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人便秘药粥验方11则
老年人消化系统因生理机能发生退化,而形成肠胃张力降低,肠蠕动减弱,以致粪便在肠腔内滞留过久,水分过量吸收,使粪便干燥、坚硬,正常排便频率消失,导致2~3天,甚至一个星期而不解大便,形成便秘.
-
警惕婴幼儿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肠系膜套入到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儿期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我国婴幼儿肠套叠发病率较高,以男性居多,约占2/3.肠套叠多发生于1岁以内,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两岁以上发病则明显减少.
-
高频电切大肠息肉
说起肠息肉,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它可能是个极为敏感的字眼.当病人得知自己肠子里长了一个息肉,心里就会七上八下,肠壁上怎么会长出来这个"怪物"?它是不是癌肿?或有朝一日会不会转变为癌?怎样将它去除?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都可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实际上是指黏膜局限性隆起,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
-
小肠镜检查突破消化道检查的盲区
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观察到身体各部位脏器的腔内结构和病变.例如,胃镜可以看到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腔内及黏膜表面的结构,气管镜可以观察到气管和支气管内的结构改变.另外,还有关节镜、腹腔镜、宫腔镜等各种内镜在不断地出现和更新,几乎已达到无腔不进的程度.
-
磁共振结肠造影与常规结肠镜检出结肠腔内病变的对比研究
施行内窥镜息肉切除术是防止发生结肠直肠癌有效的方法。由于常规的结肠镜检查(CC)存在缺点,G.Pappa-lardo等评价用一种有希望的替代技术,磁共振结肠造影(MRC),以检出腔内质块的可能性。 Pappalardo等对70例连续的患者参照CC进行初步的MRC。通过与CC及相关的组织学检查的比较以确定用MRC检出诊断结肠腔内病变的可能性。
-
功能性便秘的生活调理
便秘在临床上常见.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一般认为3天以上无大便或每周大便少于2次,便可诊断为便秘.次要表现为便量很少,每日少于35克,也应考虑便秘的存在.便秘时由于粪便坚硬,排便困难,用力而排不出,肛周压迫感和排便不尽感等,使患者感到十分痛苦.同时,由于粪便在肠腔内长时间停留,还可引起腹胀,腹痛,并可引起头痛、头晕、口苦、口腔内恶臭味,食欲不振等症状,使患者痛苦不安.
-
小儿肠套叠误诊分析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近的肠系膜套入肠腔内。发病年龄以4~10个月婴儿多见。典型病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但临床所见病例往往很不典型,以致容易误诊。我院曾诊治4例不典型小儿肠套叠,现作回顾分析,以吸取教训。
-
通泻合剂灌肠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竭的护理
急性肾功能衰竭为流行性出血热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自1997~1999年用通泻合剂灌肠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50例,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BUN和Cr、降低死亡率方面确有一定作用.通泻合剂能促进BUN、Cr、水及钠向肠腔内转移并进一步排出,增加肠道蠕动,清除肠道内积血,减少氨和钾的肠吸收.特别是大黄、芒硝通腑泻下作用强而快,可快速降低内毒素,保护肾功能,通利小便,减轻水钠潴留,排除毒素.
-
肠镜下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引流2例
1 临床资料例1,男性,79岁,因"低热、腹痛1周"入院.有"慢性阑尾炎"、"脑梗死"史.查体右下腹5cm×6cm包块,质中、边界清楚,压痛明显.血常规:白细胞15.1×109/L,中性粒细胞0.81,淋巴细胞0.19.B超及CT示盲肠后肿块.行肠镜检查示阑尾开口闭合,并向肠腔内突出,形成2cm×2cm表面光滑肿物.在钳取活检组织时见脓汁流出,遂用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刀切开,切口为"+"字型,引流出黄色脓汁20cm.静滴先锋霉素V加灭滴灵3天后症状消失.1周后血常规正常.2周后复查B超包块消失.
-
盲肠腔内脂肪瘤致肠套叠
[病例]男,35岁.因间断性右上腹疼痛2个月,加重2天伴血便入院.查体:体胖,腹部饱满,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胆囊未触及,全腹未触及明显包块,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肠呜音亢进.行X线钡灌肠造影,钡剂在横结肠中部通过受阻,阻端呈杯口状,有5.5 cm×6.0 cm充盈缺损,边缘尚光整,横结肠近端可见弹簧状粘膜皱壁,提示慢性肠套叠.B超检查示右中腹可见洋葱皮样肿物.
-
普通橡胶鼻导管在无肛会阴瘘洗肠中的改良与应用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合并会阴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此类病人如能在术前进行常规的洗肠和肠道造影检查,为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有利的检查依据.对于瘘口狭小者,直肠末端内积聚残留粪便,粪便干结,洗肠时普通小号肛管无法进入,必须选择适合瘘口宽度的鼻导管,而鼻导管是单腔单孔,经瘘口进入肠腔内易被粪便堵塞,反复插管又易损伤瘘口周围皮肤及肠黏膜,甚至出血,诱发感染.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将不同型号的鼻导管进行改良,应用于63例无肛会阴瘘病人洗肠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B超诊断盆腔游离义齿一例
患者男性,38岁,因间断性血尿3个月于1994年5月9日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半年前不慎将义齿吞下,后无任何不适,出现血尿就诊.查体无阳性发现.腹部X线平片、钡剂灌肠及CT检查均示盆腔内金属异物,位于肠腔内或外不能肯定:纤维结肠镜检示结肠腔内未见异物.
-
硫酸钡造影致肠梗阻死亡1例
1 临床资料农民,男性,58岁,进行性消瘦,腹部疼痛于2001年12月24日来院就医,经乙状结肠镜检查距肛门8cm,直肠前壁2.5cm×2.5cm肿块,肿块位于粘膜下,表面光滑,无溃烂.B超检查证实肿块位置.乙状结肠等均正常.时隔一天行肠道清洗,并用泻药,当夜腹泻十余次,体质极度虚弱.26日硫酸钡糊状物1000ml灌肠造影,提示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等均正常,无占位性病变.造影后再次CT扫描,提示整个结肠腔内充满钡剂,肠管粘膜均完好.肠功能蠕动弱.检查结束,病人回家.3d无大便,腹痛加重,多次呕吐,2002年1月1日医院以肠梗阻收住院.
-
“黑斑病”甘薯中毒误诊7例
9~12月份甘薯收获季节,农村居民食甘薯增多,如贮藏不当可染致“黑斑病”,人食入一定量的病薯可造成不同程度的中毒.现将黑斑病甘薯中毒误诊7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7例均为儿童,男5例、女2例,年龄6~15岁.1.2 临床表现:阵发性腹痛、呕吐、黑色大便、发烧(体温38~39℃之间),均有不同程度乏力、食欲差.其中住院2例.均为肠鸣音减弱.1.3 辅助检查(仅限住院患儿):白细胞17×109/L1例,12×109/L1例.尿常规:微量蛋白1例.大便常规:潜血阳性2例,肝功能均正常.X线腹部透视2例,均见肠腔内大量气体.
-
立位腹平片摄影技术中水平中心线问题探讨
急腹症是日常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病,腹部X线平片常用于急腹症的影像诊断,而腹部站立前后位摄影(简称立位腹平片)常用于观察消化道穿孔或梗阻等疾患,显示漏出至腹腔的隔肌下游离气体或肠腔内液气平面,也应用于确定肾下垂患者肾脏的位置以便与卧位片比较.
-
气囊导尿管在钡剂灌肠中的应用
钡剂灌肠是诊断直、结肠病变的常用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发生钡剂外漏现象,尤其在肛门括约肌松弛的老年人和配合较差的小儿患者中尤为明显,其直接影响钡剂在直、结肠肠腔内充盈量.
-
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治
胃食管反流病(简称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烧心、反酸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来说,胃内贮存着胃酸,十二指肠腔内有胆汁液,这些都是消化液,可消化进食的肉类或其他食物.胃内天生有层像瓷器层样的粘膜屏障保护,因此胃酸呆在胃内很安全.当进食时,大量胃酸分泌消化胃腔内的食物,将胃酸中和后排入十二指肠再进一步被该处胆汁的作用继续消化直到经小肠吸收后残渣变成粪便排出.若胃液反流入食管腔,食管无瓷器样的粘膜保护层,胃酸就会腐蚀破坏食管粘膜引起糜烂、溃疡.
-
持续胃肠减压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持续胃肠减压是抽出胃肠道内的液体和积气,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的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为胃肠道手术病人行术前准备,增加手术安全性,有利于术后吻合口愈合.为了观察胃肠减压的有效性,2007年6月-2007年10月,对我院普外科进行胃肠减压的病人随机检查.现将存在的护理问题总结如下.
-
腔镜套巧用于肠梗阻手术
肠梗阻急诊手术中,当手术步骤进行到肠切除时,常需要清理肠腔内沉积粪便,在此操作中,需要手术台上提供容器.开放的容器盛装粪便使得整个手术间空气异味,操作不当还容易污染无菌区.而腔镜套为1个无菌双层管状塑料薄膜(20 cm×220 cm),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类腔镜手术中,套在光源线上,形成无菌面在手术台上使用.自2006年开始,护士将腔镜套用于急症肠梗阻手术中,接取沉积便,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
老年人便秘的预防和护理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腔内滞留过久,水分过量吸收,使粪便过于干燥硬结,造成排便困难.老年人便秘的发生率较高,通过适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