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86分子的表达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以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T细胞的协同刺激途径在T细胞的增殖和效应发挥中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协同刺激分子CD86(B7-2)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IgE的关系,我们检测了哮喘患儿PBMC中单核细胞及活化B细胞上CD86分子的表达,并探讨了CD86的表达与血浆总IgE水平的关系.以期能为研究哮喘的发病机理及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TH1/TH2类细胞因子的特点
结核病患者免疫细胞产生TH1类细胞因子的能力低下,而TH2类细胞因子表达各家报道不一[1-3].CD4+ T和CD8+ T细胞是结核病免疫中主要的效应细胞,也是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我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 T和CD8+ T分泌IFN-γ和IL-4的能力,从单细胞水平探讨结核菌感染患者TH1/TH2型免疫反应的特点.
-
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差异表达初探
研究发现,与白种人群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密切相关的主要遗传易感因素有活化蛋白C 抵抗、凝血因子 V Leiden 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 677位点C→T 突变以及凝血酶原 20 210位点G→A 多态等.但影响白种人群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的主要遗传缺陷在非洲人群、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人中均很少见,提示血栓倾向存在着人种的遗传异质性,也提示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本实验目的是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与肺血栓栓塞相关的基因表达特征,为深入研究提供证据.
-
热性惊厥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在各类小儿惊厥中,热性惊厥(FS)约占30%[1],患病率为2%~5%,呈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多发生于3个月~6岁的儿童.近年来认为免疫网络调控异常是FS发病机制之一.
-
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护理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糖尿病足坏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TAO),好发于股浅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主要症状为患肢冷感、静息痛、间歇性跛行.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T细胞的寡克隆性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主要由于体内存在自身抗体而诱发。近年有研究发现AIHA病人的T细胞激活有异常[1,2],但有关资料甚少。本文利用RT-PCR和基因扫描(Genescan)等方法分析T细胞受体(TCR)Vβ24个亚家族基因互补决定区3(CDR3)的长度,从而了解2例AIHA病人TCR Vβ各亚家族T细胞的分布和克隆性特点。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 经溶血性贫血有关检查等确诊的AIHA和Evans综合征各1例,正常人10例,T细胞株Molt-4和Jurkat作为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RNA提取及cDNA合成均按常规方法进行。1.2 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 据Vβ24个亚家族基因设计相应的24个Vβ特异性上游引物,并在Cβ区设一Cβ下游引物[3]。每一标本分别以一Vβ(1~24)与Cβ引物共进行24次PCR检测。PCR操作按已报道方法进行[4,5]。1.3 基因扫描分析(T细胞克隆性分析)1.3.1 标记PCR产物(runoff reaction) 采用一荧光素标记引物Cβ-Fam(位于Cβ内侧)进行不对称半巢式PCR扩增,将首次PCR产物标上荧光素(fam)。总反应体积为10μl,其中包括2μl首次PCR产物,0.1μmol/L Cβ-Fam,3 mmol/L MgCl2,0.2 mmol/LdNTP,0.25U Taq聚合酶,PCR操作按已报道方法进行[4,5]。1.3.2 基因扫描(Genescan)分析 由于Vβ和Cβ引物是固定的,故Vβ/Cβ所扩增的PCR产物的大小决定于Vβ区和Dβ区之间以及Dβ区和Jβ区之间重排时的连接片段N区,即VβNDβNJβ(CDR3),不同的T细胞克隆的PCR产物长度和浓度不同,通过PCR产物的状况,便可了解体内T细胞克隆存在的情况。经荧光素(fam)标记的产物通过自动序列分析仪(373A DNA序列仪,ABI,PE公司)中的分析软件672即基因扫描分析,通过电泳过程中所收集的不同位置和高度的峰表示产物的大小和含量;峰的形态提示产物的均一性即克隆性,当PCR产物中所含的DNA扩增片段大小一致时,在电泳过程中,其迁移率完全相同,故在同一时间点通过扫描探头,所显示的结果为一单峰图象,即提示为PCR产物来自于CDR3长度完全相同的T细胞,即单克隆的细胞;而一主峰和少数小峰图象提示产物主要来自同一克隆即为寡克隆性;而多峰图象提示多克隆性。有关操作步骤按使用指南进行。取标记的PCR产物1μl,加入2.5 μl甲酰胺,0.5μl标准品[ABI,GENESCAN,500-TAMRA,其中含有不同大小的用荧光素Tamra标记的DNA片段作为产物大小的参照物]及0.5μl加样缓冲液(葡聚糖兰50mg/ml,EDTA25mmol/L),于94℃,4 min变性后于6%聚丙酰胺凝胶,373ADNA序列分析仪中电泳及分析结果[4,5]。2 结果2.1 RT-PCR扩增结果 正常人T细胞包含几乎全部的Vβ亚家族T细胞;Molt-4仅表达Vβ2、Jurkat仅表达Vβ8的T细胞[4,5],AHA病人的T细胞中仅存在Vβ2、Vβ3、Vβ5、Vβ13、Vβ16和Vβ24等6个亚家族的T细胞;而Evans综合征病人的T细胞中则存在Vβ3、Vβ13和Vβ16等3个亚家族T细胞。2.2 基因扫描分析结果 正常人所有PCR产物均呈多峰图象,提示为多克隆性[5];T细胞株的产物则为单克隆性;而所检测的2例病人中的Vβ3PCR产物均呈寡克隆性,Vβ16的PCR产物均呈双克隆性,其它的产物均提示为多克隆性(图1)。
-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TIMP-1的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和单个核细胞中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分析,探讨TIMP-1在肝纤维化中发挥的作用.
-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CV感染与干扰素疗效反应
干扰素(IFN)已广泛用于丙型肝炎的治疗,但持续应答者仅占少数,短期应答者居多,且停止治疗后易复发,无应答者占相当比例.
-
艾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纹理分析
2003年,Simon[1]发现在某些病毒感染下外周血中增多出现的非典型淋巴细胞的形态以及核酸、酸性磷酸酶、糖原等含量都有一定变化.2005年,Guillaud等[2]以染色宫颈上皮细胞纹理特征为基础计算了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阳性概率,揭示了细胞染色质凝聚纹理特征与HPV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将Curvelet变换特征系数图像的累积信号强度、图像的几何不变矩、表面曲率等特征融合起来,用偏小二乘回归方法建模,分析艾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纹理改变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间的关系.将图形图像变化与DNA、RNA、蛋白质等分子(变化)联系起来,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在实验医学中的一种应用尝试.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用
-
静脉血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及临床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杂志相继发表了有关将PCR扩增技术应用于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跑以及血清中高比率检出结核分枝杆菌核酸的报告.外周血中结核分枝杆菌核酸高阳性率意味着各型肺结核患者中广泛存在血播散或血性感染[1],同时对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实用的价值.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CV复制与干扰素治疗反应
一、资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和治疗:活动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1例,抗HCV和HCV RNA均阳性,ALT异常(>80U/L),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HBV标记均阴性,并排除其他因素,如酒精、遗传和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的肝病。根据临床和肝组织学,除2例为伴早期肝硬化外,其余均为活动性慢性肝炎。所有患者均接受IFN-α2a治疗,每天300万单位,连续15d,后每周3次,每次300万单位,共16周。2. 患者PBMC的分离和检测:分别抽取新鲜肝素抗凝全血3~5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BMC。用作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的PBMC,以蛋白酶和RNA酶分别处理,以排除血清中HCV对PBMC的污染可能。所有患者分离的PBMC均以SP免疫组织化学、RT-PCR和常规透射电镜方法分别检测HCVAg、HCV RNA和细胞内HCV颗粒。SP免疫组织化学通用型试剂盒为美国Zymed公司产品,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检测HCV RNA的RT-PCR试剂盒,购自北京京师生物技术公司。HCVAg和HCV RNA检测按试剂盒说明书步骤进行。常规透射电镜标本按常规方法制备,1μm切片定位后超薄切片,铀铅双染色后JEM-1200EX透射电镜观察和照相。3. 疗效分析:主要根据治疗前后患者血清ALT和HCV RNA变化,PBMC内HCV RNA和HCVAg改变情况,并参考临床表现,将IFN治疗后患者归为三组,完全应答组:血清ALT降至正常值,HCV RNA转阴,PBMC内HCVAg阳性强度明显减弱,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部分应答组:血清ALT复常或明显降低,但血清和PBMC内HCV RNA基本无变化,PBMC内HCVAg阳性强度变弱或无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或无变化;无应答组:血清ALT和HCV RNA,PBMC中HCV RNA和HCVAg基本无变化,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变。二、结果完全应答者7例(33.33%),部分应答者5例(23.81%),无应答者9例(42.85%)。检查结果显示,完全应答组患者,血清ALT降至正常,血清HCV RNA转阴,PBMC内HCV RNA无改变,原5例阳性者仍为阳性,HCVAg2例转阴,其余5例阳性强度减弱,电镜观察该组患者PBMC,治疗前5例均可见到过去我们以电镜和免疫电镜证实的HCV颗粒,治疗后可见者仅2例,光镜下PBMC-HCVAg呈“++”以上阳性者,一般电镜下易见HCV颗粒,该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部分应答患者5例,治疗后1例血清ALT复常,4例明显下降,血清HCV RNA 1例转阴,其余4例无改变,PBMC HCV RNA治疗前后无变化,HCVAg治疗前3例阳性者,治疗后阳性强度稍有减弱或无变化,治疗前2例HCVAg原阴性者,治疗后无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或无变化。无应答患者9例,治疗前后血清ALT和HCV RNA,PBMC内HCV RNA基本无变化。PBMC内HCVAg阳性程度稍有减弱或无改变。电镜观察治疗前8例可见HCV颗粒,治疗后可见者4例。该组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稍有加重。三、讨论结果表明,IFN对活动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PBMC内HCV表达有直接作用,这一作用与其治疗应答有关。IFN治疗完全应答者、部分应答者或无应答者的PBMC内HCVAg表达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特别是完全应答组患者更为明显,但PBMC内HCV RNA治疗前后均无变化,表明IFN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内HCV抗原合成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不能清除PBMC内HCV RNA。因此,在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设法清除患者PBMC内HCV RNA比清除血清和肝细胞内HCV RNA可能更为重要和更有价值。
-
反复妊娠丢失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是否异常
以往的研究认为,妊娠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Th2型细胞因子相关的免疫反应,病理性妊娠的发生与Th1型细胞因子增多,Th2型细胞因子减少,Th1/Th2型细胞因子漂移减少有关.针对这一假说,设计了该前瞻性实验,旨在研究反复妊娠丢失(RPL)患者是否存在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异常漂移,从而寻找RPL发病的免疫学病因.
-
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扩增多样性人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研究