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强力霉素降低哮喘小鼠肺血管通透性
支气管哮喘是常伴有血管通透性和血浆渗漏增加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促进血管形成和引起强烈炎症反应的、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可暂时性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移行.近年来实验研究表明,VEGF对支气管炎症形成和支气管壁重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哮喘的治疗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小鼠哮喘模型中强力霉素对VEGF水平和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
抗白细胞介素5抗体和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对支气管哮喘小鼠嗜酸粒细胞迁移的影响
嗜酸粒细胞(EOS)是导致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特征性气道炎症的关键效应细胞,但应用白细胞介素5(IL-5)抗体以阻断IL-5的作用后能否完全阻止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引起的EOS募集尚无定论.我们采用小鼠哮喘模型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
白细胞介素10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作用的研究
白细胞介素(IL)10是一种具有广泛免疫抑制活性的细胞因子,主要由Th2细胞分泌.目前IL-10能否用于支气管哮喘治疗存在较多争议,我们的研究旨在探讨IL-10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诱导的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是否有抑制作用.材料与方法雌性清洁级Balb/c小鼠30只,体重14~17 g(第一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分为三组,每组10只小鼠.对照组(A组):致敏和激发均用无病毒的Hep-2细胞株培养上清液.气道炎症组(B组):用灭活的RSV病毒为抗原,致敏后激发;IL-10治疗组(C组):同B组予RSV致敏后激发,RSV激发前1 h气道内滴入重组小鼠IL-10 (rmIL-10).Balb/c小鼠饲养在无RSV抗原条件下,采用2次致敏,1次激发建立小鼠气道炎症模型. 第1天皮下注射0.1 ml含6.25×105 PFU紫外线灭活的RSV(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病毒室)及20 μg 氢氧化铝的生理盐水混悬液,第8天重复注射,第21天B组经乙醚麻醉后用0.1 ml 含6.25×105 PFU RSV的生理盐水,小鼠鼻腔内缓慢滴入激发小鼠气道炎症;A组:滴入0.1 ml等量未加病毒培养的Hep-2细胞悬液;C组:RSV激发前1 h鼻腔内滴入0.1 ml含200 ng rmIL-10(美国R&D公司)的生理盐水.
-
白细胞介素18对灭活呼吸道合胞病毒诱导小鼠肺部嗜酸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
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中浆细胞和嗜酸细胞(EOS)被认为在气道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它们不仅能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如IɡE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等)加重哮喘气道炎症,而且会损伤气道上皮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故以浆细胞和EOS浸润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炎症反应,被认为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1].白细胞介素18(IL-18)是近发现的一种免疫调节因子.目前有关它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明了.为探讨IL-18对支气管哮喘气道EOS和浆细胞的作用,我们在小鼠哮喘模型上观察了IL-18对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
-
B7-1阻断剂对实验性小鼠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重要的免疫学异常是Th1/Th2亚群数目和(或)功能比例失衡,表现为Th2亚群数目增多和功能亢进,Th1亚群数目减少和功能降低[1].抗原递呈细胞(APC)能刺激CD+4 T淋巴细胞向Th2细胞分化,是诱导哮喘发病的第一步,APC/T淋巴细胞相互识别中,B7家族协同刺激信号和其配体的结合是诱导Th2效应的关键[2].B7分子中与哮喘关系密切的是B7-1(CD80)和B7-2(CD86)[3],其中B7-1/CD28是激活T淋巴细胞重要的协同刺激通路是B7-1/CD28通路,其在哮喘的发病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4].我们的实验以小鼠哮喘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阻断B7-1/CD28协同刺激通路对哮喘的治疗作用,为探讨哮喘治疗的新途径提供实验资料.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气道重塑的关系
气道黏膜下纤维化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气道重塑的主要特征之一.目前认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致纤维化作用的下游介质[1],它参与肺纤维化[2-3]等多种器官纤维化的发生.我们通过检测小鼠哮喘模型肺组织中CTGF mRNA的表达并结合TGF-β1和胶原蛋白的测定,探讨其在哮喘及气道重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两者间的相关性.
-
干扰素-γ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化生及其分泌黏蛋白Muc5ac的影响
气道的分泌功能亢进和杯状细胞的化生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明显特征.黏蛋白MucSac的过度表达是杯状细胞化生和分泌亢进的主要原因[1].干扰素-γ(IFN-γ)是Th1型细胞因子,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具有复杂的多样化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小鼠哮喘模型经IFN-γ腹腔注射后肺组织杯状细胞数量和MucSac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气道黏液过度分泌的机制.
-
磷酸化胞嘧啶鸟嘌呤基序的脱氧寡核苷酸对尘螨支气管哮喘小鼠早期防治探讨
近年发现含磷酸化胞嘧啶鸟嘌呤基序(CpG)的脱氧寡核苷酸(CpGODN)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Th1和抑制Th2细胞反应,在抗原提呈阶段即发挥作用,我们采用尘螨抗原制作小鼠哮喘模型,探讨CpGODN的早期防治作用.
-
减毒活菌卡介苗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外周血Th1/Th2平衡的影响
诸多研究表明,辅助T细胞(Th2)占优势的Th1/Th2失衡是哮喘发病的重要机制.减毒活菌卡介苗(BCG)是一很强的Th1型细胞诱导剂,本研究意在观察BCG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及外周血Th1/Th2 平衡的影响.
-
阻断CD28-CD86共刺激途径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研究
近年的研究证实,共刺激分子在哮喘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观察了抗CD86单抗阻断CD28-CD86共刺激途径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小鼠哮喘模型通气功能检测实验器材的改进
通气功能检测可直接反映支气管痉挛等所造成的气道阻力等的改变,是判定支气管哮喘动物模型的可靠指标,目前国外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多采用此项检测,但国内尚未见报道.它的部分实验器材在国内很难仿制,哈佛动物呼吸器造价昂贵,我们对其器材进行改进,并作以简要报道.
-
不同致敏方法对小鼠哮喘模型建立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致敏原卵清蛋白(ovalbumin,OVA)以及不同致敏次数对小鼠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模型建立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A、B、C、D组,每组10只.A、B、C、D组分别用不同剂量的OVA及不同致敏次数来致敏BALB/c小鼠复制哮喘模型.经后1次OVA雾化激发后24h,提取小鼠血液样本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样本.ELISA法检测小鼠BALF和血清中IgE、OVA特异性IgE、IL-4和IL-5的含量;肺组织病理切片经HE染色、PAS染色后,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A~D组的BALF中IgE、OVA特异性IgE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以模型组B组(IgE:1036.15±80.18,OVA特异性IgE:20.42±1.21)为显著,与正常对照组(IgE:694.75±33.45,OVA特异性IgE:14.74±1.8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D组小鼠BALF及血清中IL-4、IL-5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样以模型组B组(IL-4:228.52±7.83,IL-5:21.04±1.22)为显著,与正常对照组(IL-4:147.61±10.13,IL-5:13.61±1.0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OVA剂量的增加,细胞因子水平增加.A~D组小鼠肺组织标本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可观察到明显的炎症浸润性病理表现,而给予高剂量OVA的B及D组小鼠肺部组织病理变化更为明显.[结论]4种造模方法均能成功建立哮喘模型,OVA的致敏剂量比致敏次数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
细胞因子IL-12在哮喘小鼠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在哮喘小鼠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对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65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重组白细胞介素-12(rmIL-12)组(C组)和IL-12基因敲除组(D组),以卵白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制备哮喘模型.C组在每次激发前30 min给予rmIL-12腹腔注射,D组在激发前1d给小鼠植入含有抗IL-12多克隆抗体的缓释泵,A组小鼠在末次激发后24 h处死,其余三组小鼠在末次激发后的1d、2d、4d、7d分别处死.摘眼球取血进行血浆一氧化氮(N0)和免疫球蛋白E(IgE)的检测.收集各组小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ELISA法检测其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离心后的细胞沉淀行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EOS)分类计数;剪下结扎右肺下叶用于HE染色.结果 (1)细胞计数:小鼠BALF中的细胞总数和EOS百分比,B组明显高于A组(P<0.05),C组明显低于B组(P<0.05),D组较B组明显升高(P<0.05).(2) ELISA检测:与A组相比,B组小鼠BALF中IL-10、IL-12水平明显降低(P<0.05),TNF-α、NO、IgE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B组相比,C组小鼠BALF中IL-10、IL-12水平明显升高,TNF-α、NO、IgE水平明显降低;D组小鼠TNF-α、NO、IgE水平明显升高,IL-10、IL-12水平明显降低;于1d、2d、4d、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组织病理改变:A组小鼠HE染色未见异常;B组小鼠肺泡间隔及小血管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C组小鼠的炎性细胞浸润较B组缓解;D组小鼠部分可见小气道管腔完全闭塞,炎性细胞浸润较B组明显加重.结论 rmIL-12能够明显抑制哮喘小鼠炎症细胞的浸润,同时降低炎症因子TNF-α、NO和IgE的表达,促进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从而在哮喘发病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
-
中药对小鼠哮喘模型T细胞免疫调节的研究
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2013年我国首次发布的全国哮喘患病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哮喘总患病率已达1.24%。哮喘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临床治疗多以激素类药物、受体激动剂等化学药为主,常易引起骨质疏松、抵抗力下降、消化道溃疡、电解质紊乱等多系统的副作用。
-
一种复制小鼠哮喘模型的新方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疾病,其发病率高,呈慢性过程,消耗大量医疗资源,而且其发病率仍在逐渐上升.小鼠作为一种较合适的复制哮喘病理生理过程的动物,其繁殖迅速,成模后稳定,价格相对便宜,在哮喘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要致敏及激发两个过程才能产生典型肺部过敏性炎症,短成模过程包括在第1、8天致敏、第18、19、20、21天激发,需时21天;经典成模过程为在第1、15天致敏、第25、26、27、28、29天激发,需时28天.对于需要短期内研究一种药物的实验来说是不可能的,而且对于大量的实验组设计来说,增加饲养天数容易增加实验成本,为此,本小组借鉴国外学者经验,在研究工作中探讨出一种可在短期内成模的小鼠致敏方法,介绍如下.
-
重组白细胞介素12抑制哮喘小鼠肺部炎症的机制
目的:观察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12(rmIL-12)对哮喘小鼠肺部炎症的防治作用以及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4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rmIL-12组20只、哮喘组20只和对照组5只,前两组又各自分为末次激发后1,2,4和8 d时间组,每组5只。以卵白蛋白( OVA)致敏和激发制哮喘模型,rmIL-12组在每次激发前30 min同时给予rmIL-12腹腔注射进行防治。随后处死小鼠, ELIS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和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一氧化氮(NO)和IgE浓度。 BALF沉淀行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EOS)分类计数。 HE 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小鼠HE染色可见明显的气道炎症反应;rmIL-12组小鼠各个时间段的肺部炎症反应较哮喘组明显减轻。哮喘2 d组的细胞总数及EOS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rmIL-12组的上述指标较同时段的哮喘组降低,在1、2和4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2 d组TNF-α、NO、IgE水平较对照组升高,IL-10较对照组降低(P<0.05);rmIL-12组的上述指标较同时段的哮喘组相比,TNF-α、NO、IgE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其中TNF-α和NO水平在1、2、4和8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在1、4和8 d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E在2 d和4 d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2通过调整炎症相关因子,预防和控制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
-
转染IL-10的树突状细胞对小鼠哮喘气道表达的影响
研究小鼠重组腺病毒载体Ad-mIL-10及其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探讨其相关的发病机制.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小鼠IL-10腺病毒重组体Ad-mIL-10,并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DC.以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小鼠并雾化吸入激发的方法制作小鼠哮喘模型.第一次腹腔OVA致敏后静脉给予Ad-mIL-10、Ad-EGFP、Ad-EGFP转染的DC或Ad-mIL-10转染的DC.并设立哮喘模型制作对照组,观察各组小鼠血液、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的CD3+T细胞中的IL-10+IL-4-的Tr细胞及IL-10+IL-4+的Th2细胞比例变化,ELISA方法测定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中的IFN-γ、IL-4、IL-10水平,以观察Th1、Th2细胞的数量、功能变化以及IL-10的变化.结果显示Ad-mIL-10、Ad-EGFP、Ad-EGFP-DC对哮喘模型小鼠体内Tr细胞和Th2细胞的数量及肺部炎症局部的Th1及Th2细胞功能无明显影响;Ad-mIL-10转染的DC可以诱导哮喘模型小鼠体内IL-4-IL-10+的Tr细胞的增加及IL-4+IL-10+的Th2细胞的减少,并抑制哮喘模型小鼠肺部Th2细胞的功能,但对Th1细胞的功能无明显影响.提示单独应用Ad-mIL-10静脉注射产生高浓度的IL-10并不能诱导Tr细胞分化和抑制Th2细胞的激活.Ad-mIL-10转染的DC可以诱导原始T细胞向Tr细胞方向分化,并抑制Th2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
特异性CD8+T细胞活化对树突状细胞的负向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CD8+T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性免疫应答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特异性CD8+T细胞与骨髓体外诱导的或脾脏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共培养,检测DCs表面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检测共培养后DCs刺激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OVA致敏小鼠体内回输特异性CD8+T细胞,分析CD8+T细胞对脾脏DCs抗原递呈能力的影响;CD8+T细胞干预后的致敏小鼠吸入OVA后,分析小鼠肺泡-支气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的白细胞和细胞因子,小鼠肺组织切片经HE和PAS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 DCs与CD8+T细胞共培养后,其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均下调,刺激CD4+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CD8+T细胞体内回输后,小鼠脾脏DCs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其刺激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均下调;与未干预组相比,CD8+T细胞干预小鼠BALF中IL-4、IL-5质量浓度降低,肺部炎性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增生减少.结论 特异性CD8+T细胞活化可以通过下调DCs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来抑制DCs的抗原递呈能力,从而调节致敏CD4+T细胞的增殖,缓解哮喘小鼠的症状.
-
IL-12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及TNF-α和IL-10水平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难症之一[2],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已成为美国18岁以下人群住院的第3位原因,仅次于肺炎和外伤.目前全球的哮喘患者已达3亿,我国的哮喘儿童多达2 000万.虽然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尤其是IL-12与哮喘的关系极为密切.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IL-12是关键的抗炎性细胞因子,哮喘发生时体内存在IL-12的代谢失调,但是它在哮喘免疫防治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以及它与其他细胞因子IL-10、TNF-α之间的相互关系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应用重组小鼠IL-12(rmIL-12)进行哮喘小鼠防治,观察它对哮喘气道炎症,IL-10和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哮喘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上哮喘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