理

    作者:路琳;卢军玲

    据文献报道,电烧伤中四肢烧伤占82.7%,又以腕部多见.[1]高压电接触烧伤伤情常较严重,伴有肌肉、神经、肌腱、血管损伤或坏死,甚至危及肢体远端的存活,为了保留肢体长度及手部功能,我科对腕部电烧伤早期采用99M锝-亚甲基二磷酸闪烁显像法,判断坏死组织范围,48h内全部进行坏死组织清创并采用髂腰带蒂皮瓣修复.皮瓣成活后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康复护理,使手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为后期手功能重建手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 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不等长问题的探讨

    作者:费骏;毕大卫;郑琦;朱杭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引起肢体不等长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采用术前X线片测量股骨头运动中心至小粗隆的距离及股骨颈截骨高度的方法指导术中对患肢长度的控制.结果对42例施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前测量患肢短缩-8.2±6.5 mm,术后为-4.2±3.5 mm,其中术后肢体等长或长度差异在5 mm以内的为3l例(73.8%),结果令人满意.结论全髋置换术后肢体长度的恢复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能为追求关节的稳定而忽视肢体长度.采用术前X线片测量股骨头运动中心至小粗隆的距离及股骨颈截骨高度来指导术中控制患肢长度的方法较为切实可行.

  • 运用骨与钢板折顶方法治疗下肢长骨干粉碎性骨折

    作者:车坚;王甫亚;周业松;蒋正武

    我院自1996年3月~2000年3月共收治了股骨干、胫骨干粉碎性骨折9例,此类骨折碎片较多、缺损大、术中不能采用传统的牵引、撬拨、折顶等方法或借助器械使骨折复位、固定,恢复肢体长度.我们设计出一种寻我支点、运用骨与钢板折顶的方法治疗这种特殊类型骨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护理

    作者:吴志华;焦坤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利用人工材料将人体的股骨头和髋臼置换,具有解除疼痛,保持关节活动度,保持关节稳定性和不影响或修复肢体长度的综合优点【1】。我科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对38例全髋关节置换病人实施了系统的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1.7岁。其中股骨头坏死20例,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8例,38例全部单侧全髋关节置换。

  • 单一颈长假体对国人全髋置换术后下肢长度的影响

    作者:马俊;黄泽宇;沈彬;杨静;周宗科;康鹏德;裴福兴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肢体不等长是常见并发症,国内外已大量研究涉及如何均衡下肢长度,但针对单一股骨颈长设计的假体是否匹配国人髋关节生理特点,术中如何调整以及长期随访情况仍值得深入研究。
      目的:探讨Corail柄单一颈长假体对国人THA后双下肢长度的影响,及其长期临床疗效。
      方法:1999年11月至2001年3月选用Corail柄假体行THA患者50例(57髋),临床评估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分析。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及随访时的X线片观察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的骨质改变。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股骨柄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股骨柄翻修为终点。
      结果:50例(57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1~11.8年,平均(10.7±5.3)年。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36~81岁,平均(61.8±10.6)岁,身高141~177 cm,平均(162.1±9.5)cm,小转子上保留截骨长度2~10 mm,平均(5.3±1.7)mm。术前Harris评分为19~63分,平均(40.8±12.6)分,末次随访时为81~97分,平均(89.9±4.4)分。初始X线片示Corail柄与髓腔的匹配度100%满意,内翻和外翻固定分别有1髋,其余均为中心固定。至终末随访时,除4例(4髋)影像学上表现为稳定的纤维长入,其余均表现为稳定的骨长入。27髋(43.4%)可见假体柄与骨界面间的点焊现象;13髋(22.8%)在柄的远端有骨性基座形成。应力遮挡性骨吸收:EnghⅠ度57髋(100%),Ⅱ度41髋(71.9%)。9例患者在股骨大转子区发现局灶性骨溶解征象,其中1例面积较大者手术治疗。截止末次随访时无一例股骨柄翻修或影像学表现为无菌性松动,股骨柄十年生存率为100%。
      结论:使用Corail柄单一颈长假体时适当增加股骨颈截骨更符合国人体型较小、股骨颈较短的生理特点,可以获得良好的长期固定和临床效果。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与临床愈后关系的随访报告

    作者:赵晨;金礼斌;杨泉森;吴立东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 后肢体不等长(LLD) 与聚乙烯内衬磨损的关系,及其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42例 42髋进行平均 76.6个月的随访,测量聚乙烯内衬的线性磨损大小及下肢不等长程度,并对患髋进行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近的随访中,4例患者因故排除,余 38例 38髋均未见临床松动和失败征象,绝对下肢不等长(9.8± 7.1) mm, 近一次随访 Harris评分 82.1± 14.6, 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率 0.25 mm/y. 线性回归分析未发现 LLD与磨损率有明显相关关系 ,LLD与 Harris评分相关性分析有意义(r=- 0.3482, P=0.032),但直线性相关关系并不明确.在分组差异性分析中,发现 LLD≤ 10 mm与 LLD >10 mm两组的 Harri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66),未发现两组磨损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THA术后的肢体不等长对髋关节的长期功能有一定影响,同时可能会造成患者对侧髋关节的损伤,尤其是过度不等长更有可能引起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甚至假体不稳定.因此临床应通过术前、术后一系列测量评估尽量平衡肢体长度,以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 改良双平面股骨远端开放楔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技术要点及疗效评估

    作者:柳剑;黄野;王兴山

    目的:评估应用改良股骨远端外侧双平面开放截骨结合异体骨植骨锁定钢板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就诊的23例外翻膝畸形患者,应用股骨远端开放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所有患者均为外翻畸形伴肢短,排除炎症性关节病,采用改良股骨远端双平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技术。平均随访时间(59±7)个月,随访评估的内容包括:截骨矫正的角度,截骨端愈合的时间,下肢长度的变化,股骨机械轴长度的变化,并发症以及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膝关节损伤及骨关节炎评分( KOOS评分)。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手术前后上述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前的股骨胫骨角(FTA)是(162±4)°,术后的FTA(173±2)°比术前有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1.796,P<0.01),术后随访无任何角度丢失。开放楔平均愈合的时间为12个月,没有不愈合的情况发生。术前与术后双下肢股骨机械轴的长度差分别为(17±9)mm与(12±9)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884,P>0.05)。术前及术后的双下肢长度差分别为(23±12)mm和(14±10)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428,P<0.01)。手术后的KOOS各项评分均比术前明显提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改良双平面股骨远端开放楔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截骨方法。不会增加骨端不愈合或固定失效角度丢失的风险。

  • 全髋置换术中肢体长度恢复等长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荣新;王祥华;严世贵

    全髋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现象多见,是临床上患者主诉较多问题之一,Wright和Young[1] 认为肢体不等长可引起跛行,下腰痛,影响站立、上厕所等日常生活,易引起医疗纠纷.

  • Ilizarov技术治疗感染后小腿短缩畸形一例报告

    作者:郑学建;彭爱民;张保中;吴鸿飞

    化脓性骨髓炎好发于机体抵抗力较差的儿童髋、膝关节等部位,当急性期延误治疗后常会遗留骨骼发育不良、骨骼变形及骨缺损等.目前,如何矫正复杂的下肢畸形,恢复正常肢体长度及力线,促进骨愈合,仍是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Ilizarov技术是在张力-应力法则指导下,通过应用其三维立体且随意动态调节的环型外固定装置治疗各种复杂骨折、畸形和传统骨科技术难以治疗的疑难骨病.我们曾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1例儿童期骨感染后小腿严重短缩并复杂畸形的患者.本文通过对这一病例的介绍,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感染后大段骨缺损合并复杂骨与关节畸形的治疗效果.

  • 我国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王继芳

    自20世纪50、60年代我国骨科前辈们已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做了有益的尝试,但稍具规模的起步始于70年代初,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1.得到医、患双方广泛的公认.近30年经验证明,对严重病变的关节,人工关节置换具有解除关节疼痛、保持关节活动度、保持关节稳定性和不影响或修复肢体长度的综合优点.在治疗严重的髋、膝关节病损中已成为骨科界公认的临床常用标准手术之一.因其效果优良,用于髋、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被称为是治疗中的革命性进展.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术期病人的护理

    作者:尹淑珍;李秀梅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外伤中常见的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日常生活.对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不在于强求恢复骨折的完全对位或者保持肢体长度,而是要求尽快恢复独立生活所需要的活动,减少老年病人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

  • 1例半骨盆关节假体置换术病人的护理

    作者:郑朝敏;聂智容

    髂骨肿瘤切除、耻骨及部分髂骨切除,带股骨近端的人工半骨盆置换术治疗骨盆恶性肿瘤,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了肢体及功能[1].由于重建了骨盆环和髋关节,肢体长度不受影响,而且3个月左右即可扶拐行走.

  • 护理程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王爱勤;徐冰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Inent,THR)是利用假体替换有病变的股骨头和髋臼,具有解除关节疼痛,保持关节活动度,保持关节稳定性和不影响或修复肢体长度的综合优点.常用于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髋关节强直、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以及65岁以下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的预防及处理

    作者:李贞梅;张卫国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的原因,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和术中预防措施及术后处理作一综述.资料来源: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www.ncbi.nlm.nih.gov/pubmed),万方数据库(www.wanfangdata.com.cn).检索时间:英文文献2001/2008,中文文献2004/2009.检索词:英文检索词为"Leg length discrepancy,hip arthroplasty";中文检索词为"肢体长度,髋关节置换术".资料选择:计算机初检得到154篇文献,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此文无关的86篇,内容重复性的研究39篇,保留29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结局评价指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肢体不等长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结果: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的主要原因有股骨颈截骨时残端保留过多、使用过长的假体颈、股骨偏心距减小、选择略长的股骨颈假体,髋臼旋转中心下移改变过大等.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肢体不等长的有效方法有术前仔细测量评估、数字模板预测指导术中选择假体颈长,术中影像学引导,骨标志间距测量判断肢体长度和综合平衡法等.术后处理:对于肢体长度超过15mm的差异可用鞋跟和楔形的底来调整或反复手法推拿等操作;对于肢体不等长差异超过20mm或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可采用翻修手术.结论:肢体不等长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个体化的假体及计算机辅助导航关节可能会更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

  • 半骨盆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2例报告

    作者:杨君芳

    原发性骨盆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确诊,须手术治疗.恶性肿瘤的传统手术方法为半骨盆截除术,手术范围广,而且失去正常下肢,术后残废严重,对病人是一个巨大打击.而半骨盆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由于重建了骨盆环和髋关节,肢体长度不受影响,且3个月左右即可扶拐下地,因此较以往手术方法有较大优点.我院于1996、1999年共施行此手术2例,经术后2~4年随访,效果满意.现结合临床资料,初步总结如下.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长度调定方法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卢立军;张卫国;吕德成;李洪敬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预防双下肢不等长的方法.综合采用术前X线片模板测量股骨头运动中心指导选择假体颈长;术中根据股骨头运动中心是否与大粗隆尖端平齐、侧卧位测量双髌骨下缘是否在同一平面、牵拉患肢根据软组织张力调整患肢长度等方法来确定术中股骨颈假体的长度.本组44例患者分为2组:A组术前肢体等长(21例);B组术前肢体不等长(23例).对44例患者全髋关节置换进行了统计分析,术曾双下肢长度差异的均值为:A组-0.1士0.2cm,B组-1.2士0.3cm;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的均值为:A组0.1士0.1cm,B组-0.1士0.2cm.A组患者基本获得了肢体等长,B组长度差异在0.3cm以內,结果令人满意.该方法是一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肢体长度调整较可靠的方法.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