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疗效比较
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对采用腹腔镜治疗的54例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和胆管一期缝合2种方法胆道镜取石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以评价各种腹腔镜胆道探查方式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
吗啡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剖腹探查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效果的观察
不受控制的急性术后疼痛是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各种控制术后疼痛药物,有氯胺酮,局部麻醉剂和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或N‐乙酰对氨基苯酚是一种活性代谢物。是一个很好的替代镇痛药,特别是对于患者有阿司匹林禁忌证的患者,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吗啡是常见的镇痛药物。有一些研究表明,吗啡可导致恶心,嗜睡和低氧血症及呼吸抑制。由于术后疼痛控制的重要性及吗啡的不良反应,我们决定研究比较对乙酰氨基酚与吗啡的镇痛效果及其他不良反应。
-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疗效比较
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对采用腹腔镜治疗的54例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和胆管一期缝合2种方法胆道镜取石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以评价各种腹腔镜胆道探查方式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
胆道镜治疗胆道探查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体会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我院自1999年至2004年5年间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551例,术后并发胆管残余结石者23例,残石率为4.17%;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龄大者61岁,小者25岁.平均年龄43岁.
-
术后酸痛、发热、肠瘘
患者、女、63岁,因"腹部闭合伤剖腹探查术后4月,伴间歇性腹疼、发热3月余"人院.1 病例摘要1.1 病史现病史:2007年5月16日6时左右,摔倒撞击上腹部,即感腹部疼痛不适,伴恶心呕吐.
-
超声检查低位梗阻性黄疸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低位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发生在胆总管远侧段.其病因复杂,良恶性病变均有可能,治疗方案和预后转归截然不同.术前准确评估胆道情况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前提,关系到胆道探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
-
拔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35例诊治体会
胆道探查术后均放置T管引流,术后2周左右拔除T管已列入诊疗常规[1].但拔除T管后发生胆漏也偶有发生,严重时导致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如处理不当则后果严重.我院自1992年6月至2003年5月,共施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2286例,拔除T管后发生胆漏35例,占1.53%,与文献报道的发生率相近.我们通过对4例典型胆漏病例的分析,对其发生的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予以讨论,以便吸取教训,提高医疗质量.
-
关于胆总管切开探查后一期缝合胆管的认识
虽然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放置T管是常规的手术步骤,但是很多医院的很多医生都尝试过不放置T管,笔者也曾在一些病人尝试过,病人的临床过程非常顺利,没有出现近、远期并发症,但并不能据此废弃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常规放置T管.
-
关于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的看法
近年来医学发展迅速,有些既往认为的金科玉律在发展中纷纷被淘汰.手术剃毛是一误区已提出数十年,且有多中心的RCT支持,但在我国多数医院仍奉为"常规".这一方面是习以为常,另一原因是国内教科书内容更新较迟滞的缘故.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放置T管这一常规沿用已有百余年,虽从20世纪50年代后已有些作者提出质疑,但多数属严格挑选的少数病例,且缺少随机对照,因此至今仍有争议,无论国内外,多数仍沿用T管.
-
胆道术后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诊治
我科于1995.1~1997.11月胆道探查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病人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42~63岁.平均52岁.原发疾病中3例为肝内外胆管结石并梗阻性黄疸,4例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5例合并重症胆管炎.手术方式: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6例,二次胆道手术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及胆肠吻合术3例.肝左外叶切除及不规则肝叶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3例,其中胆道泥沙样结石8例.
-
体内冲击波胆道碎石在腹腔镜胆管探查取石术中的应用
体内冲击波胆道碎石技术多用于胆道探查术后,经T管窦道在胆道镜直视下对胆管残余结石的治疗[1].目前国内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遇到胆管结石难以取出时,多予以安置T管,留待术后取石.由于腹腔镜手术后经T管形成窦道时间较长,患者术后带T管时间通常较传统开腹手术明显延长,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能否在术中应用体内冲击波碎石技术,取出那些难取的胆管结石,成为关注的重点.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我科对腹腔镜胆管探查术中胆道镜取石困难的41例患者进行体内冲击波碎石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CO2气腹致腹膜恶性间皮瘤斜疝内转移一例
患者男性,47岁.因右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20年,腹腔镜探查术后不能还纳并渐进性增大半年入院.该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可进入阴囊.半年前因腹痛伴不明原因大量腹水,于外院局麻下行腹腔镜探查(CO2气腹压力=8 mmHg),术中取腹膜病理活检,诊断为"腹膜恶性间皮瘤(局限型)",气腹建立后患者自感右腹股沟区肿物膨出,术后肿物不能还纳并呈渐进性增大,右腹股沟区胀闷不适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
多发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误诊为上纵隔占位一例
患者 男性,38岁.主因"突然声音嘶哑50d,开胸探查术后20 d"入院.患者因"突然声音嘶哑30 d"于外院行胸部CT提示"纵隔占位,肿瘤?",行"上纵隔占位切除术".
-
胎盘早剥剖腹探查术后阴道分娩1例
患者女性,32岁.因"停经7+个月,发现胎死宫内4 d,外院剖腹探查术后1 d"于2006-11-07日急诊转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病史采集:G1P0,平素月经规则;LMP:7+个月前(确切时间不详).孕3+个月时曾出现头痛、眼花及视物模糊等症状,于当地医院就诊,自诉当地医院检查时"BP正常",接受"输液治疗"(具体方案不详)后缓解.孕4+个月时自觉胎动,孕期未进行产前检查.
-
腹茧症的诊治
腹茧症是临床少见的腹部疾病之一,患者往往因肠梗阻而行剖腹探查术后才得以明确诊断.处理不当,将引起不良后果[1,2].1997~2002年间,我们收治3例,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
治疗性ERCP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
我科自1993年10月~2000年12月共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7284例次,造影成功6987例次,成功率95.9%,其中实施治疗性ERCP 4468例次,占63.9%.将全部治疗性ERCP病例分为两组:(1)切开组1416例,男女比例1.25:1,年龄范围26~96岁,对于胆管结石,切开完全取石成功率97%,其中233例巨大结石行机械碎石后取石成功,适应病例为胆囊切除术或总胆管探查术后发现的胆管残余结石,未经手术治疗年龄大于40岁无胆囊疾患的单纯性胆管结石,适合行腹腔镜(LC)者可先内镜下处理胆管结石,年长、体弱、拒绝外科手术以及壶腹部嵌顿结石.
-
胃肠道肿瘤巨-微血管构筑的临床应用研究
长期以来,胃肠道肿瘤的术前诊断率一直较低(50%~60%),尤其是对于胃的解剖盲区、小肠及胃肠道壁间、腔外病变,早期微小病变,应用常规检查方法(如钡餐、内镜),漏诊率更高,几乎全由剖腹探查术后确诊.虽然,钡餐、内镜、CT、MRI在诊断胃肠道肿瘤有一定价值,但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对大多数肿瘤也只限于定位、定量(肿瘤大小)诊断,难以定性,鉴别诊断难,诊断符合率低(42%~58%).总之,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是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极大地影响了临床医学向前发展.
-
早期活动对胆道探查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腹部手术因创伤、麻醉、胃肠暴露过久或手术操作刺激引起迷走神经麻痹,患者常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道胀气,高度腹胀不仅影响膈肌上升,呼吸运动受限,而且使下腔静脉受压,血液回流障碍对胃肠吻合口、腹部切口愈合都有不良影响,由于术后常留置各种管道,早期下床活动会成为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一大挑战.造成病人常有各种担心和疑虑,进而影响疾病的康复.本文旨在探讨早期活动对胆道探查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
1例灌肠致肠穿孔的经验教训及预防对策
现报告我科2013年发生的一例灌肠致肠穿孔分析总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郑菊性别女年龄61岁因“右侧腰部胀痛1月。”入院于2013年10月22日17:10入院时诊断:1.右输尿管占位:1)炎症?,2)肿瘤?2.右肾积水。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年,平时口服“金菊降压药”,血压可控制;子宫脱垂病史30年;慢性胃炎病史10年;5年前做过痔疮手术;长期便秘;入院时给予完善相关检查于2013年10月24日在持硬麻下行经尿道右输尿管取活检术,10月30日活检病检报告示:(右输尿管下段)浸润性恶性肿瘤,倾向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准备2013-11-4全麻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于11月3日19:00患者口服甘露醇导泻药后,未排除大便,晚21时行清洁灌肠后两小时排除少许灌肠液,第二日早晨患者诉下腹疼痛不适、排尿困难,体温39℃。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全腹CT示:下腹及盆腔感染性病变,以盆腔感染为著伴盆腔积气,以子宫直肠隐窝积气为多,考虑肠穿孔所致。于11月5日行行剖腹探查术后给予结肠造口术,右输尿中下段、右输尿管口周围袖套切除,右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恢复好,3个月后行篓口还纳术,术后切口恢复好,一周后出院。 -
放疗加卡铂治疗食管癌探查术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加卡铂能否提高单纯探查术后食管癌的疗效.方法:86例单纯探查术后食管癌病例随机分为单纯放射治疗组(Ⅰ)和放射治疗加卡铂组(Ⅱ),每组分别为43例.Ⅰ组与Ⅱ组的照射方式和照射剂量相同;Ⅱ组,于放射治疗的第1和4周分别同时静脉滴注卡铂,剂量为AUC=90mg~150mg,连用4天.结果:Ⅰ组与Ⅱ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14.0%,4.7%和79.1%、44.2%、23.3%,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1.9%(18例)、11.6%(5例)、4.7%(2例)和76.7%(33例)、44.2%(19例)、23.3%(10例).3、5年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Ⅱ组20例(46.5%)发生1级、2级骨髓抑制,而Ⅰ组仅2例有1级骨髓抑制(4.7%),Ⅱ组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放射治疗同时加卡铂能提高食管癌探查术后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增加,但可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