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容量治疗在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瘤体受到刺激释放大量儿茶酚胺进入血液循环,致血压和心率急升骤降,肿瘤切除后由于儿茶酚胺释放减少而并发低血压,以致休克,故麻醉风险大、病死率高.为了降低病死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对10例患者在切下肿瘤前用硝普钠控制血压的同时快速大量输液,及时补足容量,避免了上述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管理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瘤体间断或持续地分泌和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1].手术切除肿瘤足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
胸髓上段交感节前神经元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发病中的调控机制
目的探索交感神经受刺激在CSA发病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2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模型组通过外载荷力的作用,制作CSA动物模型.采用玻璃微电极胞外记录方法,测量SPNs自发和诱发放电脉冲数.结果模型组胸髓侧角的SPNs放电次数明显多于正常组(P<0.001).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时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加、放电次数增多可能是导致椎动脉痉挛、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
-
腹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脊柱错位引起的多汗症
出汗异常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的症状之一,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过去人们大都是以药物及神经节阻滞对其进行治疗,而脊柱错位刺激交感神经节引起多汗已渐渐被人们认识,通过调节脊柱治疗本病未见报道.我科采用推拿配合腹针治疗因脊柱错位引起的多汗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如何治疗糖尿病泌汗异常
答:糖尿病泌汗异常属中医"汗证"、"头汗"、"半身汗"、"自汗"等范畴,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糖尿病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高血糖导致微血管病变,使神经营养障碍和变性,累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时,汗腺分泌功能减退,甚至无汗液分泌,呈片块状,以脚部较明显,可造成皮肤干燥,容易开裂.
-
尿儿茶酚胺检测对嗜铬细胞瘤诊断的评价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以及其它任何肾上腺素能受体系统的嗜铬组织能产生过多儿茶酚胺的肿瘤[1].临床上主要以心血管系统症状,尤其以不同类型继发高血压为主,兼有其它系统代谢紊乱症群.近年对来本院诊治的继发高血压,影像学定位疑似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尿儿茶酚胺检测,其结果报道如下:
-
川芎嗪对牛磺酸引起的交感神经节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影响
实验中将牛磺酸(以任氏液为溶剂配成所需浓度的溶液)按一定时间间隔滴加到含有牛蛙椎旁交感神经节的灌流槽中,以引起交感神经节较为恒定的膜电位反应.采用细胞外微电极技术,记录离体灌流的牛蛙椎旁交感神经节细胞膜电位,观察川芎嗪对牛磺酸介导反应的抑制作用.牛磺酸(10 mmol/L)可引起神经节细胞膜超极化(n=38)、去极化(n=14)以及去极化之后伴随超极化过程的双相反应(n=8).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500 μmol/L)可抑制牛磺酸(10 mmol/L)的超极化反应(n=6).无钙溶液灌流对牛磺酸(10 mmol/L)介导的反应无影响.川芎嗪(300 μmol/L )可抑制牛磺酸(10 mmol/L)的超极化反应(n=13)、去极化反应(n=6)和双相反应(n=4).结果表明川芎嗪对牛蛙椎旁交感神经节牛磺酸介导的膜电位变化有抑制作用.
-
川芎嗪对蟾蜍交感神经节细胞上ATP电位的影响
川芎嗪(ligustrazin)为中药川芎提取物中的一种单体有效成分,化学结构为四甲基丙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有研究报道,TMP能阻断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及突触中的传递,具有负性肌力作用[1], 其抑制效应是否通过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5'-triphosphate,ATP)尚无文献报道.本文用蟾蜍的交感神经节为实验材料,观察川芎嗪对ATP电位的影响.
-
常用降压药物在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应用
通常情况下全麻后拔管期可引起血压剧增、心率增快和心肌耗氧量增加等强烈的心血管反应[1].这种反应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左心负荷加重,使心脏储备功能明显降低,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衰和肺水肿[2].现将降压药物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1 β受体阻滞剂预防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肾上腺素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其受体分为β1受体、β2受体和β3受体3种类型.
-
嗜铬细胞瘤与心脑血管病的临床鉴别
嗜铬细胞瘤一直被认为属罕见疾病.据交感神经节切除治疗高血压探查肾上腺发现有0.5%为本病.近年来由于生物化学的进展,检查手段的不断提高,临床获得诊断的病例大大增多,因为肿瘤生长的部位不同,合并症有无,病体儿茶酚胺分泌的持续性或间断性等.致使本病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类型,易与多种疾病混淆,本文笔者结合本人经验与认识,谈一谈与其它疾病的鉴别问题.
-
腰2交感神经节化学切除术治疗早中期创伤性股骨头坏死25例临床观察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necrosis,AVN),是一种骨科常见的慢性行走性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逐年上升,位居髋关节疾病的首位.股骨头坏死是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ONFH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2大类,前者主要是由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髋部外伤引起血运突然中断而造成的结果,后者在我国的主要原因是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及酗酒等.
-
皮内注药治疗疱疹后神经痛28例疗效分析
临床开展皮内注药治疗遗尿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及内脏痛[1],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尤其是PHN,经过几年摸索,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机制尚不清楚,经动物实验初步探讨其疗效机制[2],可能与皮内神经末梢到脊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神经细胞的上行轴浆流通道有关,现将1997年6月~2002年12月随访资料完善的28例皮内注射地塞米松或泼尼松龙复合液治疗PHN的疗效分析如下.
-
1例嗜铬细胞瘤危象患者的护理
嗜铬细胞瘤危象是指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节等嗜铬组织的肿瘤,间歇或持续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或去甲肾上腺素,所产生的病情急剧加重的征象.[1]2002年7月我科收治1例患者,现将有关嗜铬细胞瘤及并发危象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PGL)临床少见,发病率为0.01%~0.02‰,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发病年龄为40~50岁[1].本病由Frankel于1886年首次描述,1912年Pick提出将肾上腺髓质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为副神经节瘤.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定义为嗜铬细胞瘤,将来源于肾上腺外(通常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交感神经节的肿瘤定义为副神经节瘤[2].近年来,随着健康查体的普及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副神经节瘤发病比例逐渐升高,尤其是无功能性肿瘤检出率增加.目前在成人中约占全部嗜铬细胞瘤的15%,在儿童中约占30%[3],其中10%~63%属遗传相关性副神经节瘤[4],RET、VHL、SDHD和SDHB是副神经节瘤主要突变基因,研究证实约40%的SDHB突变患者会发生远处转移[5].以下回顾我院收治的1例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
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
节细胞神经瘤( ganglioneuroma ,GN)是一种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交感神经节、脊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1-2],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15例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搜集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6~36岁,平均22.3岁。无症状者11例,为体检偶然发现,2例因上腹痛就诊,1例因胸部隐痛就诊,1例因肢体麻木入院。15例血压均正常,内分泌及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设备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40 mA,层厚5 mm,增强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300 mg I/ml碘海醇1.5 ml/kg,注射速率3~3.5 ml/s,腹部增强扫描2~3期(动脉期25 s,门静脉期60 s,实质期90 s),其他部位扫描动脉期及实质期。将原始数据减薄重建为层厚3 mm、间隔1.5 mm的图像传至工作站观察。由2名有经验的CT医师对CT检查结果行双盲法阅片,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密度特点、强化方式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等,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 -
单孔法胸腔镜T4+T5交感神经链切断治疗腋汗症一例
患者男,21岁.自诉腋下多汗困扰多年,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曾试过很多非手术方法,但均无理想效果,后为求根治腋汗症而于2011年5月2日来我院要求手术治疗.入院后常规术前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等),于2011年5月3日施行手术,手术详情:患者全身麻醉,普通单腔气管插管.患者取45°斜坡半坐仰卧位,双上肢外展90°固定.常规心电、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等.于腋中线第3肋间隙做1.5 cm切口,止血钳钝性分离进入胸腔,置入10.5 mm胸腔镜套管(Trocar),嘱麻醉师小潮气量通气使肺叶稍塌陷,经Irocar置入胸腔镜,以胸腔镜轻轻推开肺组织,显露后纵隔.拔除Trocar,从同切口置入电钩,在第4及第5肋骨水平,即T4及T5交感神经节上缘,用电钩切开交感神经链表面的壁层胸膜,轻轻勾起交感神经链后电灼切断,同时沿该肋骨表面向外侧延伸约2 cm(动态图1),以达切断旁路上传神经纤维目的.
-
家族性嗜铬细胞瘤(附二例报告)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及其它部位的嗜铬组织的肿瘤,高血压是其主要特点,属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类型.约80~90%肿瘤位于肾上腺髓质,10%为双侧性,10%左右有家族史.我院近20年来收住40多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其中2例为家族性,现报告如下:
-
腰2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下肢顽固性疼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以腰2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PDN)下肢顽固性疼痛,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疼痛明显缓解,视觉模拟评分(VAS)著下降,血浆β-内啡肽明显提高,除暂时性生殖股神经痛外,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
-
左侧心脏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QT延长综合征十年随访一例
患者女性,26岁.1993年跑步时发作晕厥,此后2年间反复发作晕厥10余次,多次经心肺复苏.曾规则服用普萘洛尔达1年余,仍频繁发作晕厥,故于1995年7月5日拟诊QT延长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收入院.患者父母健在,其外祖母、母亲、2个姨妈和姐姐均有晕厥史,其中外祖母、姐姐和1个姨妈已故.体检:血压 120/83 mm Hg(1 mm Hg=0.133 kPa),发育、听力正常,心率100次/min,无其他异常体征.心脏超声示心脏结构及功能正常.动态心电图示QT间期0.64 ~ 0.76 s.入院即服用普萘洛尔10 mg、3次/d.当晚发生晕厥,急查血钾正常,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R on T)、短阵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次日再次发作晕厥,增加药量,仍发作晕厥2次.故于1995年7月12日接受胸腔镜下左侧心脏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术后并发轻度霍纳综合征, QT缩短至0.37 s,连续心电监护无恶性心律失常,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7 d无晕厥发作,出院.
-
农药乐果中毒的抢救及护理
乐果是常见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它的性质及中毒机理,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造成组织乙酰胆碱的积聚,引起胆碱能受体活性紊乱,而使有胆碱能受体的器官功能障碍,由器官的平滑肌、腺体、汗腺等兴奋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与毒蕈中毒引起的症状相似,因而称毒草样症状.由交感神经节和横纹肌活动异常所引起的症状,与烟碱中毒所引起的症状相似,所以称烟碱样症状,乐果中毒死亡率很高.现将我院近10年救治的乐果中毒的典型病例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自2000年1月~2010年10月,因农药乐果中毒在我院救治的患者48例,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在15岁~54岁.其中危重8例,重度10例,中度25例,轻度5例.其中10例是给农作物喷药,通过皮肤吸收中毒,其他38例都是自杀经口服中毒.经抢救和治疗,其中3例死亡,其余的全部康复出院.本文将6例典型病例的治疗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