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
尽管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未得到满意的控制,目前迫切需要新的方法治疗心衰,移植干细胞代替移植整个心脏成为研究的热点.1989年,美国东田纳西州大学教授高理权先提出将自身骨骼肌干细胞移植至心脏促使坏死心肌细胞再生的设想,此后10年来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了其可行性,并发现骨髓干细胞移植不但可在宿主心肌内分化为心肌样肌细胞(cardiac- like muscle cells),而且可促进并生成新生血管.
-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预防和治疗心脏左室重构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方法是有限的.干细胞是未分化、多潜能的细胞,具有增生、潜在的自我更新、分化成为心肌细胞的能力.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能使心脏细胞再生,为因血液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恶化导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提供恢复和逆转的可能性.各种临床前动物试验表明,干细胞心脏移植能使心肌细胞再生和梗死区灌注加强,改善心脏功能.
-
心肌细胞再生和腔室重塑
摘要心肌细胞再生为保持心脏活力提供希望.成年心肌细胞持续再生是不可能的,但是心脏干细胞(CSC)可以使心肌再生,在特定环境下可以修复梗塞后的心肌.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近年来人们饮食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面临心脏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增长的严峻形势。心肌细胞是不可再生细胞,常规药物治疗、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均不能使心肌细胞再生,寻找能够弥补心肌缺失的方法显得极为迫切。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自我更新、不断增殖、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等能力,已成为再生医学的研究焦点。1970年, Friedenstein等首次在骨髓中发现并提取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1]。但从骨髓中提取BMMSCs的过程复杂,并对捐献者造成损伤。胚胎干细胞(ESCs)能分化成体内所有的细胞,是多能性干细胞的典型代表。近年研究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具有与ESCs相似的多能性[2]。多能性是指这些细胞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时可分化成三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及内胚层)的任意细胞的能力。但是胚胎干细胞的应用会产生严重的伦理问题。而iPSCs可能存在如c-myc的融合致癌基因、插入突变、抑癌基因破坏等情况[3],其临床应用受到批评与限制。寻找新的干细胞来源成为当务之急。
-
心肌细胞再生与心肌移植修复
过去的50年间,医学界一直认为心脏是终末分化器官(postmitotic organ),不能再生心肌细胞;心肌细胞肥大是出生后心肌细胞生长的惟一形式.心肌梗死后疤痕组织形成则是心肌细胞不能再生修复的好例证.当心肌细胞肥厚的潜力耗尽后,细胞死亡而心力衰竭发生.但近来一些研究发现,人类与哺乳类动物心脏,在正常或病理状态下,其心肌细胞均能进行分裂增殖,以维持心肌细胞数目的动态平衡或补充死亡的心肌细胞.因此,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的概念应该重新考虑.
-
心肌细胞再生与心脏修复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自身没有再生的能力,心肌细胞生长的惟一形式是肥大.早在20世纪20年代,病理学家在心肌组织切片上未观察到细胞核有丝分裂过程及其他细胞复制的证据,从而认为病理性心脏肥大是心肌细胞的单纯肥大,而不是数量的增加.1965年 Petersen 等对大鼠出生后心脏发育阶段和过度负荷情况下,进行3H标记的胸腺嘧啶掺入观察碱基是否参与心肌细胞核DNA的合成,通过放射自显影的分析中未能检测到DNA的复制.
-
极小的类胚胎样干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冠状动脉(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虽然目前药物溶栓、介入治疗及冠脉旁路移植术等治疗已使AMI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这些方法均不能使梗死后的心肌细胞再生.近些年随着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深入使心肌再生修复成为一种可能.
-
成体心肌细胞凋亡、增殖与运动促进心肌细胞再生研究进展
传统观点认为,成体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不再进行分裂增殖,其细胞数目也不再增加.20世纪90年代研究显示,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心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存在着心肌细胞死亡,在病理状态下心肌损伤后,心肌细胞除了发生坏死外,还通过凋亡使心肌组织发生重构.细胞坏死和凋亡率增加可导致心肌细胞数目明显减少[1].此外,在维持缺血缺氧状态下的细胞生存过程中,心肌细胞可发生自噬现象,参与细胞的凋亡[2,3].
-
急性心肌损伤后心肌修复的初步观察
目的 评估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边缘区和右心室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增殖情况,探讨其在修复损伤心肌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2012年1月起选取苏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SD大鼠1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对照组开胸置缝线而不结扎.于术后第10日处死大鼠,采集梗死边缘区及非梗死区心肌组织.处死大鼠前12h和24h分别腹腔注射50 mg/kg 5-溴-2-脱氧尿苷(Brdu).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和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du阳性心肌细胞.结果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梗死边缘区及右心室非梗死区均可见Brdu阳性心肌细胞,即存在心肌细胞增殖/再生.实验组梗死边缘区Brdu阳性心肌细胞比例为对照组的5.7倍[(1.26±0.15)% vs (0.22±0.06)%](P<0.01);右心室非梗死区Brdu阳性细胞为对照组的4.2倍[(0.75±0.12)% vs (0.18±0.07)%](P<0.01);实验组梗死边缘区Brdu阳性细胞与右心室非梗死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可增殖再生,梗死边缘区及右心室非梗死区均可见心肌细胞增殖,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
经冠状动脉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凶险,自从支架置入术在临床广泛应用之后,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和远期预后明显改善.但是梗塞血管再通后,虽能够恢复血供,挽救缺血损伤心肌,却无法促使已梗死的心肌细胞再生[1].近的动物体内外实验和初期的临床实践证明,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促使心肌和血管的再生,有望达到治愈心肌梗死的效果[2].经冠状动脉内移植的方法可以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一并完成,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与焦点.笔者从临床方法学角度对此方面进展予以简要综述.
-
骨髓动员与细胞移植对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作用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骨髓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模型的心脏修复作用.方法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静注1d,皮下注射连续5d行骨髓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106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注入行细胞移植.3周后观察超声心动图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不同区域血管计数,并观察增殖期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或再生心肌细胞.结果骨髓动员组和细胞移植组心功能明显改善;二组均可见心肌细胞再生;细胞移植组和骨髓动员组均可见大量新生血管,但二者分布区域不同.结论骨髓动员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二者可促进心肌细胞再生且对不同区域的血管再生作用不同.
-
外周血干细胞冠脉内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梗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并发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是常见许多患者死亡的原因.药物、介入手术治疗能够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衰症状,却无法使梗死的心肌细胞再生,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危重病之一,目前采用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搭桥术,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远期预后明显改善.使梗死的血管再通虽能挽救缺血的心肌,但是无法促使已梗死的心肌细胞再生.
-
心脏干细胞促进心肌细胞再生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目前药物及介入治疗可改善心肌梗死的症状,降低短期病死率,但病程的不可逆转会致患者死亡.随着心脏干细胞(CSCs)被证实存在,并发现CSCs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CSCs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理想的方法.该文就心脏干细胞促进心肌细胞再生和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心肌细胞再生与心肌组织损伤修复
1心肌细胞的再生1.1传统观念上的心肌细胞与近代观念传统观点认为:心肌细胞(指心脏中的工作细胞,不包括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是终末细胞,不能进一步分化与繁殖[1].近年来,有研究向这一观点提出挑战.认为成熟个体的心肌细胞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能够增殖、再生,并且,在病理情况下增殖、再生加速.
-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狭窄造成的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症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它们能够改善心肌缺血症状.但是对于急慢性心肌梗死患者,上述治疗方法无法逆转已坏死的心肌,因而不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表现为患者反复发生心力衰竭.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凋亡,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瘢痕形成.如何促进缺血坏死区心肌细胞再生,防止心室重构,已成为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骨髓干细胞(marrow stem cell, MSC)研究的深入,人们试图通过移植技术将MSC移入受损的心肌组织中并使其增殖再生,以替代坏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本文对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进展作一综述.
-
外周血干细胞冠脉内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初步临床研究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日益升高,如何更有效地降低由此带来的病死率、病残率日益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药物、介入、手术治疗能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衰症状,却无法促使梗死的心肌细胞再生,心脏移植也有极大的局限性.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对造血干细胞研究认识的深入,使人们试图将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受损心肌组织中增殖替代坏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为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国内外研究已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
-
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及机制
药物治疗和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使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再次入院率显著下降,但这些疗法不能有效地逆转已坏死的心肌.近年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修复损伤心肌,改善心脏功能.
-
终末期冠心病的干细胞移植治疗
自从 1977年开展 PTCA及 10年后的支架植入术,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和远期预后明显改善.但是梗塞血管再通虽能挽救缺血顿抑心肌,但是无法促使已梗死的心肌细胞再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梗死心肌移植再生后nesprin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到急性心肌梗死区心肌样细胞再生后nesprin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大鼠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利用密度梯度分离法和贴壁培养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相关抗原、DAPI标记MSCs备用;SD大鼠开胸手术结扎心脏冠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并在实验组梗死区注射MSCs,对照组注射DMEM;术后3周取梗死区心肌,利用免疫细胞学化学方法鉴定肌节肌动蛋白和肌钙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质印迹鉴定nesprin蛋白在MSCs移植后的表达.结果:MSCs移植到梗死缺血区3周后可以用DAPI示踪、并有心肌细胞特异蛋白呈阳性表达;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鉴定在MSCs移植前后有nesprin蛋白的表达,移植后出现nesprin蛋白表达量的增加.结论:MSCs在梗死心肌内移植具有分化再生的能力,nesprin蛋白在MSCs移植后出现表达量的增加,可能在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样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